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17卷 第6期
2009, 17(6): 725-736.
摘要:
摘 要 大光包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滑坡位于安县高川乡、汶川地震发震断裂上盘,滑动距离4.5 km,堆积体宽度2.2km,面积7.8 km2,估算体积7.5亿m3。与地震灾区178处特大滑坡相比,大光包滑坡除了强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的震动溃裂、溃滑失稳、超强动力和大规模高速抛射与远程运动等特征之外,其存在一个长度大于1km的长大滑面,是其余滑坡绝无仅有的!作者在去年研究的基础上,又多次到现场调查、测绘并取样分析,初步认为大光包滑坡发生过程为一次性完成,滑带物质组成较为复杂,主体为震旦系(Zd)风化程度较高的泥质灰岩,局部夹泥盆系沙窝子组(Ds)磷矿及其伴生矿。滑坡形成机理主要分为以下3个阶段:即(1)坡体震裂阶段:在强震作用下后缘拉裂边界及上游拉裂边界形成,并与下游侧的岩层层面构成巨大的V型楔形体;(2)滑面碎裂化,摩阻力急剧降低阶段:滑坡下游边界(主控滑动面)滑床被震裂、松弛、剪胀-扩容并碎裂化,产生滚动摩擦效应,导致滑面摩阻力急剧降低;(3) 前部锁固段剪断,高速溃滑阶段:滑体前部滑面上的锁固段在强震持续作用下,产生突发性剪断,从而导致整个巨大的楔形体,如同拉抽屉一样,沿岩层走向高速溃滑而下;(4)震动堆积阶段,滑体冲过黄洞子沟,受到迎面山体的强力阻挡,逆冲爬高500余m后,表部惯性极大的松散岩土体快速折返并震动堆积、荡平,余势不减的碎屑流汇入滑坡扩容抛撒体,向黄洞子沟下游流动1km,止于大偏桥。 摘 要 大光包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滑坡位于安县高川乡、汶川地震发震断裂上盘,滑动距离4.5 km,堆积体宽度2.2km,面积7.8 km2,估算体积7.5亿m3。与地震灾区178处特大滑坡相比,大光包滑坡除了强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的震动溃裂、溃滑失稳、超强动力和大规模高速抛射与远程运动等特征之外,其存在一个长度大于1km的长大滑面,是其余滑坡绝无仅有的!作者在去年研究的基础上,又多次到现场调查、测绘并取样分析,初步认为大光包滑坡发生过程为一次性完成,滑带物质组成较为复杂,主体为震旦系(Zd)风化程度较高的泥质灰岩,局部夹泥盆系沙窝子组(Ds)磷矿及其伴生矿。滑坡形成机理主要分为以下3个阶段:即(1)坡体震裂阶段:在强震作用下后缘拉裂边界及上游拉裂边界形成,并与下游侧的岩层层面构成巨大的V型楔形体;(2)滑面碎裂化,摩阻力急剧降低阶段:滑坡下游边界(主控滑动面)滑床被震裂、松弛、剪胀-扩容并碎裂化,产生滚动摩擦效应,导致滑面摩阻力急剧降低;(3) 前部锁固段剪断,高速溃滑阶段:滑体前部滑面上的锁固段在强震持续作用下,产生突发性剪断,从而导致整个巨大的楔形体,如同拉抽屉一样,沿岩层走向高速溃滑而下;(4)震动堆积阶段,滑体冲过黄洞子沟,受到迎面山体的强力阻挡,逆冲爬高500余m后,表部惯性极大的松散岩土体快速折返并震动堆积、荡平,余势不减的碎屑流汇入滑坡扩容抛撒体,向黄洞子沟下游流动1km,止于大偏桥。
摘 要 大光包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滑坡位于安县高川乡、汶川地震发震断裂上盘,滑动距离4.5 km,堆积体宽度2.2km,面积7.8 km2,估算体积7.5亿m3。与地震灾区178处特大滑坡相比,大光包滑坡除了强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的震动溃裂、溃滑失稳、超强动力和大规模高速抛射与远程运动等特征之外,其存在一个长度大于1km的长大滑面,是其余滑坡绝无仅有的!作者在去年研究的基础上,又多次到现场调查、测绘并取样分析,初步认为大光包滑坡发生过程为一次性完成,滑带物质组成较为复杂,主体为震旦系(Zd)风化程度较高的泥质灰岩,局部夹泥盆系沙窝子组(Ds)磷矿及其伴生矿。滑坡形成机理主要分为以下3个阶段:即(1)坡体震裂阶段:在强震作用下后缘拉裂边界及上游拉裂边界形成,并与下游侧的岩层层面构成巨大的V型楔形体;(2)滑面碎裂化,摩阻力急剧降低阶段:滑坡下游边界(主控滑动面)滑床被震裂、松弛、剪胀-扩容并碎裂化,产生滚动摩擦效应,导致滑面摩阻力急剧降低;(3) 前部锁固段剪断,高速溃滑阶段:滑体前部滑面上的锁固段在强震持续作用下,产生突发性剪断,从而导致整个巨大的楔形体,如同拉抽屉一样,沿岩层走向高速溃滑而下;(4)震动堆积阶段,滑体冲过黄洞子沟,受到迎面山体的强力阻挡,逆冲爬高500余m后,表部惯性极大的松散岩土体快速折返并震动堆积、荡平,余势不减的碎屑流汇入滑坡扩容抛撒体,向黄洞子沟下游流动1km,止于大偏桥。 摘 要 大光包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滑坡位于安县高川乡、汶川地震发震断裂上盘,滑动距离4.5 km,堆积体宽度2.2km,面积7.8 km2,估算体积7.5亿m3。与地震灾区178处特大滑坡相比,大光包滑坡除了强震触发崩滑灾害具有的震动溃裂、溃滑失稳、超强动力和大规模高速抛射与远程运动等特征之外,其存在一个长度大于1km的长大滑面,是其余滑坡绝无仅有的!作者在去年研究的基础上,又多次到现场调查、测绘并取样分析,初步认为大光包滑坡发生过程为一次性完成,滑带物质组成较为复杂,主体为震旦系(Zd)风化程度较高的泥质灰岩,局部夹泥盆系沙窝子组(Ds)磷矿及其伴生矿。滑坡形成机理主要分为以下3个阶段:即(1)坡体震裂阶段:在强震作用下后缘拉裂边界及上游拉裂边界形成,并与下游侧的岩层层面构成巨大的V型楔形体;(2)滑面碎裂化,摩阻力急剧降低阶段:滑坡下游边界(主控滑动面)滑床被震裂、松弛、剪胀-扩容并碎裂化,产生滚动摩擦效应,导致滑面摩阻力急剧降低;(3) 前部锁固段剪断,高速溃滑阶段:滑体前部滑面上的锁固段在强震持续作用下,产生突发性剪断,从而导致整个巨大的楔形体,如同拉抽屉一样,沿岩层走向高速溃滑而下;(4)震动堆积阶段,滑体冲过黄洞子沟,受到迎面山体的强力阻挡,逆冲爬高500余m后,表部惯性极大的松散岩土体快速折返并震动堆积、荡平,余势不减的碎屑流汇入滑坡扩容抛撒体,向黄洞子沟下游流动1km,止于大偏桥。
2009, 17(6): 737-744.
摘要:
摘 要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坡自高程1300m处开始滑动,总滑程约2400m,致使780余人遇难。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自启动到最终静止,分别经历了滑坡启动阶段、重力加速阶段、圈闭气垫效应飞行阶段、撞击折返阶段及长距离滑动堆积阶段五个重要动力过程,最终抵达下寺河左岸的红花地村并形成堰塞湖。文中通过对该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地质背景及形态特征进行剖析认为,东河口滑坡启动区的断层破碎带、局部凸起地形以及力学性质较差的千枚岩、板岩的存在,对该滑坡的启动均有着显著影响;滑坡体在运行一段距离后是否可以继续保持高速远程滑动,除了有利的地形外,滑体滑动路径上坡体堆积物的含水状态是促使该滑坡成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 要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坡自高程1300m处开始滑动,总滑程约2400m,致使780余人遇难。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自启动到最终静止,分别经历了滑坡启动阶段、重力加速阶段、圈闭气垫效应飞行阶段、撞击折返阶段及长距离滑动堆积阶段五个重要动力过程,最终抵达下寺河左岸的红花地村并形成堰塞湖。文中通过对该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地质背景及形态特征进行剖析认为,东河口滑坡启动区的断层破碎带、局部凸起地形以及力学性质较差的千枚岩、板岩的存在,对该滑坡的启动均有着显著影响;滑坡体在运行一段距离后是否可以继续保持高速远程滑动,除了有利的地形外,滑体滑动路径上坡体堆积物的含水状态是促使该滑坡成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 要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坡自高程1300m处开始滑动,总滑程约2400m,致使780余人遇难。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自启动到最终静止,分别经历了滑坡启动阶段、重力加速阶段、圈闭气垫效应飞行阶段、撞击折返阶段及长距离滑动堆积阶段五个重要动力过程,最终抵达下寺河左岸的红花地村并形成堰塞湖。文中通过对该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地质背景及形态特征进行剖析认为,东河口滑坡启动区的断层破碎带、局部凸起地形以及力学性质较差的千枚岩、板岩的存在,对该滑坡的启动均有着显著影响;滑坡体在运行一段距离后是否可以继续保持高速远程滑动,除了有利的地形外,滑体滑动路径上坡体堆积物的含水状态是促使该滑坡成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 要 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是5.12汶川大地震触发的典型高速远程滑坡,滑坡自高程1300m处开始滑动,总滑程约2400m,致使780余人遇难。野外调研结果表明,该滑坡自启动到最终静止,分别经历了滑坡启动阶段、重力加速阶段、圈闭气垫效应飞行阶段、撞击折返阶段及长距离滑动堆积阶段五个重要动力过程,最终抵达下寺河左岸的红花地村并形成堰塞湖。文中通过对该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地质背景及形态特征进行剖析认为,东河口滑坡启动区的断层破碎带、局部凸起地形以及力学性质较差的千枚岩、板岩的存在,对该滑坡的启动均有着显著影响;滑坡体在运行一段距离后是否可以继续保持高速远程滑动,除了有利的地形外,滑体滑动路径上坡体堆积物的含水状态是促使该滑坡成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9, 17(6): 745-751.
摘要:
摘 要 上江坝址为金沙江中游龙头水库的比选坝址之一,坝址河床覆盖层最厚达206.2 m,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最低249 m级的高土石坝,大坝规模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前沿水平,筑坝技术难度大。通过测绘、钻探、物探、物理力学测试等工作揭示:(1)河床覆盖层由漂卵石、低液限粘土、砾卵石、碎块石、砂砾石等组成;(2)河床覆盖层中各粗粒土强度相对较高,低液限粘土强度较低,为坝基一条连续完整的相对软弱带;(3)坝址位于龙蟠断陷盆地内,主要受新构造垂直差异运动的影响,河床接受金沙江上游及坡体上物质堆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深厚覆盖层。初步研究本坝址在河床覆盖层上建高土石坝是可行的,但需要对坝基采取工程处理措施。探讨了不同建坝方案所引发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筑坝技术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 摘 要 上江坝址为金沙江中游龙头水库的比选坝址之一,坝址河床覆盖层最厚达206.2 m,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最低249 m级的高土石坝,大坝规模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前沿水平,筑坝技术难度大。通过测绘、钻探、物探、物理力学测试等工作揭示:(1)河床覆盖层由漂卵石、低液限粘土、砾卵石、碎块石、砂砾石等组成;(2)河床覆盖层中各粗粒土强度相对较高,低液限粘土强度较低,为坝基一条连续完整的相对软弱带;(3)坝址位于龙蟠断陷盆地内,主要受新构造垂直差异运动的影响,河床接受金沙江上游及坡体上物质堆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深厚覆盖层。初步研究本坝址在河床覆盖层上建高土石坝是可行的,但需要对坝基采取工程处理措施。探讨了不同建坝方案所引发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筑坝技术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
摘 要 上江坝址为金沙江中游龙头水库的比选坝址之一,坝址河床覆盖层最厚达206.2 m,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最低249 m级的高土石坝,大坝规模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前沿水平,筑坝技术难度大。通过测绘、钻探、物探、物理力学测试等工作揭示:(1)河床覆盖层由漂卵石、低液限粘土、砾卵石、碎块石、砂砾石等组成;(2)河床覆盖层中各粗粒土强度相对较高,低液限粘土强度较低,为坝基一条连续完整的相对软弱带;(3)坝址位于龙蟠断陷盆地内,主要受新构造垂直差异运动的影响,河床接受金沙江上游及坡体上物质堆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深厚覆盖层。初步研究本坝址在河床覆盖层上建高土石坝是可行的,但需要对坝基采取工程处理措施。探讨了不同建坝方案所引发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筑坝技术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 摘 要 上江坝址为金沙江中游龙头水库的比选坝址之一,坝址河床覆盖层最厚达206.2 m,在深厚覆盖层上修建最低249 m级的高土石坝,大坝规模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前沿水平,筑坝技术难度大。通过测绘、钻探、物探、物理力学测试等工作揭示:(1)河床覆盖层由漂卵石、低液限粘土、砾卵石、碎块石、砂砾石等组成;(2)河床覆盖层中各粗粒土强度相对较高,低液限粘土强度较低,为坝基一条连续完整的相对软弱带;(3)坝址位于龙蟠断陷盆地内,主要受新构造垂直差异运动的影响,河床接受金沙江上游及坡体上物质堆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深厚覆盖层。初步研究本坝址在河床覆盖层上建高土石坝是可行的,但需要对坝基采取工程处理措施。探讨了不同建坝方案所引发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筑坝技术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
2009, 17(6): 752-761.
摘要:
摘 要 岩质滑坡发生时间的适时超前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主要是缺乏对滑坡成生机理的明晰认识和未建立正确的量化模型。本文根据我国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和西南山区积累的大量滑坡实例调查资料并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排除了地形控制论与地层控制论观点,阐明了滑坡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斜坡具有易滑结构;滑坡发生的充分条件是有一定强度的诱发因素作用。故而诱发因素的动态变化对滑坡发生的时间具决定意义。 鉴于地下水诱发的岩质滑坡分布最广,为建立正确的水力启动模型,本文归纳了近代典型岩质滑坡的主要特征:(1)滑面是导水性差异最大的贯通面;(2)滑体长度大而厚度小,长厚比多在20左右;(3)滑坡前缘段先启动;(4)临滑前在前缘段有渗水、冒水或喷水现象;(5)出水宽度之和远小于前缘段总宽度。根据这些特征和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的成熟理论指出jennings(1970)等人提出的岩质斜坡稳定性模型存在下列问题:(1)未表明贯通面上岩体重力分布状况;(2)空隙水压力的分布特征与前述滑坡现象和水力学原理相悖;(3)未考虑通水率问题。然后,本文按顺向坡中的易滑超倾坡和椅状坡两个类型建立了斜坡稳定性模型和滑坡水力启动临界值(基本)计算公式。提出潜滑面的综合内摩擦角和通水率的确定方法:(1)滑坡反算;(2)对无水压滑坡滑面倾角和渗水边坡通水率进行观测统计;(3)剪切试验和简易水文地质试验;(4)物探方法。 本文还讨论了新模型的实用意义和应用范围,并对解决这类复杂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途径发表了作者的认识,强调了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摘 要 岩质滑坡发生时间的适时超前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主要是缺乏对滑坡成生机理的明晰认识和未建立正确的量化模型。本文根据我国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和西南山区积累的大量滑坡实例调查资料并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排除了地形控制论与地层控制论观点,阐明了滑坡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斜坡具有易滑结构;滑坡发生的充分条件是有一定强度的诱发因素作用。故而诱发因素的动态变化对滑坡发生的时间具决定意义。 鉴于地下水诱发的岩质滑坡分布最广,为建立正确的水力启动模型,本文归纳了近代典型岩质滑坡的主要特征:(1)滑面是导水性差异最大的贯通面;(2)滑体长度大而厚度小,长厚比多在20左右;(3)滑坡前缘段先启动;(4)临滑前在前缘段有渗水、冒水或喷水现象;(5)出水宽度之和远小于前缘段总宽度。根据这些特征和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的成熟理论指出jennings(1970)等人提出的岩质斜坡稳定性模型存在下列问题:(1)未表明贯通面上岩体重力分布状况;(2)空隙水压力的分布特征与前述滑坡现象和水力学原理相悖;(3)未考虑通水率问题。然后,本文按顺向坡中的易滑超倾坡和椅状坡两个类型建立了斜坡稳定性模型和滑坡水力启动临界值(基本)计算公式。提出潜滑面的综合内摩擦角和通水率的确定方法:(1)滑坡反算;(2)对无水压滑坡滑面倾角和渗水边坡通水率进行观测统计;(3)剪切试验和简易水文地质试验;(4)物探方法。 本文还讨论了新模型的实用意义和应用范围,并对解决这类复杂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途径发表了作者的认识,强调了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摘 要 岩质滑坡发生时间的适时超前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主要是缺乏对滑坡成生机理的明晰认识和未建立正确的量化模型。本文根据我国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和西南山区积累的大量滑坡实例调查资料并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排除了地形控制论与地层控制论观点,阐明了滑坡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斜坡具有易滑结构;滑坡发生的充分条件是有一定强度的诱发因素作用。故而诱发因素的动态变化对滑坡发生的时间具决定意义。 鉴于地下水诱发的岩质滑坡分布最广,为建立正确的水力启动模型,本文归纳了近代典型岩质滑坡的主要特征:(1)滑面是导水性差异最大的贯通面;(2)滑体长度大而厚度小,长厚比多在20左右;(3)滑坡前缘段先启动;(4)临滑前在前缘段有渗水、冒水或喷水现象;(5)出水宽度之和远小于前缘段总宽度。根据这些特征和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的成熟理论指出jennings(1970)等人提出的岩质斜坡稳定性模型存在下列问题:(1)未表明贯通面上岩体重力分布状况;(2)空隙水压力的分布特征与前述滑坡现象和水力学原理相悖;(3)未考虑通水率问题。然后,本文按顺向坡中的易滑超倾坡和椅状坡两个类型建立了斜坡稳定性模型和滑坡水力启动临界值(基本)计算公式。提出潜滑面的综合内摩擦角和通水率的确定方法:(1)滑坡反算;(2)对无水压滑坡滑面倾角和渗水边坡通水率进行观测统计;(3)剪切试验和简易水文地质试验;(4)物探方法。 本文还讨论了新模型的实用意义和应用范围,并对解决这类复杂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途径发表了作者的认识,强调了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摘 要 岩质滑坡发生时间的适时超前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主要是缺乏对滑坡成生机理的明晰认识和未建立正确的量化模型。本文根据我国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和西南山区积累的大量滑坡实例调查资料并参考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排除了地形控制论与地层控制论观点,阐明了滑坡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斜坡具有易滑结构;滑坡发生的充分条件是有一定强度的诱发因素作用。故而诱发因素的动态变化对滑坡发生的时间具决定意义。 鉴于地下水诱发的岩质滑坡分布最广,为建立正确的水力启动模型,本文归纳了近代典型岩质滑坡的主要特征:(1)滑面是导水性差异最大的贯通面;(2)滑体长度大而厚度小,长厚比多在20左右;(3)滑坡前缘段先启动;(4)临滑前在前缘段有渗水、冒水或喷水现象;(5)出水宽度之和远小于前缘段总宽度。根据这些特征和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的成熟理论指出jennings(1970)等人提出的岩质斜坡稳定性模型存在下列问题:(1)未表明贯通面上岩体重力分布状况;(2)空隙水压力的分布特征与前述滑坡现象和水力学原理相悖;(3)未考虑通水率问题。然后,本文按顺向坡中的易滑超倾坡和椅状坡两个类型建立了斜坡稳定性模型和滑坡水力启动临界值(基本)计算公式。提出潜滑面的综合内摩擦角和通水率的确定方法:(1)滑坡反算;(2)对无水压滑坡滑面倾角和渗水边坡通水率进行观测统计;(3)剪切试验和简易水文地质试验;(4)物探方法。 本文还讨论了新模型的实用意义和应用范围,并对解决这类复杂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途径发表了作者的认识,强调了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2009, 17(6): 762-768.
摘要:
摘 要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二区滑坡群位于F25断裂滑脱带内,属人工开采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断裂带内闪长岩和铁矿石被破碎成典型的角砾岩和碎粉岩,节理发育程度较高。滑坡群由三个主滑体及若干碎裂岩土体组成,平面平均长度约138m,平均宽度约120m,高差约85m,整体坡度约36,总体积约1.1107m3,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滑体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块。运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讨论了滑坡的破坏机理,认为该滑坡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及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诱发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极限平衡方法对其中一典型滑坡在现状、暴雨、爆破及暴雨爆破联合作用四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所得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256、0.961、1.198、0.954,计算结果表明降雨是控制该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外因。针对该滑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避免采用抗滑桩加固、避免暴雨时地下爆破作业、在滑坡后壁及坡面上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水泥砂浆嵌缝、减荷反压及坡面绿化等防治方案建议。 摘 要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二区滑坡群位于F25断裂滑脱带内,属人工开采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断裂带内闪长岩和铁矿石被破碎成典型的角砾岩和碎粉岩,节理发育程度较高。滑坡群由三个主滑体及若干碎裂岩土体组成,平面平均长度约138m,平均宽度约120m,高差约85m,整体坡度约36,总体积约1.1107m3,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滑体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块。运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讨论了滑坡的破坏机理,认为该滑坡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及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诱发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极限平衡方法对其中一典型滑坡在现状、暴雨、爆破及暴雨爆破联合作用四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所得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256、0.961、1.198、0.954,计算结果表明降雨是控制该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外因。针对该滑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避免采用抗滑桩加固、避免暴雨时地下爆破作业、在滑坡后壁及坡面上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水泥砂浆嵌缝、减荷反压及坡面绿化等防治方案建议。
摘 要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二区滑坡群位于F25断裂滑脱带内,属人工开采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断裂带内闪长岩和铁矿石被破碎成典型的角砾岩和碎粉岩,节理发育程度较高。滑坡群由三个主滑体及若干碎裂岩土体组成,平面平均长度约138m,平均宽度约120m,高差约85m,整体坡度约36,总体积约1.1107m3,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滑体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块。运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讨论了滑坡的破坏机理,认为该滑坡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及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诱发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极限平衡方法对其中一典型滑坡在现状、暴雨、爆破及暴雨爆破联合作用四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所得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256、0.961、1.198、0.954,计算结果表明降雨是控制该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外因。针对该滑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避免采用抗滑桩加固、避免暴雨时地下爆破作业、在滑坡后壁及坡面上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水泥砂浆嵌缝、减荷反压及坡面绿化等防治方案建议。 摘 要 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二区滑坡群位于F25断裂滑脱带内,属人工开采形成的高陡岩质边坡。断裂带内闪长岩和铁矿石被破碎成典型的角砾岩和碎粉岩,节理发育程度较高。滑坡群由三个主滑体及若干碎裂岩土体组成,平面平均长度约138m,平均宽度约120m,高差约85m,整体坡度约36,总体积约1.1107m3,下伏基岩为粉砂质泥岩,滑体组成物质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块。运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讨论了滑坡的破坏机理,认为该滑坡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及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诱发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极限平衡方法对其中一典型滑坡在现状、暴雨、爆破及暴雨爆破联合作用四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所得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256、0.961、1.198、0.954,计算结果表明降雨是控制该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外因。针对该滑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避免采用抗滑桩加固、避免暴雨时地下爆破作业、在滑坡后壁及坡面上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水泥砂浆嵌缝、减荷反压及坡面绿化等防治方案建议。
2009, 17(6): 762-779.
摘要:
摘 要 竖井作为井下开采矿山的咽喉工程,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川二矿区14行主力回风井位于矿体下盘,井深715.5m,穿过的工程围岩有超基性岩、花岗岩、大理岩、辉绿岩等以及F207断层。该风井于1999年10月开工下掘, 2002年投入使用,2005年3月突然跨塌。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了风井变形破坏的特征和机制。发现主要有井壁错动开裂、片冒、冒落物冲击井壁等几种破坏形式,并得出在采动影响下最易在以下几个位置发生破坏:①井筒上部(0~200m),易出现拉裂破坏和围岩整体剪切滑动;②F207断层及其上下接触部位(200~220m),井筒很有可能在此处发生上下错动,从而导致剪切破坏;③井筒中部(360~460m),受采动影响较大,可能发生鼓肚子破坏;④井筒下部F16断层影响带(井底以上50m),岩体在采动影响下将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在结构面穿插部位可能发生冒落。 摘 要 竖井作为井下开采矿山的咽喉工程,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川二矿区14行主力回风井位于矿体下盘,井深715.5m,穿过的工程围岩有超基性岩、花岗岩、大理岩、辉绿岩等以及F207断层。该风井于1999年10月开工下掘, 2002年投入使用,2005年3月突然跨塌。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了风井变形破坏的特征和机制。发现主要有井壁错动开裂、片冒、冒落物冲击井壁等几种破坏形式,并得出在采动影响下最易在以下几个位置发生破坏:①井筒上部(0~200m),易出现拉裂破坏和围岩整体剪切滑动;②F207断层及其上下接触部位(200~220m),井筒很有可能在此处发生上下错动,从而导致剪切破坏;③井筒中部(360~460m),受采动影响较大,可能发生鼓肚子破坏;④井筒下部F16断层影响带(井底以上50m),岩体在采动影响下将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在结构面穿插部位可能发生冒落。
摘 要 竖井作为井下开采矿山的咽喉工程,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川二矿区14行主力回风井位于矿体下盘,井深715.5m,穿过的工程围岩有超基性岩、花岗岩、大理岩、辉绿岩等以及F207断层。该风井于1999年10月开工下掘, 2002年投入使用,2005年3月突然跨塌。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了风井变形破坏的特征和机制。发现主要有井壁错动开裂、片冒、冒落物冲击井壁等几种破坏形式,并得出在采动影响下最易在以下几个位置发生破坏:①井筒上部(0~200m),易出现拉裂破坏和围岩整体剪切滑动;②F207断层及其上下接触部位(200~220m),井筒很有可能在此处发生上下错动,从而导致剪切破坏;③井筒中部(360~460m),受采动影响较大,可能发生鼓肚子破坏;④井筒下部F16断层影响带(井底以上50m),岩体在采动影响下将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在结构面穿插部位可能发生冒落。 摘 要 竖井作为井下开采矿山的咽喉工程,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川二矿区14行主力回风井位于矿体下盘,井深715.5m,穿过的工程围岩有超基性岩、花岗岩、大理岩、辉绿岩等以及F207断层。该风井于1999年10月开工下掘, 2002年投入使用,2005年3月突然跨塌。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了风井变形破坏的特征和机制。发现主要有井壁错动开裂、片冒、冒落物冲击井壁等几种破坏形式,并得出在采动影响下最易在以下几个位置发生破坏:①井筒上部(0~200m),易出现拉裂破坏和围岩整体剪切滑动;②F207断层及其上下接触部位(200~220m),井筒很有可能在此处发生上下错动,从而导致剪切破坏;③井筒中部(360~460m),受采动影响较大,可能发生鼓肚子破坏;④井筒下部F16断层影响带(井底以上50m),岩体在采动影响下将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在结构面穿插部位可能发生冒落。
2009, 17(6): 780-787.
摘要:
摘 要 新疆克孜尔水库区内F2活断层的活动规律对水库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对F2断层短水准长序列的观测分析表明:F2断层下盘近40年来持续发生着由南向北的地倾运动。这既影响了短水准高差计算结果,也影响了位错模型水平扭动量和滑动角两个用于评价断层活动性的参数的计算结果,从而使F2断层活动性评价失去客观性。本文通过第1形变监测站人工短水准前尺读数长序列走势分析获得F2活断层下盘测线方向上12米处地倾活动的年变速率(1979-2006)为0.224mm/a,根据库区F2活断层两侧地表沉降速率等值线图确定、验证第1形变监测站上、下盘测线方向上地倾活动年变速率(1991-2002)分别是0.03mm/a、0.07mm/a。对水平扭动量和滑动角的计算和分析表明:F2活断层近10余年来的活动虽与水库蓄水、库水沿活断层下渗、河流改道及地壳运动关系密切,但尚无法认定其活动正在或已经加剧。 摘 要 新疆克孜尔水库区内F2活断层的活动规律对水库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对F2断层短水准长序列的观测分析表明:F2断层下盘近40年来持续发生着由南向北的地倾运动。这既影响了短水准高差计算结果,也影响了位错模型水平扭动量和滑动角两个用于评价断层活动性的参数的计算结果,从而使F2断层活动性评价失去客观性。本文通过第1形变监测站人工短水准前尺读数长序列走势分析获得F2活断层下盘测线方向上12米处地倾活动的年变速率(1979-2006)为0.224mm/a,根据库区F2活断层两侧地表沉降速率等值线图确定、验证第1形变监测站上、下盘测线方向上地倾活动年变速率(1991-2002)分别是0.03mm/a、0.07mm/a。对水平扭动量和滑动角的计算和分析表明:F2活断层近10余年来的活动虽与水库蓄水、库水沿活断层下渗、河流改道及地壳运动关系密切,但尚无法认定其活动正在或已经加剧。
摘 要 新疆克孜尔水库区内F2活断层的活动规律对水库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对F2断层短水准长序列的观测分析表明:F2断层下盘近40年来持续发生着由南向北的地倾运动。这既影响了短水准高差计算结果,也影响了位错模型水平扭动量和滑动角两个用于评价断层活动性的参数的计算结果,从而使F2断层活动性评价失去客观性。本文通过第1形变监测站人工短水准前尺读数长序列走势分析获得F2活断层下盘测线方向上12米处地倾活动的年变速率(1979-2006)为0.224mm/a,根据库区F2活断层两侧地表沉降速率等值线图确定、验证第1形变监测站上、下盘测线方向上地倾活动年变速率(1991-2002)分别是0.03mm/a、0.07mm/a。对水平扭动量和滑动角的计算和分析表明:F2活断层近10余年来的活动虽与水库蓄水、库水沿活断层下渗、河流改道及地壳运动关系密切,但尚无法认定其活动正在或已经加剧。 摘 要 新疆克孜尔水库区内F2活断层的活动规律对水库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对F2断层短水准长序列的观测分析表明:F2断层下盘近40年来持续发生着由南向北的地倾运动。这既影响了短水准高差计算结果,也影响了位错模型水平扭动量和滑动角两个用于评价断层活动性的参数的计算结果,从而使F2断层活动性评价失去客观性。本文通过第1形变监测站人工短水准前尺读数长序列走势分析获得F2活断层下盘测线方向上12米处地倾活动的年变速率(1979-2006)为0.224mm/a,根据库区F2活断层两侧地表沉降速率等值线图确定、验证第1形变监测站上、下盘测线方向上地倾活动年变速率(1991-2002)分别是0.03mm/a、0.07mm/a。对水平扭动量和滑动角的计算和分析表明:F2活断层近10余年来的活动虽与水库蓄水、库水沿活断层下渗、河流改道及地壳运动关系密切,但尚无法认定其活动正在或已经加剧。
2009, 17(6): 788-795.
摘要:
河谷区的地下水水位线形态表征着河谷区地下水的流场特征,其成因关系到水库渗漏和工程的可行性。岩土的渗透性对河谷地下水形态具控制性作用,在同一工程区内岩土体渗透性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常常是不均一的,在我国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岩体的渗透性空间具明显的各向异性和分区分带特征,这使得地下水水位线形态在横剖面上呈现缓U型、斜W型和W型,在河流两岸产生地下水低凹带。通过对甘肃洮河九甸峡坝区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河谷两岸地下水低凹带并非一定是存在强渗流通道所致,河谷区岩体渗透空间具有的分层分带和强各向异性特性足以使得河谷两岸出现地下水低凹带。这有效地解决了因坝区存在地下水低凹带而带来的疑虑和担忧,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进展,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工程的开展具重要的借鉴意义。 河谷区的地下水水位线形态表征着河谷区地下水的流场特征,其成因关系到水库渗漏和工程的可行性。岩土的渗透性对河谷地下水形态具控制性作用,在同一工程区内岩土体渗透性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常常是不均一的,在我国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岩体的渗透性空间具明显的各向异性和分区分带特征,这使得地下水水位线形态在横剖面上呈现缓U型、斜W型和W型,在河流两岸产生地下水低凹带。通过对甘肃洮河九甸峡坝区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河谷两岸地下水低凹带并非一定是存在强渗流通道所致,河谷区岩体渗透空间具有的分层分带和强各向异性特性足以使得河谷两岸出现地下水低凹带。这有效地解决了因坝区存在地下水低凹带而带来的疑虑和担忧,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进展,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工程的开展具重要的借鉴意义。
河谷区的地下水水位线形态表征着河谷区地下水的流场特征,其成因关系到水库渗漏和工程的可行性。岩土的渗透性对河谷地下水形态具控制性作用,在同一工程区内岩土体渗透性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常常是不均一的,在我国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岩体的渗透性空间具明显的各向异性和分区分带特征,这使得地下水水位线形态在横剖面上呈现缓U型、斜W型和W型,在河流两岸产生地下水低凹带。通过对甘肃洮河九甸峡坝区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河谷两岸地下水低凹带并非一定是存在强渗流通道所致,河谷区岩体渗透空间具有的分层分带和强各向异性特性足以使得河谷两岸出现地下水低凹带。这有效地解决了因坝区存在地下水低凹带而带来的疑虑和担忧,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进展,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工程的开展具重要的借鉴意义。 河谷区的地下水水位线形态表征着河谷区地下水的流场特征,其成因关系到水库渗漏和工程的可行性。岩土的渗透性对河谷地下水形态具控制性作用,在同一工程区内岩土体渗透性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常常是不均一的,在我国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岩体的渗透性空间具明显的各向异性和分区分带特征,这使得地下水水位线形态在横剖面上呈现缓U型、斜W型和W型,在河流两岸产生地下水低凹带。通过对甘肃洮河九甸峡坝区地质条件的研究表明,河谷两岸地下水低凹带并非一定是存在强渗流通道所致,河谷区岩体渗透空间具有的分层分带和强各向异性特性足以使得河谷两岸出现地下水低凹带。这有效地解决了因坝区存在地下水低凹带而带来的疑虑和担忧,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进展,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工程的开展具重要的借鉴意义。
2009, 17(6): 796-801.
摘要:
摘要:岩质高边坡整体稳定性主要受软弱结构面及其组合控制,在组合有利的情况下,边坡主要发生浅表层块体失稳,开挖时的爆破振动作用是影响浅表层块体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大渡河中游某岩质块状结构高边坡为例研究浅表层块体的稳定性,在总结浅表层块体失稳特征的基础上,实测爆破振动曲线,进行块体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后已失稳浅表层块体大多小于10m3,80%受软弱结构面控制,70%集中在马道下缘;实测的浅表层块体爆破振动加速度曲线显示,与邻近围岩相比,浅表层块体振动持续时间长,频率低,峰值小;等效静力法评价结果较爆破参数推算法更适用于临界失稳浅表层块体的稳定性评价。 摘要:岩质高边坡整体稳定性主要受软弱结构面及其组合控制,在组合有利的情况下,边坡主要发生浅表层块体失稳,开挖时的爆破振动作用是影响浅表层块体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大渡河中游某岩质块状结构高边坡为例研究浅表层块体的稳定性,在总结浅表层块体失稳特征的基础上,实测爆破振动曲线,进行块体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后已失稳浅表层块体大多小于10m3,80%受软弱结构面控制,70%集中在马道下缘;实测的浅表层块体爆破振动加速度曲线显示,与邻近围岩相比,浅表层块体振动持续时间长,频率低,峰值小;等效静力法评价结果较爆破参数推算法更适用于临界失稳浅表层块体的稳定性评价。
摘要:岩质高边坡整体稳定性主要受软弱结构面及其组合控制,在组合有利的情况下,边坡主要发生浅表层块体失稳,开挖时的爆破振动作用是影响浅表层块体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大渡河中游某岩质块状结构高边坡为例研究浅表层块体的稳定性,在总结浅表层块体失稳特征的基础上,实测爆破振动曲线,进行块体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后已失稳浅表层块体大多小于10m3,80%受软弱结构面控制,70%集中在马道下缘;实测的浅表层块体爆破振动加速度曲线显示,与邻近围岩相比,浅表层块体振动持续时间长,频率低,峰值小;等效静力法评价结果较爆破参数推算法更适用于临界失稳浅表层块体的稳定性评价。 摘要:岩质高边坡整体稳定性主要受软弱结构面及其组合控制,在组合有利的情况下,边坡主要发生浅表层块体失稳,开挖时的爆破振动作用是影响浅表层块体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大渡河中游某岩质块状结构高边坡为例研究浅表层块体的稳定性,在总结浅表层块体失稳特征的基础上,实测爆破振动曲线,进行块体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后已失稳浅表层块体大多小于10m3,80%受软弱结构面控制,70%集中在马道下缘;实测的浅表层块体爆破振动加速度曲线显示,与邻近围岩相比,浅表层块体振动持续时间长,频率低,峰值小;等效静力法评价结果较爆破参数推算法更适用于临界失稳浅表层块体的稳定性评价。
2009, 17(6): 802-808.
摘要:
摘要:小湾水电站坝基、水垫塘边坡及低高程排水洞系统广泛地揭示了低高程岸坡的地质特征。基于现场调查和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深化认识了低高程岸坡表生改造特征:(1)它是在建造和构造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构造缓倾角节理扩展、错动;陡倾角节理扩展、产状改变以及错动;新生了大量中缓倾角裂隙;表生改造程度向坡内减弱。(2)建立了低高程岸坡表生改造缓裂生成机制模型,分析了其生成过程。(3)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中,基于拉破坏区分布、剪应变和点安全度等指标,分析了低高程岸坡卸荷松弛范围,其中谷底表生改造明显影响深度为6~9m。 摘要:小湾水电站坝基、水垫塘边坡及低高程排水洞系统广泛地揭示了低高程岸坡的地质特征。基于现场调查和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深化认识了低高程岸坡表生改造特征:(1)它是在建造和构造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构造缓倾角节理扩展、错动;陡倾角节理扩展、产状改变以及错动;新生了大量中缓倾角裂隙;表生改造程度向坡内减弱。(2)建立了低高程岸坡表生改造缓裂生成机制模型,分析了其生成过程。(3)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中,基于拉破坏区分布、剪应变和点安全度等指标,分析了低高程岸坡卸荷松弛范围,其中谷底表生改造明显影响深度为6~9m。
摘要:小湾水电站坝基、水垫塘边坡及低高程排水洞系统广泛地揭示了低高程岸坡的地质特征。基于现场调查和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深化认识了低高程岸坡表生改造特征:(1)它是在建造和构造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构造缓倾角节理扩展、错动;陡倾角节理扩展、产状改变以及错动;新生了大量中缓倾角裂隙;表生改造程度向坡内减弱。(2)建立了低高程岸坡表生改造缓裂生成机制模型,分析了其生成过程。(3)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中,基于拉破坏区分布、剪应变和点安全度等指标,分析了低高程岸坡卸荷松弛范围,其中谷底表生改造明显影响深度为6~9m。 摘要:小湾水电站坝基、水垫塘边坡及低高程排水洞系统广泛地揭示了低高程岸坡的地质特征。基于现场调查和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深化认识了低高程岸坡表生改造特征:(1)它是在建造和构造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构造缓倾角节理扩展、错动;陡倾角节理扩展、产状改变以及错动;新生了大量中缓倾角裂隙;表生改造程度向坡内减弱。(2)建立了低高程岸坡表生改造缓裂生成机制模型,分析了其生成过程。(3)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中,基于拉破坏区分布、剪应变和点安全度等指标,分析了低高程岸坡卸荷松弛范围,其中谷底表生改造明显影响深度为6~9m。
2009, 17(6): 809-817.
摘要:
摘要 巴东新城区发育有黄土坡滑坡、赵树岭滑坡、太矶头滑坡、童家坪滑坡等多处大型古滑坡,研究库岸斜坡岩体结构特征对滑坡的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巴东新城区白土坡和西壤坡两段库岸深300余米监测剖面的地质勘探资料,根据岩芯颜色、岩性和结构将巴东组第三段划分为24段;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和岩芯精细测量分析库岸斜坡岩体处于滨海环境的海陆过渡相,岩性组合、岩层厚度、矿物组成及强度具有复杂的垂向分带特征;探讨了层间软弱带和大型滑坡的关系。研究表明:巴东新城区库岸斜坡巴东组第三段内发育有13层贯通的软弱带,表现为为富含泥质、结构破碎的泥质软弱夹层、构造碎裂岩、溶蚀改造带和软岩软弱带。在沉积成岩时经历了滨海相反复的海浸海退,软弱带多分布在沉积环境动荡的开阔台地(陆棚泻湖)和局限台地(潮间带)。巴东组第二、三段岩性及沉积环境属缓慢过渡,在构造作用下未发生明显的滑脱。沉积结构和后期构造共同作用形成了贯通软弱带,为大型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峡水库全面蓄水后,软弱带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必将加剧库岸斜坡的深部形变。 摘要 巴东新城区发育有黄土坡滑坡、赵树岭滑坡、太矶头滑坡、童家坪滑坡等多处大型古滑坡,研究库岸斜坡岩体结构特征对滑坡的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巴东新城区白土坡和西壤坡两段库岸深300余米监测剖面的地质勘探资料,根据岩芯颜色、岩性和结构将巴东组第三段划分为24段;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和岩芯精细测量分析库岸斜坡岩体处于滨海环境的海陆过渡相,岩性组合、岩层厚度、矿物组成及强度具有复杂的垂向分带特征;探讨了层间软弱带和大型滑坡的关系。研究表明:巴东新城区库岸斜坡巴东组第三段内发育有13层贯通的软弱带,表现为为富含泥质、结构破碎的泥质软弱夹层、构造碎裂岩、溶蚀改造带和软岩软弱带。在沉积成岩时经历了滨海相反复的海浸海退,软弱带多分布在沉积环境动荡的开阔台地(陆棚泻湖)和局限台地(潮间带)。巴东组第二、三段岩性及沉积环境属缓慢过渡,在构造作用下未发生明显的滑脱。沉积结构和后期构造共同作用形成了贯通软弱带,为大型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峡水库全面蓄水后,软弱带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必将加剧库岸斜坡的深部形变。
摘要 巴东新城区发育有黄土坡滑坡、赵树岭滑坡、太矶头滑坡、童家坪滑坡等多处大型古滑坡,研究库岸斜坡岩体结构特征对滑坡的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巴东新城区白土坡和西壤坡两段库岸深300余米监测剖面的地质勘探资料,根据岩芯颜色、岩性和结构将巴东组第三段划分为24段;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和岩芯精细测量分析库岸斜坡岩体处于滨海环境的海陆过渡相,岩性组合、岩层厚度、矿物组成及强度具有复杂的垂向分带特征;探讨了层间软弱带和大型滑坡的关系。研究表明:巴东新城区库岸斜坡巴东组第三段内发育有13层贯通的软弱带,表现为为富含泥质、结构破碎的泥质软弱夹层、构造碎裂岩、溶蚀改造带和软岩软弱带。在沉积成岩时经历了滨海相反复的海浸海退,软弱带多分布在沉积环境动荡的开阔台地(陆棚泻湖)和局限台地(潮间带)。巴东组第二、三段岩性及沉积环境属缓慢过渡,在构造作用下未发生明显的滑脱。沉积结构和后期构造共同作用形成了贯通软弱带,为大型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峡水库全面蓄水后,软弱带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必将加剧库岸斜坡的深部形变。 摘要 巴东新城区发育有黄土坡滑坡、赵树岭滑坡、太矶头滑坡、童家坪滑坡等多处大型古滑坡,研究库岸斜坡岩体结构特征对滑坡的治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巴东新城区白土坡和西壤坡两段库岸深300余米监测剖面的地质勘探资料,根据岩芯颜色、岩性和结构将巴东组第三段划分为24段;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和岩芯精细测量分析库岸斜坡岩体处于滨海环境的海陆过渡相,岩性组合、岩层厚度、矿物组成及强度具有复杂的垂向分带特征;探讨了层间软弱带和大型滑坡的关系。研究表明:巴东新城区库岸斜坡巴东组第三段内发育有13层贯通的软弱带,表现为为富含泥质、结构破碎的泥质软弱夹层、构造碎裂岩、溶蚀改造带和软岩软弱带。在沉积成岩时经历了滨海相反复的海浸海退,软弱带多分布在沉积环境动荡的开阔台地(陆棚泻湖)和局限台地(潮间带)。巴东组第二、三段岩性及沉积环境属缓慢过渡,在构造作用下未发生明显的滑脱。沉积结构和后期构造共同作用形成了贯通软弱带,为大型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峡水库全面蓄水后,软弱带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必将加剧库岸斜坡的深部形变。
2009, 17(6): 817-822.
摘要:
以贵州省普定县碳酸盐岩石漠化研究试验区(陈旗村)的棕黄色粘性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初始含水率和浸润时间两个影响因素,对研究区土体中占绝对优势的5mm的大颗粒团聚体进行了共计16组湿筛法试验。结果表明: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遇水破裂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被浸润初期,初始含水率越小的土壤,经雨水浸润后,大颗粒团聚体破裂得越快越彻底;而原本就比较湿润的土体,团聚体的稳定性则较好。因此,对碳酸盐岩石地区石漠化的防治,应着重考虑气候长期干燥、蒸发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以贵州省普定县碳酸盐岩石漠化研究试验区(陈旗村)的棕黄色粘性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初始含水率和浸润时间两个影响因素,对研究区土体中占绝对优势的5mm的大颗粒团聚体进行了共计16组湿筛法试验。结果表明: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遇水破裂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被浸润初期,初始含水率越小的土壤,经雨水浸润后,大颗粒团聚体破裂得越快越彻底;而原本就比较湿润的土体,团聚体的稳定性则较好。因此,对碳酸盐岩石地区石漠化的防治,应着重考虑气候长期干燥、蒸发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以贵州省普定县碳酸盐岩石漠化研究试验区(陈旗村)的棕黄色粘性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初始含水率和浸润时间两个影响因素,对研究区土体中占绝对优势的5mm的大颗粒团聚体进行了共计16组湿筛法试验。结果表明: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遇水破裂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被浸润初期,初始含水率越小的土壤,经雨水浸润后,大颗粒团聚体破裂得越快越彻底;而原本就比较湿润的土体,团聚体的稳定性则较好。因此,对碳酸盐岩石地区石漠化的防治,应着重考虑气候长期干燥、蒸发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以贵州省普定县碳酸盐岩石漠化研究试验区(陈旗村)的棕黄色粘性土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初始含水率和浸润时间两个影响因素,对研究区土体中占绝对优势的5mm的大颗粒团聚体进行了共计16组湿筛法试验。结果表明:棕黄色粘性土团聚体遇水破裂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被浸润初期,初始含水率越小的土壤,经雨水浸润后,大颗粒团聚体破裂得越快越彻底;而原本就比较湿润的土体,团聚体的稳定性则较好。因此,对碳酸盐岩石地区石漠化的防治,应着重考虑气候长期干燥、蒸发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2009, 17(6): 823-829.
摘要:
龙游石窟1-5号洞室群几百年来一直处于水下,1992年首次被抽干水用于开发旅游。由于抽水前后环境的强烈改变,以及洞内干湿交替明显,所以洞室围岩风化和破坏都十分严重。其中,本文所讨论的3号洞第3-2号岩柱就是已发生严重开裂,并亟待加固。为对该岩柱的加固提供科学依据,需准确把握变形破坏发展情况和据此研究它的变形破坏机理。为此,作者采用JSYCB-73系列电感式测缝仪和钢尺等手段对岩柱开裂的宽度和长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所取得的大量数据和地质条件,对该岩柱的开裂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用来加固邻区的混凝土喷层的重力部分转移到该岩柱上,从而增加了荷载;(2)由于洞内渗水严重、干湿交替、温差变化较大等使风化作用加大。结果,导致该岩柱的强度降低。(3)该岩柱强度的降低和所施加荷载的增加等两个因素最终导致了岩柱被压裂。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并考虑文物保护和旅游的需要,提出了治水、地表卸荷、岩柱加锚、加箍等加固措施。加固后的监测数据表明,开裂已不再发展,岩柱已处于稳定 龙游石窟1-5号洞室群几百年来一直处于水下,1992年首次被抽干水用于开发旅游。由于抽水前后环境的强烈改变,以及洞内干湿交替明显,所以洞室围岩风化和破坏都十分严重。其中,本文所讨论的3号洞第3-2号岩柱就是已发生严重开裂,并亟待加固。为对该岩柱的加固提供科学依据,需准确把握变形破坏发展情况和据此研究它的变形破坏机理。为此,作者采用JSYCB-73系列电感式测缝仪和钢尺等手段对岩柱开裂的宽度和长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所取得的大量数据和地质条件,对该岩柱的开裂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用来加固邻区的混凝土喷层的重力部分转移到该岩柱上,从而增加了荷载;(2)由于洞内渗水严重、干湿交替、温差变化较大等使风化作用加大。结果,导致该岩柱的强度降低。(3)该岩柱强度的降低和所施加荷载的增加等两个因素最终导致了岩柱被压裂。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并考虑文物保护和旅游的需要,提出了治水、地表卸荷、岩柱加锚、加箍等加固措施。加固后的监测数据表明,开裂已不再发展,岩柱已处于稳定
龙游石窟1-5号洞室群几百年来一直处于水下,1992年首次被抽干水用于开发旅游。由于抽水前后环境的强烈改变,以及洞内干湿交替明显,所以洞室围岩风化和破坏都十分严重。其中,本文所讨论的3号洞第3-2号岩柱就是已发生严重开裂,并亟待加固。为对该岩柱的加固提供科学依据,需准确把握变形破坏发展情况和据此研究它的变形破坏机理。为此,作者采用JSYCB-73系列电感式测缝仪和钢尺等手段对岩柱开裂的宽度和长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所取得的大量数据和地质条件,对该岩柱的开裂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用来加固邻区的混凝土喷层的重力部分转移到该岩柱上,从而增加了荷载;(2)由于洞内渗水严重、干湿交替、温差变化较大等使风化作用加大。结果,导致该岩柱的强度降低。(3)该岩柱强度的降低和所施加荷载的增加等两个因素最终导致了岩柱被压裂。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并考虑文物保护和旅游的需要,提出了治水、地表卸荷、岩柱加锚、加箍等加固措施。加固后的监测数据表明,开裂已不再发展,岩柱已处于稳定 龙游石窟1-5号洞室群几百年来一直处于水下,1992年首次被抽干水用于开发旅游。由于抽水前后环境的强烈改变,以及洞内干湿交替明显,所以洞室围岩风化和破坏都十分严重。其中,本文所讨论的3号洞第3-2号岩柱就是已发生严重开裂,并亟待加固。为对该岩柱的加固提供科学依据,需准确把握变形破坏发展情况和据此研究它的变形破坏机理。为此,作者采用JSYCB-73系列电感式测缝仪和钢尺等手段对岩柱开裂的宽度和长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所取得的大量数据和地质条件,对该岩柱的开裂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用来加固邻区的混凝土喷层的重力部分转移到该岩柱上,从而增加了荷载;(2)由于洞内渗水严重、干湿交替、温差变化较大等使风化作用加大。结果,导致该岩柱的强度降低。(3)该岩柱强度的降低和所施加荷载的增加等两个因素最终导致了岩柱被压裂。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并考虑文物保护和旅游的需要,提出了治水、地表卸荷、岩柱加锚、加箍等加固措施。加固后的监测数据表明,开裂已不再发展,岩柱已处于稳定
2009, 17(6): 829-835.
摘要:
摘 要:通过现场冲刷试验,结合勘探、调查及室内含泥率测定等手段对大型天然黄土洞穴系统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水文特性及侵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洞穴系统侵蚀过程具有明显的期次性;洞穴过水流量过程曲线可分为增加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减小阶段三个特征流量段,其中在第一阶段普遍存在滞流效应,第二阶段具有小幅波动的特性,并发现洞穴内的总渗流损失量随设计注水流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根据含泥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了不同流量过程段含泥率的变化特点,通过不同工况的累积侵蚀量对比发现洞穴的侵蚀速率与流量显著正相关。从机理上对产生上述过程、现象及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合理解释,为黄土潜蚀机理及潜蚀速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现场试验数据。 摘 要:通过现场冲刷试验,结合勘探、调查及室内含泥率测定等手段对大型天然黄土洞穴系统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水文特性及侵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洞穴系统侵蚀过程具有明显的期次性;洞穴过水流量过程曲线可分为增加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减小阶段三个特征流量段,其中在第一阶段普遍存在滞流效应,第二阶段具有小幅波动的特性,并发现洞穴内的总渗流损失量随设计注水流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根据含泥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了不同流量过程段含泥率的变化特点,通过不同工况的累积侵蚀量对比发现洞穴的侵蚀速率与流量显著正相关。从机理上对产生上述过程、现象及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合理解释,为黄土潜蚀机理及潜蚀速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现场试验数据。
摘 要:通过现场冲刷试验,结合勘探、调查及室内含泥率测定等手段对大型天然黄土洞穴系统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水文特性及侵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洞穴系统侵蚀过程具有明显的期次性;洞穴过水流量过程曲线可分为增加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减小阶段三个特征流量段,其中在第一阶段普遍存在滞流效应,第二阶段具有小幅波动的特性,并发现洞穴内的总渗流损失量随设计注水流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根据含泥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了不同流量过程段含泥率的变化特点,通过不同工况的累积侵蚀量对比发现洞穴的侵蚀速率与流量显著正相关。从机理上对产生上述过程、现象及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合理解释,为黄土潜蚀机理及潜蚀速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现场试验数据。 摘 要:通过现场冲刷试验,结合勘探、调查及室内含泥率测定等手段对大型天然黄土洞穴系统的三维空间展布特征、水文特性及侵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洞穴系统侵蚀过程具有明显的期次性;洞穴过水流量过程曲线可分为增加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减小阶段三个特征流量段,其中在第一阶段普遍存在滞流效应,第二阶段具有小幅波动的特性,并发现洞穴内的总渗流损失量随设计注水流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根据含泥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了不同流量过程段含泥率的变化特点,通过不同工况的累积侵蚀量对比发现洞穴的侵蚀速率与流量显著正相关。从机理上对产生上述过程、现象及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合理解释,为黄土潜蚀机理及潜蚀速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现场试验数据。
2009, 17(6): 842-846.
摘要:
摘 要:工程实践发现水泥固化软土受土体腐殖酸成分的影响。当前,土体腐殖酸组分对水泥土固化影响已成为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在实际工程采样对水泥加固土腐殖酸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对比试验分析,以研究不同水泥掺量、不同地域水泥固化土腐殖酸组分的影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由红外光谱(IR)试验表现在水泥环境中胡敏酸组分的羧基量增多,水泥土阳离子交换量(CEC)随水泥掺量增加而增大;在5%、10%、20%水泥掺入比之水泥土中,由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证实,富里酸组分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效果较强。水泥土腐殖酸组分可与水泥产物Ca2+、AI3+反应,在水泥土环境生成钙、铝键等复合体,它们可能影响水泥水解水化反应,削减水泥所能达到的固化效果。 关键词:腐殖酸组分;红外光谱(IR);电子扫描显微镜(SEM);阳离子交换量(CEC);水泥土。 摘 要:工程实践发现水泥固化软土受土体腐殖酸成分的影响。当前,土体腐殖酸组分对水泥土固化影响已成为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在实际工程采样对水泥加固土腐殖酸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对比试验分析,以研究不同水泥掺量、不同地域水泥固化土腐殖酸组分的影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由红外光谱(IR)试验表现在水泥环境中胡敏酸组分的羧基量增多,水泥土阳离子交换量(CEC)随水泥掺量增加而增大;在5%、10%、20%水泥掺入比之水泥土中,由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证实,富里酸组分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效果较强。水泥土腐殖酸组分可与水泥产物Ca2+、AI3+反应,在水泥土环境生成钙、铝键等复合体,它们可能影响水泥水解水化反应,削减水泥所能达到的固化效果。 关键词:腐殖酸组分;红外光谱(IR);电子扫描显微镜(SEM);阳离子交换量(CEC);水泥土。
摘 要:工程实践发现水泥固化软土受土体腐殖酸成分的影响。当前,土体腐殖酸组分对水泥土固化影响已成为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在实际工程采样对水泥加固土腐殖酸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对比试验分析,以研究不同水泥掺量、不同地域水泥固化土腐殖酸组分的影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由红外光谱(IR)试验表现在水泥环境中胡敏酸组分的羧基量增多,水泥土阳离子交换量(CEC)随水泥掺量增加而增大;在5%、10%、20%水泥掺入比之水泥土中,由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证实,富里酸组分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效果较强。水泥土腐殖酸组分可与水泥产物Ca2+、AI3+反应,在水泥土环境生成钙、铝键等复合体,它们可能影响水泥水解水化反应,削减水泥所能达到的固化效果。 关键词:腐殖酸组分;红外光谱(IR);电子扫描显微镜(SEM);阳离子交换量(CEC);水泥土。 摘 要:工程实践发现水泥固化软土受土体腐殖酸成分的影响。当前,土体腐殖酸组分对水泥土固化影响已成为岩土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在实际工程采样对水泥加固土腐殖酸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对比试验分析,以研究不同水泥掺量、不同地域水泥固化土腐殖酸组分的影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由红外光谱(IR)试验表现在水泥环境中胡敏酸组分的羧基量增多,水泥土阳离子交换量(CEC)随水泥掺量增加而增大;在5%、10%、20%水泥掺入比之水泥土中,由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证实,富里酸组分对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效果较强。水泥土腐殖酸组分可与水泥产物Ca2+、AI3+反应,在水泥土环境生成钙、铝键等复合体,它们可能影响水泥水解水化反应,削减水泥所能达到的固化效果。 关键词:腐殖酸组分;红外光谱(IR);电子扫描显微镜(SEM);阳离子交换量(CEC);水泥土。
2009, 17(6): 852-856.
摘要:
摘要:《工程地质学报》(简称《学报》)经过17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各项指标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对《学报》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定位,有必要学报近年来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统计评估。本文主要依据《学报》近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学报》的影响因子等各项综合指标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学近年来的发展规律,找出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学报学术质量提供一个科学的根据。 摘要:《工程地质学报》(简称《学报》)经过17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各项指标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对《学报》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定位,有必要学报近年来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统计评估。本文主要依据《学报》近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学报》的影响因子等各项综合指标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学近年来的发展规律,找出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学报学术质量提供一个科学的根据。
摘要:《工程地质学报》(简称《学报》)经过17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各项指标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对《学报》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定位,有必要学报近年来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统计评估。本文主要依据《学报》近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学报》的影响因子等各项综合指标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学近年来的发展规律,找出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学报学术质量提供一个科学的根据。 摘要:《工程地质学报》(简称《学报》)经过17年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各项指标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对《学报》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定位,有必要学报近年来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统计评估。本文主要依据《学报》近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学报》的影响因子等各项综合指标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学近年来的发展规律,找出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学报学术质量提供一个科学的根据。
摘要:
2009年,《工程地质学报》最值得祝贺的大事就是《学报》进入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也是《学报》在众多作者、读者、评审专家及编辑部等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我们祝贺! 一年来,《学报》共发表论文129篇,其中有18篇是关于地震引起的各类工程地质灾害的相关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既包括2008汶川地震各类地质灾害的研究进展,也包含了2009年6.4重庆武隆滑坡的研究报道。在这些论文中,殷跃平教授的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是在2008年已发表的论文基础上再次完善,黄润滑秋教授的再论大光包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也是在对2008年已发表的论文的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补充资料,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他们对科学问题的认真钻研,对于突发事件产生的科学问题的执着精神,都是《学报》应值得关注的,同时《学报》将继续关注此类极端事件的相关研究,并尽可能第一时间发表。同时,我们也欢迎读者对此类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2009年《学报》另一件大事就是开通了在线投稿系统(www.gcdz.org),自从7月13日试运行以来,编辑部处理了近200篇各类投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论文的社会反响也是显而易见,同时数据库的管理方式,使得作者、审者、编辑及读者等沟通更便捷,节省了大量手工统计的时间。同时,编辑部能在第一时间对当期论文的点击数量和下载数量进行分析,以便尽早了解各类论文在读者中的反映,并在后续的论文选题有所侧重。尤其是在最近几期刊物上,许强等的关于重庆武隆滑坡的论文、黄润秋等的关于大渡河堵江滑坡的论文、熊巨华等的关于工程地质学科基金申请的统计分析,以及伍法权的关于第三届全国岩土大会学术总结方面的论文均被读者点击率较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优秀论文的发表,《学报》网站的被关注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优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同时,在今年,《学报》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随着第六期稿件的定稿,编辑部将与全体编委联系,请编委提出优秀论文的提名,编辑部将尽快分布优秀论文评审结果。 就在本期稿件紧张编辑加工过程中,传来我们敬爱的许兵老师不幸辞世的消息,《工程地质学报》的创办,就是许兵老师等前辈多次申请成功的,《学报》创刊后,许兵老师曾任学报第一届副主编及名誉编委,他为《学报》的发展倾尽心血,在《学报》发展的十七年历程中,他为《学报》评审了大量论文,为学报的学术质量、编辑部人才培养、《学报》的各项管理工作鞠躬尽瘁,他的辞世,不但使我们失去了一个良师,更是工程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愿许兵老师一路走好! 2009年,《工程地质学报》最值得祝贺的大事就是《学报》进入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也是《学报》在众多作者、读者、评审专家及编辑部等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我们祝贺! 一年来,《学报》共发表论文129篇,其中有18篇是关于地震引起的各类工程地质灾害的相关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既包括2008汶川地震各类地质灾害的研究进展,也包含了2009年6.4重庆武隆滑坡的研究报道。在这些论文中,殷跃平教授的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是在2008年已发表的论文基础上再次完善,黄润滑秋教授的再论大光包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也是在对2008年已发表的论文的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补充资料,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他们对科学问题的认真钻研,对于突发事件产生的科学问题的执着精神,都是《学报》应值得关注的,同时《学报》将继续关注此类极端事件的相关研究,并尽可能第一时间发表。同时,我们也欢迎读者对此类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2009年《学报》另一件大事就是开通了在线投稿系统(www.gcdz.org),自从7月13日试运行以来,编辑部处理了近200篇各类投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论文的社会反响也是显而易见,同时数据库的管理方式,使得作者、审者、编辑及读者等沟通更便捷,节省了大量手工统计的时间。同时,编辑部能在第一时间对当期论文的点击数量和下载数量进行分析,以便尽早了解各类论文在读者中的反映,并在后续的论文选题有所侧重。尤其是在最近几期刊物上,许强等的关于重庆武隆滑坡的论文、黄润秋等的关于大渡河堵江滑坡的论文、熊巨华等的关于工程地质学科基金申请的统计分析,以及伍法权的关于第三届全国岩土大会学术总结方面的论文均被读者点击率较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优秀论文的发表,《学报》网站的被关注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优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同时,在今年,《学报》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随着第六期稿件的定稿,编辑部将与全体编委联系,请编委提出优秀论文的提名,编辑部将尽快分布优秀论文评审结果。 就在本期稿件紧张编辑加工过程中,传来我们敬爱的许兵老师不幸辞世的消息,《工程地质学报》的创办,就是许兵老师等前辈多次申请成功的,《学报》创刊后,许兵老师曾任学报第一届副主编及名誉编委,他为《学报》的发展倾尽心血,在《学报》发展的十七年历程中,他为《学报》评审了大量论文,为学报的学术质量、编辑部人才培养、《学报》的各项管理工作鞠躬尽瘁,他的辞世,不但使我们失去了一个良师,更是工程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愿许兵老师一路走好!
2009年,《工程地质学报》最值得祝贺的大事就是《学报》进入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也是《学报》在众多作者、读者、评审专家及编辑部等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我们祝贺! 一年来,《学报》共发表论文129篇,其中有18篇是关于地震引起的各类工程地质灾害的相关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既包括2008汶川地震各类地质灾害的研究进展,也包含了2009年6.4重庆武隆滑坡的研究报道。在这些论文中,殷跃平教授的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是在2008年已发表的论文基础上再次完善,黄润滑秋教授的再论大光包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也是在对2008年已发表的论文的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补充资料,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他们对科学问题的认真钻研,对于突发事件产生的科学问题的执着精神,都是《学报》应值得关注的,同时《学报》将继续关注此类极端事件的相关研究,并尽可能第一时间发表。同时,我们也欢迎读者对此类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2009年《学报》另一件大事就是开通了在线投稿系统(www.gcdz.org),自从7月13日试运行以来,编辑部处理了近200篇各类投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论文的社会反响也是显而易见,同时数据库的管理方式,使得作者、审者、编辑及读者等沟通更便捷,节省了大量手工统计的时间。同时,编辑部能在第一时间对当期论文的点击数量和下载数量进行分析,以便尽早了解各类论文在读者中的反映,并在后续的论文选题有所侧重。尤其是在最近几期刊物上,许强等的关于重庆武隆滑坡的论文、黄润秋等的关于大渡河堵江滑坡的论文、熊巨华等的关于工程地质学科基金申请的统计分析,以及伍法权的关于第三届全国岩土大会学术总结方面的论文均被读者点击率较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优秀论文的发表,《学报》网站的被关注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优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同时,在今年,《学报》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随着第六期稿件的定稿,编辑部将与全体编委联系,请编委提出优秀论文的提名,编辑部将尽快分布优秀论文评审结果。 就在本期稿件紧张编辑加工过程中,传来我们敬爱的许兵老师不幸辞世的消息,《工程地质学报》的创办,就是许兵老师等前辈多次申请成功的,《学报》创刊后,许兵老师曾任学报第一届副主编及名誉编委,他为《学报》的发展倾尽心血,在《学报》发展的十七年历程中,他为《学报》评审了大量论文,为学报的学术质量、编辑部人才培养、《学报》的各项管理工作鞠躬尽瘁,他的辞世,不但使我们失去了一个良师,更是工程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愿许兵老师一路走好! 2009年,《工程地质学报》最值得祝贺的大事就是《学报》进入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也是《学报》在众多作者、读者、评审专家及编辑部等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我们祝贺! 一年来,《学报》共发表论文129篇,其中有18篇是关于地震引起的各类工程地质灾害的相关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既包括2008汶川地震各类地质灾害的研究进展,也包含了2009年6.4重庆武隆滑坡的研究报道。在这些论文中,殷跃平教授的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是在2008年已发表的论文基础上再次完善,黄润滑秋教授的再论大光包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也是在对2008年已发表的论文的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补充资料,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他们对科学问题的认真钻研,对于突发事件产生的科学问题的执着精神,都是《学报》应值得关注的,同时《学报》将继续关注此类极端事件的相关研究,并尽可能第一时间发表。同时,我们也欢迎读者对此类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2009年《学报》另一件大事就是开通了在线投稿系统(www.gcdz.org),自从7月13日试运行以来,编辑部处理了近200篇各类投稿,工作效率极大提高,论文的社会反响也是显而易见,同时数据库的管理方式,使得作者、审者、编辑及读者等沟通更便捷,节省了大量手工统计的时间。同时,编辑部能在第一时间对当期论文的点击数量和下载数量进行分析,以便尽早了解各类论文在读者中的反映,并在后续的论文选题有所侧重。尤其是在最近几期刊物上,许强等的关于重庆武隆滑坡的论文、黄润秋等的关于大渡河堵江滑坡的论文、熊巨华等的关于工程地质学科基金申请的统计分析,以及伍法权的关于第三届全国岩土大会学术总结方面的论文均被读者点击率较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更多优秀论文的发表,《学报》网站的被关注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优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同时,在今年,《学报》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随着第六期稿件的定稿,编辑部将与全体编委联系,请编委提出优秀论文的提名,编辑部将尽快分布优秀论文评审结果。 就在本期稿件紧张编辑加工过程中,传来我们敬爱的许兵老师不幸辞世的消息,《工程地质学报》的创办,就是许兵老师等前辈多次申请成功的,《学报》创刊后,许兵老师曾任学报第一届副主编及名誉编委,他为《学报》的发展倾尽心血,在《学报》发展的十七年历程中,他为《学报》评审了大量论文,为学报的学术质量、编辑部人才培养、《学报》的各项管理工作鞠躬尽瘁,他的辞世,不但使我们失去了一个良师,更是工程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愿许兵老师一路走好!
2009, 17(6).
摘要: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程地质学报》将于2010年1月正式开通在线投稿系统。欢迎各位作者、读者、专家、登录使用。本系统中,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修改稿件的一般要求;专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审稿;读者也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本刊的过刊全文和最新文章收录情况。 1 网上投稿 (1)点击《工程地质学报》网址:www.gcdz.org。 (2)注册和登录:请根据相关提示进行注册,注册时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请保留,以后查询时均使用此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时标注*号的为必填项,其他项可选填。 (3)投稿:点击本刊网址,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后,即可点击投新稿件,按提示逐项填写稿件信息,并上传稿件全文,点击下一步,对稿件信息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点击完成,即可完成投稿。 (4)同一邮箱只能注册一个投搞人。若忘记用户名和密码可与编辑部联系,或用其他邮箱再注册重新投稿。 2稿件查询 登录投稿系统,点击稿件查询,可查看所投稿件的基本信息和目前的处理状态。稿件在我刊的处理可分为若干阶段,其中有些阶段可以跳过。这些状态请在稿件状态栏下及时查询,修改意见或退稿意见可以在修改意见栏下查询。更新的稿件可在上传/下载修改稿中上传更新,也可通过email发送。 3 网上审稿 (1)热忱希望各位专家登陆我刊审稿系统,并注册为我刊的审稿专家(一般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获得者)。 (2)编辑部已为部分专家作简单注册,并将审稿专家登录的网址、用户名和密码发送至专家的电子邮箱,审稿人在邮件中可直接点击链接审稿。 (3)敬请各位专家登录在线投稿审稿系统,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点击相关模式,点击左侧修改个人信息可以进行相应修改补充。您的邮编和地址请准确填写,以便我们邮寄审稿费。 (4)点击新送审稿件或者在审稿件模式,您可直接下载稿件离线审稿,然后将审稿意见和对原稿的批注再上传回来,也可在线直接审稿。 (5)同一邮箱的审稿人一经注册并经编辑部认可后,不能以同一邮箱进行再注册。 本刊热忱欢迎对工程地质及相关研究领域有兴趣的专家学者登录在线审稿系统,成为本刊审稿人。 由于系统在运行初期,有些作者和专家尚不习惯在线投稿的运作程序,本刊编辑部将在收到电子邮件投稿后替作者注册并上传稿件,同时将注册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投稿邮箱通知作者。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010-82998121,gcdz@mail.igcas.ac.cn)。对于文档较大的稿件,请提前与编辑部联系。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程地质学报》将于2010年1月正式开通在线投稿系统。欢迎各位作者、读者、专家、登录使用。本系统中,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修改稿件的一般要求;专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审稿;读者也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本刊的过刊全文和最新文章收录情况。 1 网上投稿 (1)点击《工程地质学报》网址:www.gcdz.org。 (2)注册和登录:请根据相关提示进行注册,注册时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请保留,以后查询时均使用此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时标注*号的为必填项,其他项可选填。 (3)投稿:点击本刊网址,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后,即可点击投新稿件,按提示逐项填写稿件信息,并上传稿件全文,点击下一步,对稿件信息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点击完成,即可完成投稿。 (4)同一邮箱只能注册一个投搞人。若忘记用户名和密码可与编辑部联系,或用其他邮箱再注册重新投稿。 2稿件查询 登录投稿系统,点击稿件查询,可查看所投稿件的基本信息和目前的处理状态。稿件在我刊的处理可分为若干阶段,其中有些阶段可以跳过。这些状态请在稿件状态栏下及时查询,修改意见或退稿意见可以在修改意见栏下查询。更新的稿件可在上传/下载修改稿中上传更新,也可通过email发送。 3 网上审稿 (1)热忱希望各位专家登陆我刊审稿系统,并注册为我刊的审稿专家(一般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获得者)。 (2)编辑部已为部分专家作简单注册,并将审稿专家登录的网址、用户名和密码发送至专家的电子邮箱,审稿人在邮件中可直接点击链接审稿。 (3)敬请各位专家登录在线投稿审稿系统,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点击相关模式,点击左侧修改个人信息可以进行相应修改补充。您的邮编和地址请准确填写,以便我们邮寄审稿费。 (4)点击新送审稿件或者在审稿件模式,您可直接下载稿件离线审稿,然后将审稿意见和对原稿的批注再上传回来,也可在线直接审稿。 (5)同一邮箱的审稿人一经注册并经编辑部认可后,不能以同一邮箱进行再注册。 本刊热忱欢迎对工程地质及相关研究领域有兴趣的专家学者登录在线审稿系统,成为本刊审稿人。 由于系统在运行初期,有些作者和专家尚不习惯在线投稿的运作程序,本刊编辑部将在收到电子邮件投稿后替作者注册并上传稿件,同时将注册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投稿邮箱通知作者。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010-82998121,gcdz@mail.igcas.ac.cn)。对于文档较大的稿件,请提前与编辑部联系。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程地质学报》将于2010年1月正式开通在线投稿系统。欢迎各位作者、读者、专家、登录使用。本系统中,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修改稿件的一般要求;专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审稿;读者也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本刊的过刊全文和最新文章收录情况。 1 网上投稿 (1)点击《工程地质学报》网址:www.gcdz.org。 (2)注册和登录:请根据相关提示进行注册,注册时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请保留,以后查询时均使用此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时标注*号的为必填项,其他项可选填。 (3)投稿:点击本刊网址,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后,即可点击投新稿件,按提示逐项填写稿件信息,并上传稿件全文,点击下一步,对稿件信息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点击完成,即可完成投稿。 (4)同一邮箱只能注册一个投搞人。若忘记用户名和密码可与编辑部联系,或用其他邮箱再注册重新投稿。 2稿件查询 登录投稿系统,点击稿件查询,可查看所投稿件的基本信息和目前的处理状态。稿件在我刊的处理可分为若干阶段,其中有些阶段可以跳过。这些状态请在稿件状态栏下及时查询,修改意见或退稿意见可以在修改意见栏下查询。更新的稿件可在上传/下载修改稿中上传更新,也可通过email发送。 3 网上审稿 (1)热忱希望各位专家登陆我刊审稿系统,并注册为我刊的审稿专家(一般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获得者)。 (2)编辑部已为部分专家作简单注册,并将审稿专家登录的网址、用户名和密码发送至专家的电子邮箱,审稿人在邮件中可直接点击链接审稿。 (3)敬请各位专家登录在线投稿审稿系统,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点击相关模式,点击左侧修改个人信息可以进行相应修改补充。您的邮编和地址请准确填写,以便我们邮寄审稿费。 (4)点击新送审稿件或者在审稿件模式,您可直接下载稿件离线审稿,然后将审稿意见和对原稿的批注再上传回来,也可在线直接审稿。 (5)同一邮箱的审稿人一经注册并经编辑部认可后,不能以同一邮箱进行再注册。 本刊热忱欢迎对工程地质及相关研究领域有兴趣的专家学者登录在线审稿系统,成为本刊审稿人。 由于系统在运行初期,有些作者和专家尚不习惯在线投稿的运作程序,本刊编辑部将在收到电子邮件投稿后替作者注册并上传稿件,同时将注册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投稿邮箱通知作者。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010-82998121,gcdz@mail.igcas.ac.cn)。对于文档较大的稿件,请提前与编辑部联系。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程地质学报》将于2010年1月正式开通在线投稿系统。欢迎各位作者、读者、专家、登录使用。本系统中,作者可以网上投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下载修改稿件的一般要求;专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审稿;读者也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本刊的过刊全文和最新文章收录情况。 1 网上投稿 (1)点击《工程地质学报》网址:www.gcdz.org。 (2)注册和登录:请根据相关提示进行注册,注册时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请保留,以后查询时均使用此用户名和密码。注册时标注*号的为必填项,其他项可选填。 (3)投稿:点击本刊网址,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后,即可点击投新稿件,按提示逐项填写稿件信息,并上传稿件全文,点击下一步,对稿件信息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点击完成,即可完成投稿。 (4)同一邮箱只能注册一个投搞人。若忘记用户名和密码可与编辑部联系,或用其他邮箱再注册重新投稿。 2稿件查询 登录投稿系统,点击稿件查询,可查看所投稿件的基本信息和目前的处理状态。稿件在我刊的处理可分为若干阶段,其中有些阶段可以跳过。这些状态请在稿件状态栏下及时查询,修改意见或退稿意见可以在修改意见栏下查询。更新的稿件可在上传/下载修改稿中上传更新,也可通过email发送。 3 网上审稿 (1)热忱希望各位专家登陆我刊审稿系统,并注册为我刊的审稿专家(一般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获得者)。 (2)编辑部已为部分专家作简单注册,并将审稿专家登录的网址、用户名和密码发送至专家的电子邮箱,审稿人在邮件中可直接点击链接审稿。 (3)敬请各位专家登录在线投稿审稿系统,输入您的用户名称和密码,点击相关模式,点击左侧修改个人信息可以进行相应修改补充。您的邮编和地址请准确填写,以便我们邮寄审稿费。 (4)点击新送审稿件或者在审稿件模式,您可直接下载稿件离线审稿,然后将审稿意见和对原稿的批注再上传回来,也可在线直接审稿。 (5)同一邮箱的审稿人一经注册并经编辑部认可后,不能以同一邮箱进行再注册。 本刊热忱欢迎对工程地质及相关研究领域有兴趣的专家学者登录在线审稿系统,成为本刊审稿人。 由于系统在运行初期,有些作者和专家尚不习惯在线投稿的运作程序,本刊编辑部将在收到电子邮件投稿后替作者注册并上传稿件,同时将注册用户名和密码通过投稿邮箱通知作者。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010-82998121,gcdz@mail.igcas.ac.cn)。对于文档较大的稿件,请提前与编辑部联系。
摘要:
许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9年11月21日逝世,享年75岁。我国工程地质界学人及学子们深为悲痛,沉痛哀悼许先生辞世,将以许先生之为人作楷模,发扬先生的精神,永续先生的事业。 〖KG2〗许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五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发展、事业进步和青年一代的培育尽心尽力,做出重要贡献。〖KG2〗 许兵先生于1934年7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县戴南镇。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几十年来,许兵教授主持和参加了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南京长江大桥、南水北调、长江三峡工程、锦屏水电站、金川矿山、苏南和广东核电站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他就参与了西线南水北调的规划研究,大量的现场考察使他获得丰富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对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问题形成了独到的学术论点,后来在成渝铁路建设工程及雅砻江锦屏水电站的研究和咨询中得心应手。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他对以高地应力和强破碎岩体称著的金川镍矿进行了工程地质研究,推动了工程地质力学的学科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进行了苏南和广东核电站和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由于核电站工程对地震极为敏感,而且,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分布有广大的高烈度区,地震和活动断裂问题非 常突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许先生及时地将研究重点集中到这些问题上,开展了地壳构造稳定性研究,其成果成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重要的核心进展。许先生一直关注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他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前期论证,直到他病逝前的几个月还在为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三峡工程阶段性后评估的地质地震专家组工作。许兵先生为科研事业辛勤奉献铸就了他深厚的学术成就。他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和组织出版了《中国工程地质五十年》、《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中国工程地质学》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专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一批国家奖励。1992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得科学贡献奖。〖KG2〗 许兵先生非常重视科技普及和人才培育。长达近二十年期间(1988-2004),他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担负起组织协调全国工程地质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任。他胸怀全局,虚怀若谷,广泛地团结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工程地质科技工作者,为推进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他的杰出工作,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为我国地质行业一个十分活跃的学术领导机构,多次被评为中国地质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性情开朗,与人为善,成为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和重点实验室学子们的良师益友,为我国工程地质人才队伍的成长贡献了毕生精力。1993年-1998年,他兼任《工程地质学报》副主编,为学报的创刊和办刊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KG2〗 许兵先生逝世,是我国工程地质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室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缅怀许兵老师,将学习他的为人,继承他的未竟事业,努力提升工程地质学科创新能力,推动工程地质事业可持续和谐发展。 许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9年11月21日逝世,享年75岁。我国工程地质界学人及学子们深为悲痛,沉痛哀悼许先生辞世,将以许先生之为人作楷模,发扬先生的精神,永续先生的事业。 〖KG2〗许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五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发展、事业进步和青年一代的培育尽心尽力,做出重要贡献。〖KG2〗 许兵先生于1934年7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县戴南镇。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几十年来,许兵教授主持和参加了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南京长江大桥、南水北调、长江三峡工程、锦屏水电站、金川矿山、苏南和广东核电站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他就参与了西线南水北调的规划研究,大量的现场考察使他获得丰富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对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问题形成了独到的学术论点,后来在成渝铁路建设工程及雅砻江锦屏水电站的研究和咨询中得心应手。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他对以高地应力和强破碎岩体称著的金川镍矿进行了工程地质研究,推动了工程地质力学的学科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进行了苏南和广东核电站和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由于核电站工程对地震极为敏感,而且,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分布有广大的高烈度区,地震和活动断裂问题非 常突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许先生及时地将研究重点集中到这些问题上,开展了地壳构造稳定性研究,其成果成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重要的核心进展。许先生一直关注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他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前期论证,直到他病逝前的几个月还在为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三峡工程阶段性后评估的地质地震专家组工作。许兵先生为科研事业辛勤奉献铸就了他深厚的学术成就。他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和组织出版了《中国工程地质五十年》、《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中国工程地质学》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专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一批国家奖励。1992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得科学贡献奖。〖KG2〗 许兵先生非常重视科技普及和人才培育。长达近二十年期间(1988-2004),他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担负起组织协调全国工程地质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任。他胸怀全局,虚怀若谷,广泛地团结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工程地质科技工作者,为推进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他的杰出工作,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为我国地质行业一个十分活跃的学术领导机构,多次被评为中国地质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性情开朗,与人为善,成为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和重点实验室学子们的良师益友,为我国工程地质人才队伍的成长贡献了毕生精力。1993年-1998年,他兼任《工程地质学报》副主编,为学报的创刊和办刊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KG2〗 许兵先生逝世,是我国工程地质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室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缅怀许兵老师,将学习他的为人,继承他的未竟事业,努力提升工程地质学科创新能力,推动工程地质事业可持续和谐发展。
许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9年11月21日逝世,享年75岁。我国工程地质界学人及学子们深为悲痛,沉痛哀悼许先生辞世,将以许先生之为人作楷模,发扬先生的精神,永续先生的事业。 〖KG2〗许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五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发展、事业进步和青年一代的培育尽心尽力,做出重要贡献。〖KG2〗 许兵先生于1934年7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县戴南镇。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几十年来,许兵教授主持和参加了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南京长江大桥、南水北调、长江三峡工程、锦屏水电站、金川矿山、苏南和广东核电站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他就参与了西线南水北调的规划研究,大量的现场考察使他获得丰富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对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问题形成了独到的学术论点,后来在成渝铁路建设工程及雅砻江锦屏水电站的研究和咨询中得心应手。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他对以高地应力和强破碎岩体称著的金川镍矿进行了工程地质研究,推动了工程地质力学的学科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进行了苏南和广东核电站和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由于核电站工程对地震极为敏感,而且,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分布有广大的高烈度区,地震和活动断裂问题非 常突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许先生及时地将研究重点集中到这些问题上,开展了地壳构造稳定性研究,其成果成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重要的核心进展。许先生一直关注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他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前期论证,直到他病逝前的几个月还在为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三峡工程阶段性后评估的地质地震专家组工作。许兵先生为科研事业辛勤奉献铸就了他深厚的学术成就。他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和组织出版了《中国工程地质五十年》、《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中国工程地质学》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专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一批国家奖励。1992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得科学贡献奖。〖KG2〗 许兵先生非常重视科技普及和人才培育。长达近二十年期间(1988-2004),他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担负起组织协调全国工程地质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任。他胸怀全局,虚怀若谷,广泛地团结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工程地质科技工作者,为推进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他的杰出工作,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为我国地质行业一个十分活跃的学术领导机构,多次被评为中国地质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性情开朗,与人为善,成为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和重点实验室学子们的良师益友,为我国工程地质人才队伍的成长贡献了毕生精力。1993年-1998年,他兼任《工程地质学报》副主编,为学报的创刊和办刊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KG2〗 许兵先生逝世,是我国工程地质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室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缅怀许兵老师,将学习他的为人,继承他的未竟事业,努力提升工程地质学科创新能力,推动工程地质事业可持续和谐发展。 许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9年11月21日逝世,享年75岁。我国工程地质界学人及学子们深为悲痛,沉痛哀悼许先生辞世,将以许先生之为人作楷模,发扬先生的精神,永续先生的事业。 〖KG2〗许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五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发展、事业进步和青年一代的培育尽心尽力,做出重要贡献。〖KG2〗 许兵先生于1934年7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县戴南镇。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几十年来,许兵教授主持和参加了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南京长江大桥、南水北调、长江三峡工程、锦屏水电站、金川矿山、苏南和广东核电站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他就参与了西线南水北调的规划研究,大量的现场考察使他获得丰富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对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问题形成了独到的学术论点,后来在成渝铁路建设工程及雅砻江锦屏水电站的研究和咨询中得心应手。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他对以高地应力和强破碎岩体称著的金川镍矿进行了工程地质研究,推动了工程地质力学的学科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进行了苏南和广东核电站和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由于核电站工程对地震极为敏感,而且,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分布有广大的高烈度区,地震和活动断裂问题非 常突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许先生及时地将研究重点集中到这些问题上,开展了地壳构造稳定性研究,其成果成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重要的核心进展。许先生一直关注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他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前期论证,直到他病逝前的几个月还在为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三峡工程阶段性后评估的地质地震专家组工作。许兵先生为科研事业辛勤奉献铸就了他深厚的学术成就。他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和组织出版了《中国工程地质五十年》、《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中国工程地质学》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专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一批国家奖励。1992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得科学贡献奖。〖KG2〗 许兵先生非常重视科技普及和人才培育。长达近二十年期间(1988-2004),他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担负起组织协调全国工程地质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任。他胸怀全局,虚怀若谷,广泛地团结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工程地质科技工作者,为推进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他的杰出工作,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为我国地质行业一个十分活跃的学术领导机构,多次被评为中国地质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性情开朗,与人为善,成为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和重点实验室学子们的良师益友,为我国工程地质人才队伍的成长贡献了毕生精力。1993年-1998年,他兼任《工程地质学报》副主编,为学报的创刊和办刊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KG2〗 许兵先生逝世,是我国工程地质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室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缅怀许兵老师,将学习他的为人,继承他的未竟事业,努力提升工程地质学科创新能力,推动工程地质事业可持续和谐发展。
2009, 17(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