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11卷 第1期
2003, 11(1): 3-9.
摘要:
白衣庵滑坡是一个由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组成的滑坡群,是川、峡二江在奉节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后,三叠系巴东组(T2b)地层在江水强烈下切侵蚀事件的持续作用下导致江岸斜坡逐渐卸荷、倾倒、崩塌和表层滑坡等多期作用形成的古崩滑体。 白衣庵滑坡是一个由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组成的滑坡群,是川、峡二江在奉节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后,三叠系巴东组(T2b)地层在江水强烈下切侵蚀事件的持续作用下导致江岸斜坡逐渐卸荷、倾倒、崩塌和表层滑坡等多期作用形成的古崩滑体。
白衣庵滑坡是一个由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组成的滑坡群,是川、峡二江在奉节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后,三叠系巴东组(T2b)地层在江水强烈下切侵蚀事件的持续作用下导致江岸斜坡逐渐卸荷、倾倒、崩塌和表层滑坡等多期作用形成的古崩滑体。 白衣庵滑坡是一个由古滑坡、老滑坡和新滑坡组成的滑坡群,是川、峡二江在奉节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后,三叠系巴东组(T2b)地层在江水强烈下切侵蚀事件的持续作用下导致江岸斜坡逐渐卸荷、倾倒、崩塌和表层滑坡等多期作用形成的古崩滑体。
2003, 11(1): 10-14.
摘要:
开挖引起的滑坡作用不仅取决于斜坡带本身的地质结构,更取决于工程开挖与斜坡地质结构相互作用,因此科学地工程开挖可以避免这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以2001年7月1日发生在兰州西郊白垩系砂岩顺层山坡上天然气长输管道管沟深开挖引起的岩层滑动和由此造成的兰州市煤气管道大变形问题为例,揭示了层间剪切带的工程开挖效应和对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此类地质灾害教训。 开挖引起的滑坡作用不仅取决于斜坡带本身的地质结构,更取决于工程开挖与斜坡地质结构相互作用,因此科学地工程开挖可以避免这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以2001年7月1日发生在兰州西郊白垩系砂岩顺层山坡上天然气长输管道管沟深开挖引起的岩层滑动和由此造成的兰州市煤气管道大变形问题为例,揭示了层间剪切带的工程开挖效应和对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此类地质灾害教训。
开挖引起的滑坡作用不仅取决于斜坡带本身的地质结构,更取决于工程开挖与斜坡地质结构相互作用,因此科学地工程开挖可以避免这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以2001年7月1日发生在兰州西郊白垩系砂岩顺层山坡上天然气长输管道管沟深开挖引起的岩层滑动和由此造成的兰州市煤气管道大变形问题为例,揭示了层间剪切带的工程开挖效应和对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此类地质灾害教训。 开挖引起的滑坡作用不仅取决于斜坡带本身的地质结构,更取决于工程开挖与斜坡地质结构相互作用,因此科学地工程开挖可以避免这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以2001年7月1日发生在兰州西郊白垩系砂岩顺层山坡上天然气长输管道管沟深开挖引起的岩层滑动和由此造成的兰州市煤气管道大变形问题为例,揭示了层间剪切带的工程开挖效应和对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此类地质灾害教训。
2003, 11(1): 15-24.
摘要:
茅坪滑坡位于清江隔河岩水库左岸,下距隔河岩坝址66Km,是隔河岩水库中最大的一个基岩古滑坡,体积约2350104m3。自1993年4月10日水库下闸蓄水以来,该滑坡发生了持续的缓慢变形,至目前为止,最大位移达2100mm,且仍在变形过程中。 茅坪滑坡位于清江隔河岩水库左岸,下距隔河岩坝址66Km,是隔河岩水库中最大的一个基岩古滑坡,体积约2350104m3。自1993年4月10日水库下闸蓄水以来,该滑坡发生了持续的缓慢变形,至目前为止,最大位移达2100mm,且仍在变形过程中。
茅坪滑坡位于清江隔河岩水库左岸,下距隔河岩坝址66Km,是隔河岩水库中最大的一个基岩古滑坡,体积约2350104m3。自1993年4月10日水库下闸蓄水以来,该滑坡发生了持续的缓慢变形,至目前为止,最大位移达2100mm,且仍在变形过程中。 茅坪滑坡位于清江隔河岩水库左岸,下距隔河岩坝址66Km,是隔河岩水库中最大的一个基岩古滑坡,体积约2350104m3。自1993年4月10日水库下闸蓄水以来,该滑坡发生了持续的缓慢变形,至目前为止,最大位移达2100mm,且仍在变形过程中。
2003, 11(1): 25-29.
摘要:
采用临界滑动场理论,并根据软基上堤塘的特点加以改进,结合实际堤塘滑坡实录,分别计算了不同c、以及不同填土容重下的临界滑动场,得到了相应的临界滑动面,结果与实际破坏面基本一致,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物理成因,并计算了加固方案的稳定性。计算表明,临界滑动场理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采用临界滑动场理论,并根据软基上堤塘的特点加以改进,结合实际堤塘滑坡实录,分别计算了不同c、以及不同填土容重下的临界滑动场,得到了相应的临界滑动面,结果与实际破坏面基本一致,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物理成因,并计算了加固方案的稳定性。计算表明,临界滑动场理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采用临界滑动场理论,并根据软基上堤塘的特点加以改进,结合实际堤塘滑坡实录,分别计算了不同c、以及不同填土容重下的临界滑动场,得到了相应的临界滑动面,结果与实际破坏面基本一致,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物理成因,并计算了加固方案的稳定性。计算表明,临界滑动场理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采用临界滑动场理论,并根据软基上堤塘的特点加以改进,结合实际堤塘滑坡实录,分别计算了不同c、以及不同填土容重下的临界滑动场,得到了相应的临界滑动面,结果与实际破坏面基本一致,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物理成因,并计算了加固方案的稳定性。计算表明,临界滑动场理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2003, 11(1): 30-35.
摘要:
分析了黄土粒间吸力的基本特性及其湿陷的微观过程,探讨了黄土在应力状态作用下由于浸水增湿而产生的微结构单元体滑移动力和阻力随饱和度、上覆土压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微结构与广义吸力综合效应的湿陷性控制机理---微结构不平衡吸力成因论及其定量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湿陷性与增湿水量、压力及深度的关系,揭示了土湿陷效应的内在规律。文中认为,湿陷过程就是水的楔入导致小孔隙广义吸力的逐渐丧失和大孔隙湿吸力的逐渐增大引起的微结构重建动力与重建阻力间的动态对抗过程。最后,讨论了湿陷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分析了黄土粒间吸力的基本特性及其湿陷的微观过程,探讨了黄土在应力状态作用下由于浸水增湿而产生的微结构单元体滑移动力和阻力随饱和度、上覆土压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微结构与广义吸力综合效应的湿陷性控制机理---微结构不平衡吸力成因论及其定量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湿陷性与增湿水量、压力及深度的关系,揭示了土湿陷效应的内在规律。文中认为,湿陷过程就是水的楔入导致小孔隙广义吸力的逐渐丧失和大孔隙湿吸力的逐渐增大引起的微结构重建动力与重建阻力间的动态对抗过程。最后,讨论了湿陷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分析了黄土粒间吸力的基本特性及其湿陷的微观过程,探讨了黄土在应力状态作用下由于浸水增湿而产生的微结构单元体滑移动力和阻力随饱和度、上覆土压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微结构与广义吸力综合效应的湿陷性控制机理---微结构不平衡吸力成因论及其定量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湿陷性与增湿水量、压力及深度的关系,揭示了土湿陷效应的内在规律。文中认为,湿陷过程就是水的楔入导致小孔隙广义吸力的逐渐丧失和大孔隙湿吸力的逐渐增大引起的微结构重建动力与重建阻力间的动态对抗过程。最后,讨论了湿陷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分析了黄土粒间吸力的基本特性及其湿陷的微观过程,探讨了黄土在应力状态作用下由于浸水增湿而产生的微结构单元体滑移动力和阻力随饱和度、上覆土压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微结构与广义吸力综合效应的湿陷性控制机理---微结构不平衡吸力成因论及其定量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湿陷性与增湿水量、压力及深度的关系,揭示了土湿陷效应的内在规律。文中认为,湿陷过程就是水的楔入导致小孔隙广义吸力的逐渐丧失和大孔隙湿吸力的逐渐增大引起的微结构重建动力与重建阻力间的动态对抗过程。最后,讨论了湿陷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2003, 11(1): 36-43.
摘要:
南沙群岛海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繁。随着对该海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其它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调查和研究其工程地质环境与质量评价就成为非常必要的前期工作。本文在分析了南沙群岛海区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和火山地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水动力环境要素将南沙海区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5个区:南部陆架区、西部陆坡区、南沙海槽区、礼乐滩微陆块区、珊瑚礁隆起区,并深入分析了各分区的环境特征。 南沙群岛海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繁。随着对该海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其它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调查和研究其工程地质环境与质量评价就成为非常必要的前期工作。本文在分析了南沙群岛海区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和火山地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水动力环境要素将南沙海区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5个区:南部陆架区、西部陆坡区、南沙海槽区、礼乐滩微陆块区、珊瑚礁隆起区,并深入分析了各分区的环境特征。
南沙群岛海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繁。随着对该海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其它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调查和研究其工程地质环境与质量评价就成为非常必要的前期工作。本文在分析了南沙群岛海区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和火山地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水动力环境要素将南沙海区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5个区:南部陆架区、西部陆坡区、南沙海槽区、礼乐滩微陆块区、珊瑚礁隆起区,并深入分析了各分区的环境特征。 南沙群岛海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繁。随着对该海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其它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调查和研究其工程地质环境与质量评价就成为非常必要的前期工作。本文在分析了南沙群岛海区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和火山地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水动力环境要素将南沙海区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5个区:南部陆架区、西部陆坡区、南沙海槽区、礼乐滩微陆块区、珊瑚礁隆起区,并深入分析了各分区的环境特征。
2003, 11(1): 44-48.
摘要: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综合岩石介质条件、赋存环境条件以及工程因素3大方面的5个指标,即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石质量指标、煤体强度、地下水状况、工作面月推进速度,建立了采场顶板稳定性动态预测模型。并以工作面月推进速度40m、60m、80m、100m分别预测了新集井田顶板稳定性分区。根据5个指标因素分析结果,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岩石质量指标、地下水状况、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煤体强度、工作面月推进速度。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综合岩石介质条件、赋存环境条件以及工程因素3大方面的5个指标,即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石质量指标、煤体强度、地下水状况、工作面月推进速度,建立了采场顶板稳定性动态预测模型。并以工作面月推进速度40m、60m、80m、100m分别预测了新集井田顶板稳定性分区。根据5个指标因素分析结果,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岩石质量指标、地下水状况、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煤体强度、工作面月推进速度。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综合岩石介质条件、赋存环境条件以及工程因素3大方面的5个指标,即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石质量指标、煤体强度、地下水状况、工作面月推进速度,建立了采场顶板稳定性动态预测模型。并以工作面月推进速度40m、60m、80m、100m分别预测了新集井田顶板稳定性分区。根据5个指标因素分析结果,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岩石质量指标、地下水状况、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煤体强度、工作面月推进速度。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综合岩石介质条件、赋存环境条件以及工程因素3大方面的5个指标,即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石质量指标、煤体强度、地下水状况、工作面月推进速度,建立了采场顶板稳定性动态预测模型。并以工作面月推进速度40m、60m、80m、100m分别预测了新集井田顶板稳定性分区。根据5个指标因素分析结果,对顶板稳定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岩石质量指标、地下水状况、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煤体强度、工作面月推进速度。
2003, 11(1): 49-53.
摘要:
随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人工吹填造地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吹填造地关键问题之一是要缩短吹填泥浆的固结的时间,为此在室内进行了沉降柱模拟试验,试图寻找一种在吹填的同时进行加固的方法。在沉降柱试验中发现,用水泥作为添加剂对吹填泥浆进行加固处理,其加固效果不如用水泥和石灰混合材料添加剂的加固效果。通过对两种添加方式的土样进行工程地质性质对比和结构性分析及其他一些物理化学试验结果分析,初步找出了加固效果差异的原因。 随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人工吹填造地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吹填造地关键问题之一是要缩短吹填泥浆的固结的时间,为此在室内进行了沉降柱模拟试验,试图寻找一种在吹填的同时进行加固的方法。在沉降柱试验中发现,用水泥作为添加剂对吹填泥浆进行加固处理,其加固效果不如用水泥和石灰混合材料添加剂的加固效果。通过对两种添加方式的土样进行工程地质性质对比和结构性分析及其他一些物理化学试验结果分析,初步找出了加固效果差异的原因。
随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人工吹填造地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吹填造地关键问题之一是要缩短吹填泥浆的固结的时间,为此在室内进行了沉降柱模拟试验,试图寻找一种在吹填的同时进行加固的方法。在沉降柱试验中发现,用水泥作为添加剂对吹填泥浆进行加固处理,其加固效果不如用水泥和石灰混合材料添加剂的加固效果。通过对两种添加方式的土样进行工程地质性质对比和结构性分析及其他一些物理化学试验结果分析,初步找出了加固效果差异的原因。 随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人工吹填造地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吹填造地关键问题之一是要缩短吹填泥浆的固结的时间,为此在室内进行了沉降柱模拟试验,试图寻找一种在吹填的同时进行加固的方法。在沉降柱试验中发现,用水泥作为添加剂对吹填泥浆进行加固处理,其加固效果不如用水泥和石灰混合材料添加剂的加固效果。通过对两种添加方式的土样进行工程地质性质对比和结构性分析及其他一些物理化学试验结果分析,初步找出了加固效果差异的原因。
2003, 11(1): 54-57.
摘要:
选取广东塘厦风化泥质软岩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残余强度,并模拟土体在长期浸水软化后的强度变化趋势,探讨该类土的强度变化规律,为工程应用中强度参数的选取与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选取广东塘厦风化泥质软岩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残余强度,并模拟土体在长期浸水软化后的强度变化趋势,探讨该类土的强度变化规律,为工程应用中强度参数的选取与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选取广东塘厦风化泥质软岩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残余强度,并模拟土体在长期浸水软化后的强度变化趋势,探讨该类土的强度变化规律,为工程应用中强度参数的选取与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选取广东塘厦风化泥质软岩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残余强度,并模拟土体在长期浸水软化后的强度变化趋势,探讨该类土的强度变化规律,为工程应用中强度参数的选取与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
2003, 11(1): 58-63.
摘要:
黄土高原北部的宁南黄土以其强的Ⅱ-Ⅲ级自重湿陷性在我国黄土中占独特地位。究其原因:黄土内部的孔隙结构,粒度组成和胶结类型间的紧密联系,是引起黄土湿陷性强弱或湿陷敏感性高低的内因。影响场地土湿陷敏感性的外因如土层厚度、埋藏深度、水平垂直向渗透系数等又与土的孔隙度和结构类型有关,结构差异将导制湿陷敏感性的差异。黄土湿陷性及湿陷敏感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通过对该区黄土产生湿陷性机理进行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北部的宁南黄土以其强的Ⅱ-Ⅲ级自重湿陷性在我国黄土中占独特地位。究其原因:黄土内部的孔隙结构,粒度组成和胶结类型间的紧密联系,是引起黄土湿陷性强弱或湿陷敏感性高低的内因。影响场地土湿陷敏感性的外因如土层厚度、埋藏深度、水平垂直向渗透系数等又与土的孔隙度和结构类型有关,结构差异将导制湿陷敏感性的差异。黄土湿陷性及湿陷敏感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通过对该区黄土产生湿陷性机理进行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北部的宁南黄土以其强的Ⅱ-Ⅲ级自重湿陷性在我国黄土中占独特地位。究其原因:黄土内部的孔隙结构,粒度组成和胶结类型间的紧密联系,是引起黄土湿陷性强弱或湿陷敏感性高低的内因。影响场地土湿陷敏感性的外因如土层厚度、埋藏深度、水平垂直向渗透系数等又与土的孔隙度和结构类型有关,结构差异将导制湿陷敏感性的差异。黄土湿陷性及湿陷敏感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通过对该区黄土产生湿陷性机理进行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北部的宁南黄土以其强的Ⅱ-Ⅲ级自重湿陷性在我国黄土中占独特地位。究其原因:黄土内部的孔隙结构,粒度组成和胶结类型间的紧密联系,是引起黄土湿陷性强弱或湿陷敏感性高低的内因。影响场地土湿陷敏感性的外因如土层厚度、埋藏深度、水平垂直向渗透系数等又与土的孔隙度和结构类型有关,结构差异将导制湿陷敏感性的差异。黄土湿陷性及湿陷敏感性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通过对该区黄土产生湿陷性机理进行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
2003, 11(1): 64-69.
摘要:
针对山区修筑公路常遇开挖自然斜坡坡脚而诱发边坡失稳的情况,以大甘坪路堑边坡为例,对大甘坪粘土进行卸荷路径下的三轴试验,以获得边坡稳定分析的计算参数。对边坡开挖作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探讨边坡塑性区形态和确定滑移面位置。现场监测边坡在渗流期的地下水位变化,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利用抗滑挡土墙支挡和树枝笼排水沟构成排水系统的边坡治理方法。 针对山区修筑公路常遇开挖自然斜坡坡脚而诱发边坡失稳的情况,以大甘坪路堑边坡为例,对大甘坪粘土进行卸荷路径下的三轴试验,以获得边坡稳定分析的计算参数。对边坡开挖作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探讨边坡塑性区形态和确定滑移面位置。现场监测边坡在渗流期的地下水位变化,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利用抗滑挡土墙支挡和树枝笼排水沟构成排水系统的边坡治理方法。
针对山区修筑公路常遇开挖自然斜坡坡脚而诱发边坡失稳的情况,以大甘坪路堑边坡为例,对大甘坪粘土进行卸荷路径下的三轴试验,以获得边坡稳定分析的计算参数。对边坡开挖作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探讨边坡塑性区形态和确定滑移面位置。现场监测边坡在渗流期的地下水位变化,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利用抗滑挡土墙支挡和树枝笼排水沟构成排水系统的边坡治理方法。 针对山区修筑公路常遇开挖自然斜坡坡脚而诱发边坡失稳的情况,以大甘坪路堑边坡为例,对大甘坪粘土进行卸荷路径下的三轴试验,以获得边坡稳定分析的计算参数。对边坡开挖作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探讨边坡塑性区形态和确定滑移面位置。现场监测边坡在渗流期的地下水位变化,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利用抗滑挡土墙支挡和树枝笼排水沟构成排水系统的边坡治理方法。
2003, 11(1): 70-78.
摘要:
对山西应县木塔环境地质进行了研究,弄清了地层年代及存在的断层;通过样品分析、标准贯入及静探等方法试验、测试,得出了塔院区塔基土的工程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承载力;用地学层析成像技术探测了木塔的基础结构及塔院地基的分层结构。 对山西应县木塔环境地质进行了研究,弄清了地层年代及存在的断层;通过样品分析、标准贯入及静探等方法试验、测试,得出了塔院区塔基土的工程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承载力;用地学层析成像技术探测了木塔的基础结构及塔院地基的分层结构。
对山西应县木塔环境地质进行了研究,弄清了地层年代及存在的断层;通过样品分析、标准贯入及静探等方法试验、测试,得出了塔院区塔基土的工程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承载力;用地学层析成像技术探测了木塔的基础结构及塔院地基的分层结构。 对山西应县木塔环境地质进行了研究,弄清了地层年代及存在的断层;通过样品分析、标准贯入及静探等方法试验、测试,得出了塔院区塔基土的工程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承载力;用地学层析成像技术探测了木塔的基础结构及塔院地基的分层结构。
2003, 11(1): 79-84.
摘要:
三角函数级数法是合成人工地震动常用算法之一,但是通过对加速度积分求取位移时,却存在与零线漂移相类似的位移漂移现象。 三角函数级数法是合成人工地震动常用算法之一,但是通过对加速度积分求取位移时,却存在与零线漂移相类似的位移漂移现象。
三角函数级数法是合成人工地震动常用算法之一,但是通过对加速度积分求取位移时,却存在与零线漂移相类似的位移漂移现象。 三角函数级数法是合成人工地震动常用算法之一,但是通过对加速度积分求取位移时,却存在与零线漂移相类似的位移漂移现象。
2003, 11(1): 85-88.
摘要: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其水库的百万移民大都采取就地后靠安置,水库沿岸地质条件较复杂,滑坡、崩塌众多,地质灾害对移民的安全有重大影响,国家对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给予高度重视,在几十年长期勘察研究的基础上,拨资进行现阶段的大规模地质灾害防治。防治工作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科学技术难度。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其水库的百万移民大都采取就地后靠安置,水库沿岸地质条件较复杂,滑坡、崩塌众多,地质灾害对移民的安全有重大影响,国家对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给予高度重视,在几十年长期勘察研究的基础上,拨资进行现阶段的大规模地质灾害防治。防治工作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科学技术难度。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其水库的百万移民大都采取就地后靠安置,水库沿岸地质条件较复杂,滑坡、崩塌众多,地质灾害对移民的安全有重大影响,国家对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给予高度重视,在几十年长期勘察研究的基础上,拨资进行现阶段的大规模地质灾害防治。防治工作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科学技术难度。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其水库的百万移民大都采取就地后靠安置,水库沿岸地质条件较复杂,滑坡、崩塌众多,地质灾害对移民的安全有重大影响,国家对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给予高度重视,在几十年长期勘察研究的基础上,拨资进行现阶段的大规模地质灾害防治。防治工作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科学技术难度。
2003, 11(1): 89-99.
摘要:
结合三峡库区弃渣灾害的防治和回填增地,以巫山新城加筋土挡墙等实际工程为典型进行剖析,对加筋土挡墙,特别是超高加筋土挡墙变形破坏机制和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加筋土挡墙填土物理力学性质室内试验研究入手,采用FLAC等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加筋土挡墙的应力状况和变形破坏特性。将离心模拟技术应用于超高多级加筋土挡墙(H=57m)的研究中,进行了三级加筋土挡墙的离心模型试验,对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分布规律、挡墙面板和填土的沉降情况以及拉筋的拉力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精心设计出离心模型试验中三级挡墙的面板与拉筋的联结,较真实地反映了实际工程中加筋土挡墙整体复合结构的力学特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巫山新城加筋土挡墙修复加固方案,编制了设计报告,并加以实施。目前,修复加固工程效果良好。 对库区,乃至全国超高加筋土挡墙的建设均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结合三峡库区弃渣灾害的防治和回填增地,以巫山新城加筋土挡墙等实际工程为典型进行剖析,对加筋土挡墙,特别是超高加筋土挡墙变形破坏机制和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加筋土挡墙填土物理力学性质室内试验研究入手,采用FLAC等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加筋土挡墙的应力状况和变形破坏特性。将离心模拟技术应用于超高多级加筋土挡墙(H=57m)的研究中,进行了三级加筋土挡墙的离心模型试验,对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分布规律、挡墙面板和填土的沉降情况以及拉筋的拉力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精心设计出离心模型试验中三级挡墙的面板与拉筋的联结,较真实地反映了实际工程中加筋土挡墙整体复合结构的力学特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巫山新城加筋土挡墙修复加固方案,编制了设计报告,并加以实施。目前,修复加固工程效果良好。 对库区,乃至全国超高加筋土挡墙的建设均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结合三峡库区弃渣灾害的防治和回填增地,以巫山新城加筋土挡墙等实际工程为典型进行剖析,对加筋土挡墙,特别是超高加筋土挡墙变形破坏机制和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加筋土挡墙填土物理力学性质室内试验研究入手,采用FLAC等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加筋土挡墙的应力状况和变形破坏特性。将离心模拟技术应用于超高多级加筋土挡墙(H=57m)的研究中,进行了三级加筋土挡墙的离心模型试验,对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分布规律、挡墙面板和填土的沉降情况以及拉筋的拉力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精心设计出离心模型试验中三级挡墙的面板与拉筋的联结,较真实地反映了实际工程中加筋土挡墙整体复合结构的力学特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巫山新城加筋土挡墙修复加固方案,编制了设计报告,并加以实施。目前,修复加固工程效果良好。 对库区,乃至全国超高加筋土挡墙的建设均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结合三峡库区弃渣灾害的防治和回填增地,以巫山新城加筋土挡墙等实际工程为典型进行剖析,对加筋土挡墙,特别是超高加筋土挡墙变形破坏机制和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加筋土挡墙填土物理力学性质室内试验研究入手,采用FLAC等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加筋土挡墙的应力状况和变形破坏特性。将离心模拟技术应用于超高多级加筋土挡墙(H=57m)的研究中,进行了三级加筋土挡墙的离心模型试验,对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分布规律、挡墙面板和填土的沉降情况以及拉筋的拉力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精心设计出离心模型试验中三级挡墙的面板与拉筋的联结,较真实地反映了实际工程中加筋土挡墙整体复合结构的力学特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巫山新城加筋土挡墙修复加固方案,编制了设计报告,并加以实施。目前,修复加固工程效果良好。 对库区,乃至全国超高加筋土挡墙的建设均有指导和示范作用。
2003, 11(1): 100-104.
摘要:
川藏公路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建设标准低、后遗病害多,抗灾能力差,泥石流、滑坡、山崩、雪害、水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公路阻车断道严重。国家投入巨资进行整治改建,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自然环境特殊、影响因素复杂,许多特大型、大型工程地质病害问题还没有可行、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分析川藏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和灾害特点,总结历年整治改建和经验的教训,提出川藏公路建设的途径、可能达到的目标和应采用的原则。 川藏公路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建设标准低、后遗病害多,抗灾能力差,泥石流、滑坡、山崩、雪害、水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公路阻车断道严重。国家投入巨资进行整治改建,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自然环境特殊、影响因素复杂,许多特大型、大型工程地质病害问题还没有可行、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分析川藏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和灾害特点,总结历年整治改建和经验的教训,提出川藏公路建设的途径、可能达到的目标和应采用的原则。
川藏公路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建设标准低、后遗病害多,抗灾能力差,泥石流、滑坡、山崩、雪害、水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公路阻车断道严重。国家投入巨资进行整治改建,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自然环境特殊、影响因素复杂,许多特大型、大型工程地质病害问题还没有可行、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分析川藏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和灾害特点,总结历年整治改建和经验的教训,提出川藏公路建设的途径、可能达到的目标和应采用的原则。 川藏公路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建设标准低、后遗病害多,抗灾能力差,泥石流、滑坡、山崩、雪害、水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公路阻车断道严重。国家投入巨资进行整治改建,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自然环境特殊、影响因素复杂,许多特大型、大型工程地质病害问题还没有可行、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分析川藏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和灾害特点,总结历年整治改建和经验的教训,提出川藏公路建设的途径、可能达到的目标和应采用的原则。
2003, 11(1): 105-110.
摘要:
根据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和主题发言的资料,概述了西北地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区域稳定问题、活动断裂问题、特殊岩土体问题、高边坡问题、深埋长大隧道问题等。 根据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和主题发言的资料,概述了西北地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区域稳定问题、活动断裂问题、特殊岩土体问题、高边坡问题、深埋长大隧道问题等。
根据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和主题发言的资料,概述了西北地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区域稳定问题、活动断裂问题、特殊岩土体问题、高边坡问题、深埋长大隧道问题等。 根据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和主题发言的资料,概述了西北地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区域稳定问题、活动断裂问题、特殊岩土体问题、高边坡问题、深埋长大隧道问题等。
2003, 11(1): 111-112.
摘要:
主要阐述了香港作为世界最大集装箱海港的各种优势,同时指出为保持这种优势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主要阐述了香港作为世界最大集装箱海港的各种优势,同时指出为保持这种优势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主要阐述了香港作为世界最大集装箱海港的各种优势,同时指出为保持这种优势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主要阐述了香港作为世界最大集装箱海港的各种优势,同时指出为保持这种优势应注意的一些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