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18卷 第S1期
2010, 18(S1): 1-5.
摘要:
陕南勉宁地区泥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泥质含量高,结构较为疏松,抗风化能力弱,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等特点。特别是遇水后短时间内泥岩迅速膨胀、崩解和软化,岩石裂隙发育明显,岩石强度显著降低,对勉宁高速公路的建设有较大影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泥岩与水相互作用的浸水试验并得到以下结论:浸水后泥岩易在蒙脱石等不稳定矿物处破坏,裂隙基本均沿水平层理发育。随着浸水时间加长,裂隙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裂隙贯通形成破裂面。泥岩在饱水-风化-饱水的循环状态下比在一直浸水的状态下,裂隙更为发育,岩石力学性质降低更明显,岩石崩解软化速度更快,岩石更容易破坏。 陕南勉宁地区泥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泥质含量高,结构较为疏松,抗风化能力弱,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等特点。特别是遇水后短时间内泥岩迅速膨胀、崩解和软化,岩石裂隙发育明显,岩石强度显著降低,对勉宁高速公路的建设有较大影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泥岩与水相互作用的浸水试验并得到以下结论:浸水后泥岩易在蒙脱石等不稳定矿物处破坏,裂隙基本均沿水平层理发育。随着浸水时间加长,裂隙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裂隙贯通形成破裂面。泥岩在饱水-风化-饱水的循环状态下比在一直浸水的状态下,裂隙更为发育,岩石力学性质降低更明显,岩石崩解软化速度更快,岩石更容易破坏。
陕南勉宁地区泥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泥质含量高,结构较为疏松,抗风化能力弱,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等特点。特别是遇水后短时间内泥岩迅速膨胀、崩解和软化,岩石裂隙发育明显,岩石强度显著降低,对勉宁高速公路的建设有较大影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泥岩与水相互作用的浸水试验并得到以下结论:浸水后泥岩易在蒙脱石等不稳定矿物处破坏,裂隙基本均沿水平层理发育。随着浸水时间加长,裂隙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裂隙贯通形成破裂面。泥岩在饱水-风化-饱水的循环状态下比在一直浸水的状态下,裂隙更为发育,岩石力学性质降低更明显,岩石崩解软化速度更快,岩石更容易破坏。 陕南勉宁地区泥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泥质含量高,结构较为疏松,抗风化能力弱,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等特点。特别是遇水后短时间内泥岩迅速膨胀、崩解和软化,岩石裂隙发育明显,岩石强度显著降低,对勉宁高速公路的建设有较大影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泥岩与水相互作用的浸水试验并得到以下结论:浸水后泥岩易在蒙脱石等不稳定矿物处破坏,裂隙基本均沿水平层理发育。随着浸水时间加长,裂隙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裂隙贯通形成破裂面。泥岩在饱水-风化-饱水的循环状态下比在一直浸水的状态下,裂隙更为发育,岩石力学性质降低更明显,岩石崩解软化速度更快,岩石更容易破坏。
2010, 18(S1): 6-10.
摘要:
通过对大连海域第四系全新统海相黏性土385组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建立了第四系全新统海相黏性土(Q4m)液性指数IL与直接快剪试验指标-黏聚力Cq、内摩擦角q的经验关系,即Cq=10.623 I-1.8114L; q=-3.8289ln(IL)+5.8634。 通过对大连海域第四系全新统海相黏性土385组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建立了第四系全新统海相黏性土(Q4m)液性指数IL与直接快剪试验指标-黏聚力Cq、内摩擦角q的经验关系,即Cq=10.623 I-1.8114L; q=-3.8289ln(IL)+5.8634。
通过对大连海域第四系全新统海相黏性土385组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建立了第四系全新统海相黏性土(Q4m)液性指数IL与直接快剪试验指标-黏聚力Cq、内摩擦角q的经验关系,即Cq=10.623 I-1.8114L; q=-3.8289ln(IL)+5.8634。 通过对大连海域第四系全新统海相黏性土385组试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建立了第四系全新统海相黏性土(Q4m)液性指数IL与直接快剪试验指标-黏聚力Cq、内摩擦角q的经验关系,即Cq=10.623 I-1.8114L; q=-3.8289ln(IL)+5.8634。
2010, 18(S1): 11-16.
摘要:
应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上海地区冲填土的固结特性进行了研究,冲填土从水力吹填开始到固结完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沉积阶段、土体颗粒接触阶段与土体固结阶段; 固结时有效应力的增长分为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两个时期,土体固结沉降主要发生在固结前期,沉降量与有效应力呈正比关系; 排水及荷载条件对冲填土的固结特性与强度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双面排水自重固结、单面排水加载固结及单面排水自重固结三组对照试验,揭示了冲结、变形与沉降量之间的关系,为冲填土地区地面沉降的预测和地基变形的计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应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上海地区冲填土的固结特性进行了研究,冲填土从水力吹填开始到固结完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沉积阶段、土体颗粒接触阶段与土体固结阶段; 固结时有效应力的增长分为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两个时期,土体固结沉降主要发生在固结前期,沉降量与有效应力呈正比关系; 排水及荷载条件对冲填土的固结特性与强度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双面排水自重固结、单面排水加载固结及单面排水自重固结三组对照试验,揭示了冲结、变形与沉降量之间的关系,为冲填土地区地面沉降的预测和地基变形的计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应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上海地区冲填土的固结特性进行了研究,冲填土从水力吹填开始到固结完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沉积阶段、土体颗粒接触阶段与土体固结阶段; 固结时有效应力的增长分为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两个时期,土体固结沉降主要发生在固结前期,沉降量与有效应力呈正比关系; 排水及荷载条件对冲填土的固结特性与强度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双面排水自重固结、单面排水加载固结及单面排水自重固结三组对照试验,揭示了冲结、变形与沉降量之间的关系,为冲填土地区地面沉降的预测和地基变形的计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应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上海地区冲填土的固结特性进行了研究,冲填土从水力吹填开始到固结完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沉积阶段、土体颗粒接触阶段与土体固结阶段; 固结时有效应力的增长分为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两个时期,土体固结沉降主要发生在固结前期,沉降量与有效应力呈正比关系; 排水及荷载条件对冲填土的固结特性与强度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双面排水自重固结、单面排水加载固结及单面排水自重固结三组对照试验,揭示了冲结、变形与沉降量之间的关系,为冲填土地区地面沉降的预测和地基变形的计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10, 18(S1): 17-21.
摘要:
天津吹填软土应力应变关系为应变硬化型,可用kondner双曲线进行拟合。本文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四种归一化因子在天津吹填软土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应力应变特性中的应用,并建立了归一化方程。研究表明:以四种归一化因子进行归一化时,其中主应力差渐近值(1-3)ulti作为归一化因子时,归一化程度最高,3作归一化因子时,归一化程度最低,(3)n作为进行归一化因子时,n取0.55~0.65较为合适。 天津吹填软土应力应变关系为应变硬化型,可用kondner双曲线进行拟合。本文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四种归一化因子在天津吹填软土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应力应变特性中的应用,并建立了归一化方程。研究表明:以四种归一化因子进行归一化时,其中主应力差渐近值(1-3)ulti作为归一化因子时,归一化程度最高,3作归一化因子时,归一化程度最低,(3)n作为进行归一化因子时,n取0.55~0.65较为合适。
天津吹填软土应力应变关系为应变硬化型,可用kondner双曲线进行拟合。本文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四种归一化因子在天津吹填软土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应力应变特性中的应用,并建立了归一化方程。研究表明:以四种归一化因子进行归一化时,其中主应力差渐近值(1-3)ulti作为归一化因子时,归一化程度最高,3作归一化因子时,归一化程度最低,(3)n作为进行归一化因子时,n取0.55~0.65较为合适。 天津吹填软土应力应变关系为应变硬化型,可用kondner双曲线进行拟合。本文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四种归一化因子在天津吹填软土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应力应变特性中的应用,并建立了归一化方程。研究表明:以四种归一化因子进行归一化时,其中主应力差渐近值(1-3)ulti作为归一化因子时,归一化程度最高,3作归一化因子时,归一化程度最低,(3)n作为进行归一化因子时,n取0.55~0.65较为合适。
2010, 18(S1): 22-25.
摘要:
超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已经成为华北地区大中城市的主要地质灾害。本文以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漏斗边缘的砂性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复加荷卸荷试验,分析了砂性土的卸荷回弹特征,阐述了砂土并不是完全弹性的,它同样存在一定的塑性特征,并且说明了砂土的回弹量的大小是个变量,其回弹能力随着反复回弹次数、回弹应力大小及哪一应力进行回弹而变化。该研究结果对治理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灾害有重要意义。 超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已经成为华北地区大中城市的主要地质灾害。本文以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漏斗边缘的砂性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复加荷卸荷试验,分析了砂性土的卸荷回弹特征,阐述了砂土并不是完全弹性的,它同样存在一定的塑性特征,并且说明了砂土的回弹量的大小是个变量,其回弹能力随着反复回弹次数、回弹应力大小及哪一应力进行回弹而变化。该研究结果对治理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灾害有重要意义。
超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已经成为华北地区大中城市的主要地质灾害。本文以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漏斗边缘的砂性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复加荷卸荷试验,分析了砂性土的卸荷回弹特征,阐述了砂土并不是完全弹性的,它同样存在一定的塑性特征,并且说明了砂土的回弹量的大小是个变量,其回弹能力随着反复回弹次数、回弹应力大小及哪一应力进行回弹而变化。该研究结果对治理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灾害有重要意义。 超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已经成为华北地区大中城市的主要地质灾害。本文以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漏斗边缘的砂性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复加荷卸荷试验,分析了砂性土的卸荷回弹特征,阐述了砂土并不是完全弹性的,它同样存在一定的塑性特征,并且说明了砂土的回弹量的大小是个变量,其回弹能力随着反复回弹次数、回弹应力大小及哪一应力进行回弹而变化。该研究结果对治理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灾害有重要意义。
2010, 18(S1): 26-32.
摘要:
钙质砂是一种海洋生物成因、碳酸钙含量50%的特殊岩土介质,由于其成因与特殊的组构导致工程力学性质有别于常规的陆源砂,从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了钙质砂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其成因与分布、力学性质、钙质砂中基础类型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南沙群岛某岛礁修建机场跑道为例,探讨了珊瑚礁地层建设大型工程的可行性。指出今后要加强钙质砂颗粒破碎微观机理研究以及其对钙质砂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 加强钙质砂中各类基础受力性质研究以及基础设计参数取值研究; 针对岛礁工程的建设,加强岛礁工程地质、岩土体结构与力学性质、礁体稳定性等研究。 钙质砂是一种海洋生物成因、碳酸钙含量50%的特殊岩土介质,由于其成因与特殊的组构导致工程力学性质有别于常规的陆源砂,从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了钙质砂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其成因与分布、力学性质、钙质砂中基础类型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南沙群岛某岛礁修建机场跑道为例,探讨了珊瑚礁地层建设大型工程的可行性。指出今后要加强钙质砂颗粒破碎微观机理研究以及其对钙质砂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 加强钙质砂中各类基础受力性质研究以及基础设计参数取值研究; 针对岛礁工程的建设,加强岛礁工程地质、岩土体结构与力学性质、礁体稳定性等研究。
钙质砂是一种海洋生物成因、碳酸钙含量50%的特殊岩土介质,由于其成因与特殊的组构导致工程力学性质有别于常规的陆源砂,从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了钙质砂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其成因与分布、力学性质、钙质砂中基础类型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南沙群岛某岛礁修建机场跑道为例,探讨了珊瑚礁地层建设大型工程的可行性。指出今后要加强钙质砂颗粒破碎微观机理研究以及其对钙质砂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 加强钙质砂中各类基础受力性质研究以及基础设计参数取值研究; 针对岛礁工程的建设,加强岛礁工程地质、岩土体结构与力学性质、礁体稳定性等研究。 钙质砂是一种海洋生物成因、碳酸钙含量50%的特殊岩土介质,由于其成因与特殊的组构导致工程力学性质有别于常规的陆源砂,从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了钙质砂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其成因与分布、力学性质、钙质砂中基础类型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南沙群岛某岛礁修建机场跑道为例,探讨了珊瑚礁地层建设大型工程的可行性。指出今后要加强钙质砂颗粒破碎微观机理研究以及其对钙质砂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 加强钙质砂中各类基础受力性质研究以及基础设计参数取值研究; 针对岛礁工程的建设,加强岛礁工程地质、岩土体结构与力学性质、礁体稳定性等研究。
2010, 18(S1): 33-36.
摘要:
用纯水对成都黏土原状试样进行了有荷侧向(临空方向)的膨胀率和膨胀力测试,用重塑样进行了自由膨胀率的测试。根据对6组试样的试验结果讨论了成都黏土的膨胀性等级; 通过对成都黏土的有荷侧向(临空面)膨胀率试验进行无侧限膨胀特性的研究,总结了成都黏土中常见工程地质病害,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用纯水对成都黏土原状试样进行了有荷侧向(临空方向)的膨胀率和膨胀力测试,用重塑样进行了自由膨胀率的测试。根据对6组试样的试验结果讨论了成都黏土的膨胀性等级; 通过对成都黏土的有荷侧向(临空面)膨胀率试验进行无侧限膨胀特性的研究,总结了成都黏土中常见工程地质病害,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用纯水对成都黏土原状试样进行了有荷侧向(临空方向)的膨胀率和膨胀力测试,用重塑样进行了自由膨胀率的测试。根据对6组试样的试验结果讨论了成都黏土的膨胀性等级; 通过对成都黏土的有荷侧向(临空面)膨胀率试验进行无侧限膨胀特性的研究,总结了成都黏土中常见工程地质病害,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用纯水对成都黏土原状试样进行了有荷侧向(临空方向)的膨胀率和膨胀力测试,用重塑样进行了自由膨胀率的测试。根据对6组试样的试验结果讨论了成都黏土的膨胀性等级; 通过对成都黏土的有荷侧向(临空面)膨胀率试验进行无侧限膨胀特性的研究,总结了成都黏土中常见工程地质病害,并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2010, 18(S1): 37-46.
摘要:
围岩地质特征认识是深埋特长隧道勘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通过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勘察实践,研究采用构造损伤来研究分析深埋特长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大相岭泥巴山隧道(最大埋深1660m,左线长9946m,右线长10007m)地处大相岭北西向构造带、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三大构造体系交汇部位,断裂构造发育,不同构造部位、以及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影响,致使不同区域构造损伤特征显著不同。定义了描述构造损伤的构造损伤系数,主要由所处构造部位及构造变形强度影响系数、次级断裂发育程度影响系数、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影响系数、岩石微裂隙发育程度影响系数等组成。依据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地质信息分析并结合其它一些隧道勘察资料,提出了构造损伤等级划分和评判方法,将大相岭泥巴山隧道隧址区划分为强构造损伤区、次强烈构造损伤区、弱构造损伤区,并详细研究分析了各构造损伤区的构造损伤特征。依据构造损伤分区研究,可制定深埋特长隧道综合勘探方案、研究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并划分隧道围岩级别、定性分析隧道地应力场特征及岩爆预测、分析控水构造并定性预测隧道涌突水问题等。 围岩地质特征认识是深埋特长隧道勘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通过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勘察实践,研究采用构造损伤来研究分析深埋特长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大相岭泥巴山隧道(最大埋深1660m,左线长9946m,右线长10007m)地处大相岭北西向构造带、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三大构造体系交汇部位,断裂构造发育,不同构造部位、以及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影响,致使不同区域构造损伤特征显著不同。定义了描述构造损伤的构造损伤系数,主要由所处构造部位及构造变形强度影响系数、次级断裂发育程度影响系数、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影响系数、岩石微裂隙发育程度影响系数等组成。依据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地质信息分析并结合其它一些隧道勘察资料,提出了构造损伤等级划分和评判方法,将大相岭泥巴山隧道隧址区划分为强构造损伤区、次强烈构造损伤区、弱构造损伤区,并详细研究分析了各构造损伤区的构造损伤特征。依据构造损伤分区研究,可制定深埋特长隧道综合勘探方案、研究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并划分隧道围岩级别、定性分析隧道地应力场特征及岩爆预测、分析控水构造并定性预测隧道涌突水问题等。
围岩地质特征认识是深埋特长隧道勘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通过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勘察实践,研究采用构造损伤来研究分析深埋特长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大相岭泥巴山隧道(最大埋深1660m,左线长9946m,右线长10007m)地处大相岭北西向构造带、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三大构造体系交汇部位,断裂构造发育,不同构造部位、以及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影响,致使不同区域构造损伤特征显著不同。定义了描述构造损伤的构造损伤系数,主要由所处构造部位及构造变形强度影响系数、次级断裂发育程度影响系数、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影响系数、岩石微裂隙发育程度影响系数等组成。依据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地质信息分析并结合其它一些隧道勘察资料,提出了构造损伤等级划分和评判方法,将大相岭泥巴山隧道隧址区划分为强构造损伤区、次强烈构造损伤区、弱构造损伤区,并详细研究分析了各构造损伤区的构造损伤特征。依据构造损伤分区研究,可制定深埋特长隧道综合勘探方案、研究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并划分隧道围岩级别、定性分析隧道地应力场特征及岩爆预测、分析控水构造并定性预测隧道涌突水问题等。 围岩地质特征认识是深埋特长隧道勘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通过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勘察实践,研究采用构造损伤来研究分析深埋特长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大相岭泥巴山隧道(最大埋深1660m,左线长9946m,右线长10007m)地处大相岭北西向构造带、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三大构造体系交汇部位,断裂构造发育,不同构造部位、以及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影响,致使不同区域构造损伤特征显著不同。定义了描述构造损伤的构造损伤系数,主要由所处构造部位及构造变形强度影响系数、次级断裂发育程度影响系数、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影响系数、岩石微裂隙发育程度影响系数等组成。依据大相岭泥巴山隧道地质信息分析并结合其它一些隧道勘察资料,提出了构造损伤等级划分和评判方法,将大相岭泥巴山隧道隧址区划分为强构造损伤区、次强烈构造损伤区、弱构造损伤区,并详细研究分析了各构造损伤区的构造损伤特征。依据构造损伤分区研究,可制定深埋特长隧道综合勘探方案、研究隧道围岩地质特征并划分隧道围岩级别、定性分析隧道地应力场特征及岩爆预测、分析控水构造并定性预测隧道涌突水问题等。
2010, 18(S1): 47-52.
摘要:
表面起伏形态的特征决定了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的基本性质,研究结构面起伏幅度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分析粗糙度系数的尺寸效应。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大、中、小岩石结构面轮廓曲线系列仪器,测量不同尺寸结构面表面形态的起伏幅度。通过统计和分析结构面起伏幅度随取样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起伏幅度存在尺寸效应,同一结构面测量方向相同但测量位置不同的起伏幅度是有差异的,但变化趋势相同。中等尺度及大尺度结构面的起伏幅度均呈现出随结构面尺寸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规律,当结构面尺寸增大至一定值时,起伏幅度会趋向于不同的定值。不同结构面起伏幅度统计均值与结构面尺寸的变化曲线,均呈现出较好的对数函数关系。 表面起伏形态的特征决定了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的基本性质,研究结构面起伏幅度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分析粗糙度系数的尺寸效应。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大、中、小岩石结构面轮廓曲线系列仪器,测量不同尺寸结构面表面形态的起伏幅度。通过统计和分析结构面起伏幅度随取样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起伏幅度存在尺寸效应,同一结构面测量方向相同但测量位置不同的起伏幅度是有差异的,但变化趋势相同。中等尺度及大尺度结构面的起伏幅度均呈现出随结构面尺寸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规律,当结构面尺寸增大至一定值时,起伏幅度会趋向于不同的定值。不同结构面起伏幅度统计均值与结构面尺寸的变化曲线,均呈现出较好的对数函数关系。
表面起伏形态的特征决定了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的基本性质,研究结构面起伏幅度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分析粗糙度系数的尺寸效应。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大、中、小岩石结构面轮廓曲线系列仪器,测量不同尺寸结构面表面形态的起伏幅度。通过统计和分析结构面起伏幅度随取样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起伏幅度存在尺寸效应,同一结构面测量方向相同但测量位置不同的起伏幅度是有差异的,但变化趋势相同。中等尺度及大尺度结构面的起伏幅度均呈现出随结构面尺寸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规律,当结构面尺寸增大至一定值时,起伏幅度会趋向于不同的定值。不同结构面起伏幅度统计均值与结构面尺寸的变化曲线,均呈现出较好的对数函数关系。 表面起伏形态的特征决定了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的基本性质,研究结构面起伏幅度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分析粗糙度系数的尺寸效应。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大、中、小岩石结构面轮廓曲线系列仪器,测量不同尺寸结构面表面形态的起伏幅度。通过统计和分析结构面起伏幅度随取样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起伏幅度存在尺寸效应,同一结构面测量方向相同但测量位置不同的起伏幅度是有差异的,但变化趋势相同。中等尺度及大尺度结构面的起伏幅度均呈现出随结构面尺寸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规律,当结构面尺寸增大至一定值时,起伏幅度会趋向于不同的定值。不同结构面起伏幅度统计均值与结构面尺寸的变化曲线,均呈现出较好的对数函数关系。
2010, 18(S1): 53-59.
摘要:
中缓倾角结构面的存在是重要坝基地质缺陷之一,对中缓倾角结构面发育规律、成因及其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对坝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可以为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对我国西南某水电站中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特征的深入分析,在结合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中缓倾角结构面成因及演化过程。同时结合地质条件利用极限平衡方法针对坝基可能出现的滑动破坏模式进行了计算分析,表明坝基是稳定的。 中缓倾角结构面的存在是重要坝基地质缺陷之一,对中缓倾角结构面发育规律、成因及其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对坝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可以为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对我国西南某水电站中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特征的深入分析,在结合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中缓倾角结构面成因及演化过程。同时结合地质条件利用极限平衡方法针对坝基可能出现的滑动破坏模式进行了计算分析,表明坝基是稳定的。
中缓倾角结构面的存在是重要坝基地质缺陷之一,对中缓倾角结构面发育规律、成因及其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对坝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可以为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对我国西南某水电站中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特征的深入分析,在结合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中缓倾角结构面成因及演化过程。同时结合地质条件利用极限平衡方法针对坝基可能出现的滑动破坏模式进行了计算分析,表明坝基是稳定的。 中缓倾角结构面的存在是重要坝基地质缺陷之一,对中缓倾角结构面发育规律、成因及其物理力学特性及其对坝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可以为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对我国西南某水电站中缓倾角结构面发育特征的深入分析,在结合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中缓倾角结构面成因及演化过程。同时结合地质条件利用极限平衡方法针对坝基可能出现的滑动破坏模式进行了计算分析,表明坝基是稳定的。
2010, 18(S1): 60-63.
摘要:
花岗岩风化壳从未风化岩到残积土,影响渗透性大小的空隙由裂隙过渡为孔隙,自强风化层到残积土,渗透性由大变小; 对于风化残积物承压型地下水而言,它没有传统意义的隔水层,一般强风化层水头高度最大,沿竖向渗流,随渗透性减小,水头损失增加。应用达西定律,估算水头损失。 花岗岩风化壳从未风化岩到残积土,影响渗透性大小的空隙由裂隙过渡为孔隙,自强风化层到残积土,渗透性由大变小; 对于风化残积物承压型地下水而言,它没有传统意义的隔水层,一般强风化层水头高度最大,沿竖向渗流,随渗透性减小,水头损失增加。应用达西定律,估算水头损失。
花岗岩风化壳从未风化岩到残积土,影响渗透性大小的空隙由裂隙过渡为孔隙,自强风化层到残积土,渗透性由大变小; 对于风化残积物承压型地下水而言,它没有传统意义的隔水层,一般强风化层水头高度最大,沿竖向渗流,随渗透性减小,水头损失增加。应用达西定律,估算水头损失。 花岗岩风化壳从未风化岩到残积土,影响渗透性大小的空隙由裂隙过渡为孔隙,自强风化层到残积土,渗透性由大变小; 对于风化残积物承压型地下水而言,它没有传统意义的隔水层,一般强风化层水头高度最大,沿竖向渗流,随渗透性减小,水头损失增加。应用达西定律,估算水头损失。
2010, 18(S1): 64-70.
摘要:
尼尔基水库地处第四纪下更新统冲洪积层中,岩性复杂,厚度变化较大。通过对右岸副坝下游区域调查研究,室内和野外试验,了解粘土层渗透运移规律因为有结合水的参与脱离了达西定律规律,有其自身的渗流特点,其主要影响指标为矿物成份、化学成份、微观结构、比表面积和组成颗粒等等;宏观上具体表现在粘土渗透性、I0值和毛细上升高度三部分。 尼尔基水库地处第四纪下更新统冲洪积层中,岩性复杂,厚度变化较大。通过对右岸副坝下游区域调查研究,室内和野外试验,了解粘土层渗透运移规律因为有结合水的参与脱离了达西定律规律,有其自身的渗流特点,其主要影响指标为矿物成份、化学成份、微观结构、比表面积和组成颗粒等等;宏观上具体表现在粘土渗透性、I0值和毛细上升高度三部分。
尼尔基水库地处第四纪下更新统冲洪积层中,岩性复杂,厚度变化较大。通过对右岸副坝下游区域调查研究,室内和野外试验,了解粘土层渗透运移规律因为有结合水的参与脱离了达西定律规律,有其自身的渗流特点,其主要影响指标为矿物成份、化学成份、微观结构、比表面积和组成颗粒等等;宏观上具体表现在粘土渗透性、I0值和毛细上升高度三部分。 尼尔基水库地处第四纪下更新统冲洪积层中,岩性复杂,厚度变化较大。通过对右岸副坝下游区域调查研究,室内和野外试验,了解粘土层渗透运移规律因为有结合水的参与脱离了达西定律规律,有其自身的渗流特点,其主要影响指标为矿物成份、化学成份、微观结构、比表面积和组成颗粒等等;宏观上具体表现在粘土渗透性、I0值和毛细上升高度三部分。
2010, 18(S1): 71-75.
摘要:
岩石薄片鉴定和微观特征研究表明:碎裂岩体的组成以伊利石黏土为主,具有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 区域构造特征分析说明区域构造作用对于碎裂岩体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沿河城断裂经过挤压、引张、再挤压的反复加载-卸载过程及紫荆关沿河城断裂、房山八宝山断裂的扭动作用,形成了区内裂隙网络化,使岩体碎裂化; 岩体的正常卸荷作用和缓倾角结构面的卸荷回弹,使岩体碎裂化加剧。 岩石薄片鉴定和微观特征研究表明:碎裂岩体的组成以伊利石黏土为主,具有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 区域构造特征分析说明区域构造作用对于碎裂岩体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沿河城断裂经过挤压、引张、再挤压的反复加载-卸载过程及紫荆关沿河城断裂、房山八宝山断裂的扭动作用,形成了区内裂隙网络化,使岩体碎裂化; 岩体的正常卸荷作用和缓倾角结构面的卸荷回弹,使岩体碎裂化加剧。
岩石薄片鉴定和微观特征研究表明:碎裂岩体的组成以伊利石黏土为主,具有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 区域构造特征分析说明区域构造作用对于碎裂岩体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沿河城断裂经过挤压、引张、再挤压的反复加载-卸载过程及紫荆关沿河城断裂、房山八宝山断裂的扭动作用,形成了区内裂隙网络化,使岩体碎裂化; 岩体的正常卸荷作用和缓倾角结构面的卸荷回弹,使岩体碎裂化加剧。 岩石薄片鉴定和微观特征研究表明:碎裂岩体的组成以伊利石黏土为主,具有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 区域构造特征分析说明区域构造作用对于碎裂岩体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沿河城断裂经过挤压、引张、再挤压的反复加载-卸载过程及紫荆关沿河城断裂、房山八宝山断裂的扭动作用,形成了区内裂隙网络化,使岩体碎裂化; 岩体的正常卸荷作用和缓倾角结构面的卸荷回弹,使岩体碎裂化加剧。
2010, 18(S1): 76-80.
摘要:
以泾阳南塬第九层黄土(L9)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常规三轴试验,探讨在不同含水量及不同围压状态下该层黄土剪切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黄土含水量和边坡稳定性的关系。分析表明: ①低含水量(w=5.3% ~12.3%)时,L9黄土抗剪强度的降低主要与黏聚力的降低有关;②较高含水量(w=12.3% ~19.3%)时,L9黄土抗剪强度降低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重要关系;③高含水量(w=19.3% ~25%)时,L9黄土抗剪强度降低主要和内摩擦角的降低有关;④随着L9含水量的增加,边坡的稳定系数降低,L9含水量的多寡,对边坡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泾阳南塬地区黄土边坡(滑坡)工程治理、监测,尤其是塬边边坡安全的早期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泾阳南塬第九层黄土(L9)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常规三轴试验,探讨在不同含水量及不同围压状态下该层黄土剪切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黄土含水量和边坡稳定性的关系。分析表明: ①低含水量(w=5.3% ~12.3%)时,L9黄土抗剪强度的降低主要与黏聚力的降低有关;②较高含水量(w=12.3% ~19.3%)时,L9黄土抗剪强度降低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重要关系;③高含水量(w=19.3% ~25%)时,L9黄土抗剪强度降低主要和内摩擦角的降低有关;④随着L9含水量的增加,边坡的稳定系数降低,L9含水量的多寡,对边坡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泾阳南塬地区黄土边坡(滑坡)工程治理、监测,尤其是塬边边坡安全的早期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泾阳南塬第九层黄土(L9)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常规三轴试验,探讨在不同含水量及不同围压状态下该层黄土剪切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黄土含水量和边坡稳定性的关系。分析表明: ①低含水量(w=5.3% ~12.3%)时,L9黄土抗剪强度的降低主要与黏聚力的降低有关;②较高含水量(w=12.3% ~19.3%)时,L9黄土抗剪强度降低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重要关系;③高含水量(w=19.3% ~25%)时,L9黄土抗剪强度降低主要和内摩擦角的降低有关;④随着L9含水量的增加,边坡的稳定系数降低,L9含水量的多寡,对边坡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泾阳南塬地区黄土边坡(滑坡)工程治理、监测,尤其是塬边边坡安全的早期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泾阳南塬第九层黄土(L9)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常规三轴试验,探讨在不同含水量及不同围压状态下该层黄土剪切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黄土含水量和边坡稳定性的关系。分析表明: ①低含水量(w=5.3% ~12.3%)时,L9黄土抗剪强度的降低主要与黏聚力的降低有关;②较高含水量(w=12.3% ~19.3%)时,L9黄土抗剪强度降低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重要关系;③高含水量(w=19.3% ~25%)时,L9黄土抗剪强度降低主要和内摩擦角的降低有关;④随着L9含水量的增加,边坡的稳定系数降低,L9含水量的多寡,对边坡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泾阳南塬地区黄土边坡(滑坡)工程治理、监测,尤其是塬边边坡安全的早期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0, 18(S1): 81-87.
摘要:
在目前的山岭隧道中往往存在空洞与脱空、裂缝、渗漏水等病害,普通病害检测方法常常会对隧道造成损伤,而且不能大范围快速检测,而探地雷达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进行快速的无损检测。为提高探测效率和对图像准确解释,正演模拟是必须的。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利用模拟软件GprMax,作者做了山岭隧道空洞病害的雷达图像的正演模拟,模拟结果和实际模型比较吻合,进一步研究比较一系列影响雷达图像的因素,得出相关结论,为复杂探地雷达图像的识别提供了依据和经验,为建立此类图像识别的数据库打下了基础。 在目前的山岭隧道中往往存在空洞与脱空、裂缝、渗漏水等病害,普通病害检测方法常常会对隧道造成损伤,而且不能大范围快速检测,而探地雷达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进行快速的无损检测。为提高探测效率和对图像准确解释,正演模拟是必须的。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利用模拟软件GprMax,作者做了山岭隧道空洞病害的雷达图像的正演模拟,模拟结果和实际模型比较吻合,进一步研究比较一系列影响雷达图像的因素,得出相关结论,为复杂探地雷达图像的识别提供了依据和经验,为建立此类图像识别的数据库打下了基础。
在目前的山岭隧道中往往存在空洞与脱空、裂缝、渗漏水等病害,普通病害检测方法常常会对隧道造成损伤,而且不能大范围快速检测,而探地雷达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进行快速的无损检测。为提高探测效率和对图像准确解释,正演模拟是必须的。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利用模拟软件GprMax,作者做了山岭隧道空洞病害的雷达图像的正演模拟,模拟结果和实际模型比较吻合,进一步研究比较一系列影响雷达图像的因素,得出相关结论,为复杂探地雷达图像的识别提供了依据和经验,为建立此类图像识别的数据库打下了基础。 在目前的山岭隧道中往往存在空洞与脱空、裂缝、渗漏水等病害,普通病害检测方法常常会对隧道造成损伤,而且不能大范围快速检测,而探地雷达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进行快速的无损检测。为提高探测效率和对图像准确解释,正演模拟是必须的。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利用模拟软件GprMax,作者做了山岭隧道空洞病害的雷达图像的正演模拟,模拟结果和实际模型比较吻合,进一步研究比较一系列影响雷达图像的因素,得出相关结论,为复杂探地雷达图像的识别提供了依据和经验,为建立此类图像识别的数据库打下了基础。
2010, 18(S1): 88-92.
摘要: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查明慈母山隧道施工期涌水来源主要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和碎屑岩孔隙裂隙水,通过抽水、注水、压水试验,获得慈母山隧道各段围岩体的渗透系数,应用地下水迳流模数法、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及地下水动力学水平坑道疏干法对施工期的隧道涌水量进行预测,并确定了各地层的涌水方式,提出施工期以堵为主的工程防治措施。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查明慈母山隧道施工期涌水来源主要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和碎屑岩孔隙裂隙水,通过抽水、注水、压水试验,获得慈母山隧道各段围岩体的渗透系数,应用地下水迳流模数法、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及地下水动力学水平坑道疏干法对施工期的隧道涌水量进行预测,并确定了各地层的涌水方式,提出施工期以堵为主的工程防治措施。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查明慈母山隧道施工期涌水来源主要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和碎屑岩孔隙裂隙水,通过抽水、注水、压水试验,获得慈母山隧道各段围岩体的渗透系数,应用地下水迳流模数法、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及地下水动力学水平坑道疏干法对施工期的隧道涌水量进行预测,并确定了各地层的涌水方式,提出施工期以堵为主的工程防治措施。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查明慈母山隧道施工期涌水来源主要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和碎屑岩孔隙裂隙水,通过抽水、注水、压水试验,获得慈母山隧道各段围岩体的渗透系数,应用地下水迳流模数法、大气降水渗入量法及地下水动力学水平坑道疏干法对施工期的隧道涌水量进行预测,并确定了各地层的涌水方式,提出施工期以堵为主的工程防治措施。
2010, 18(S1): 93-98.
摘要:
数值计算是预测围岩松动圈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各种影响因素的参数输入又是数值计算方法可靠性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任楼煤矿中三轨道大巷已有实测位移和松动圈厚度,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围岩的影响性,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松动圈厚度的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围压正向变化到一定程度后,增加的围压有一部分消耗在了已破碎围岩的二次破碎; 在实际岩层中开挖,只要巷道开挖就必然产生松动圈; 无构造应力情况下,围岩松动圈厚度主要取决于围岩的岩性和结构,各影响因素对松动圈厚度的敏感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围岩强度、巷道跨度、巷道断面尺寸、巷道围压和支护条件。 数值计算是预测围岩松动圈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各种影响因素的参数输入又是数值计算方法可靠性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任楼煤矿中三轨道大巷已有实测位移和松动圈厚度,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围岩的影响性,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松动圈厚度的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围压正向变化到一定程度后,增加的围压有一部分消耗在了已破碎围岩的二次破碎; 在实际岩层中开挖,只要巷道开挖就必然产生松动圈; 无构造应力情况下,围岩松动圈厚度主要取决于围岩的岩性和结构,各影响因素对松动圈厚度的敏感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围岩强度、巷道跨度、巷道断面尺寸、巷道围压和支护条件。
数值计算是预测围岩松动圈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各种影响因素的参数输入又是数值计算方法可靠性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任楼煤矿中三轨道大巷已有实测位移和松动圈厚度,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围岩的影响性,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松动圈厚度的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围压正向变化到一定程度后,增加的围压有一部分消耗在了已破碎围岩的二次破碎; 在实际岩层中开挖,只要巷道开挖就必然产生松动圈; 无构造应力情况下,围岩松动圈厚度主要取决于围岩的岩性和结构,各影响因素对松动圈厚度的敏感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围岩强度、巷道跨度、巷道断面尺寸、巷道围压和支护条件。 数值计算是预测围岩松动圈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各种影响因素的参数输入又是数值计算方法可靠性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任楼煤矿中三轨道大巷已有实测位移和松动圈厚度,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围岩的影响性,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松动圈厚度的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围压正向变化到一定程度后,增加的围压有一部分消耗在了已破碎围岩的二次破碎; 在实际岩层中开挖,只要巷道开挖就必然产生松动圈; 无构造应力情况下,围岩松动圈厚度主要取决于围岩的岩性和结构,各影响因素对松动圈厚度的敏感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围岩强度、巷道跨度、巷道断面尺寸、巷道围压和支护条件。
2010, 18(S1): 99-104.
摘要: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监测技术在杭州地铁一号线闸弄口站中的应用,重点阐述该监测技术的设计、实施及效果。本工程主要实施了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监测和周围地表及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等,并对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频率及警戒值的设置都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达到指导施工和优化设计的目的。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监测技术在杭州地铁一号线闸弄口站中的应用,重点阐述该监测技术的设计、实施及效果。本工程主要实施了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监测和周围地表及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等,并对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频率及警戒值的设置都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达到指导施工和优化设计的目的。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监测技术在杭州地铁一号线闸弄口站中的应用,重点阐述该监测技术的设计、实施及效果。本工程主要实施了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监测和周围地表及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等,并对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频率及警戒值的设置都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达到指导施工和优化设计的目的。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监测技术在杭州地铁一号线闸弄口站中的应用,重点阐述该监测技术的设计、实施及效果。本工程主要实施了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监测和周围地表及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等,并对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频率及警戒值的设置都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定,达到指导施工和优化设计的目的。
2010, 18(S1): 105-108.
摘要:
介绍了杭州某地铁站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监测的侧向位移变化情况,总结了其变化规律,对施工过程提供了参考。用FLAC软件对基坑的侧向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影响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介绍了杭州某地铁站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监测的侧向位移变化情况,总结了其变化规律,对施工过程提供了参考。用FLAC软件对基坑的侧向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影响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介绍了杭州某地铁站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监测的侧向位移变化情况,总结了其变化规律,对施工过程提供了参考。用FLAC软件对基坑的侧向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影响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介绍了杭州某地铁站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监测的侧向位移变化情况,总结了其变化规律,对施工过程提供了参考。用FLAC软件对基坑的侧向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影响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2010, 18(S1): 109-114.
摘要:
对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进行水文地质抽水试验,包括单孔抽水试验和多孔抽水试验。根据试验适用的环境及条件的不同,运用单孔抽水、多孔抽水及水位恢复计算公式,获得了典型站点主要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出全线各站点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从而为拟建车站的基坑开挖和降水设计提供依据。 对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进行水文地质抽水试验,包括单孔抽水试验和多孔抽水试验。根据试验适用的环境及条件的不同,运用单孔抽水、多孔抽水及水位恢复计算公式,获得了典型站点主要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出全线各站点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从而为拟建车站的基坑开挖和降水设计提供依据。
对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进行水文地质抽水试验,包括单孔抽水试验和多孔抽水试验。根据试验适用的环境及条件的不同,运用单孔抽水、多孔抽水及水位恢复计算公式,获得了典型站点主要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出全线各站点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从而为拟建车站的基坑开挖和降水设计提供依据。 对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进行水文地质抽水试验,包括单孔抽水试验和多孔抽水试验。根据试验适用的环境及条件的不同,运用单孔抽水、多孔抽水及水位恢复计算公式,获得了典型站点主要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出全线各站点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从而为拟建车站的基坑开挖和降水设计提供依据。
2010, 18(S1): 115-119.
摘要:
隧道施工引起隧道周围地表发生变形并可能危及周围地面建筑设施安全,因此,施工前需要了解隧道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地铁10号线2期盾构隧道穿越某大厦为典型实例,用FLAC3D 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根据测量的数据对建筑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由于盾构施工所引起的土体位移场的变化趋势,模拟了在盾构隧道开挖的不同阶段,建筑物基础的动态响应,预测了独立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且对在建筑物与隧道间施打隔离桩加固的施工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盾构隧道穿越独立基础建筑物的安全评价方法。当考虑盾构隧道施工对建筑物地基基础影响的问题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地基基础现有的变形和由于盾构施工诱发的基础附加变形,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保证基础的变形在规范规定的限值以内,才能保证建筑物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正常使用。为日后有关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物问题提供了参考。 隧道施工引起隧道周围地表发生变形并可能危及周围地面建筑设施安全,因此,施工前需要了解隧道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地铁10号线2期盾构隧道穿越某大厦为典型实例,用FLAC3D 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根据测量的数据对建筑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由于盾构施工所引起的土体位移场的变化趋势,模拟了在盾构隧道开挖的不同阶段,建筑物基础的动态响应,预测了独立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且对在建筑物与隧道间施打隔离桩加固的施工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盾构隧道穿越独立基础建筑物的安全评价方法。当考虑盾构隧道施工对建筑物地基基础影响的问题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地基基础现有的变形和由于盾构施工诱发的基础附加变形,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保证基础的变形在规范规定的限值以内,才能保证建筑物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正常使用。为日后有关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物问题提供了参考。
隧道施工引起隧道周围地表发生变形并可能危及周围地面建筑设施安全,因此,施工前需要了解隧道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地铁10号线2期盾构隧道穿越某大厦为典型实例,用FLAC3D 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根据测量的数据对建筑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由于盾构施工所引起的土体位移场的变化趋势,模拟了在盾构隧道开挖的不同阶段,建筑物基础的动态响应,预测了独立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且对在建筑物与隧道间施打隔离桩加固的施工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盾构隧道穿越独立基础建筑物的安全评价方法。当考虑盾构隧道施工对建筑物地基基础影响的问题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地基基础现有的变形和由于盾构施工诱发的基础附加变形,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保证基础的变形在规范规定的限值以内,才能保证建筑物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正常使用。为日后有关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物问题提供了参考。 隧道施工引起隧道周围地表发生变形并可能危及周围地面建筑设施安全,因此,施工前需要了解隧道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地铁10号线2期盾构隧道穿越某大厦为典型实例,用FLAC3D 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根据测量的数据对建筑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由于盾构施工所引起的土体位移场的变化趋势,模拟了在盾构隧道开挖的不同阶段,建筑物基础的动态响应,预测了独立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且对在建筑物与隧道间施打隔离桩加固的施工方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盾构隧道穿越独立基础建筑物的安全评价方法。当考虑盾构隧道施工对建筑物地基基础影响的问题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地基基础现有的变形和由于盾构施工诱发的基础附加变形,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保证基础的变形在规范规定的限值以内,才能保证建筑物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正常使用。为日后有关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物问题提供了参考。
2010, 18(S1): 120-125.
摘要:
对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的现场调查表明:完整地下洞室群均充满水,而非完整地下洞室群均未充满水或未充水,直观结论即充水是使洞室群保持上千年完整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充水洞室与非充水洞室内凿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对比,结果发现洞内充满水可以减缓洞室围岩的风化速度。通过对围岩的受力情况以及洞室顶板的垂向的对比分析表明,洞室充满水,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变洞室围岩的受力:减少拉应力单元以及减小最大拉、压应力值; 另一方面可以减小顶板的下沉量,对洞室的稳定极为有利。而洞室内部分充水或未充水,对洞室顶板围岩的应力改善作用不明显,反而加大洞室顶板的Z向位移,不利于洞室稳定。从而肯定了洞内充满水是使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保持千年稳定的重要因素。 对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的现场调查表明:完整地下洞室群均充满水,而非完整地下洞室群均未充满水或未充水,直观结论即充水是使洞室群保持上千年完整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充水洞室与非充水洞室内凿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对比,结果发现洞内充满水可以减缓洞室围岩的风化速度。通过对围岩的受力情况以及洞室顶板的垂向的对比分析表明,洞室充满水,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变洞室围岩的受力:减少拉应力单元以及减小最大拉、压应力值; 另一方面可以减小顶板的下沉量,对洞室的稳定极为有利。而洞室内部分充水或未充水,对洞室顶板围岩的应力改善作用不明显,反而加大洞室顶板的Z向位移,不利于洞室稳定。从而肯定了洞内充满水是使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保持千年稳定的重要因素。
对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的现场调查表明:完整地下洞室群均充满水,而非完整地下洞室群均未充满水或未充水,直观结论即充水是使洞室群保持上千年完整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充水洞室与非充水洞室内凿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对比,结果发现洞内充满水可以减缓洞室围岩的风化速度。通过对围岩的受力情况以及洞室顶板的垂向的对比分析表明,洞室充满水,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变洞室围岩的受力:减少拉应力单元以及减小最大拉、压应力值; 另一方面可以减小顶板的下沉量,对洞室的稳定极为有利。而洞室内部分充水或未充水,对洞室顶板围岩的应力改善作用不明显,反而加大洞室顶板的Z向位移,不利于洞室稳定。从而肯定了洞内充满水是使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保持千年稳定的重要因素。 对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的现场调查表明:完整地下洞室群均充满水,而非完整地下洞室群均未充满水或未充水,直观结论即充水是使洞室群保持上千年完整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充水洞室与非充水洞室内凿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对比,结果发现洞内充满水可以减缓洞室围岩的风化速度。通过对围岩的受力情况以及洞室顶板的垂向的对比分析表明,洞室充满水,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变洞室围岩的受力:减少拉应力单元以及减小最大拉、压应力值; 另一方面可以减小顶板的下沉量,对洞室的稳定极为有利。而洞室内部分充水或未充水,对洞室顶板围岩的应力改善作用不明显,反而加大洞室顶板的Z向位移,不利于洞室稳定。从而肯定了洞内充满水是使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保持千年稳定的重要因素。
2010, 18(S1): 126-131.
摘要:
近年来,盾构法施工广泛地应用于北京地铁建设中。然而,由于北京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面临许多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在分析总结北京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盾构施工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盾构施工所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盾构施工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提供参考。 近年来,盾构法施工广泛地应用于北京地铁建设中。然而,由于北京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面临许多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在分析总结北京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盾构施工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盾构施工所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盾构施工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提供参考。
近年来,盾构法施工广泛地应用于北京地铁建设中。然而,由于北京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面临许多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在分析总结北京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盾构施工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盾构施工所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盾构施工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提供参考。 近年来,盾构法施工广泛地应用于北京地铁建设中。然而,由于北京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面临许多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在分析总结北京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盾构施工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盾构施工所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探讨盾构施工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施工提供参考。
2010, 18(S1): 132-137.
摘要:
门头沟规划新城位于门头沟区东南,主要包括龙泉、永定两镇,总面积87km2,该区地下有大面积国矿采空分布,地下采空对地面变形的影响变得非常敏感。本文在对国矿采空区分布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FLAC3D拉格朗日元分析技术,建立了大型复杂三维数值模型,预测了地下采空引起的地面变形分布。分析认为,国矿采空引起的地面变形主要集中在天桥浮官厅一带、岳家坡赵家洼一带,沉降最大量值28mm,并且分布的范围有限。 门头沟规划新城位于门头沟区东南,主要包括龙泉、永定两镇,总面积87km2,该区地下有大面积国矿采空分布,地下采空对地面变形的影响变得非常敏感。本文在对国矿采空区分布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FLAC3D拉格朗日元分析技术,建立了大型复杂三维数值模型,预测了地下采空引起的地面变形分布。分析认为,国矿采空引起的地面变形主要集中在天桥浮官厅一带、岳家坡赵家洼一带,沉降最大量值28mm,并且分布的范围有限。
门头沟规划新城位于门头沟区东南,主要包括龙泉、永定两镇,总面积87km2,该区地下有大面积国矿采空分布,地下采空对地面变形的影响变得非常敏感。本文在对国矿采空区分布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FLAC3D拉格朗日元分析技术,建立了大型复杂三维数值模型,预测了地下采空引起的地面变形分布。分析认为,国矿采空引起的地面变形主要集中在天桥浮官厅一带、岳家坡赵家洼一带,沉降最大量值28mm,并且分布的范围有限。 门头沟规划新城位于门头沟区东南,主要包括龙泉、永定两镇,总面积87km2,该区地下有大面积国矿采空分布,地下采空对地面变形的影响变得非常敏感。本文在对国矿采空区分布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FLAC3D拉格朗日元分析技术,建立了大型复杂三维数值模型,预测了地下采空引起的地面变形分布。分析认为,国矿采空引起的地面变形主要集中在天桥浮官厅一带、岳家坡赵家洼一带,沉降最大量值28mm,并且分布的范围有限。
2010, 18(S1): 138-143.
摘要:
根据素描及实际开挖揭露地质情况,对尾调室工程地质概况、开挖揭示的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尾调室顶拱喷层裂缝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从施工因素、地质因素、地应力因素、温度因素、松弛圈因素、喷护接缝、受力不均等方面对顶拱平行轴向开裂缝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结构面因素和地应力因素是主要原因,爆破扰动及支护不及时为诱因,围岩破坏为应力控制型破坏和块体控制型破坏相结合。 根据素描及实际开挖揭露地质情况,对尾调室工程地质概况、开挖揭示的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尾调室顶拱喷层裂缝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从施工因素、地质因素、地应力因素、温度因素、松弛圈因素、喷护接缝、受力不均等方面对顶拱平行轴向开裂缝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结构面因素和地应力因素是主要原因,爆破扰动及支护不及时为诱因,围岩破坏为应力控制型破坏和块体控制型破坏相结合。
根据素描及实际开挖揭露地质情况,对尾调室工程地质概况、开挖揭示的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尾调室顶拱喷层裂缝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从施工因素、地质因素、地应力因素、温度因素、松弛圈因素、喷护接缝、受力不均等方面对顶拱平行轴向开裂缝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结构面因素和地应力因素是主要原因,爆破扰动及支护不及时为诱因,围岩破坏为应力控制型破坏和块体控制型破坏相结合。 根据素描及实际开挖揭露地质情况,对尾调室工程地质概况、开挖揭示的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尾调室顶拱喷层裂缝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从施工因素、地质因素、地应力因素、温度因素、松弛圈因素、喷护接缝、受力不均等方面对顶拱平行轴向开裂缝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结构面因素和地应力因素是主要原因,爆破扰动及支护不及时为诱因,围岩破坏为应力控制型破坏和块体控制型破坏相结合。
2010, 18(S1): 144-147.
摘要:
对某电厂强夯法加固湿陷性土产生的地面振动进行现场测试,分析表明:在陷性土中,激振源近处振动衰减较快,大夯击能振动加速度峰值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大。此外,振动的衰减特性与地基土特性、震源面积、振动频率等有关。振动测试能够确定强夯施工的影响范围。 对某电厂强夯法加固湿陷性土产生的地面振动进行现场测试,分析表明:在陷性土中,激振源近处振动衰减较快,大夯击能振动加速度峰值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大。此外,振动的衰减特性与地基土特性、震源面积、振动频率等有关。振动测试能够确定强夯施工的影响范围。
对某电厂强夯法加固湿陷性土产生的地面振动进行现场测试,分析表明:在陷性土中,激振源近处振动衰减较快,大夯击能振动加速度峰值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大。此外,振动的衰减特性与地基土特性、震源面积、振动频率等有关。振动测试能够确定强夯施工的影响范围。 对某电厂强夯法加固湿陷性土产生的地面振动进行现场测试,分析表明:在陷性土中,激振源近处振动衰减较快,大夯击能振动加速度峰值更大,影响范围也更大。此外,振动的衰减特性与地基土特性、震源面积、振动频率等有关。振动测试能够确定强夯施工的影响范围。
2010, 18(S1): 148-153.
摘要:
预应力管桩具有桩身质量易于保证和检查、现场施工方便、造价低等特点,在沿海软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桩,沉桩产生挤土效应,如果处理措施不当,会引起周边的环境问题,影响成桩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某工程沉桩引起土体水平位移实测资料,得到沉桩过程中,土体水平位移随沉桩区域、深度及土性差别较大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群桩施工所引起的土体的位移,提出了采用叠加的方式来进行简化估算土体的水平位移和隆起位移,推导群桩施工时引起的土体位移的估算公式,并与工程实测进行了比较,可作工程参考。 预应力管桩具有桩身质量易于保证和检查、现场施工方便、造价低等特点,在沿海软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桩,沉桩产生挤土效应,如果处理措施不当,会引起周边的环境问题,影响成桩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某工程沉桩引起土体水平位移实测资料,得到沉桩过程中,土体水平位移随沉桩区域、深度及土性差别较大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群桩施工所引起的土体的位移,提出了采用叠加的方式来进行简化估算土体的水平位移和隆起位移,推导群桩施工时引起的土体位移的估算公式,并与工程实测进行了比较,可作工程参考。
预应力管桩具有桩身质量易于保证和检查、现场施工方便、造价低等特点,在沿海软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桩,沉桩产生挤土效应,如果处理措施不当,会引起周边的环境问题,影响成桩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某工程沉桩引起土体水平位移实测资料,得到沉桩过程中,土体水平位移随沉桩区域、深度及土性差别较大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群桩施工所引起的土体的位移,提出了采用叠加的方式来进行简化估算土体的水平位移和隆起位移,推导群桩施工时引起的土体位移的估算公式,并与工程实测进行了比较,可作工程参考。 预应力管桩具有桩身质量易于保证和检查、现场施工方便、造价低等特点,在沿海软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桩,沉桩产生挤土效应,如果处理措施不当,会引起周边的环境问题,影响成桩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某工程沉桩引起土体水平位移实测资料,得到沉桩过程中,土体水平位移随沉桩区域、深度及土性差别较大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群桩施工所引起的土体的位移,提出了采用叠加的方式来进行简化估算土体的水平位移和隆起位移,推导群桩施工时引起的土体位移的估算公式,并与工程实测进行了比较,可作工程参考。
2010, 18(S1): 154-158.
摘要:
港珠澳大桥包含海中主体工程及两岸接线工程。主体工程初勘结合桥型、隧道和人工岛等不同结构形式,针对工程区基岩埋深变化大,地质地层复杂,构筑物多样等特点,提出专门勘察技术要求。结合设计和地层特征,钻孔终孔采取双控原则。根据人工岛筑岛工程需要,开展了两组海上抽水试验。勘察结果表明:虽然港珠澳大桥桥址区存在软土、风化岩、震陷及砂土液化等不良地质条件,但其影响程度有限,中-微风化花岗岩岩体坚硬结构完整,为良好的基础持力层。勘察成果为该阶段设计方案提供了地质支持。 港珠澳大桥包含海中主体工程及两岸接线工程。主体工程初勘结合桥型、隧道和人工岛等不同结构形式,针对工程区基岩埋深变化大,地质地层复杂,构筑物多样等特点,提出专门勘察技术要求。结合设计和地层特征,钻孔终孔采取双控原则。根据人工岛筑岛工程需要,开展了两组海上抽水试验。勘察结果表明:虽然港珠澳大桥桥址区存在软土、风化岩、震陷及砂土液化等不良地质条件,但其影响程度有限,中-微风化花岗岩岩体坚硬结构完整,为良好的基础持力层。勘察成果为该阶段设计方案提供了地质支持。
港珠澳大桥包含海中主体工程及两岸接线工程。主体工程初勘结合桥型、隧道和人工岛等不同结构形式,针对工程区基岩埋深变化大,地质地层复杂,构筑物多样等特点,提出专门勘察技术要求。结合设计和地层特征,钻孔终孔采取双控原则。根据人工岛筑岛工程需要,开展了两组海上抽水试验。勘察结果表明:虽然港珠澳大桥桥址区存在软土、风化岩、震陷及砂土液化等不良地质条件,但其影响程度有限,中-微风化花岗岩岩体坚硬结构完整,为良好的基础持力层。勘察成果为该阶段设计方案提供了地质支持。 港珠澳大桥包含海中主体工程及两岸接线工程。主体工程初勘结合桥型、隧道和人工岛等不同结构形式,针对工程区基岩埋深变化大,地质地层复杂,构筑物多样等特点,提出专门勘察技术要求。结合设计和地层特征,钻孔终孔采取双控原则。根据人工岛筑岛工程需要,开展了两组海上抽水试验。勘察结果表明:虽然港珠澳大桥桥址区存在软土、风化岩、震陷及砂土液化等不良地质条件,但其影响程度有限,中-微风化花岗岩岩体坚硬结构完整,为良好的基础持力层。勘察成果为该阶段设计方案提供了地质支持。
2010, 18(S1): 159-165.
摘要:
强夯法加固地基普遍用于工程中,该方法除难以处理淤泥外,在其它土体的地基处理中均有或广泛采用,该方法也同样广泛用于加固广东地区的花岗岩残积土。根据广东地区的花岗岩残积土的土体性质,结合强夯加固同一工程两个试验区的新堆填花岗岩残积土的试验监测结果,确定与花岗岩残积土性质相适应的强夯施工技术参数,对各强夯施工参数评价方法做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新的见解; 通过结合监测和检测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加固效果进行了完整的评价,总结出了不同夯击能或不同岩土性质对强夯加固花岗岩残积土效果的影响。 强夯法加固地基普遍用于工程中,该方法除难以处理淤泥外,在其它土体的地基处理中均有或广泛采用,该方法也同样广泛用于加固广东地区的花岗岩残积土。根据广东地区的花岗岩残积土的土体性质,结合强夯加固同一工程两个试验区的新堆填花岗岩残积土的试验监测结果,确定与花岗岩残积土性质相适应的强夯施工技术参数,对各强夯施工参数评价方法做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新的见解; 通过结合监测和检测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加固效果进行了完整的评价,总结出了不同夯击能或不同岩土性质对强夯加固花岗岩残积土效果的影响。
强夯法加固地基普遍用于工程中,该方法除难以处理淤泥外,在其它土体的地基处理中均有或广泛采用,该方法也同样广泛用于加固广东地区的花岗岩残积土。根据广东地区的花岗岩残积土的土体性质,结合强夯加固同一工程两个试验区的新堆填花岗岩残积土的试验监测结果,确定与花岗岩残积土性质相适应的强夯施工技术参数,对各强夯施工参数评价方法做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新的见解; 通过结合监测和检测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加固效果进行了完整的评价,总结出了不同夯击能或不同岩土性质对强夯加固花岗岩残积土效果的影响。 强夯法加固地基普遍用于工程中,该方法除难以处理淤泥外,在其它土体的地基处理中均有或广泛采用,该方法也同样广泛用于加固广东地区的花岗岩残积土。根据广东地区的花岗岩残积土的土体性质,结合强夯加固同一工程两个试验区的新堆填花岗岩残积土的试验监测结果,确定与花岗岩残积土性质相适应的强夯施工技术参数,对各强夯施工参数评价方法做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新的见解; 通过结合监测和检测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加固效果进行了完整的评价,总结出了不同夯击能或不同岩土性质对强夯加固花岗岩残积土效果的影响。
2010, 18(S1): 166-169.
摘要: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某工厂2#厂房采用独立基础,以强夯压实填土为基础持力层,厂房建成后就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无法正常使用。本文对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先围堰后抛石填海导致围堰角点内侧淤泥富集且厚薄不一,高夯能强夯引起富集的淤泥产生扰动强度大幅降低,潮间带采用高压旋喷加固填石不但不成桩、还扰动填石并导致填石中的细颗粒松动随落潮流失等,是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某工厂2#厂房采用独立基础,以强夯压实填土为基础持力层,厂房建成后就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无法正常使用。本文对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先围堰后抛石填海导致围堰角点内侧淤泥富集且厚薄不一,高夯能强夯引起富集的淤泥产生扰动强度大幅降低,潮间带采用高压旋喷加固填石不但不成桩、还扰动填石并导致填石中的细颗粒松动随落潮流失等,是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某工厂2#厂房采用独立基础,以强夯压实填土为基础持力层,厂房建成后就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无法正常使用。本文对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先围堰后抛石填海导致围堰角点内侧淤泥富集且厚薄不一,高夯能强夯引起富集的淤泥产生扰动强度大幅降低,潮间带采用高压旋喷加固填石不但不成桩、还扰动填石并导致填石中的细颗粒松动随落潮流失等,是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某工厂2#厂房采用独立基础,以强夯压实填土为基础持力层,厂房建成后就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无法正常使用。本文对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先围堰后抛石填海导致围堰角点内侧淤泥富集且厚薄不一,高夯能强夯引起富集的淤泥产生扰动强度大幅降低,潮间带采用高压旋喷加固填石不但不成桩、还扰动填石并导致填石中的细颗粒松动随落潮流失等,是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2010, 18(S1): 170-173.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多,产生了众多形态的大基坑,为了防止基坑倒塌、避免不良水文地质现象、维护施工安全、保证基坑施工质量,基坑降水施工是高层建筑基坑工程的一个关键部分,有待不断的研究探索。文章以理论联系实践为研究方法,首先从优缺点、适用范围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各种基坑降水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通过相关实例对高层建筑深基坑降水方案的选择应用进行分析,为相关建筑工作提供借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多,产生了众多形态的大基坑,为了防止基坑倒塌、避免不良水文地质现象、维护施工安全、保证基坑施工质量,基坑降水施工是高层建筑基坑工程的一个关键部分,有待不断的研究探索。文章以理论联系实践为研究方法,首先从优缺点、适用范围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各种基坑降水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通过相关实例对高层建筑深基坑降水方案的选择应用进行分析,为相关建筑工作提供借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多,产生了众多形态的大基坑,为了防止基坑倒塌、避免不良水文地质现象、维护施工安全、保证基坑施工质量,基坑降水施工是高层建筑基坑工程的一个关键部分,有待不断的研究探索。文章以理论联系实践为研究方法,首先从优缺点、适用范围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各种基坑降水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通过相关实例对高层建筑深基坑降水方案的选择应用进行分析,为相关建筑工作提供借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多,产生了众多形态的大基坑,为了防止基坑倒塌、避免不良水文地质现象、维护施工安全、保证基坑施工质量,基坑降水施工是高层建筑基坑工程的一个关键部分,有待不断的研究探索。文章以理论联系实践为研究方法,首先从优缺点、适用范围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各种基坑降水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通过相关实例对高层建筑深基坑降水方案的选择应用进行分析,为相关建筑工作提供借鉴。
2010, 18(S1): 174-177.
摘要:
以人为设计和按照规范施工的特点表明了堤坝内部材质的均一性,与这种均一材质堤坝对应的地球物理场应该是稳定的或者是缓慢变化的。赋存于堤坝内部的白蚁隐患是对堤坝均一性的破坏。如果这一破坏具有一定规模而且在物理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势必会引起堤坝内部物理场的局部的、较大的变化。通过仪器测量和发现这些异常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判读,可以确定白蚁隐患的位置和埋深。本文介绍了堤坝安检中的白蚁隐患调查中的地球物理方法,并用探测实例讨论和说明了该方法对堤坝白蚁隐患探测的有效性及工作中必须注意的技术问题。 以人为设计和按照规范施工的特点表明了堤坝内部材质的均一性,与这种均一材质堤坝对应的地球物理场应该是稳定的或者是缓慢变化的。赋存于堤坝内部的白蚁隐患是对堤坝均一性的破坏。如果这一破坏具有一定规模而且在物理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势必会引起堤坝内部物理场的局部的、较大的变化。通过仪器测量和发现这些异常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判读,可以确定白蚁隐患的位置和埋深。本文介绍了堤坝安检中的白蚁隐患调查中的地球物理方法,并用探测实例讨论和说明了该方法对堤坝白蚁隐患探测的有效性及工作中必须注意的技术问题。
以人为设计和按照规范施工的特点表明了堤坝内部材质的均一性,与这种均一材质堤坝对应的地球物理场应该是稳定的或者是缓慢变化的。赋存于堤坝内部的白蚁隐患是对堤坝均一性的破坏。如果这一破坏具有一定规模而且在物理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势必会引起堤坝内部物理场的局部的、较大的变化。通过仪器测量和发现这些异常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判读,可以确定白蚁隐患的位置和埋深。本文介绍了堤坝安检中的白蚁隐患调查中的地球物理方法,并用探测实例讨论和说明了该方法对堤坝白蚁隐患探测的有效性及工作中必须注意的技术问题。 以人为设计和按照规范施工的特点表明了堤坝内部材质的均一性,与这种均一材质堤坝对应的地球物理场应该是稳定的或者是缓慢变化的。赋存于堤坝内部的白蚁隐患是对堤坝均一性的破坏。如果这一破坏具有一定规模而且在物理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势必会引起堤坝内部物理场的局部的、较大的变化。通过仪器测量和发现这些异常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判读,可以确定白蚁隐患的位置和埋深。本文介绍了堤坝安检中的白蚁隐患调查中的地球物理方法,并用探测实例讨论和说明了该方法对堤坝白蚁隐患探测的有效性及工作中必须注意的技术问题。
2010, 18(S1): 178-181.
摘要:
采用6~30d实测数据,分别采用双曲线拟合法、指数曲线拟合法和泊松曲线拟合法对真空预压法处理软土路基沉降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指数曲线拟合法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沉降量较为接近,收敛性也最好,可用于指导施工。 采用6~30d实测数据,分别采用双曲线拟合法、指数曲线拟合法和泊松曲线拟合法对真空预压法处理软土路基沉降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指数曲线拟合法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沉降量较为接近,收敛性也最好,可用于指导施工。
采用6~30d实测数据,分别采用双曲线拟合法、指数曲线拟合法和泊松曲线拟合法对真空预压法处理软土路基沉降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指数曲线拟合法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沉降量较为接近,收敛性也最好,可用于指导施工。 采用6~30d实测数据,分别采用双曲线拟合法、指数曲线拟合法和泊松曲线拟合法对真空预压法处理软土路基沉降进行预测,计算结果表明指数曲线拟合法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沉降量较为接近,收敛性也最好,可用于指导施工。
2010, 18(S1): 182-189.
摘要:
结合佛山市顺德区高富路百安互通立交段软基处理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道路扩建工程中应用袋装砂井加固软土地基的设计方法和现场施工监控方案。超载预压过程中路基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预压填土高度的增大对路基固结沉降的增加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堆载预压的初期和中期地基沉降速率较大,在堆载后期以及堆载完毕后的预压期,地基沉降速率明显减缓,袋装砂井排水固结施工时在堆载预压的初期和中期严格控制分级堆载大小与堆载速率尤其重要。公路扩建工程中在立交桥改造扩建路段采用袋装砂井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结合佛山市顺德区高富路百安互通立交段软基处理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道路扩建工程中应用袋装砂井加固软土地基的设计方法和现场施工监控方案。超载预压过程中路基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预压填土高度的增大对路基固结沉降的增加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堆载预压的初期和中期地基沉降速率较大,在堆载后期以及堆载完毕后的预压期,地基沉降速率明显减缓,袋装砂井排水固结施工时在堆载预压的初期和中期严格控制分级堆载大小与堆载速率尤其重要。公路扩建工程中在立交桥改造扩建路段采用袋装砂井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结合佛山市顺德区高富路百安互通立交段软基处理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道路扩建工程中应用袋装砂井加固软土地基的设计方法和现场施工监控方案。超载预压过程中路基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预压填土高度的增大对路基固结沉降的增加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堆载预压的初期和中期地基沉降速率较大,在堆载后期以及堆载完毕后的预压期,地基沉降速率明显减缓,袋装砂井排水固结施工时在堆载预压的初期和中期严格控制分级堆载大小与堆载速率尤其重要。公路扩建工程中在立交桥改造扩建路段采用袋装砂井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结合佛山市顺德区高富路百安互通立交段软基处理工程实例,系统介绍了道路扩建工程中应用袋装砂井加固软土地基的设计方法和现场施工监控方案。超载预压过程中路基沉降监测结果表明,预压填土高度的增大对路基固结沉降的增加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堆载预压的初期和中期地基沉降速率较大,在堆载后期以及堆载完毕后的预压期,地基沉降速率明显减缓,袋装砂井排水固结施工时在堆载预压的初期和中期严格控制分级堆载大小与堆载速率尤其重要。公路扩建工程中在立交桥改造扩建路段采用袋装砂井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0, 18(S1): 190-194.
摘要:
逆作法施工是近几年应用比较多的施工方法,但在土岩二元结构下,这种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经验较少。青岛市是典型的土岩二元结构地层地区,以东海路基坑掩蔽工程为例,介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含有土层和岩层的二元结构地层条件下,逆作法同钻孔灌注桩相结合的支护形式,重点介绍利用Plaxis有限元分析模拟基坑开挖过程中跃层开挖土体对支护桩变形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讨论跃层开挖土体的可能性,及其对施工的影响。 逆作法施工是近几年应用比较多的施工方法,但在土岩二元结构下,这种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经验较少。青岛市是典型的土岩二元结构地层地区,以东海路基坑掩蔽工程为例,介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含有土层和岩层的二元结构地层条件下,逆作法同钻孔灌注桩相结合的支护形式,重点介绍利用Plaxis有限元分析模拟基坑开挖过程中跃层开挖土体对支护桩变形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讨论跃层开挖土体的可能性,及其对施工的影响。
逆作法施工是近几年应用比较多的施工方法,但在土岩二元结构下,这种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经验较少。青岛市是典型的土岩二元结构地层地区,以东海路基坑掩蔽工程为例,介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含有土层和岩层的二元结构地层条件下,逆作法同钻孔灌注桩相结合的支护形式,重点介绍利用Plaxis有限元分析模拟基坑开挖过程中跃层开挖土体对支护桩变形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讨论跃层开挖土体的可能性,及其对施工的影响。 逆作法施工是近几年应用比较多的施工方法,但在土岩二元结构下,这种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经验较少。青岛市是典型的土岩二元结构地层地区,以东海路基坑掩蔽工程为例,介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含有土层和岩层的二元结构地层条件下,逆作法同钻孔灌注桩相结合的支护形式,重点介绍利用Plaxis有限元分析模拟基坑开挖过程中跃层开挖土体对支护桩变形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讨论跃层开挖土体的可能性,及其对施工的影响。
2010, 18(S1): 195-198.
摘要:
作者对一个素填土(填土材料为粉质黏土)强夯试验区进行夯后瑞雷波测试(夯后4个月内),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到了瑞雷波速度与夯后时间的对应关系。成果表明:对于粉质黏土素填土,随着夯后时间延长,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夯后26d内,地基土承载力明显增大,之后,增大速度变慢, 107d后趋于稳定。 作者对一个素填土(填土材料为粉质黏土)强夯试验区进行夯后瑞雷波测试(夯后4个月内),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到了瑞雷波速度与夯后时间的对应关系。成果表明:对于粉质黏土素填土,随着夯后时间延长,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夯后26d内,地基土承载力明显增大,之后,增大速度变慢, 107d后趋于稳定。
作者对一个素填土(填土材料为粉质黏土)强夯试验区进行夯后瑞雷波测试(夯后4个月内),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到了瑞雷波速度与夯后时间的对应关系。成果表明:对于粉质黏土素填土,随着夯后时间延长,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夯后26d内,地基土承载力明显增大,之后,增大速度变慢, 107d后趋于稳定。 作者对一个素填土(填土材料为粉质黏土)强夯试验区进行夯后瑞雷波测试(夯后4个月内),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到了瑞雷波速度与夯后时间的对应关系。成果表明:对于粉质黏土素填土,随着夯后时间延长,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夯后26d内,地基土承载力明显增大,之后,增大速度变慢, 107d后趋于稳定。
2010, 18(S1): 199-203.
摘要:
以某工程边坡为例,采用人工合成地震动为输入条件,运用FLAC2D进行边坡岩体的全时程动力分析,探讨地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的动力响应规律及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地震动力作用下,边坡发生大变形(大于3.0m),塑性区沿覆盖层与基岩界面分布,界面岩土体发生塑性破坏,会发生整体性的远程滑动,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这一结论对处置库的选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以某工程边坡为例,采用人工合成地震动为输入条件,运用FLAC2D进行边坡岩体的全时程动力分析,探讨地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的动力响应规律及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地震动力作用下,边坡发生大变形(大于3.0m),塑性区沿覆盖层与基岩界面分布,界面岩土体发生塑性破坏,会发生整体性的远程滑动,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这一结论对处置库的选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以某工程边坡为例,采用人工合成地震动为输入条件,运用FLAC2D进行边坡岩体的全时程动力分析,探讨地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的动力响应规律及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地震动力作用下,边坡发生大变形(大于3.0m),塑性区沿覆盖层与基岩界面分布,界面岩土体发生塑性破坏,会发生整体性的远程滑动,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这一结论对处置库的选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以某工程边坡为例,采用人工合成地震动为输入条件,运用FLAC2D进行边坡岩体的全时程动力分析,探讨地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的动力响应规律及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地震动力作用下,边坡发生大变形(大于3.0m),塑性区沿覆盖层与基岩界面分布,界面岩土体发生塑性破坏,会发生整体性的远程滑动,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这一结论对处置库的选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2010, 18(S1): 204-209.
摘要:
在山顶建设大型建筑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是场地稳定性问题,本文通过某工程实例,分析了场地存在沿倾斜层面整体滑动、沿裂隙和层面局部滑动、块状风化岩覆盖层滑动、岩块崩塌及表层危岩、危石滚落等破坏型式,通过室内和现场剪切试验取得的结构面强度参数,对山顶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常规方法和有限元法的定量评价,得出场地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满足要求的结论,对岩块崩塌和危岩危石滚落采取喷锚支护措施,本工程取得的经验对于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在山顶建设大型建筑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是场地稳定性问题,本文通过某工程实例,分析了场地存在沿倾斜层面整体滑动、沿裂隙和层面局部滑动、块状风化岩覆盖层滑动、岩块崩塌及表层危岩、危石滚落等破坏型式,通过室内和现场剪切试验取得的结构面强度参数,对山顶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常规方法和有限元法的定量评价,得出场地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满足要求的结论,对岩块崩塌和危岩危石滚落采取喷锚支护措施,本工程取得的经验对于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在山顶建设大型建筑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是场地稳定性问题,本文通过某工程实例,分析了场地存在沿倾斜层面整体滑动、沿裂隙和层面局部滑动、块状风化岩覆盖层滑动、岩块崩塌及表层危岩、危石滚落等破坏型式,通过室内和现场剪切试验取得的结构面强度参数,对山顶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常规方法和有限元法的定量评价,得出场地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满足要求的结论,对岩块崩塌和危岩危石滚落采取喷锚支护措施,本工程取得的经验对于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在山顶建设大型建筑主要岩土工程问题是场地稳定性问题,本文通过某工程实例,分析了场地存在沿倾斜层面整体滑动、沿裂隙和层面局部滑动、块状风化岩覆盖层滑动、岩块崩塌及表层危岩、危石滚落等破坏型式,通过室内和现场剪切试验取得的结构面强度参数,对山顶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常规方法和有限元法的定量评价,得出场地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满足要求的结论,对岩块崩塌和危岩危石滚落采取喷锚支护措施,本工程取得的经验对于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2010, 18(S1): 210-213.
摘要:
某工程边坡为中型土质滑坡,近似圆弧形,滑坡体分为4级滑面,除其后缘的一级滑面外,其它次级滑面的后缘陷落带宽3~8m不等,主滑方向为240,为牵引式滑坡。失稳的主要原因是开挖边坡和强降雨的影响,其次是支护和排水措施不到位。研究表明,滑坡破坏之前,稳定性系数较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受降雨的影响,边坡极易失稳。 某工程边坡为中型土质滑坡,近似圆弧形,滑坡体分为4级滑面,除其后缘的一级滑面外,其它次级滑面的后缘陷落带宽3~8m不等,主滑方向为240,为牵引式滑坡。失稳的主要原因是开挖边坡和强降雨的影响,其次是支护和排水措施不到位。研究表明,滑坡破坏之前,稳定性系数较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受降雨的影响,边坡极易失稳。
某工程边坡为中型土质滑坡,近似圆弧形,滑坡体分为4级滑面,除其后缘的一级滑面外,其它次级滑面的后缘陷落带宽3~8m不等,主滑方向为240,为牵引式滑坡。失稳的主要原因是开挖边坡和强降雨的影响,其次是支护和排水措施不到位。研究表明,滑坡破坏之前,稳定性系数较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受降雨的影响,边坡极易失稳。 某工程边坡为中型土质滑坡,近似圆弧形,滑坡体分为4级滑面,除其后缘的一级滑面外,其它次级滑面的后缘陷落带宽3~8m不等,主滑方向为240,为牵引式滑坡。失稳的主要原因是开挖边坡和强降雨的影响,其次是支护和排水措施不到位。研究表明,滑坡破坏之前,稳定性系数较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受降雨的影响,边坡极易失稳。
2010, 18(S1): 220-228.
摘要:
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高效,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TSP是瑞士Amberg测量技术公司专门为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而设计的一套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与其他预报方法相比,该探测技术系统从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解释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从TSP原理、功能特点、技术发展、存在问题等方面对TSP作了系统阐述。并对TSP探测技术作了简要的总结,从而推广TSP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高效,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TSP是瑞士Amberg测量技术公司专门为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而设计的一套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与其他预报方法相比,该探测技术系统从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解释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从TSP原理、功能特点、技术发展、存在问题等方面对TSP作了系统阐述。并对TSP探测技术作了简要的总结,从而推广TSP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高效,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TSP是瑞士Amberg测量技术公司专门为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而设计的一套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与其他预报方法相比,该探测技术系统从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解释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从TSP原理、功能特点、技术发展、存在问题等方面对TSP作了系统阐述。并对TSP探测技术作了简要的总结,从而推广TSP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高效,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TSP是瑞士Amberg测量技术公司专门为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而设计的一套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与其他预报方法相比,该探测技术系统从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解释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从TSP原理、功能特点、技术发展、存在问题等方面对TSP作了系统阐述。并对TSP探测技术作了简要的总结,从而推广TSP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2010, 18(S1): 229-233.
摘要:
针对目前隧道无损检测中探地雷达图像解释困难的问题,建立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衬砌模型,通过模型试验模拟探地雷达沿隧道纵向对二衬内钢筋进行探测,并获得探测数据。采用去直达波、Dewow处理、背景消除和修剪数据矩阵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数据矩阵按重叠率50%分块,并将分块矩阵作为样本数据送入已建立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实现神经网络对探测结果的自动识别。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二衬内表层钢筋进行识别,但对于深层钢筋的识别有所欠缺。 针对目前隧道无损检测中探地雷达图像解释困难的问题,建立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衬砌模型,通过模型试验模拟探地雷达沿隧道纵向对二衬内钢筋进行探测,并获得探测数据。采用去直达波、Dewow处理、背景消除和修剪数据矩阵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数据矩阵按重叠率50%分块,并将分块矩阵作为样本数据送入已建立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实现神经网络对探测结果的自动识别。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二衬内表层钢筋进行识别,但对于深层钢筋的识别有所欠缺。
针对目前隧道无损检测中探地雷达图像解释困难的问题,建立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衬砌模型,通过模型试验模拟探地雷达沿隧道纵向对二衬内钢筋进行探测,并获得探测数据。采用去直达波、Dewow处理、背景消除和修剪数据矩阵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数据矩阵按重叠率50%分块,并将分块矩阵作为样本数据送入已建立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实现神经网络对探测结果的自动识别。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二衬内表层钢筋进行识别,但对于深层钢筋的识别有所欠缺。 针对目前隧道无损检测中探地雷达图像解释困难的问题,建立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衬砌模型,通过模型试验模拟探地雷达沿隧道纵向对二衬内钢筋进行探测,并获得探测数据。采用去直达波、Dewow处理、背景消除和修剪数据矩阵等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数据矩阵按重叠率50%分块,并将分块矩阵作为样本数据送入已建立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实现神经网络对探测结果的自动识别。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二衬内表层钢筋进行识别,但对于深层钢筋的识别有所欠缺。
2010, 18(S1): 234-237.
摘要:
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采用伪普法对隧道掌子面的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逆时深度偏移计算获得的偏移剖面能够较为准确的分辨出掌子面前方构造面的分布位置,为提前预报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情况,确保隧道工程的合理安全开挖提供了依据。 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采用伪普法对隧道掌子面的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逆时深度偏移计算获得的偏移剖面能够较为准确的分辨出掌子面前方构造面的分布位置,为提前预报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情况,确保隧道工程的合理安全开挖提供了依据。
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采用伪普法对隧道掌子面的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逆时深度偏移计算获得的偏移剖面能够较为准确的分辨出掌子面前方构造面的分布位置,为提前预报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情况,确保隧道工程的合理安全开挖提供了依据。 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采用伪普法对隧道掌子面的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逆时深度偏移计算获得的偏移剖面能够较为准确的分辨出掌子面前方构造面的分布位置,为提前预报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情况,确保隧道工程的合理安全开挖提供了依据。
2010, 18(S1): 238-243.
摘要:
联合剖面法和直流电测深法对于探测地层及岩性的电性变化、追踪大地构造等研究方面,具有电性异常相对明显、分辨力较高等特点。应用结果表明:对灰岩、硅质岩等含矿丰富的岩性表现为高电阻率和低极化特征,据此能够很好的区分含矿岩层电性等相关特征,从而对含矿地层的分布结果提供物探依据。说明联合剖面法和直流电测深综合在进行含矿地层勘探的可行性。 联合剖面法和直流电测深法对于探测地层及岩性的电性变化、追踪大地构造等研究方面,具有电性异常相对明显、分辨力较高等特点。应用结果表明:对灰岩、硅质岩等含矿丰富的岩性表现为高电阻率和低极化特征,据此能够很好的区分含矿岩层电性等相关特征,从而对含矿地层的分布结果提供物探依据。说明联合剖面法和直流电测深综合在进行含矿地层勘探的可行性。
联合剖面法和直流电测深法对于探测地层及岩性的电性变化、追踪大地构造等研究方面,具有电性异常相对明显、分辨力较高等特点。应用结果表明:对灰岩、硅质岩等含矿丰富的岩性表现为高电阻率和低极化特征,据此能够很好的区分含矿岩层电性等相关特征,从而对含矿地层的分布结果提供物探依据。说明联合剖面法和直流电测深综合在进行含矿地层勘探的可行性。 联合剖面法和直流电测深法对于探测地层及岩性的电性变化、追踪大地构造等研究方面,具有电性异常相对明显、分辨力较高等特点。应用结果表明:对灰岩、硅质岩等含矿丰富的岩性表现为高电阻率和低极化特征,据此能够很好的区分含矿岩层电性等相关特征,从而对含矿地层的分布结果提供物探依据。说明联合剖面法和直流电测深综合在进行含矿地层勘探的可行性。
2010, 18(S1): 244-248.
摘要:
不同地貌单元和岩层中含水构造及金属矿化特征在测深断面上反映为不同的视电阻率特征异常。利用衍生指数结合垂向电测深剖面的电性参数异常值,可以推断地下含水层及含水富集情况。工程实例验证表明,该研究方法在山区地下水勘探开发过程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找水方法。 不同地貌单元和岩层中含水构造及金属矿化特征在测深断面上反映为不同的视电阻率特征异常。利用衍生指数结合垂向电测深剖面的电性参数异常值,可以推断地下含水层及含水富集情况。工程实例验证表明,该研究方法在山区地下水勘探开发过程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找水方法。
不同地貌单元和岩层中含水构造及金属矿化特征在测深断面上反映为不同的视电阻率特征异常。利用衍生指数结合垂向电测深剖面的电性参数异常值,可以推断地下含水层及含水富集情况。工程实例验证表明,该研究方法在山区地下水勘探开发过程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找水方法。 不同地貌单元和岩层中含水构造及金属矿化特征在测深断面上反映为不同的视电阻率特征异常。利用衍生指数结合垂向电测深剖面的电性参数异常值,可以推断地下含水层及含水富集情况。工程实例验证表明,该研究方法在山区地下水勘探开发过程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找水方法。
2010, 18(S1): 249-252.
摘要:
瞬态瑞雷面波法作为一种新的物探方法,它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激发和接收不同频率的瑞雷波的传播速度,来探测不同深度或者距离的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为了解地下岩石性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瑞雷面波的基本原理和数据解释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利用瑞雷波的频散曲线对浅部的岩层进行分层,为寻找潜在滑动面提供理论依据。 瞬态瑞雷面波法作为一种新的物探方法,它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激发和接收不同频率的瑞雷波的传播速度,来探测不同深度或者距离的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为了解地下岩石性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瑞雷面波的基本原理和数据解释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利用瑞雷波的频散曲线对浅部的岩层进行分层,为寻找潜在滑动面提供理论依据。
瞬态瑞雷面波法作为一种新的物探方法,它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激发和接收不同频率的瑞雷波的传播速度,来探测不同深度或者距离的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为了解地下岩石性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瑞雷面波的基本原理和数据解释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利用瑞雷波的频散曲线对浅部的岩层进行分层,为寻找潜在滑动面提供理论依据。 瞬态瑞雷面波法作为一种新的物探方法,它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激发和接收不同频率的瑞雷波的传播速度,来探测不同深度或者距离的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为了解地下岩石性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瑞雷面波的基本原理和数据解释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利用瑞雷波的频散曲线对浅部的岩层进行分层,为寻找潜在滑动面提供理论依据。
2010, 18(S1): 253-257.
摘要:
介绍了一种合适于TBM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TBM领域的发展历程,将该项技术首次应用于双护盾TBM施工中,实现对工作面前方地质异常段的准确判释。该技术在引红济石调水工程TBM施工段的应用效果较好。 介绍了一种合适于TBM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TBM领域的发展历程,将该项技术首次应用于双护盾TBM施工中,实现对工作面前方地质异常段的准确判释。该技术在引红济石调水工程TBM施工段的应用效果较好。
介绍了一种合适于TBM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TBM领域的发展历程,将该项技术首次应用于双护盾TBM施工中,实现对工作面前方地质异常段的准确判释。该技术在引红济石调水工程TBM施工段的应用效果较好。 介绍了一种合适于TBM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TBM领域的发展历程,将该项技术首次应用于双护盾TBM施工中,实现对工作面前方地质异常段的准确判释。该技术在引红济石调水工程TBM施工段的应用效果较好。
2010, 18(S1): 258-262.
摘要:
本文以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黄土状土地基加固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黄土状土地基方法进行了验证。检测发现振冲后桩间土的强度不会高于夯后(振冲处理前)土层的强度。因此认为:特定条件下振冲法能提高黄土状土地基承载力,且通过控制振冲器制桩工作电流达到造成不同桩径使地基强度更均匀的目。但75千瓦的大型振冲器仅能将地基承载力提高50%,在特定条件下以及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可用于加固黄土状土地基。 本文以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黄土状土地基加固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黄土状土地基方法进行了验证。检测发现振冲后桩间土的强度不会高于夯后(振冲处理前)土层的强度。因此认为:特定条件下振冲法能提高黄土状土地基承载力,且通过控制振冲器制桩工作电流达到造成不同桩径使地基强度更均匀的目。但75千瓦的大型振冲器仅能将地基承载力提高50%,在特定条件下以及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可用于加固黄土状土地基。
本文以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黄土状土地基加固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黄土状土地基方法进行了验证。检测发现振冲后桩间土的强度不会高于夯后(振冲处理前)土层的强度。因此认为:特定条件下振冲法能提高黄土状土地基承载力,且通过控制振冲器制桩工作电流达到造成不同桩径使地基强度更均匀的目。但75千瓦的大型振冲器仅能将地基承载力提高50%,在特定条件下以及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可用于加固黄土状土地基。 本文以齐鲁石化公司胜利炼油厂黄土状土地基加固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黄土状土地基方法进行了验证。检测发现振冲后桩间土的强度不会高于夯后(振冲处理前)土层的强度。因此认为:特定条件下振冲法能提高黄土状土地基承载力,且通过控制振冲器制桩工作电流达到造成不同桩径使地基强度更均匀的目。但75千瓦的大型振冲器仅能将地基承载力提高50%,在特定条件下以及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可用于加固黄土状土地基。
2010, 18(S1): 263-267.
摘要:
采用加筋土技术能够减少高填方的占地,对西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填方高度较大,对筋材的强度和延伸性,加筋土的计算方法都提出了挑战。论文分析了加筋土边坡稳定分析的计算原理,探讨了有限元计算中针对加筋土的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等效附加应力法及其改进,提出了等效附加应力法应变比例系数的计算方法,使得该方法在筋土变形不协调时也能够进行计算。论文也分析了加筋高边坡中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采用加筋土技术能够减少高填方的占地,对西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填方高度较大,对筋材的强度和延伸性,加筋土的计算方法都提出了挑战。论文分析了加筋土边坡稳定分析的计算原理,探讨了有限元计算中针对加筋土的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等效附加应力法及其改进,提出了等效附加应力法应变比例系数的计算方法,使得该方法在筋土变形不协调时也能够进行计算。论文也分析了加筋高边坡中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采用加筋土技术能够减少高填方的占地,对西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填方高度较大,对筋材的强度和延伸性,加筋土的计算方法都提出了挑战。论文分析了加筋土边坡稳定分析的计算原理,探讨了有限元计算中针对加筋土的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等效附加应力法及其改进,提出了等效附加应力法应变比例系数的计算方法,使得该方法在筋土变形不协调时也能够进行计算。论文也分析了加筋高边坡中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采用加筋土技术能够减少高填方的占地,对西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填方高度较大,对筋材的强度和延伸性,加筋土的计算方法都提出了挑战。论文分析了加筋土边坡稳定分析的计算原理,探讨了有限元计算中针对加筋土的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等效附加应力法及其改进,提出了等效附加应力法应变比例系数的计算方法,使得该方法在筋土变形不协调时也能够进行计算。论文也分析了加筋高边坡中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0, 18(S1): 268-273.
摘要: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新乡潞王坟膨胀岩试验段桩号SY0+208~SY0+268为换填黏性土料处理措施试验区。以试验段开挖出来的重粉质壤土作为换填黏性土料,通过振动凸块碾碾压来加固不同坡比的膨胀岩渠坡,重点研究换填黏性土料处理措施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标准。换填黏性土料加固膨胀岩渠坡的成功应用,证明以该处理措施处理膨胀岩渠坡的可行性,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膨胀岩渠坡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新乡潞王坟膨胀岩试验段桩号SY0+208~SY0+268为换填黏性土料处理措施试验区。以试验段开挖出来的重粉质壤土作为换填黏性土料,通过振动凸块碾碾压来加固不同坡比的膨胀岩渠坡,重点研究换填黏性土料处理措施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标准。换填黏性土料加固膨胀岩渠坡的成功应用,证明以该处理措施处理膨胀岩渠坡的可行性,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膨胀岩渠坡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新乡潞王坟膨胀岩试验段桩号SY0+208~SY0+268为换填黏性土料处理措施试验区。以试验段开挖出来的重粉质壤土作为换填黏性土料,通过振动凸块碾碾压来加固不同坡比的膨胀岩渠坡,重点研究换填黏性土料处理措施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标准。换填黏性土料加固膨胀岩渠坡的成功应用,证明以该处理措施处理膨胀岩渠坡的可行性,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膨胀岩渠坡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新乡潞王坟膨胀岩试验段桩号SY0+208~SY0+268为换填黏性土料处理措施试验区。以试验段开挖出来的重粉质壤土作为换填黏性土料,通过振动凸块碾碾压来加固不同坡比的膨胀岩渠坡,重点研究换填黏性土料处理措施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控制标准。换填黏性土料加固膨胀岩渠坡的成功应用,证明以该处理措施处理膨胀岩渠坡的可行性,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膨胀岩渠坡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2010, 18(S1): 274-280.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非线性数值模拟软件,对基坑工程中采用多种复合土钉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包括及基坑工程的分步土方开挖、土钉安设与面层制作等全过程施工模拟,对包括同等工况下的单纯土钉支护、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和超前微桩复合土钉支护力学性状比较,揭示复合土钉支护基坑的坑外土层张拉区分布、支护面层力学特征、坑底隆起和土钉轴力分布等方面的力学特性与差异性,结合复合土钉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系统研究复合土钉支护作用机理及其工作性能,为推广应用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应用三维非线性数值模拟软件,对基坑工程中采用多种复合土钉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包括及基坑工程的分步土方开挖、土钉安设与面层制作等全过程施工模拟,对包括同等工况下的单纯土钉支护、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和超前微桩复合土钉支护力学性状比较,揭示复合土钉支护基坑的坑外土层张拉区分布、支护面层力学特征、坑底隆起和土钉轴力分布等方面的力学特性与差异性,结合复合土钉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系统研究复合土钉支护作用机理及其工作性能,为推广应用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应用三维非线性数值模拟软件,对基坑工程中采用多种复合土钉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包括及基坑工程的分步土方开挖、土钉安设与面层制作等全过程施工模拟,对包括同等工况下的单纯土钉支护、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和超前微桩复合土钉支护力学性状比较,揭示复合土钉支护基坑的坑外土层张拉区分布、支护面层力学特征、坑底隆起和土钉轴力分布等方面的力学特性与差异性,结合复合土钉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系统研究复合土钉支护作用机理及其工作性能,为推广应用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应用三维非线性数值模拟软件,对基坑工程中采用多种复合土钉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包括及基坑工程的分步土方开挖、土钉安设与面层制作等全过程施工模拟,对包括同等工况下的单纯土钉支护、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和超前微桩复合土钉支护力学性状比较,揭示复合土钉支护基坑的坑外土层张拉区分布、支护面层力学特征、坑底隆起和土钉轴力分布等方面的力学特性与差异性,结合复合土钉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系统研究复合土钉支护作用机理及其工作性能,为推广应用和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010, 18(S1): 281-284.
摘要:
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理论中的综合加权扣分法对坝址选择进行评价。 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理论中的综合加权扣分法对坝址选择进行评价。
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理论中的综合加权扣分法对坝址选择进行评价。 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理论中的综合加权扣分法对坝址选择进行评价。
2010, 18(S1): 285-291.
摘要:
地下输气管道占压受害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对荷载作用下输气管道稳定性的安全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建立了管道受压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占压情况下的管道变形与力学状态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管道力学状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讨论,这对于管道占压灾害的预防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下输气管道占压受害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对荷载作用下输气管道稳定性的安全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建立了管道受压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占压情况下的管道变形与力学状态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管道力学状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讨论,这对于管道占压灾害的预防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下输气管道占压受害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对荷载作用下输气管道稳定性的安全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建立了管道受压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占压情况下的管道变形与力学状态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管道力学状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讨论,这对于管道占压灾害的预防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下输气管道占压受害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对荷载作用下输气管道稳定性的安全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建立了管道受压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对占压情况下的管道变形与力学状态进行了研究,并且对管道力学状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讨论,这对于管道占压灾害的预防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 18(S1): 292-296.
摘要:
边坡工程中的土-岩复合边坡是一种典型的边坡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土岩分界面常常成为边坡的潜在滑动面。本文以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工程为背景,对传统的传递系数法计算边坡下滑推力进行了改进,桩前土体抗力采用弹性抗力计算,并引入双参数法,建立了抗滑桩内力挠曲微分方程,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抗滑桩(刚性桩、弹性桩)位移和内力计算方法,为有效地解决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计算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据此采用VC编制了面向对象、集设计、分析计算以及绘图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显著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实现了抗滑桩的优化设计,并成功地应用于典型土-岩复合边坡工程,对类似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边坡工程中的土-岩复合边坡是一种典型的边坡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土岩分界面常常成为边坡的潜在滑动面。本文以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工程为背景,对传统的传递系数法计算边坡下滑推力进行了改进,桩前土体抗力采用弹性抗力计算,并引入双参数法,建立了抗滑桩内力挠曲微分方程,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抗滑桩(刚性桩、弹性桩)位移和内力计算方法,为有效地解决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计算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据此采用VC编制了面向对象、集设计、分析计算以及绘图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显著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实现了抗滑桩的优化设计,并成功地应用于典型土-岩复合边坡工程,对类似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边坡工程中的土-岩复合边坡是一种典型的边坡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土岩分界面常常成为边坡的潜在滑动面。本文以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工程为背景,对传统的传递系数法计算边坡下滑推力进行了改进,桩前土体抗力采用弹性抗力计算,并引入双参数法,建立了抗滑桩内力挠曲微分方程,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抗滑桩(刚性桩、弹性桩)位移和内力计算方法,为有效地解决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计算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据此采用VC编制了面向对象、集设计、分析计算以及绘图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显著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实现了抗滑桩的优化设计,并成功地应用于典型土-岩复合边坡工程,对类似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边坡工程中的土-岩复合边坡是一种典型的边坡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土岩分界面常常成为边坡的潜在滑动面。本文以典型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工程为背景,对传统的传递系数法计算边坡下滑推力进行了改进,桩前土体抗力采用弹性抗力计算,并引入双参数法,建立了抗滑桩内力挠曲微分方程,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抗滑桩(刚性桩、弹性桩)位移和内力计算方法,为有效地解决土-岩复合边坡抗滑桩内力计算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据此采用VC编制了面向对象、集设计、分析计算以及绘图于一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显著提高了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实现了抗滑桩的优化设计,并成功地应用于典型土-岩复合边坡工程,对类似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2010, 18(S1): 297-300.
摘要: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活化变形规律与开采沉陷规律具有本质的不同。不同的开采方式、采空区的不同部位其残余空隙的发育程度差异较大,残余空隙的再冒落和压密在地表的影响范围要较开采沉陷时小。依据相似模拟实验结果,结合以往公路采空区处治经验,总结提出了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的采空区覆岩活化移动角的参考数值,提出按采空区残余裂隙的分布及其活化变形规律确定处治的深度。和目前常用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大大减小采空区处治的范围和深度,节省工程投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对采空区处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活化变形规律与开采沉陷规律具有本质的不同。不同的开采方式、采空区的不同部位其残余空隙的发育程度差异较大,残余空隙的再冒落和压密在地表的影响范围要较开采沉陷时小。依据相似模拟实验结果,结合以往公路采空区处治经验,总结提出了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的采空区覆岩活化移动角的参考数值,提出按采空区残余裂隙的分布及其活化变形规律确定处治的深度。和目前常用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大大减小采空区处治的范围和深度,节省工程投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对采空区处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活化变形规律与开采沉陷规律具有本质的不同。不同的开采方式、采空区的不同部位其残余空隙的发育程度差异较大,残余空隙的再冒落和压密在地表的影响范围要较开采沉陷时小。依据相似模拟实验结果,结合以往公路采空区处治经验,总结提出了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的采空区覆岩活化移动角的参考数值,提出按采空区残余裂隙的分布及其活化变形规律确定处治的深度。和目前常用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大大减小采空区处治的范围和深度,节省工程投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对采空区处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活化变形规律与开采沉陷规律具有本质的不同。不同的开采方式、采空区的不同部位其残余空隙的发育程度差异较大,残余空隙的再冒落和压密在地表的影响范围要较开采沉陷时小。依据相似模拟实验结果,结合以往公路采空区处治经验,总结提出了不同地质采矿条件下的采空区覆岩活化移动角的参考数值,提出按采空区残余裂隙的分布及其活化变形规律确定处治的深度。和目前常用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大大减小采空区处治的范围和深度,节省工程投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对采空区处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2010, 18(S1): 301-305.
摘要:
现行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对工程地质勘察评价核心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采用单因子的定性评价方法。本文结合影响规划用地建设适宜性的因子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经分析后采用了模糊数学理论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规划用地建设适宜性模糊分析一般可采用二级模糊评价模型,选取影响用地建设适宜性的主要因子,确定各影响因子的评价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判法,关键是因子隶属度和权重的确定。本文对因子隶属度推荐采用公式法和专家评分法,因子权重采用主观法和客观法。结合案例分析,说明了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过程。该方法对于规划用地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角度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相信随着规划勘察工作的逐步深化和推进,该方法会逐步显示其应用前景。 现行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对工程地质勘察评价核心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采用单因子的定性评价方法。本文结合影响规划用地建设适宜性的因子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经分析后采用了模糊数学理论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规划用地建设适宜性模糊分析一般可采用二级模糊评价模型,选取影响用地建设适宜性的主要因子,确定各影响因子的评价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判法,关键是因子隶属度和权重的确定。本文对因子隶属度推荐采用公式法和专家评分法,因子权重采用主观法和客观法。结合案例分析,说明了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过程。该方法对于规划用地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角度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相信随着规划勘察工作的逐步深化和推进,该方法会逐步显示其应用前景。
现行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对工程地质勘察评价核心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采用单因子的定性评价方法。本文结合影响规划用地建设适宜性的因子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经分析后采用了模糊数学理论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规划用地建设适宜性模糊分析一般可采用二级模糊评价模型,选取影响用地建设适宜性的主要因子,确定各影响因子的评价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判法,关键是因子隶属度和权重的确定。本文对因子隶属度推荐采用公式法和专家评分法,因子权重采用主观法和客观法。结合案例分析,说明了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过程。该方法对于规划用地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角度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相信随着规划勘察工作的逐步深化和推进,该方法会逐步显示其应用前景。 现行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对工程地质勘察评价核心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采用单因子的定性评价方法。本文结合影响规划用地建设适宜性的因子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经分析后采用了模糊数学理论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规划用地建设适宜性模糊分析一般可采用二级模糊评价模型,选取影响用地建设适宜性的主要因子,确定各影响因子的评价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判法,关键是因子隶属度和权重的确定。本文对因子隶属度推荐采用公式法和专家评分法,因子权重采用主观法和客观法。结合案例分析,说明了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过程。该方法对于规划用地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角度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相信随着规划勘察工作的逐步深化和推进,该方法会逐步显示其应用前景。
2010, 18(S1): 306-310.
摘要:
大面积吹填软土过程中,排水固结方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最好。但当吹填土为初始含水率大于120%软黏性土时,固结效果不良。为了优选吹填土固结方案,提高固结效率,室内模型试验设置4个模型箱,将2组排水板和2种排水板间距组合,进行正交试验。采用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以及修正指数模型对沉降量进行预测。比较后得到4种试验方案中采用国产B型排水板、间距40cm时的吹填土表面沉降量最大,其沉降量采用修正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预计吹填土在此排水状态下达到固结度90%耗费的时间最短,为预测吹填土工后沉降量提供参考。 大面积吹填软土过程中,排水固结方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最好。但当吹填土为初始含水率大于120%软黏性土时,固结效果不良。为了优选吹填土固结方案,提高固结效率,室内模型试验设置4个模型箱,将2组排水板和2种排水板间距组合,进行正交试验。采用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以及修正指数模型对沉降量进行预测。比较后得到4种试验方案中采用国产B型排水板、间距40cm时的吹填土表面沉降量最大,其沉降量采用修正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预计吹填土在此排水状态下达到固结度90%耗费的时间最短,为预测吹填土工后沉降量提供参考。
大面积吹填软土过程中,排水固结方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最好。但当吹填土为初始含水率大于120%软黏性土时,固结效果不良。为了优选吹填土固结方案,提高固结效率,室内模型试验设置4个模型箱,将2组排水板和2种排水板间距组合,进行正交试验。采用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以及修正指数模型对沉降量进行预测。比较后得到4种试验方案中采用国产B型排水板、间距40cm时的吹填土表面沉降量最大,其沉降量采用修正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预计吹填土在此排水状态下达到固结度90%耗费的时间最短,为预测吹填土工后沉降量提供参考。 大面积吹填软土过程中,排水固结方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最好。但当吹填土为初始含水率大于120%软黏性土时,固结效果不良。为了优选吹填土固结方案,提高固结效率,室内模型试验设置4个模型箱,将2组排水板和2种排水板间距组合,进行正交试验。采用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以及修正指数模型对沉降量进行预测。比较后得到4种试验方案中采用国产B型排水板、间距40cm时的吹填土表面沉降量最大,其沉降量采用修正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预计吹填土在此排水状态下达到固结度90%耗费的时间最短,为预测吹填土工后沉降量提供参考。
2010, 18(S1): 311-314.
摘要:
目前在超深基坑或特殊条件下的深基抗建设中,桩锚支护仍是优先考虑的支护方式。桩锚支护有多种不同计算方法,其中山间邦男法便于手工运算,工作量小,且在每一步计算中均考虑锚杆的最不利受力状况,对工程安全性有保证。本文首先阐释了山间邦男法的原理,然后以临沂市某深基坑桩锚支护工程为例,运用该方法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最后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支护进行模拟,验证了本设计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供类似深基坑支护工程借鉴和参考。 目前在超深基坑或特殊条件下的深基抗建设中,桩锚支护仍是优先考虑的支护方式。桩锚支护有多种不同计算方法,其中山间邦男法便于手工运算,工作量小,且在每一步计算中均考虑锚杆的最不利受力状况,对工程安全性有保证。本文首先阐释了山间邦男法的原理,然后以临沂市某深基坑桩锚支护工程为例,运用该方法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最后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支护进行模拟,验证了本设计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供类似深基坑支护工程借鉴和参考。
目前在超深基坑或特殊条件下的深基抗建设中,桩锚支护仍是优先考虑的支护方式。桩锚支护有多种不同计算方法,其中山间邦男法便于手工运算,工作量小,且在每一步计算中均考虑锚杆的最不利受力状况,对工程安全性有保证。本文首先阐释了山间邦男法的原理,然后以临沂市某深基坑桩锚支护工程为例,运用该方法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最后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支护进行模拟,验证了本设计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供类似深基坑支护工程借鉴和参考。 目前在超深基坑或特殊条件下的深基抗建设中,桩锚支护仍是优先考虑的支护方式。桩锚支护有多种不同计算方法,其中山间邦男法便于手工运算,工作量小,且在每一步计算中均考虑锚杆的最不利受力状况,对工程安全性有保证。本文首先阐释了山间邦男法的原理,然后以临沂市某深基坑桩锚支护工程为例,运用该方法进行基坑支护设计,最后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支护进行模拟,验证了本设计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供类似深基坑支护工程借鉴和参考。
2010, 18(S1): 315-321.
摘要:
作为一种地质灾害,虽然滚石的规模相对崩塌、滑坡等较小,但突发性极强、预测困难,会造成建筑物损坏、交通运输线路堵塞、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汶川地震引发大量滚石,引起了工程界对其更多的重视。以岩质高边坡工程实践为背景,采用经验公式法以及运动学结合概率统计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了滚石沿高边坡运动至建筑物待建位置时的速度和动能。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经验公式法对边坡只能取得单一的计算值,而运动学结合概率统计方法的计算值可以分布图的形式给出。前者的速度计算值在后者的速度分布图中处于大值的区间,是偏于安全的; 而对于动能的计算,经验公式法对转动动能估计较小。认为运动学方法更为符合滚石灾害的特点。根据计算结果,该处滚石危险性较大,建议移动建筑物位置。 作为一种地质灾害,虽然滚石的规模相对崩塌、滑坡等较小,但突发性极强、预测困难,会造成建筑物损坏、交通运输线路堵塞、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汶川地震引发大量滚石,引起了工程界对其更多的重视。以岩质高边坡工程实践为背景,采用经验公式法以及运动学结合概率统计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了滚石沿高边坡运动至建筑物待建位置时的速度和动能。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经验公式法对边坡只能取得单一的计算值,而运动学结合概率统计方法的计算值可以分布图的形式给出。前者的速度计算值在后者的速度分布图中处于大值的区间,是偏于安全的; 而对于动能的计算,经验公式法对转动动能估计较小。认为运动学方法更为符合滚石灾害的特点。根据计算结果,该处滚石危险性较大,建议移动建筑物位置。
作为一种地质灾害,虽然滚石的规模相对崩塌、滑坡等较小,但突发性极强、预测困难,会造成建筑物损坏、交通运输线路堵塞、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汶川地震引发大量滚石,引起了工程界对其更多的重视。以岩质高边坡工程实践为背景,采用经验公式法以及运动学结合概率统计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了滚石沿高边坡运动至建筑物待建位置时的速度和动能。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经验公式法对边坡只能取得单一的计算值,而运动学结合概率统计方法的计算值可以分布图的形式给出。前者的速度计算值在后者的速度分布图中处于大值的区间,是偏于安全的; 而对于动能的计算,经验公式法对转动动能估计较小。认为运动学方法更为符合滚石灾害的特点。根据计算结果,该处滚石危险性较大,建议移动建筑物位置。 作为一种地质灾害,虽然滚石的规模相对崩塌、滑坡等较小,但突发性极强、预测困难,会造成建筑物损坏、交通运输线路堵塞、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汶川地震引发大量滚石,引起了工程界对其更多的重视。以岩质高边坡工程实践为背景,采用经验公式法以及运动学结合概率统计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了滚石沿高边坡运动至建筑物待建位置时的速度和动能。分析比较了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经验公式法对边坡只能取得单一的计算值,而运动学结合概率统计方法的计算值可以分布图的形式给出。前者的速度计算值在后者的速度分布图中处于大值的区间,是偏于安全的; 而对于动能的计算,经验公式法对转动动能估计较小。认为运动学方法更为符合滚石灾害的特点。根据计算结果,该处滚石危险性较大,建议移动建筑物位置。
2010, 18(S1): 322-326.
摘要:
本文试验对比了改性脲醛树脂和水泥注浆固结破碎岩体的力学性能。由于脲醛树脂化学浆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渗透性和较强的黏结性能,与破碎岩体胶结后,固结体性质更加稳定,强度也明显高于水泥胶结的试样。试验还表明被注介质强度越低,其注浆后强度提高幅度越大,注浆效果也越明显。 本文试验对比了改性脲醛树脂和水泥注浆固结破碎岩体的力学性能。由于脲醛树脂化学浆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渗透性和较强的黏结性能,与破碎岩体胶结后,固结体性质更加稳定,强度也明显高于水泥胶结的试样。试验还表明被注介质强度越低,其注浆后强度提高幅度越大,注浆效果也越明显。
本文试验对比了改性脲醛树脂和水泥注浆固结破碎岩体的力学性能。由于脲醛树脂化学浆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渗透性和较强的黏结性能,与破碎岩体胶结后,固结体性质更加稳定,强度也明显高于水泥胶结的试样。试验还表明被注介质强度越低,其注浆后强度提高幅度越大,注浆效果也越明显。 本文试验对比了改性脲醛树脂和水泥注浆固结破碎岩体的力学性能。由于脲醛树脂化学浆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渗透性和较强的黏结性能,与破碎岩体胶结后,固结体性质更加稳定,强度也明显高于水泥胶结的试样。试验还表明被注介质强度越低,其注浆后强度提高幅度越大,注浆效果也越明显。
2010, 18(S1): 327-330.
摘要:
在水文地质理论基础上,结合均衡计算利用水位削减法对商都县七台镇地下水水源地水资源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以及第四系、第三系上新统潜水含水层、厚度、分布范围、富水性、地下水水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三系始新统含水层的分布、富水特征及富水地段基本被确定,评价结果认为该水源地设计可开采量367.99×104m3 ·a-1 具有一定保证,从而为商都县七台镇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在水文地质理论基础上,结合均衡计算利用水位削减法对商都县七台镇地下水水源地水资源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以及第四系、第三系上新统潜水含水层、厚度、分布范围、富水性、地下水水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三系始新统含水层的分布、富水特征及富水地段基本被确定,评价结果认为该水源地设计可开采量367.99×104m3 ·a-1 具有一定保证,从而为商都县七台镇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在水文地质理论基础上,结合均衡计算利用水位削减法对商都县七台镇地下水水源地水资源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以及第四系、第三系上新统潜水含水层、厚度、分布范围、富水性、地下水水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三系始新统含水层的分布、富水特征及富水地段基本被确定,评价结果认为该水源地设计可开采量367.99×104m3 ·a-1 具有一定保证,从而为商都县七台镇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在水文地质理论基础上,结合均衡计算利用水位削减法对商都县七台镇地下水水源地水资源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基本查明了研究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以及第四系、第三系上新统潜水含水层、厚度、分布范围、富水性、地下水水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三系始新统含水层的分布、富水特征及富水地段基本被确定,评价结果认为该水源地设计可开采量367.99×104m3 ·a-1 具有一定保证,从而为商都县七台镇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2010, 18(S1): 331-334.
摘要: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已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论述后注浆技术方法原理及施工技术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重点介绍了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西安地区几种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类型、以及不同地基基础处理目的条件下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检测,对应用效果作出了分析评价。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已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论述后注浆技术方法原理及施工技术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重点介绍了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西安地区几种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类型、以及不同地基基础处理目的条件下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检测,对应用效果作出了分析评价。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已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论述后注浆技术方法原理及施工技术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重点介绍了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西安地区几种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类型、以及不同地基基础处理目的条件下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检测,对应用效果作出了分析评价。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已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在论述后注浆技术方法原理及施工技术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重点介绍了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西安地区几种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类型、以及不同地基基础处理目的条件下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检测,对应用效果作出了分析评价。
2010, 18(S1): 335-339.
摘要:
本文采用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方法,对厦门海沧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出露特性以及工程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 "层位深度"与原位测试指标呈线性相关关系,同时提出了以静力触探方法评价花岗岩残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指标的方法,并首次建立了比贯入阻力与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的关系式,通过分析试验结果确定了它们之间亦呈线性相关性。且试算结果与原位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花岗岩残积土在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本文采用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方法,对厦门海沧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出露特性以及工程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 "层位深度"与原位测试指标呈线性相关关系,同时提出了以静力触探方法评价花岗岩残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指标的方法,并首次建立了比贯入阻力与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的关系式,通过分析试验结果确定了它们之间亦呈线性相关性。且试算结果与原位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花岗岩残积土在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本文采用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方法,对厦门海沧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出露特性以及工程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 "层位深度"与原位测试指标呈线性相关关系,同时提出了以静力触探方法评价花岗岩残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指标的方法,并首次建立了比贯入阻力与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的关系式,通过分析试验结果确定了它们之间亦呈线性相关性。且试算结果与原位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花岗岩残积土在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本文采用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方法,对厦门海沧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的出露特性以及工程特性进行了研究,提出 "层位深度"与原位测试指标呈线性相关关系,同时提出了以静力触探方法评价花岗岩残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指标的方法,并首次建立了比贯入阻力与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的关系式,通过分析试验结果确定了它们之间亦呈线性相关性。且试算结果与原位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花岗岩残积土在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2010, 18(S1): 340-345.
摘要:
忠县-武汉输气管道工程沿途地质灾害频繁,特别是由于中小型滑坡地段往往不容易发现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油气管道的输送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研究滑坡对输气管道的危害显得非常必要。本文结合忠-武输气管线滑坡实例,讨论了滑坡与管道一种常见位置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力学计算模型并讨论了相关影响因素对管道力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1)输气管道受滑坡横向地滑力作用下,管道两端及中部是较容易破坏的部位,特别是两端部位; (2)通过工程实例的研究得到,较小的地滑力q作用就可以使输气管道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所以对于通过滑坡体管道的保护应该尤为重视; (3)在滑坡作用下,管道内压p和操作温度与敷设温度之差ΔT的改变,将使得管道所受的轴向力在拉应力和压应力间发生转化。 忠县-武汉输气管道工程沿途地质灾害频繁,特别是由于中小型滑坡地段往往不容易发现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油气管道的输送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研究滑坡对输气管道的危害显得非常必要。本文结合忠-武输气管线滑坡实例,讨论了滑坡与管道一种常见位置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力学计算模型并讨论了相关影响因素对管道力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1)输气管道受滑坡横向地滑力作用下,管道两端及中部是较容易破坏的部位,特别是两端部位; (2)通过工程实例的研究得到,较小的地滑力q作用就可以使输气管道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所以对于通过滑坡体管道的保护应该尤为重视; (3)在滑坡作用下,管道内压p和操作温度与敷设温度之差ΔT的改变,将使得管道所受的轴向力在拉应力和压应力间发生转化。
忠县-武汉输气管道工程沿途地质灾害频繁,特别是由于中小型滑坡地段往往不容易发现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油气管道的输送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研究滑坡对输气管道的危害显得非常必要。本文结合忠-武输气管线滑坡实例,讨论了滑坡与管道一种常见位置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力学计算模型并讨论了相关影响因素对管道力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1)输气管道受滑坡横向地滑力作用下,管道两端及中部是较容易破坏的部位,特别是两端部位; (2)通过工程实例的研究得到,较小的地滑力q作用就可以使输气管道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所以对于通过滑坡体管道的保护应该尤为重视; (3)在滑坡作用下,管道内压p和操作温度与敷设温度之差ΔT的改变,将使得管道所受的轴向力在拉应力和压应力间发生转化。 忠县-武汉输气管道工程沿途地质灾害频繁,特别是由于中小型滑坡地段往往不容易发现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油气管道的输送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研究滑坡对输气管道的危害显得非常必要。本文结合忠-武输气管线滑坡实例,讨论了滑坡与管道一种常见位置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力学计算模型并讨论了相关影响因素对管道力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1)输气管道受滑坡横向地滑力作用下,管道两端及中部是较容易破坏的部位,特别是两端部位; (2)通过工程实例的研究得到,较小的地滑力q作用就可以使输气管道处于不利的受力状态,所以对于通过滑坡体管道的保护应该尤为重视; (3)在滑坡作用下,管道内压p和操作温度与敷设温度之差ΔT的改变,将使得管道所受的轴向力在拉应力和压应力间发生转化。
2010, 18(S1): 346-352.
摘要:
径肚滑坡群由HP1和HP2两条滑坡组成,发育在低山前缘丘陵地带,滑坡场地揭示的地层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及其风化物。HP1滑坡属于既有滑坡的再次滑动,HP2滑坡系受HP1滑坡牵动形成。滑体主要由块碎石土、粉质黏土夹块碎石组成; 主滑段滑带主要由棕黄色、棕红色黏性土组成; 滑床为全风化流纹质凝灰岩。通过深入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论证了径肚滑坡群的成因、性质,分析了大气降雨在滑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开挖坡脚使坡体失去支撑是滑坡复活的直接原因,长时间持续的强降雨是发生滑坡的诱发因素。在深圳等降雨量大的亚热带气候区,大气降雨和深层滑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久雨能够降低深层滑坡的动态稳定性,并促使滑坡发生。深圳地区广泛分布的凝灰岩风化物,在一定的含水条件下成为易滑地层。 径肚滑坡群由HP1和HP2两条滑坡组成,发育在低山前缘丘陵地带,滑坡场地揭示的地层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及其风化物。HP1滑坡属于既有滑坡的再次滑动,HP2滑坡系受HP1滑坡牵动形成。滑体主要由块碎石土、粉质黏土夹块碎石组成; 主滑段滑带主要由棕黄色、棕红色黏性土组成; 滑床为全风化流纹质凝灰岩。通过深入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论证了径肚滑坡群的成因、性质,分析了大气降雨在滑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开挖坡脚使坡体失去支撑是滑坡复活的直接原因,长时间持续的强降雨是发生滑坡的诱发因素。在深圳等降雨量大的亚热带气候区,大气降雨和深层滑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久雨能够降低深层滑坡的动态稳定性,并促使滑坡发生。深圳地区广泛分布的凝灰岩风化物,在一定的含水条件下成为易滑地层。
径肚滑坡群由HP1和HP2两条滑坡组成,发育在低山前缘丘陵地带,滑坡场地揭示的地层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及其风化物。HP1滑坡属于既有滑坡的再次滑动,HP2滑坡系受HP1滑坡牵动形成。滑体主要由块碎石土、粉质黏土夹块碎石组成; 主滑段滑带主要由棕黄色、棕红色黏性土组成; 滑床为全风化流纹质凝灰岩。通过深入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论证了径肚滑坡群的成因、性质,分析了大气降雨在滑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开挖坡脚使坡体失去支撑是滑坡复活的直接原因,长时间持续的强降雨是发生滑坡的诱发因素。在深圳等降雨量大的亚热带气候区,大气降雨和深层滑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久雨能够降低深层滑坡的动态稳定性,并促使滑坡发生。深圳地区广泛分布的凝灰岩风化物,在一定的含水条件下成为易滑地层。 径肚滑坡群由HP1和HP2两条滑坡组成,发育在低山前缘丘陵地带,滑坡场地揭示的地层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及其风化物。HP1滑坡属于既有滑坡的再次滑动,HP2滑坡系受HP1滑坡牵动形成。滑体主要由块碎石土、粉质黏土夹块碎石组成; 主滑段滑带主要由棕黄色、棕红色黏性土组成; 滑床为全风化流纹质凝灰岩。通过深入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论证了径肚滑坡群的成因、性质,分析了大气降雨在滑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开挖坡脚使坡体失去支撑是滑坡复活的直接原因,长时间持续的强降雨是发生滑坡的诱发因素。在深圳等降雨量大的亚热带气候区,大气降雨和深层滑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久雨能够降低深层滑坡的动态稳定性,并促使滑坡发生。深圳地区广泛分布的凝灰岩风化物,在一定的含水条件下成为易滑地层。
2010, 18(S1): 353-365.
摘要:
汶川Ms8.0级地震表明:极震区地质灾害最严重,滑坡密度、规模和分布面积等远大于该区以外区域。对极震区岩石坡体稳定性与滑坡发生的预测评价,必须考虑极震区地震波的特点与岩体的地质结构及其弱层面力学强度。已有方法只考虑水平加速度的作用对极震区可能得不到符合实际的结果。根据岩体结构力学观点,结合岩石强度分析,提出极震区发生滑坡主要是坡体中的弱层弱面发生了张破坏或剪破坏以及两种破坏的结合—张剪破坏。极震区地震波入射地表角度大,必须应用合向量作用的地震力来评价坡体的稳定性,同时分别考虑P波和S波的作用。对两种常见的单一弱层面和双弱层面组合的简单地质模型,根据极限平衡原理、定义了5种破坏类型在指定方向的临界破坏加速度,只要代入地震作用方位角与岩体弱层面的几何参数及其力学强度,就能计算出不同破坏类型的临界加速度,然后用实际地震加速度转换成指定方向的加速度,与临界加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判断滑动面形成破坏的力学类型与坡体稳定性。强调了这种方法只有在详细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汶川Ms8.0级地震表明:极震区地质灾害最严重,滑坡密度、规模和分布面积等远大于该区以外区域。对极震区岩石坡体稳定性与滑坡发生的预测评价,必须考虑极震区地震波的特点与岩体的地质结构及其弱层面力学强度。已有方法只考虑水平加速度的作用对极震区可能得不到符合实际的结果。根据岩体结构力学观点,结合岩石强度分析,提出极震区发生滑坡主要是坡体中的弱层弱面发生了张破坏或剪破坏以及两种破坏的结合—张剪破坏。极震区地震波入射地表角度大,必须应用合向量作用的地震力来评价坡体的稳定性,同时分别考虑P波和S波的作用。对两种常见的单一弱层面和双弱层面组合的简单地质模型,根据极限平衡原理、定义了5种破坏类型在指定方向的临界破坏加速度,只要代入地震作用方位角与岩体弱层面的几何参数及其力学强度,就能计算出不同破坏类型的临界加速度,然后用实际地震加速度转换成指定方向的加速度,与临界加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判断滑动面形成破坏的力学类型与坡体稳定性。强调了这种方法只有在详细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汶川Ms8.0级地震表明:极震区地质灾害最严重,滑坡密度、规模和分布面积等远大于该区以外区域。对极震区岩石坡体稳定性与滑坡发生的预测评价,必须考虑极震区地震波的特点与岩体的地质结构及其弱层面力学强度。已有方法只考虑水平加速度的作用对极震区可能得不到符合实际的结果。根据岩体结构力学观点,结合岩石强度分析,提出极震区发生滑坡主要是坡体中的弱层弱面发生了张破坏或剪破坏以及两种破坏的结合—张剪破坏。极震区地震波入射地表角度大,必须应用合向量作用的地震力来评价坡体的稳定性,同时分别考虑P波和S波的作用。对两种常见的单一弱层面和双弱层面组合的简单地质模型,根据极限平衡原理、定义了5种破坏类型在指定方向的临界破坏加速度,只要代入地震作用方位角与岩体弱层面的几何参数及其力学强度,就能计算出不同破坏类型的临界加速度,然后用实际地震加速度转换成指定方向的加速度,与临界加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判断滑动面形成破坏的力学类型与坡体稳定性。强调了这种方法只有在详细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汶川Ms8.0级地震表明:极震区地质灾害最严重,滑坡密度、规模和分布面积等远大于该区以外区域。对极震区岩石坡体稳定性与滑坡发生的预测评价,必须考虑极震区地震波的特点与岩体的地质结构及其弱层面力学强度。已有方法只考虑水平加速度的作用对极震区可能得不到符合实际的结果。根据岩体结构力学观点,结合岩石强度分析,提出极震区发生滑坡主要是坡体中的弱层弱面发生了张破坏或剪破坏以及两种破坏的结合—张剪破坏。极震区地震波入射地表角度大,必须应用合向量作用的地震力来评价坡体的稳定性,同时分别考虑P波和S波的作用。对两种常见的单一弱层面和双弱层面组合的简单地质模型,根据极限平衡原理、定义了5种破坏类型在指定方向的临界破坏加速度,只要代入地震作用方位角与岩体弱层面的几何参数及其力学强度,就能计算出不同破坏类型的临界加速度,然后用实际地震加速度转换成指定方向的加速度,与临界加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判断滑动面形成破坏的力学类型与坡体稳定性。强调了这种方法只有在详细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2010, 18(S1): 366-368.
摘要:
提出了村镇滑坡灾害的评估方法,依据滑坡的可能性和灾害等级,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为危险性小、危险性中等和危险性大等3级; 依据危险性和村镇治理滑坡的能力,将村镇场地划分为不适宜、适宜性差、基本适宜和适宜等4类。提出了村镇滑坡灾害监测的简易方法,包括位移简易监测及滑坡破坏宏观前兆监测。在村镇滑坡灾害评估及监测基础上,探讨了防治村镇滑坡灾害的有效方法。 提出了村镇滑坡灾害的评估方法,依据滑坡的可能性和灾害等级,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为危险性小、危险性中等和危险性大等3级; 依据危险性和村镇治理滑坡的能力,将村镇场地划分为不适宜、适宜性差、基本适宜和适宜等4类。提出了村镇滑坡灾害监测的简易方法,包括位移简易监测及滑坡破坏宏观前兆监测。在村镇滑坡灾害评估及监测基础上,探讨了防治村镇滑坡灾害的有效方法。
提出了村镇滑坡灾害的评估方法,依据滑坡的可能性和灾害等级,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为危险性小、危险性中等和危险性大等3级; 依据危险性和村镇治理滑坡的能力,将村镇场地划分为不适宜、适宜性差、基本适宜和适宜等4类。提出了村镇滑坡灾害监测的简易方法,包括位移简易监测及滑坡破坏宏观前兆监测。在村镇滑坡灾害评估及监测基础上,探讨了防治村镇滑坡灾害的有效方法。 提出了村镇滑坡灾害的评估方法,依据滑坡的可能性和灾害等级,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为危险性小、危险性中等和危险性大等3级; 依据危险性和村镇治理滑坡的能力,将村镇场地划分为不适宜、适宜性差、基本适宜和适宜等4类。提出了村镇滑坡灾害监测的简易方法,包括位移简易监测及滑坡破坏宏观前兆监测。在村镇滑坡灾害评估及监测基础上,探讨了防治村镇滑坡灾害的有效方法。
2010, 18(S1): 369-373.
摘要:
该洞口进口段及边坡有多条岩脉在此交汇,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在开挖过程中由于支护不及时,发生了冒顶,但在冒顶前,多点位移计等监测仪器监测到了不同程度的突变,地质预报也根据开挖情况及时进行预了围岩类别的预测及安全提示,对指导施工及人员安全发挥了预测及提醒作用。 该洞口进口段及边坡有多条岩脉在此交汇,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在开挖过程中由于支护不及时,发生了冒顶,但在冒顶前,多点位移计等监测仪器监测到了不同程度的突变,地质预报也根据开挖情况及时进行预了围岩类别的预测及安全提示,对指导施工及人员安全发挥了预测及提醒作用。
该洞口进口段及边坡有多条岩脉在此交汇,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在开挖过程中由于支护不及时,发生了冒顶,但在冒顶前,多点位移计等监测仪器监测到了不同程度的突变,地质预报也根据开挖情况及时进行预了围岩类别的预测及安全提示,对指导施工及人员安全发挥了预测及提醒作用。 该洞口进口段及边坡有多条岩脉在此交汇,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在开挖过程中由于支护不及时,发生了冒顶,但在冒顶前,多点位移计等监测仪器监测到了不同程度的突变,地质预报也根据开挖情况及时进行预了围岩类别的预测及安全提示,对指导施工及人员安全发挥了预测及提醒作用。
2010, 18(S1): 374-383.
摘要:
滑坡运动及堵江机制研究是滑坡堵江灾害链研究的一个起点。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事件,且大都发生在一些高山峡谷地区,滑坡运动距离短,都具有"高速短程"、"堵江"等特征。以汶川地震中形成的危险性最高的唐家山滑坡堵江灾害为例,在对滑坡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动力有限元分析技术,再现滑坡三维空间失稳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唐家山滑坡形成及堵江的4个阶段:地震触发及岩体的累进破坏→滑体破坏、高速下滑→撞击解体、堵江形成堰塞体→震动密实。唐家山滑坡运动过程中大约在地震开始后30s左右时平均运动速度达到最大约22m·s-1; 并在大约65s左右,滑体运动基本到达稳定状态。 滑坡运动及堵江机制研究是滑坡堵江灾害链研究的一个起点。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事件,且大都发生在一些高山峡谷地区,滑坡运动距离短,都具有"高速短程"、"堵江"等特征。以汶川地震中形成的危险性最高的唐家山滑坡堵江灾害为例,在对滑坡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动力有限元分析技术,再现滑坡三维空间失稳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唐家山滑坡形成及堵江的4个阶段:地震触发及岩体的累进破坏→滑体破坏、高速下滑→撞击解体、堵江形成堰塞体→震动密实。唐家山滑坡运动过程中大约在地震开始后30s左右时平均运动速度达到最大约22m·s-1; 并在大约65s左右,滑体运动基本到达稳定状态。
滑坡运动及堵江机制研究是滑坡堵江灾害链研究的一个起点。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事件,且大都发生在一些高山峡谷地区,滑坡运动距离短,都具有"高速短程"、"堵江"等特征。以汶川地震中形成的危险性最高的唐家山滑坡堵江灾害为例,在对滑坡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动力有限元分析技术,再现滑坡三维空间失稳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唐家山滑坡形成及堵江的4个阶段:地震触发及岩体的累进破坏→滑体破坏、高速下滑→撞击解体、堵江形成堰塞体→震动密实。唐家山滑坡运动过程中大约在地震开始后30s左右时平均运动速度达到最大约22m·s-1; 并在大约65s左右,滑体运动基本到达稳定状态。 滑坡运动及堵江机制研究是滑坡堵江灾害链研究的一个起点。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事件,且大都发生在一些高山峡谷地区,滑坡运动距离短,都具有"高速短程"、"堵江"等特征。以汶川地震中形成的危险性最高的唐家山滑坡堵江灾害为例,在对滑坡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动力有限元分析技术,再现滑坡三维空间失稳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唐家山滑坡形成及堵江的4个阶段:地震触发及岩体的累进破坏→滑体破坏、高速下滑→撞击解体、堵江形成堰塞体→震动密实。唐家山滑坡运动过程中大约在地震开始后30s左右时平均运动速度达到最大约22m·s-1; 并在大约65s左右,滑体运动基本到达稳定状态。
2010, 18(S1): 384-390.
摘要:
锦屏对外交通专用公路K48+125~230段通过一小型堆积层古滑坡(何家1#滑坡)下部。在公路建成后的2008年雨季,该古滑坡中下部出现强烈变形。通过对变形迹象、滑坡区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分析,本文研究认为该古滑坡复活起因于趾部的部分削方减载,它使得古滑体缓慢蠕动、新滑动面逐渐孕育, 2008年的强降雨促进了变形的发展,诱使古滑坡中下部整体座落滑动; "勺"状滑面是决定变形发展的主要内因。运用FLAC2D 较好地模拟再现了新滑动面孕育及贯通过程。二维极限平衡验算表明,锚拉式桩板墙及填土反压措施实施后,降雨工况下滑体稳定性系数由0.977提高至1.183,满足安全要求,现场巡视发现古滑坡复活变形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初步验证了本文对成因机制的分析。 锦屏对外交通专用公路K48+125~230段通过一小型堆积层古滑坡(何家1#滑坡)下部。在公路建成后的2008年雨季,该古滑坡中下部出现强烈变形。通过对变形迹象、滑坡区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分析,本文研究认为该古滑坡复活起因于趾部的部分削方减载,它使得古滑体缓慢蠕动、新滑动面逐渐孕育, 2008年的强降雨促进了变形的发展,诱使古滑坡中下部整体座落滑动; "勺"状滑面是决定变形发展的主要内因。运用FLAC2D 较好地模拟再现了新滑动面孕育及贯通过程。二维极限平衡验算表明,锚拉式桩板墙及填土反压措施实施后,降雨工况下滑体稳定性系数由0.977提高至1.183,满足安全要求,现场巡视发现古滑坡复活变形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初步验证了本文对成因机制的分析。
锦屏对外交通专用公路K48+125~230段通过一小型堆积层古滑坡(何家1#滑坡)下部。在公路建成后的2008年雨季,该古滑坡中下部出现强烈变形。通过对变形迹象、滑坡区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分析,本文研究认为该古滑坡复活起因于趾部的部分削方减载,它使得古滑体缓慢蠕动、新滑动面逐渐孕育, 2008年的强降雨促进了变形的发展,诱使古滑坡中下部整体座落滑动; "勺"状滑面是决定变形发展的主要内因。运用FLAC2D 较好地模拟再现了新滑动面孕育及贯通过程。二维极限平衡验算表明,锚拉式桩板墙及填土反压措施实施后,降雨工况下滑体稳定性系数由0.977提高至1.183,满足安全要求,现场巡视发现古滑坡复活变形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初步验证了本文对成因机制的分析。 锦屏对外交通专用公路K48+125~230段通过一小型堆积层古滑坡(何家1#滑坡)下部。在公路建成后的2008年雨季,该古滑坡中下部出现强烈变形。通过对变形迹象、滑坡区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分析,本文研究认为该古滑坡复活起因于趾部的部分削方减载,它使得古滑体缓慢蠕动、新滑动面逐渐孕育, 2008年的强降雨促进了变形的发展,诱使古滑坡中下部整体座落滑动; "勺"状滑面是决定变形发展的主要内因。运用FLAC2D 较好地模拟再现了新滑动面孕育及贯通过程。二维极限平衡验算表明,锚拉式桩板墙及填土反压措施实施后,降雨工况下滑体稳定性系数由0.977提高至1.183,满足安全要求,现场巡视发现古滑坡复活变形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迹象,初步验证了本文对成因机制的分析。
2010, 18(S1): 391-395.
摘要:
针对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问题,考虑滑坡后缘裂隙积水作用,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由滑坡系统在平衡曲面上时处于准静态状态,得到系统的总势能函数,建立了滑坡系统动力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给出了滑坡动力失稳问题的一般方程,得到了滑坡系统失稳前后的变形跳跃幅值、能量释放量和滑体弹冲剧发速度的一般表达式,基于Weibull分布的滑动带岩土体本构关系为其特例。通过对尖点突变模型临界状态的分析,得出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化了对滑坡失稳机理的认识。 针对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问题,考虑滑坡后缘裂隙积水作用,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由滑坡系统在平衡曲面上时处于准静态状态,得到系统的总势能函数,建立了滑坡系统动力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给出了滑坡动力失稳问题的一般方程,得到了滑坡系统失稳前后的变形跳跃幅值、能量释放量和滑体弹冲剧发速度的一般表达式,基于Weibull分布的滑动带岩土体本构关系为其特例。通过对尖点突变模型临界状态的分析,得出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化了对滑坡失稳机理的认识。
针对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问题,考虑滑坡后缘裂隙积水作用,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由滑坡系统在平衡曲面上时处于准静态状态,得到系统的总势能函数,建立了滑坡系统动力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给出了滑坡动力失稳问题的一般方程,得到了滑坡系统失稳前后的变形跳跃幅值、能量释放量和滑体弹冲剧发速度的一般表达式,基于Weibull分布的滑动带岩土体本构关系为其特例。通过对尖点突变模型临界状态的分析,得出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化了对滑坡失稳机理的认识。 针对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问题,考虑滑坡后缘裂隙积水作用,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由滑坡系统在平衡曲面上时处于准静态状态,得到系统的总势能函数,建立了滑坡系统动力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给出了滑坡动力失稳问题的一般方程,得到了滑坡系统失稳前后的变形跳跃幅值、能量释放量和滑体弹冲剧发速度的一般表达式,基于Weibull分布的滑动带岩土体本构关系为其特例。通过对尖点突变模型临界状态的分析,得出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化了对滑坡失稳机理的认识。
2010, 18(S1): 396-405.
摘要: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汶川公路两旁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加快进行。为有效防灾和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地质灾害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沿公路呈线性带状密集发育、类型多、分段性显著; 成因复杂的高陡岩土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 强烈的场地地震效应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震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汶川公路两旁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加快进行。为有效防灾和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地质灾害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沿公路呈线性带状密集发育、类型多、分段性显著; 成因复杂的高陡岩土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 强烈的场地地震效应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震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汶川公路两旁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加快进行。为有效防灾和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地质灾害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沿公路呈线性带状密集发育、类型多、分段性显著; 成因复杂的高陡岩土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 强烈的场地地震效应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震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汶川公路两旁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加快进行。为有效防灾和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区内地质灾害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沿公路呈线性带状密集发育、类型多、分段性显著; 成因复杂的高陡岩土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 强烈的场地地震效应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震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 18(S1): 406-412.
摘要:
洪水和滑坡是两种典型的地质灾害。针对这两种地质灾害的预报预测,本文简介了全球灾害系统(GHS)及一些应用。基于遥感和预测模型集成的全球洪水和滑坡灾害的解决思路,笔者采用美国宇航局(NASA)集成的准实时卫星降雨的洪水模型和滑坡模型,初步开发成全球灾害系统(GHS)对相关地区进行研究。通过在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中国汶川等实例研究,表明GHS在在大型洪水的时间和强度上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能较精确地预报出滑坡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最后本文提出该系统在福建省应用的展望。 洪水和滑坡是两种典型的地质灾害。针对这两种地质灾害的预报预测,本文简介了全球灾害系统(GHS)及一些应用。基于遥感和预测模型集成的全球洪水和滑坡灾害的解决思路,笔者采用美国宇航局(NASA)集成的准实时卫星降雨的洪水模型和滑坡模型,初步开发成全球灾害系统(GHS)对相关地区进行研究。通过在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中国汶川等实例研究,表明GHS在在大型洪水的时间和强度上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能较精确地预报出滑坡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最后本文提出该系统在福建省应用的展望。
洪水和滑坡是两种典型的地质灾害。针对这两种地质灾害的预报预测,本文简介了全球灾害系统(GHS)及一些应用。基于遥感和预测模型集成的全球洪水和滑坡灾害的解决思路,笔者采用美国宇航局(NASA)集成的准实时卫星降雨的洪水模型和滑坡模型,初步开发成全球灾害系统(GHS)对相关地区进行研究。通过在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中国汶川等实例研究,表明GHS在在大型洪水的时间和强度上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能较精确地预报出滑坡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最后本文提出该系统在福建省应用的展望。 洪水和滑坡是两种典型的地质灾害。针对这两种地质灾害的预报预测,本文简介了全球灾害系统(GHS)及一些应用。基于遥感和预测模型集成的全球洪水和滑坡灾害的解决思路,笔者采用美国宇航局(NASA)集成的准实时卫星降雨的洪水模型和滑坡模型,初步开发成全球灾害系统(GHS)对相关地区进行研究。通过在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中国汶川等实例研究,表明GHS在在大型洪水的时间和强度上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能较精确地预报出滑坡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最后本文提出该系统在福建省应用的展望。
2010, 18(S1): 413-416.
摘要:
本文通过对乌海市海勃湾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的分析,依据地质灾害理论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论证了该地区地质灾害存在的类型以崩塌及地面塌陷为主,其分布规律主要是崩塌主要分布于低中山区,而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的煤矿井采区,主要为冒顶型地面塌陷。 本文通过对乌海市海勃湾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的分析,依据地质灾害理论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论证了该地区地质灾害存在的类型以崩塌及地面塌陷为主,其分布规律主要是崩塌主要分布于低中山区,而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的煤矿井采区,主要为冒顶型地面塌陷。
本文通过对乌海市海勃湾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的分析,依据地质灾害理论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论证了该地区地质灾害存在的类型以崩塌及地面塌陷为主,其分布规律主要是崩塌主要分布于低中山区,而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的煤矿井采区,主要为冒顶型地面塌陷。 本文通过对乌海市海勃湾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的分析,依据地质灾害理论和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论证了该地区地质灾害存在的类型以崩塌及地面塌陷为主,其分布规律主要是崩塌主要分布于低中山区,而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的煤矿井采区,主要为冒顶型地面塌陷。
2010, 18(S1): 417-421.
摘要:
调查发现,困扰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 70%以上为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急需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防范转变。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得到某一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地质灾害风险水平,并进行该土地用途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将此区划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并进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施行地质灾害风险的防范。以攀枝花市为例,进行了攀枝花市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将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合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建议图",将此纳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制中,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探索一条新途径。 调查发现,困扰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 70%以上为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急需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防范转变。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得到某一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地质灾害风险水平,并进行该土地用途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将此区划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并进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施行地质灾害风险的防范。以攀枝花市为例,进行了攀枝花市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将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合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建议图",将此纳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制中,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探索一条新途径。
调查发现,困扰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 70%以上为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急需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防范转变。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得到某一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地质灾害风险水平,并进行该土地用途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将此区划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并进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施行地质灾害风险的防范。以攀枝花市为例,进行了攀枝花市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将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合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建议图",将此纳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制中,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探索一条新途径。 调查发现,困扰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 70%以上为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急需从"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防范转变。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得到某一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地质灾害风险水平,并进行该土地用途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将此区划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并进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施行地质灾害风险的防范。以攀枝花市为例,进行了攀枝花市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将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合成"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建议图",将此纳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制中,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探索一条新途径。
2010, 18(S1): 422-427.
摘要:
小城镇是连接大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日益受到地质灾害的显著制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以甘肃龙山镇和阿干镇为例,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三级模糊数学模型和全面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查明了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等,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不易发、低易发、中易发和高易发四个级别,龙山镇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阿干镇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多级模糊综合法是实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由单因子定性评判过渡为多因子定量综合评判的有效途径。 小城镇是连接大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日益受到地质灾害的显著制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以甘肃龙山镇和阿干镇为例,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三级模糊数学模型和全面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查明了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等,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不易发、低易发、中易发和高易发四个级别,龙山镇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阿干镇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多级模糊综合法是实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由单因子定性评判过渡为多因子定量综合评判的有效途径。
小城镇是连接大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日益受到地质灾害的显著制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以甘肃龙山镇和阿干镇为例,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三级模糊数学模型和全面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查明了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等,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不易发、低易发、中易发和高易发四个级别,龙山镇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阿干镇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多级模糊综合法是实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由单因子定性评判过渡为多因子定量综合评判的有效途径。 小城镇是连接大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日益受到地质灾害的显著制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以甘肃龙山镇和阿干镇为例,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三级模糊数学模型和全面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查明了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等,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不易发、低易发、中易发和高易发四个级别,龙山镇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阿干镇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多级模糊综合法是实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由单因子定性评判过渡为多因子定量综合评判的有效途径。
2010, 18(S1): 428-433.
摘要:
岩溶是地下水地质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隧道建设面临的不良地质现象之一。研究隧址区的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对工程建设极为重要。采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勘察手段,查清了场地范围内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对隧址地质结构、岩性组成、溶洞空间分布、大小及充填情况分析研究,查清了隧道穿越区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其规律,总结了岩溶地质环境,分析了隧道工程的建设风险,提出了相应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 岩溶是地下水地质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隧道建设面临的不良地质现象之一。研究隧址区的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对工程建设极为重要。采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勘察手段,查清了场地范围内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对隧址地质结构、岩性组成、溶洞空间分布、大小及充填情况分析研究,查清了隧道穿越区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其规律,总结了岩溶地质环境,分析了隧道工程的建设风险,提出了相应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
岩溶是地下水地质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隧道建设面临的不良地质现象之一。研究隧址区的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对工程建设极为重要。采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勘察手段,查清了场地范围内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对隧址地质结构、岩性组成、溶洞空间分布、大小及充填情况分析研究,查清了隧道穿越区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其规律,总结了岩溶地质环境,分析了隧道工程的建设风险,提出了相应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 岩溶是地下水地质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隧道建设面临的不良地质现象之一。研究隧址区的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对工程建设极为重要。采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勘察手段,查清了场地范围内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对隧址地质结构、岩性组成、溶洞空间分布、大小及充填情况分析研究,查清了隧道穿越区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其规律,总结了岩溶地质环境,分析了隧道工程的建设风险,提出了相应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
2010, 18(S1): 434-438.
摘要:
龙口矿区是我国东部滨海矿区,主要开采新生代古近纪煤层。生产实践表明,龙口矿区总体瓦斯含量低,但矿区内各矿井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采空区瓦斯含量相对较高的现象。本文在分析矿区地质构造和瓦斯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瓦斯赋存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矿区内各主要矿井瓦斯含量和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对矿区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龙口矿区是我国东部滨海矿区,主要开采新生代古近纪煤层。生产实践表明,龙口矿区总体瓦斯含量低,但矿区内各矿井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采空区瓦斯含量相对较高的现象。本文在分析矿区地质构造和瓦斯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瓦斯赋存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矿区内各主要矿井瓦斯含量和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对矿区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龙口矿区是我国东部滨海矿区,主要开采新生代古近纪煤层。生产实践表明,龙口矿区总体瓦斯含量低,但矿区内各矿井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采空区瓦斯含量相对较高的现象。本文在分析矿区地质构造和瓦斯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瓦斯赋存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矿区内各主要矿井瓦斯含量和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对矿区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龙口矿区是我国东部滨海矿区,主要开采新生代古近纪煤层。生产实践表明,龙口矿区总体瓦斯含量低,但矿区内各矿井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采空区瓦斯含量相对较高的现象。本文在分析矿区地质构造和瓦斯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瓦斯赋存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对矿区内各主要矿井瓦斯含量和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对矿区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0, 18(S1): 439-444.
摘要:
在总结石漠化地区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石漠化成因,提出了一套新的石漠化地区危险度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基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开展了评估指标的权重赋值与归一化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参照泥石流易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风险度评估体系。 在总结石漠化地区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石漠化成因,提出了一套新的石漠化地区危险度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基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开展了评估指标的权重赋值与归一化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参照泥石流易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风险度评估体系。
在总结石漠化地区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石漠化成因,提出了一套新的石漠化地区危险度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基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开展了评估指标的权重赋值与归一化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参照泥石流易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风险度评估体系。 在总结石漠化地区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石漠化成因,提出了一套新的石漠化地区危险度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基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开展了评估指标的权重赋值与归一化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参照泥石流易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风险度评估体系。
2010, 18(S1): 445-449.
摘要:
我国山地风景区内普遍存在很多外形独特的危岩体,因其具有很强的的形象性、感染性、独特性、神奇性等旅游观赏及美学欣赏价值而称为景观危岩。这些特殊的危岩体属于地质遗迹,具有稀有性、珍贵性、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目前,危岩研究总体水平不高,景观危岩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山地风景区旅游开发及地质遗迹保护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景观危岩,而且在地质遗迹开发及保护过程中,景观危岩研究凸显了其紧迫性及重要性。深入地研究景观危岩特性,使那些奇秀壮观、气峻形奇的危岩更好地发挥观赏价值而不影响游客安全,符合我国各山地风景名胜区景区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并有助于产生巨大社会效应。本文初步建立了景观危岩理论研究框架及列举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景观危岩研究的内容包括景观危岩的勘察、形成机理、风险性评估及防治对策。同时,本文提出了景观危岩防治的不破坏性、相近性、可逆性、无干扰性及如旧五大原则。 我国山地风景区内普遍存在很多外形独特的危岩体,因其具有很强的的形象性、感染性、独特性、神奇性等旅游观赏及美学欣赏价值而称为景观危岩。这些特殊的危岩体属于地质遗迹,具有稀有性、珍贵性、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目前,危岩研究总体水平不高,景观危岩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山地风景区旅游开发及地质遗迹保护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景观危岩,而且在地质遗迹开发及保护过程中,景观危岩研究凸显了其紧迫性及重要性。深入地研究景观危岩特性,使那些奇秀壮观、气峻形奇的危岩更好地发挥观赏价值而不影响游客安全,符合我国各山地风景名胜区景区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并有助于产生巨大社会效应。本文初步建立了景观危岩理论研究框架及列举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景观危岩研究的内容包括景观危岩的勘察、形成机理、风险性评估及防治对策。同时,本文提出了景观危岩防治的不破坏性、相近性、可逆性、无干扰性及如旧五大原则。
我国山地风景区内普遍存在很多外形独特的危岩体,因其具有很强的的形象性、感染性、独特性、神奇性等旅游观赏及美学欣赏价值而称为景观危岩。这些特殊的危岩体属于地质遗迹,具有稀有性、珍贵性、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目前,危岩研究总体水平不高,景观危岩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山地风景区旅游开发及地质遗迹保护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景观危岩,而且在地质遗迹开发及保护过程中,景观危岩研究凸显了其紧迫性及重要性。深入地研究景观危岩特性,使那些奇秀壮观、气峻形奇的危岩更好地发挥观赏价值而不影响游客安全,符合我国各山地风景名胜区景区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并有助于产生巨大社会效应。本文初步建立了景观危岩理论研究框架及列举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景观危岩研究的内容包括景观危岩的勘察、形成机理、风险性评估及防治对策。同时,本文提出了景观危岩防治的不破坏性、相近性、可逆性、无干扰性及如旧五大原则。 我国山地风景区内普遍存在很多外形独特的危岩体,因其具有很强的的形象性、感染性、独特性、神奇性等旅游观赏及美学欣赏价值而称为景观危岩。这些特殊的危岩体属于地质遗迹,具有稀有性、珍贵性、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目前,危岩研究总体水平不高,景观危岩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山地风景区旅游开发及地质遗迹保护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景观危岩,而且在地质遗迹开发及保护过程中,景观危岩研究凸显了其紧迫性及重要性。深入地研究景观危岩特性,使那些奇秀壮观、气峻形奇的危岩更好地发挥观赏价值而不影响游客安全,符合我国各山地风景名胜区景区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并有助于产生巨大社会效应。本文初步建立了景观危岩理论研究框架及列举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景观危岩研究的内容包括景观危岩的勘察、形成机理、风险性评估及防治对策。同时,本文提出了景观危岩防治的不破坏性、相近性、可逆性、无干扰性及如旧五大原则。
2010, 18(S1): 450-454.
摘要:
介绍了四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的分布特征及所处的地层岩性,总结了四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风化剥壳、石窟及摩崖造像表面渗流水致杂草丛生和岸坡或崖面后卸荷裂缝导致的石窟及摩崖造像基体或两侧岩体失稳,探讨了问题治理对策。 介绍了四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的分布特征及所处的地层岩性,总结了四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风化剥壳、石窟及摩崖造像表面渗流水致杂草丛生和岸坡或崖面后卸荷裂缝导致的石窟及摩崖造像基体或两侧岩体失稳,探讨了问题治理对策。
介绍了四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的分布特征及所处的地层岩性,总结了四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风化剥壳、石窟及摩崖造像表面渗流水致杂草丛生和岸坡或崖面后卸荷裂缝导致的石窟及摩崖造像基体或两侧岩体失稳,探讨了问题治理对策。 介绍了四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的分布特征及所处的地层岩性,总结了四川地区石窟及摩崖造像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风化剥壳、石窟及摩崖造像表面渗流水致杂草丛生和岸坡或崖面后卸荷裂缝导致的石窟及摩崖造像基体或两侧岩体失稳,探讨了问题治理对策。
2010, 18(S1): 455-462.
摘要:
它山堰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鄞江镇,是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从公元833年唐朝初建成的1177年以来,一直在为它所在地鄞西平原发挥着阻咸(即防止海水入侵)蓄淡、排洪、引灌的作用。本文从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8个方面揭示分析了中国古人在应用水力学原理,如分流学和力学、工程结构中所显示出的智慧。 它山堰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鄞江镇,是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从公元833年唐朝初建成的1177年以来,一直在为它所在地鄞西平原发挥着阻咸(即防止海水入侵)蓄淡、排洪、引灌的作用。本文从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8个方面揭示分析了中国古人在应用水力学原理,如分流学和力学、工程结构中所显示出的智慧。
它山堰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鄞江镇,是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从公元833年唐朝初建成的1177年以来,一直在为它所在地鄞西平原发挥着阻咸(即防止海水入侵)蓄淡、排洪、引灌的作用。本文从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8个方面揭示分析了中国古人在应用水力学原理,如分流学和力学、工程结构中所显示出的智慧。 它山堰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鄞江镇,是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从公元833年唐朝初建成的1177年以来,一直在为它所在地鄞西平原发挥着阻咸(即防止海水入侵)蓄淡、排洪、引灌的作用。本文从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8个方面揭示分析了中国古人在应用水力学原理,如分流学和力学、工程结构中所显示出的智慧。
2010, 18(S1): 463-467.
摘要:
通过对试验区种植的生长期为5年的柠条锦鸡儿、霸王、白刺、四翅滨藜和北方枸杞等5种灌木地上部分生长量进行观测和统计,并对其护坡水文效应影响要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植物的地上生长量影响着灌木植物护坡水文效应和固坡效果; 其中,其株高、地径对于灌木植物的水文效应的影响均不同,且相同生长期的5种灌木植物其地上部分生长量指标所表现出的水文效应和固坡效果差异较大。通过试验区影响灌木植物护坡水文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出护坡水文效应及护坡效果相对显著的灌木植物属种。 通过对试验区种植的生长期为5年的柠条锦鸡儿、霸王、白刺、四翅滨藜和北方枸杞等5种灌木地上部分生长量进行观测和统计,并对其护坡水文效应影响要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植物的地上生长量影响着灌木植物护坡水文效应和固坡效果; 其中,其株高、地径对于灌木植物的水文效应的影响均不同,且相同生长期的5种灌木植物其地上部分生长量指标所表现出的水文效应和固坡效果差异较大。通过试验区影响灌木植物护坡水文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出护坡水文效应及护坡效果相对显著的灌木植物属种。
通过对试验区种植的生长期为5年的柠条锦鸡儿、霸王、白刺、四翅滨藜和北方枸杞等5种灌木地上部分生长量进行观测和统计,并对其护坡水文效应影响要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植物的地上生长量影响着灌木植物护坡水文效应和固坡效果; 其中,其株高、地径对于灌木植物的水文效应的影响均不同,且相同生长期的5种灌木植物其地上部分生长量指标所表现出的水文效应和固坡效果差异较大。通过试验区影响灌木植物护坡水文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出护坡水文效应及护坡效果相对显著的灌木植物属种。 通过对试验区种植的生长期为5年的柠条锦鸡儿、霸王、白刺、四翅滨藜和北方枸杞等5种灌木地上部分生长量进行观测和统计,并对其护坡水文效应影响要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植物的地上生长量影响着灌木植物护坡水文效应和固坡效果; 其中,其株高、地径对于灌木植物的水文效应的影响均不同,且相同生长期的5种灌木植物其地上部分生长量指标所表现出的水文效应和固坡效果差异较大。通过试验区影响灌木植物护坡水文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出护坡水文效应及护坡效果相对显著的灌木植物属种。
2010, 18(S1): 468-474.
摘要:
地震是触发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地区产生多处滑坡灾害。受强震的影响,众多天然状况下处于稳定状态的堆积层坡体发生了失稳破坏。通过对该地区某堆积层滑坡进行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阐明了地震作用下此类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采用有限元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这类堆积层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时程特征。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概率,综合得知该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从而合理的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 地震是触发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地区产生多处滑坡灾害。受强震的影响,众多天然状况下处于稳定状态的堆积层坡体发生了失稳破坏。通过对该地区某堆积层滑坡进行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阐明了地震作用下此类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采用有限元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这类堆积层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时程特征。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概率,综合得知该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从而合理的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
地震是触发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地区产生多处滑坡灾害。受强震的影响,众多天然状况下处于稳定状态的堆积层坡体发生了失稳破坏。通过对该地区某堆积层滑坡进行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阐明了地震作用下此类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采用有限元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这类堆积层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时程特征。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概率,综合得知该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从而合理的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 地震是触发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地区产生多处滑坡灾害。受强震的影响,众多天然状况下处于稳定状态的堆积层坡体发生了失稳破坏。通过对该地区某堆积层滑坡进行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阐明了地震作用下此类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采用有限元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这类堆积层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时程特征。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概率,综合得知该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从而合理的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
2010, 18(S1): 475-481.
摘要:
安县茶坪乡冷浸沟陡倾顺层岩质边坡在"5 ·12"汶川地震作用下产生触发性崩滑破坏。强地震力长持时作用是边坡产生崩滑破坏的主控因素,其破坏过程具有独特的动力破坏特征,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以崩滑结合的复合破坏模式为主。本文利用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初步得出强震作用下坡体内部加速度响应规律:边坡动力响应加速度随高程增加呈现出非线性递增趋势; 随距坡表水平距离的减小,动力响应加速度呈现递增趋势,坡面加速度峰值显著增强; 动力响应加速度在坡肩位置急剧增大。在加速度动力响应分析基础上,对边坡崩滑破坏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初始阶段,坡体震裂松弛,节理裂隙张开、贯通; 随着地震力周期重复性震荡作用,中下部岩体碎裂解体; 高位岩体失去支撑,滑坡最终沿层面整体溃滑。 安县茶坪乡冷浸沟陡倾顺层岩质边坡在"5 ·12"汶川地震作用下产生触发性崩滑破坏。强地震力长持时作用是边坡产生崩滑破坏的主控因素,其破坏过程具有独特的动力破坏特征,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以崩滑结合的复合破坏模式为主。本文利用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初步得出强震作用下坡体内部加速度响应规律:边坡动力响应加速度随高程增加呈现出非线性递增趋势; 随距坡表水平距离的减小,动力响应加速度呈现递增趋势,坡面加速度峰值显著增强; 动力响应加速度在坡肩位置急剧增大。在加速度动力响应分析基础上,对边坡崩滑破坏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初始阶段,坡体震裂松弛,节理裂隙张开、贯通; 随着地震力周期重复性震荡作用,中下部岩体碎裂解体; 高位岩体失去支撑,滑坡最终沿层面整体溃滑。
安县茶坪乡冷浸沟陡倾顺层岩质边坡在"5 ·12"汶川地震作用下产生触发性崩滑破坏。强地震力长持时作用是边坡产生崩滑破坏的主控因素,其破坏过程具有独特的动力破坏特征,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以崩滑结合的复合破坏模式为主。本文利用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初步得出强震作用下坡体内部加速度响应规律:边坡动力响应加速度随高程增加呈现出非线性递增趋势; 随距坡表水平距离的减小,动力响应加速度呈现递增趋势,坡面加速度峰值显著增强; 动力响应加速度在坡肩位置急剧增大。在加速度动力响应分析基础上,对边坡崩滑破坏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初始阶段,坡体震裂松弛,节理裂隙张开、贯通; 随着地震力周期重复性震荡作用,中下部岩体碎裂解体; 高位岩体失去支撑,滑坡最终沿层面整体溃滑。 安县茶坪乡冷浸沟陡倾顺层岩质边坡在"5 ·12"汶川地震作用下产生触发性崩滑破坏。强地震力长持时作用是边坡产生崩滑破坏的主控因素,其破坏过程具有独特的动力破坏特征,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以崩滑结合的复合破坏模式为主。本文利用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初步得出强震作用下坡体内部加速度响应规律:边坡动力响应加速度随高程增加呈现出非线性递增趋势; 随距坡表水平距离的减小,动力响应加速度呈现递增趋势,坡面加速度峰值显著增强; 动力响应加速度在坡肩位置急剧增大。在加速度动力响应分析基础上,对边坡崩滑破坏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初始阶段,坡体震裂松弛,节理裂隙张开、贯通; 随着地震力周期重复性震荡作用,中下部岩体碎裂解体; 高位岩体失去支撑,滑坡最终沿层面整体溃滑。
2010, 18(S1): 482-487.
摘要:
"5.12"汶川地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一些特殊的破坏机制和动力过程,沿断裂带出现多处抛射型崩塌和滑坡。本文以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带通过部位的高川乡大竹坪崩塌为例,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强震作用诱发山脊整体、高速抛射型崩塌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过程,并根据坡体实际抛射距离反演分析了考虑地形放大效应的地震水平和竖直加速度值。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条件下P波的垂直上抛作用和S波的水平剪切作用造成岩体结构面贯通,后至的面波经地形放大后,产生巨大的水平加速度和垂直加速度,将斜坡上部高位岩体斜向上抛出,形成地震高位崩塌,成灾快,致灾重。 "5.12"汶川地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一些特殊的破坏机制和动力过程,沿断裂带出现多处抛射型崩塌和滑坡。本文以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带通过部位的高川乡大竹坪崩塌为例,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强震作用诱发山脊整体、高速抛射型崩塌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过程,并根据坡体实际抛射距离反演分析了考虑地形放大效应的地震水平和竖直加速度值。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条件下P波的垂直上抛作用和S波的水平剪切作用造成岩体结构面贯通,后至的面波经地形放大后,产生巨大的水平加速度和垂直加速度,将斜坡上部高位岩体斜向上抛出,形成地震高位崩塌,成灾快,致灾重。
"5.12"汶川地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一些特殊的破坏机制和动力过程,沿断裂带出现多处抛射型崩塌和滑坡。本文以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带通过部位的高川乡大竹坪崩塌为例,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强震作用诱发山脊整体、高速抛射型崩塌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过程,并根据坡体实际抛射距离反演分析了考虑地形放大效应的地震水平和竖直加速度值。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条件下P波的垂直上抛作用和S波的水平剪切作用造成岩体结构面贯通,后至的面波经地形放大后,产生巨大的水平加速度和垂直加速度,将斜坡上部高位岩体斜向上抛出,形成地震高位崩塌,成灾快,致灾重。 "5.12"汶川地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一些特殊的破坏机制和动力过程,沿断裂带出现多处抛射型崩塌和滑坡。本文以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带通过部位的高川乡大竹坪崩塌为例,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强震作用诱发山脊整体、高速抛射型崩塌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过程,并根据坡体实际抛射距离反演分析了考虑地形放大效应的地震水平和竖直加速度值。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条件下P波的垂直上抛作用和S波的水平剪切作用造成岩体结构面贯通,后至的面波经地形放大后,产生巨大的水平加速度和垂直加速度,将斜坡上部高位岩体斜向上抛出,形成地震高位崩塌,成灾快,致灾重。
2010, 18(S1): 488-492.
摘要:
在新疆发展需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人才需求现状、教育现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教育发展定位。分析认为,新疆发展将增加和提高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新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分布不均衡,师资队伍、教育条件和专业学科建设的不足导致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不足,教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需求与教育现状的矛盾和人类工程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对新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融雪-山前冲洪积平原-盐湖系统的关键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可作为新疆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和研究的优势方向和重大科技问题突破口,山前地下水、地质灾害等内容的教育、研究是今后提升办学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向。 在新疆发展需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人才需求现状、教育现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教育发展定位。分析认为,新疆发展将增加和提高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新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分布不均衡,师资队伍、教育条件和专业学科建设的不足导致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不足,教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需求与教育现状的矛盾和人类工程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对新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融雪-山前冲洪积平原-盐湖系统的关键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可作为新疆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和研究的优势方向和重大科技问题突破口,山前地下水、地质灾害等内容的教育、研究是今后提升办学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向。
在新疆发展需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人才需求现状、教育现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教育发展定位。分析认为,新疆发展将增加和提高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新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分布不均衡,师资队伍、教育条件和专业学科建设的不足导致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不足,教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需求与教育现状的矛盾和人类工程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对新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融雪-山前冲洪积平原-盐湖系统的关键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可作为新疆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和研究的优势方向和重大科技问题突破口,山前地下水、地质灾害等内容的教育、研究是今后提升办学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向。 在新疆发展需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人才需求现状、教育现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教育发展定位。分析认为,新疆发展将增加和提高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新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分布不均衡,师资队伍、教育条件和专业学科建设的不足导致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不足,教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需求与教育现状的矛盾和人类工程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对新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融雪-山前冲洪积平原-盐湖系统的关键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可作为新疆大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教育和研究的优势方向和重大科技问题突破口,山前地下水、地质灾害等内容的教育、研究是今后提升办学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