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4卷  第4期

论文
摘要:
地质工程是80年代以来工程地质科学的新的生长点, 已经形成为一个工程地质学新的分支学科, 一个新的行业。地质工程的基础理论是地质控制论, 它的基本理论是地质构造控制论、岩体结构控制论、上体结构控制论、地质体赋存环境因素控制论。他们控制着地质环境(包括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和方法、岩体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工程地质探测和测试理论和技术方法、工程地质超前预报理论和方法、地质体改造理论和技术, 岩土体稳定性分析理论和方法及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理论。正确运用这套理论可使地质工程实践减少盲卧性, 增加自觉性, 可使地质工程实践减少20%~30%的经济损失。 地质工程是80年代以来工程地质科学的新的生长点, 已经形成为一个工程地质学新的分支学科, 一个新的行业。地质工程的基础理论是地质控制论, 它的基本理论是地质构造控制论、岩体结构控制论、上体结构控制论、地质体赋存环境因素控制论。他们控制着地质环境(包括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和方法、岩体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工程地质探测和测试理论和技术方法、工程地质超前预报理论和方法、地质体改造理论和技术, 岩土体稳定性分析理论和方法及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理论。正确运用这套理论可使地质工程实践减少盲卧性, 增加自觉性, 可使地质工程实践减少20%~30%的经济损失。
摘要:
用系统工程学的观点, 重新认识矿山岩体工程的特点。建立矿山岩体工程稳定性的系统的概念。提出地质模型、设计模型、施工模型的构思, 使工程地质、设计、施工三者密切结合, 共同解决矿山岩体工程稳定问题。通过动态监测和信息反馈, 在工程施工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认识, 以便对工程实施做出新的决策。 用系统工程学的观点, 重新认识矿山岩体工程的特点。建立矿山岩体工程稳定性的系统的概念。提出地质模型、设计模型、施工模型的构思, 使工程地质、设计、施工三者密切结合, 共同解决矿山岩体工程稳定问题。通过动态监测和信息反馈, 在工程施工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认识, 以便对工程实施做出新的决策。
摘要:
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都已表明, 地质工程的破坏往往是从某些特定的部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据此而提出的优先监测突破口和重点加固突破口这两个设计原则, 已被成功地应用于一些地质工程并被证明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所以, 对于一个具体地质工程来说, 如何确定该工程可能出现的突破口的部位, 便成为工程设计的重要步骤之一。本文拟从突破观点出发, 讨论确定突破口的几种主要方法。最后作者还将结合五强溪水电站左岸船闸边坡工程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以说明。 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都已表明, 地质工程的破坏往往是从某些特定的部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据此而提出的优先监测突破口和重点加固突破口这两个设计原则, 已被成功地应用于一些地质工程并被证明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所以, 对于一个具体地质工程来说, 如何确定该工程可能出现的突破口的部位, 便成为工程设计的重要步骤之一。本文拟从突破观点出发, 讨论确定突破口的几种主要方法。最后作者还将结合五强溪水电站左岸船闸边坡工程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以说明。
摘要:
工程岩体地质力学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 是研究岩石工程设计、施工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工程岩体计算数据智能化准备与确定子系统、地质力学作用过程的仿真数值模拟及其快速图形处理子系统, 并将其集成为一体。系统采用人机交互界面及多系统的自动转换, 使整个分析系统能充分发挥其模拟分析及图形处理功能, 方便实用。 工程岩体地质力学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 是研究岩石工程设计、施工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工程岩体计算数据智能化准备与确定子系统、地质力学作用过程的仿真数值模拟及其快速图形处理子系统, 并将其集成为一体。系统采用人机交互界面及多系统的自动转换, 使整个分析系统能充分发挥其模拟分析及图形处理功能, 方便实用。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受采动影响的非均质岩石巷道维护的多铰可缩U型钢支架。文中阐述了多铰可缩支架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和计算方法; 进行了实验室和井下工业性试验, 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分析和试验表明, 多铰可缩U型钢支架兼有铰接支架和可缩支架两者的优点; 承载力大, 能自动调节载荷, 适应不均匀的多变地压; 具有可缩性好, 复用率高, 架设与回收方便等特点, 是国内外首创的新型支架。 本文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受采动影响的非均质岩石巷道维护的多铰可缩U型钢支架。文中阐述了多铰可缩支架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和计算方法; 进行了实验室和井下工业性试验, 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分析和试验表明, 多铰可缩U型钢支架兼有铰接支架和可缩支架两者的优点; 承载力大, 能自动调节载荷, 适应不均匀的多变地压; 具有可缩性好, 复用率高, 架设与回收方便等特点, 是国内外首创的新型支架。
摘要:
为了发展可用于各种岩土工程及工程地质问题的一般的位移反分析系统方法, 本文在边界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目的是对于其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确定最重要的力学参数。 为了发展可用于各种岩土工程及工程地质问题的一般的位移反分析系统方法, 本文在边界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目的是对于其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确定最重要的力学参数。
摘要:
各向异性是工程岩体的重要工程特性, 岩石质量指标RQD具明显的各向异性。本文运用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 通过结构面间距、倾角、相对夹角以及结构面组数的敏感性分析, 探讨了RQD的各向异性规律。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提出正确引用RQD指标的建议。 各向异性是工程岩体的重要工程特性, 岩石质量指标RQD具明显的各向异性。本文运用结构面网络模拟技术, 通过结构面间距、倾角、相对夹角以及结构面组数的敏感性分析, 探讨了RQD的各向异性规律。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提出正确引用RQD指标的建议。
摘要:
根据室内实验结果, 本文讨论了北皂煤矿的岩石力学性质, 物化特性。泥质岩类的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物化特性有关。泥质岩类具有显著的流动变形和各向异性。 根据室内实验结果, 本文讨论了北皂煤矿的岩石力学性质, 物化特性。泥质岩类的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物化特性有关。泥质岩类具有显著的流动变形和各向异性。
摘要:
断层的年代测定是研究断层活动性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一个工程同一条断层会出现不同的测年结果, 从而引起争议和难予决断。近年来我们通过几个大型工程区域稳定性研究, 对此获得了一些认识。本文以洮河九甸峡地区几条主干断层为研究对象, 采用同位素年龄测定与野外地质调查和显微构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断层测年问题作一分析和讨论, 也许对岩土工程断层活动性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断层的年代测定是研究断层活动性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一个工程同一条断层会出现不同的测年结果, 从而引起争议和难予决断。近年来我们通过几个大型工程区域稳定性研究, 对此获得了一些认识。本文以洮河九甸峡地区几条主干断层为研究对象, 采用同位素年龄测定与野外地质调查和显微构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断层测年问题作一分析和讨论, 也许对岩土工程断层活动性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
本文概述了我国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本文概述了我国主要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
摘要:
区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对于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制定减灾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区域地质灾害三个层次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即基于自然属性的地质灾害研究、基于风险分析的地质灾害研究和基于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地质灾害研究。作者认为, 运用GIS技术, 将这三层次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是进行区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的有效途径。本文最后介绍了1∶600万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图编制的思路与成果。 区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对于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制定减灾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区域地质灾害三个层次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即基于自然属性的地质灾害研究、基于风险分析的地质灾害研究和基于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地质灾害研究。作者认为, 运用GIS技术, 将这三层次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是进行区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的有效途径。本文最后介绍了1∶600万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图编制的思路与成果。
摘要:
本文从滑坡研究的现状出发, 结合滑坡防治工程的实践, 强调了滑坡地下水作用研究的重要性, 并就滑坡地下水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当前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本文从滑坡研究的现状出发, 结合滑坡防治工程的实践, 强调了滑坡地下水作用研究的重要性, 并就滑坡地下水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当前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摘要:
巴东县城新址是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城镇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较突出的场址之一, 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是古滑坡的失稳和库岸再造。在查清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本文着重进行了黄土坡古滑坡、赵树岭古滑坡等古滑坡的稳定性预测, 并根据实测的有关参数, 采用图解法预测库岸再造宽度。在此基础上, 根据影响该区城市开发建设的主要的地质环境要素, 建立隶属函数,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算法, 给出巴东县城新址区的城市开发建设的环境地质分区评价。 巴东县城新址是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城镇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较突出的场址之一, 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是古滑坡的失稳和库岸再造。在查清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本文着重进行了黄土坡古滑坡、赵树岭古滑坡等古滑坡的稳定性预测, 并根据实测的有关参数, 采用图解法预测库岸再造宽度。在此基础上, 根据影响该区城市开发建设的主要的地质环境要素, 建立隶属函数,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及算法, 给出巴东县城新址区的城市开发建设的环境地质分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