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7卷 第3期
1999, 7(3): 195-199.
摘要:
本文重点阐述了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并对今后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的论述。 本文重点阐述了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并对今后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的论述。
本文重点阐述了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并对今后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的论述。 本文重点阐述了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未来,并对今后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的论述。
1999, 7(3): 200-206.
摘要:
在滑坡预报研究中,必须首先解决与预报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否则,往往导致预报误差很大或者预报失败。根据作者的初步探索,本文重点讨论了滑坡预报的分类及定义、预报参数及其监测点的选取、变形突变现象的分析与处理以及斜坡变形阶段的定量判断等基本问题。 在滑坡预报研究中,必须首先解决与预报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否则,往往导致预报误差很大或者预报失败。根据作者的初步探索,本文重点讨论了滑坡预报的分类及定义、预报参数及其监测点的选取、变形突变现象的分析与处理以及斜坡变形阶段的定量判断等基本问题。
在滑坡预报研究中,必须首先解决与预报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否则,往往导致预报误差很大或者预报失败。根据作者的初步探索,本文重点讨论了滑坡预报的分类及定义、预报参数及其监测点的选取、变形突变现象的分析与处理以及斜坡变形阶段的定量判断等基本问题。 在滑坡预报研究中,必须首先解决与预报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否则,往往导致预报误差很大或者预报失败。根据作者的初步探索,本文重点讨论了滑坡预报的分类及定义、预报参数及其监测点的选取、变形突变现象的分析与处理以及斜坡变形阶段的定量判断等基本问题。
1999, 7(3): 207-212.
摘要:
文中谈到雾化雨及其诱发边坡失稳的过程,并模拟分析了边坡失稳的机理。 文中谈到雾化雨及其诱发边坡失稳的过程,并模拟分析了边坡失稳的机理。
文中谈到雾化雨及其诱发边坡失稳的过程,并模拟分析了边坡失稳的机理。 文中谈到雾化雨及其诱发边坡失稳的过程,并模拟分析了边坡失稳的机理。
1999, 7(3): 213-217.
摘要:
本文从边坡倾倒的变形特点出发,分析了倾倒变形的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结构面间距及力学参数对变形的影响。通过含有结构面的岩体的应力,位移以及屈服区的分布特点,讨论了反倾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本文从边坡倾倒的变形特点出发,分析了倾倒变形的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结构面间距及力学参数对变形的影响。通过含有结构面的岩体的应力,位移以及屈服区的分布特点,讨论了反倾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本文从边坡倾倒的变形特点出发,分析了倾倒变形的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结构面间距及力学参数对变形的影响。通过含有结构面的岩体的应力,位移以及屈服区的分布特点,讨论了反倾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本文从边坡倾倒的变形特点出发,分析了倾倒变形的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结构面间距及力学参数对变形的影响。通过含有结构面的岩体的应力,位移以及屈服区的分布特点,讨论了反倾边坡的稳定性问题。
1999, 7(3): 218-223.
摘要:
由寒武系坚硬白云岩组成的汾河二库坝基开挖后,岩体沿顺层开裂面发生错位,错位波及几乎整个坝基,错距达1~7cm.本文对坝基岩体错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岩体错位是基坑开挖后地应力释放的结果。 由寒武系坚硬白云岩组成的汾河二库坝基开挖后,岩体沿顺层开裂面发生错位,错位波及几乎整个坝基,错距达1~7cm.本文对坝基岩体错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岩体错位是基坑开挖后地应力释放的结果。
由寒武系坚硬白云岩组成的汾河二库坝基开挖后,岩体沿顺层开裂面发生错位,错位波及几乎整个坝基,错距达1~7cm.本文对坝基岩体错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岩体错位是基坑开挖后地应力释放的结果。 由寒武系坚硬白云岩组成的汾河二库坝基开挖后,岩体沿顺层开裂面发生错位,错位波及几乎整个坝基,错距达1~7cm.本文对坝基岩体错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岩体错位是基坑开挖后地应力释放的结果。
1999, 7(3): 224-230.
摘要:
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系统具有监测对象信息变化差异大,监测环境恶劣等显着特点。其硬件系统须具备监测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抗雷击等特殊功能。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的要求,还应具备先进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功能。为此,本文对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系统的功能和组成、当前的发展趋势及所涉及到一些关键硬件技术问题展开了讨论,着重总结了作者有关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硬件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最后介绍了作者为五强溪水电站边坡工程建立的自动监测系统,以及该系统双端防雷保护和模块化信号调理等难题的解决。 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系统具有监测对象信息变化差异大,监测环境恶劣等显着特点。其硬件系统须具备监测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抗雷击等特殊功能。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的要求,还应具备先进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功能。为此,本文对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系统的功能和组成、当前的发展趋势及所涉及到一些关键硬件技术问题展开了讨论,着重总结了作者有关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硬件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最后介绍了作者为五强溪水电站边坡工程建立的自动监测系统,以及该系统双端防雷保护和模块化信号调理等难题的解决。
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系统具有监测对象信息变化差异大,监测环境恶劣等显着特点。其硬件系统须具备监测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抗雷击等特殊功能。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的要求,还应具备先进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功能。为此,本文对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系统的功能和组成、当前的发展趋势及所涉及到一些关键硬件技术问题展开了讨论,着重总结了作者有关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硬件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最后介绍了作者为五强溪水电站边坡工程建立的自动监测系统,以及该系统双端防雷保护和模块化信号调理等难题的解决。 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系统具有监测对象信息变化差异大,监测环境恶劣等显着特点。其硬件系统须具备监测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抗雷击等特殊功能。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的要求,还应具备先进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功能。为此,本文对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系统的功能和组成、当前的发展趋势及所涉及到一些关键硬件技术问题展开了讨论,着重总结了作者有关地质工程自动监测硬件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最后介绍了作者为五强溪水电站边坡工程建立的自动监测系统,以及该系统双端防雷保护和模块化信号调理等难题的解决。
1999, 7(3): 231-236.
摘要:
本文通过大量事例阐述了人为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指出,对工程区地质情况认识不清楚,设计不合理或设计失误,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等是人为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人为地质灾害具有可防治性,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来达到避免和减轻人为地质灾害的目的。 本文通过大量事例阐述了人为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指出,对工程区地质情况认识不清楚,设计不合理或设计失误,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等是人为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人为地质灾害具有可防治性,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来达到避免和减轻人为地质灾害的目的。
本文通过大量事例阐述了人为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指出,对工程区地质情况认识不清楚,设计不合理或设计失误,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等是人为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人为地质灾害具有可防治性,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来达到避免和减轻人为地质灾害的目的。 本文通过大量事例阐述了人为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指出,对工程区地质情况认识不清楚,设计不合理或设计失误,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等是人为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人为地质灾害具有可防治性,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来达到避免和减轻人为地质灾害的目的。
1999, 7(3): 237-242.
摘要:
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巫山县新城址的地质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也是库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文根据滑坡的地貌和结构特点,应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提出了滑坡的成因机制,认为滑坡经历了先期滑动和后期改造的过程。这种滑坡成因机制的提出为解决三峡库区众多疑难地质问题奠定了基础。 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巫山县新城址的地质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也是库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文根据滑坡的地貌和结构特点,应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提出了滑坡的成因机制,认为滑坡经历了先期滑动和后期改造的过程。这种滑坡成因机制的提出为解决三峡库区众多疑难地质问题奠定了基础。
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巫山县新城址的地质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也是库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文根据滑坡的地貌和结构特点,应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提出了滑坡的成因机制,认为滑坡经历了先期滑动和后期改造的过程。这种滑坡成因机制的提出为解决三峡库区众多疑难地质问题奠定了基础。 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巫山县新城址的地质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也是库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文根据滑坡的地貌和结构特点,应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提出了滑坡的成因机制,认为滑坡经历了先期滑动和后期改造的过程。这种滑坡成因机制的提出为解决三峡库区众多疑难地质问题奠定了基础。
1999, 7(3): 243-249.
摘要:
基于围岩质量计算、柱状图数字化和重组、结构面诊断、围岩结构装配、采动应力作用后围岩结构演化等研究成果,采用工程要求、基本结构、演化结构为一级指标,提出了围岩的动态工程分类技术、分类结果的表式表达技术,并指出了分类结果的应用方法。 基于围岩质量计算、柱状图数字化和重组、结构面诊断、围岩结构装配、采动应力作用后围岩结构演化等研究成果,采用工程要求、基本结构、演化结构为一级指标,提出了围岩的动态工程分类技术、分类结果的表式表达技术,并指出了分类结果的应用方法。
基于围岩质量计算、柱状图数字化和重组、结构面诊断、围岩结构装配、采动应力作用后围岩结构演化等研究成果,采用工程要求、基本结构、演化结构为一级指标,提出了围岩的动态工程分类技术、分类结果的表式表达技术,并指出了分类结果的应用方法。 基于围岩质量计算、柱状图数字化和重组、结构面诊断、围岩结构装配、采动应力作用后围岩结构演化等研究成果,采用工程要求、基本结构、演化结构为一级指标,提出了围岩的动态工程分类技术、分类结果的表式表达技术,并指出了分类结果的应用方法。
1999, 7(3): 250-256.
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水环境的状况与趋势,水资源分布与利用的若干特点,并着重分析了降水利用、节水、矿山排水利用、咸水利用以及污水回用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意义。最后重点讨论了我国北方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几种方式,提出人工回灌、优化调控;系统规划,联合运用;井渠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三种持续利用模式。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水环境的状况与趋势,水资源分布与利用的若干特点,并着重分析了降水利用、节水、矿山排水利用、咸水利用以及污水回用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意义。最后重点讨论了我国北方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几种方式,提出人工回灌、优化调控;系统规划,联合运用;井渠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三种持续利用模式。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水环境的状况与趋势,水资源分布与利用的若干特点,并着重分析了降水利用、节水、矿山排水利用、咸水利用以及污水回用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意义。最后重点讨论了我国北方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几种方式,提出人工回灌、优化调控;系统规划,联合运用;井渠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三种持续利用模式。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水环境的状况与趋势,水资源分布与利用的若干特点,并着重分析了降水利用、节水、矿山排水利用、咸水利用以及污水回用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的意义。最后重点讨论了我国北方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几种方式,提出人工回灌、优化调控;系统规划,联合运用;井渠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三种持续利用模式。
1999, 7(3): 257-265.
摘要:
本文在前人和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大中型滑坡的形成发育规律;滑坡发生的土体结构效应;指出三趾马红土(N2)是控制和影响黄土高原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对其物质成分、工程特性及古风化带(不整合面)与滑坡的关系,及其在滑坡发生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本文在前人和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大中型滑坡的形成发育规律;滑坡发生的土体结构效应;指出三趾马红土(N2)是控制和影响黄土高原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对其物质成分、工程特性及古风化带(不整合面)与滑坡的关系,及其在滑坡发生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本文在前人和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大中型滑坡的形成发育规律;滑坡发生的土体结构效应;指出三趾马红土(N2)是控制和影响黄土高原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对其物质成分、工程特性及古风化带(不整合面)与滑坡的关系,及其在滑坡发生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本文在前人和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大中型滑坡的形成发育规律;滑坡发生的土体结构效应;指出三趾马红土(N2)是控制和影响黄土高原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对其物质成分、工程特性及古风化带(不整合面)与滑坡的关系,及其在滑坡发生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999, 7(3): 266-271.
摘要:
鲁西南各断块盆地中广泛分布有侏罗、第三系的紫红色、杂色砂砾岩,岩石呈固结半固结状态,遇水后发生渗透、膨胀、崩解和软化等失稳现象,对煤矿建井及煤矿开采带来重大威胁。本文采用X衍射仪、扫描电镜、压汞仪及液压伺服机等手段进行了红层软岩的物质组成、微孔结构及渗透性的试验研究,探讨了红层软岩的渗透机理及遇水失稳机理,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工程应用分析。 鲁西南各断块盆地中广泛分布有侏罗、第三系的紫红色、杂色砂砾岩,岩石呈固结半固结状态,遇水后发生渗透、膨胀、崩解和软化等失稳现象,对煤矿建井及煤矿开采带来重大威胁。本文采用X衍射仪、扫描电镜、压汞仪及液压伺服机等手段进行了红层软岩的物质组成、微孔结构及渗透性的试验研究,探讨了红层软岩的渗透机理及遇水失稳机理,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工程应用分析。
鲁西南各断块盆地中广泛分布有侏罗、第三系的紫红色、杂色砂砾岩,岩石呈固结半固结状态,遇水后发生渗透、膨胀、崩解和软化等失稳现象,对煤矿建井及煤矿开采带来重大威胁。本文采用X衍射仪、扫描电镜、压汞仪及液压伺服机等手段进行了红层软岩的物质组成、微孔结构及渗透性的试验研究,探讨了红层软岩的渗透机理及遇水失稳机理,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工程应用分析。 鲁西南各断块盆地中广泛分布有侏罗、第三系的紫红色、杂色砂砾岩,岩石呈固结半固结状态,遇水后发生渗透、膨胀、崩解和软化等失稳现象,对煤矿建井及煤矿开采带来重大威胁。本文采用X衍射仪、扫描电镜、压汞仪及液压伺服机等手段进行了红层软岩的物质组成、微孔结构及渗透性的试验研究,探讨了红层软岩的渗透机理及遇水失稳机理,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工程应用分析。
1999, 7(3): 272-278.
摘要:
本文提出了山体崩滑破坏的视滑力概念,给出其分析方法,并结合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进行了应用研究。它对于认识斜坡变形破坏的机理,改进稳定性评价,提高防治工程方案的针对性与工程布置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了山体崩滑破坏的视滑力概念,给出其分析方法,并结合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进行了应用研究。它对于认识斜坡变形破坏的机理,改进稳定性评价,提高防治工程方案的针对性与工程布置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了山体崩滑破坏的视滑力概念,给出其分析方法,并结合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进行了应用研究。它对于认识斜坡变形破坏的机理,改进稳定性评价,提高防治工程方案的针对性与工程布置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了山体崩滑破坏的视滑力概念,给出其分析方法,并结合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进行了应用研究。它对于认识斜坡变形破坏的机理,改进稳定性评价,提高防治工程方案的针对性与工程布置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1999, 7(3): 279-283.
摘要:
本文基于边坡变形破坏的特点,对位移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理论就位移观测值建立模型进而作出预报。通过实例验证,该理论方法在边坡变形破坏时间预报中是有效可行的。 本文基于边坡变形破坏的特点,对位移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理论就位移观测值建立模型进而作出预报。通过实例验证,该理论方法在边坡变形破坏时间预报中是有效可行的。
本文基于边坡变形破坏的特点,对位移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理论就位移观测值建立模型进而作出预报。通过实例验证,该理论方法在边坡变形破坏时间预报中是有效可行的。 本文基于边坡变形破坏的特点,对位移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理论就位移观测值建立模型进而作出预报。通过实例验证,该理论方法在边坡变形破坏时间预报中是有效可行的。
1999, 7(3): 284-288.
摘要:
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于考古中可提高对地电结构的分辩率。文中简述了改进的佐迪反演方法,给出了数值模拟的实例,并用该方法对商丘周朝古城遗址的两条高密度探测剖面进行了处理,反演后得到了与考古资料较为接近的结果,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于考古中可提高对地电结构的分辩率。文中简述了改进的佐迪反演方法,给出了数值模拟的实例,并用该方法对商丘周朝古城遗址的两条高密度探测剖面进行了处理,反演后得到了与考古资料较为接近的结果,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于考古中可提高对地电结构的分辩率。文中简述了改进的佐迪反演方法,给出了数值模拟的实例,并用该方法对商丘周朝古城遗址的两条高密度探测剖面进行了处理,反演后得到了与考古资料较为接近的结果,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于考古中可提高对地电结构的分辩率。文中简述了改进的佐迪反演方法,给出了数值模拟的实例,并用该方法对商丘周朝古城遗址的两条高密度探测剖面进行了处理,反演后得到了与考古资料较为接近的结果,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