1996年  4卷  第3期

论文
摘要:
本文综述了水库地区水环境系统的变化及水岩作用类型和机制,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水库区地质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灾害的发生, 提出以水环境变化和水岩作用为中心的水库地质环境评价和灾害预测的研究方向。 本文综述了水库地区水环境系统的变化及水岩作用类型和机制,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水库区地质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灾害的发生, 提出以水环境变化和水岩作用为中心的水库地质环境评价和灾害预测的研究方向。
摘要:
本文总结了当前环境工程地质领域几个急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分析了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 主要科学问题及研究对策。最后, 提出了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技术路线。 本文总结了当前环境工程地质领域几个急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分析了这些问题的研究现状, 主要科学问题及研究对策。最后, 提出了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技术路线。
摘要:
本文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的整体观角度讨论了自然灾害的两重性、关连性及人类圈之形成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自然灾害从短时间尺度和小范围看是灾变, 从长时间尺度和大范围看是一种自调节、自平衡过程;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双向效应关系;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群发共生现象)是由其同源性、链发性和韵律性决定的;人类圈是地球演化进入新阶段的产物, 它具有进行层次深、作用强度高、活动领域宽和通过信息实现调控的特点。建立上述观念, 对灾害研究、减轻灾害损失,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人类生活环境系统的整体观角度讨论了自然灾害的两重性、关连性及人类圈之形成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自然灾害从短时间尺度和小范围看是灾变, 从长时间尺度和大范围看是一种自调节、自平衡过程;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双向效应关系;自然灾害的关联性(群发共生现象)是由其同源性、链发性和韵律性决定的;人类圈是地球演化进入新阶段的产物, 它具有进行层次深、作用强度高、活动领域宽和通过信息实现调控的特点。建立上述观念, 对灾害研究、减轻灾害损失,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沿海岩石圈动力学的基础特征, 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地质环境与灾害存在南北分异的格局, 阐述了沿海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本规律, 并通过全球及中国近百年海平面变化, 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河口海岸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 对沿海地区未来的地质环境与灾害趋向做了初步评估, 并认为中国沿海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环渤海地区。最后, 对影响沿海区域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本文分析了中国沿海岩石圈动力学的基础特征, 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地质环境与灾害存在南北分异的格局, 阐述了沿海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本规律, 并通过全球及中国近百年海平面变化, 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河口海岸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 对沿海地区未来的地质环境与灾害趋向做了初步评估, 并认为中国沿海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环渤海地区。最后, 对影响沿海区域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摘要:
广饶县咸水入侵灾害的发生在于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严峻性。本文分析了引起海(咸)水入侵的基本矛盾, 制定了防治咸水入侵灾害的对策和措施──水文地质环境调整方案。 广饶县咸水入侵灾害的发生在于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严峻性。本文分析了引起海(咸)水入侵的基本矛盾, 制定了防治咸水入侵灾害的对策和措施──水文地质环境调整方案。
摘要:
南海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点海区之一, 调查潜在地质灾害因素, 科学地评价海洋工程地质条件至关重要。本文根据20多年的调查资料, 研究了南海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和诱发因素, 分析了南海地质灾害因素主要特征, 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依据。 南海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点海区之一, 调查潜在地质灾害因素, 科学地评价海洋工程地质条件至关重要。本文根据20多年的调查资料, 研究了南海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和诱发因素, 分析了南海地质灾害因素主要特征, 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依据。
摘要:
本文通过实验资料分析, 提出了裂隙岩体应力与渗流之间的分形几何关系式。以研究区岩体系统结构为基础, 提出了岩体系统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的广义双重介质模型, 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某水利水电工程的渗流与控制中, 对坝区岩体进行了应力场和渗流场的耦合分析,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本文通过实验资料分析, 提出了裂隙岩体应力与渗流之间的分形几何关系式。以研究区岩体系统结构为基础, 提出了岩体系统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的广义双重介质模型, 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某水利水电工程的渗流与控制中, 对坝区岩体进行了应力场和渗流场的耦合分析,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摘要:
断层运动是复杂多变的, 其运动在一条巨大的断裂带上经常以区段为活动单位, 为服务于工程建设和强震的预测, 划分出活断层运动区段的必要性越来越迫切。本文通过对香山天景山断裂带断层泥的微观特征研究, 结合断裂的几何特征综合分析, 认为该断裂的中段以粘滑活动为主, 东西两段主要是蠕滑。 断层运动是复杂多变的, 其运动在一条巨大的断裂带上经常以区段为活动单位, 为服务于工程建设和强震的预测, 划分出活断层运动区段的必要性越来越迫切。本文通过对香山天景山断裂带断层泥的微观特征研究, 结合断裂的几何特征综合分析, 认为该断裂的中段以粘滑活动为主, 东西两段主要是蠕滑。
摘要:
水库蓄水后,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了应力场、应变场和渗流场。我们建立了一个数学一力学模型, 以描述水压应力场的特征。通过运用弹塑性岩土体非线性应力一应变和稳定性静力分析NOLM83二维有限元程序发现, 水库水压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从水库中心向两侧、从水库表面向深部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在未来三峡水库水压应力场影响下, 水田坝断裂的应力、应变和影响范围。研究表明, 平面影响范围为该断裂两侧5~-6km.由于岩体的浮托作用, 地表面的累积位移量少于10mm, 并向下逐渐减小。因此, 水田坝断裂完全能够承受三峡水库蓄水后产生的水压应力, 不会出现中-强度水库诱发地震, 不会影响三峡工程的安全。 水库蓄水后,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了应力场、应变场和渗流场。我们建立了一个数学一力学模型, 以描述水压应力场的特征。通过运用弹塑性岩土体非线性应力一应变和稳定性静力分析NOLM83二维有限元程序发现, 水库水压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从水库中心向两侧、从水库表面向深部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在未来三峡水库水压应力场影响下, 水田坝断裂的应力、应变和影响范围。研究表明, 平面影响范围为该断裂两侧5~-6km.由于岩体的浮托作用, 地表面的累积位移量少于10mm, 并向下逐渐减小。因此, 水田坝断裂完全能够承受三峡水库蓄水后产生的水压应力, 不会出现中-强度水库诱发地震, 不会影响三峡工程的安全。
摘要: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 将回采工作面周期来压视为灾变, 仿线性GM(1, 1)预测模型建模机理, 本文建立了包括线性模型在内的统一非线性GM(1, 1)预报模型。利用非线性模型特例Verhulst模型和线性模型分别对两个不同矿山条件老顶周期来压步距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不同的地质条件将适合不同的预测模型, 不能简单一概用线性模型进行预测。对于地质条件发生灾变的情形可建立激励预测模型对周期来压步距进行预测。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 将回采工作面周期来压视为灾变, 仿线性GM(1, 1)预测模型建模机理, 本文建立了包括线性模型在内的统一非线性GM(1, 1)预报模型。利用非线性模型特例Verhulst模型和线性模型分别对两个不同矿山条件老顶周期来压步距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不同的地质条件将适合不同的预测模型, 不能简单一概用线性模型进行预测。对于地质条件发生灾变的情形可建立激励预测模型对周期来压步距进行预测。
摘要:
本文研究了大跨度深埋黄土隧洞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全断面开挖时黄土的变形破坏规律和衬砌中内力的分布规律, 指出了它们存在本质区别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开挖方式, 揭示了开挖的本质, 分析了内力合理分布的条件。 本文研究了大跨度深埋黄土隧洞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全断面开挖时黄土的变形破坏规律和衬砌中内力的分布规律, 指出了它们存在本质区别的原因在于不同的开挖方式, 揭示了开挖的本质, 分析了内力合理分布的条件。
摘要:
本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具有不同粗糙度和起伏度的岩石结构面的形态特征作了定量研究, 着重研究了结构面表面形态参数与基本形态特征参数的关系, 并研究了它们的采样效应。得到了一系列在建立表面形态参数与物理量相互关系时对合理选用表面形态参数有重要意义的结果, 并可为选取合理的采样间隔和最小采样长度提供依据。 本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具有不同粗糙度和起伏度的岩石结构面的形态特征作了定量研究, 着重研究了结构面表面形态参数与基本形态特征参数的关系, 并研究了它们的采样效应。得到了一系列在建立表面形态参数与物理量相互关系时对合理选用表面形态参数有重要意义的结果, 并可为选取合理的采样间隔和最小采样长度提供依据。
软岩力学特性研究
郭志
1996, 4(3): 79-84.
摘要(2679)
691KB(997)
摘要:
本文讨论了软岩的基本特性。根据软岩的膨胀崩解耐久性、冻融作用、力学性质试验结果、, 分析软岩力学特性与赋存环境(含水量、地应力、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总结了软岩的力学性质变化特征。并提出软岩强度取值原则。 本文讨论了软岩的基本特性。根据软岩的膨胀崩解耐久性、冻融作用、力学性质试验结果、, 分析软岩力学特性与赋存环境(含水量、地应力、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总结了软岩的力学性质变化特征。并提出软岩强度取值原则。
摘要:
本文阐述了小浪底水库遥测地震台网建设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 对总体设计、基本建设、设备选购、配置及安装调试等各个阶段的技术难点、重点, 进行了全面剖析, 提出了自已的见解, 对水库遥测地震台网的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阐述了小浪底水库遥测地震台网建设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 对总体设计、基本建设、设备选购、配置及安装调试等各个阶段的技术难点、重点, 进行了全面剖析, 提出了自已的见解, 对水库遥测地震台网的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核电工程地质(五)
古迅
1996, 4(3): 91-96.
摘要(2570)
668KB(873)
摘要:
核电工程地质(五)古迅(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7反应堆厂房周围边坡的勘察、试验和稳定性评价核电厂的核设施,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维持其功能, 确保安全性。 核电工程地质(五)古迅(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7反应堆厂房周围边坡的勘察、试验和稳定性评价核电厂的核设施,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维持其功能, 确保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