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5卷  第4期

论文
摘要(2977)
435KB(1005)
摘要:
本文讨论了工程地质学的学术思维, 包括地质成因思维、地质结构思维、地质工程思维、地质环境思维、地质系统思维, 籍以庆贺孙广忠教授七十大寿和他对工程地质学的卓越贡献。 本文讨论了工程地质学的学术思维, 包括地质成因思维、地质结构思维、地质工程思维、地质环境思维、地质系统思维, 籍以庆贺孙广忠教授七十大寿和他对工程地质学的卓越贡献。
摘要:
本文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角度, 研讨了岩体结构力学的意义, 地位与作用。作者就个人的认识, 将岩体结构力学的理论特点, 概括为五个方面, 即再变形和再破坏, 岩体结构的控制作用、岩体结构控制论、赋存环境以及关于岩体的多种力学介质和力学模型构成的力学体系。 本文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角度, 研讨了岩体结构力学的意义, 地位与作用。作者就个人的认识, 将岩体结构力学的理论特点, 概括为五个方面, 即再变形和再破坏, 岩体结构的控制作用、岩体结构控制论、赋存环境以及关于岩体的多种力学介质和力学模型构成的力学体系。
摘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孙广忠教授关于岩体结构力学的基本观点, 即岩体、岩体的结构与赋存环境, 岩体结构力学效应, 岩体结构控制论及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地质工程三位一体的观点等。纵观孙广忠教授的论著, 他走的一条立足地质、以岩体结构力学效应为中心, 紧密结合地质工程的岩体力学研究道路。 本文着重探讨了孙广忠教授关于岩体结构力学的基本观点, 即岩体、岩体的结构与赋存环境, 岩体结构力学效应, 岩体结构控制论及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地质工程三位一体的观点等。纵观孙广忠教授的论著, 他走的一条立足地质、以岩体结构力学效应为中心, 紧密结合地质工程的岩体力学研究道路。
摘要:
为了提高岩土工程类比法的应用水平, 有必要对工程类比法的理论依据、应用条件、可比性和可比度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还提出了可比度的概念和以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的可比度确定方法。在若干边坡工程的实际应用说明该方法可行。 为了提高岩土工程类比法的应用水平, 有必要对工程类比法的理论依据、应用条件、可比性和可比度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还提出了可比度的概念和以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的可比度确定方法。在若干边坡工程的实际应用说明该方法可行。
摘要:
片岩斜坡中弯曲倾倒变形是通过密集的片理上逐层剪切位移实现的。文中给出了瞬时变形终止时1与片理面法线夹角的理论公式。瞬时变形结束后, 由于片理面上剪应力作用, 将继续发生剪切蠕变。本文给出了随着时间t变化的公式。最后本文讨论了地下水压力在倾倒变形中的作用, 并在理论公式中考虑了这一因素。 片岩斜坡中弯曲倾倒变形是通过密集的片理上逐层剪切位移实现的。文中给出了瞬时变形终止时1与片理面法线夹角的理论公式。瞬时变形结束后, 由于片理面上剪应力作用, 将继续发生剪切蠕变。本文给出了随着时间t变化的公式。最后本文讨论了地下水压力在倾倒变形中的作用, 并在理论公式中考虑了这一因素。
摘要:
传统开采沉陷理论存在对采动岩体本构关系研究不够的问题, 本文在运用现代工程地质学理论和现代数学力学理论相结合, 对采动岩体本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用黑箱问题灰箱化的全息反分析法, 确定采动工程岩体本构关系及其有关参数。实例分析表明, 对于复杂岩体结构的开采沉陷问题, 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 传统开采沉陷理论存在对采动岩体本构关系研究不够的问题, 本文在运用现代工程地质学理论和现代数学力学理论相结合, 对采动岩体本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用黑箱问题灰箱化的全息反分析法, 确定采动工程岩体本构关系及其有关参数。实例分析表明, 对于复杂岩体结构的开采沉陷问题, 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三组结构面产状模型力学实验结果, 揭示了这种组合条件岩体中产生压剪区、张剪区及结构面、结构体的多种变形成分, 也揭示了压剪区和张剪区形成机理、及三组结构面组合下结构面产状的力学效应。 本文分析了三组结构面产状模型力学实验结果, 揭示了这种组合条件岩体中产生压剪区、张剪区及结构面、结构体的多种变形成分, 也揭示了压剪区和张剪区形成机理、及三组结构面组合下结构面产状的力学效应。
摘要:
超基性岩体在金川矿区露采边坡稳定性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整体边坡的支撑体。本文研究了该岩体的物质组成、赋存环境、物理力学性质、岩体结构特征等。在此基础上, 对超基性岩体质量进行了评价。 超基性岩体在金川矿区露采边坡稳定性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整体边坡的支撑体。本文研究了该岩体的物质组成、赋存环境、物理力学性质、岩体结构特征等。在此基础上, 对超基性岩体质量进行了评价。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岩芯饼状断裂及其特征, 进而用断裂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岩饼破坏进行了断裂扩张机制的分析, 不但合理地解释了断裂特征及断裂破坏机制, 且以二滩坝址为例, 分析了产生钻孔岩饼的微裂纹条件及应力条件, 为定量地评价坝址地应力状态, 包括其大小及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上述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岩芯饼状断裂及其特征, 进而用断裂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岩饼破坏进行了断裂扩张机制的分析, 不但合理地解释了断裂特征及断裂破坏机制, 且以二滩坝址为例, 分析了产生钻孔岩饼的微裂纹条件及应力条件, 为定量地评价坝址地应力状态, 包括其大小及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上述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摘要:
本文对顺层边坡在纵向力和横向力联合作用下发生表层弯曲破坏现象进行了力学分析, 还推导了理论计算公式, 最后讨论了一个实例。 本文对顺层边坡在纵向力和横向力联合作用下发生表层弯曲破坏现象进行了力学分析, 还推导了理论计算公式, 最后讨论了一个实例。
摘要:
本文用相似理论推导了线弹性体在自重体积力作用下原型与模型间的位移关系式。根据对这个关系式讨论的结果, 以及对竖直立柱自重压缩问题的解析, 得到了位移与尺寸间的非线性关系。 本文用相似理论推导了线弹性体在自重体积力作用下原型与模型间的位移关系式。根据对这个关系式讨论的结果, 以及对竖直立柱自重压缩问题的解析, 得到了位移与尺寸间的非线性关系。
摘要:
本文在目前滑坡研究中滑坡判据没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 提出了小变形条件下的统一滑坡判据, 并讨论了在数值模拟时不同方法的精度问题及应力间断线上重要的一些性质。对有限变形时塑性应变或塑性应变率作为滑坡判据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最后, 指出了目前滑坡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缺陷及解决方法。 本文在目前滑坡研究中滑坡判据没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 提出了小变形条件下的统一滑坡判据, 并讨论了在数值模拟时不同方法的精度问题及应力间断线上重要的一些性质。对有限变形时塑性应变或塑性应变率作为滑坡判据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最后, 指出了目前滑坡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缺陷及解决方法。
摘要:
功能完善的地质工程监测系统在水电工程、环境工程及露天采矿工程等等中的重要性己日益显露出来。为此, 本文提出了地质工程监测信息系统的构想, 并从开发方法选择、功能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特征及系统开发实施四个主要方面, 对地质工程监测信息系统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功能完善的地质工程监测系统在水电工程、环境工程及露天采矿工程等等中的重要性己日益显露出来。为此, 本文提出了地质工程监测信息系统的构想, 并从开发方法选择、功能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特征及系统开发实施四个主要方面, 对地质工程监测信息系统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摘要:
本文简要论述了计算机辅助岩土工程(CAGE)的提出、发展、方法及主要内容, 最后给出了计算机辅助核电工程勘察实例。 本文简要论述了计算机辅助岩土工程(CAGE)的提出、发展、方法及主要内容, 最后给出了计算机辅助核电工程勘察实例。
摘要:
本文论述了人为地质灾害的概念, 典型事例以及人为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出, 人为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可导致地质环境恶化, 使环境质量下降;而地质环境恶化又可导致地质灾害的加重, 使灾害频度增大, 强度增高。 本文论述了人为地质灾害的概念, 典型事例以及人为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出, 人为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可导致地质环境恶化, 使环境质量下降;而地质环境恶化又可导致地质灾害的加重, 使灾害频度增大, 强度增高。
摘要:
概括前人的经验, 结合作者个人的实践, 本文较详细地讨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地质观念与工程观念。提出地质观的核心问题是地质灾害体的变形破坏力学机理分析, 工程观观与工程观运用的最佳耦合。文中还讨论了超前预测的作用, 监测反馈与工程效果检验的关系, 以及地质工程师与设计工程师的关系等, 最后以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为例进行了说明。 概括前人的经验, 结合作者个人的实践, 本文较详细地讨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地质观念与工程观念。提出地质观的核心问题是地质灾害体的变形破坏力学机理分析, 工程观观与工程观运用的最佳耦合。文中还讨论了超前预测的作用, 监测反馈与工程效果检验的关系, 以及地质工程师与设计工程师的关系等, 最后以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为例进行了说明。
摘要: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了目前边坡工程中常用的各种稳定性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 即各种边坡稳定判据。它们主要包括:(1)安全系数;(2)可靠度或破坏概率;(3)边坡岩体的位移、应力、位移速度等;(4)定性经验结论;(5)干扰能量;(6)声发射率等六种。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各种判据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等。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了目前边坡工程中常用的各种稳定性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 即各种边坡稳定判据。它们主要包括:(1)安全系数;(2)可靠度或破坏概率;(3)边坡岩体的位移、应力、位移速度等;(4)定性经验结论;(5)干扰能量;(6)声发射率等六种。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各种判据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