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2卷 第4期
1994, 2(4): 1-6.
摘要:
本文在弹塑性损伤的理论框架内,讨论了节理等地质间断面的本构模型。这个模型能够反映节理面的损伤弱化,扩容和弹性刚度劣化等复杂特性。这个模型的另一优点是,塑性变形增量与屈服面是非正交的,但本构矩阵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在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中是至关紧要的。 本文在弹塑性损伤的理论框架内,讨论了节理等地质间断面的本构模型。这个模型能够反映节理面的损伤弱化,扩容和弹性刚度劣化等复杂特性。这个模型的另一优点是,塑性变形增量与屈服面是非正交的,但本构矩阵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在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中是至关紧要的。
本文在弹塑性损伤的理论框架内,讨论了节理等地质间断面的本构模型。这个模型能够反映节理面的损伤弱化,扩容和弹性刚度劣化等复杂特性。这个模型的另一优点是,塑性变形增量与屈服面是非正交的,但本构矩阵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在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中是至关紧要的。 本文在弹塑性损伤的理论框架内,讨论了节理等地质间断面的本构模型。这个模型能够反映节理面的损伤弱化,扩容和弹性刚度劣化等复杂特性。这个模型的另一优点是,塑性变形增量与屈服面是非正交的,但本构矩阵具有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在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中是至关紧要的。
1994, 2(4): 7-12.
摘要:
工程地质已进入预测和改造阶段。地质工程是对山体稳定性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改造与控制的技术。它的工程对象是复杂地质体。这种地质体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岩体结构控制论、工程地质体控制论和工程地质过程改造与控制论是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地质工程要求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融为一体,而设计是沟通勘察与施工的桥梁。作者认为,必须尽快开发一套适用性强的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以弥补在地质工程中,知识偏窄和设计周期过长的缺陷。 工程地质已进入预测和改造阶段。地质工程是对山体稳定性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改造与控制的技术。它的工程对象是复杂地质体。这种地质体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岩体结构控制论、工程地质体控制论和工程地质过程改造与控制论是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地质工程要求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融为一体,而设计是沟通勘察与施工的桥梁。作者认为,必须尽快开发一套适用性强的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以弥补在地质工程中,知识偏窄和设计周期过长的缺陷。
工程地质已进入预测和改造阶段。地质工程是对山体稳定性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改造与控制的技术。它的工程对象是复杂地质体。这种地质体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岩体结构控制论、工程地质体控制论和工程地质过程改造与控制论是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地质工程要求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融为一体,而设计是沟通勘察与施工的桥梁。作者认为,必须尽快开发一套适用性强的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以弥补在地质工程中,知识偏窄和设计周期过长的缺陷。 工程地质已进入预测和改造阶段。地质工程是对山体稳定性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评价、改造与控制的技术。它的工程对象是复杂地质体。这种地质体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岩体结构控制论、工程地质体控制论和工程地质过程改造与控制论是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地质工程要求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融为一体,而设计是沟通勘察与施工的桥梁。作者认为,必须尽快开发一套适用性强的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以弥补在地质工程中,知识偏窄和设计周期过长的缺陷。
1994, 2(4): 13-22.
摘要:
新疆喀什河吉林台水电站地区是地壳现代构造运动仍十分活跃的地区,工程的安全有可能会受到断层新活动的威胁,必须提供有关区域稳定性资料作为建设的依据,本文应用显微构造分析,同位素法测年,石英形貌法研究综合确定可能威胁工程的断层最后一次较强烈活动的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其活动的下限时间是13-20万年,上限时间为9-15万年。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指出,在继续遭受到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工程区会作整体的抬升,不会产生新的断裂系统和应力集中区,因此选取的工程场址是优良的。 新疆喀什河吉林台水电站地区是地壳现代构造运动仍十分活跃的地区,工程的安全有可能会受到断层新活动的威胁,必须提供有关区域稳定性资料作为建设的依据,本文应用显微构造分析,同位素法测年,石英形貌法研究综合确定可能威胁工程的断层最后一次较强烈活动的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其活动的下限时间是13-20万年,上限时间为9-15万年。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指出,在继续遭受到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工程区会作整体的抬升,不会产生新的断裂系统和应力集中区,因此选取的工程场址是优良的。
新疆喀什河吉林台水电站地区是地壳现代构造运动仍十分活跃的地区,工程的安全有可能会受到断层新活动的威胁,必须提供有关区域稳定性资料作为建设的依据,本文应用显微构造分析,同位素法测年,石英形貌法研究综合确定可能威胁工程的断层最后一次较强烈活动的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其活动的下限时间是13-20万年,上限时间为9-15万年。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指出,在继续遭受到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工程区会作整体的抬升,不会产生新的断裂系统和应力集中区,因此选取的工程场址是优良的。 新疆喀什河吉林台水电站地区是地壳现代构造运动仍十分活跃的地区,工程的安全有可能会受到断层新活动的威胁,必须提供有关区域稳定性资料作为建设的依据,本文应用显微构造分析,同位素法测年,石英形貌法研究综合确定可能威胁工程的断层最后一次较强烈活动的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其活动的下限时间是13-20万年,上限时间为9-15万年。结合模拟实验的结果指出,在继续遭受到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工程区会作整体的抬升,不会产生新的断裂系统和应力集中区,因此选取的工程场址是优良的。
1994, 2(4): 23-30.
摘要:
作者以正在开采中的三山岛金矿采场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岩体结构特征及重力方向矿柱、护顶矿柱与控矿断层F1断层泥及其上覆岩体之间的关系和力学机制。通过试验研究了断层泥的物质成分和力学性质,总结了力学特性与断层泥厚度及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锚固大于中倾角的结构面,提高结构面的抗滑阻力;增加含有高、陡倾角结构面矿柱的刚度等对矿柱的补强措施。对护顶矿柱提出预先锚固;分阶段开采的补强方法。在裂隙密集带设置排水设施,改善断层泥的赋存条件,提高它的力学性能。 作者以正在开采中的三山岛金矿采场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岩体结构特征及重力方向矿柱、护顶矿柱与控矿断层F1断层泥及其上覆岩体之间的关系和力学机制。通过试验研究了断层泥的物质成分和力学性质,总结了力学特性与断层泥厚度及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锚固大于中倾角的结构面,提高结构面的抗滑阻力;增加含有高、陡倾角结构面矿柱的刚度等对矿柱的补强措施。对护顶矿柱提出预先锚固;分阶段开采的补强方法。在裂隙密集带设置排水设施,改善断层泥的赋存条件,提高它的力学性能。
作者以正在开采中的三山岛金矿采场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岩体结构特征及重力方向矿柱、护顶矿柱与控矿断层F1断层泥及其上覆岩体之间的关系和力学机制。通过试验研究了断层泥的物质成分和力学性质,总结了力学特性与断层泥厚度及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锚固大于中倾角的结构面,提高结构面的抗滑阻力;增加含有高、陡倾角结构面矿柱的刚度等对矿柱的补强措施。对护顶矿柱提出预先锚固;分阶段开采的补强方法。在裂隙密集带设置排水设施,改善断层泥的赋存条件,提高它的力学性能。 作者以正在开采中的三山岛金矿采场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岩体结构特征及重力方向矿柱、护顶矿柱与控矿断层F1断层泥及其上覆岩体之间的关系和力学机制。通过试验研究了断层泥的物质成分和力学性质,总结了力学特性与断层泥厚度及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锚固大于中倾角的结构面,提高结构面的抗滑阻力;增加含有高、陡倾角结构面矿柱的刚度等对矿柱的补强措施。对护顶矿柱提出预先锚固;分阶段开采的补强方法。在裂隙密集带设置排水设施,改善断层泥的赋存条件,提高它的力学性能。
1994, 2(4): 31-42.
摘要:
作者发现大量不同力学性质的黄土构造节理后,识别了它们的区域性、系统性特征;认定其两组扭裂面代表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利用黄土构造节理系及由其控制的土层沟槽网络恢复了相应地区Q3-4构造应力场;提出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和赋存的场所;发现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裂缝、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构造基础之一,证实构造节理是黄土地层的软弱面,风化和继之而来的应力侵蚀就由此开始,进而逐步塑造黄土碟、穴、井、桥、柱、墙、沟等潜蚀地貌和部分侵蚀地貌。研究黄土构造节理对恢复新构造应力场、帮助预测地裂乃至地震活动、控制水土流失和滑塌灾害、进行工程乃至区域稳定性评价、重新认识黄土潜蚀地貌发育规律、指导干旱半干旱黄土区找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意义。 作者发现大量不同力学性质的黄土构造节理后,识别了它们的区域性、系统性特征;认定其两组扭裂面代表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利用黄土构造节理系及由其控制的土层沟槽网络恢复了相应地区Q3-4构造应力场;提出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和赋存的场所;发现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裂缝、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构造基础之一,证实构造节理是黄土地层的软弱面,风化和继之而来的应力侵蚀就由此开始,进而逐步塑造黄土碟、穴、井、桥、柱、墙、沟等潜蚀地貌和部分侵蚀地貌。研究黄土构造节理对恢复新构造应力场、帮助预测地裂乃至地震活动、控制水土流失和滑塌灾害、进行工程乃至区域稳定性评价、重新认识黄土潜蚀地貌发育规律、指导干旱半干旱黄土区找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意义。
作者发现大量不同力学性质的黄土构造节理后,识别了它们的区域性、系统性特征;认定其两组扭裂面代表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利用黄土构造节理系及由其控制的土层沟槽网络恢复了相应地区Q3-4构造应力场;提出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和赋存的场所;发现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裂缝、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构造基础之一,证实构造节理是黄土地层的软弱面,风化和继之而来的应力侵蚀就由此开始,进而逐步塑造黄土碟、穴、井、桥、柱、墙、沟等潜蚀地貌和部分侵蚀地貌。研究黄土构造节理对恢复新构造应力场、帮助预测地裂乃至地震活动、控制水土流失和滑塌灾害、进行工程乃至区域稳定性评价、重新认识黄土潜蚀地貌发育规律、指导干旱半干旱黄土区找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意义。 作者发现大量不同力学性质的黄土构造节理后,识别了它们的区域性、系统性特征;认定其两组扭裂面代表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利用黄土构造节理系及由其控制的土层沟槽网络恢复了相应地区Q3-4构造应力场;提出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和赋存的场所;发现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裂缝、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构造基础之一,证实构造节理是黄土地层的软弱面,风化和继之而来的应力侵蚀就由此开始,进而逐步塑造黄土碟、穴、井、桥、柱、墙、沟等潜蚀地貌和部分侵蚀地貌。研究黄土构造节理对恢复新构造应力场、帮助预测地裂乃至地震活动、控制水土流失和滑塌灾害、进行工程乃至区域稳定性评价、重新认识黄土潜蚀地貌发育规律、指导干旱半干旱黄土区找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意义。
1994, 2(4): 43-52.
摘要:
花岗岩风化壳由表及里有不同的风化等级。认识风化程度的差异,给出各风化层的判别标准,这对于风化壳工程地质性状的研究,评价建筑场地的稳定性极为重要。本文在系统地搜集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的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土工试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薄片显微照像分析、颗粒分析。结合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特点,给出了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的划分标准。 花岗岩风化壳由表及里有不同的风化等级。认识风化程度的差异,给出各风化层的判别标准,这对于风化壳工程地质性状的研究,评价建筑场地的稳定性极为重要。本文在系统地搜集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的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土工试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薄片显微照像分析、颗粒分析。结合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特点,给出了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的划分标准。
花岗岩风化壳由表及里有不同的风化等级。认识风化程度的差异,给出各风化层的判别标准,这对于风化壳工程地质性状的研究,评价建筑场地的稳定性极为重要。本文在系统地搜集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的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土工试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薄片显微照像分析、颗粒分析。结合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特点,给出了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的划分标准。 花岗岩风化壳由表及里有不同的风化等级。认识风化程度的差异,给出各风化层的判别标准,这对于风化壳工程地质性状的研究,评价建筑场地的稳定性极为重要。本文在系统地搜集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的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土工试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薄片显微照像分析、颗粒分析。结合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特点,给出了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的划分标准。
1994, 2(4): 54-58.
摘要:
对地下核爆炸岩石介质爆前爆后的一些物理、力学和声学参数进行了室内测试,发现它们呈规律性地变化,还分析和讨论了变化的机制。 对地下核爆炸岩石介质爆前爆后的一些物理、力学和声学参数进行了室内测试,发现它们呈规律性地变化,还分析和讨论了变化的机制。
对地下核爆炸岩石介质爆前爆后的一些物理、力学和声学参数进行了室内测试,发现它们呈规律性地变化,还分析和讨论了变化的机制。 对地下核爆炸岩石介质爆前爆后的一些物理、力学和声学参数进行了室内测试,发现它们呈规律性地变化,还分析和讨论了变化的机制。
1994, 2(4): 59-66.
摘要:
通过对散斑计量法原理分析、数学描述及观测实例的论述,证明激光散斑法是研究煤矿地下结构物相似模型变形状态的一种新的无损检测技术,若采用白光作为光源,该项技术可用于二维变形场的实地测试。 通过对散斑计量法原理分析、数学描述及观测实例的论述,证明激光散斑法是研究煤矿地下结构物相似模型变形状态的一种新的无损检测技术,若采用白光作为光源,该项技术可用于二维变形场的实地测试。
通过对散斑计量法原理分析、数学描述及观测实例的论述,证明激光散斑法是研究煤矿地下结构物相似模型变形状态的一种新的无损检测技术,若采用白光作为光源,该项技术可用于二维变形场的实地测试。 通过对散斑计量法原理分析、数学描述及观测实例的论述,证明激光散斑法是研究煤矿地下结构物相似模型变形状态的一种新的无损检测技术,若采用白光作为光源,该项技术可用于二维变形场的实地测试。
1994, 2(4): 67-76.
摘要:
本文运用突变理论,分析了土质坡体破坏的两种方式:突变式破坏和渐变式破坏,建立了相应的在突变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高速滑坡与低速滑坡的产生根源。对于受水文条件诱发的滑坡,提出了相应的判别准则。 本文运用突变理论,分析了土质坡体破坏的两种方式:突变式破坏和渐变式破坏,建立了相应的在突变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高速滑坡与低速滑坡的产生根源。对于受水文条件诱发的滑坡,提出了相应的判别准则。
本文运用突变理论,分析了土质坡体破坏的两种方式:突变式破坏和渐变式破坏,建立了相应的在突变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高速滑坡与低速滑坡的产生根源。对于受水文条件诱发的滑坡,提出了相应的判别准则。 本文运用突变理论,分析了土质坡体破坏的两种方式:突变式破坏和渐变式破坏,建立了相应的在突变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高速滑坡与低速滑坡的产生根源。对于受水文条件诱发的滑坡,提出了相应的判别准则。
1994, 2(4): 77-83.
摘要:
本文考虑了铁路线位选择的特点,从地质的角度出发,将铁路地质选线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滑坡、泥石流、风沙、岩溶)归纳、总结建立知识库,通过推理为铁路总体选线提供地质依据,以减少工程失误,节约工程造价,保证工期。本文重点介绍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的具本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 本文考虑了铁路线位选择的特点,从地质的角度出发,将铁路地质选线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滑坡、泥石流、风沙、岩溶)归纳、总结建立知识库,通过推理为铁路总体选线提供地质依据,以减少工程失误,节约工程造价,保证工期。本文重点介绍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的具本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
本文考虑了铁路线位选择的特点,从地质的角度出发,将铁路地质选线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滑坡、泥石流、风沙、岩溶)归纳、总结建立知识库,通过推理为铁路总体选线提供地质依据,以减少工程失误,节约工程造价,保证工期。本文重点介绍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的具本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 本文考虑了铁路线位选择的特点,从地质的角度出发,将铁路地质选线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滑坡、泥石流、风沙、岩溶)归纳、总结建立知识库,通过推理为铁路总体选线提供地质依据,以减少工程失误,节约工程造价,保证工期。本文重点介绍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的具本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
1994, 2(4): 84-92.
摘要:
本文通过对蓬安县三元水库大坝外坡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进而运用岩、土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反算推论出了裂缝的产生不是深层坝体土滑动引起的,而是局部浅层坝体土在水的诱发作用下作蠕滑-拉裂变形所产生的。在明确了大坝裂缝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应整治工程措施,以达到彻底根治裂缝和稳固大坝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蓬安县三元水库大坝外坡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进而运用岩、土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反算推论出了裂缝的产生不是深层坝体土滑动引起的,而是局部浅层坝体土在水的诱发作用下作蠕滑-拉裂变形所产生的。在明确了大坝裂缝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应整治工程措施,以达到彻底根治裂缝和稳固大坝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蓬安县三元水库大坝外坡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进而运用岩、土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反算推论出了裂缝的产生不是深层坝体土滑动引起的,而是局部浅层坝体土在水的诱发作用下作蠕滑-拉裂变形所产生的。在明确了大坝裂缝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应整治工程措施,以达到彻底根治裂缝和稳固大坝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蓬安县三元水库大坝外坡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进而运用岩、土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反算推论出了裂缝的产生不是深层坝体土滑动引起的,而是局部浅层坝体土在水的诱发作用下作蠕滑-拉裂变形所产生的。在明确了大坝裂缝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一系列相应整治工程措施,以达到彻底根治裂缝和稳固大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