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19卷 第4期
2011, 19(4): 447-454.
摘要:
湛江黏土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结构性对土的力学特性影响不容忽视。对湛江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和变异性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重要指标间的关系经验公式,这可为湛江地区地基基础可靠性设计的参数选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湛江黏土富含黏粒、黏土矿物含量高、含胶凝状的有机质成分、强胶结特性以及片状颗粒为主的絮凝结构是导致其具有不良物理性质和良好力学特性指标的根本原因。不同区域黏土的力学指标空间变异性较大,但物理指标变异性较小。e-、L-、 L-e、a1-2-e关系具有线性相关性,但相互关系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黏土特征,因此,工程设计中不能简单借鉴其他地区黏土经验公式。 湛江黏土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结构性对土的力学特性影响不容忽视。对湛江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和变异性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重要指标间的关系经验公式,这可为湛江地区地基基础可靠性设计的参数选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湛江黏土富含黏粒、黏土矿物含量高、含胶凝状的有机质成分、强胶结特性以及片状颗粒为主的絮凝结构是导致其具有不良物理性质和良好力学特性指标的根本原因。不同区域黏土的力学指标空间变异性较大,但物理指标变异性较小。e-、L-、 L-e、a1-2-e关系具有线性相关性,但相互关系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黏土特征,因此,工程设计中不能简单借鉴其他地区黏土经验公式。
湛江黏土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结构性对土的力学特性影响不容忽视。对湛江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和变异性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重要指标间的关系经验公式,这可为湛江地区地基基础可靠性设计的参数选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湛江黏土富含黏粒、黏土矿物含量高、含胶凝状的有机质成分、强胶结特性以及片状颗粒为主的絮凝结构是导致其具有不良物理性质和良好力学特性指标的根本原因。不同区域黏土的力学指标空间变异性较大,但物理指标变异性较小。e-、L-、 L-e、a1-2-e关系具有线性相关性,但相互关系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黏土特征,因此,工程设计中不能简单借鉴其他地区黏土经验公式。 湛江黏土具有较强的结构性,结构性对土的力学特性影响不容忽视。对湛江黏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和变异性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重要指标间的关系经验公式,这可为湛江地区地基基础可靠性设计的参数选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湛江黏土富含黏粒、黏土矿物含量高、含胶凝状的有机质成分、强胶结特性以及片状颗粒为主的絮凝结构是导致其具有不良物理性质和良好力学特性指标的根本原因。不同区域黏土的力学指标空间变异性较大,但物理指标变异性较小。e-、L-、 L-e、a1-2-e关系具有线性相关性,但相互关系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黏土特征,因此,工程设计中不能简单借鉴其他地区黏土经验公式。
2011, 19(4): 455-459.
摘要:
利用在常规三轴仪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应力控制式三轴仪进行了加(卸)荷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在加荷载和卸荷载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卸荷过程中的变形量比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量小,约为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量的十分之一; (2)当卸荷比例比较小时,试样的回弹变形量非常小; (3)当卸荷比例达到某一定值以后,试样的回弹变形量会显著地增加; (4)当卸荷比例超过另一定值以后,试样的回弹变形量将会趋于稳定。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在加荷载和卸荷载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软黏土加(卸)荷过程中的位移-时间关系曲线相似; (2)在分级卸荷的初始阶段和分级卸荷的最后阶段,用修正剑桥模型计算的变形增量要比试验得到的变形增量稍大,在中间阶段,用修正剑桥模型计算的变形增量与试验得到的变形增量可以较好地吻合; (3)在每一级的卸荷过程中,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与试验结果吻合的很好。 利用在常规三轴仪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应力控制式三轴仪进行了加(卸)荷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在加荷载和卸荷载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卸荷过程中的变形量比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量小,约为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量的十分之一; (2)当卸荷比例比较小时,试样的回弹变形量非常小; (3)当卸荷比例达到某一定值以后,试样的回弹变形量会显著地增加; (4)当卸荷比例超过另一定值以后,试样的回弹变形量将会趋于稳定。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在加荷载和卸荷载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软黏土加(卸)荷过程中的位移-时间关系曲线相似; (2)在分级卸荷的初始阶段和分级卸荷的最后阶段,用修正剑桥模型计算的变形增量要比试验得到的变形增量稍大,在中间阶段,用修正剑桥模型计算的变形增量与试验得到的变形增量可以较好地吻合; (3)在每一级的卸荷过程中,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与试验结果吻合的很好。
利用在常规三轴仪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应力控制式三轴仪进行了加(卸)荷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在加荷载和卸荷载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卸荷过程中的变形量比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量小,约为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量的十分之一; (2)当卸荷比例比较小时,试样的回弹变形量非常小; (3)当卸荷比例达到某一定值以后,试样的回弹变形量会显著地增加; (4)当卸荷比例超过另一定值以后,试样的回弹变形量将会趋于稳定。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在加荷载和卸荷载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软黏土加(卸)荷过程中的位移-时间关系曲线相似; (2)在分级卸荷的初始阶段和分级卸荷的最后阶段,用修正剑桥模型计算的变形增量要比试验得到的变形增量稍大,在中间阶段,用修正剑桥模型计算的变形增量与试验得到的变形增量可以较好地吻合; (3)在每一级的卸荷过程中,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与试验结果吻合的很好。 利用在常规三轴仪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应力控制式三轴仪进行了加(卸)荷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在加荷载和卸荷载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卸荷过程中的变形量比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量小,约为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量的十分之一; (2)当卸荷比例比较小时,试样的回弹变形量非常小; (3)当卸荷比例达到某一定值以后,试样的回弹变形量会显著地增加; (4)当卸荷比例超过另一定值以后,试样的回弹变形量将会趋于稳定。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在加荷载和卸荷载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软黏土加(卸)荷过程中的位移-时间关系曲线相似; (2)在分级卸荷的初始阶段和分级卸荷的最后阶段,用修正剑桥模型计算的变形增量要比试验得到的变形增量稍大,在中间阶段,用修正剑桥模型计算的变形增量与试验得到的变形增量可以较好地吻合; (3)在每一级的卸荷过程中,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与试验结果吻合的很好。
2011, 19(4): 460-466.
摘要:
中国上海地区地铁隧道一般位于第④层淤泥质黏土层中,在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隧道周围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有些区段隧道轴线沉降量已超过20cm,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以上海第④层原状淤泥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循环三轴试验,模拟地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荷载,研究荷载作用下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累积应变、孔隙水压力及再固结后的Cu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加载过程中排水状态因素对土体特性的影响,得到一些重要结论,为上海地区地铁运营阶段行车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有价值地参考。 中国上海地区地铁隧道一般位于第④层淤泥质黏土层中,在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隧道周围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有些区段隧道轴线沉降量已超过20cm,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以上海第④层原状淤泥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循环三轴试验,模拟地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荷载,研究荷载作用下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累积应变、孔隙水压力及再固结后的Cu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加载过程中排水状态因素对土体特性的影响,得到一些重要结论,为上海地区地铁运营阶段行车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有价值地参考。
中国上海地区地铁隧道一般位于第④层淤泥质黏土层中,在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隧道周围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有些区段隧道轴线沉降量已超过20cm,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以上海第④层原状淤泥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循环三轴试验,模拟地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荷载,研究荷载作用下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累积应变、孔隙水压力及再固结后的Cu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加载过程中排水状态因素对土体特性的影响,得到一些重要结论,为上海地区地铁运营阶段行车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有价值地参考。 中国上海地区地铁隧道一般位于第④层淤泥质黏土层中,在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隧道周围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有些区段隧道轴线沉降量已超过20cm,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以上海第④层原状淤泥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循环三轴试验,模拟地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荷载,研究荷载作用下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累积应变、孔隙水压力及再固结后的Cu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加载过程中排水状态因素对土体特性的影响,得到一些重要结论,为上海地区地铁运营阶段行车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有价值地参考。
2011, 19(4): 467-471.
摘要:
黄土斜坡灾害已经成为黄土地区农村城镇化及交通建设的瓶颈,是当前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热点。因震(振)动影响而降低黄土强度、改变黄土自身结构形态的研究是揭示黄土斜坡灾变机理的基础。基于GDS试验系统,采用应变控制等效正弦波逐级加载方式,进行马兰黄土动三轴试验;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马兰黄土试验前后微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马兰黄土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应力松弛现象,应力松弛程度随围压和动应变增加而减小,而破坏动应力随围压增大而线性增大,依摩尔库伦破坏准则,作图得到马兰黄土动强度,和静强度比较,内摩擦角明显变小,而内聚力降低幅值较小。原因在于:马兰黄土的大孔架空微胶结结构在受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微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颗粒接触关系从点-点接触为主转化为面-面接触为主,呈镶嵌微孔微胶结结构。 黄土斜坡灾害已经成为黄土地区农村城镇化及交通建设的瓶颈,是当前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热点。因震(振)动影响而降低黄土强度、改变黄土自身结构形态的研究是揭示黄土斜坡灾变机理的基础。基于GDS试验系统,采用应变控制等效正弦波逐级加载方式,进行马兰黄土动三轴试验;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马兰黄土试验前后微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马兰黄土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应力松弛现象,应力松弛程度随围压和动应变增加而减小,而破坏动应力随围压增大而线性增大,依摩尔库伦破坏准则,作图得到马兰黄土动强度,和静强度比较,内摩擦角明显变小,而内聚力降低幅值较小。原因在于:马兰黄土的大孔架空微胶结结构在受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微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颗粒接触关系从点-点接触为主转化为面-面接触为主,呈镶嵌微孔微胶结结构。
黄土斜坡灾害已经成为黄土地区农村城镇化及交通建设的瓶颈,是当前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热点。因震(振)动影响而降低黄土强度、改变黄土自身结构形态的研究是揭示黄土斜坡灾变机理的基础。基于GDS试验系统,采用应变控制等效正弦波逐级加载方式,进行马兰黄土动三轴试验;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马兰黄土试验前后微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马兰黄土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应力松弛现象,应力松弛程度随围压和动应变增加而减小,而破坏动应力随围压增大而线性增大,依摩尔库伦破坏准则,作图得到马兰黄土动强度,和静强度比较,内摩擦角明显变小,而内聚力降低幅值较小。原因在于:马兰黄土的大孔架空微胶结结构在受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微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颗粒接触关系从点-点接触为主转化为面-面接触为主,呈镶嵌微孔微胶结结构。 黄土斜坡灾害已经成为黄土地区农村城镇化及交通建设的瓶颈,是当前地质灾害领域的研究热点。因震(振)动影响而降低黄土强度、改变黄土自身结构形态的研究是揭示黄土斜坡灾变机理的基础。基于GDS试验系统,采用应变控制等效正弦波逐级加载方式,进行马兰黄土动三轴试验;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马兰黄土试验前后微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马兰黄土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应力松弛现象,应力松弛程度随围压和动应变增加而减小,而破坏动应力随围压增大而线性增大,依摩尔库伦破坏准则,作图得到马兰黄土动强度,和静强度比较,内摩擦角明显变小,而内聚力降低幅值较小。原因在于:马兰黄土的大孔架空微胶结结构在受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微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颗粒接触关系从点-点接触为主转化为面-面接触为主,呈镶嵌微孔微胶结结构。
2011, 19(4): 472-477.
摘要:
本文针对小湾水电站坝基典型片麻岩实际,通过磨片试验分析了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印证了岩石强度与矿物含量以及矿物强度有关。对该片麻岩进行了单轴压缩破裂过程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了该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破裂失稳的声发射过程,分析了岩石内部裂纹随时间、应力、应变变化,对应声发射发展形态,这对于分析岩石破裂失稳机制十分有意义的。试验结果表明:片麻岩属于坚硬-极坚硬岩石,声发射活动规律大体相同,存在明显AE增强点。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振铃计数率适合用来预测岩石的破裂各个阶段。片麻岩的应力-应变关系满足2次多项式关系、应变-声发射累计数关系都满足3次多项式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破坏机理以及岩石破坏的前兆判据。 本文针对小湾水电站坝基典型片麻岩实际,通过磨片试验分析了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印证了岩石强度与矿物含量以及矿物强度有关。对该片麻岩进行了单轴压缩破裂过程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了该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破裂失稳的声发射过程,分析了岩石内部裂纹随时间、应力、应变变化,对应声发射发展形态,这对于分析岩石破裂失稳机制十分有意义的。试验结果表明:片麻岩属于坚硬-极坚硬岩石,声发射活动规律大体相同,存在明显AE增强点。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振铃计数率适合用来预测岩石的破裂各个阶段。片麻岩的应力-应变关系满足2次多项式关系、应变-声发射累计数关系都满足3次多项式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破坏机理以及岩石破坏的前兆判据。
本文针对小湾水电站坝基典型片麻岩实际,通过磨片试验分析了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印证了岩石强度与矿物含量以及矿物强度有关。对该片麻岩进行了单轴压缩破裂过程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了该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破裂失稳的声发射过程,分析了岩石内部裂纹随时间、应力、应变变化,对应声发射发展形态,这对于分析岩石破裂失稳机制十分有意义的。试验结果表明:片麻岩属于坚硬-极坚硬岩石,声发射活动规律大体相同,存在明显AE增强点。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振铃计数率适合用来预测岩石的破裂各个阶段。片麻岩的应力-应变关系满足2次多项式关系、应变-声发射累计数关系都满足3次多项式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破坏机理以及岩石破坏的前兆判据。 本文针对小湾水电站坝基典型片麻岩实际,通过磨片试验分析了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印证了岩石强度与矿物含量以及矿物强度有关。对该片麻岩进行了单轴压缩破裂过程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了该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破裂失稳的声发射过程,分析了岩石内部裂纹随时间、应力、应变变化,对应声发射发展形态,这对于分析岩石破裂失稳机制十分有意义的。试验结果表明:片麻岩属于坚硬-极坚硬岩石,声发射活动规律大体相同,存在明显AE增强点。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振铃计数率适合用来预测岩石的破裂各个阶段。片麻岩的应力-应变关系满足2次多项式关系、应变-声发射累计数关系都满足3次多项式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岩石的破坏机理以及岩石破坏的前兆判据。
2011, 19(4): 478-482.
摘要:
通过膨胀土多次干湿循环的三轴和直剪实验,从试样裂隙率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三轴试样,经第1次循环,其表面裂隙率增幅最大, 2~4次循环增幅较大,第5次循环增幅较小。直剪试样,试样表面裂隙率经1~3次循环增幅较大,第4次循环增幅较小,第5次循环以后试样表面裂隙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不大。总的说来,随干湿循环次数的不断增加,膨胀土试样表面裂隙率不断增大。 通过膨胀土多次干湿循环的三轴和直剪实验,从试样裂隙率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三轴试样,经第1次循环,其表面裂隙率增幅最大, 2~4次循环增幅较大,第5次循环增幅较小。直剪试样,试样表面裂隙率经1~3次循环增幅较大,第4次循环增幅较小,第5次循环以后试样表面裂隙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不大。总的说来,随干湿循环次数的不断增加,膨胀土试样表面裂隙率不断增大。
通过膨胀土多次干湿循环的三轴和直剪实验,从试样裂隙率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三轴试样,经第1次循环,其表面裂隙率增幅最大, 2~4次循环增幅较大,第5次循环增幅较小。直剪试样,试样表面裂隙率经1~3次循环增幅较大,第4次循环增幅较小,第5次循环以后试样表面裂隙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不大。总的说来,随干湿循环次数的不断增加,膨胀土试样表面裂隙率不断增大。 通过膨胀土多次干湿循环的三轴和直剪实验,从试样裂隙率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三轴试样,经第1次循环,其表面裂隙率增幅最大, 2~4次循环增幅较大,第5次循环增幅较小。直剪试样,试样表面裂隙率经1~3次循环增幅较大,第4次循环增幅较小,第5次循环以后试样表面裂隙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不大。总的说来,随干湿循环次数的不断增加,膨胀土试样表面裂隙率不断增大。
2011, 19(4): 483-486.
摘要:
东太湖堤线调整大堤由黏性土水力吹填形成,填土中含大量鹅卵状土块。本文通过野外勘察、室内试验等方法初步研究分析黏性吹填土形成机理、内部结构特点、力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吹填土体性质不均匀,鹅卵状土块土性较好,而重塑淤泥质黏土土性极差。黏性吹填土的渗透系数很小,固结所需时间长。其室内土工试验参数与现场实际不符,其原因是现行土工试验设备不适合此种极不均匀的吹填土; 原位测试数据可以真实反映吹填土的特性。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是排水结合外力堆载或水泥土搅拌桩。 东太湖堤线调整大堤由黏性土水力吹填形成,填土中含大量鹅卵状土块。本文通过野外勘察、室内试验等方法初步研究分析黏性吹填土形成机理、内部结构特点、力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吹填土体性质不均匀,鹅卵状土块土性较好,而重塑淤泥质黏土土性极差。黏性吹填土的渗透系数很小,固结所需时间长。其室内土工试验参数与现场实际不符,其原因是现行土工试验设备不适合此种极不均匀的吹填土; 原位测试数据可以真实反映吹填土的特性。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是排水结合外力堆载或水泥土搅拌桩。
东太湖堤线调整大堤由黏性土水力吹填形成,填土中含大量鹅卵状土块。本文通过野外勘察、室内试验等方法初步研究分析黏性吹填土形成机理、内部结构特点、力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吹填土体性质不均匀,鹅卵状土块土性较好,而重塑淤泥质黏土土性极差。黏性吹填土的渗透系数很小,固结所需时间长。其室内土工试验参数与现场实际不符,其原因是现行土工试验设备不适合此种极不均匀的吹填土; 原位测试数据可以真实反映吹填土的特性。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是排水结合外力堆载或水泥土搅拌桩。 东太湖堤线调整大堤由黏性土水力吹填形成,填土中含大量鹅卵状土块。本文通过野外勘察、室内试验等方法初步研究分析黏性吹填土形成机理、内部结构特点、力学特性等。研究结果表明:吹填土体性质不均匀,鹅卵状土块土性较好,而重塑淤泥质黏土土性极差。黏性吹填土的渗透系数很小,固结所需时间长。其室内土工试验参数与现场实际不符,其原因是现行土工试验设备不适合此种极不均匀的吹填土; 原位测试数据可以真实反映吹填土的特性。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是排水结合外力堆载或水泥土搅拌桩。
2011, 19(4): 487-491.
摘要:
通过在混凝土中直接埋设应力计和在量测区包裹橡皮泥后埋设应力计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振弦式钢筋应力计的侧限条件对混凝土应力测量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各截面上混凝土与应力计量测区钢筒的应变一致假定,振弦式应力计能较准确地测量混凝土的应力,但其测量值偏小; 采用橡皮泥包裹应力计量测区的柔性侧向约束条件与应力计标定时的自由边界条件更为相似,故其能更准确地测量混凝土的应力,但其准确度随荷载增加而有所减小; 将应力计直接埋设在混凝土里,由于受到混凝土的侧向约束作用,应力计钢筒的名义轴向刚度提高,故其测量值相应减小。 通过在混凝土中直接埋设应力计和在量测区包裹橡皮泥后埋设应力计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振弦式钢筋应力计的侧限条件对混凝土应力测量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各截面上混凝土与应力计量测区钢筒的应变一致假定,振弦式应力计能较准确地测量混凝土的应力,但其测量值偏小; 采用橡皮泥包裹应力计量测区的柔性侧向约束条件与应力计标定时的自由边界条件更为相似,故其能更准确地测量混凝土的应力,但其准确度随荷载增加而有所减小; 将应力计直接埋设在混凝土里,由于受到混凝土的侧向约束作用,应力计钢筒的名义轴向刚度提高,故其测量值相应减小。
通过在混凝土中直接埋设应力计和在量测区包裹橡皮泥后埋设应力计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振弦式钢筋应力计的侧限条件对混凝土应力测量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各截面上混凝土与应力计量测区钢筒的应变一致假定,振弦式应力计能较准确地测量混凝土的应力,但其测量值偏小; 采用橡皮泥包裹应力计量测区的柔性侧向约束条件与应力计标定时的自由边界条件更为相似,故其能更准确地测量混凝土的应力,但其准确度随荷载增加而有所减小; 将应力计直接埋设在混凝土里,由于受到混凝土的侧向约束作用,应力计钢筒的名义轴向刚度提高,故其测量值相应减小。 通过在混凝土中直接埋设应力计和在量测区包裹橡皮泥后埋设应力计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振弦式钢筋应力计的侧限条件对混凝土应力测量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各截面上混凝土与应力计量测区钢筒的应变一致假定,振弦式应力计能较准确地测量混凝土的应力,但其测量值偏小; 采用橡皮泥包裹应力计量测区的柔性侧向约束条件与应力计标定时的自由边界条件更为相似,故其能更准确地测量混凝土的应力,但其准确度随荷载增加而有所减小; 将应力计直接埋设在混凝土里,由于受到混凝土的侧向约束作用,应力计钢筒的名义轴向刚度提高,故其测量值相应减小。
2011, 19(4): 492-497.
摘要:
以三门峡地区黄土状粉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重塑土样的干密度及含水率制备不同状态下的试样,在非饱和土三轴仪上采用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法,对试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的密度及水分状态对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在不同干密度及含水率下分别出现应力软化和应力硬化两种曲线形态;试样的破坏偏应力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随含水率的降低而升高,含水率为7%时候的破坏偏应力是含水率13%的2倍左右;非饱和状态下,试样的剪切破坏面以单一及双剪切面为主,且在一定含水率下,试样的破坏变形形态会随干密度的不同而出现剪胀和剪缩两种现象。 以三门峡地区黄土状粉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重塑土样的干密度及含水率制备不同状态下的试样,在非饱和土三轴仪上采用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法,对试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的密度及水分状态对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在不同干密度及含水率下分别出现应力软化和应力硬化两种曲线形态;试样的破坏偏应力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随含水率的降低而升高,含水率为7%时候的破坏偏应力是含水率13%的2倍左右;非饱和状态下,试样的剪切破坏面以单一及双剪切面为主,且在一定含水率下,试样的破坏变形形态会随干密度的不同而出现剪胀和剪缩两种现象。
以三门峡地区黄土状粉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重塑土样的干密度及含水率制备不同状态下的试样,在非饱和土三轴仪上采用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法,对试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的密度及水分状态对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在不同干密度及含水率下分别出现应力软化和应力硬化两种曲线形态;试样的破坏偏应力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随含水率的降低而升高,含水率为7%时候的破坏偏应力是含水率13%的2倍左右;非饱和状态下,试样的剪切破坏面以单一及双剪切面为主,且在一定含水率下,试样的破坏变形形态会随干密度的不同而出现剪胀和剪缩两种现象。 以三门峡地区黄土状粉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重塑土样的干密度及含水率制备不同状态下的试样,在非饱和土三轴仪上采用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法,对试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的密度及水分状态对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在不同干密度及含水率下分别出现应力软化和应力硬化两种曲线形态;试样的破坏偏应力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随含水率的降低而升高,含水率为7%时候的破坏偏应力是含水率13%的2倍左右;非饱和状态下,试样的剪切破坏面以单一及双剪切面为主,且在一定含水率下,试样的破坏变形形态会随干密度的不同而出现剪胀和剪缩两种现象。
2011, 19(4): 498-504.
摘要:
高强度、长持时汶川地震诱发大量边坡滚石,滚石源于岩体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土质边坡中尺寸较大的孤石。以汶川地震未扰动现场滚石痕迹的判识、测量取样及分析,得出强震作用下块体(石)是以一定初始速度抛射而出的; 其坡面运动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与3种方式的组合。选取2个典型强震崩塌点为例进行研究,基本结论:(1)与重力作用下崩塌滚石运动特征是有显著区别的,地震触发滚石具有一定的平抛速度,初始速度除与地震烈度有关外,还与地形地貌有关,其中变坡点、凸起点、端部速度较大; (2)滚石三边(长、宽、高)比例越接近,其运距越远; 坡面相对1/2高度以上,运动方式表现为跳跃-滚动、跳跃-滑动为主,其下滚石则以滑动、滚动运动为主; (3)规模(质量)大的滚石多停留于第一着地点附近或边坡坡脚宽缓地带,滚石运动消能方式为摩擦或碰撞解体; 滚石平台阻滞率为54%,树(灌)木拦阻率为12%。通过反演,计算了非弹性碰撞法向恢复系数Rn与切向恢复系数Rt,其中裸露基岩Rn=0.2,Rt=0.6,一般覆盖层Rn=0.3,Rt=0.8。滚石在运动过程中的弹跳理论高度在0.2~1.3m之间,坡面相对高差与最远滚动距离之比约为1/2。 高强度、长持时汶川地震诱发大量边坡滚石,滚石源于岩体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土质边坡中尺寸较大的孤石。以汶川地震未扰动现场滚石痕迹的判识、测量取样及分析,得出强震作用下块体(石)是以一定初始速度抛射而出的; 其坡面运动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与3种方式的组合。选取2个典型强震崩塌点为例进行研究,基本结论:(1)与重力作用下崩塌滚石运动特征是有显著区别的,地震触发滚石具有一定的平抛速度,初始速度除与地震烈度有关外,还与地形地貌有关,其中变坡点、凸起点、端部速度较大; (2)滚石三边(长、宽、高)比例越接近,其运距越远; 坡面相对1/2高度以上,运动方式表现为跳跃-滚动、跳跃-滑动为主,其下滚石则以滑动、滚动运动为主; (3)规模(质量)大的滚石多停留于第一着地点附近或边坡坡脚宽缓地带,滚石运动消能方式为摩擦或碰撞解体; 滚石平台阻滞率为54%,树(灌)木拦阻率为12%。通过反演,计算了非弹性碰撞法向恢复系数Rn与切向恢复系数Rt,其中裸露基岩Rn=0.2,Rt=0.6,一般覆盖层Rn=0.3,Rt=0.8。滚石在运动过程中的弹跳理论高度在0.2~1.3m之间,坡面相对高差与最远滚动距离之比约为1/2。
高强度、长持时汶川地震诱发大量边坡滚石,滚石源于岩体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土质边坡中尺寸较大的孤石。以汶川地震未扰动现场滚石痕迹的判识、测量取样及分析,得出强震作用下块体(石)是以一定初始速度抛射而出的; 其坡面运动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与3种方式的组合。选取2个典型强震崩塌点为例进行研究,基本结论:(1)与重力作用下崩塌滚石运动特征是有显著区别的,地震触发滚石具有一定的平抛速度,初始速度除与地震烈度有关外,还与地形地貌有关,其中变坡点、凸起点、端部速度较大; (2)滚石三边(长、宽、高)比例越接近,其运距越远; 坡面相对1/2高度以上,运动方式表现为跳跃-滚动、跳跃-滑动为主,其下滚石则以滑动、滚动运动为主; (3)规模(质量)大的滚石多停留于第一着地点附近或边坡坡脚宽缓地带,滚石运动消能方式为摩擦或碰撞解体; 滚石平台阻滞率为54%,树(灌)木拦阻率为12%。通过反演,计算了非弹性碰撞法向恢复系数Rn与切向恢复系数Rt,其中裸露基岩Rn=0.2,Rt=0.6,一般覆盖层Rn=0.3,Rt=0.8。滚石在运动过程中的弹跳理论高度在0.2~1.3m之间,坡面相对高差与最远滚动距离之比约为1/2。 高强度、长持时汶川地震诱发大量边坡滚石,滚石源于岩体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土质边坡中尺寸较大的孤石。以汶川地震未扰动现场滚石痕迹的判识、测量取样及分析,得出强震作用下块体(石)是以一定初始速度抛射而出的; 其坡面运动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与3种方式的组合。选取2个典型强震崩塌点为例进行研究,基本结论:(1)与重力作用下崩塌滚石运动特征是有显著区别的,地震触发滚石具有一定的平抛速度,初始速度除与地震烈度有关外,还与地形地貌有关,其中变坡点、凸起点、端部速度较大; (2)滚石三边(长、宽、高)比例越接近,其运距越远; 坡面相对1/2高度以上,运动方式表现为跳跃-滚动、跳跃-滑动为主,其下滚石则以滑动、滚动运动为主; (3)规模(质量)大的滚石多停留于第一着地点附近或边坡坡脚宽缓地带,滚石运动消能方式为摩擦或碰撞解体; 滚石平台阻滞率为54%,树(灌)木拦阻率为12%。通过反演,计算了非弹性碰撞法向恢复系数Rn与切向恢复系数Rt,其中裸露基岩Rn=0.2,Rt=0.6,一般覆盖层Rn=0.3,Rt=0.8。滚石在运动过程中的弹跳理论高度在0.2~1.3m之间,坡面相对高差与最远滚动距离之比约为1/2。
2011, 19(4): 505-510.
摘要: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大地震(玉树地震)。震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2036处滑坡,总面积约1.194km2,这些滑坡大概分布在一个面积约1455.3km2的矩形区域内。本文分别使用滑坡数量与滑坡面积这2个标准,对玉树地震滑坡的地震控制变量(震中距、宏观震中距、与地表破裂距离、PGA)、地形控制变量(高程、坡度、坡向、坡位、与水系距离)、公路控制变量(与公路距离)共3大类、10小类地震滑坡控制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玉树地震滑坡受地表破裂的控制作用强烈,滑坡多发生在距离地表破裂1.5km的区域内,宏观震中距对滑坡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滑坡多分布在距宏观震中22km的区域内,而震中距与PGA对滑坡的控制作用不明显; (2)地形因子方面,滑坡多发生在高程为3800~4000m与4200~4600m的范围,坡度20~35的范围,NE、E坡向,中坡与下坡位,滑坡随着与水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多发生在距离水系200m的区域内; (3)距离公路越近,滑坡越发育,滑坡多发生在距离公路300m的范围内。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大地震(玉树地震)。震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2036处滑坡,总面积约1.194km2,这些滑坡大概分布在一个面积约1455.3km2的矩形区域内。本文分别使用滑坡数量与滑坡面积这2个标准,对玉树地震滑坡的地震控制变量(震中距、宏观震中距、与地表破裂距离、PGA)、地形控制变量(高程、坡度、坡向、坡位、与水系距离)、公路控制变量(与公路距离)共3大类、10小类地震滑坡控制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玉树地震滑坡受地表破裂的控制作用强烈,滑坡多发生在距离地表破裂1.5km的区域内,宏观震中距对滑坡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滑坡多分布在距宏观震中22km的区域内,而震中距与PGA对滑坡的控制作用不明显; (2)地形因子方面,滑坡多发生在高程为3800~4000m与4200~4600m的范围,坡度20~35的范围,NE、E坡向,中坡与下坡位,滑坡随着与水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多发生在距离水系200m的区域内; (3)距离公路越近,滑坡越发育,滑坡多发生在距离公路300m的范围内。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大地震(玉树地震)。震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2036处滑坡,总面积约1.194km2,这些滑坡大概分布在一个面积约1455.3km2的矩形区域内。本文分别使用滑坡数量与滑坡面积这2个标准,对玉树地震滑坡的地震控制变量(震中距、宏观震中距、与地表破裂距离、PGA)、地形控制变量(高程、坡度、坡向、坡位、与水系距离)、公路控制变量(与公路距离)共3大类、10小类地震滑坡控制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玉树地震滑坡受地表破裂的控制作用强烈,滑坡多发生在距离地表破裂1.5km的区域内,宏观震中距对滑坡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滑坡多分布在距宏观震中22km的区域内,而震中距与PGA对滑坡的控制作用不明显; (2)地形因子方面,滑坡多发生在高程为3800~4000m与4200~4600m的范围,坡度20~35的范围,NE、E坡向,中坡与下坡位,滑坡随着与水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多发生在距离水系200m的区域内; (3)距离公路越近,滑坡越发育,滑坡多发生在距离公路300m的范围内。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大地震(玉树地震)。震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2036处滑坡,总面积约1.194km2,这些滑坡大概分布在一个面积约1455.3km2的矩形区域内。本文分别使用滑坡数量与滑坡面积这2个标准,对玉树地震滑坡的地震控制变量(震中距、宏观震中距、与地表破裂距离、PGA)、地形控制变量(高程、坡度、坡向、坡位、与水系距离)、公路控制变量(与公路距离)共3大类、10小类地震滑坡控制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玉树地震滑坡受地表破裂的控制作用强烈,滑坡多发生在距离地表破裂1.5km的区域内,宏观震中距对滑坡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滑坡多分布在距宏观震中22km的区域内,而震中距与PGA对滑坡的控制作用不明显; (2)地形因子方面,滑坡多发生在高程为3800~4000m与4200~4600m的范围,坡度20~35的范围,NE、E坡向,中坡与下坡位,滑坡随着与水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多发生在距离水系200m的区域内; (3)距离公路越近,滑坡越发育,滑坡多发生在距离公路300m的范围内。
2011, 19(4): 511-515.
摘要:
旦波北沟为雅砻江中游右岸河段的一级支流,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泥石流。在查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旦波北沟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包括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冲击力。这一结论为评价该泥石流对水电站的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左岸前期施工场地和左岸上游备料场沿江设置挡墙,且场地要注意少占行洪断面,防止泥石流沉积淤塞河道。 旦波北沟为雅砻江中游右岸河段的一级支流,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泥石流。在查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旦波北沟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包括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冲击力。这一结论为评价该泥石流对水电站的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左岸前期施工场地和左岸上游备料场沿江设置挡墙,且场地要注意少占行洪断面,防止泥石流沉积淤塞河道。
旦波北沟为雅砻江中游右岸河段的一级支流,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泥石流。在查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旦波北沟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包括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冲击力。这一结论为评价该泥石流对水电站的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左岸前期施工场地和左岸上游备料场沿江设置挡墙,且场地要注意少占行洪断面,防止泥石流沉积淤塞河道。 旦波北沟为雅砻江中游右岸河段的一级支流,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泥石流。在查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旦波北沟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包括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冲击力。这一结论为评价该泥石流对水电站的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左岸前期施工场地和左岸上游备料场沿江设置挡墙,且场地要注意少占行洪断面,防止泥石流沉积淤塞河道。
2011, 19(4): 516-529.
摘要: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平,而李家峡-公伯峡及龙羊峡多隆沟西段为剥蚀台面(分水岭带); 距今125ka年以来的共和运动导致了本河段的切穿贯通,并使得黄河呈阶段性塑造高陡岸坡,从而导致了早期的快速下切,并于距今30-50ka在尖扎盆地达到高值,引发了早期推移式高速巨型滑坡及堵塞河道事件和古湖岸再造型巨型滑坡; 晚期的间歇性下切,引发了晚期气候解体型巨型滑坡。因此,构造抬升致使黄河流水阶段性下切,是造就区内巨型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地震地质作用及堵河事件的发生,是区内巨型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并确定了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可分为地震型、库岸再造型和气候解体型等3种类型。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平,而李家峡-公伯峡及龙羊峡多隆沟西段为剥蚀台面(分水岭带); 距今125ka年以来的共和运动导致了本河段的切穿贯通,并使得黄河呈阶段性塑造高陡岸坡,从而导致了早期的快速下切,并于距今30-50ka在尖扎盆地达到高值,引发了早期推移式高速巨型滑坡及堵塞河道事件和古湖岸再造型巨型滑坡; 晚期的间歇性下切,引发了晚期气候解体型巨型滑坡。因此,构造抬升致使黄河流水阶段性下切,是造就区内巨型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地震地质作用及堵河事件的发生,是区内巨型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并确定了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可分为地震型、库岸再造型和气候解体型等3种类型。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平,而李家峡-公伯峡及龙羊峡多隆沟西段为剥蚀台面(分水岭带); 距今125ka年以来的共和运动导致了本河段的切穿贯通,并使得黄河呈阶段性塑造高陡岸坡,从而导致了早期的快速下切,并于距今30-50ka在尖扎盆地达到高值,引发了早期推移式高速巨型滑坡及堵塞河道事件和古湖岸再造型巨型滑坡; 晚期的间歇性下切,引发了晚期气候解体型巨型滑坡。因此,构造抬升致使黄河流水阶段性下切,是造就区内巨型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地震地质作用及堵河事件的发生,是区内巨型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并确定了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可分为地震型、库岸再造型和气候解体型等3种类型。 在阐述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内巨型滑坡类型及分布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巨型滑坡发育与黄河形成演化历史的关联性。认为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的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经历了昆黄运动B幕(距今800ka左右)的流水侵蚀夷平,而李家峡-公伯峡及龙羊峡多隆沟西段为剥蚀台面(分水岭带); 距今125ka年以来的共和运动导致了本河段的切穿贯通,并使得黄河呈阶段性塑造高陡岸坡,从而导致了早期的快速下切,并于距今30-50ka在尖扎盆地达到高值,引发了早期推移式高速巨型滑坡及堵塞河道事件和古湖岸再造型巨型滑坡; 晚期的间歇性下切,引发了晚期气候解体型巨型滑坡。因此,构造抬升致使黄河流水阶段性下切,是造就区内巨型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地震地质作用及堵河事件的发生,是区内巨型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并确定了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可分为地震型、库岸再造型和气候解体型等3种类型。
2011, 19(4): 530-540.
摘要: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融等; 人为因素有堆载与开挖、农业灌溉、修建水库等。研究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积极的诱发因素。地震加速度引起的抛射作用和粉尘化效应以及振动液化效应是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原因。河流的侧向和下切侵蚀作用在河流的不同发育期诱发机理有所不同,导致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也有所区别。冻融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类型分为冻结滞水效应型和融化强度降低型等。降水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按触发滑坡的降水特征分为暴雨型和淋雨型,按地下水的作用方式分为优势通道-局部地下水型、地下水位上升型和增重型等。诱发黄土滑坡的人类工程活动分为斩坡型、灌溉型、水库型、堆载型等。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融等; 人为因素有堆载与开挖、农业灌溉、修建水库等。研究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积极的诱发因素。地震加速度引起的抛射作用和粉尘化效应以及振动液化效应是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原因。河流的侧向和下切侵蚀作用在河流的不同发育期诱发机理有所不同,导致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也有所区别。冻融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类型分为冻结滞水效应型和融化强度降低型等。降水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按触发滑坡的降水特征分为暴雨型和淋雨型,按地下水的作用方式分为优势通道-局部地下水型、地下水位上升型和增重型等。诱发黄土滑坡的人类工程活动分为斩坡型、灌溉型、水库型、堆载型等。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融等; 人为因素有堆载与开挖、农业灌溉、修建水库等。研究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积极的诱发因素。地震加速度引起的抛射作用和粉尘化效应以及振动液化效应是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原因。河流的侧向和下切侵蚀作用在河流的不同发育期诱发机理有所不同,导致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也有所区别。冻融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类型分为冻结滞水效应型和融化强度降低型等。降水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按触发滑坡的降水特征分为暴雨型和淋雨型,按地下水的作用方式分为优势通道-局部地下水型、地下水位上升型和增重型等。诱发黄土滑坡的人类工程活动分为斩坡型、灌溉型、水库型、堆载型等。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研究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是有效减缓黄土滑坡灾害风险的基础。据西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有自然和人为2类。自然因素包括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雨及冻融等; 人为因素有堆载与开挖、农业灌溉、修建水库等。研究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积极的诱发因素。地震加速度引起的抛射作用和粉尘化效应以及振动液化效应是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主要原因。河流的侧向和下切侵蚀作用在河流的不同发育期诱发机理有所不同,导致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也有所区别。冻融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类型分为冻结滞水效应型和融化强度降低型等。降水作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按触发滑坡的降水特征分为暴雨型和淋雨型,按地下水的作用方式分为优势通道-局部地下水型、地下水位上升型和增重型等。诱发黄土滑坡的人类工程活动分为斩坡型、灌溉型、水库型、堆载型等。
2011, 19(4): 541-549.
摘要:
黄土崩塌是黄土高原区最常见、致灾最为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首先,从黄土地形地貌、黄土类型及结构、黄土垂直节理、坡脚侵蚀、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了黄土崩塌的成因,认为黄土中的垂直节理和坡脚侵蚀作用是造成黄土崩塌的主要原因; 其次,通过野外黄土崩塌变形破坏特征及地质现象分析,将黄土崩塌归纳为拉裂-坠落式、拉裂-倾倒式、拉裂-下挫式和拉裂-滑移式4种主要破坏机制,并概化出了各类破坏示意图; 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对黑龙沟黄土崩塌的形成破坏过程进行了再现和分析,其破坏过程为侵蚀剥落-坡脚局部凹进-垂直节理张开-下挫解体-堆积坡脚。 黄土崩塌是黄土高原区最常见、致灾最为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首先,从黄土地形地貌、黄土类型及结构、黄土垂直节理、坡脚侵蚀、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了黄土崩塌的成因,认为黄土中的垂直节理和坡脚侵蚀作用是造成黄土崩塌的主要原因; 其次,通过野外黄土崩塌变形破坏特征及地质现象分析,将黄土崩塌归纳为拉裂-坠落式、拉裂-倾倒式、拉裂-下挫式和拉裂-滑移式4种主要破坏机制,并概化出了各类破坏示意图; 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对黑龙沟黄土崩塌的形成破坏过程进行了再现和分析,其破坏过程为侵蚀剥落-坡脚局部凹进-垂直节理张开-下挫解体-堆积坡脚。
黄土崩塌是黄土高原区最常见、致灾最为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首先,从黄土地形地貌、黄土类型及结构、黄土垂直节理、坡脚侵蚀、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了黄土崩塌的成因,认为黄土中的垂直节理和坡脚侵蚀作用是造成黄土崩塌的主要原因; 其次,通过野外黄土崩塌变形破坏特征及地质现象分析,将黄土崩塌归纳为拉裂-坠落式、拉裂-倾倒式、拉裂-下挫式和拉裂-滑移式4种主要破坏机制,并概化出了各类破坏示意图; 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对黑龙沟黄土崩塌的形成破坏过程进行了再现和分析,其破坏过程为侵蚀剥落-坡脚局部凹进-垂直节理张开-下挫解体-堆积坡脚。 黄土崩塌是黄土高原区最常见、致灾最为严重的一种地质灾害。首先,从黄土地形地貌、黄土类型及结构、黄土垂直节理、坡脚侵蚀、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了黄土崩塌的成因,认为黄土中的垂直节理和坡脚侵蚀作用是造成黄土崩塌的主要原因; 其次,通过野外黄土崩塌变形破坏特征及地质现象分析,将黄土崩塌归纳为拉裂-坠落式、拉裂-倾倒式、拉裂-下挫式和拉裂-滑移式4种主要破坏机制,并概化出了各类破坏示意图; 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对黑龙沟黄土崩塌的形成破坏过程进行了再现和分析,其破坏过程为侵蚀剥落-坡脚局部凹进-垂直节理张开-下挫解体-堆积坡脚。
2011, 19(4): 550-554.
摘要:
在对黑方台地区的黄土进行3种含水率条件下的直接剪切试验和重塑土的反复剪切试验,并收集该区地层力学参数,利用21组实测边坡的坡高坡度建立地质模型,采用Monte Carlo法进行边坡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黄土黏聚力基本为零,边坡稳定性与坡度显著相关,以5%作为可接受概率,则边坡稳定坡度为27.2。对于坡度大于27.2的边坡,宜做防护或改善地下水坏境等措施。 在对黑方台地区的黄土进行3种含水率条件下的直接剪切试验和重塑土的反复剪切试验,并收集该区地层力学参数,利用21组实测边坡的坡高坡度建立地质模型,采用Monte Carlo法进行边坡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黄土黏聚力基本为零,边坡稳定性与坡度显著相关,以5%作为可接受概率,则边坡稳定坡度为27.2。对于坡度大于27.2的边坡,宜做防护或改善地下水坏境等措施。
在对黑方台地区的黄土进行3种含水率条件下的直接剪切试验和重塑土的反复剪切试验,并收集该区地层力学参数,利用21组实测边坡的坡高坡度建立地质模型,采用Monte Carlo法进行边坡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黄土黏聚力基本为零,边坡稳定性与坡度显著相关,以5%作为可接受概率,则边坡稳定坡度为27.2。对于坡度大于27.2的边坡,宜做防护或改善地下水坏境等措施。 在对黑方台地区的黄土进行3种含水率条件下的直接剪切试验和重塑土的反复剪切试验,并收集该区地层力学参数,利用21组实测边坡的坡高坡度建立地质模型,采用Monte Carlo法进行边坡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黄土黏聚力基本为零,边坡稳定性与坡度显著相关,以5%作为可接受概率,则边坡稳定坡度为27.2。对于坡度大于27.2的边坡,宜做防护或改善地下水坏境等措施。
2011, 19(4): 555-563.
摘要:
宝塔滑坡是1个基岩古滑坡,本文把它作为1个实例,分析为什么进行了3次大规模勘探仍然出现范围边界的错误,这涉及到古滑坡确定的证据、分析判断方法、勘探方向与方法等问题。确定滑坡的根据主要依据各种滑坡地质现象与滑坡地形地貌证据,除滑面证据外,许多所谓滑坡的地质、地形、地貌现象都具有多解性,因此要进行多因素综合对比分析。本文对宝塔滑坡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以前对汪家梁部分坡体被确定为宝塔滑坡西部滑体证据的翏误与不足,提出了地质、地貌与滑坡形态学的反证与理由; 结合宝塔古滑坡实例,提出了识别古滑坡的地貌对比、滑坡形态学、滑坡性质与现象分析等方法,更正了滑坡的面积与体积,也讨论了古滑坡调查与勘探的经验教训。 宝塔滑坡是1个基岩古滑坡,本文把它作为1个实例,分析为什么进行了3次大规模勘探仍然出现范围边界的错误,这涉及到古滑坡确定的证据、分析判断方法、勘探方向与方法等问题。确定滑坡的根据主要依据各种滑坡地质现象与滑坡地形地貌证据,除滑面证据外,许多所谓滑坡的地质、地形、地貌现象都具有多解性,因此要进行多因素综合对比分析。本文对宝塔滑坡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以前对汪家梁部分坡体被确定为宝塔滑坡西部滑体证据的翏误与不足,提出了地质、地貌与滑坡形态学的反证与理由; 结合宝塔古滑坡实例,提出了识别古滑坡的地貌对比、滑坡形态学、滑坡性质与现象分析等方法,更正了滑坡的面积与体积,也讨论了古滑坡调查与勘探的经验教训。
宝塔滑坡是1个基岩古滑坡,本文把它作为1个实例,分析为什么进行了3次大规模勘探仍然出现范围边界的错误,这涉及到古滑坡确定的证据、分析判断方法、勘探方向与方法等问题。确定滑坡的根据主要依据各种滑坡地质现象与滑坡地形地貌证据,除滑面证据外,许多所谓滑坡的地质、地形、地貌现象都具有多解性,因此要进行多因素综合对比分析。本文对宝塔滑坡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以前对汪家梁部分坡体被确定为宝塔滑坡西部滑体证据的翏误与不足,提出了地质、地貌与滑坡形态学的反证与理由; 结合宝塔古滑坡实例,提出了识别古滑坡的地貌对比、滑坡形态学、滑坡性质与现象分析等方法,更正了滑坡的面积与体积,也讨论了古滑坡调查与勘探的经验教训。 宝塔滑坡是1个基岩古滑坡,本文把它作为1个实例,分析为什么进行了3次大规模勘探仍然出现范围边界的错误,这涉及到古滑坡确定的证据、分析判断方法、勘探方向与方法等问题。确定滑坡的根据主要依据各种滑坡地质现象与滑坡地形地貌证据,除滑面证据外,许多所谓滑坡的地质、地形、地貌现象都具有多解性,因此要进行多因素综合对比分析。本文对宝塔滑坡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以前对汪家梁部分坡体被确定为宝塔滑坡西部滑体证据的翏误与不足,提出了地质、地貌与滑坡形态学的反证与理由; 结合宝塔古滑坡实例,提出了识别古滑坡的地貌对比、滑坡形态学、滑坡性质与现象分析等方法,更正了滑坡的面积与体积,也讨论了古滑坡调查与勘探的经验教训。
2011, 19(4): 564-569.
摘要:
闽东南沿海花岗岩广泛出露,其矿物成分差异明显,且受区域地质构造和湿热交替气候影响,花岗岩球状风化不良地质及其诱发的工程地质问题极为突出。粒径大小不一的风化球体受外界环境扰动,形成高空落石或坡面滚石,坚硬的风化球与残积土或全风化岩混杂的斜坡受降雨或开挖触发产生崩塌和滑坡,形成复杂的斜坡地质灾害。富含孤石的花岗岩地段开挖浅埋隧道,由于围岩不均匀引起初期支护局部应力集中,诱发围岩大变形、地表沉降和塌方冒顶等事故。隐伏的孤石易被误认为基岩,并造成桩基工程成孔困难; 而裸露的孤石对斜坡地段桩基及墩台构成威胁。 闽东南沿海花岗岩广泛出露,其矿物成分差异明显,且受区域地质构造和湿热交替气候影响,花岗岩球状风化不良地质及其诱发的工程地质问题极为突出。粒径大小不一的风化球体受外界环境扰动,形成高空落石或坡面滚石,坚硬的风化球与残积土或全风化岩混杂的斜坡受降雨或开挖触发产生崩塌和滑坡,形成复杂的斜坡地质灾害。富含孤石的花岗岩地段开挖浅埋隧道,由于围岩不均匀引起初期支护局部应力集中,诱发围岩大变形、地表沉降和塌方冒顶等事故。隐伏的孤石易被误认为基岩,并造成桩基工程成孔困难; 而裸露的孤石对斜坡地段桩基及墩台构成威胁。
闽东南沿海花岗岩广泛出露,其矿物成分差异明显,且受区域地质构造和湿热交替气候影响,花岗岩球状风化不良地质及其诱发的工程地质问题极为突出。粒径大小不一的风化球体受外界环境扰动,形成高空落石或坡面滚石,坚硬的风化球与残积土或全风化岩混杂的斜坡受降雨或开挖触发产生崩塌和滑坡,形成复杂的斜坡地质灾害。富含孤石的花岗岩地段开挖浅埋隧道,由于围岩不均匀引起初期支护局部应力集中,诱发围岩大变形、地表沉降和塌方冒顶等事故。隐伏的孤石易被误认为基岩,并造成桩基工程成孔困难; 而裸露的孤石对斜坡地段桩基及墩台构成威胁。 闽东南沿海花岗岩广泛出露,其矿物成分差异明显,且受区域地质构造和湿热交替气候影响,花岗岩球状风化不良地质及其诱发的工程地质问题极为突出。粒径大小不一的风化球体受外界环境扰动,形成高空落石或坡面滚石,坚硬的风化球与残积土或全风化岩混杂的斜坡受降雨或开挖触发产生崩塌和滑坡,形成复杂的斜坡地质灾害。富含孤石的花岗岩地段开挖浅埋隧道,由于围岩不均匀引起初期支护局部应力集中,诱发围岩大变形、地表沉降和塌方冒顶等事故。隐伏的孤石易被误认为基岩,并造成桩基工程成孔困难; 而裸露的孤石对斜坡地段桩基及墩台构成威胁。
2011, 19(4): 570-576.
摘要: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弹性波动方程,并给出了位移势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应力波传播理论建立了边坡中应力波传播模型,以SH波为例详细说明了边坡中不同部位的应力波叠加情况。将边坡的坡面和坡顶自由面解耦为2个相互独立的自由面,分别分析了2个自由面附近应力波场的叠加,并据此研究了边坡中波函数幅值变化情况,得到了边坡水平向动力放大规律和垂直向动力放大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产生周期性变化所满足的条件。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弹性波动方程,并给出了位移势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应力波传播理论建立了边坡中应力波传播模型,以SH波为例详细说明了边坡中不同部位的应力波叠加情况。将边坡的坡面和坡顶自由面解耦为2个相互独立的自由面,分别分析了2个自由面附近应力波场的叠加,并据此研究了边坡中波函数幅值变化情况,得到了边坡水平向动力放大规律和垂直向动力放大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产生周期性变化所满足的条件。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弹性波动方程,并给出了位移势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应力波传播理论建立了边坡中应力波传播模型,以SH波为例详细说明了边坡中不同部位的应力波叠加情况。将边坡的坡面和坡顶自由面解耦为2个相互独立的自由面,分别分析了2个自由面附近应力波场的叠加,并据此研究了边坡中波函数幅值变化情况,得到了边坡水平向动力放大规律和垂直向动力放大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产生周期性变化所满足的条件。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弹性波动方程,并给出了位移势函数的表达式。根据应力波传播理论建立了边坡中应力波传播模型,以SH波为例详细说明了边坡中不同部位的应力波叠加情况。将边坡的坡面和坡顶自由面解耦为2个相互独立的自由面,分别分析了2个自由面附近应力波场的叠加,并据此研究了边坡中波函数幅值变化情况,得到了边坡水平向动力放大规律和垂直向动力放大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产生周期性变化所满足的条件。
2011, 19(4): 577-581.
摘要:
崩塌落石作为边坡尤其是高陡边坡的一种浅表部破坏方式,是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它突发性强,随机性大,速度快,发生猛烈,一直是边坡工程勘察中的重点。由于形成崩塌落石灾害的危岩体多分布于高陡边坡上,从源头完全治理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目前更多的是采取致灾前的落石防护措施。本文在某典型公路沿线岩质边坡崩塌落石灾害工程勘察中运用运动学原理,将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后,对崩塌落石的运动轨迹,即落石速度,弹跳高度,位移以及动能等运动特征,进行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崩塌落石可以覆盖公路,严重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行和行人安全,建议采用SNS柔性主动防护网进行落石防护,并给出了具体布设位置和相关参数。 崩塌落石作为边坡尤其是高陡边坡的一种浅表部破坏方式,是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它突发性强,随机性大,速度快,发生猛烈,一直是边坡工程勘察中的重点。由于形成崩塌落石灾害的危岩体多分布于高陡边坡上,从源头完全治理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目前更多的是采取致灾前的落石防护措施。本文在某典型公路沿线岩质边坡崩塌落石灾害工程勘察中运用运动学原理,将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后,对崩塌落石的运动轨迹,即落石速度,弹跳高度,位移以及动能等运动特征,进行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崩塌落石可以覆盖公路,严重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行和行人安全,建议采用SNS柔性主动防护网进行落石防护,并给出了具体布设位置和相关参数。
崩塌落石作为边坡尤其是高陡边坡的一种浅表部破坏方式,是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它突发性强,随机性大,速度快,发生猛烈,一直是边坡工程勘察中的重点。由于形成崩塌落石灾害的危岩体多分布于高陡边坡上,从源头完全治理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目前更多的是采取致灾前的落石防护措施。本文在某典型公路沿线岩质边坡崩塌落石灾害工程勘察中运用运动学原理,将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后,对崩塌落石的运动轨迹,即落石速度,弹跳高度,位移以及动能等运动特征,进行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崩塌落石可以覆盖公路,严重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行和行人安全,建议采用SNS柔性主动防护网进行落石防护,并给出了具体布设位置和相关参数。 崩塌落石作为边坡尤其是高陡边坡的一种浅表部破坏方式,是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它突发性强,随机性大,速度快,发生猛烈,一直是边坡工程勘察中的重点。由于形成崩塌落石灾害的危岩体多分布于高陡边坡上,从源头完全治理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目前更多的是采取致灾前的落石防护措施。本文在某典型公路沿线岩质边坡崩塌落石灾害工程勘察中运用运动学原理,将实际情况适当简化后,对崩塌落石的运动轨迹,即落石速度,弹跳高度,位移以及动能等运动特征,进行计算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崩塌落石可以覆盖公路,严重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行和行人安全,建议采用SNS柔性主动防护网进行落石防护,并给出了具体布设位置和相关参数。
2011, 19(4): 582-587.
摘要:
干溪沟属于湔江的支流,在大地构造部位上位于龙门山断褶带中段前缘,地貌上属于侵蚀构造地貌和河流地貌,切割深,降雨量丰富,河谷、河流较发育。由于人工开采矿石普遍,地质灾害较发育,典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大白岩崩塌体、大团包滑坡体、干溪沟潜在泥石流。大白岩逆冲崩塌体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映秀北川断层发生逆冲,上盘灰岩错出山坡,形成断崖,在地表水片流作用或重力作用下,逆冲断层上盘的破碎物质发生崩滑; 大团包堆积体是在继承过去倾倒变形的基础上,由倾倒变形逐渐转化为倾倒-折断-堆积的整体变形模式,在地震诱发作用下发生滑移。干溪沟流域崩滑地质灾害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 干溪沟属于湔江的支流,在大地构造部位上位于龙门山断褶带中段前缘,地貌上属于侵蚀构造地貌和河流地貌,切割深,降雨量丰富,河谷、河流较发育。由于人工开采矿石普遍,地质灾害较发育,典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大白岩崩塌体、大团包滑坡体、干溪沟潜在泥石流。大白岩逆冲崩塌体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映秀北川断层发生逆冲,上盘灰岩错出山坡,形成断崖,在地表水片流作用或重力作用下,逆冲断层上盘的破碎物质发生崩滑; 大团包堆积体是在继承过去倾倒变形的基础上,由倾倒变形逐渐转化为倾倒-折断-堆积的整体变形模式,在地震诱发作用下发生滑移。干溪沟流域崩滑地质灾害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
干溪沟属于湔江的支流,在大地构造部位上位于龙门山断褶带中段前缘,地貌上属于侵蚀构造地貌和河流地貌,切割深,降雨量丰富,河谷、河流较发育。由于人工开采矿石普遍,地质灾害较发育,典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大白岩崩塌体、大团包滑坡体、干溪沟潜在泥石流。大白岩逆冲崩塌体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映秀北川断层发生逆冲,上盘灰岩错出山坡,形成断崖,在地表水片流作用或重力作用下,逆冲断层上盘的破碎物质发生崩滑; 大团包堆积体是在继承过去倾倒变形的基础上,由倾倒变形逐渐转化为倾倒-折断-堆积的整体变形模式,在地震诱发作用下发生滑移。干溪沟流域崩滑地质灾害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 干溪沟属于湔江的支流,在大地构造部位上位于龙门山断褶带中段前缘,地貌上属于侵蚀构造地貌和河流地貌,切割深,降雨量丰富,河谷、河流较发育。由于人工开采矿石普遍,地质灾害较发育,典型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大白岩崩塌体、大团包滑坡体、干溪沟潜在泥石流。大白岩逆冲崩塌体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映秀北川断层发生逆冲,上盘灰岩错出山坡,形成断崖,在地表水片流作用或重力作用下,逆冲断层上盘的破碎物质发生崩滑; 大团包堆积体是在继承过去倾倒变形的基础上,由倾倒变形逐渐转化为倾倒-折断-堆积的整体变形模式,在地震诱发作用下发生滑移。干溪沟流域崩滑地质灾害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
2011, 19(4): 588-593.
摘要:
马河崩塌体堆积边坡坡度陡峭,起伏变化大,钻孔勘探难以准确查明边坡松散覆盖层厚度、边坡下伏基岩起伏情况及其风化发育程度。选用地震散射剖面的物探方法探明了马河崩塌堆积体结构特征,并采用多种极限平衡法(Bishop、Janbu、Morgenstern-Price)计算和对比基覆界面的安全系数,评价马河崩塌堆积体在三种不同工况下(自然工况、地震工况、降雨工况)的稳定性。得出结论为:马河崩塌堆积体的地质结构可分为三层:靠近地表为厚度为30~40m左右的松散覆盖层,未胶结; 中间为厚度10~15m的中-强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 40~50m以下为完整性较好的基岩,波速在2500m s-1以上。对地震和降雨2种不利工况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在地震工况下,崩塌体可沿着覆盖层底界面或者风化层底界面发生失稳破坏; 在降雨工况下,崩塌体可沿着风化层底界面发生失稳破坏。 马河崩塌体堆积边坡坡度陡峭,起伏变化大,钻孔勘探难以准确查明边坡松散覆盖层厚度、边坡下伏基岩起伏情况及其风化发育程度。选用地震散射剖面的物探方法探明了马河崩塌堆积体结构特征,并采用多种极限平衡法(Bishop、Janbu、Morgenstern-Price)计算和对比基覆界面的安全系数,评价马河崩塌堆积体在三种不同工况下(自然工况、地震工况、降雨工况)的稳定性。得出结论为:马河崩塌堆积体的地质结构可分为三层:靠近地表为厚度为30~40m左右的松散覆盖层,未胶结; 中间为厚度10~15m的中-强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 40~50m以下为完整性较好的基岩,波速在2500m s-1以上。对地震和降雨2种不利工况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在地震工况下,崩塌体可沿着覆盖层底界面或者风化层底界面发生失稳破坏; 在降雨工况下,崩塌体可沿着风化层底界面发生失稳破坏。
马河崩塌体堆积边坡坡度陡峭,起伏变化大,钻孔勘探难以准确查明边坡松散覆盖层厚度、边坡下伏基岩起伏情况及其风化发育程度。选用地震散射剖面的物探方法探明了马河崩塌堆积体结构特征,并采用多种极限平衡法(Bishop、Janbu、Morgenstern-Price)计算和对比基覆界面的安全系数,评价马河崩塌堆积体在三种不同工况下(自然工况、地震工况、降雨工况)的稳定性。得出结论为:马河崩塌堆积体的地质结构可分为三层:靠近地表为厚度为30~40m左右的松散覆盖层,未胶结; 中间为厚度10~15m的中-强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 40~50m以下为完整性较好的基岩,波速在2500m s-1以上。对地震和降雨2种不利工况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在地震工况下,崩塌体可沿着覆盖层底界面或者风化层底界面发生失稳破坏; 在降雨工况下,崩塌体可沿着风化层底界面发生失稳破坏。 马河崩塌体堆积边坡坡度陡峭,起伏变化大,钻孔勘探难以准确查明边坡松散覆盖层厚度、边坡下伏基岩起伏情况及其风化发育程度。选用地震散射剖面的物探方法探明了马河崩塌堆积体结构特征,并采用多种极限平衡法(Bishop、Janbu、Morgenstern-Price)计算和对比基覆界面的安全系数,评价马河崩塌堆积体在三种不同工况下(自然工况、地震工况、降雨工况)的稳定性。得出结论为:马河崩塌堆积体的地质结构可分为三层:靠近地表为厚度为30~40m左右的松散覆盖层,未胶结; 中间为厚度10~15m的中-强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 40~50m以下为完整性较好的基岩,波速在2500m s-1以上。对地震和降雨2种不利工况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在地震工况下,崩塌体可沿着覆盖层底界面或者风化层底界面发生失稳破坏; 在降雨工况下,崩塌体可沿着风化层底界面发生失稳破坏。
2011, 19(4): 594-600.
摘要:
在边坡下采煤,井工开采不仅使边坡岩土体结构发生破坏,物理力学强度降低,同时还会引起边坡岩土体中的应力发生重分布,对露天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将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东帮边坡在B900工作面井采影响下的位移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露井联合开采条件下边坡变形规律及机理,并结合结构面组合判断、FLAC数值模拟、极限平衡验算等方法对边坡的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边坡在井采效应影响下,其整体稳定性将有所降低,但不会发生整体滑坡破坏,其破坏形式为边坡表层的黄土及基岩崩塌破坏为主。该结论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为类似矿区提供参考。 在边坡下采煤,井工开采不仅使边坡岩土体结构发生破坏,物理力学强度降低,同时还会引起边坡岩土体中的应力发生重分布,对露天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将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东帮边坡在B900工作面井采影响下的位移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露井联合开采条件下边坡变形规律及机理,并结合结构面组合判断、FLAC数值模拟、极限平衡验算等方法对边坡的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边坡在井采效应影响下,其整体稳定性将有所降低,但不会发生整体滑坡破坏,其破坏形式为边坡表层的黄土及基岩崩塌破坏为主。该结论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为类似矿区提供参考。
在边坡下采煤,井工开采不仅使边坡岩土体结构发生破坏,物理力学强度降低,同时还会引起边坡岩土体中的应力发生重分布,对露天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将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东帮边坡在B900工作面井采影响下的位移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露井联合开采条件下边坡变形规律及机理,并结合结构面组合判断、FLAC数值模拟、极限平衡验算等方法对边坡的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边坡在井采效应影响下,其整体稳定性将有所降低,但不会发生整体滑坡破坏,其破坏形式为边坡表层的黄土及基岩崩塌破坏为主。该结论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为类似矿区提供参考。 在边坡下采煤,井工开采不仅使边坡岩土体结构发生破坏,物理力学强度降低,同时还会引起边坡岩土体中的应力发生重分布,对露天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将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东帮边坡在B900工作面井采影响下的位移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总结了露井联合开采条件下边坡变形规律及机理,并结合结构面组合判断、FLAC数值模拟、极限平衡验算等方法对边坡的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边坡在井采效应影响下,其整体稳定性将有所降低,但不会发生整体滑坡破坏,其破坏形式为边坡表层的黄土及基岩崩塌破坏为主。该结论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为类似矿区提供参考。
2011, 19(4): 601-605.
摘要:
在榆林地区典型风积砂地层中开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通过试验对碎石桩有效桩长及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试验得到天然地基临塑荷载为128kPa,极限荷载320kPa; 碎石桩单桩临塑荷载为1019.2kPa,极限荷载不小于3312.4kPa; 桩间土临塑荷载为318kPa,极限荷载1590kPa; 复合地基临塑荷载为535kPa,极限荷载不小于2072kPa; 除此之外,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碎石桩的有效桩长可达8m左右,但上部荷载则主要由4m以上桩体承担。本文的有关结论为该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榆林地区典型风积砂地层中开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通过试验对碎石桩有效桩长及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试验得到天然地基临塑荷载为128kPa,极限荷载320kPa; 碎石桩单桩临塑荷载为1019.2kPa,极限荷载不小于3312.4kPa; 桩间土临塑荷载为318kPa,极限荷载1590kPa; 复合地基临塑荷载为535kPa,极限荷载不小于2072kPa; 除此之外,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碎石桩的有效桩长可达8m左右,但上部荷载则主要由4m以上桩体承担。本文的有关结论为该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榆林地区典型风积砂地层中开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通过试验对碎石桩有效桩长及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试验得到天然地基临塑荷载为128kPa,极限荷载320kPa; 碎石桩单桩临塑荷载为1019.2kPa,极限荷载不小于3312.4kPa; 桩间土临塑荷载为318kPa,极限荷载1590kPa; 复合地基临塑荷载为535kPa,极限荷载不小于2072kPa; 除此之外,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碎石桩的有效桩长可达8m左右,但上部荷载则主要由4m以上桩体承担。本文的有关结论为该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榆林地区典型风积砂地层中开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通过试验对碎石桩有效桩长及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试验得到天然地基临塑荷载为128kPa,极限荷载320kPa; 碎石桩单桩临塑荷载为1019.2kPa,极限荷载不小于3312.4kPa; 桩间土临塑荷载为318kPa,极限荷载1590kPa; 复合地基临塑荷载为535kPa,极限荷载不小于2072kPa; 除此之外,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碎石桩的有效桩长可达8m左右,但上部荷载则主要由4m以上桩体承担。本文的有关结论为该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11, 19(4): 606-609.
摘要:
通过现场振冲砂桩施工及标贯试验,围绕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砂桩的合理间距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各种试验工况中, 1.4m工况的桩间距为振冲砂桩施工的最优间距。分析认为对于振冲砂桩施工法而言,当地层条件、振动力、振动频率及施工工艺一定时,实际密实效果主要与桩间距有关。在与本文试验场地条件相似的场地进行振冲砂桩复合地基施工时,对于桩径为1m的砂桩,其设计桩间距至少应控制在1.6m以下。同时指出,由于振冲砂桩的制桩成本较小,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尽量采用小间距以获得更好的挤密效果。本文得出的结论为沙漠地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现场振冲砂桩施工及标贯试验,围绕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砂桩的合理间距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各种试验工况中, 1.4m工况的桩间距为振冲砂桩施工的最优间距。分析认为对于振冲砂桩施工法而言,当地层条件、振动力、振动频率及施工工艺一定时,实际密实效果主要与桩间距有关。在与本文试验场地条件相似的场地进行振冲砂桩复合地基施工时,对于桩径为1m的砂桩,其设计桩间距至少应控制在1.6m以下。同时指出,由于振冲砂桩的制桩成本较小,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尽量采用小间距以获得更好的挤密效果。本文得出的结论为沙漠地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现场振冲砂桩施工及标贯试验,围绕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砂桩的合理间距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各种试验工况中, 1.4m工况的桩间距为振冲砂桩施工的最优间距。分析认为对于振冲砂桩施工法而言,当地层条件、振动力、振动频率及施工工艺一定时,实际密实效果主要与桩间距有关。在与本文试验场地条件相似的场地进行振冲砂桩复合地基施工时,对于桩径为1m的砂桩,其设计桩间距至少应控制在1.6m以下。同时指出,由于振冲砂桩的制桩成本较小,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尽量采用小间距以获得更好的挤密效果。本文得出的结论为沙漠地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现场振冲砂桩施工及标贯试验,围绕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砂桩的合理间距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各种试验工况中, 1.4m工况的桩间距为振冲砂桩施工的最优间距。分析认为对于振冲砂桩施工法而言,当地层条件、振动力、振动频率及施工工艺一定时,实际密实效果主要与桩间距有关。在与本文试验场地条件相似的场地进行振冲砂桩复合地基施工时,对于桩径为1m的砂桩,其设计桩间距至少应控制在1.6m以下。同时指出,由于振冲砂桩的制桩成本较小,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尽量采用小间距以获得更好的挤密效果。本文得出的结论为沙漠地区振冲砂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11, 19(4): 610-614.
摘要:
纤维与土体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纤维加筋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接触面之间力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纤维改良土体的工程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聚丙烯纤维在不同的土介质中筋/土界面间的微观力学作用机理,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分析了纤维在素土、水泥土和石灰土中的表面形态学特征及接触面之间力的产生和传递过程。结果表明:纤维的加筋效果取决于筋/土界面作用强度,筋/土界面之间的力学作用主要有2种形式:黏接和摩擦; 界面黏结力和摩擦力大小受土质条件和界面接触条件的影响; 在纤维加筋素土中,筋/土界面作用力主要来自纤维表面与黏土颗粒的相互作用; 在纤维加筋水泥土中,纤维主要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作用,筋/土界面作用力以黏结力为主; 在纤维加筋石灰土中,纤维表面发生严重的挤压变形,筋/土界面作用力以摩擦力为主。 纤维与土体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纤维加筋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接触面之间力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纤维改良土体的工程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聚丙烯纤维在不同的土介质中筋/土界面间的微观力学作用机理,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分析了纤维在素土、水泥土和石灰土中的表面形态学特征及接触面之间力的产生和传递过程。结果表明:纤维的加筋效果取决于筋/土界面作用强度,筋/土界面之间的力学作用主要有2种形式:黏接和摩擦; 界面黏结力和摩擦力大小受土质条件和界面接触条件的影响; 在纤维加筋素土中,筋/土界面作用力主要来自纤维表面与黏土颗粒的相互作用; 在纤维加筋水泥土中,纤维主要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作用,筋/土界面作用力以黏结力为主; 在纤维加筋石灰土中,纤维表面发生严重的挤压变形,筋/土界面作用力以摩擦力为主。
纤维与土体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纤维加筋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接触面之间力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纤维改良土体的工程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聚丙烯纤维在不同的土介质中筋/土界面间的微观力学作用机理,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分析了纤维在素土、水泥土和石灰土中的表面形态学特征及接触面之间力的产生和传递过程。结果表明:纤维的加筋效果取决于筋/土界面作用强度,筋/土界面之间的力学作用主要有2种形式:黏接和摩擦; 界面黏结力和摩擦力大小受土质条件和界面接触条件的影响; 在纤维加筋素土中,筋/土界面作用力主要来自纤维表面与黏土颗粒的相互作用; 在纤维加筋水泥土中,纤维主要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作用,筋/土界面作用力以黏结力为主; 在纤维加筋石灰土中,纤维表面发生严重的挤压变形,筋/土界面作用力以摩擦力为主。 纤维与土体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纤维加筋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接触面之间力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纤维改良土体的工程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聚丙烯纤维在不同的土介质中筋/土界面间的微观力学作用机理,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分析了纤维在素土、水泥土和石灰土中的表面形态学特征及接触面之间力的产生和传递过程。结果表明:纤维的加筋效果取决于筋/土界面作用强度,筋/土界面之间的力学作用主要有2种形式:黏接和摩擦; 界面黏结力和摩擦力大小受土质条件和界面接触条件的影响; 在纤维加筋素土中,筋/土界面作用力主要来自纤维表面与黏土颗粒的相互作用; 在纤维加筋水泥土中,纤维主要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作用,筋/土界面作用力以黏结力为主; 在纤维加筋石灰土中,纤维表面发生严重的挤压变形,筋/土界面作用力以摩擦力为主。
2011, 19(4): 615-619.
摘要:
在不同的黄土地区选取4个工点的典型路堑高边坡,基于点估计理论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可靠指标。结果表明:工点2的稳定系数虽达到1.46,却有19.2%的失效概率; 工点1和4的坡型、地层岩性及层厚等工况较接近,失效概率差值达29.8%,参数变异性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用点估计法计算边坡可靠度,并采用可靠度理论分析黄土边坡稳定性,能较好的解决土性参数离散性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影响。 在不同的黄土地区选取4个工点的典型路堑高边坡,基于点估计理论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可靠指标。结果表明:工点2的稳定系数虽达到1.46,却有19.2%的失效概率; 工点1和4的坡型、地层岩性及层厚等工况较接近,失效概率差值达29.8%,参数变异性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用点估计法计算边坡可靠度,并采用可靠度理论分析黄土边坡稳定性,能较好的解决土性参数离散性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影响。
在不同的黄土地区选取4个工点的典型路堑高边坡,基于点估计理论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可靠指标。结果表明:工点2的稳定系数虽达到1.46,却有19.2%的失效概率; 工点1和4的坡型、地层岩性及层厚等工况较接近,失效概率差值达29.8%,参数变异性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用点估计法计算边坡可靠度,并采用可靠度理论分析黄土边坡稳定性,能较好的解决土性参数离散性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影响。 在不同的黄土地区选取4个工点的典型路堑高边坡,基于点估计理论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可靠指标。结果表明:工点2的稳定系数虽达到1.46,却有19.2%的失效概率; 工点1和4的坡型、地层岩性及层厚等工况较接近,失效概率差值达29.8%,参数变异性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用点估计法计算边坡可靠度,并采用可靠度理论分析黄土边坡稳定性,能较好的解决土性参数离散性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影响。
2011, 19(4): 620-625.
摘要:
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由于失水收缩容易产生龟裂,裂隙产生后会极大削弱土体的工程性质。了解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的抗拉强度特性,对从力学上进一步认识龟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在室内配制了若干组初始饱和的膨胀土泥浆试样,当试样干燥到不同含水率时,利用改装的超微型贯入仪对试样开展了一系列抗拉试验,获得了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抗拉强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此外,运用蒸汽平衡法对试样干燥过程中的吸力进行控制,研究了抗拉强度受吸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试样的抗拉强度随含水率的减小呈指数形式增加。在含水率小于塑限(40%)之前,抗拉强度较小,增幅不明显; 当含水率达到塑限之后,抗拉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减小增加较快。在控制吸力条件小,试样含水率随吸力的增加呈指数减小,抗拉强度与吸力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土中水的存在形式、水-土相互作用、颗粒间接触状态以及土体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土体抗拉强度在干燥过程中增加的主要原因。 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由于失水收缩容易产生龟裂,裂隙产生后会极大削弱土体的工程性质。了解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的抗拉强度特性,对从力学上进一步认识龟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在室内配制了若干组初始饱和的膨胀土泥浆试样,当试样干燥到不同含水率时,利用改装的超微型贯入仪对试样开展了一系列抗拉试验,获得了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抗拉强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此外,运用蒸汽平衡法对试样干燥过程中的吸力进行控制,研究了抗拉强度受吸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试样的抗拉强度随含水率的减小呈指数形式增加。在含水率小于塑限(40%)之前,抗拉强度较小,增幅不明显; 当含水率达到塑限之后,抗拉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减小增加较快。在控制吸力条件小,试样含水率随吸力的增加呈指数减小,抗拉强度与吸力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土中水的存在形式、水-土相互作用、颗粒间接触状态以及土体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土体抗拉强度在干燥过程中增加的主要原因。
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由于失水收缩容易产生龟裂,裂隙产生后会极大削弱土体的工程性质。了解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的抗拉强度特性,对从力学上进一步认识龟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在室内配制了若干组初始饱和的膨胀土泥浆试样,当试样干燥到不同含水率时,利用改装的超微型贯入仪对试样开展了一系列抗拉试验,获得了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抗拉强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此外,运用蒸汽平衡法对试样干燥过程中的吸力进行控制,研究了抗拉强度受吸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试样的抗拉强度随含水率的减小呈指数形式增加。在含水率小于塑限(40%)之前,抗拉强度较小,增幅不明显; 当含水率达到塑限之后,抗拉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减小增加较快。在控制吸力条件小,试样含水率随吸力的增加呈指数减小,抗拉强度与吸力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土中水的存在形式、水-土相互作用、颗粒间接触状态以及土体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土体抗拉强度在干燥过程中增加的主要原因。 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由于失水收缩容易产生龟裂,裂隙产生后会极大削弱土体的工程性质。了解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的抗拉强度特性,对从力学上进一步认识龟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重要意义。在室内配制了若干组初始饱和的膨胀土泥浆试样,当试样干燥到不同含水率时,利用改装的超微型贯入仪对试样开展了一系列抗拉试验,获得了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抗拉强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此外,运用蒸汽平衡法对试样干燥过程中的吸力进行控制,研究了抗拉强度受吸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试样的抗拉强度随含水率的减小呈指数形式增加。在含水率小于塑限(40%)之前,抗拉强度较小,增幅不明显; 当含水率达到塑限之后,抗拉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减小增加较快。在控制吸力条件小,试样含水率随吸力的增加呈指数减小,抗拉强度与吸力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土中水的存在形式、水-土相互作用、颗粒间接触状态以及土体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土体抗拉强度在干燥过程中增加的主要原因。
2011, 19(4): 626-632.
摘要:
水电工程对坝肩抗力体长期稳定性要求极高,因此,对于复杂岩土体坝肩抗力体在水推力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西南某水电工程坝肩岩体普遍发育有蚀变岩,因此需对其抗力体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价。根据考虑蚀变岩体流变特性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对水库蓄水运行期抗力体边坡应力、形变场等特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坝肩抗力体在蓄水6个月后三次应力场基本形成,即此时抗力体处于最危险状态,可能会出现蚀变岩带与断层交叉部位的局部破坏; 通过对蓄水5a后模拟得到的变形值及塑性区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坝肩抗力体整体上是长期稳定的。 水电工程对坝肩抗力体长期稳定性要求极高,因此,对于复杂岩土体坝肩抗力体在水推力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西南某水电工程坝肩岩体普遍发育有蚀变岩,因此需对其抗力体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价。根据考虑蚀变岩体流变特性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对水库蓄水运行期抗力体边坡应力、形变场等特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坝肩抗力体在蓄水6个月后三次应力场基本形成,即此时抗力体处于最危险状态,可能会出现蚀变岩带与断层交叉部位的局部破坏; 通过对蓄水5a后模拟得到的变形值及塑性区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坝肩抗力体整体上是长期稳定的。
水电工程对坝肩抗力体长期稳定性要求极高,因此,对于复杂岩土体坝肩抗力体在水推力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西南某水电工程坝肩岩体普遍发育有蚀变岩,因此需对其抗力体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价。根据考虑蚀变岩体流变特性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对水库蓄水运行期抗力体边坡应力、形变场等特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坝肩抗力体在蓄水6个月后三次应力场基本形成,即此时抗力体处于最危险状态,可能会出现蚀变岩带与断层交叉部位的局部破坏; 通过对蓄水5a后模拟得到的变形值及塑性区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坝肩抗力体整体上是长期稳定的。 水电工程对坝肩抗力体长期稳定性要求极高,因此,对于复杂岩土体坝肩抗力体在水推力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西南某水电工程坝肩岩体普遍发育有蚀变岩,因此需对其抗力体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价。根据考虑蚀变岩体流变特性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对水库蓄水运行期抗力体边坡应力、形变场等特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坝肩抗力体在蓄水6个月后三次应力场基本形成,即此时抗力体处于最危险状态,可能会出现蚀变岩带与断层交叉部位的局部破坏; 通过对蓄水5a后模拟得到的变形值及塑性区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坝肩抗力体整体上是长期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