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INEERING GEOLOGY:REVIEW AND PROSPECT OF PAST TEN YEARS IN CHINA
-
摘要: 在近十年,工程地质学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技术难题,为国家超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研究,极大减少了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可以用三句话总结十年来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奠基超级工程、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学科发展”。但是应当注意到,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吸收相邻学科特别是现代地球系统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加强工程地质人才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Abstract: From October 13 to 21, 2016, the 10th Nation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ference is successfully held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the author delivered a keynote presentation entitled "Engineering Geology: Review and Prospect of Past Ten Years". The author was the Chairman of the Eighth and Ninth Engineering Geology Committee. So this paper is his work review over past ten years. The author sums up with three phra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Geology in China over past ten years. They are a) Founding super engineering projects, b) Protecting people's well-being, c)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Engineering Geology in China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mand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provided the technical supports for the national super project construction, greatly reduced the death toll caused by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made a large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results. The author also expresses his great expectation that China's Engineering Geology will reach the world's top level.
-
图 8 重大工程滑坡灾变模式示意图 (唐辉明,2015)
a.顺层渐进模式;b.深层蠕变模式;c.软弱滑脱模式;d.溃屈失稳模式;e.弯折滑移模式;f.切层渐退模式
Figure 8. Conceptual models of catastrophic landslides
图 9 边坡深层倾倒工程地质模型 (Huang,2012)
A.倾倒-坠覆;B.强烈倾倒 (B1-倾倒-错动,B2-倾倒-张裂); C.轻微倾倒 (倾倒-松弛); D.原状岩体;破坏首先会发生在A区,最终滑动面可能出现在B/C界面
Figure 9. Engineering geology model of deep-seated slope toppling
图 10 深切河谷地区岸坡卸荷破裂发育模式 (黄润秋,2012)
Figure 10. Unloading fissures developing model in deep incised valleys
表 1 历届工程地质专委会组成
Table 1. Board members of each session Engineering Geology Committee
届别 时间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委员人数/个 秘书长 第一届 1980~1984 谷德振 刘国昌、胡梅英、戴广秀、常士骠、余永良 41 孙玉科 第二届 1984~1986 张倬元 王思敬、孔德坊、叶宗荣、陈德基、张咸恭、张倬元、周叔举、常士骠、戴广秀 41 孔德坊 第三届 1988~1992 孙广忠 张咸恭、胡海涛、徐永良、陈德基、罗国煜、陈成宗、常士骠、周叔举、许兵 55 许兵 第四届 1992~1996 王思敬 张咸恭、胡海涛、陈祖安、陈德基、陈成宗、罗国煜、常士骠、周叔举、顾宝和、许兵 65 许兵 第五届 1996~2000 王思敬 陈德基、陈成宗、陈祖安、罗国煜、顾宝和、肖树芳、张苏民、贾家麟、李鸣、杨志法 77 许兵 第六届 2000~2004 王思敬 黄鼎成、陈德基、陈成宗、陈祖安、罗国煜、顾宝和、肖树芳、张苏民、何振宁、李九鸣、黄润秋、殷跃平、唐辉明、李广诚、彭土标 81 许兵 第七届 2004~2008 黄鼎成 伍法权、黄润秋、张苏民、范士凯、殷跃平、唐辉明、李广诚、丰明海、化建新、杨书涛、武威、王清 105 伍法权 第八届 2008~2012 黄润秋 伍法权、殷跃平、唐辉明、李广诚、丰明海、武威、王清、杨书涛、化建新、彭土标、彭建兵、施斌 125 伍法权 第九届 2012~2016 黄润秋 唐辉明、王清、施斌、彭建兵、殷跃平、武威、袁建新、王中平、司富安、丰明海、伍法权、杨书涛、化建新 169 伍法权 第十届 2016~ 彭建兵 崔鹏、殷跃平、唐辉明、伍法权、化建新、武威、杨书涛、张炜、王清、施斌、杨建、司富安、王中平、李晓、许强、丰明海 178 伍法权 表 2 2005~2015历届工程地质大会及年会
Table 2. Each session Congress and annual Conferenc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Committee
会议名称 时间/年.月.日 地点 人数/个 主题 承办方 组织人 备注 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05.10.21~26 贵阳 240 岩溶、工程、环境 贵州大学 宋建波 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06.11.14~17 广州 240 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 石丙飞 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07.9.23~30 新疆 150 生态环境脆弱区与工程地质 新疆地矿局 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2008.10.31~11.2 上海 430 工程地质与和谐发展 同济大学 石振民 大会 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09.6.11~14 成都 550 联合应对--西部的机遇与挑战 成都理工大学 黄润秋 四大学会联合 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10.11.17~19 福州 380 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 福州大学 简文星 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11.8.2~6 西宁 520 地震灾区重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 青海地矿局 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2012.10.23~25 青岛 835 工程地质与地质环境保护 青岛海洋大学 贾永刚 大会 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13.11.04~05 杭州 450 岩土与工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水电华东院 四大学会联合 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14.10.16~19 太原 800 资源开发中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 山西国土厅 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15.8.10~11 长春 750 工程地质与寒旱区可持续发展 吉林大学 殷跃平、王清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2016.10.15~19 成都 1200 工程地质与一带一路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 胡卸文 表 3 历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 (总坛主:王思敬院士)
Table 3. Each session Engineering Geology High Level Forum (Convenor: Wang Sijing)
届别 时间/年.月.日 地点 坛主 出席人数/个 主题 第一届 2009.08.12 银川 李文平 50余 西北资源与能源开发 第二届 2010.09.28 苏州 施斌 30余 工程地质新技术 第三届 2011.04.06 洛阳 唐辉明 约50 工程地质工程教育 第四届 2011.07.16 天津 李广诚 约50 工程地质新技术 第五届 2012.04.15 桂林 汪稔 30余 岩溶工程地质 第六届 2013.11.16 广州 周翠英 42 工程地质新技术研发 第七届 2014.07.28 延安 彭建兵 60余 黄土区工程地质 第八届 2015.10.16 上海 石振民 70余 第九届 2016.07.02 成都 黄润秋 40余 工程地质新思维 表 4 NSFC工程地质 (包括环境地质部分) 项目获批情况
Table 4. Proofed proposals of Engineering Geology (contains environmental geology) from NSFC since 2000
项目名称 时间/年 合计 2000~2005 2006~2010 2011~2015 重点项目/个 1 6 17 24 面上项目/个 117 240 461 818 地区项目/个 4 6 25 35 国际合作项目/个 1 19 28 48 创新团队/个 0 0 1 1 杰出青年基金/个 1 0 3+1 5 优秀青年基金/个 0 0 5 5 青年基金/个 27 104 324 455 仪器设备专项/个 0 1 7 8 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在地质学中占比 59+11/713+158 156+82/1146+418 346+227/1795+1453 561+320/3654+2029 表 5 2005~2015年工程地质获国家奖励情况
Table 5. Received national prizes from 2005~2015 in Engineering Geology field
序号 时间 负责人 等级 获奖项目 1 2005 黄润秋 一等 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与灾害防治 2 2008 殷跃平 二等 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灾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3 2009 伍法权 二等 工程地质结构研究及重大工程防灾应用 3 2010 殷跃平 二等 重大滑坡减灾防灾关键支撑技术 4 2012 彭建兵 二等 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灾关键技术 5 2013 唐辉明 二等 基于演化过程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控理论与应用 6 2014 黄润秋 一等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 7 2014 Niek Renger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表 6 2005~2015年工程地质学家在国际组织任职的情况 (不完全统计)
Table 6. Servant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rom 2005~2015
序号 姓名 任职机构及职务 单位 1 王思敬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 (IAEG) 主席,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 2 殷跃平 国际滑坡研究会 (ICL) 主席 (2013~)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研究院 3 伍法权 IAEG副主席 (2006~201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 伍法权 IAEG秘书长 (201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5 黄润秋 IAEG副主席 (2010~2014) 成都理工大学 6 黄润秋 国际大滑坡研究会 (iRALL) 主席 (2013~) 成都理工大学 7 施斌 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 (ISEG) 副主席 南京大学 8 胡瑞林 IAEG土体结构委员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 殷跃平 IAEG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委员会主席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研究院 10 贾永刚 IAEG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主席 青岛海洋大学 11 叶为民 IAEG废物处置委员会主席 同济大学 12 兰恒星 IAEG滑坡术语委员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表 7 2005~2015年工程地质获国际奖励的情况
Table 7. Received international prizes from 2005~2015
序号 时间/年 获奖人 奖项名称 1 2006 王思敬 IAEG Hans Close Medal 2 2006 尚彦军 IAEG Richard Wolters Prize 3 2014 祁生文 IAEG Richard Wolters Prize* 4 2016 范宣梅 IAEG Richard Wolters Prize 5 2013 黄润秋 日本滑坡协会“国际奖” * Runner up 表 8 2000~2015年工程地质领域学者国内获奖情况
Table 8. Received internal prizes from 2000~2015
奖项名称 时间/年 合计 (获奖者) 2000~2005 2006~2010 2011~2015 创新团队 0 0 1 1 杰出青年基金 1 0 3+1 5 优秀青年基金 0 0 5 5 青年基金 27 104 324 455 国家级勘察大师 11 10 9(2016年) 30 顾宝和,张在明,黄经秋,萧汉英,严伯铎,徐瑞春,袁雅康,李九鸣,项勃,沈小克,王秉忱/顾国荣,李文刚,张炜,刘厚建,徐张建,许再良,王丹,王长进,戴一鸣,梁金国/周宏磊,许丽萍,郑建国,丘建金,武威,化建新,王卫东,徐杨清,杨伯钢 李四光奖 0 1 2 3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1 4 4 9 黄润秋/隋旺华,李天斌,化建新,孟祥连/张永双,陈昌彦,兰恒星,裴向军 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 3 2 2 7 化建新,尚彦军,戴福初/祁生文,李守定/唐朝生,李志清 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 11 5 13 29 刘长礼,许强,唐辉明,李晓昭,周志芳,张发旺,李天斌,陈昌彦,谭成轩,程国明/胡新丽,张永双,牛富俊,晏鄂川,黄雨/付新平,刘艳辉,刘衡秋,陈红旗,冯文凯,李丽慧,陈永贵,易树平,蔡国军,张文,姚鑫,朱鸿鹄,许冲,胡伟 谷德振青年科技奖 0 0 28 28 张路青,黄雨,肖世国,唐朝生,吴礼舟,董青红,黄波林,李长东,范宣梅,刘晓丽,王春雷,王根龙,徐帅陵,叶剑红,张明,张文,赵建军,朱鸿鹄,陈国庆,程东幸,崔芳鹏,李滨,刘春,刘晓磊,彭铭,徐文杰,章广成,庄建琦 表 9 我国主要江河水能资源开发情况
Table 9. Hydropower development of main rivers in China
序号 主要流域 可开发装机容量/MW 已开发装机容量/MW 备注 1 乌江干流 96.2 10590 10185 除白马外,均建成 2 长江干流 80.6 31275 25215 三峡和葛洲坝已建成 3 黄河 77.23 28464 21983 在建:玛尔挡和羊曲 4 金沙江 76.8 81331 62605 已建梨园,阿海.龙开口,鲁地拉.金安桥.观音岩.在金沙,已建溪洛渡、向家坝;在建白鹤滩和乌东德在建:叶巴滩和苏洼 5 大渡河 74.69 26351 19681 6 雅砻江 69.92 23855 16680 上游尚未开发,中游除牙根和楞古外,均已开发 7 澜沧江 68.78 30734 21140 8 怒江 0 36990 0 松塔水电站列入十三规划 9 雅鲁藏布江 2.66 77770 2070 藏布已投产 表 10 我国2005~2015年已建/在建250m以上高坝
Table 10. Built/building dams over 250m high in China from 2005~2015
序号 工程 河流 坝型 坝高/m 装机/MW 库容/×108m3 备注 1 双江口 大渡河 心墙堆石坝 314 2000 28.97 在建 2 锦屏一级 雅砻江 双曲拱坝 305 3600 77.6 已建 3 两河口 雅砻江 心墙堆石坝 295 3000 107.67 在建 4 小湾 澜沧江 双曲拱坝 295 4200 150 已建 5 白鹤滩 金沙江 双曲拱坝 289 16000 206.27 已建 6 溪洛渡 金沙江 双曲拱坝 286 13860 126.7 已建 7 乌东德 金沙江 双曲拱坝 265 10200 74.08 已建 8 糯扎渡 澜沧江 心墙堆石坝 262 5850 237.03 已建 9 拉西瓦 黄河 双曲拱坝 250 4200 10.79 已建 表 11 世界已建成的高坝前10名
Table 11. Top 10 dams constructed in the world
大坝名称 国家 坝高/m 类型 蓄水量/km3 1 罗贡坝 塔吉克斯坦 335 ER 13.3 2 锦屏Ⅰ级 中国 305 VA 15 3 Nurek Dam 塔吉克斯坦 300 ER 10.5 4 小湾 中国 292 VA 15.132 5 Grande Dixence 瑞士 285 PG 0.4 6 卡班坝 土耳其 282 ER 31 7 溪洛渡 中国 278 VA 12.914 8 Kambarazin I Dam 哈萨克斯坦 275 ER 3.6 9 英古里坝 格鲁吉亚 271.5 VA 1.11 10 瓦伊昂坝 意大利 262 VA 0.169 表 12 我国大型水电站高陡边坡工程及地质简况
Table 12. High and steep slopes in huge hydropower stations of China
序号 名称 部位 高度/m 地质条件 1 小湾 右岸坝肩高边坡 700 基岩岩性以角闪片麻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饮水沟堆积体体积达540m×104m3,规模巨大,紧临坝基 2 锦屏一级 左坝肩高边坡 540 逆向坡,岩性为变质砂岩、粉砂质板岩和大理岩,岩体倾倒、拉裂、卸荷、松动等变形现象明显,且发育由煌斑岩脉、f42-9和SL44-1深部裂缝等控制的“大块体” 3 白鹤滩 右岸坝肩高边坡 595 逆向坡,岩性为玄武岩,层间发育凝灰岩夹层,F18和层间 (内) 错动带组合形成块体,稳定问题差 4 乌东德 右岸拱肩槽边坡 412 右岸自然边坡高约1 630m,坡度30°~65°。层状灰岩和大理岩为主,岩体质量主要为Ⅱ 1~Ⅲ1级 5 拉西瓦 右岸拱肩槽边坡 383 花岗岩为主,局部分布松散堆积物。岸坡浅表岩体风化卸荷强烈,卸荷裂隙及拉裂松动现象发育,分布松动块体和蠕滑拉裂体,局部稳定性差 6 龙滩 进水口高边坡 420 反倾向-斜交反倾向,岩性为泥板岩,发育F69、F63、F144、F147陡倾角大断层,全强风化倾倒蠕变带岩体稳定性差,开挖过程中变形明显 7 溪洛渡 坝肩+高位边坡 380 岩性为玄武岩和角砾集块熔岩。两岸层内错动带较发育,共约有200余条,一般倾角10°~20°,部分倾向坡外。边坡岩体以次块状-镶嵌结构为主,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 8 大岗山 右岸坝肩边坡 420 岩性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出露10多条断层及岩脉,中缓倾坡外的结构面较发育。边坡岩体松弛拉裂现象明显。以卸荷裂隙密集带和顺中缓倾角断层f231、f208组成潜在底滑面,NWW方向断层、岩脉等结构面构成上游侧向切割面,近SN~NNW向岩脉、断层作为后缘切割面构成的块体,稳定性差 9 天生桥二级 厂后高边坡 380 逆向坡,岩性为砂岩和页岩,边坡卸荷拉裂明显,岩体倾倒变形强烈,受构造应力和开挖爆破扰动影响,边坡发生失稳破坏 10 洪家渡 左岸坝肩高边坡 310 层状斜向坡,岩性为灰岩或泥质灰岩,软弱夹层发育,结构面组合形成大块体,稳定性差,开挖过程中变形明显 11 三峡 船闸高边坡 175 岩性为闪云斜长花岗岩,船闸边坡具有高度大、形态复杂、范围广、应力释放充分、变形控制严,具有明显卸荷和非均值特征,局部块体稳定性差 13 向家坝 马延坡变形体 约200×104m3 斜逆向坡,岩性为砂岩、粉细砂岩、泥岩,含薄煤层,强卸荷水平深度38~66m,弱卸荷120m,边坡岩体较完整,Ⅲ类岩体。煤层开挖对边坡变形有不利影响 14 拉西瓦 果卜错落体 约4730×104m3 岸坡地段均为印支期花岗岩,岩体中断裂构造较发育,区域性次级断层拉西瓦断层从5号梁坡脚切过,规模较大,性状较差。4组结构面在岸坡形成过程及后期对边坡变形破坏起主要控制作用 表 13 我国水电站工程大型地下厂房及地质简况
Table 13. Huge underground powerplants in hydropower stations of China
序号 名称 规模 (长×跨×高)/m 地质条件概要 备注 1 溪洛渡地下厂房 443×31.9×75.6 岩性为含斑玄武岩、角砾集块熔岩,围岩类别以Ⅲ1~Ⅱ类岩体为主,中等地应力16~18MPa 总规模世界第一 2 向家坝地下厂房 255×33.4×88 砂岩为主,发育层间软弱夹层等,围岩类型以Ⅱ类为主、Ⅲ类次之,地应力8.2~12.2MPa 跨度世界第一 3 三峡右岸地下厂房 311×32.6×87 花岗岩,块状节理岩体,中等偏低地应力 4 龙滩地下厂房 388×30.7×77 中厚层砂岩、粉砂岩和中薄层泥板岩及极少量薄层灰岩,围岩以层状结构的Ⅱ、Ⅲ类围岩为主,围岩变形问题较为突出,地应力8.5~12MPa 5 锦屏一级地下厂房 277×28.9×69 大理岩为主,围岩以Ⅲ1(84%) 类为主,地应力12.96~35.70MPa 6 小湾地下厂房 298.4×30.6×86.4 岩性为黑云花岗片麻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局部发育蚀变带,节理裂隙发育,地应力高,围岩以Ⅲ为主,地应力一般22~35MPa 7 拉西瓦地下厂房 342×31.5×74.2 岩性为花岗岩,围岩绝大部分为Ⅱ类围岩,属中高地应力区,19~22MPa 8 白鹤滩地下厂房 438×34×88.7 岩性为玄武岩,局部发育较大规模的层间、层内错动带,围岩以Ⅲ1类为主,且地应力值19~26MPa 跨度34m 9 乌东德地下厂房 321×30×89.8 围岩灰岩、大理岩、白云岩,以Ⅱ、Ⅲ类围岩为主。右岸地下厂房存在岩溶问题和围岩稳定性问题,中低地应力水平,6~12MPa 高度世界第一 表 14 我国已建、拟建和在建的长隧道工程
Table 14. Built, building and under planning long tunnels in China
长度 10~20km 20~30km >30km 合计 数量/个 217 17 5 239 埋深 <500m 500~1000m 1000~2000m >2000m 数量/个 31 63 31 3 128 表 15 2005~2015年建成的特大型桥梁简况
Table 15. Lists of super-large bridges constructed in China from 2005~2015
序号 名称 地点 桥型 桥长/km 主塔高/m 主跨/m 备注 1 港珠澳大桥 两区一市 钢箱连续梁桥,沉管 49.96 163 458 海中桥隧 2 洋山港大桥 上海浦东新区-杭州湾北 双塔斜拉桥 32.5 159 420 世界之桥 3 杭州湾大桥 浙江嘉兴-宁波市 双塔双索钢箱梁斜拉桥 36 148 325 4 青岛海湾大桥 青岛 钢箱梁 36.48 160 260 5 嘉绍大桥 嘉兴绍兴 5跨斜拉桥 10.14 428 6 清澜大桥 海南 预应力混凝土装配箱梁 1.83 106 300 7 马鞍山长江大桥 安徽马鞍山 三塔两跨悬索桥 11.21 175.8 1080 8 龙江特大桥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 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 2.47 169.688 1196 9 北盘江大桥 云贵两省交界北盘江 双塔钢桁架梁斜拉桥 1.34 269m/距河面565m 720 世界第一高桥 10 清水河大桥 瓮安到贵阳,贵瓮高速 板桁结合加劲梁悬索桥 2.17 236 1130 世界第二高桥 11 坝陵河特大桥 贵州安顺市, 双塔钢桁架悬索桥 2.24 201 1088 国内最大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 12 四渡河大桥 湖北巴东县 双塔悬索桥 1.37 118.2 900 世界第一高悬索桥 表 16 全国主要城市地铁里程及工程地质简况
Table 16. Metro lengths of main cities in China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
城市 运营里程/km 2020规划里程/km 建设、运营的工程地质问题 备注 北京 570 998 山前沉积互层土,地下水条件复杂;高烈度地震区 2015年9月发改委批复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 (2015~2021年)》 上海 617 >800 软土和复杂地下水,施土体稳定性和运营的振陷 《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计划 (2017-2025)》 乌鲁木齐 无 211.9 5条活动断裂带,高烈度;运营地震安全问题 《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12~2019年) 太原 无 240 汾河的冲积层砂土液化,高烈度地震区;运营的地震安全问题 《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12~2018)》、《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 广州 260.5 549.2 岩土交错,地下水复杂;施工安全和工艺问题 《广州新一轮轨道交通 (2015-2025) 建设规划方案图》 天津 150 513 软土及复杂、高矿化度的地下水 《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 (2015~2020年)》 成都 108.4 >400 巨厚层卵石,影响期间隧道盾构机选型;地下水丰富,抗浮问题 《成都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 (2020~2025年)》(制定中) 西安 52.2 >600 地裂缝直接影响施工和运营 《西安地铁中长期规划 (2015~2040年)》 武汉 126 >400 基岩浅埋,起伏变化,地下水丰富,抗浮问题 《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 (2015~2021年)》 杭州 82 380 软土,地下水丰富,与上海问题相似 《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 (2017-2022)》 深圳 285 600 土岩交界,与广州问题相似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 (2017~2022)》 沈阳 54.96 208.07 建设条件好 《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16~2022年)》 昆明 60km 567.1 土岩交界,区间隧道施工困难;地下水丰富 《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 (2013~2019) 征求意见稿》 郑州 46.85 945.2 建设条件较好 《郑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2015~2050)》 重庆 202 820 典型的山区条件,总体建设条件较好 《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 南京 225.4 300 软土分布广、基岩起伏大,地下水丰富 《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 (2015~2020年)》 表 17 2001~2015年全国地质灾害基本情况统计表
Table 17. National geohazards from 2001~2015
年份/年 灾害点数量/个 因灾死人数/个 财产损失/万元 成功避险/处 避免人员伤亡/万人 避免财产损失/万元 2001 6000 788 / 231 0.42 8600 2002 40246 962 510000 703 1.912 23600 2003 13832 868 486500 697 2.966 / 2004 976 869 205800 984 4.761 / 2005 17751 682 365000 500 1.137 34100 2006 102804 774 442000 478 2.056 23900 2007 25364 679 248000 920 3.783 55000 2008 27000 757 327000 478 2.1 32000 2009 10446 486 177000 209 1.4 16000 2010 30670 2915 639000 1166 9.577 93000 2011 15664 277 401000 403 3.445 71800 2012 14322 375 528000 3532 3.996 81000 2013 15403 669 1015000 1757 18.758 190000 2014 10907 400 541000 417 3.372 181000 2015 8224 287 249000 452 2.0465 50000 表 18 2005~2015年全国重大滑坡地质灾害事件(共30起)
Table 18. 30 giant landslides occurred in China from 2005~2015
表 19 2005~2015年全国重大泥石流灾害事件 (共25起)
Table 19. 25 giant debris flows occurred in China from 2005~2015
时间/年.月.日 名称 地点 死亡人数/个 2005.9.1 枫龙村泥石流 浙江省文成县石垟乡枫龙村 11 2006.6.25 青山坳村泥石流 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乡青山坳村6组 27 2006.8.11 石磨下村泥石流 浙江省庆元县荷地镇石磨下村 20 2006.8.11 坪头村泥石流 浙江省庆元县荷地镇石磨下村 15 2006.7.14 骡马堡二组泥石流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平川镇骡马堡二组 16 2006.7.14 和山村泥石流 福建省龙海市程溪镇和山村 11 2006.7.15 瑶岗仙钨矿泥石流 湖南省宜章县瑶岗仙钨矿废石坝 11 2007.5.20 千拖村泥石流 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莫红乡千拖村 10 2007.5.24 庙子沟泥石流 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乌拉溪乡河坝村 12 2007.7 苏家河泥石流 云南苏家河口电站泥石流 29 2007.8.10 大发水电站泥石流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草科乡田湾河 12 2008.9.24 西山坡泥石流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村 17 2009.7.23 响水沟泥石流 四川省孜州康定县舍联乡 54 2010.7.26 米谷电站泥石流 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咪各村 11 2010.7.29 观山脑泥石流 甘肃省肃南县祁丰乡关山村 10 2010.8.07 舟曲泥石流 甘肃省舟曲县 1765 2010.8.13 文家沟泥石流 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 12 2010.8.14 红椿沟泥石流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 56 2010.8.18 东月谷河泥石流 云南省贡山县普拉底乡东月谷村 92 2012.5.10 岷县泥石流 甘肃省岷县 59 2012.6.28 矮子沟泥石流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金沙江左岸白鹤镇白鹤滩 40 2013.7.10 汶川县7·10特大泥石流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汶川县城 29 2014.7.9 福贡县“7·9”特大型泥石流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河 17 2014.7.21 芒市“7·21”大型泥石流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芒海镇户那村民小组 20 2016.5.8 池潭水电站泥石流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开善乡池潭水电站 41 表 20 2010~2015年全国重大地质灾害统计
Table 20. Great geohazards in China since 2010~2015
年份/年 灾害点总数/个 重大地质灾害数量/个 死亡人数/个 当年总死亡人数/个 重大灾害死亡人数占比/% 2010 30670 10 2143 2915 73.5 2011 15664 3 72 277 26 2012 14322 4 139 375 37.1 2013 15403 3 200 669 30 2014 10907 3 60 400 15 2015 8224 3 180 287 62.7 总计 95190 25 2794 4923 56.8 表 21 边坡时效变形演化模式 (黄润秋,2012;Huang,2012)
Table 21. Time dependent slope deformation model presented b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类型 亚类 机理特点 “锁固段”型 (蠕滑-拉裂-剪断型) 内部锁固型、中部锁固型、前部锁固型 高边坡内部存在对变形起“阻碍”作用的地质结构-“锁固段”;随坡体变形发展,应力积累,最后脆性破坏,形成滑坡 深层倾倒型 深部倾倒型、压缩倾倒型、倾倒-剪切滑移型 陡倾层状结构岩体高边坡,斜坡变形以层状岩体倾倒、压缩倾倒变形为主,发育形成大型滑坡 蠕滑-拉裂型 蠕滑-拉裂型、平推型、阶梯状蠕滑-拉裂型 边坡变形受坡体内部中、缓倾角结构面控制,按照不同结构分为不同亚类 滑移-弯曲型 蠕滑-剪断型 坡体内部存在控制边坡变形的中-陡倾结构面,沿面蠕滑,前缘挤压隆起,最后剪断形成滑坡 支撑拱型 支撑拱型,前缘支撑拱型 松散结构坡体,变形破坏受支撑拱控制 表 22 岩石高边坡变形控制标准及预警标准 (黄润秋,2008)
Table 22. Norm for high rock slope deformation control and precaution
边坡类别 安全控制标准/mm·月-1 预警标准/mm·d-1 一般边坡 重要边坡 一般边坡 重要边坡 整体块状岩体边坡 仪器监测误差范围之内 仪器监测误差范围之内 2.0~4.0 2.0~3.0 块状裂隙岩体边坡 0.5~2.0 仪器监测误差范围之内 2.0~4.0 2.0~3.0 含顺倾结构面裂隙岩体边坡 2.0~4.0 1.0~3.0 3.0~5.0 2.0~4.0 碎裂结构岩体边坡 3.0~5.0 2.0~4.0 4.0~6.0 3.0~5.0 反倾层状岩体边坡 3.0~5.0 2.0~4.0 5.0~8.0 4.0~6.0 顺倾层状岩体边坡 2.0~4.0 1.0~3.0 3.0~5.0 2.0~4.0 散体边坡土质边坡 3.0~6.0 3.0~6.0 6.0~10.0 5.0~8.0 表 23 倾倒变形体地质参数及建议稳定性系数
Table 23. Geology parameters of toppled slope and suggested factor of safety
分级 倾倒-坠覆 (A) 强倾倒-B1 强倾倒-B2 弱倾倒 (C) 地质特征 岩体强烈倾倒折断、坠覆,整体张裂松弛,局部架空 岩体强烈倾倒,层内强烈拉张,整体松弛,张剪性缓裂面切层发展 倾倒较为强烈,层内拉张破裂较强,张裂面一般不切层,局部切单层 岩体倾倒变形较弱,层内错动带剪切位错,层内岩体微量张裂变形 倾倒角 >35°~40° 20°<α≤35° 10°<α≤20° α≤10° 40 25°<α≤40° 15°<α≤25° α≤15° 单位拉张量 4.0~55.0 5.0~70.0 2.0~65.0 0~17.0 28 26 15 5 卸荷特征 强卸荷 强卸荷 总体强卸荷,局部弱卸荷 弱卸荷 风化特征 强风化 一般弱风化上段,上部为强风化 总体弱风化上段,下部为弱下段 总体弱风化下段,部分微新岩体 纵波波速VP/m·s-1 1000~1500 1500~2000 2000~3000 2000~3500 稳定性系数 1.0≤K≤1.05 1.05<K<1.15 1.15<K<1.25 K≥1.25 表 24 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地质标志和图谱
Table 24.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ypical models for early recognizing giant geohazards
表 25 滑坡灾害时空综合协同预警理论和判据
Table 25. Comprehensive precaution theory and criteria for landslides
滑坡变形阶段 等速变形 初加速 中加速 临滑 预警级别 注意级 警示级 警戒级 警报级 警报形式 蓝色 黄色 橙色 红色 地表裂缝 (空间) 后缘、两侧及前缘裂缝分期有序形成 地面裂缝逐渐配套、贯通,并最终圈闭 后缘裂缝急剧拉开,前缘出现隆起、小崩小落 切线角判据 α≈45° 45°<α<80° 80°≤α<85° α≥85° 稳定性系数 1.0≤K≤1.05 0.95<K<1.0 K<0.95 加速度特征 在一定幅度范围内振荡 骤然剧增 表 26 不同基础类别建筑物避让距离 (单位:m)
Table 26. The suggested distance (m) to coseismic faults for different foundations
基础类别 基础位置 建筑物重要性类别 一 二 三 刚性基础 上盘 / / 6 下盘 / / 4 条形基础 上盘 / 12 6 下盘 / 4 4 筏形基础 上盘 16 8 / 下盘 8 4 / 箱形基础 上盘 12 6 / 下盘 8 4 / 桩基础 上盘 16 11 / 下盘 4 2 / -
Cui P, He S M, Yao L K, et al. 2011. Formation and risk controlling of mountainous hazardous induc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Guo S F, Qi S W, Li Z R, et al. 2011. Stability analysis of anchorage for super suspension bridge over Longjiang River in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19 (6):909~915. Huang R Q, Huang D. 2008.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nites under unloading condi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7(11):2205~2213. Huang R Q, Huang D. 2008. Study on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nloading[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3 (5):441~44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8607980_Study_on_constitutive_model_of_rock_sample_in_uniaxial_compression_based_on_strain_localization Huang R Q. 2002. Discussion on the mai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i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their research strategies[J].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13 (1):1~5. doi: 10.1007/s11270-012-1086-8 Huang R Q. 2008. Geodynamical process and stability control of high rock slope develop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7 (8):1526~1544. Huang R Q. 2009. Research on geohazards induc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M]. Beijing:Science Press. Huang R Q. 2012. Engineering geology analysis on stability of rock high slop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Huang R Q. 2012. Mechanisms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in China[J].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71(1):161~170. doi: 10.1007/s10064-011-0403-6 Liu Z A, Chen X S, Wang J. 2002. Systematic research on serious geological issues for the Beipan River Bridge[J]. 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 (1):19~22. Ma T L, Chen K J, Xu Y. 1997. Construction 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 in Qingshui River Bridge of Nanning-Kunming Railway[J]. Bridge Construction, (3):69~74. Peng J B, et al. 2012. Disaster of Earth fissures in Xi'an[M]. Beijing:Science Press. Qi S W, Wu F Q, Sun J Z. 2003. General regularity of dynamic responses of slopes under dynamic input [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33 (S):28~40. http://tech.scichina.com:8082/sciEe/CN/abstract/abstract404862.shtml Qi S W, Xu Q, Lan H, et al. 2010. Spati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2008.5.12 Wenchuan Earthquake, China[J]. Engineering Geology, 116 (1):95~108. http://www.doc88.com/p-7344585274799.html Qin S Q, Wang S J, Sun Q. 2008. Fundamentals of rock and soil non-linear mechanics[M]. Beijing: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Qin S Q, Wang Y Y, Ma P. 2010. Exponential laws of critical displacement evolution for landslides and avalanche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9 (5):873~880. http://www.rockmech.org/EN/abstract/abstract20028.shtml Qin S Q, Zhang Z Y, Wang S T. 1993. Guidance on non-linear engineering geology[M]. Chengdu: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Shi B, Ding Y, Xu H Z, et al. 2004. An application of distributed optic fiber strain measurement to early-warning of landslid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12 (1):515~518. Tang H M. 2015.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tudy on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of slope disaster[M]. Beijing:Science Press. Wang A L, Deng Z G. 2015.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powerhouse of hydropower station in China[J]. Water Power, 41(6):65~68. Xu Q, Tang M G, Huang R Q. 2015.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and emergency disposal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M]. Beijing:Science Press. Yin Y P, Cheng Y L, Wang J, et al. 2011.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on Daguangbao gigantic rockslide trigger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19(5): 674~684. Yin Y P, Kang H D, Chen B. 2000. Re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azardous geomass at relocation sites of population from the Three-Gorges Project site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8(1):73~80. Yin Y P, Liu C Z, Chen H Q, et al. 2013. Investigation on catastrophic landslide of January 11, 2013 at Zhaojiagou, Zhenxio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21(1):6~15. Yin Y P, Zhang Y S. 2013.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geohazards in Wenchuan Earthquake[M]. Beijing:Science Press. Zhang C X, Zhang X Q. 2005. China's highway has been a cause for worldwide attention-Zhang Chunxian, Minister of Transport, and Zhang Xiaoqiang, vice minister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answered to Chinese and foreign reporters' questions[J]. China Highway, 2:002. Zhu H H, Shi B, Yan J F, et al. 2013. Physical model testing of slope stability based on distributed fiber-optic strain sensing technology[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32 (4):821~828.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8741248_Physical_model_testing_of_slope_stability_based_on_distributed_fiber-optic_strain_sensing_technology 崔鹏, 何思明, 姚令侃, 等. 2011.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 郭松峰, 祁生文, 李正熔, 等. 2011.云南龙江特大悬索桥锚碇稳定性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 19(6):909~915. http://www.gcdz.org/CN/abstract/abstract11088.shtml 黄润秋, 黄达. 2008.卸荷条件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7 (11):2205~2213. doi: 10.3321/j.issn:1000-6915.2008.11.005 黄润秋, 黄达. 2008.卸荷条件下岩石变形特征及本构模型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 23(5):441~44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JZ200805002.htm 黄润秋. 2002.论中国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研究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3(1):1~5.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HB200201000.htm 黄润秋. 2008.岩石高边坡发育的动力过程及其稳定性控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7(8): 1525~154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0808004.htm 黄润秋. 2009.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黄润秋. 2012.岩石高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刘治安, 程新生, 王晋. 2002.北盘江大桥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系统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 (1): 19~2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KGC200201005.htm 马庭林, 陈克坚, 徐勇. 1997.南昆铁路清水河大桥预应力连续刚构主桥施工设计[J].桥梁建设, (3): 69~7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YLJ200404001.htm 彭建兵, 等. 2012.西安地裂缝灾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 祁生文, 伍法权, 孙进忠. 2003.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J].中国科学 (E辑), 33(S):28~4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6-1013288566.htm 秦四清, 王思敬, 孙强. 2008.非线性岩土力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 秦四清, 王媛媛, 马平. 2010.崩滑灾害临界位移演化的指数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9 (5):873~88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1005005.htm 秦四清, 张倬元, 王士天. 1993.非线性工程地质学导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施斌, 丁勇, 徐洪钟, 等. 2004.分布式光纤应变测量技术在滑坡早期预警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 12 (1):515~518. http://www.gcdz.org/CN/abstract/abstract10790.shtml 唐辉明. 2015.斜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的工程地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爱玲, 邓正刚. 2015.我国水电站地下厂房的发展[J].水力发电, 41(6):65~6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XYY201531196.htm 许强, 汤明高, 黄润秋. 2015.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M].北京:科学出版社. 殷跃平, 成余粮, 王军, 等. 2011.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遥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 19 (5):674~684. http://www.gcdz.org/CN/abstract/abstract10073.shtml 殷跃平, 康宏达, 陈波. 2000.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灾害地质体改造与利用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 8(1):73~80. http://www.gcdz.org/CN/abstract/abstract9617.shtml 殷跃平, 刘传正, 陈红旗, 等.2013.2013年1月11日云南镇雄赵家沟特大滑坡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 21(1):6~15. http://www.gcdz.org/CN/abstract/abstract11244.shtml 殷跃平, 张永双. 2013.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M].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春贤, 张晓强. 2005.中国高速公路引起世界关注-张春贤部长及国家发改委张晓强副主任答中外记者问[J].中国公路, 2:00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ZG200502002.htm 朱鸿鹄, 施斌, 严珺凡, 等. 2013.基于分布式光纤应变感测的边坡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32(4):821~82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130402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