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23卷 第s1期
2015, 23(s1): 1-7.
摘要:
为研究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在冻胀作用下的变形特征, 设计了一种室内模型试验, 根据在建的巴郎山隧道洞口段围岩及衬砌结构特征制作出隧道模型, 利用制冷设备在模型隧道洞腔内制造出与现场相同的低温环境使模型中的地下水降温冻结, 分析衬砌结构在冻胀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 隧道模型在低温环境作用5d后即达到满足地下水冻结的温度条件, 衬砌在冻胀作用下产生变形, 其中边墙和拱顶处衬砌产生的应变较大, 最大应变为122, 仰拱和墙脚处衬砌应变较小, 最小应变为25。 为研究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在冻胀作用下的变形特征, 设计了一种室内模型试验, 根据在建的巴郎山隧道洞口段围岩及衬砌结构特征制作出隧道模型, 利用制冷设备在模型隧道洞腔内制造出与现场相同的低温环境使模型中的地下水降温冻结, 分析衬砌结构在冻胀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 隧道模型在低温环境作用5d后即达到满足地下水冻结的温度条件, 衬砌在冻胀作用下产生变形, 其中边墙和拱顶处衬砌产生的应变较大, 最大应变为122, 仰拱和墙脚处衬砌应变较小, 最小应变为25。
为研究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在冻胀作用下的变形特征, 设计了一种室内模型试验, 根据在建的巴郎山隧道洞口段围岩及衬砌结构特征制作出隧道模型, 利用制冷设备在模型隧道洞腔内制造出与现场相同的低温环境使模型中的地下水降温冻结, 分析衬砌结构在冻胀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 隧道模型在低温环境作用5d后即达到满足地下水冻结的温度条件, 衬砌在冻胀作用下产生变形, 其中边墙和拱顶处衬砌产生的应变较大, 最大应变为122, 仰拱和墙脚处衬砌应变较小, 最小应变为25。 为研究寒区隧道衬砌结构在冻胀作用下的变形特征, 设计了一种室内模型试验, 根据在建的巴郎山隧道洞口段围岩及衬砌结构特征制作出隧道模型, 利用制冷设备在模型隧道洞腔内制造出与现场相同的低温环境使模型中的地下水降温冻结, 分析衬砌结构在冻胀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 隧道模型在低温环境作用5d后即达到满足地下水冻结的温度条件, 衬砌在冻胀作用下产生变形, 其中边墙和拱顶处衬砌产生的应变较大, 最大应变为122, 仰拱和墙脚处衬砌应变较小, 最小应变为25。
2015, 23(s1): 8-15.
摘要:
基于正交试验法, 本文对粗粒土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的8个关键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美国CASE试验数据库中的试验数据, 以seid sand为例, 通过大量计算, 采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 获取参数的期望和方差, 经过比较, 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排序。计算结果表明, 该研究方法可为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参数的选取提供必要的参考, 同时也可应用于该模型的二次开发, 以减少其参数反演分析和筛选的工作量。 基于正交试验法, 本文对粗粒土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的8个关键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美国CASE试验数据库中的试验数据, 以seid sand为例, 通过大量计算, 采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 获取参数的期望和方差, 经过比较, 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排序。计算结果表明, 该研究方法可为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参数的选取提供必要的参考, 同时也可应用于该模型的二次开发, 以减少其参数反演分析和筛选的工作量。
基于正交试验法, 本文对粗粒土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的8个关键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美国CASE试验数据库中的试验数据, 以seid sand为例, 通过大量计算, 采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 获取参数的期望和方差, 经过比较, 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排序。计算结果表明, 该研究方法可为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参数的选取提供必要的参考, 同时也可应用于该模型的二次开发, 以减少其参数反演分析和筛选的工作量。 基于正交试验法, 本文对粗粒土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的8个关键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美国CASE试验数据库中的试验数据, 以seid sand为例, 通过大量计算, 采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理论, 获取参数的期望和方差, 经过比较, 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排序。计算结果表明, 该研究方法可为模糊集塑性硬化模型参数的选取提供必要的参考, 同时也可应用于该模型的二次开发, 以减少其参数反演分析和筛选的工作量。
2015, 23(s1): 16-23.
摘要:
钠蒙脱石是一种层状黏土矿物, 可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来模拟这一矿物的水化性质和微观物理力学参数。本文通过建立所含水分子数不同的钠蒙脱石模型, 分析了能量优化前后钠蒙脱石晶胞参数和能量的变化, 研究了不同含水量和温度条件下钠蒙脱石体积与密度的变化情况, 使用径向分布函数研究了钠蒙脱石的水化性质, 得到了水分子数不同情况下钠蒙脱石的物理力学参数。结果表明, 与优化前相比, 钠蒙脱石晶胞形状在能量优化后变得更加不规则, 优化后, 钠蒙脱石中的扭曲能有所上升, 其他形式能量和总能量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随着水分子数的不断增多, 钠蒙脱石体积逐渐增大, 密度逐渐减小, 环境温度上升时, 钠蒙脱石体积增大, 密度减小, 钠蒙脱石的水化性质、物理力学参数与水分子数有关。 钠蒙脱石是一种层状黏土矿物, 可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来模拟这一矿物的水化性质和微观物理力学参数。本文通过建立所含水分子数不同的钠蒙脱石模型, 分析了能量优化前后钠蒙脱石晶胞参数和能量的变化, 研究了不同含水量和温度条件下钠蒙脱石体积与密度的变化情况, 使用径向分布函数研究了钠蒙脱石的水化性质, 得到了水分子数不同情况下钠蒙脱石的物理力学参数。结果表明, 与优化前相比, 钠蒙脱石晶胞形状在能量优化后变得更加不规则, 优化后, 钠蒙脱石中的扭曲能有所上升, 其他形式能量和总能量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随着水分子数的不断增多, 钠蒙脱石体积逐渐增大, 密度逐渐减小, 环境温度上升时, 钠蒙脱石体积增大, 密度减小, 钠蒙脱石的水化性质、物理力学参数与水分子数有关。
钠蒙脱石是一种层状黏土矿物, 可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来模拟这一矿物的水化性质和微观物理力学参数。本文通过建立所含水分子数不同的钠蒙脱石模型, 分析了能量优化前后钠蒙脱石晶胞参数和能量的变化, 研究了不同含水量和温度条件下钠蒙脱石体积与密度的变化情况, 使用径向分布函数研究了钠蒙脱石的水化性质, 得到了水分子数不同情况下钠蒙脱石的物理力学参数。结果表明, 与优化前相比, 钠蒙脱石晶胞形状在能量优化后变得更加不规则, 优化后, 钠蒙脱石中的扭曲能有所上升, 其他形式能量和总能量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随着水分子数的不断增多, 钠蒙脱石体积逐渐增大, 密度逐渐减小, 环境温度上升时, 钠蒙脱石体积增大, 密度减小, 钠蒙脱石的水化性质、物理力学参数与水分子数有关。 钠蒙脱石是一种层状黏土矿物, 可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来模拟这一矿物的水化性质和微观物理力学参数。本文通过建立所含水分子数不同的钠蒙脱石模型, 分析了能量优化前后钠蒙脱石晶胞参数和能量的变化, 研究了不同含水量和温度条件下钠蒙脱石体积与密度的变化情况, 使用径向分布函数研究了钠蒙脱石的水化性质, 得到了水分子数不同情况下钠蒙脱石的物理力学参数。结果表明, 与优化前相比, 钠蒙脱石晶胞形状在能量优化后变得更加不规则, 优化后, 钠蒙脱石中的扭曲能有所上升, 其他形式能量和总能量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随着水分子数的不断增多, 钠蒙脱石体积逐渐增大, 密度逐渐减小, 环境温度上升时, 钠蒙脱石体积增大, 密度减小, 钠蒙脱石的水化性质、物理力学参数与水分子数有关。
2015, 23(s1): 24-30.
摘要:
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出现较为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 震后通过现场测氡, 对各主断裂的活动性进行分析与观测。结果显示:前山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3.5~7.1, 其中有地表破裂的地段比值较大, 达7~7.1, 一般地段比值仅为3.5~5.6, 在青川甲烷异常及锰异常, 中央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7.05~8.75, 后山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7.3。这表明此次地震中央断裂活动性最强, 前山断裂与后山断裂活动性次之, 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中央断裂, 前、后山断裂受之影响产生联动, 同时沿通济白水河大桥分布的北西向断层裂也有明显的联动效应, 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6.05。 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出现较为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 震后通过现场测氡, 对各主断裂的活动性进行分析与观测。结果显示:前山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3.5~7.1, 其中有地表破裂的地段比值较大, 达7~7.1, 一般地段比值仅为3.5~5.6, 在青川甲烷异常及锰异常, 中央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7.05~8.75, 后山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7.3。这表明此次地震中央断裂活动性最强, 前山断裂与后山断裂活动性次之, 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中央断裂, 前、后山断裂受之影响产生联动, 同时沿通济白水河大桥分布的北西向断层裂也有明显的联动效应, 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6.05。
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出现较为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 震后通过现场测氡, 对各主断裂的活动性进行分析与观测。结果显示:前山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3.5~7.1, 其中有地表破裂的地段比值较大, 达7~7.1, 一般地段比值仅为3.5~5.6, 在青川甲烷异常及锰异常, 中央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7.05~8.75, 后山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7.3。这表明此次地震中央断裂活动性最强, 前山断裂与后山断裂活动性次之, 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中央断裂, 前、后山断裂受之影响产生联动, 同时沿通济白水河大桥分布的北西向断层裂也有明显的联动效应, 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6.05。 龙门山断裂带震后出现较为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 震后通过现场测氡, 对各主断裂的活动性进行分析与观测。结果显示:前山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3.5~7.1, 其中有地表破裂的地段比值较大, 达7~7.1, 一般地段比值仅为3.5~5.6, 在青川甲烷异常及锰异常, 中央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7.05~8.75, 后山断裂氡气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7.3。这表明此次地震中央断裂活动性最强, 前山断裂与后山断裂活动性次之, 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中央断裂, 前、后山断裂受之影响产生联动, 同时沿通济白水河大桥分布的北西向断层裂也有明显的联动效应, 浓度最大值与背景值比值为6.05。
2015, 23(s1): 31-37.
摘要:
基于青藏铁路路基变形与地温观测数据, 研究了多年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特征及其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已有监测场地中,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场地融化夹层发育较少, 而路基下融化夹层发育较多, 低温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能够逐渐完全回冻使其消失, 高温冻土区大部分路基下融化夹层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高温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厚度的增加主要是由多年冻土人为上限的下降引起的。当融化夹层下部为高含冰量冻土时, 融化夹层与路基沉降变形关系密切, 路基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当融化夹层下部为低含冰量冻土时, 路基沉降变形较小。 基于青藏铁路路基变形与地温观测数据, 研究了多年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特征及其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已有监测场地中,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场地融化夹层发育较少, 而路基下融化夹层发育较多, 低温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能够逐渐完全回冻使其消失, 高温冻土区大部分路基下融化夹层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高温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厚度的增加主要是由多年冻土人为上限的下降引起的。当融化夹层下部为高含冰量冻土时, 融化夹层与路基沉降变形关系密切, 路基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当融化夹层下部为低含冰量冻土时, 路基沉降变形较小。
基于青藏铁路路基变形与地温观测数据, 研究了多年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特征及其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已有监测场地中,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场地融化夹层发育较少, 而路基下融化夹层发育较多, 低温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能够逐渐完全回冻使其消失, 高温冻土区大部分路基下融化夹层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高温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厚度的增加主要是由多年冻土人为上限的下降引起的。当融化夹层下部为高含冰量冻土时, 融化夹层与路基沉降变形关系密切, 路基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当融化夹层下部为低含冰量冻土时, 路基沉降变形较小。 基于青藏铁路路基变形与地温观测数据, 研究了多年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特征及其对路基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已有监测场地中, 青藏铁路沿线天然场地融化夹层发育较少, 而路基下融化夹层发育较多, 低温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能够逐渐完全回冻使其消失, 高温冻土区大部分路基下融化夹层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高温冻土区路基下融化夹层厚度的增加主要是由多年冻土人为上限的下降引起的。当融化夹层下部为高含冰量冻土时, 融化夹层与路基沉降变形关系密切, 路基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当融化夹层下部为低含冰量冻土时, 路基沉降变形较小。
2015, 23(s1): 38-43.
摘要:
在-2.0℃和-5.0℃情况下, 通过一系列不同应变率和含水率条件下的冻结砂土的单轴压缩试验, 分析了应变率和含水率对冻土破坏应变能密度的影响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含水率条件下, 随着应变率的增大, 破坏应变能密度非线性增大, 但当应变率增大到210-3s-1之后, 应变率的改变不再对破坏应变能密度产生大的影响, 并且含水率的增大使破应变能密度随着应变率的增大有了减小的趋势, 破坏应变能密度先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到最大值, 然后含水率的继续增大使破坏应变能密度急剧减小到最小值, 再随着含水率的进一步增大, 破坏应变能密度变化幅度很小, 基本稳定在0.05MPa, 破坏应变能密度变化的力学机制与强度变化的力学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在-2.0℃和-5.0℃情况下, 通过一系列不同应变率和含水率条件下的冻结砂土的单轴压缩试验, 分析了应变率和含水率对冻土破坏应变能密度的影响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含水率条件下, 随着应变率的增大, 破坏应变能密度非线性增大, 但当应变率增大到210-3s-1之后, 应变率的改变不再对破坏应变能密度产生大的影响, 并且含水率的增大使破应变能密度随着应变率的增大有了减小的趋势, 破坏应变能密度先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到最大值, 然后含水率的继续增大使破坏应变能密度急剧减小到最小值, 再随着含水率的进一步增大, 破坏应变能密度变化幅度很小, 基本稳定在0.05MPa, 破坏应变能密度变化的力学机制与强度变化的力学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在-2.0℃和-5.0℃情况下, 通过一系列不同应变率和含水率条件下的冻结砂土的单轴压缩试验, 分析了应变率和含水率对冻土破坏应变能密度的影响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含水率条件下, 随着应变率的增大, 破坏应变能密度非线性增大, 但当应变率增大到210-3s-1之后, 应变率的改变不再对破坏应变能密度产生大的影响, 并且含水率的增大使破应变能密度随着应变率的增大有了减小的趋势, 破坏应变能密度先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到最大值, 然后含水率的继续增大使破坏应变能密度急剧减小到最小值, 再随着含水率的进一步增大, 破坏应变能密度变化幅度很小, 基本稳定在0.05MPa, 破坏应变能密度变化的力学机制与强度变化的力学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在-2.0℃和-5.0℃情况下, 通过一系列不同应变率和含水率条件下的冻结砂土的单轴压缩试验, 分析了应变率和含水率对冻土破坏应变能密度的影响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小含水率条件下, 随着应变率的增大, 破坏应变能密度非线性增大, 但当应变率增大到210-3s-1之后, 应变率的改变不再对破坏应变能密度产生大的影响, 并且含水率的增大使破应变能密度随着应变率的增大有了减小的趋势, 破坏应变能密度先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到最大值, 然后含水率的继续增大使破坏应变能密度急剧减小到最小值, 再随着含水率的进一步增大, 破坏应变能密度变化幅度很小, 基本稳定在0.05MPa, 破坏应变能密度变化的力学机制与强度变化的力学机制并不完全相同。
2015, 23(s1): 44-48.
摘要:
冰水堆积体位于大古水电站选坝河段, 其规模巨大, 一旦发生失稳, 将直接影响坝址水工建筑的安全。根据现场地质调查, 分析堆积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建立地质计算模型, 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计算堆积体稳定性, 计算结果表明, 冰水堆积体整体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前缘局部存在失稳的可能, 对坝址影响较小, 计算结果为边坡开挖及支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冰水堆积体位于大古水电站选坝河段, 其规模巨大, 一旦发生失稳, 将直接影响坝址水工建筑的安全。根据现场地质调查, 分析堆积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建立地质计算模型, 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计算堆积体稳定性, 计算结果表明, 冰水堆积体整体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前缘局部存在失稳的可能, 对坝址影响较小, 计算结果为边坡开挖及支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冰水堆积体位于大古水电站选坝河段, 其规模巨大, 一旦发生失稳, 将直接影响坝址水工建筑的安全。根据现场地质调查, 分析堆积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建立地质计算模型, 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计算堆积体稳定性, 计算结果表明, 冰水堆积体整体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前缘局部存在失稳的可能, 对坝址影响较小, 计算结果为边坡开挖及支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冰水堆积体位于大古水电站选坝河段, 其规模巨大, 一旦发生失稳, 将直接影响坝址水工建筑的安全。根据现场地质调查, 分析堆积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建立地质计算模型, 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计算堆积体稳定性, 计算结果表明, 冰水堆积体整体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前缘局部存在失稳的可能, 对坝址影响较小, 计算结果为边坡开挖及支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15, 23(s1): 49-56.
摘要:
青藏工程走廊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通道, 承载了多条重大冻土线性工程, 因其沿途生态环境的脆弱, 以及地基中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存在, 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本文通过对影响青藏工程走廊(唐北段)内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各因素的分析, 选取体积含冰量、年平均地温、坡向、坡度和植被覆盖度5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 分别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FCM)和改进标度的层次分析(AHP)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青藏工程走廊(唐北段)内的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两种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对AHP计算结果进行分级, 并与FCM聚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工程走廊内高温高含冰量、坡度较高、坡向朝南区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主要集中在昆仑山垭口、楚玛尔河高平原、五道梁、开心岭等区段。上述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均能较好地评价青藏工程走廊内的工程地质条件。 青藏工程走廊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通道, 承载了多条重大冻土线性工程, 因其沿途生态环境的脆弱, 以及地基中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存在, 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本文通过对影响青藏工程走廊(唐北段)内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各因素的分析, 选取体积含冰量、年平均地温、坡向、坡度和植被覆盖度5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 分别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FCM)和改进标度的层次分析(AHP)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青藏工程走廊(唐北段)内的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两种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对AHP计算结果进行分级, 并与FCM聚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工程走廊内高温高含冰量、坡度较高、坡向朝南区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主要集中在昆仑山垭口、楚玛尔河高平原、五道梁、开心岭等区段。上述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均能较好地评价青藏工程走廊内的工程地质条件。
青藏工程走廊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通道, 承载了多条重大冻土线性工程, 因其沿途生态环境的脆弱, 以及地基中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存在, 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本文通过对影响青藏工程走廊(唐北段)内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各因素的分析, 选取体积含冰量、年平均地温、坡向、坡度和植被覆盖度5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 分别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FCM)和改进标度的层次分析(AHP)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青藏工程走廊(唐北段)内的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两种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对AHP计算结果进行分级, 并与FCM聚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工程走廊内高温高含冰量、坡度较高、坡向朝南区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主要集中在昆仑山垭口、楚玛尔河高平原、五道梁、开心岭等区段。上述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均能较好地评价青藏工程走廊内的工程地质条件。 青藏工程走廊是连接内地与西藏的重要通道, 承载了多条重大冻土线性工程, 因其沿途生态环境的脆弱, 以及地基中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存在, 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本文通过对影响青藏工程走廊(唐北段)内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各因素的分析, 选取体积含冰量、年平均地温、坡向、坡度和植被覆盖度5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 分别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FCM)和改进标度的层次分析(AHP)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青藏工程走廊(唐北段)内的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两种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对AHP计算结果进行分级, 并与FCM聚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工程走廊内高温高含冰量、坡度较高、坡向朝南区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主要集中在昆仑山垭口、楚玛尔河高平原、五道梁、开心岭等区段。上述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均能较好地评价青藏工程走廊内的工程地质条件。
2015, 23(s1): 57-62.
摘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程转向地下, 向地下要空间。基坑工程越来越多, 伴随的工程事故也逐渐出现。中国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 21.5%和 53.5%。在这些地区, 建筑基坑往往受冻、融循环作用而破坏, 给寒冷地区的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的安全性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给科研、设计和工程施工单位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文章以有限差分分析软件FLAC3D为基础,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的灵活性, 选用合适的本构模型, 对基坑进行冻胀模拟:得出基坑温度场变化规律、支护桩顶位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并提出几种减小桩体冻胀位移的措施, 为今后越冬基坑支护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随着城市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程转向地下, 向地下要空间。基坑工程越来越多, 伴随的工程事故也逐渐出现。中国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 21.5%和 53.5%。在这些地区, 建筑基坑往往受冻、融循环作用而破坏, 给寒冷地区的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的安全性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给科研、设计和工程施工单位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文章以有限差分分析软件FLAC3D为基础,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的灵活性, 选用合适的本构模型, 对基坑进行冻胀模拟:得出基坑温度场变化规律、支护桩顶位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并提出几种减小桩体冻胀位移的措施, 为今后越冬基坑支护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随着城市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程转向地下, 向地下要空间。基坑工程越来越多, 伴随的工程事故也逐渐出现。中国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 21.5%和 53.5%。在这些地区, 建筑基坑往往受冻、融循环作用而破坏, 给寒冷地区的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的安全性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给科研、设计和工程施工单位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文章以有限差分分析软件FLAC3D为基础,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的灵活性, 选用合适的本构模型, 对基坑进行冻胀模拟:得出基坑温度场变化规律、支护桩顶位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并提出几种减小桩体冻胀位移的措施, 为今后越冬基坑支护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随着城市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程转向地下, 向地下要空间。基坑工程越来越多, 伴随的工程事故也逐渐出现。中国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 21.5%和 53.5%。在这些地区, 建筑基坑往往受冻、融循环作用而破坏, 给寒冷地区的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的安全性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给科研、设计和工程施工单位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文章以有限差分分析软件FLAC3D为基础,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的灵活性, 选用合适的本构模型, 对基坑进行冻胀模拟:得出基坑温度场变化规律、支护桩顶位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并提出几种减小桩体冻胀位移的措施, 为今后越冬基坑支护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2015, 23(s1): 63-69.
摘要:
2010年是厄尔尼诺转拉尼娜的极端气候年份, 也是我国21世纪地质灾害最为频繁的一年。统计显示地质灾害特别集中于我国西南山区, 主要为泥石流滑坡(含崩塌)。2010年前期干旱严重, 雨季暴雨集中, 单个个例的研究也凸显自然条件的控制, 但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依然很少定量的分析与陈述。为此, 本文通过对干湿循环的特征指标与灾害分布的时空规律进行耦合, 分析2010年西南山区灾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该年西南山区64%的大规模的泥石流滑坡事件与该年干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而干湿循环是2010年灾害发育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其导致泥石流滑坡发生主要表现在干旱时出现大量裂隙, 降水渗流沿裂隙集中下渗增加渗流压力, 减少阻力与增加下滑力的综合作用。 2010年是厄尔尼诺转拉尼娜的极端气候年份, 也是我国21世纪地质灾害最为频繁的一年。统计显示地质灾害特别集中于我国西南山区, 主要为泥石流滑坡(含崩塌)。2010年前期干旱严重, 雨季暴雨集中, 单个个例的研究也凸显自然条件的控制, 但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依然很少定量的分析与陈述。为此, 本文通过对干湿循环的特征指标与灾害分布的时空规律进行耦合, 分析2010年西南山区灾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该年西南山区64%的大规模的泥石流滑坡事件与该年干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而干湿循环是2010年灾害发育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其导致泥石流滑坡发生主要表现在干旱时出现大量裂隙, 降水渗流沿裂隙集中下渗增加渗流压力, 减少阻力与增加下滑力的综合作用。
2010年是厄尔尼诺转拉尼娜的极端气候年份, 也是我国21世纪地质灾害最为频繁的一年。统计显示地质灾害特别集中于我国西南山区, 主要为泥石流滑坡(含崩塌)。2010年前期干旱严重, 雨季暴雨集中, 单个个例的研究也凸显自然条件的控制, 但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依然很少定量的分析与陈述。为此, 本文通过对干湿循环的特征指标与灾害分布的时空规律进行耦合, 分析2010年西南山区灾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该年西南山区64%的大规模的泥石流滑坡事件与该年干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而干湿循环是2010年灾害发育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其导致泥石流滑坡发生主要表现在干旱时出现大量裂隙, 降水渗流沿裂隙集中下渗增加渗流压力, 减少阻力与增加下滑力的综合作用。 2010年是厄尔尼诺转拉尼娜的极端气候年份, 也是我国21世纪地质灾害最为频繁的一年。统计显示地质灾害特别集中于我国西南山区, 主要为泥石流滑坡(含崩塌)。2010年前期干旱严重, 雨季暴雨集中, 单个个例的研究也凸显自然条件的控制, 但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依然很少定量的分析与陈述。为此, 本文通过对干湿循环的特征指标与灾害分布的时空规律进行耦合, 分析2010年西南山区灾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该年西南山区64%的大规模的泥石流滑坡事件与该年干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而干湿循环是2010年灾害发育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其导致泥石流滑坡发生主要表现在干旱时出现大量裂隙, 降水渗流沿裂隙集中下渗增加渗流压力, 减少阻力与增加下滑力的综合作用。
2015, 23(s1): 70-76.
摘要:
高速碎屑流滑坡运动过程复杂, 其中快速滑体的剧烈内部变形及其与周围山体的快速碰撞都可能导致滑体的进一步解体以及内部碎屑岩块的渐进损伤破碎。研究碎屑岩块的渐进破碎机理及其对滑体宏观变形力学行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松散颗粒堆积体的渐进破碎模式为研究对象, 选取典型球状陶泥颗粒, 基于室内侧限压缩试验开展了系列准静态压碎试验研究, 分析和讨论了变化粒径组合工况下颗粒破碎模式和机制。并建立了考虑球状颗粒随机堆放的三维数值模型, 考虑颗粒之间法向和切向接触行为,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模型开展了颗粒破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在侧限压载作用下球状颗粒堆积料层的张拉破碎模式占优, 改变初始颗粒粒径分布将触发不同的颗粒破碎模式, 基于建立的数值模型分析得颗粒破碎模式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可拓展应用于分析不规则松散岩块堆积体的渐进损伤破碎行为。 高速碎屑流滑坡运动过程复杂, 其中快速滑体的剧烈内部变形及其与周围山体的快速碰撞都可能导致滑体的进一步解体以及内部碎屑岩块的渐进损伤破碎。研究碎屑岩块的渐进破碎机理及其对滑体宏观变形力学行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松散颗粒堆积体的渐进破碎模式为研究对象, 选取典型球状陶泥颗粒, 基于室内侧限压缩试验开展了系列准静态压碎试验研究, 分析和讨论了变化粒径组合工况下颗粒破碎模式和机制。并建立了考虑球状颗粒随机堆放的三维数值模型, 考虑颗粒之间法向和切向接触行为,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模型开展了颗粒破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在侧限压载作用下球状颗粒堆积料层的张拉破碎模式占优, 改变初始颗粒粒径分布将触发不同的颗粒破碎模式, 基于建立的数值模型分析得颗粒破碎模式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可拓展应用于分析不规则松散岩块堆积体的渐进损伤破碎行为。
高速碎屑流滑坡运动过程复杂, 其中快速滑体的剧烈内部变形及其与周围山体的快速碰撞都可能导致滑体的进一步解体以及内部碎屑岩块的渐进损伤破碎。研究碎屑岩块的渐进破碎机理及其对滑体宏观变形力学行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松散颗粒堆积体的渐进破碎模式为研究对象, 选取典型球状陶泥颗粒, 基于室内侧限压缩试验开展了系列准静态压碎试验研究, 分析和讨论了变化粒径组合工况下颗粒破碎模式和机制。并建立了考虑球状颗粒随机堆放的三维数值模型, 考虑颗粒之间法向和切向接触行为,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模型开展了颗粒破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在侧限压载作用下球状颗粒堆积料层的张拉破碎模式占优, 改变初始颗粒粒径分布将触发不同的颗粒破碎模式, 基于建立的数值模型分析得颗粒破碎模式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可拓展应用于分析不规则松散岩块堆积体的渐进损伤破碎行为。 高速碎屑流滑坡运动过程复杂, 其中快速滑体的剧烈内部变形及其与周围山体的快速碰撞都可能导致滑体的进一步解体以及内部碎屑岩块的渐进损伤破碎。研究碎屑岩块的渐进破碎机理及其对滑体宏观变形力学行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松散颗粒堆积体的渐进破碎模式为研究对象, 选取典型球状陶泥颗粒, 基于室内侧限压缩试验开展了系列准静态压碎试验研究, 分析和讨论了变化粒径组合工况下颗粒破碎模式和机制。并建立了考虑球状颗粒随机堆放的三维数值模型, 考虑颗粒之间法向和切向接触行为,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模型开展了颗粒破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在侧限压载作用下球状颗粒堆积料层的张拉破碎模式占优, 改变初始颗粒粒径分布将触发不同的颗粒破碎模式, 基于建立的数值模型分析得颗粒破碎模式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可拓展应用于分析不规则松散岩块堆积体的渐进损伤破碎行为。
2015, 23(s1): 77-83.
摘要:
我国是一个盐碱地大国, 在广大西部和北部地区, 土壤盐碱化异常严重, 导致土体工程性质显著劣化。为了研究干旱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盐浓度对水分蒸发过程及裂隙发育过程的影响, 配置了浓度分别为0moLL-1、1moLL-1、2moLL-1和3mol,L-1的NaCl溶液, 并加入土体中搅拌均匀制成初始饱和的泥浆试样, 在室内条件下使试样蒸发失水., 在整个干燥过程中, 定时测量试样的含水率变化并用相机记录裂隙发生及演化过程,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所获得裂隙图像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得到表面裂隙率、节点个数、块区个数、分形维数等裂隙量度指标。结果表明:土体中盐分的含量对干缩开裂过程有重要影响, 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 土体的蒸发速率有递减趋势, 干燥过程中裂隙出现时间逐渐延迟, 对应开裂时的临界含水率逐渐减小。此外, 含盐越多的试样表面裂隙发育程度越低, 裂隙宽度、长度、分形维数等也随盐分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这些现象与盐分-黏土颗粒相互作用及黏土双电层变化有关。 我国是一个盐碱地大国, 在广大西部和北部地区, 土壤盐碱化异常严重, 导致土体工程性质显著劣化。为了研究干旱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盐浓度对水分蒸发过程及裂隙发育过程的影响, 配置了浓度分别为0moLL-1、1moLL-1、2moLL-1和3mol,L-1的NaCl溶液, 并加入土体中搅拌均匀制成初始饱和的泥浆试样, 在室内条件下使试样蒸发失水., 在整个干燥过程中, 定时测量试样的含水率变化并用相机记录裂隙发生及演化过程,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所获得裂隙图像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得到表面裂隙率、节点个数、块区个数、分形维数等裂隙量度指标。结果表明:土体中盐分的含量对干缩开裂过程有重要影响, 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 土体的蒸发速率有递减趋势, 干燥过程中裂隙出现时间逐渐延迟, 对应开裂时的临界含水率逐渐减小。此外, 含盐越多的试样表面裂隙发育程度越低, 裂隙宽度、长度、分形维数等也随盐分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这些现象与盐分-黏土颗粒相互作用及黏土双电层变化有关。
我国是一个盐碱地大国, 在广大西部和北部地区, 土壤盐碱化异常严重, 导致土体工程性质显著劣化。为了研究干旱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盐浓度对水分蒸发过程及裂隙发育过程的影响, 配置了浓度分别为0moLL-1、1moLL-1、2moLL-1和3mol,L-1的NaCl溶液, 并加入土体中搅拌均匀制成初始饱和的泥浆试样, 在室内条件下使试样蒸发失水., 在整个干燥过程中, 定时测量试样的含水率变化并用相机记录裂隙发生及演化过程,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所获得裂隙图像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得到表面裂隙率、节点个数、块区个数、分形维数等裂隙量度指标。结果表明:土体中盐分的含量对干缩开裂过程有重要影响, 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 土体的蒸发速率有递减趋势, 干燥过程中裂隙出现时间逐渐延迟, 对应开裂时的临界含水率逐渐减小。此外, 含盐越多的试样表面裂隙发育程度越低, 裂隙宽度、长度、分形维数等也随盐分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这些现象与盐分-黏土颗粒相互作用及黏土双电层变化有关。 我国是一个盐碱地大国, 在广大西部和北部地区, 土壤盐碱化异常严重, 导致土体工程性质显著劣化。为了研究干旱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盐浓度对水分蒸发过程及裂隙发育过程的影响, 配置了浓度分别为0moLL-1、1moLL-1、2moLL-1和3mol,L-1的NaCl溶液, 并加入土体中搅拌均匀制成初始饱和的泥浆试样, 在室内条件下使试样蒸发失水., 在整个干燥过程中, 定时测量试样的含水率变化并用相机记录裂隙发生及演化过程,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所获得裂隙图像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得到表面裂隙率、节点个数、块区个数、分形维数等裂隙量度指标。结果表明:土体中盐分的含量对干缩开裂过程有重要影响, 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 土体的蒸发速率有递减趋势, 干燥过程中裂隙出现时间逐渐延迟, 对应开裂时的临界含水率逐渐减小。此外, 含盐越多的试样表面裂隙发育程度越低, 裂隙宽度、长度、分形维数等也随盐分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这些现象与盐分-黏土颗粒相互作用及黏土双电层变化有关。
2015, 23(s1): 84-89.
摘要:
花岗岩是一种由石英、长石和黑云母等细观组分组成的非均质岩石, 其变形破坏过程取决于细观组分的分布与相互作用, 可以使用颗粒流模型来研究这种非均质性与岩石的宏细观关系。本文以甘肃北山花岗岩为例, 通过提取单轴压缩试验视频中的单帧图像, 将矿物识别传统方法与图像灰度阈值分割技术结合起来、得到了不同细观组分的实际位置, 使用二维颗粒流代码(PFC2D)中的代码包FishTank生成了细观颗粒的初始分布, 根据实际位置和具体类型确定初始分布中的颗粒类型, 使用平行连接模型来表征细观组分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用宏观力学性质参数来标定细观力学性质参数, 建立了基于实际分布的花岗岩颗粒流模型, 讨论了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裂隙和力链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颗粒流模拟所得花岗岩宏观力学性质参数(峰值应力、弹性模量、泊松比)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平方和达到了可靠性要求, 花岗岩破坏过程中主要裂隙延伸方向平行于压应力方向, 裂隙主要分布于长石组分区域、以拉裂隙为主, 力链网络演变过程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基本一致。本文以细观组分实际分布为研究对象, 反映了岩石组成的本质特征, 对研究岩石宏细观关系、预测变形破坏过程都具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 花岗岩是一种由石英、长石和黑云母等细观组分组成的非均质岩石, 其变形破坏过程取决于细观组分的分布与相互作用, 可以使用颗粒流模型来研究这种非均质性与岩石的宏细观关系。本文以甘肃北山花岗岩为例, 通过提取单轴压缩试验视频中的单帧图像, 将矿物识别传统方法与图像灰度阈值分割技术结合起来、得到了不同细观组分的实际位置, 使用二维颗粒流代码(PFC2D)中的代码包FishTank生成了细观颗粒的初始分布, 根据实际位置和具体类型确定初始分布中的颗粒类型, 使用平行连接模型来表征细观组分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用宏观力学性质参数来标定细观力学性质参数, 建立了基于实际分布的花岗岩颗粒流模型, 讨论了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裂隙和力链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颗粒流模拟所得花岗岩宏观力学性质参数(峰值应力、弹性模量、泊松比)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平方和达到了可靠性要求, 花岗岩破坏过程中主要裂隙延伸方向平行于压应力方向, 裂隙主要分布于长石组分区域、以拉裂隙为主, 力链网络演变过程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基本一致。本文以细观组分实际分布为研究对象, 反映了岩石组成的本质特征, 对研究岩石宏细观关系、预测变形破坏过程都具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
花岗岩是一种由石英、长石和黑云母等细观组分组成的非均质岩石, 其变形破坏过程取决于细观组分的分布与相互作用, 可以使用颗粒流模型来研究这种非均质性与岩石的宏细观关系。本文以甘肃北山花岗岩为例, 通过提取单轴压缩试验视频中的单帧图像, 将矿物识别传统方法与图像灰度阈值分割技术结合起来、得到了不同细观组分的实际位置, 使用二维颗粒流代码(PFC2D)中的代码包FishTank生成了细观颗粒的初始分布, 根据实际位置和具体类型确定初始分布中的颗粒类型, 使用平行连接模型来表征细观组分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用宏观力学性质参数来标定细观力学性质参数, 建立了基于实际分布的花岗岩颗粒流模型, 讨论了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裂隙和力链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颗粒流模拟所得花岗岩宏观力学性质参数(峰值应力、弹性模量、泊松比)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平方和达到了可靠性要求, 花岗岩破坏过程中主要裂隙延伸方向平行于压应力方向, 裂隙主要分布于长石组分区域、以拉裂隙为主, 力链网络演变过程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基本一致。本文以细观组分实际分布为研究对象, 反映了岩石组成的本质特征, 对研究岩石宏细观关系、预测变形破坏过程都具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 花岗岩是一种由石英、长石和黑云母等细观组分组成的非均质岩石, 其变形破坏过程取决于细观组分的分布与相互作用, 可以使用颗粒流模型来研究这种非均质性与岩石的宏细观关系。本文以甘肃北山花岗岩为例, 通过提取单轴压缩试验视频中的单帧图像, 将矿物识别传统方法与图像灰度阈值分割技术结合起来、得到了不同细观组分的实际位置, 使用二维颗粒流代码(PFC2D)中的代码包FishTank生成了细观颗粒的初始分布, 根据实际位置和具体类型确定初始分布中的颗粒类型, 使用平行连接模型来表征细观组分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用宏观力学性质参数来标定细观力学性质参数, 建立了基于实际分布的花岗岩颗粒流模型, 讨论了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裂隙和力链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颗粒流模拟所得花岗岩宏观力学性质参数(峰值应力、弹性模量、泊松比)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平方和达到了可靠性要求, 花岗岩破坏过程中主要裂隙延伸方向平行于压应力方向, 裂隙主要分布于长石组分区域、以拉裂隙为主, 力链网络演变过程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基本一致。本文以细观组分实际分布为研究对象, 反映了岩石组成的本质特征, 对研究岩石宏细观关系、预测变形破坏过程都具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
2015, 23(s1): 90-96.
摘要:
红黏土的地质成因是其特殊工程性质的根本来源。本文在剖析广西岩溶地貌特征和红黏土形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着重选择广西岩溶地区的4种红黏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现场采样、剖面特征描述、室内土工试验、微观实验等手段, 对广西红黏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揭示红黏土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工程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典型的湿热气候、广泛发育的岩溶环境有利于红黏土的形成, (2)广西红黏土具有一般红黏土的特性, 矿物成分以高亲水性的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为主, 微观上呈现粒团内孔隙和粒团间孔隙并存的二级孔隙结构, (3)广西地区红黏土的地质剖面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 从地表开始至碳酸盐基岩面, 随着深度的递增, 红黏土的孔隙比、含水率、液限、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和收缩性均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而其密度、干密度等指标却与之相反, 呈现出逐渐变小的趋势, (4)从地质成因来看, 桂林、柳州、武鸣三地均属于残积、残坡积红黏土, 而来宾则属于冲洪积红黏土。 红黏土的地质成因是其特殊工程性质的根本来源。本文在剖析广西岩溶地貌特征和红黏土形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着重选择广西岩溶地区的4种红黏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现场采样、剖面特征描述、室内土工试验、微观实验等手段, 对广西红黏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揭示红黏土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工程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典型的湿热气候、广泛发育的岩溶环境有利于红黏土的形成, (2)广西红黏土具有一般红黏土的特性, 矿物成分以高亲水性的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为主, 微观上呈现粒团内孔隙和粒团间孔隙并存的二级孔隙结构, (3)广西地区红黏土的地质剖面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 从地表开始至碳酸盐基岩面, 随着深度的递增, 红黏土的孔隙比、含水率、液限、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和收缩性均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而其密度、干密度等指标却与之相反, 呈现出逐渐变小的趋势, (4)从地质成因来看, 桂林、柳州、武鸣三地均属于残积、残坡积红黏土, 而来宾则属于冲洪积红黏土。
红黏土的地质成因是其特殊工程性质的根本来源。本文在剖析广西岩溶地貌特征和红黏土形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着重选择广西岩溶地区的4种红黏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现场采样、剖面特征描述、室内土工试验、微观实验等手段, 对广西红黏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揭示红黏土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工程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典型的湿热气候、广泛发育的岩溶环境有利于红黏土的形成, (2)广西红黏土具有一般红黏土的特性, 矿物成分以高亲水性的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为主, 微观上呈现粒团内孔隙和粒团间孔隙并存的二级孔隙结构, (3)广西地区红黏土的地质剖面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 从地表开始至碳酸盐基岩面, 随着深度的递增, 红黏土的孔隙比、含水率、液限、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和收缩性均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而其密度、干密度等指标却与之相反, 呈现出逐渐变小的趋势, (4)从地质成因来看, 桂林、柳州、武鸣三地均属于残积、残坡积红黏土, 而来宾则属于冲洪积红黏土。 红黏土的地质成因是其特殊工程性质的根本来源。本文在剖析广西岩溶地貌特征和红黏土形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着重选择广西岩溶地区的4种红黏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现场采样、剖面特征描述、室内土工试验、微观实验等手段, 对广西红黏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揭示红黏土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工程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典型的湿热气候、广泛发育的岩溶环境有利于红黏土的形成, (2)广西红黏土具有一般红黏土的特性, 矿物成分以高亲水性的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为主, 微观上呈现粒团内孔隙和粒团间孔隙并存的二级孔隙结构, (3)广西地区红黏土的地质剖面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 从地表开始至碳酸盐基岩面, 随着深度的递增, 红黏土的孔隙比、含水率、液限、塑性指数、自由膨胀率和收缩性均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 而其密度、干密度等指标却与之相反, 呈现出逐渐变小的趋势, (4)从地质成因来看, 桂林、柳州、武鸣三地均属于残积、残坡积红黏土, 而来宾则属于冲洪积红黏土。
2015, 23(s1): 97-103.
摘要:
以大连长兴岛葫芦山湾海域为例, 通过对海相淤泥质土试验资料的统计, 提出了海相淤泥质土的各项试验指标特征值, 以按天然含水率分组统计试验指标平均值为分析指标, 建立了天然含水率与试验指标经验关系19个, 揭示了海相淤泥质土工程特性指标随天然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为本区域海相淤泥质土工程特性指标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 以大连长兴岛葫芦山湾海域为例, 通过对海相淤泥质土试验资料的统计, 提出了海相淤泥质土的各项试验指标特征值, 以按天然含水率分组统计试验指标平均值为分析指标, 建立了天然含水率与试验指标经验关系19个, 揭示了海相淤泥质土工程特性指标随天然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为本区域海相淤泥质土工程特性指标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
以大连长兴岛葫芦山湾海域为例, 通过对海相淤泥质土试验资料的统计, 提出了海相淤泥质土的各项试验指标特征值, 以按天然含水率分组统计试验指标平均值为分析指标, 建立了天然含水率与试验指标经验关系19个, 揭示了海相淤泥质土工程特性指标随天然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为本区域海相淤泥质土工程特性指标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 以大连长兴岛葫芦山湾海域为例, 通过对海相淤泥质土试验资料的统计, 提出了海相淤泥质土的各项试验指标特征值, 以按天然含水率分组统计试验指标平均值为分析指标, 建立了天然含水率与试验指标经验关系19个, 揭示了海相淤泥质土工程特性指标随天然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为本区域海相淤泥质土工程特性指标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
2015, 23(s1): 104-109.
摘要:
通过对不同含水率下的钙质砂进行击实实验, 利用黏合剂制取击实后钙质砂原状砂样, 对击实后不同含水率下的砂样进行电镜扫描图像的定量分析, 探讨钙质砂细观结构和干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钙质砂击实曲线分为干密度初始下降区、干密度增长区、干密度二次下降区3个阶段。通过电镜图像可以看出:击实后的钙质砂试样大颗粒多形成骨架状结构, 颗粒间为点-边接触, 小颗粒间接触关系为边-边。击实后钙质砂干密度的变化的过程就是颗粒间孔隙的变化过程, 孔隙度的大小影响着干密度的大小, 孔隙度越大, 砂样的干密度越小。确定在试样中占较大比例且在不同含水率和击实功下其颗粒活动性较弱, 对砂粒间结构影响较小的粒组0.1~0.25mm粒组为本次钙质砂的控制性粒组。 通过对不同含水率下的钙质砂进行击实实验, 利用黏合剂制取击实后钙质砂原状砂样, 对击实后不同含水率下的砂样进行电镜扫描图像的定量分析, 探讨钙质砂细观结构和干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钙质砂击实曲线分为干密度初始下降区、干密度增长区、干密度二次下降区3个阶段。通过电镜图像可以看出:击实后的钙质砂试样大颗粒多形成骨架状结构, 颗粒间为点-边接触, 小颗粒间接触关系为边-边。击实后钙质砂干密度的变化的过程就是颗粒间孔隙的变化过程, 孔隙度的大小影响着干密度的大小, 孔隙度越大, 砂样的干密度越小。确定在试样中占较大比例且在不同含水率和击实功下其颗粒活动性较弱, 对砂粒间结构影响较小的粒组0.1~0.25mm粒组为本次钙质砂的控制性粒组。
通过对不同含水率下的钙质砂进行击实实验, 利用黏合剂制取击实后钙质砂原状砂样, 对击实后不同含水率下的砂样进行电镜扫描图像的定量分析, 探讨钙质砂细观结构和干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钙质砂击实曲线分为干密度初始下降区、干密度增长区、干密度二次下降区3个阶段。通过电镜图像可以看出:击实后的钙质砂试样大颗粒多形成骨架状结构, 颗粒间为点-边接触, 小颗粒间接触关系为边-边。击实后钙质砂干密度的变化的过程就是颗粒间孔隙的变化过程, 孔隙度的大小影响着干密度的大小, 孔隙度越大, 砂样的干密度越小。确定在试样中占较大比例且在不同含水率和击实功下其颗粒活动性较弱, 对砂粒间结构影响较小的粒组0.1~0.25mm粒组为本次钙质砂的控制性粒组。 通过对不同含水率下的钙质砂进行击实实验, 利用黏合剂制取击实后钙质砂原状砂样, 对击实后不同含水率下的砂样进行电镜扫描图像的定量分析, 探讨钙质砂细观结构和干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钙质砂击实曲线分为干密度初始下降区、干密度增长区、干密度二次下降区3个阶段。通过电镜图像可以看出:击实后的钙质砂试样大颗粒多形成骨架状结构, 颗粒间为点-边接触, 小颗粒间接触关系为边-边。击实后钙质砂干密度的变化的过程就是颗粒间孔隙的变化过程, 孔隙度的大小影响着干密度的大小, 孔隙度越大, 砂样的干密度越小。确定在试样中占较大比例且在不同含水率和击实功下其颗粒活动性较弱, 对砂粒间结构影响较小的粒组0.1~0.25mm粒组为本次钙质砂的控制性粒组。
2015, 23(s1): 110-114.
摘要:
土水特征曲线是描述非饱和土特性的重要曲线, 准确测量该曲线是非饱和土力学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基于GCTS土水特征曲线(SWCC)仪对原状黄土进行试验, 研究影响试验的各种因素及相关异常现象。实验结果表明:(1)由于兰州气候干燥和试验周期长, 蒸发效应在试验中持续存在, 严重影响试验结果。本文标定了该仪器在兰州地区一年四季的蒸发量, 用于修正测量结果, (2)高进气值陶土板是该仪器的核心部件, 直接影响试验时长和测试结果, 选择进气值5bar陶土板既匹配黄土基质吸力范围又缩短试验时间, (3)由于仪器结构导致的压力差, 可通过选择减湿试验方式, 避免此影响, 减少实验误差。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对黄土SWCC试验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 土水特征曲线是描述非饱和土特性的重要曲线, 准确测量该曲线是非饱和土力学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基于GCTS土水特征曲线(SWCC)仪对原状黄土进行试验, 研究影响试验的各种因素及相关异常现象。实验结果表明:(1)由于兰州气候干燥和试验周期长, 蒸发效应在试验中持续存在, 严重影响试验结果。本文标定了该仪器在兰州地区一年四季的蒸发量, 用于修正测量结果, (2)高进气值陶土板是该仪器的核心部件, 直接影响试验时长和测试结果, 选择进气值5bar陶土板既匹配黄土基质吸力范围又缩短试验时间, (3)由于仪器结构导致的压力差, 可通过选择减湿试验方式, 避免此影响, 减少实验误差。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对黄土SWCC试验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
土水特征曲线是描述非饱和土特性的重要曲线, 准确测量该曲线是非饱和土力学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基于GCTS土水特征曲线(SWCC)仪对原状黄土进行试验, 研究影响试验的各种因素及相关异常现象。实验结果表明:(1)由于兰州气候干燥和试验周期长, 蒸发效应在试验中持续存在, 严重影响试验结果。本文标定了该仪器在兰州地区一年四季的蒸发量, 用于修正测量结果, (2)高进气值陶土板是该仪器的核心部件, 直接影响试验时长和测试结果, 选择进气值5bar陶土板既匹配黄土基质吸力范围又缩短试验时间, (3)由于仪器结构导致的压力差, 可通过选择减湿试验方式, 避免此影响, 减少实验误差。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对黄土SWCC试验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 土水特征曲线是描述非饱和土特性的重要曲线, 准确测量该曲线是非饱和土力学研究的关键之一。本文基于GCTS土水特征曲线(SWCC)仪对原状黄土进行试验, 研究影响试验的各种因素及相关异常现象。实验结果表明:(1)由于兰州气候干燥和试验周期长, 蒸发效应在试验中持续存在, 严重影响试验结果。本文标定了该仪器在兰州地区一年四季的蒸发量, 用于修正测量结果, (2)高进气值陶土板是该仪器的核心部件, 直接影响试验时长和测试结果, 选择进气值5bar陶土板既匹配黄土基质吸力范围又缩短试验时间, (3)由于仪器结构导致的压力差, 可通过选择减湿试验方式, 避免此影响, 减少实验误差。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对黄土SWCC试验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
2015, 23(s1): 115-120.
摘要:
以上海某桩基工程项目为背景, 使用颗粒流方法研究了成层土情况下的桩土相互作用过程。在考虑土层成层分布基础上, 将桩-土相互作用以平行连接模型来表征, 以颗粒接触模量、颗粒刚度比、摩擦系数、平行连接模量、平行连接刚度比、平行连接法向强度、平行连接切向强度作为平行连接模型的细观力学性质参数, 以土的黏聚力和压缩模量作为黏结强度和刚度比的取值基础, 以现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所得荷载-位移曲线作为确定细观力学参数的基本标准, 开发了相应桩-土作用过程颗粒流模拟的二维颗粒流代码, 得到了不同土层的细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与土粒的移动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土层中颗粒位移特征不同, 黏土颗粒位移明显大于砂土, 不同土层的桩-土粒接触力也不相同, 砂质粉土的摩擦系数和刚度较大, 所承受的接触力也就较大, 力链传递方向主要是法向方向。研究结果对分析成层土中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海某桩基工程项目为背景, 使用颗粒流方法研究了成层土情况下的桩土相互作用过程。在考虑土层成层分布基础上, 将桩-土相互作用以平行连接模型来表征, 以颗粒接触模量、颗粒刚度比、摩擦系数、平行连接模量、平行连接刚度比、平行连接法向强度、平行连接切向强度作为平行连接模型的细观力学性质参数, 以土的黏聚力和压缩模量作为黏结强度和刚度比的取值基础, 以现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所得荷载-位移曲线作为确定细观力学参数的基本标准, 开发了相应桩-土作用过程颗粒流模拟的二维颗粒流代码, 得到了不同土层的细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与土粒的移动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土层中颗粒位移特征不同, 黏土颗粒位移明显大于砂土, 不同土层的桩-土粒接触力也不相同, 砂质粉土的摩擦系数和刚度较大, 所承受的接触力也就较大, 力链传递方向主要是法向方向。研究结果对分析成层土中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海某桩基工程项目为背景, 使用颗粒流方法研究了成层土情况下的桩土相互作用过程。在考虑土层成层分布基础上, 将桩-土相互作用以平行连接模型来表征, 以颗粒接触模量、颗粒刚度比、摩擦系数、平行连接模量、平行连接刚度比、平行连接法向强度、平行连接切向强度作为平行连接模型的细观力学性质参数, 以土的黏聚力和压缩模量作为黏结强度和刚度比的取值基础, 以现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所得荷载-位移曲线作为确定细观力学参数的基本标准, 开发了相应桩-土作用过程颗粒流模拟的二维颗粒流代码, 得到了不同土层的细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与土粒的移动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土层中颗粒位移特征不同, 黏土颗粒位移明显大于砂土, 不同土层的桩-土粒接触力也不相同, 砂质粉土的摩擦系数和刚度较大, 所承受的接触力也就较大, 力链传递方向主要是法向方向。研究结果对分析成层土中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海某桩基工程项目为背景, 使用颗粒流方法研究了成层土情况下的桩土相互作用过程。在考虑土层成层分布基础上, 将桩-土相互作用以平行连接模型来表征, 以颗粒接触模量、颗粒刚度比、摩擦系数、平行连接模量、平行连接刚度比、平行连接法向强度、平行连接切向强度作为平行连接模型的细观力学性质参数, 以土的黏聚力和压缩模量作为黏结强度和刚度比的取值基础, 以现场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所得荷载-位移曲线作为确定细观力学参数的基本标准, 开发了相应桩-土作用过程颗粒流模拟的二维颗粒流代码, 得到了不同土层的细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与土粒的移动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土层中颗粒位移特征不同, 黏土颗粒位移明显大于砂土, 不同土层的桩-土粒接触力也不相同, 砂质粉土的摩擦系数和刚度较大, 所承受的接触力也就较大, 力链传递方向主要是法向方向。研究结果对分析成层土中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5, 23(s1): 121-126.
摘要:
东北某铁路为长春到白城的客货两用线, 线路穿越吉林省西部特殊土分布区约292km, 区内分布有地震液化土、软土及松软土、盐渍土、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通过对线路的勘察, 发现软土及松软土、季节性冻土全线均有分布, 松原至白城段有盐渍土分布, 松原至大安段存在地震液化土。季节性冻土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 地震液化土在地震、车辆动荷载等作用下易发生砂土液化。软土及松软土的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渗透性, 盐渍土的吸湿、保湿、淋溶、沉陷、溶蚀、膨胀等特性, 造成路基强度降低, 基床下沉、不均匀沉降等危害, 并对线路设计和施工方面产生影响。针对线路工程的要求, 分析特殊土的分布及其工程特性, 结合工程实际, 提出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和路基加固办法, 为工程实践服务。 东北某铁路为长春到白城的客货两用线, 线路穿越吉林省西部特殊土分布区约292km, 区内分布有地震液化土、软土及松软土、盐渍土、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通过对线路的勘察, 发现软土及松软土、季节性冻土全线均有分布, 松原至白城段有盐渍土分布, 松原至大安段存在地震液化土。季节性冻土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 地震液化土在地震、车辆动荷载等作用下易发生砂土液化。软土及松软土的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渗透性, 盐渍土的吸湿、保湿、淋溶、沉陷、溶蚀、膨胀等特性, 造成路基强度降低, 基床下沉、不均匀沉降等危害, 并对线路设计和施工方面产生影响。针对线路工程的要求, 分析特殊土的分布及其工程特性, 结合工程实际, 提出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和路基加固办法, 为工程实践服务。
东北某铁路为长春到白城的客货两用线, 线路穿越吉林省西部特殊土分布区约292km, 区内分布有地震液化土、软土及松软土、盐渍土、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通过对线路的勘察, 发现软土及松软土、季节性冻土全线均有分布, 松原至白城段有盐渍土分布, 松原至大安段存在地震液化土。季节性冻土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 地震液化土在地震、车辆动荷载等作用下易发生砂土液化。软土及松软土的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渗透性, 盐渍土的吸湿、保湿、淋溶、沉陷、溶蚀、膨胀等特性, 造成路基强度降低, 基床下沉、不均匀沉降等危害, 并对线路设计和施工方面产生影响。针对线路工程的要求, 分析特殊土的分布及其工程特性, 结合工程实际, 提出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和路基加固办法, 为工程实践服务。 东北某铁路为长春到白城的客货两用线, 线路穿越吉林省西部特殊土分布区约292km, 区内分布有地震液化土、软土及松软土、盐渍土、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土。通过对线路的勘察, 发现软土及松软土、季节性冻土全线均有分布, 松原至白城段有盐渍土分布, 松原至大安段存在地震液化土。季节性冻土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 地震液化土在地震、车辆动荷载等作用下易发生砂土液化。软土及松软土的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渗透性, 盐渍土的吸湿、保湿、淋溶、沉陷、溶蚀、膨胀等特性, 造成路基强度降低, 基床下沉、不均匀沉降等危害, 并对线路设计和施工方面产生影响。针对线路工程的要求, 分析特殊土的分布及其工程特性, 结合工程实际, 提出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和路基加固办法, 为工程实践服务。
2015, 23(s1): 127-131.
摘要:
湿陷性黄土压具有缩性大、强度低的性质。在其上修筑路基容易产生较大的沉降量, 且常因雨水导致路基沉陷等危害, 已严重影响到铁路的施工建设。为有效预防黄土路基沉陷等危害, 以某铁路河津至三门峡DK531+702.50~DK532+006.13为试验路段, 对黄土路基的颗粒组成, 物理力学性质及易溶盐成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影响黄土路基的湿陷性变形, 黄土中以粉粒为主, 因而可以在低含水率下发生湿陷, 黄土路基的沉陷主要是由内聚力的剧变引起, 而内摩擦角没有显著变化。结合研究路段的工程地质性质, 提出该段路基的地基处理方式及排水措施, 研究成果将为研究区域黄土路基的病害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湿陷性黄土压具有缩性大、强度低的性质。在其上修筑路基容易产生较大的沉降量, 且常因雨水导致路基沉陷等危害, 已严重影响到铁路的施工建设。为有效预防黄土路基沉陷等危害, 以某铁路河津至三门峡DK531+702.50~DK532+006.13为试验路段, 对黄土路基的颗粒组成, 物理力学性质及易溶盐成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影响黄土路基的湿陷性变形, 黄土中以粉粒为主, 因而可以在低含水率下发生湿陷, 黄土路基的沉陷主要是由内聚力的剧变引起, 而内摩擦角没有显著变化。结合研究路段的工程地质性质, 提出该段路基的地基处理方式及排水措施, 研究成果将为研究区域黄土路基的病害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湿陷性黄土压具有缩性大、强度低的性质。在其上修筑路基容易产生较大的沉降量, 且常因雨水导致路基沉陷等危害, 已严重影响到铁路的施工建设。为有效预防黄土路基沉陷等危害, 以某铁路河津至三门峡DK531+702.50~DK532+006.13为试验路段, 对黄土路基的颗粒组成, 物理力学性质及易溶盐成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影响黄土路基的湿陷性变形, 黄土中以粉粒为主, 因而可以在低含水率下发生湿陷, 黄土路基的沉陷主要是由内聚力的剧变引起, 而内摩擦角没有显著变化。结合研究路段的工程地质性质, 提出该段路基的地基处理方式及排水措施, 研究成果将为研究区域黄土路基的病害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湿陷性黄土压具有缩性大、强度低的性质。在其上修筑路基容易产生较大的沉降量, 且常因雨水导致路基沉陷等危害, 已严重影响到铁路的施工建设。为有效预防黄土路基沉陷等危害, 以某铁路河津至三门峡DK531+702.50~DK532+006.13为试验路段, 对黄土路基的颗粒组成, 物理力学性质及易溶盐成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影响黄土路基的湿陷性变形, 黄土中以粉粒为主, 因而可以在低含水率下发生湿陷, 黄土路基的沉陷主要是由内聚力的剧变引起, 而内摩擦角没有显著变化。结合研究路段的工程地质性质, 提出该段路基的地基处理方式及排水措施, 研究成果将为研究区域黄土路基的病害防治提供一定依据。
2015, 23(s1): 132-139.
摘要:
为了在黄土路堑边坡设计中应用可靠度理论, 野外测量了黄土高原510个自然极限状态坡断面, 分8个区统计了极限状态坡坡高和坡度的相关关系。利用该相关关系建立起地质模型, 视其稳定系数为1.0, 反演了8个区不同坡高下的综合强度参数c、值。将反演获得的综合强度参数作为均值, 结合79组黄土高原c、值变异系数的统计结果, 采用Morgenstern-Price法建立极限状态方程, Monte-Carlo法获得失效概率, 系统地分析了黄土高边坡强度参数变异性、稳定系数和失效概率的关系, 提出了黄土路堑边坡的设计失效概率。结果表明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设计失效概率小于8.0%为宜,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小于15.0%为宜。 为了在黄土路堑边坡设计中应用可靠度理论, 野外测量了黄土高原510个自然极限状态坡断面, 分8个区统计了极限状态坡坡高和坡度的相关关系。利用该相关关系建立起地质模型, 视其稳定系数为1.0, 反演了8个区不同坡高下的综合强度参数c、值。将反演获得的综合强度参数作为均值, 结合79组黄土高原c、值变异系数的统计结果, 采用Morgenstern-Price法建立极限状态方程, Monte-Carlo法获得失效概率, 系统地分析了黄土高边坡强度参数变异性、稳定系数和失效概率的关系, 提出了黄土路堑边坡的设计失效概率。结果表明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设计失效概率小于8.0%为宜,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小于15.0%为宜。
为了在黄土路堑边坡设计中应用可靠度理论, 野外测量了黄土高原510个自然极限状态坡断面, 分8个区统计了极限状态坡坡高和坡度的相关关系。利用该相关关系建立起地质模型, 视其稳定系数为1.0, 反演了8个区不同坡高下的综合强度参数c、值。将反演获得的综合强度参数作为均值, 结合79组黄土高原c、值变异系数的统计结果, 采用Morgenstern-Price法建立极限状态方程, Monte-Carlo法获得失效概率, 系统地分析了黄土高边坡强度参数变异性、稳定系数和失效概率的关系, 提出了黄土路堑边坡的设计失效概率。结果表明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设计失效概率小于8.0%为宜,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小于15.0%为宜。 为了在黄土路堑边坡设计中应用可靠度理论, 野外测量了黄土高原510个自然极限状态坡断面, 分8个区统计了极限状态坡坡高和坡度的相关关系。利用该相关关系建立起地质模型, 视其稳定系数为1.0, 反演了8个区不同坡高下的综合强度参数c、值。将反演获得的综合强度参数作为均值, 结合79组黄土高原c、值变异系数的统计结果, 采用Morgenstern-Price法建立极限状态方程, Monte-Carlo法获得失效概率, 系统地分析了黄土高边坡强度参数变异性、稳定系数和失效概率的关系, 提出了黄土路堑边坡的设计失效概率。结果表明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设计失效概率小于8.0%为宜,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小于15.0%为宜。
2015, 23(s1): 140-144.
摘要:
宿迁市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控制。根据这一特点, 在宿迁市区内钻了3个标准孔, 分析研究后确定了第四纪地层的分层年代, 并进行了钻孔波速测试。综合本地区在《宿迁市地震小区划》和对重要建筑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积累的数据, 分析了宿迁市不同年代地层场地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给出了不同沉积年代地层动剪切模量比G/Gmax-和阻尼比-关系的典型值。 宿迁市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控制。根据这一特点, 在宿迁市区内钻了3个标准孔, 分析研究后确定了第四纪地层的分层年代, 并进行了钻孔波速测试。综合本地区在《宿迁市地震小区划》和对重要建筑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积累的数据, 分析了宿迁市不同年代地层场地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给出了不同沉积年代地层动剪切模量比G/Gmax-和阻尼比-关系的典型值。
宿迁市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控制。根据这一特点, 在宿迁市区内钻了3个标准孔, 分析研究后确定了第四纪地层的分层年代, 并进行了钻孔波速测试。综合本地区在《宿迁市地震小区划》和对重要建筑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积累的数据, 分析了宿迁市不同年代地层场地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给出了不同沉积年代地层动剪切模量比G/Gmax-和阻尼比-关系的典型值。 宿迁市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受郯庐断裂带控制。根据这一特点, 在宿迁市区内钻了3个标准孔, 分析研究后确定了第四纪地层的分层年代, 并进行了钻孔波速测试。综合本地区在《宿迁市地震小区划》和对重要建筑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积累的数据, 分析了宿迁市不同年代地层场地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给出了不同沉积年代地层动剪切模量比G/Gmax-和阻尼比-关系的典型值。
2015, 23(s1): 145-150.
摘要:
地下水开采可导致土体变形, 产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 且其发展过程不可逆, 一旦形成极难恢复, 土体变形预测是地裂缝、地面沉降防治的主要研究内容, 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地区, 地下水的超采已引起了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因此, 在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区开展土体变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严重的石家庄、衡水漏斗区范围内, 选取了不同深度不同岩性土体开展了土力学实验, 结果发现:不同岩性土体变形量黏土 粉质黏土 砂土, 埋深越浅, 土体越易变形, 浅层黏土的变形量随着胶粒含量多而增大, 深层粉质黏土的分为快速变形和缓慢稳定两个阶段。以上典型剖面土体变形研究可对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预测提供支持。 地下水开采可导致土体变形, 产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 且其发展过程不可逆, 一旦形成极难恢复, 土体变形预测是地裂缝、地面沉降防治的主要研究内容, 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地区, 地下水的超采已引起了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因此, 在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区开展土体变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严重的石家庄、衡水漏斗区范围内, 选取了不同深度不同岩性土体开展了土力学实验, 结果发现:不同岩性土体变形量黏土 粉质黏土 砂土, 埋深越浅, 土体越易变形, 浅层黏土的变形量随着胶粒含量多而增大, 深层粉质黏土的分为快速变形和缓慢稳定两个阶段。以上典型剖面土体变形研究可对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预测提供支持。
地下水开采可导致土体变形, 产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 且其发展过程不可逆, 一旦形成极难恢复, 土体变形预测是地裂缝、地面沉降防治的主要研究内容, 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地区, 地下水的超采已引起了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因此, 在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区开展土体变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严重的石家庄、衡水漏斗区范围内, 选取了不同深度不同岩性土体开展了土力学实验, 结果发现:不同岩性土体变形量黏土 粉质黏土 砂土, 埋深越浅, 土体越易变形, 浅层黏土的变形量随着胶粒含量多而增大, 深层粉质黏土的分为快速变形和缓慢稳定两个阶段。以上典型剖面土体变形研究可对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预测提供支持。 地下水开采可导致土体变形, 产生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 且其发展过程不可逆, 一旦形成极难恢复, 土体变形预测是地裂缝、地面沉降防治的主要研究内容, 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地区, 地下水的超采已引起了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 因此, 在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区开展土体变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严重的石家庄、衡水漏斗区范围内, 选取了不同深度不同岩性土体开展了土力学实验, 结果发现:不同岩性土体变形量黏土 粉质黏土 砂土, 埋深越浅, 土体越易变形, 浅层黏土的变形量随着胶粒含量多而增大, 深层粉质黏土的分为快速变形和缓慢稳定两个阶段。以上典型剖面土体变形研究可对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预测提供支持。
2015, 23(s1): 151-158.
摘要:
四川攀西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红层广泛分布, 其岩体结构破碎, 产状多变, 工程地质性质脆弱, 是区内主要的易滑地层。攀西红层区内滑坡发育, 灾害数量众多, 危害严重, 大型滑坡易堵塞前缘河道, 诱发严重的次级危害。本文在对区内众多大中型滑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攀西红层区内大中型岩质滑坡的失稳方式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为攀西地区滑坡失稳条件研究和区内的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 发现攀西地区构造活动强烈, 红层区内大型滑坡发育受地质构造影响显著, 构造结构面与原生层理面形成的有利组合往往奠定了滑坡的边界, 控制了滑坡的失稳方式。依据其不同的斜坡结构特征, 攀西红层区大型岩质滑坡失稳方式可划分为平面顺向滑动、块状斜向滑动及楔形横向滑动等3种类型。 四川攀西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红层广泛分布, 其岩体结构破碎, 产状多变, 工程地质性质脆弱, 是区内主要的易滑地层。攀西红层区内滑坡发育, 灾害数量众多, 危害严重, 大型滑坡易堵塞前缘河道, 诱发严重的次级危害。本文在对区内众多大中型滑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攀西红层区内大中型岩质滑坡的失稳方式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为攀西地区滑坡失稳条件研究和区内的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 发现攀西地区构造活动强烈, 红层区内大型滑坡发育受地质构造影响显著, 构造结构面与原生层理面形成的有利组合往往奠定了滑坡的边界, 控制了滑坡的失稳方式。依据其不同的斜坡结构特征, 攀西红层区大型岩质滑坡失稳方式可划分为平面顺向滑动、块状斜向滑动及楔形横向滑动等3种类型。
四川攀西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红层广泛分布, 其岩体结构破碎, 产状多变, 工程地质性质脆弱, 是区内主要的易滑地层。攀西红层区内滑坡发育, 灾害数量众多, 危害严重, 大型滑坡易堵塞前缘河道, 诱发严重的次级危害。本文在对区内众多大中型滑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攀西红层区内大中型岩质滑坡的失稳方式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为攀西地区滑坡失稳条件研究和区内的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 发现攀西地区构造活动强烈, 红层区内大型滑坡发育受地质构造影响显著, 构造结构面与原生层理面形成的有利组合往往奠定了滑坡的边界, 控制了滑坡的失稳方式。依据其不同的斜坡结构特征, 攀西红层区大型岩质滑坡失稳方式可划分为平面顺向滑动、块状斜向滑动及楔形横向滑动等3种类型。 四川攀西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红层广泛分布, 其岩体结构破碎, 产状多变, 工程地质性质脆弱, 是区内主要的易滑地层。攀西红层区内滑坡发育, 灾害数量众多, 危害严重, 大型滑坡易堵塞前缘河道, 诱发严重的次级危害。本文在对区内众多大中型滑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攀西红层区内大中型岩质滑坡的失稳方式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为攀西地区滑坡失稳条件研究和区内的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 发现攀西地区构造活动强烈, 红层区内大型滑坡发育受地质构造影响显著, 构造结构面与原生层理面形成的有利组合往往奠定了滑坡的边界, 控制了滑坡的失稳方式。依据其不同的斜坡结构特征, 攀西红层区大型岩质滑坡失稳方式可划分为平面顺向滑动、块状斜向滑动及楔形横向滑动等3种类型。
2015, 23(s1): 159-165.
摘要:
软土地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承载力低, 变形大, 特别是不均匀变形大, 且变形稳定时间可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当桥址处地基为软土时, 建成后, 桥基、台背路基等处不均匀沉降显著, 并造成结构开裂破坏、倾斜。因此, 笔者选择了西南地区桥址地基为软土的某立交桥作为研究对象, 对重点研究区域进行详细地质勘查, 对软土区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以及矿物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 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 以期获取研究区软基工程特性, 为工程实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得出的结论及建议可推广到西南地区其他软土区道路建设的工程应用。 软土地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承载力低, 变形大, 特别是不均匀变形大, 且变形稳定时间可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当桥址处地基为软土时, 建成后, 桥基、台背路基等处不均匀沉降显著, 并造成结构开裂破坏、倾斜。因此, 笔者选择了西南地区桥址地基为软土的某立交桥作为研究对象, 对重点研究区域进行详细地质勘查, 对软土区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以及矿物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 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 以期获取研究区软基工程特性, 为工程实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得出的结论及建议可推广到西南地区其他软土区道路建设的工程应用。
软土地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承载力低, 变形大, 特别是不均匀变形大, 且变形稳定时间可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当桥址处地基为软土时, 建成后, 桥基、台背路基等处不均匀沉降显著, 并造成结构开裂破坏、倾斜。因此, 笔者选择了西南地区桥址地基为软土的某立交桥作为研究对象, 对重点研究区域进行详细地质勘查, 对软土区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以及矿物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 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 以期获取研究区软基工程特性, 为工程实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得出的结论及建议可推广到西南地区其他软土区道路建设的工程应用。 软土地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承载力低, 变形大, 特别是不均匀变形大, 且变形稳定时间可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当桥址处地基为软土时, 建成后, 桥基、台背路基等处不均匀沉降显著, 并造成结构开裂破坏、倾斜。因此, 笔者选择了西南地区桥址地基为软土的某立交桥作为研究对象, 对重点研究区域进行详细地质勘查, 对软土区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以及矿物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 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 以期获取研究区软基工程特性, 为工程实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得出的结论及建议可推广到西南地区其他软土区道路建设的工程应用。
2015, 23(s1): 166-166.
摘要:
在多山地区, 滚石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 而滚石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如自由落体、滑动、滚动和抛体运动等)和随机性等特征。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运动的随机性和研究的不确定性等原因, 目前滚石运动特征的准确合理预测仍面临较大问题。由此, 也导致了滚石运动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出入较大, 造成大量防治措施失效而产生滚石灾害的现象。作者在总结前人滚石运动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 结合实例分析, 作者提出了滚石运动研究中具有不确定性, 即认知不确定性和偶然不确定性, 并提出:建立滚石运动研究的不确定性观点、理论和方法是推动滚石运动科学预测和防灾减灾合理决策的有效路径之一。相关结论为滚石运动的研究和防护工程实践中选择适宜的计算理论、方法, 以及进行科学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 在多山地区, 滚石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 而滚石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如自由落体、滑动、滚动和抛体运动等)和随机性等特征。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运动的随机性和研究的不确定性等原因, 目前滚石运动特征的准确合理预测仍面临较大问题。由此, 也导致了滚石运动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出入较大, 造成大量防治措施失效而产生滚石灾害的现象。作者在总结前人滚石运动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 结合实例分析, 作者提出了滚石运动研究中具有不确定性, 即认知不确定性和偶然不确定性, 并提出:建立滚石运动研究的不确定性观点、理论和方法是推动滚石运动科学预测和防灾减灾合理决策的有效路径之一。相关结论为滚石运动的研究和防护工程实践中选择适宜的计算理论、方法, 以及进行科学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
在多山地区, 滚石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 而滚石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如自由落体、滑动、滚动和抛体运动等)和随机性等特征。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运动的随机性和研究的不确定性等原因, 目前滚石运动特征的准确合理预测仍面临较大问题。由此, 也导致了滚石运动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出入较大, 造成大量防治措施失效而产生滚石灾害的现象。作者在总结前人滚石运动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 结合实例分析, 作者提出了滚石运动研究中具有不确定性, 即认知不确定性和偶然不确定性, 并提出:建立滚石运动研究的不确定性观点、理论和方法是推动滚石运动科学预测和防灾减灾合理决策的有效路径之一。相关结论为滚石运动的研究和防护工程实践中选择适宜的计算理论、方法, 以及进行科学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 在多山地区, 滚石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 而滚石的运动具有多样性(如自由落体、滑动、滚动和抛体运动等)和随机性等特征。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运动的随机性和研究的不确定性等原因, 目前滚石运动特征的准确合理预测仍面临较大问题。由此, 也导致了滚石运动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出入较大, 造成大量防治措施失效而产生滚石灾害的现象。作者在总结前人滚石运动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性, 结合实例分析, 作者提出了滚石运动研究中具有不确定性, 即认知不确定性和偶然不确定性, 并提出:建立滚石运动研究的不确定性观点、理论和方法是推动滚石运动科学预测和防灾减灾合理决策的有效路径之一。相关结论为滚石运动的研究和防护工程实践中选择适宜的计算理论、方法, 以及进行科学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
2015, 23(s1): 173-178.
摘要:
桩间挡土板土压力分配是桩板式挡土结构设计时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分析支护桩-桩间挡土板系统中土压力传递与分配规律, 提出一种在刚性挡土板与土体之间设置柔性垫层以降低挡板土压力的复合桩间挡土构件。采用FLAC3D 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采用复合挡板的桩板挡土结构体系模型, 分析了柔性垫层减载效果及影响因素, 并与拟化筒仓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柔性垫层能够有效降低作用在挡土板上的土压力, 柔性垫层的弹性模量越小、厚度越大, 减载效果越显著。 桩间挡土板土压力分配是桩板式挡土结构设计时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分析支护桩-桩间挡土板系统中土压力传递与分配规律, 提出一种在刚性挡土板与土体之间设置柔性垫层以降低挡板土压力的复合桩间挡土构件。采用FLAC3D 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采用复合挡板的桩板挡土结构体系模型, 分析了柔性垫层减载效果及影响因素, 并与拟化筒仓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柔性垫层能够有效降低作用在挡土板上的土压力, 柔性垫层的弹性模量越小、厚度越大, 减载效果越显著。
桩间挡土板土压力分配是桩板式挡土结构设计时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分析支护桩-桩间挡土板系统中土压力传递与分配规律, 提出一种在刚性挡土板与土体之间设置柔性垫层以降低挡板土压力的复合桩间挡土构件。采用FLAC3D 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采用复合挡板的桩板挡土结构体系模型, 分析了柔性垫层减载效果及影响因素, 并与拟化筒仓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柔性垫层能够有效降低作用在挡土板上的土压力, 柔性垫层的弹性模量越小、厚度越大, 减载效果越显著。 桩间挡土板土压力分配是桩板式挡土结构设计时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分析支护桩-桩间挡土板系统中土压力传递与分配规律, 提出一种在刚性挡土板与土体之间设置柔性垫层以降低挡板土压力的复合桩间挡土构件。采用FLAC3D 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采用复合挡板的桩板挡土结构体系模型, 分析了柔性垫层减载效果及影响因素, 并与拟化筒仓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柔性垫层能够有效降低作用在挡土板上的土压力, 柔性垫层的弹性模量越小、厚度越大, 减载效果越显著。
2015, 23(s1): 179-183.
摘要: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时, 颗粒、孔隙及其结构的变化直接制约着软土的固结性质。本文以华南滨海海积淤泥为研究对象,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 扫描电镜实验从软土的排水机制出发, 通过分形的方法模拟了软土排水过程中的排水通道。真空预压初期, 排水通道发育, 水分受真空吸力牵引, 通畅流动, 排水通道视为直管, 随着排水持续进行, 排水通道收缩, 土颗粒吸附作用的影响增强, 水流携带部分细小黏粒移动, 甚至停滞, 造成结合水含量升高, 结合水的黏滞性和细颗粒的吸附性逐渐造成排水通道堵塞, 之后排水通道进一步缩小、闭合, 形成相互交错的网格状, 土体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软土的排水过程也就是原排水通道被堵塞, 新排水通道形成的过程, 由此总结了软土真空预压下排水通道的演化规律。深入研究软土加固的微观结构变化对于该地区的工程建设的安全运营是非常有利的。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时, 颗粒、孔隙及其结构的变化直接制约着软土的固结性质。本文以华南滨海海积淤泥为研究对象,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 扫描电镜实验从软土的排水机制出发, 通过分形的方法模拟了软土排水过程中的排水通道。真空预压初期, 排水通道发育, 水分受真空吸力牵引, 通畅流动, 排水通道视为直管, 随着排水持续进行, 排水通道收缩, 土颗粒吸附作用的影响增强, 水流携带部分细小黏粒移动, 甚至停滞, 造成结合水含量升高, 结合水的黏滞性和细颗粒的吸附性逐渐造成排水通道堵塞, 之后排水通道进一步缩小、闭合, 形成相互交错的网格状, 土体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软土的排水过程也就是原排水通道被堵塞, 新排水通道形成的过程, 由此总结了软土真空预压下排水通道的演化规律。深入研究软土加固的微观结构变化对于该地区的工程建设的安全运营是非常有利的。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时, 颗粒、孔隙及其结构的变化直接制约着软土的固结性质。本文以华南滨海海积淤泥为研究对象,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 扫描电镜实验从软土的排水机制出发, 通过分形的方法模拟了软土排水过程中的排水通道。真空预压初期, 排水通道发育, 水分受真空吸力牵引, 通畅流动, 排水通道视为直管, 随着排水持续进行, 排水通道收缩, 土颗粒吸附作用的影响增强, 水流携带部分细小黏粒移动, 甚至停滞, 造成结合水含量升高, 结合水的黏滞性和细颗粒的吸附性逐渐造成排水通道堵塞, 之后排水通道进一步缩小、闭合, 形成相互交错的网格状, 土体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软土的排水过程也就是原排水通道被堵塞, 新排水通道形成的过程, 由此总结了软土真空预压下排水通道的演化规律。深入研究软土加固的微观结构变化对于该地区的工程建设的安全运营是非常有利的。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时, 颗粒、孔隙及其结构的变化直接制约着软土的固结性质。本文以华南滨海海积淤泥为研究对象,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 扫描电镜实验从软土的排水机制出发, 通过分形的方法模拟了软土排水过程中的排水通道。真空预压初期, 排水通道发育, 水分受真空吸力牵引, 通畅流动, 排水通道视为直管, 随着排水持续进行, 排水通道收缩, 土颗粒吸附作用的影响增强, 水流携带部分细小黏粒移动, 甚至停滞, 造成结合水含量升高, 结合水的黏滞性和细颗粒的吸附性逐渐造成排水通道堵塞, 之后排水通道进一步缩小、闭合, 形成相互交错的网格状, 土体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软土的排水过程也就是原排水通道被堵塞, 新排水通道形成的过程, 由此总结了软土真空预压下排水通道的演化规律。深入研究软土加固的微观结构变化对于该地区的工程建设的安全运营是非常有利的。
2015, 23(s1): 184-188.
摘要:
通过整理分析大量的达卡软黏土的试验资料, 总结出孟加拉国达卡冲积软黏土的工程特性。同时分析了达卡冲积软黏土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针对达卡软黏土的工程特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最后介绍了适合于达卡冲积软黏土的地基处理方法。 通过整理分析大量的达卡软黏土的试验资料, 总结出孟加拉国达卡冲积软黏土的工程特性。同时分析了达卡冲积软黏土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针对达卡软黏土的工程特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最后介绍了适合于达卡冲积软黏土的地基处理方法。
通过整理分析大量的达卡软黏土的试验资料, 总结出孟加拉国达卡冲积软黏土的工程特性。同时分析了达卡冲积软黏土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针对达卡软黏土的工程特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最后介绍了适合于达卡冲积软黏土的地基处理方法。 通过整理分析大量的达卡软黏土的试验资料, 总结出孟加拉国达卡冲积软黏土的工程特性。同时分析了达卡冲积软黏土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针对达卡软黏土的工程特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最后介绍了适合于达卡冲积软黏土的地基处理方法。
2015, 23(s1): 189-192.
摘要:
孟加拉三角洲大部分由各个地质年代的冲积层构成, 冲积层厚度较大, 沉积环境复杂, 岩土种类多, 分布不均匀。为了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采用了钻探、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载荷试验、注水试验和室内试验等多种勘探试验测试手段。本文介绍了孟加拉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基本地质条件, 在统计分析了试验测试成果的基础上给出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并详细分析评价了该项目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孟加拉三角洲大部分由各个地质年代的冲积层构成, 冲积层厚度较大, 沉积环境复杂, 岩土种类多, 分布不均匀。为了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采用了钻探、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载荷试验、注水试验和室内试验等多种勘探试验测试手段。本文介绍了孟加拉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基本地质条件, 在统计分析了试验测试成果的基础上给出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并详细分析评价了该项目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孟加拉三角洲大部分由各个地质年代的冲积层构成, 冲积层厚度较大, 沉积环境复杂, 岩土种类多, 分布不均匀。为了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采用了钻探、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载荷试验、注水试验和室内试验等多种勘探试验测试手段。本文介绍了孟加拉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基本地质条件, 在统计分析了试验测试成果的基础上给出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并详细分析评价了该项目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孟加拉三角洲大部分由各个地质年代的冲积层构成, 冲积层厚度较大, 沉积环境复杂, 岩土种类多, 分布不均匀。为了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采用了钻探、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载荷试验、注水试验和室内试验等多种勘探试验测试手段。本文介绍了孟加拉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基本地质条件, 在统计分析了试验测试成果的基础上给出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并详细分析评价了该项目存在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2015, 23(s1): 193-199.
摘要:
在试验测得桂林和柳州红黏土的水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 根据非饱和土溶质迁移理论模拟两种红黏土中的溶质迁移过程, 分析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表明, 桂林红黏土含有比柳州红黏土更好的持水性能, 同样吸力下具有更高的体积含水率, 渗透系数更低, 这主要是因为柳州红黏土具有较高含量的石英矿物, 土的黏性更低。根据初始饱和度为95%, 90%, 85%, 80%下土中的一维溶质扩散计算结果, 发现随着初始饱和度减小, 柳州红黏土的溶质扩散深度增大, 而桂林红黏土则表现出了特殊性, 随着初始饱和度的减小, 扩散锋面出现转折点, 当初始饱和度降低到85%时, 扩散深度反而减小, 其原因是非饱和土的渗流受到吸力和渗透性双重因素控制, 桂林红黏土具有较低的渗透性, 随着初始饱和度降低, 渗透性减小超过吸力梯度增加的影响, 渗透性成为主要控制因素, 渗流速度降低, 而柳州红黏土中渗透系数随饱和度变化不大, 此时吸力梯度为主要控制因素。 在试验测得桂林和柳州红黏土的水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 根据非饱和土溶质迁移理论模拟两种红黏土中的溶质迁移过程, 分析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表明, 桂林红黏土含有比柳州红黏土更好的持水性能, 同样吸力下具有更高的体积含水率, 渗透系数更低, 这主要是因为柳州红黏土具有较高含量的石英矿物, 土的黏性更低。根据初始饱和度为95%, 90%, 85%, 80%下土中的一维溶质扩散计算结果, 发现随着初始饱和度减小, 柳州红黏土的溶质扩散深度增大, 而桂林红黏土则表现出了特殊性, 随着初始饱和度的减小, 扩散锋面出现转折点, 当初始饱和度降低到85%时, 扩散深度反而减小, 其原因是非饱和土的渗流受到吸力和渗透性双重因素控制, 桂林红黏土具有较低的渗透性, 随着初始饱和度降低, 渗透性减小超过吸力梯度增加的影响, 渗透性成为主要控制因素, 渗流速度降低, 而柳州红黏土中渗透系数随饱和度变化不大, 此时吸力梯度为主要控制因素。
在试验测得桂林和柳州红黏土的水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 根据非饱和土溶质迁移理论模拟两种红黏土中的溶质迁移过程, 分析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表明, 桂林红黏土含有比柳州红黏土更好的持水性能, 同样吸力下具有更高的体积含水率, 渗透系数更低, 这主要是因为柳州红黏土具有较高含量的石英矿物, 土的黏性更低。根据初始饱和度为95%, 90%, 85%, 80%下土中的一维溶质扩散计算结果, 发现随着初始饱和度减小, 柳州红黏土的溶质扩散深度增大, 而桂林红黏土则表现出了特殊性, 随着初始饱和度的减小, 扩散锋面出现转折点, 当初始饱和度降低到85%时, 扩散深度反而减小, 其原因是非饱和土的渗流受到吸力和渗透性双重因素控制, 桂林红黏土具有较低的渗透性, 随着初始饱和度降低, 渗透性减小超过吸力梯度增加的影响, 渗透性成为主要控制因素, 渗流速度降低, 而柳州红黏土中渗透系数随饱和度变化不大, 此时吸力梯度为主要控制因素。 在试验测得桂林和柳州红黏土的水动力学参数的基础上, 根据非饱和土溶质迁移理论模拟两种红黏土中的溶质迁移过程, 分析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表明, 桂林红黏土含有比柳州红黏土更好的持水性能, 同样吸力下具有更高的体积含水率, 渗透系数更低, 这主要是因为柳州红黏土具有较高含量的石英矿物, 土的黏性更低。根据初始饱和度为95%, 90%, 85%, 80%下土中的一维溶质扩散计算结果, 发现随着初始饱和度减小, 柳州红黏土的溶质扩散深度增大, 而桂林红黏土则表现出了特殊性, 随着初始饱和度的减小, 扩散锋面出现转折点, 当初始饱和度降低到85%时, 扩散深度反而减小, 其原因是非饱和土的渗流受到吸力和渗透性双重因素控制, 桂林红黏土具有较低的渗透性, 随着初始饱和度降低, 渗透性减小超过吸力梯度增加的影响, 渗透性成为主要控制因素, 渗流速度降低, 而柳州红黏土中渗透系数随饱和度变化不大, 此时吸力梯度为主要控制因素。
2015, 23(s1): 200-204.
摘要:
废旧橡胶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工程上开始探究将橡胶颗粒与土混合以改良土的工程特性。为了探究橡胶颗粒对砂土的压缩特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不同砂含量的橡胶颗粒-砂混合物试样进行固结试验, 得出了不同砂含量情况下试样的密度以及不同砂含量条件下各试样的压缩变形曲线, 并以此分析了橡胶颗粒-砂的混合物的压缩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试样密度随砂含量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可压缩性随着砂含量增大而降低, 砂含量越大混合物的残余应变越小,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侧限压缩模量(Es)随着砂含量增加而增加, 当砂含量大于60%后增加速度明显加快。 废旧橡胶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工程上开始探究将橡胶颗粒与土混合以改良土的工程特性。为了探究橡胶颗粒对砂土的压缩特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不同砂含量的橡胶颗粒-砂混合物试样进行固结试验, 得出了不同砂含量情况下试样的密度以及不同砂含量条件下各试样的压缩变形曲线, 并以此分析了橡胶颗粒-砂的混合物的压缩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试样密度随砂含量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可压缩性随着砂含量增大而降低, 砂含量越大混合物的残余应变越小,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侧限压缩模量(Es)随着砂含量增加而增加, 当砂含量大于60%后增加速度明显加快。
废旧橡胶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工程上开始探究将橡胶颗粒与土混合以改良土的工程特性。为了探究橡胶颗粒对砂土的压缩特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不同砂含量的橡胶颗粒-砂混合物试样进行固结试验, 得出了不同砂含量情况下试样的密度以及不同砂含量条件下各试样的压缩变形曲线, 并以此分析了橡胶颗粒-砂的混合物的压缩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试样密度随砂含量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可压缩性随着砂含量增大而降低, 砂含量越大混合物的残余应变越小,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侧限压缩模量(Es)随着砂含量增加而增加, 当砂含量大于60%后增加速度明显加快。 废旧橡胶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工程上开始探究将橡胶颗粒与土混合以改良土的工程特性。为了探究橡胶颗粒对砂土的压缩特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不同砂含量的橡胶颗粒-砂混合物试样进行固结试验, 得出了不同砂含量情况下试样的密度以及不同砂含量条件下各试样的压缩变形曲线, 并以此分析了橡胶颗粒-砂的混合物的压缩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试样密度随砂含量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可压缩性随着砂含量增大而降低, 砂含量越大混合物的残余应变越小, 橡胶颗粒-砂混合物的侧限压缩模量(Es)随着砂含量增加而增加, 当砂含量大于60%后增加速度明显加快。
2015, 23(s1): 205-212.
摘要:
沉积物剪切波速是海底沉积声学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海洋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必要的物理参数, 与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在胶州湾采集沉积物样品, 采用弯曲元测试系统进行不同频率剪切波速测试, 结合沉积物物理性质测试, 研究胶州湾沉积物剪切波速及其频散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50~2000Hz测试频率范围内, 沉积物剪切波速为26.5~103.5ms-1, 砂土剪切波速最高, 粉土次之, 黏土和粉质黏土则偏低, 沉积物剪切波速表现出明显频散特性, 剪切波速随测试频率增加表现出对数增长趋势, 频散因子为0.3~31.1, 频散度为1.1%~103.8%, 受沉积物类型影响显著, 沉积物剪切波速、频散因子和频散度与沉积物物理性质间存在不同相关程度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 三者间表现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但频散度与物理性质间的统计关系相关程度明显偏低。 沉积物剪切波速是海底沉积声学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海洋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必要的物理参数, 与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在胶州湾采集沉积物样品, 采用弯曲元测试系统进行不同频率剪切波速测试, 结合沉积物物理性质测试, 研究胶州湾沉积物剪切波速及其频散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50~2000Hz测试频率范围内, 沉积物剪切波速为26.5~103.5ms-1, 砂土剪切波速最高, 粉土次之, 黏土和粉质黏土则偏低, 沉积物剪切波速表现出明显频散特性, 剪切波速随测试频率增加表现出对数增长趋势, 频散因子为0.3~31.1, 频散度为1.1%~103.8%, 受沉积物类型影响显著, 沉积物剪切波速、频散因子和频散度与沉积物物理性质间存在不同相关程度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 三者间表现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但频散度与物理性质间的统计关系相关程度明显偏低。
沉积物剪切波速是海底沉积声学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海洋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必要的物理参数, 与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在胶州湾采集沉积物样品, 采用弯曲元测试系统进行不同频率剪切波速测试, 结合沉积物物理性质测试, 研究胶州湾沉积物剪切波速及其频散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50~2000Hz测试频率范围内, 沉积物剪切波速为26.5~103.5ms-1, 砂土剪切波速最高, 粉土次之, 黏土和粉质黏土则偏低, 沉积物剪切波速表现出明显频散特性, 剪切波速随测试频率增加表现出对数增长趋势, 频散因子为0.3~31.1, 频散度为1.1%~103.8%, 受沉积物类型影响显著, 沉积物剪切波速、频散因子和频散度与沉积物物理性质间存在不同相关程度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 三者间表现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但频散度与物理性质间的统计关系相关程度明显偏低。 沉积物剪切波速是海底沉积声学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海洋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中必要的物理参数, 与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具有密切关系。本文在胶州湾采集沉积物样品, 采用弯曲元测试系统进行不同频率剪切波速测试, 结合沉积物物理性质测试, 研究胶州湾沉积物剪切波速及其频散特性与物理性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50~2000Hz测试频率范围内, 沉积物剪切波速为26.5~103.5ms-1, 砂土剪切波速最高, 粉土次之, 黏土和粉质黏土则偏低, 沉积物剪切波速表现出明显频散特性, 剪切波速随测试频率增加表现出对数增长趋势, 频散因子为0.3~31.1, 频散度为1.1%~103.8%, 受沉积物类型影响显著, 沉积物剪切波速、频散因子和频散度与沉积物物理性质间存在不同相关程度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 三者间表现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但频散度与物理性质间的统计关系相关程度明显偏低。
2015, 23(s1): 213-217.
摘要:
针对神河高速公路某高填方路堤黄土进行控制吸力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 研究有效应力强度参数c和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 并对一定基质吸力影响下的高路堤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强度参数c随基质吸力的增大变化明显, 而强度参数随基质吸力增大基本不变, 随基质吸力的增大, 土体强度增大, 一定车辆荷载下路堤竖向变形量略微减小, 提高了路堤的稳定性, 研究结论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针对神河高速公路某高填方路堤黄土进行控制吸力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 研究有效应力强度参数c和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 并对一定基质吸力影响下的高路堤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强度参数c随基质吸力的增大变化明显, 而强度参数随基质吸力增大基本不变, 随基质吸力的增大, 土体强度增大, 一定车辆荷载下路堤竖向变形量略微减小, 提高了路堤的稳定性, 研究结论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针对神河高速公路某高填方路堤黄土进行控制吸力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 研究有效应力强度参数c和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 并对一定基质吸力影响下的高路堤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强度参数c随基质吸力的增大变化明显, 而强度参数随基质吸力增大基本不变, 随基质吸力的增大, 土体强度增大, 一定车辆荷载下路堤竖向变形量略微减小, 提高了路堤的稳定性, 研究结论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针对神河高速公路某高填方路堤黄土进行控制吸力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 研究有效应力强度参数c和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 并对一定基质吸力影响下的高路堤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强度参数c随基质吸力的增大变化明显, 而强度参数随基质吸力增大基本不变, 随基质吸力的增大, 土体强度增大, 一定车辆荷载下路堤竖向变形量略微减小, 提高了路堤的稳定性, 研究结论对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5, 23(s1): 218-222.
摘要:
通过不同含水率室内剪切试验、天然含水率条件下的现场直剪试验和原位变形试验, 获得了阿尔金山前某工区砂土的岩土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试件含水率的增大, 砂土地层易发生崩解, 其抗剪断强度降低, 天然含水率条件下, 砂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室内试验值(c为0.160MPa, 为37.8)略高于原位试验值(c为0.157MPa, 为36.4), 工区介质均一性较好, 两组模量值接近, 其平均变形模量为122MPa, 平均弹性模量为242MPa。 通过不同含水率室内剪切试验、天然含水率条件下的现场直剪试验和原位变形试验, 获得了阿尔金山前某工区砂土的岩土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试件含水率的增大, 砂土地层易发生崩解, 其抗剪断强度降低, 天然含水率条件下, 砂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室内试验值(c为0.160MPa, 为37.8)略高于原位试验值(c为0.157MPa, 为36.4), 工区介质均一性较好, 两组模量值接近, 其平均变形模量为122MPa, 平均弹性模量为242MPa。
通过不同含水率室内剪切试验、天然含水率条件下的现场直剪试验和原位变形试验, 获得了阿尔金山前某工区砂土的岩土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试件含水率的增大, 砂土地层易发生崩解, 其抗剪断强度降低, 天然含水率条件下, 砂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室内试验值(c为0.160MPa, 为37.8)略高于原位试验值(c为0.157MPa, 为36.4), 工区介质均一性较好, 两组模量值接近, 其平均变形模量为122MPa, 平均弹性模量为242MPa。 通过不同含水率室内剪切试验、天然含水率条件下的现场直剪试验和原位变形试验, 获得了阿尔金山前某工区砂土的岩土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试件含水率的增大, 砂土地层易发生崩解, 其抗剪断强度降低, 天然含水率条件下, 砂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室内试验值(c为0.160MPa, 为37.8)略高于原位试验值(c为0.157MPa, 为36.4), 工区介质均一性较好, 两组模量值接近, 其平均变形模量为122MPa, 平均弹性模量为242MPa。
2015, 23(s1): 223-228.
摘要:
具有小倾角隔水层的松散沉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研究在这种沉积层中的渗流对许多水文工程问题有实际的意义。对这一问题最著名的解析方法是巴甫洛夫斯基法, 由于它的假设条件是流线的发散角很小, 所以该方法只适用于隔水层倾角很小和边界水位差不大的情况。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对隔水层正倾和反倾两种情况, 选取适当坐标, 将含水层分为上下两部分, 根据层间越流流量变化率相等原理与质量守恒定律, 导出全微分方程, 获得了解析解。对文献中的4个算例进行计算, 与巴甫洛夫斯基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 其渗流量几乎完全一致, 而水位浸润曲线则随隔水层倾角与边界水位差大小(表现为水力坡度大小, 即与流线发散与收敛角有关)而与巴氏方法结果有所差别, 这种差别随隔水层倾角或边界水位差增大而增加。根据原理分析, 本方法计算浸润曲线精度可能比巴氏方法要高, 并能适用边界水位差与隔水层倾角较大(影响流线发散角与收敛角大小)的情况。 具有小倾角隔水层的松散沉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研究在这种沉积层中的渗流对许多水文工程问题有实际的意义。对这一问题最著名的解析方法是巴甫洛夫斯基法, 由于它的假设条件是流线的发散角很小, 所以该方法只适用于隔水层倾角很小和边界水位差不大的情况。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对隔水层正倾和反倾两种情况, 选取适当坐标, 将含水层分为上下两部分, 根据层间越流流量变化率相等原理与质量守恒定律, 导出全微分方程, 获得了解析解。对文献中的4个算例进行计算, 与巴甫洛夫斯基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 其渗流量几乎完全一致, 而水位浸润曲线则随隔水层倾角与边界水位差大小(表现为水力坡度大小, 即与流线发散与收敛角有关)而与巴氏方法结果有所差别, 这种差别随隔水层倾角或边界水位差增大而增加。根据原理分析, 本方法计算浸润曲线精度可能比巴氏方法要高, 并能适用边界水位差与隔水层倾角较大(影响流线发散角与收敛角大小)的情况。
具有小倾角隔水层的松散沉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研究在这种沉积层中的渗流对许多水文工程问题有实际的意义。对这一问题最著名的解析方法是巴甫洛夫斯基法, 由于它的假设条件是流线的发散角很小, 所以该方法只适用于隔水层倾角很小和边界水位差不大的情况。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对隔水层正倾和反倾两种情况, 选取适当坐标, 将含水层分为上下两部分, 根据层间越流流量变化率相等原理与质量守恒定律, 导出全微分方程, 获得了解析解。对文献中的4个算例进行计算, 与巴甫洛夫斯基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 其渗流量几乎完全一致, 而水位浸润曲线则随隔水层倾角与边界水位差大小(表现为水力坡度大小, 即与流线发散与收敛角有关)而与巴氏方法结果有所差别, 这种差别随隔水层倾角或边界水位差增大而增加。根据原理分析, 本方法计算浸润曲线精度可能比巴氏方法要高, 并能适用边界水位差与隔水层倾角较大(影响流线发散角与收敛角大小)的情况。 具有小倾角隔水层的松散沉积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研究在这种沉积层中的渗流对许多水文工程问题有实际的意义。对这一问题最著名的解析方法是巴甫洛夫斯基法, 由于它的假设条件是流线的发散角很小, 所以该方法只适用于隔水层倾角很小和边界水位差不大的情况。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对隔水层正倾和反倾两种情况, 选取适当坐标, 将含水层分为上下两部分, 根据层间越流流量变化率相等原理与质量守恒定律, 导出全微分方程, 获得了解析解。对文献中的4个算例进行计算, 与巴甫洛夫斯基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 其渗流量几乎完全一致, 而水位浸润曲线则随隔水层倾角与边界水位差大小(表现为水力坡度大小, 即与流线发散与收敛角有关)而与巴氏方法结果有所差别, 这种差别随隔水层倾角或边界水位差增大而增加。根据原理分析, 本方法计算浸润曲线精度可能比巴氏方法要高, 并能适用边界水位差与隔水层倾角较大(影响流线发散角与收敛角大小)的情况。
2015, 23(s1): 229-234.
摘要:
燕子沟流域有区域断裂通过,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其中泥石流较为严重,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型泥石流灾害, 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研究区域内泥石流物源的特征分析, 在工程测绘的基础上, 对燕子沟内松散物源的分布以及稳定性进行评价, 同时对松散物源的总储量进行了估算, 从而预测了发生泥石流灾害时最大可能冲出的物质总量, 同时结合研究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物理地址现象, 调查分析, 定性评价, 对燕子沟景区内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危险性分区。 燕子沟流域有区域断裂通过,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其中泥石流较为严重,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型泥石流灾害, 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研究区域内泥石流物源的特征分析, 在工程测绘的基础上, 对燕子沟内松散物源的分布以及稳定性进行评价, 同时对松散物源的总储量进行了估算, 从而预测了发生泥石流灾害时最大可能冲出的物质总量, 同时结合研究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物理地址现象, 调查分析, 定性评价, 对燕子沟景区内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危险性分区。
燕子沟流域有区域断裂通过,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其中泥石流较为严重,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型泥石流灾害, 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研究区域内泥石流物源的特征分析, 在工程测绘的基础上, 对燕子沟内松散物源的分布以及稳定性进行评价, 同时对松散物源的总储量进行了估算, 从而预测了发生泥石流灾害时最大可能冲出的物质总量, 同时结合研究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物理地址现象, 调查分析, 定性评价, 对燕子沟景区内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危险性分区。 燕子沟流域有区域断裂通过,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其中泥石流较为严重,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型泥石流灾害, 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研究区域内泥石流物源的特征分析, 在工程测绘的基础上, 对燕子沟内松散物源的分布以及稳定性进行评价, 同时对松散物源的总储量进行了估算, 从而预测了发生泥石流灾害时最大可能冲出的物质总量, 同时结合研究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物理地址现象, 调查分析, 定性评价, 对燕子沟景区内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危险性分区。
2015, 23(s1): 235-241.
摘要:
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EGS)是一种通过介质循环(水或CO2)来提取深部低渗、高温岩体中地热资源并将其用来发电及供暖的工程技术集成。水力压裂是EGS储层改造的主要方式, 储层改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EGS最终的产能状况, 因此针对具体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水力压裂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庆莺深2井的测井资料, 根据其地应力及岩性变化情况选定EGS开采潜力储层, 采用水平井及张开型压裂的储层改造方式, 对潜力储层进行了多种压裂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根据压裂模拟结果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模型, 进行了EGS发电潜力评估分析, 最终得出莺深2井EGS开采的最优压裂方案和开采方案。研究结果得出:水力裂缝的几何性质主要受地应力、支撑剂粒径和砂比影响, 在EGS中宜采用低砂比、阶梯式的泵注程序。同时, 在采用一注两抽的三水平井开采模式下, 10条裂缝的最优注入速率是30kg,s-1, 运行20a的发电量是0.60~1.23MW。 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EGS)是一种通过介质循环(水或CO2)来提取深部低渗、高温岩体中地热资源并将其用来发电及供暖的工程技术集成。水力压裂是EGS储层改造的主要方式, 储层改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EGS最终的产能状况, 因此针对具体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水力压裂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庆莺深2井的测井资料, 根据其地应力及岩性变化情况选定EGS开采潜力储层, 采用水平井及张开型压裂的储层改造方式, 对潜力储层进行了多种压裂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根据压裂模拟结果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模型, 进行了EGS发电潜力评估分析, 最终得出莺深2井EGS开采的最优压裂方案和开采方案。研究结果得出:水力裂缝的几何性质主要受地应力、支撑剂粒径和砂比影响, 在EGS中宜采用低砂比、阶梯式的泵注程序。同时, 在采用一注两抽的三水平井开采模式下, 10条裂缝的最优注入速率是30kg,s-1, 运行20a的发电量是0.60~1.23MW。
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EGS)是一种通过介质循环(水或CO2)来提取深部低渗、高温岩体中地热资源并将其用来发电及供暖的工程技术集成。水力压裂是EGS储层改造的主要方式, 储层改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EGS最终的产能状况, 因此针对具体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水力压裂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庆莺深2井的测井资料, 根据其地应力及岩性变化情况选定EGS开采潜力储层, 采用水平井及张开型压裂的储层改造方式, 对潜力储层进行了多种压裂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根据压裂模拟结果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模型, 进行了EGS发电潜力评估分析, 最终得出莺深2井EGS开采的最优压裂方案和开采方案。研究结果得出:水力裂缝的几何性质主要受地应力、支撑剂粒径和砂比影响, 在EGS中宜采用低砂比、阶梯式的泵注程序。同时, 在采用一注两抽的三水平井开采模式下, 10条裂缝的最优注入速率是30kg,s-1, 运行20a的发电量是0.60~1.23MW。 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EGS)是一种通过介质循环(水或CO2)来提取深部低渗、高温岩体中地热资源并将其用来发电及供暖的工程技术集成。水力压裂是EGS储层改造的主要方式, 储层改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EGS最终的产能状况, 因此针对具体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水力压裂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庆莺深2井的测井资料, 根据其地应力及岩性变化情况选定EGS开采潜力储层, 采用水平井及张开型压裂的储层改造方式, 对潜力储层进行了多种压裂方案数值模拟分析, 根据压裂模拟结果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模型, 进行了EGS发电潜力评估分析, 最终得出莺深2井EGS开采的最优压裂方案和开采方案。研究结果得出:水力裂缝的几何性质主要受地应力、支撑剂粒径和砂比影响, 在EGS中宜采用低砂比、阶梯式的泵注程序。同时, 在采用一注两抽的三水平井开采模式下, 10条裂缝的最优注入速率是30kg,s-1, 运行20a的发电量是0.60~1.23MW。
2015, 23(s1): 242-246.
摘要:
边坡稳定分析是土力学的经典课题之一。极限平衡法是边坡稳定分析最常用的方法, 也是规范推荐的方法。通常认为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潜在滑动面就是最可能滑动的临界滑动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将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作为潜在滑动面的思路, 这里称为加速度临界滑动面。对典型算例进行分析, 表明最大加速度与最小安全系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边坡稳定分析是土力学的经典课题之一。极限平衡法是边坡稳定分析最常用的方法, 也是规范推荐的方法。通常认为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潜在滑动面就是最可能滑动的临界滑动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将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作为潜在滑动面的思路, 这里称为加速度临界滑动面。对典型算例进行分析, 表明最大加速度与最小安全系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边坡稳定分析是土力学的经典课题之一。极限平衡法是边坡稳定分析最常用的方法, 也是规范推荐的方法。通常认为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潜在滑动面就是最可能滑动的临界滑动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将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作为潜在滑动面的思路, 这里称为加速度临界滑动面。对典型算例进行分析, 表明最大加速度与最小安全系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边坡稳定分析是土力学的经典课题之一。极限平衡法是边坡稳定分析最常用的方法, 也是规范推荐的方法。通常认为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潜在滑动面就是最可能滑动的临界滑动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将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作为潜在滑动面的思路, 这里称为加速度临界滑动面。对典型算例进行分析, 表明最大加速度与最小安全系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2015, 23(s1): 247-251.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运行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随着其快速发展已受到极大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建筑结构方面, 对于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根据CFG桩复合地基的构成特点, 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铁运行振动对CFG桩复合地基影响。并通过工程实例, 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分析归纳了由地铁运行振动引起的CFG桩变形和速度变化的评价方法, 为地铁运行振动对复合地基的影响评价提供了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运行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随着其快速发展已受到极大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建筑结构方面, 对于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根据CFG桩复合地基的构成特点, 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铁运行振动对CFG桩复合地基影响。并通过工程实例, 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分析归纳了由地铁运行振动引起的CFG桩变形和速度变化的评价方法, 为地铁运行振动对复合地基的影响评价提供了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运行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随着其快速发展已受到极大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建筑结构方面, 对于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根据CFG桩复合地基的构成特点, 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铁运行振动对CFG桩复合地基影响。并通过工程实例, 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分析归纳了由地铁运行振动引起的CFG桩变形和速度变化的评价方法, 为地铁运行振动对复合地基的影响评价提供了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运行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随着其快速发展已受到极大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建筑结构方面, 对于CFG桩复合地基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根据CFG桩复合地基的构成特点, 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铁运行振动对CFG桩复合地基影响。并通过工程实例, 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分析归纳了由地铁运行振动引起的CFG桩变形和速度变化的评价方法, 为地铁运行振动对复合地基的影响评价提供了依据。
2015, 23(s1): 252-259.
摘要:
目前施工阶段围岩等级细分研究是围岩分级研究的一个热点, 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围岩分级跨度大不能满足实际施工需要的困境。在地铁高速建设时代为更好指导地铁隧道顺利建设, 充分考虑城市地铁隧道建设特点, 以青岛地铁建设所处的典型花岗岩地层为工程地质背景,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 通过模拟不同岩体质量的围岩在浅地层不同埋深下的地表沉降情况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 基于不同围岩的稳定性差异将Ⅲ、Ⅳ、Ⅴ级围岩对应细分为2, 3, 3个亚级。并对分级方案做进一步分析认为影响围岩分级的主要因素为岩石强度和岩体完整性, 分级时应综合考虑两大因素。其中岩石强度为主导因素, 决定了围岩等级的大致范围。软岩由于具有显著流变特性不具有自稳能力, 施工时应做完备施工支护方案。 目前施工阶段围岩等级细分研究是围岩分级研究的一个热点, 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围岩分级跨度大不能满足实际施工需要的困境。在地铁高速建设时代为更好指导地铁隧道顺利建设, 充分考虑城市地铁隧道建设特点, 以青岛地铁建设所处的典型花岗岩地层为工程地质背景,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 通过模拟不同岩体质量的围岩在浅地层不同埋深下的地表沉降情况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 基于不同围岩的稳定性差异将Ⅲ、Ⅳ、Ⅴ级围岩对应细分为2, 3, 3个亚级。并对分级方案做进一步分析认为影响围岩分级的主要因素为岩石强度和岩体完整性, 分级时应综合考虑两大因素。其中岩石强度为主导因素, 决定了围岩等级的大致范围。软岩由于具有显著流变特性不具有自稳能力, 施工时应做完备施工支护方案。
目前施工阶段围岩等级细分研究是围岩分级研究的一个热点, 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围岩分级跨度大不能满足实际施工需要的困境。在地铁高速建设时代为更好指导地铁隧道顺利建设, 充分考虑城市地铁隧道建设特点, 以青岛地铁建设所处的典型花岗岩地层为工程地质背景,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 通过模拟不同岩体质量的围岩在浅地层不同埋深下的地表沉降情况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 基于不同围岩的稳定性差异将Ⅲ、Ⅳ、Ⅴ级围岩对应细分为2, 3, 3个亚级。并对分级方案做进一步分析认为影响围岩分级的主要因素为岩石强度和岩体完整性, 分级时应综合考虑两大因素。其中岩石强度为主导因素, 决定了围岩等级的大致范围。软岩由于具有显著流变特性不具有自稳能力, 施工时应做完备施工支护方案。 目前施工阶段围岩等级细分研究是围岩分级研究的一个热点, 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围岩分级跨度大不能满足实际施工需要的困境。在地铁高速建设时代为更好指导地铁隧道顺利建设, 充分考虑城市地铁隧道建设特点, 以青岛地铁建设所处的典型花岗岩地层为工程地质背景,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 通过模拟不同岩体质量的围岩在浅地层不同埋深下的地表沉降情况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 基于不同围岩的稳定性差异将Ⅲ、Ⅳ、Ⅴ级围岩对应细分为2, 3, 3个亚级。并对分级方案做进一步分析认为影响围岩分级的主要因素为岩石强度和岩体完整性, 分级时应综合考虑两大因素。其中岩石强度为主导因素, 决定了围岩等级的大致范围。软岩由于具有显著流变特性不具有自稳能力, 施工时应做完备施工支护方案。
2015, 23(s1): 260-265.
摘要:
促进城镇化与地质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山地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构建了山地城镇化与地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以巴南区城市功能定位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划分, 计算了各区域十一五期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综合功能区的协调性下降, 生态农业旅游功能区的协调性上升, 生态产业功能区和工业物流功能区的协调性变化不大。山地城镇发展应该因地制宜, 重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坚持走自身特色化发展道路。 促进城镇化与地质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山地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构建了山地城镇化与地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以巴南区城市功能定位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划分, 计算了各区域十一五期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综合功能区的协调性下降, 生态农业旅游功能区的协调性上升, 生态产业功能区和工业物流功能区的协调性变化不大。山地城镇发展应该因地制宜, 重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坚持走自身特色化发展道路。
促进城镇化与地质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山地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构建了山地城镇化与地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以巴南区城市功能定位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划分, 计算了各区域十一五期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综合功能区的协调性下降, 生态农业旅游功能区的协调性上升, 生态产业功能区和工业物流功能区的协调性变化不大。山地城镇发展应该因地制宜, 重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坚持走自身特色化发展道路。 促进城镇化与地质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山地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构建了山地城镇化与地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 以巴南区城市功能定位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划分, 计算了各区域十一五期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综合功能区的协调性下降, 生态农业旅游功能区的协调性上升, 生态产业功能区和工业物流功能区的协调性变化不大。山地城镇发展应该因地制宜, 重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坚持走自身特色化发展道路。
2015, 23(s1): 266-277.
摘要: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是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的基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北京市平谷区1: 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对其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对影响地质灾害演变的区域构造断裂、工程地质岩组、植被覆盖率、地形坡度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采用频率比模型完成了地质灾害易发评价区划。结果显示:平谷区地质灾害分布主要与地形地貌、构造断裂及人类工程活动相关, 这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根据评价结果可将平谷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125.6km2, 占11.7%, 中易发区面积273.02km2, 占25.4%, 低易发区总面积为326.89km2, 占30.4%, 不易发区面积349.49km2, 占32.5%。评价结果可为平谷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是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的基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北京市平谷区1: 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对其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对影响地质灾害演变的区域构造断裂、工程地质岩组、植被覆盖率、地形坡度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采用频率比模型完成了地质灾害易发评价区划。结果显示:平谷区地质灾害分布主要与地形地貌、构造断裂及人类工程活动相关, 这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根据评价结果可将平谷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125.6km2, 占11.7%, 中易发区面积273.02km2, 占25.4%, 低易发区总面积为326.89km2, 占30.4%, 不易发区面积349.49km2, 占32.5%。评价结果可为平谷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是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的基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北京市平谷区1: 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对其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对影响地质灾害演变的区域构造断裂、工程地质岩组、植被覆盖率、地形坡度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采用频率比模型完成了地质灾害易发评价区划。结果显示:平谷区地质灾害分布主要与地形地貌、构造断裂及人类工程活动相关, 这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根据评价结果可将平谷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125.6km2, 占11.7%, 中易发区面积273.02km2, 占25.4%, 低易发区总面积为326.89km2, 占30.4%, 不易发区面积349.49km2, 占32.5%。评价结果可为平谷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是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的基础,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北京市平谷区1: 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对其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对影响地质灾害演变的区域构造断裂、工程地质岩组、植被覆盖率、地形坡度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采用频率比模型完成了地质灾害易发评价区划。结果显示:平谷区地质灾害分布主要与地形地貌、构造断裂及人类工程活动相关, 这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根据评价结果可将平谷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125.6km2, 占11.7%, 中易发区面积273.02km2, 占25.4%, 低易发区总面积为326.89km2, 占30.4%, 不易发区面积349.49km2, 占32.5%。评价结果可为平谷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2015, 23(s1): 278-283.
摘要:
石油、天然气及地热等资源开采会引起地面沉降, 现今进行地面沉降计算时往往忽略Biot系数对压缩值和沉降量的影响, 通常默认Biot系数值等于1。故理论计算沉降量与实际产生的结果间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能对工程成本投入, 工程设计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为了研究Biot系数对沉降量的影响, 更为准确的计算地层真实沉降量, 本文通过声波测试及室内岩石三轴压缩两种方法对岩石Biot系数进行测定, 声波测试试验通过测得纵波和横波波速计算Biot系数为0.528, 通过三轴排水试验和限制压力与水压等量增长试验分别获得了试验计算出Biot系数为0.665。最终通过FLAC3D软件计算Biot系数为1及Biot系数为试验实测值的地层沉降量, 研究岩石Biot系数对地层沉降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沉降量随着Biot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石油、天然气及地热等资源开采会引起地面沉降, 现今进行地面沉降计算时往往忽略Biot系数对压缩值和沉降量的影响, 通常默认Biot系数值等于1。故理论计算沉降量与实际产生的结果间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能对工程成本投入, 工程设计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为了研究Biot系数对沉降量的影响, 更为准确的计算地层真实沉降量, 本文通过声波测试及室内岩石三轴压缩两种方法对岩石Biot系数进行测定, 声波测试试验通过测得纵波和横波波速计算Biot系数为0.528, 通过三轴排水试验和限制压力与水压等量增长试验分别获得了试验计算出Biot系数为0.665。最终通过FLAC3D软件计算Biot系数为1及Biot系数为试验实测值的地层沉降量, 研究岩石Biot系数对地层沉降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沉降量随着Biot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石油、天然气及地热等资源开采会引起地面沉降, 现今进行地面沉降计算时往往忽略Biot系数对压缩值和沉降量的影响, 通常默认Biot系数值等于1。故理论计算沉降量与实际产生的结果间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能对工程成本投入, 工程设计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为了研究Biot系数对沉降量的影响, 更为准确的计算地层真实沉降量, 本文通过声波测试及室内岩石三轴压缩两种方法对岩石Biot系数进行测定, 声波测试试验通过测得纵波和横波波速计算Biot系数为0.528, 通过三轴排水试验和限制压力与水压等量增长试验分别获得了试验计算出Biot系数为0.665。最终通过FLAC3D软件计算Biot系数为1及Biot系数为试验实测值的地层沉降量, 研究岩石Biot系数对地层沉降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沉降量随着Biot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石油、天然气及地热等资源开采会引起地面沉降, 现今进行地面沉降计算时往往忽略Biot系数对压缩值和沉降量的影响, 通常默认Biot系数值等于1。故理论计算沉降量与实际产生的结果间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能对工程成本投入, 工程设计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为了研究Biot系数对沉降量的影响, 更为准确的计算地层真实沉降量, 本文通过声波测试及室内岩石三轴压缩两种方法对岩石Biot系数进行测定, 声波测试试验通过测得纵波和横波波速计算Biot系数为0.528, 通过三轴排水试验和限制压力与水压等量增长试验分别获得了试验计算出Biot系数为0.665。最终通过FLAC3D软件计算Biot系数为1及Biot系数为试验实测值的地层沉降量, 研究岩石Biot系数对地层沉降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沉降量随着Biot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2015, 23(s1): 284-291.
摘要:
室内外试验和工程实践都表明砂土和软黏土一样, 也存在长期变形难以收敛的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为了更深入地认识砂土的蠕变, 首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了砂土蠕变的变形机制, 得出砂土蠕变主要是由颗粒重组和颗粒破碎等机制引起的, 然后, 从引起砂土蠕变的内因和外因研究了砂土蠕变特性, 同时分析了一维和三轴蠕变试验中的变形特性, 得出含水率、孔隙水性质、应力历史、应力路径和应力水平等对砂土蠕变都有一定的影响。最后,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介绍了砂土蠕变模型, 并对今后砂土蠕变研究进行了展望。在对砂土蠕变的研究中, 离散元法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途径。未来可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 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砂土的蠕变将是土力学领域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室内外试验和工程实践都表明砂土和软黏土一样, 也存在长期变形难以收敛的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为了更深入地认识砂土的蠕变, 首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了砂土蠕变的变形机制, 得出砂土蠕变主要是由颗粒重组和颗粒破碎等机制引起的, 然后, 从引起砂土蠕变的内因和外因研究了砂土蠕变特性, 同时分析了一维和三轴蠕变试验中的变形特性, 得出含水率、孔隙水性质、应力历史、应力路径和应力水平等对砂土蠕变都有一定的影响。最后,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介绍了砂土蠕变模型, 并对今后砂土蠕变研究进行了展望。在对砂土蠕变的研究中, 离散元法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途径。未来可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 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砂土的蠕变将是土力学领域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室内外试验和工程实践都表明砂土和软黏土一样, 也存在长期变形难以收敛的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为了更深入地认识砂土的蠕变, 首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了砂土蠕变的变形机制, 得出砂土蠕变主要是由颗粒重组和颗粒破碎等机制引起的, 然后, 从引起砂土蠕变的内因和外因研究了砂土蠕变特性, 同时分析了一维和三轴蠕变试验中的变形特性, 得出含水率、孔隙水性质、应力历史、应力路径和应力水平等对砂土蠕变都有一定的影响。最后,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介绍了砂土蠕变模型, 并对今后砂土蠕变研究进行了展望。在对砂土蠕变的研究中, 离散元法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途径。未来可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 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砂土的蠕变将是土力学领域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室内外试验和工程实践都表明砂土和软黏土一样, 也存在长期变形难以收敛的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为了更深入地认识砂土的蠕变, 首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了砂土蠕变的变形机制, 得出砂土蠕变主要是由颗粒重组和颗粒破碎等机制引起的, 然后, 从引起砂土蠕变的内因和外因研究了砂土蠕变特性, 同时分析了一维和三轴蠕变试验中的变形特性, 得出含水率、孔隙水性质、应力历史、应力路径和应力水平等对砂土蠕变都有一定的影响。最后,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介绍了砂土蠕变模型, 并对今后砂土蠕变研究进行了展望。在对砂土蠕变的研究中, 离散元法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途径。未来可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 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砂土的蠕变将是土力学领域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2015, 23(s1): 292-297.
摘要:
劲芯水泥土桩是在水泥土桩成桩后, 将小直径的混凝土芯桩插入水泥土桩中, 形成一种混凝土芯与水泥土共同工作的新型复合材料桩, 特别适用于深厚软土地区的路基处理工程。目前针对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刚性基础下单桩或单桩复合地基的工程性能, 对于其在柔性基础下的力学特性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研究了路堤荷载下劲芯水泥土桩的工程性能。首先, 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而后基于验证后的数值分析模型, 开展了路堤荷载下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程性能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包括芯长比、含芯率和桩间距。研究发现, 增大芯长比、减小桩间距能够有效减小地基沉降, 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荷载分担比。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劲芯水泥土桩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劲芯水泥土桩是在水泥土桩成桩后, 将小直径的混凝土芯桩插入水泥土桩中, 形成一种混凝土芯与水泥土共同工作的新型复合材料桩, 特别适用于深厚软土地区的路基处理工程。目前针对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刚性基础下单桩或单桩复合地基的工程性能, 对于其在柔性基础下的力学特性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研究了路堤荷载下劲芯水泥土桩的工程性能。首先, 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而后基于验证后的数值分析模型, 开展了路堤荷载下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程性能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包括芯长比、含芯率和桩间距。研究发现, 增大芯长比、减小桩间距能够有效减小地基沉降, 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荷载分担比。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劲芯水泥土桩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劲芯水泥土桩是在水泥土桩成桩后, 将小直径的混凝土芯桩插入水泥土桩中, 形成一种混凝土芯与水泥土共同工作的新型复合材料桩, 特别适用于深厚软土地区的路基处理工程。目前针对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刚性基础下单桩或单桩复合地基的工程性能, 对于其在柔性基础下的力学特性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研究了路堤荷载下劲芯水泥土桩的工程性能。首先, 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而后基于验证后的数值分析模型, 开展了路堤荷载下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程性能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包括芯长比、含芯率和桩间距。研究发现, 增大芯长比、减小桩间距能够有效减小地基沉降, 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荷载分担比。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劲芯水泥土桩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劲芯水泥土桩是在水泥土桩成桩后, 将小直径的混凝土芯桩插入水泥土桩中, 形成一种混凝土芯与水泥土共同工作的新型复合材料桩, 特别适用于深厚软土地区的路基处理工程。目前针对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刚性基础下单桩或单桩复合地基的工程性能, 对于其在柔性基础下的力学特性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研究了路堤荷载下劲芯水泥土桩的工程性能。首先, 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而后基于验证后的数值分析模型, 开展了路堤荷载下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工程性能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包括芯长比、含芯率和桩间距。研究发现, 增大芯长比、减小桩间距能够有效减小地基沉降, 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荷载分担比。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劲芯水泥土桩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015, 23(s1): 298-302.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基坑开挖方面的发展, 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地埋管线变形、断裂的事故频发, 该研究课题日益受到重视。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埋管线的影响规律。分析地埋管线在不同管径和不同材质下, 基坑开挖对地埋管线的位移影响, 归纳总结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管径和不同材质对管线位移影响规律。 近年来随着基坑开挖方面的发展, 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地埋管线变形、断裂的事故频发, 该研究课题日益受到重视。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埋管线的影响规律。分析地埋管线在不同管径和不同材质下, 基坑开挖对地埋管线的位移影响, 归纳总结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管径和不同材质对管线位移影响规律。
近年来随着基坑开挖方面的发展, 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地埋管线变形、断裂的事故频发, 该研究课题日益受到重视。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埋管线的影响规律。分析地埋管线在不同管径和不同材质下, 基坑开挖对地埋管线的位移影响, 归纳总结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管径和不同材质对管线位移影响规律。 近年来随着基坑开挖方面的发展, 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地埋管线变形、断裂的事故频发, 该研究课题日益受到重视。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基坑开挖对邻近地埋管线的影响规律。分析地埋管线在不同管径和不同材质下, 基坑开挖对地埋管线的位移影响, 归纳总结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管径和不同材质对管线位移影响规律。
2015, 23(s1): 303-312.
摘要:
本文通过对滇中软岩的地质特征、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及流变特性等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红层软岩抗剪、抗压强度低, 随着黏土矿物及泥质含量的增加, 物理力学性质逐渐降低, 在饱水状态下泥质岩类抗压强度降低了30%~40%, 粉细砂岩类强度折减了20%~30%, 其崩解性与膨胀性也受黏土矿物及泥质含量所控制。试验表明红层软岩蠕变效应明显, 长期抗压强度为单轴抗压强度的70%, 长期抗剪强度值与直剪试验相比内摩擦角降低了约20%, 黏聚力降低了60%。在研究总结众多工程经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滇中红层工程地质特性及岩体的长期强度值, 提出滇中软岩隧洞挤压变形评价方法与围岩分级对应关系, 为判别隧洞可能发生软岩大变形的洞段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对滇中软岩的地质特征、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及流变特性等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红层软岩抗剪、抗压强度低, 随着黏土矿物及泥质含量的增加, 物理力学性质逐渐降低, 在饱水状态下泥质岩类抗压强度降低了30%~40%, 粉细砂岩类强度折减了20%~30%, 其崩解性与膨胀性也受黏土矿物及泥质含量所控制。试验表明红层软岩蠕变效应明显, 长期抗压强度为单轴抗压强度的70%, 长期抗剪强度值与直剪试验相比内摩擦角降低了约20%, 黏聚力降低了60%。在研究总结众多工程经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滇中红层工程地质特性及岩体的长期强度值, 提出滇中软岩隧洞挤压变形评价方法与围岩分级对应关系, 为判别隧洞可能发生软岩大变形的洞段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对滇中软岩的地质特征、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及流变特性等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红层软岩抗剪、抗压强度低, 随着黏土矿物及泥质含量的增加, 物理力学性质逐渐降低, 在饱水状态下泥质岩类抗压强度降低了30%~40%, 粉细砂岩类强度折减了20%~30%, 其崩解性与膨胀性也受黏土矿物及泥质含量所控制。试验表明红层软岩蠕变效应明显, 长期抗压强度为单轴抗压强度的70%, 长期抗剪强度值与直剪试验相比内摩擦角降低了约20%, 黏聚力降低了60%。在研究总结众多工程经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滇中红层工程地质特性及岩体的长期强度值, 提出滇中软岩隧洞挤压变形评价方法与围岩分级对应关系, 为判别隧洞可能发生软岩大变形的洞段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对滇中软岩的地质特征、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及流变特性等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红层软岩抗剪、抗压强度低, 随着黏土矿物及泥质含量的增加, 物理力学性质逐渐降低, 在饱水状态下泥质岩类抗压强度降低了30%~40%, 粉细砂岩类强度折减了20%~30%, 其崩解性与膨胀性也受黏土矿物及泥质含量所控制。试验表明红层软岩蠕变效应明显, 长期抗压强度为单轴抗压强度的70%, 长期抗剪强度值与直剪试验相比内摩擦角降低了约20%, 黏聚力降低了60%。在研究总结众多工程经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滇中红层工程地质特性及岩体的长期强度值, 提出滇中软岩隧洞挤压变形评价方法与围岩分级对应关系, 为判别隧洞可能发生软岩大变形的洞段提供依据。
2015, 23(s1): 313-319.
摘要:
在波浪周期循环荷载作用下, 海床沉积物会发生固结压密、液化流变、侵蚀运移, 以及伴随的沉积物成分、结构、物理力学性质与工程地质性质的动态变化过程。一种过程的变化影响并制约着其他过程的变化, 在这种相互耦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波浪对海床发挥着周而复始的后期改造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国内外研究进展, 从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内部孔压响应、沉积物强度变化过程、沉积物物理性质变化过程、沉积物成分结构分异过程四方面, 对波浪在海床粉质土沉积物后期改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评述。该文以黄河口细粒土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研究为立足点, 展开论述波-土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现场观测、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 以期为河口海岸沉积物动力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作用。 在波浪周期循环荷载作用下, 海床沉积物会发生固结压密、液化流变、侵蚀运移, 以及伴随的沉积物成分、结构、物理力学性质与工程地质性质的动态变化过程。一种过程的变化影响并制约着其他过程的变化, 在这种相互耦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波浪对海床发挥着周而复始的后期改造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国内外研究进展, 从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内部孔压响应、沉积物强度变化过程、沉积物物理性质变化过程、沉积物成分结构分异过程四方面, 对波浪在海床粉质土沉积物后期改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评述。该文以黄河口细粒土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研究为立足点, 展开论述波-土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现场观测、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 以期为河口海岸沉积物动力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作用。
在波浪周期循环荷载作用下, 海床沉积物会发生固结压密、液化流变、侵蚀运移, 以及伴随的沉积物成分、结构、物理力学性质与工程地质性质的动态变化过程。一种过程的变化影响并制约着其他过程的变化, 在这种相互耦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波浪对海床发挥着周而复始的后期改造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国内外研究进展, 从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内部孔压响应、沉积物强度变化过程、沉积物物理性质变化过程、沉积物成分结构分异过程四方面, 对波浪在海床粉质土沉积物后期改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评述。该文以黄河口细粒土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研究为立足点, 展开论述波-土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现场观测、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 以期为河口海岸沉积物动力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作用。 在波浪周期循环荷载作用下, 海床沉积物会发生固结压密、液化流变、侵蚀运移, 以及伴随的沉积物成分、结构、物理力学性质与工程地质性质的动态变化过程。一种过程的变化影响并制约着其他过程的变化, 在这种相互耦合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波浪对海床发挥着周而复始的后期改造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粉质土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国内外研究进展, 从波浪作用下海床沉积物内部孔压响应、沉积物强度变化过程、沉积物物理性质变化过程、沉积物成分结构分异过程四方面, 对波浪在海床粉质土沉积物后期改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评述。该文以黄河口细粒土沉积物波浪动力响应研究为立足点, 展开论述波-土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现场观测、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 以期为河口海岸沉积物动力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作用。
2015, 23(s1): 320-326.
摘要:
本文以阿尔及利亚Salah场地为例, 利用CGS-THCM耦合模拟程序建立数值模型, 模拟不同方式注入CO2引起地表位移的变化规律, 提出将数值模拟手段与inSAR监测数据结合起来综合评估CO2地质封存工程中的CO2逃逸问题, 并建立了CO2逃逸-地表位移评估体系, 评估CGS工程中被封存的CO2是否逃逸以及逃逸量的大小。通过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工程初期引起地表位移较小, 随着时间的增加, 引起的地表位移越来越明显, 而且注入量大、注入压力大都会引起相对较大的地表位移。 本文以阿尔及利亚Salah场地为例, 利用CGS-THCM耦合模拟程序建立数值模型, 模拟不同方式注入CO2引起地表位移的变化规律, 提出将数值模拟手段与inSAR监测数据结合起来综合评估CO2地质封存工程中的CO2逃逸问题, 并建立了CO2逃逸-地表位移评估体系, 评估CGS工程中被封存的CO2是否逃逸以及逃逸量的大小。通过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工程初期引起地表位移较小, 随着时间的增加, 引起的地表位移越来越明显, 而且注入量大、注入压力大都会引起相对较大的地表位移。
本文以阿尔及利亚Salah场地为例, 利用CGS-THCM耦合模拟程序建立数值模型, 模拟不同方式注入CO2引起地表位移的变化规律, 提出将数值模拟手段与inSAR监测数据结合起来综合评估CO2地质封存工程中的CO2逃逸问题, 并建立了CO2逃逸-地表位移评估体系, 评估CGS工程中被封存的CO2是否逃逸以及逃逸量的大小。通过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工程初期引起地表位移较小, 随着时间的增加, 引起的地表位移越来越明显, 而且注入量大、注入压力大都会引起相对较大的地表位移。 本文以阿尔及利亚Salah场地为例, 利用CGS-THCM耦合模拟程序建立数值模型, 模拟不同方式注入CO2引起地表位移的变化规律, 提出将数值模拟手段与inSAR监测数据结合起来综合评估CO2地质封存工程中的CO2逃逸问题, 并建立了CO2逃逸-地表位移评估体系, 评估CGS工程中被封存的CO2是否逃逸以及逃逸量的大小。通过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工程初期引起地表位移较小, 随着时间的增加, 引起的地表位移越来越明显, 而且注入量大、注入压力大都会引起相对较大的地表位移。
2015, 23(s1): 327-332.
摘要:
在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工程中, 线路的交叉相互影响必然会引起隧道与地面变形, 从而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营, 因此, 分析隧道结构的变化和路基沉降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以某新建铁路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明挖隧道工程为依托, 针对其交叉段, 利用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 研究了隧道施工完成后, 在自重荷载及车道荷载作用下, 地表沉降、支护结构和既有线路的沉降变形与力学状态, 结果表明:拱顶沉降量最大, 交叉范围对衬砌沉降量有显著影响, 支护结构在拱腰内侧发生拉破坏的几率高于拱顶。对于覆跨比0.5的浅埋隧道, 既有路面和下穿隧道的交叉段沉降小于路面两侧, C30钢筋混凝土路面和C20素混凝土路面交接处有可能发生受拉破坏, 应予以结构加强。 在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工程中, 线路的交叉相互影响必然会引起隧道与地面变形, 从而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营, 因此, 分析隧道结构的变化和路基沉降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以某新建铁路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明挖隧道工程为依托, 针对其交叉段, 利用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 研究了隧道施工完成后, 在自重荷载及车道荷载作用下, 地表沉降、支护结构和既有线路的沉降变形与力学状态, 结果表明:拱顶沉降量最大, 交叉范围对衬砌沉降量有显著影响, 支护结构在拱腰内侧发生拉破坏的几率高于拱顶。对于覆跨比0.5的浅埋隧道, 既有路面和下穿隧道的交叉段沉降小于路面两侧, C30钢筋混凝土路面和C20素混凝土路面交接处有可能发生受拉破坏, 应予以结构加强。
在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工程中, 线路的交叉相互影响必然会引起隧道与地面变形, 从而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营, 因此, 分析隧道结构的变化和路基沉降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以某新建铁路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明挖隧道工程为依托, 针对其交叉段, 利用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 研究了隧道施工完成后, 在自重荷载及车道荷载作用下, 地表沉降、支护结构和既有线路的沉降变形与力学状态, 结果表明:拱顶沉降量最大, 交叉范围对衬砌沉降量有显著影响, 支护结构在拱腰内侧发生拉破坏的几率高于拱顶。对于覆跨比0.5的浅埋隧道, 既有路面和下穿隧道的交叉段沉降小于路面两侧, C30钢筋混凝土路面和C20素混凝土路面交接处有可能发生受拉破坏, 应予以结构加强。 在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工程中, 线路的交叉相互影响必然会引起隧道与地面变形, 从而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营, 因此, 分析隧道结构的变化和路基沉降规律至关重要, 本文以某新建铁路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的明挖隧道工程为依托, 针对其交叉段, 利用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 研究了隧道施工完成后, 在自重荷载及车道荷载作用下, 地表沉降、支护结构和既有线路的沉降变形与力学状态, 结果表明:拱顶沉降量最大, 交叉范围对衬砌沉降量有显著影响, 支护结构在拱腰内侧发生拉破坏的几率高于拱顶。对于覆跨比0.5的浅埋隧道, 既有路面和下穿隧道的交叉段沉降小于路面两侧, C30钢筋混凝土路面和C20素混凝土路面交接处有可能发生受拉破坏, 应予以结构加强。
2015, 23(s1): 333-340.
摘要:
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 边坡失稳的发生将影响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进度, 为了确保高陡边坡的长期安全与稳定, 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对其综合治理。针对长河坝水电站高陡环境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区域较分散、岩体较为破碎且节理裂隙发育的工程特点, 采取了独特的材料运输和施工通道进行治理施工, 并根据不同治理深度对其采用相应的支护技术。针对坡面覆盖层及危岩体, 采用坡面清渣、主被动防护网、挡墙及锚筋束等施工技术进行治理, 针对边坡浅表层稳定性问题, 采用锚喷混凝土、框格梁、锚杆等支护技术进行治理, 针对边坡破碎岩体深层稳定问题, 采用预固结灌浆及锚索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治理。现场长期监测数据表明:治理后的高陡环境边坡是稳定安全的。 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 边坡失稳的发生将影响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进度, 为了确保高陡边坡的长期安全与稳定, 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对其综合治理。针对长河坝水电站高陡环境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区域较分散、岩体较为破碎且节理裂隙发育的工程特点, 采取了独特的材料运输和施工通道进行治理施工, 并根据不同治理深度对其采用相应的支护技术。针对坡面覆盖层及危岩体, 采用坡面清渣、主被动防护网、挡墙及锚筋束等施工技术进行治理, 针对边坡浅表层稳定性问题, 采用锚喷混凝土、框格梁、锚杆等支护技术进行治理, 针对边坡破碎岩体深层稳定问题, 采用预固结灌浆及锚索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治理。现场长期监测数据表明:治理后的高陡环境边坡是稳定安全的。
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 边坡失稳的发生将影响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进度, 为了确保高陡边坡的长期安全与稳定, 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对其综合治理。针对长河坝水电站高陡环境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区域较分散、岩体较为破碎且节理裂隙发育的工程特点, 采取了独特的材料运输和施工通道进行治理施工, 并根据不同治理深度对其采用相应的支护技术。针对坡面覆盖层及危岩体, 采用坡面清渣、主被动防护网、挡墙及锚筋束等施工技术进行治理, 针对边坡浅表层稳定性问题, 采用锚喷混凝土、框格梁、锚杆等支护技术进行治理, 针对边坡破碎岩体深层稳定问题, 采用预固结灌浆及锚索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治理。现场长期监测数据表明:治理后的高陡环境边坡是稳定安全的。 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 边坡失稳的发生将影响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进度, 为了确保高陡边坡的长期安全与稳定, 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对其综合治理。针对长河坝水电站高陡环境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区域较分散、岩体较为破碎且节理裂隙发育的工程特点, 采取了独特的材料运输和施工通道进行治理施工, 并根据不同治理深度对其采用相应的支护技术。针对坡面覆盖层及危岩体, 采用坡面清渣、主被动防护网、挡墙及锚筋束等施工技术进行治理, 针对边坡浅表层稳定性问题, 采用锚喷混凝土、框格梁、锚杆等支护技术进行治理, 针对边坡破碎岩体深层稳定问题, 采用预固结灌浆及锚索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治理。现场长期监测数据表明:治理后的高陡环境边坡是稳定安全的。
2015, 23(s1): 341-348.
摘要:
偏压隧道施工中易引起塌方事故, 为降低塌方风险, 最大程度降低偏压隧道施工风险损失, 建立因地形引起隧道偏压而导致施工塌方的风险事故树评估方法。在定义偏压隧道施工风险的基础上, 研究了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构建偏压隧道施工塌方的事故树图, 分析引起偏压隧道塌方的主要事件, 确定关键事件的集合。通过偏压隧道施工风险损失估计模型, 估计其损失结果, 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为偏压隧道施工塌方风险定性与定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使其风险评估更加有效。 偏压隧道施工中易引起塌方事故, 为降低塌方风险, 最大程度降低偏压隧道施工风险损失, 建立因地形引起隧道偏压而导致施工塌方的风险事故树评估方法。在定义偏压隧道施工风险的基础上, 研究了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构建偏压隧道施工塌方的事故树图, 分析引起偏压隧道塌方的主要事件, 确定关键事件的集合。通过偏压隧道施工风险损失估计模型, 估计其损失结果, 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为偏压隧道施工塌方风险定性与定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使其风险评估更加有效。
偏压隧道施工中易引起塌方事故, 为降低塌方风险, 最大程度降低偏压隧道施工风险损失, 建立因地形引起隧道偏压而导致施工塌方的风险事故树评估方法。在定义偏压隧道施工风险的基础上, 研究了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构建偏压隧道施工塌方的事故树图, 分析引起偏压隧道塌方的主要事件, 确定关键事件的集合。通过偏压隧道施工风险损失估计模型, 估计其损失结果, 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为偏压隧道施工塌方风险定性与定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使其风险评估更加有效。 偏压隧道施工中易引起塌方事故, 为降低塌方风险, 最大程度降低偏压隧道施工风险损失, 建立因地形引起隧道偏压而导致施工塌方的风险事故树评估方法。在定义偏压隧道施工风险的基础上, 研究了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构建偏压隧道施工塌方的事故树图, 分析引起偏压隧道塌方的主要事件, 确定关键事件的集合。通过偏压隧道施工风险损失估计模型, 估计其损失结果, 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为偏压隧道施工塌方风险定性与定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使其风险评估更加有效。
2015, 23(s1): 349-354.
摘要:
通过统计分析北京地区泥石流物源储量、有效汇水面积、降雨量等数据资料, 提出了单沟泥石流的临界雨量计算公式。临界雨量与沟道有效物源储量成正比, 与沟道有效汇水面积成反比, 并将此公式用于验证北京地区已发生的泥石流案例, 通过已有泥石流发生后堆积体的记录方量, 反演出所需的临界雨量, 并与实际降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该公式能够正确预测不同地质条件下单沟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量, 能为北京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统计分析北京地区泥石流物源储量、有效汇水面积、降雨量等数据资料, 提出了单沟泥石流的临界雨量计算公式。临界雨量与沟道有效物源储量成正比, 与沟道有效汇水面积成反比, 并将此公式用于验证北京地区已发生的泥石流案例, 通过已有泥石流发生后堆积体的记录方量, 反演出所需的临界雨量, 并与实际降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该公式能够正确预测不同地质条件下单沟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量, 能为北京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统计分析北京地区泥石流物源储量、有效汇水面积、降雨量等数据资料, 提出了单沟泥石流的临界雨量计算公式。临界雨量与沟道有效物源储量成正比, 与沟道有效汇水面积成反比, 并将此公式用于验证北京地区已发生的泥石流案例, 通过已有泥石流发生后堆积体的记录方量, 反演出所需的临界雨量, 并与实际降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该公式能够正确预测不同地质条件下单沟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量, 能为北京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统计分析北京地区泥石流物源储量、有效汇水面积、降雨量等数据资料, 提出了单沟泥石流的临界雨量计算公式。临界雨量与沟道有效物源储量成正比, 与沟道有效汇水面积成反比, 并将此公式用于验证北京地区已发生的泥石流案例, 通过已有泥石流发生后堆积体的记录方量, 反演出所需的临界雨量, 并与实际降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该公式能够正确预测不同地质条件下单沟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量, 能为北京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提供技术支持。
2015, 23(s1): 355-361.
摘要: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实践表明, 应急监测是重要处置措施之一。由于缺乏地质灾害事件应急防治研究, 目前对应急监测、应急预警的认识尚不统一、实践中与一般监测、预警和预报相混淆, 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方案。以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实践为基础, 通过情景分析、构建和归纳, 提出应急监测是指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 紧急采取的灾害地质体及风险因子监测措施, 包括临灾和灾后2类基本情景。与非应急工况比较, 通过应急适应性分析, 初步提出了其应急监测技术条件, 并给出了单体滑坡和单沟石流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方案, 包括目标任务、监测内容、网点设计、监测方法和预警判据等。以期有益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管理和现场决策。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实践表明, 应急监测是重要处置措施之一。由于缺乏地质灾害事件应急防治研究, 目前对应急监测、应急预警的认识尚不统一、实践中与一般监测、预警和预报相混淆, 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方案。以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实践为基础, 通过情景分析、构建和归纳, 提出应急监测是指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 紧急采取的灾害地质体及风险因子监测措施, 包括临灾和灾后2类基本情景。与非应急工况比较, 通过应急适应性分析, 初步提出了其应急监测技术条件, 并给出了单体滑坡和单沟石流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方案, 包括目标任务、监测内容、网点设计、监测方法和预警判据等。以期有益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管理和现场决策。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实践表明, 应急监测是重要处置措施之一。由于缺乏地质灾害事件应急防治研究, 目前对应急监测、应急预警的认识尚不统一、实践中与一般监测、预警和预报相混淆, 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方案。以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实践为基础, 通过情景分析、构建和归纳, 提出应急监测是指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 紧急采取的灾害地质体及风险因子监测措施, 包括临灾和灾后2类基本情景。与非应急工况比较, 通过应急适应性分析, 初步提出了其应急监测技术条件, 并给出了单体滑坡和单沟石流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方案, 包括目标任务、监测内容、网点设计、监测方法和预警判据等。以期有益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管理和现场决策。 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实践表明, 应急监测是重要处置措施之一。由于缺乏地质灾害事件应急防治研究, 目前对应急监测、应急预警的认识尚不统一、实践中与一般监测、预警和预报相混淆, 也没有可供借鉴的方案。以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实践为基础, 通过情景分析、构建和归纳, 提出应急监测是指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 紧急采取的灾害地质体及风险因子监测措施, 包括临灾和灾后2类基本情景。与非应急工况比较, 通过应急适应性分析, 初步提出了其应急监测技术条件, 并给出了单体滑坡和单沟石流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方案, 包括目标任务、监测内容、网点设计、监测方法和预警判据等。以期有益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管理和现场决策。
2015, 23(s1): 362-367.
摘要:
针对墙背倾斜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的受力规律成果较少的现状, 论文采用Midas/GTS软件, 建立北京门头沟锚索格构梁倾斜的三维实体模型, 对比分析了直立、墙背倾斜80和70时的墙背应力、弯矩及水平变形, 以及墙背的侧向土压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倾角70断面的锚索轴力、水平位移和弯矩都最大, 直立断面最小。建议在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尽量选取直立断面。 针对墙背倾斜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的受力规律成果较少的现状, 论文采用Midas/GTS软件, 建立北京门头沟锚索格构梁倾斜的三维实体模型, 对比分析了直立、墙背倾斜80和70时的墙背应力、弯矩及水平变形, 以及墙背的侧向土压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倾角70断面的锚索轴力、水平位移和弯矩都最大, 直立断面最小。建议在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尽量选取直立断面。
针对墙背倾斜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的受力规律成果较少的现状, 论文采用Midas/GTS软件, 建立北京门头沟锚索格构梁倾斜的三维实体模型, 对比分析了直立、墙背倾斜80和70时的墙背应力、弯矩及水平变形, 以及墙背的侧向土压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倾角70断面的锚索轴力、水平位移和弯矩都最大, 直立断面最小。建议在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尽量选取直立断面。 针对墙背倾斜预应力锚索格构梁的受力规律成果较少的现状, 论文采用Midas/GTS软件, 建立北京门头沟锚索格构梁倾斜的三维实体模型, 对比分析了直立、墙背倾斜80和70时的墙背应力、弯矩及水平变形, 以及墙背的侧向土压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倾角70断面的锚索轴力、水平位移和弯矩都最大, 直立断面最小。建议在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尽量选取直立断面。
2015, 23(s1): 368-371.
摘要:
隧道在促进重庆市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优选重庆市28条已建隧道, 通过对各隧址区的地质环境专项调查, 深入分析了隧道工程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希望能为今后隧道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隧道在促进重庆市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优选重庆市28条已建隧道, 通过对各隧址区的地质环境专项调查, 深入分析了隧道工程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希望能为今后隧道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隧道在促进重庆市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优选重庆市28条已建隧道, 通过对各隧址区的地质环境专项调查, 深入分析了隧道工程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希望能为今后隧道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隧道在促进重庆市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 也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本文优选重庆市28条已建隧道, 通过对各隧址区的地质环境专项调查, 深入分析了隧道工程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希望能为今后隧道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5, 23(s1): 372-377.
摘要:
边坡稳定分析评价是澜沧江上游某电站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枢纽区边坡破坏模式进行梳理, 得出其边坡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拉裂、阶梯式滑移拉裂、脆性倾倒变形和压缩倾倒变形4类, 所得成果可为后续边坡稳定性计算和开挖支护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边坡稳定分析评价是澜沧江上游某电站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枢纽区边坡破坏模式进行梳理, 得出其边坡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拉裂、阶梯式滑移拉裂、脆性倾倒变形和压缩倾倒变形4类, 所得成果可为后续边坡稳定性计算和开挖支护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边坡稳定分析评价是澜沧江上游某电站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枢纽区边坡破坏模式进行梳理, 得出其边坡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拉裂、阶梯式滑移拉裂、脆性倾倒变形和压缩倾倒变形4类, 所得成果可为后续边坡稳定性计算和开挖支护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边坡稳定分析评价是澜沧江上游某电站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枢纽区边坡破坏模式进行梳理, 得出其边坡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拉裂、阶梯式滑移拉裂、脆性倾倒变形和压缩倾倒变形4类, 所得成果可为后续边坡稳定性计算和开挖支护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2015, 23(s1): 378-384.
摘要:
通过对长乐南澳走滑断裂带温泉的分布以及形成条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综合分析, 对比区内历史地震震中差异性分布, 对区内温泉形成机理及其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断裂带各段温泉差异性分布的原因为各段构造热发育不均, 揭示着同一断裂带中存在着不同的构造活动方式。断裂带中产出温泉表示其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但是断裂中温泉产出段与不产出段断层活动方式不同。温泉产出段(福州段、漳州段)断层蠕滑, 构造热较发育, 温泉不产出段(泉州段)断层活动以黏滑为主, 构造热不发育, 形成较多的破坏性地震。 通过对长乐南澳走滑断裂带温泉的分布以及形成条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综合分析, 对比区内历史地震震中差异性分布, 对区内温泉形成机理及其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断裂带各段温泉差异性分布的原因为各段构造热发育不均, 揭示着同一断裂带中存在着不同的构造活动方式。断裂带中产出温泉表示其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但是断裂中温泉产出段与不产出段断层活动方式不同。温泉产出段(福州段、漳州段)断层蠕滑, 构造热较发育, 温泉不产出段(泉州段)断层活动以黏滑为主, 构造热不发育, 形成较多的破坏性地震。
通过对长乐南澳走滑断裂带温泉的分布以及形成条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综合分析, 对比区内历史地震震中差异性分布, 对区内温泉形成机理及其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断裂带各段温泉差异性分布的原因为各段构造热发育不均, 揭示着同一断裂带中存在着不同的构造活动方式。断裂带中产出温泉表示其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但是断裂中温泉产出段与不产出段断层活动方式不同。温泉产出段(福州段、漳州段)断层蠕滑, 构造热较发育, 温泉不产出段(泉州段)断层活动以黏滑为主, 构造热不发育, 形成较多的破坏性地震。 通过对长乐南澳走滑断裂带温泉的分布以及形成条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综合分析, 对比区内历史地震震中差异性分布, 对区内温泉形成机理及其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断裂带各段温泉差异性分布的原因为各段构造热发育不均, 揭示着同一断裂带中存在着不同的构造活动方式。断裂带中产出温泉表示其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但是断裂中温泉产出段与不产出段断层活动方式不同。温泉产出段(福州段、漳州段)断层蠕滑, 构造热较发育, 温泉不产出段(泉州段)断层活动以黏滑为主, 构造热不发育, 形成较多的破坏性地震。
2015, 23(s1): 385-391.
摘要:
长春某地铁车站横通道采用CRD工法开挖, 具有断面大、埋深浅的特点, 有必要对地层及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研究。据此, 基于地层条件和施工过程, 利用FLAC3D程序建立工程开挖的三维动态模型, 对比实际监测数据, 进行变形规律研究。研究表明, 横纵断面地表沉降槽曲线均可用高斯公式拟合, 地表三维沉降近似呈椭圆形漏斗状, 最大沉降发生在横通道投影中心偏近马头门处, 开挖过程中, 最上层导洞对地表沉降及拱顶沉降影响较大, 约占总沉降的1/2左右, 中隔壁对洞室收敛起到了减缓作用, 故实际监测过程中应以地面沉降和拱顶沉降为主。研究结果对今后地铁大断面横通道开挖有工程指导意义。 长春某地铁车站横通道采用CRD工法开挖, 具有断面大、埋深浅的特点, 有必要对地层及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研究。据此, 基于地层条件和施工过程, 利用FLAC3D程序建立工程开挖的三维动态模型, 对比实际监测数据, 进行变形规律研究。研究表明, 横纵断面地表沉降槽曲线均可用高斯公式拟合, 地表三维沉降近似呈椭圆形漏斗状, 最大沉降发生在横通道投影中心偏近马头门处, 开挖过程中, 最上层导洞对地表沉降及拱顶沉降影响较大, 约占总沉降的1/2左右, 中隔壁对洞室收敛起到了减缓作用, 故实际监测过程中应以地面沉降和拱顶沉降为主。研究结果对今后地铁大断面横通道开挖有工程指导意义。
长春某地铁车站横通道采用CRD工法开挖, 具有断面大、埋深浅的特点, 有必要对地层及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研究。据此, 基于地层条件和施工过程, 利用FLAC3D程序建立工程开挖的三维动态模型, 对比实际监测数据, 进行变形规律研究。研究表明, 横纵断面地表沉降槽曲线均可用高斯公式拟合, 地表三维沉降近似呈椭圆形漏斗状, 最大沉降发生在横通道投影中心偏近马头门处, 开挖过程中, 最上层导洞对地表沉降及拱顶沉降影响较大, 约占总沉降的1/2左右, 中隔壁对洞室收敛起到了减缓作用, 故实际监测过程中应以地面沉降和拱顶沉降为主。研究结果对今后地铁大断面横通道开挖有工程指导意义。 长春某地铁车站横通道采用CRD工法开挖, 具有断面大、埋深浅的特点, 有必要对地层及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研究。据此, 基于地层条件和施工过程, 利用FLAC3D程序建立工程开挖的三维动态模型, 对比实际监测数据, 进行变形规律研究。研究表明, 横纵断面地表沉降槽曲线均可用高斯公式拟合, 地表三维沉降近似呈椭圆形漏斗状, 最大沉降发生在横通道投影中心偏近马头门处, 开挖过程中, 最上层导洞对地表沉降及拱顶沉降影响较大, 约占总沉降的1/2左右, 中隔壁对洞室收敛起到了减缓作用, 故实际监测过程中应以地面沉降和拱顶沉降为主。研究结果对今后地铁大断面横通道开挖有工程指导意义。
2015, 23(s1): 392-397.
摘要:
滑坡失稳后的危害范围是危险区划分的重要依据, 也是开展滑坡预测和防治的基础。本文结合具体滑坡实例, 建立大型离散元3DEC数值模型对麻窝滑坡危害范围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麻窝滑坡变形破坏后的危害范围在滑体左侧(面向坡外)105m, 滑体右侧65m, 距滑坡纵向水平距离345m。从速度监测数据显示, 滑体通过剪出口后, 其横向运动的速度量值不大, 滑体总体的运动趋势是向下与向前。相比滑坡前缘和后缘, 中部速度更大, 更有可能远距离滑动。该研究成果可对当地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 建议位于滑坡下游缓坡段248~315m麻窝凼村庄搬迁或修建拦石墙等支挡措施。 滑坡失稳后的危害范围是危险区划分的重要依据, 也是开展滑坡预测和防治的基础。本文结合具体滑坡实例, 建立大型离散元3DEC数值模型对麻窝滑坡危害范围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麻窝滑坡变形破坏后的危害范围在滑体左侧(面向坡外)105m, 滑体右侧65m, 距滑坡纵向水平距离345m。从速度监测数据显示, 滑体通过剪出口后, 其横向运动的速度量值不大, 滑体总体的运动趋势是向下与向前。相比滑坡前缘和后缘, 中部速度更大, 更有可能远距离滑动。该研究成果可对当地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 建议位于滑坡下游缓坡段248~315m麻窝凼村庄搬迁或修建拦石墙等支挡措施。
滑坡失稳后的危害范围是危险区划分的重要依据, 也是开展滑坡预测和防治的基础。本文结合具体滑坡实例, 建立大型离散元3DEC数值模型对麻窝滑坡危害范围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麻窝滑坡变形破坏后的危害范围在滑体左侧(面向坡外)105m, 滑体右侧65m, 距滑坡纵向水平距离345m。从速度监测数据显示, 滑体通过剪出口后, 其横向运动的速度量值不大, 滑体总体的运动趋势是向下与向前。相比滑坡前缘和后缘, 中部速度更大, 更有可能远距离滑动。该研究成果可对当地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 建议位于滑坡下游缓坡段248~315m麻窝凼村庄搬迁或修建拦石墙等支挡措施。 滑坡失稳后的危害范围是危险区划分的重要依据, 也是开展滑坡预测和防治的基础。本文结合具体滑坡实例, 建立大型离散元3DEC数值模型对麻窝滑坡危害范围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麻窝滑坡变形破坏后的危害范围在滑体左侧(面向坡外)105m, 滑体右侧65m, 距滑坡纵向水平距离345m。从速度监测数据显示, 滑体通过剪出口后, 其横向运动的速度量值不大, 滑体总体的运动趋势是向下与向前。相比滑坡前缘和后缘, 中部速度更大, 更有可能远距离滑动。该研究成果可对当地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 建议位于滑坡下游缓坡段248~315m麻窝凼村庄搬迁或修建拦石墙等支挡措施。
2015, 23(s1): 398-404.
摘要:
地面沉降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地质现象, 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城镇化进程。本文基于山东省淄博市境内的黄金国际重点建设工程, 为评价此工程受地面沉降的影响程度, 以拟建工程区及外围0.6km2区域内40余米厚的第四系松散地层为研究对象, 根据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逐一划定压缩层, 并且基于一维固结理论及岩土压缩系统方法, 分别计算受水源地开采影响及在不同地面荷载情况下, 工程建设区的地面沉降量, 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合理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水源地开采及建筑物荷载综合作用诱发的地面沉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有限。该项工作, 一方面为该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另一方面, 为受类似地面沉降问题影响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此外, 针对山东省淄博市境内地下水开采及建筑物荷载综合作用下的地面沉降研究, 以指导其规划和建设, 有益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地面沉降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地质现象, 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城镇化进程。本文基于山东省淄博市境内的黄金国际重点建设工程, 为评价此工程受地面沉降的影响程度, 以拟建工程区及外围0.6km2区域内40余米厚的第四系松散地层为研究对象, 根据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逐一划定压缩层, 并且基于一维固结理论及岩土压缩系统方法, 分别计算受水源地开采影响及在不同地面荷载情况下, 工程建设区的地面沉降量, 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合理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水源地开采及建筑物荷载综合作用诱发的地面沉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有限。该项工作, 一方面为该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另一方面, 为受类似地面沉降问题影响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此外, 针对山东省淄博市境内地下水开采及建筑物荷载综合作用下的地面沉降研究, 以指导其规划和建设, 有益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地面沉降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地质现象, 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城镇化进程。本文基于山东省淄博市境内的黄金国际重点建设工程, 为评价此工程受地面沉降的影响程度, 以拟建工程区及外围0.6km2区域内40余米厚的第四系松散地层为研究对象, 根据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逐一划定压缩层, 并且基于一维固结理论及岩土压缩系统方法, 分别计算受水源地开采影响及在不同地面荷载情况下, 工程建设区的地面沉降量, 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合理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水源地开采及建筑物荷载综合作用诱发的地面沉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有限。该项工作, 一方面为该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另一方面, 为受类似地面沉降问题影响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此外, 针对山东省淄博市境内地下水开采及建筑物荷载综合作用下的地面沉降研究, 以指导其规划和建设, 有益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地面沉降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地质现象, 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城镇化进程。本文基于山东省淄博市境内的黄金国际重点建设工程, 为评价此工程受地面沉降的影响程度, 以拟建工程区及外围0.6km2区域内40余米厚的第四系松散地层为研究对象, 根据地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逐一划定压缩层, 并且基于一维固结理论及岩土压缩系统方法, 分别计算受水源地开采影响及在不同地面荷载情况下, 工程建设区的地面沉降量, 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合理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水源地开采及建筑物荷载综合作用诱发的地面沉降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有限。该项工作, 一方面为该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另一方面, 为受类似地面沉降问题影响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此外, 针对山东省淄博市境内地下水开采及建筑物荷载综合作用下的地面沉降研究, 以指导其规划和建设, 有益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2015, 23(s1): 412-417.
摘要:
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 建立上硬下软, 上软下硬, 含软弱基座和不含软弱基座4种斜坡的数值分析模型, 输入阪神地震波, 分析总结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计算结果表明:(1)从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来看, 无论是水平向还是竖直向, 上软斜坡均比上硬斜坡大。并且, 两种斜坡的水平向放大系数均比竖直向放大系数大, 基本在1.52.0倍之间。(2)从位移规律上来看, 软岩相比于硬岩, 其对地震波更加敏感, 上硬下软岩性组合在强震动力作用下更易失稳。(3)从速度、位移的动力响应规律来看, 有软基斜坡地震动响应程度明显大于无软基斜坡。但是从边坡的应力变化来看, 软弱基座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收入射地震波能量的作用, 反而有利于边坡稳定性。 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 建立上硬下软, 上软下硬, 含软弱基座和不含软弱基座4种斜坡的数值分析模型, 输入阪神地震波, 分析总结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计算结果表明:(1)从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来看, 无论是水平向还是竖直向, 上软斜坡均比上硬斜坡大。并且, 两种斜坡的水平向放大系数均比竖直向放大系数大, 基本在1.52.0倍之间。(2)从位移规律上来看, 软岩相比于硬岩, 其对地震波更加敏感, 上硬下软岩性组合在强震动力作用下更易失稳。(3)从速度、位移的动力响应规律来看, 有软基斜坡地震动响应程度明显大于无软基斜坡。但是从边坡的应力变化来看, 软弱基座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收入射地震波能量的作用, 反而有利于边坡稳定性。
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 建立上硬下软, 上软下硬, 含软弱基座和不含软弱基座4种斜坡的数值分析模型, 输入阪神地震波, 分析总结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计算结果表明:(1)从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来看, 无论是水平向还是竖直向, 上软斜坡均比上硬斜坡大。并且, 两种斜坡的水平向放大系数均比竖直向放大系数大, 基本在1.52.0倍之间。(2)从位移规律上来看, 软岩相比于硬岩, 其对地震波更加敏感, 上硬下软岩性组合在强震动力作用下更易失稳。(3)从速度、位移的动力响应规律来看, 有软基斜坡地震动响应程度明显大于无软基斜坡。但是从边坡的应力变化来看, 软弱基座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收入射地震波能量的作用, 反而有利于边坡稳定性。 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 建立上硬下软, 上软下硬, 含软弱基座和不含软弱基座4种斜坡的数值分析模型, 输入阪神地震波, 分析总结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计算结果表明:(1)从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来看, 无论是水平向还是竖直向, 上软斜坡均比上硬斜坡大。并且, 两种斜坡的水平向放大系数均比竖直向放大系数大, 基本在1.52.0倍之间。(2)从位移规律上来看, 软岩相比于硬岩, 其对地震波更加敏感, 上硬下软岩性组合在强震动力作用下更易失稳。(3)从速度、位移的动力响应规律来看, 有软基斜坡地震动响应程度明显大于无软基斜坡。但是从边坡的应力变化来看, 软弱基座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收入射地震波能量的作用, 反而有利于边坡稳定性。
2015, 23(s1): 418-426.
摘要:
重庆市云阳县外国语学校于2014年8月31日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暴雨, 导致滑坡堆积体产生了明显的滑动迹象。本文在已取得详细的实地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 考虑强降雨下渗产生动水压力的影响, 对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以饱和-非饱理论作为基本理论, 利用Geo-Studio 软件中的SEEP模块及SLOPE模块进行稳定性评价。同时, 对强降雨条件下的位移场和渗流场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取得如下成果:首先, 对强降雨条件下诱发单体滑坡的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作出解释, 另外, 通过对于滑坡体在整个破坏过程中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到位移场和渗流场的演变规律, 为实际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重庆市云阳县外国语学校于2014年8月31日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暴雨, 导致滑坡堆积体产生了明显的滑动迹象。本文在已取得详细的实地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 考虑强降雨下渗产生动水压力的影响, 对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以饱和-非饱理论作为基本理论, 利用Geo-Studio 软件中的SEEP模块及SLOPE模块进行稳定性评价。同时, 对强降雨条件下的位移场和渗流场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取得如下成果:首先, 对强降雨条件下诱发单体滑坡的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作出解释, 另外, 通过对于滑坡体在整个破坏过程中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到位移场和渗流场的演变规律, 为实际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重庆市云阳县外国语学校于2014年8月31日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暴雨, 导致滑坡堆积体产生了明显的滑动迹象。本文在已取得详细的实地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 考虑强降雨下渗产生动水压力的影响, 对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以饱和-非饱理论作为基本理论, 利用Geo-Studio 软件中的SEEP模块及SLOPE模块进行稳定性评价。同时, 对强降雨条件下的位移场和渗流场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取得如下成果:首先, 对强降雨条件下诱发单体滑坡的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作出解释, 另外, 通过对于滑坡体在整个破坏过程中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到位移场和渗流场的演变规律, 为实际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重庆市云阳县外国语学校于2014年8月31日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暴雨, 导致滑坡堆积体产生了明显的滑动迹象。本文在已取得详细的实地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 考虑强降雨下渗产生动水压力的影响, 对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以饱和-非饱理论作为基本理论, 利用Geo-Studio 软件中的SEEP模块及SLOPE模块进行稳定性评价。同时, 对强降雨条件下的位移场和渗流场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取得如下成果:首先, 对强降雨条件下诱发单体滑坡的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作出解释, 另外, 通过对于滑坡体在整个破坏过程中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到位移场和渗流场的演变规律, 为实际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2015, 23(s1): 427-432.
摘要:
根据芜湖市中山北路地下通道基坑勘察报告, 提出排桩支护和内支撑为本基坑的围护结构方案, 同时考虑基坑外侧杂填土层较厚, 在基坑支护结构外侧设置压密注浆止水帷幕。最后采用瑞典条分法、普朗德尔理论和太沙基等理论分别对基坑的整体以及抗倾覆稳定性进行分析, 并且对基坑抗隆起进行了验算。计算与分析结果证明了以上稳定性及隆起验算均符合安全性要求, 基坑的支护方案是可行的, 支护方法与验算方法为同类工程设计与验算提供参考。 根据芜湖市中山北路地下通道基坑勘察报告, 提出排桩支护和内支撑为本基坑的围护结构方案, 同时考虑基坑外侧杂填土层较厚, 在基坑支护结构外侧设置压密注浆止水帷幕。最后采用瑞典条分法、普朗德尔理论和太沙基等理论分别对基坑的整体以及抗倾覆稳定性进行分析, 并且对基坑抗隆起进行了验算。计算与分析结果证明了以上稳定性及隆起验算均符合安全性要求, 基坑的支护方案是可行的, 支护方法与验算方法为同类工程设计与验算提供参考。
根据芜湖市中山北路地下通道基坑勘察报告, 提出排桩支护和内支撑为本基坑的围护结构方案, 同时考虑基坑外侧杂填土层较厚, 在基坑支护结构外侧设置压密注浆止水帷幕。最后采用瑞典条分法、普朗德尔理论和太沙基等理论分别对基坑的整体以及抗倾覆稳定性进行分析, 并且对基坑抗隆起进行了验算。计算与分析结果证明了以上稳定性及隆起验算均符合安全性要求, 基坑的支护方案是可行的, 支护方法与验算方法为同类工程设计与验算提供参考。 根据芜湖市中山北路地下通道基坑勘察报告, 提出排桩支护和内支撑为本基坑的围护结构方案, 同时考虑基坑外侧杂填土层较厚, 在基坑支护结构外侧设置压密注浆止水帷幕。最后采用瑞典条分法、普朗德尔理论和太沙基等理论分别对基坑的整体以及抗倾覆稳定性进行分析, 并且对基坑抗隆起进行了验算。计算与分析结果证明了以上稳定性及隆起验算均符合安全性要求, 基坑的支护方案是可行的, 支护方法与验算方法为同类工程设计与验算提供参考。
2015, 23(s1): 433-440.
摘要:
金子沟泥石流位于滇西北高海拔地区, 其支沟较为发育, 沟道纵坡大, 物源主要集中在各冲沟的中上游沟段(活动性冲沟)两侧的滑坡、崩塌、冰碛层及沟道纵坡较缓段中早期堆积的冲洪积物、泥石流堆积物, 其物源补给丰富, 汇水面积大, 对泥石流沿线及下游村庄危害大的特点, 属高频易发性沟谷型泥石流。在野外地质勘查的基础上, 调查该泥石流的灾害规模与范围, 分析其发育特征和破坏强度, 通过现场调查及现场模拟试验, 确定泥石流的物理特征值和对应公式, 分别计算泥石流的流速、流量、一次过程总量及冲击力等动力学参数, 其具有流速快, 冲击力大, 爬坡高, 一次过程总量多大型黏性泥石流的特征, 结合其动力学参数特征, 提出稳拦为主、疏排为辅的综合工程治理措施, 结合动力学特征研究成果, 在不降低防治效果的前提下, 可有效减少防治工程量及工程投资。该研究成果, 对类似成因泥石流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子沟泥石流位于滇西北高海拔地区, 其支沟较为发育, 沟道纵坡大, 物源主要集中在各冲沟的中上游沟段(活动性冲沟)两侧的滑坡、崩塌、冰碛层及沟道纵坡较缓段中早期堆积的冲洪积物、泥石流堆积物, 其物源补给丰富, 汇水面积大, 对泥石流沿线及下游村庄危害大的特点, 属高频易发性沟谷型泥石流。在野外地质勘查的基础上, 调查该泥石流的灾害规模与范围, 分析其发育特征和破坏强度, 通过现场调查及现场模拟试验, 确定泥石流的物理特征值和对应公式, 分别计算泥石流的流速、流量、一次过程总量及冲击力等动力学参数, 其具有流速快, 冲击力大, 爬坡高, 一次过程总量多大型黏性泥石流的特征, 结合其动力学参数特征, 提出稳拦为主、疏排为辅的综合工程治理措施, 结合动力学特征研究成果, 在不降低防治效果的前提下, 可有效减少防治工程量及工程投资。该研究成果, 对类似成因泥石流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子沟泥石流位于滇西北高海拔地区, 其支沟较为发育, 沟道纵坡大, 物源主要集中在各冲沟的中上游沟段(活动性冲沟)两侧的滑坡、崩塌、冰碛层及沟道纵坡较缓段中早期堆积的冲洪积物、泥石流堆积物, 其物源补给丰富, 汇水面积大, 对泥石流沿线及下游村庄危害大的特点, 属高频易发性沟谷型泥石流。在野外地质勘查的基础上, 调查该泥石流的灾害规模与范围, 分析其发育特征和破坏强度, 通过现场调查及现场模拟试验, 确定泥石流的物理特征值和对应公式, 分别计算泥石流的流速、流量、一次过程总量及冲击力等动力学参数, 其具有流速快, 冲击力大, 爬坡高, 一次过程总量多大型黏性泥石流的特征, 结合其动力学参数特征, 提出稳拦为主、疏排为辅的综合工程治理措施, 结合动力学特征研究成果, 在不降低防治效果的前提下, 可有效减少防治工程量及工程投资。该研究成果, 对类似成因泥石流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子沟泥石流位于滇西北高海拔地区, 其支沟较为发育, 沟道纵坡大, 物源主要集中在各冲沟的中上游沟段(活动性冲沟)两侧的滑坡、崩塌、冰碛层及沟道纵坡较缓段中早期堆积的冲洪积物、泥石流堆积物, 其物源补给丰富, 汇水面积大, 对泥石流沿线及下游村庄危害大的特点, 属高频易发性沟谷型泥石流。在野外地质勘查的基础上, 调查该泥石流的灾害规模与范围, 分析其发育特征和破坏强度, 通过现场调查及现场模拟试验, 确定泥石流的物理特征值和对应公式, 分别计算泥石流的流速、流量、一次过程总量及冲击力等动力学参数, 其具有流速快, 冲击力大, 爬坡高, 一次过程总量多大型黏性泥石流的特征, 结合其动力学参数特征, 提出稳拦为主、疏排为辅的综合工程治理措施, 结合动力学特征研究成果, 在不降低防治效果的前提下, 可有效减少防治工程量及工程投资。该研究成果, 对类似成因泥石流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5, 23(s1): 441-446.
摘要:
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是芦山地震之后备受关注的泥石流沟。受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影响, 流域内物源结构松散, 在强降雨条件的触发下, 先后于2010年8月18日和2013年5月23日, 暴发两次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本文结合冷木沟流域的物源条件, 通过在强震作用下的物源响应研究, 明确了汶川、芦山两次地震对物源的影响, 物源量的变化特征, 并加以对比分析, 总结归纳得出物源储量增加的成因, 以及在地震的作用下, 不同类型物源相互之间存在的相关转化关系:(1)汶川地震对流域内物源存在间接贡献, 芦山地震诱发进而直接表现, 同样极有可能间接贡献于下次地震, (2)坡面型物源响应间接贡献, 转化为崩滑型物源和沟道型物源。初步取得了地震叠加作用对冷木沟泥石流物源量变化的认识, 期望在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是芦山地震之后备受关注的泥石流沟。受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影响, 流域内物源结构松散, 在强降雨条件的触发下, 先后于2010年8月18日和2013年5月23日, 暴发两次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本文结合冷木沟流域的物源条件, 通过在强震作用下的物源响应研究, 明确了汶川、芦山两次地震对物源的影响, 物源量的变化特征, 并加以对比分析, 总结归纳得出物源储量增加的成因, 以及在地震的作用下, 不同类型物源相互之间存在的相关转化关系:(1)汶川地震对流域内物源存在间接贡献, 芦山地震诱发进而直接表现, 同样极有可能间接贡献于下次地震, (2)坡面型物源响应间接贡献, 转化为崩滑型物源和沟道型物源。初步取得了地震叠加作用对冷木沟泥石流物源量变化的认识, 期望在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是芦山地震之后备受关注的泥石流沟。受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影响, 流域内物源结构松散, 在强降雨条件的触发下, 先后于2010年8月18日和2013年5月23日, 暴发两次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本文结合冷木沟流域的物源条件, 通过在强震作用下的物源响应研究, 明确了汶川、芦山两次地震对物源的影响, 物源量的变化特征, 并加以对比分析, 总结归纳得出物源储量增加的成因, 以及在地震的作用下, 不同类型物源相互之间存在的相关转化关系:(1)汶川地震对流域内物源存在间接贡献, 芦山地震诱发进而直接表现, 同样极有可能间接贡献于下次地震, (2)坡面型物源响应间接贡献, 转化为崩滑型物源和沟道型物源。初步取得了地震叠加作用对冷木沟泥石流物源量变化的认识, 期望在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宝兴县冷木沟泥石流是芦山地震之后备受关注的泥石流沟。受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影响, 流域内物源结构松散, 在强降雨条件的触发下, 先后于2010年8月18日和2013年5月23日, 暴发两次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本文结合冷木沟流域的物源条件, 通过在强震作用下的物源响应研究, 明确了汶川、芦山两次地震对物源的影响, 物源量的变化特征, 并加以对比分析, 总结归纳得出物源储量增加的成因, 以及在地震的作用下, 不同类型物源相互之间存在的相关转化关系:(1)汶川地震对流域内物源存在间接贡献, 芦山地震诱发进而直接表现, 同样极有可能间接贡献于下次地震, (2)坡面型物源响应间接贡献, 转化为崩滑型物源和沟道型物源。初步取得了地震叠加作用对冷木沟泥石流物源量变化的认识, 期望在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2015, 23(s1): 447-451.
摘要:
汉江孤山水电站木瓜沟农村移民安置点场地内发育一处滑坡, 规划场地为山前斜坡地形, 受地形和移民安置规模限制, 需要在滑坡体上安置移民, 为此须对该滑坡体采取工程治理措施。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岩土测试等大量工作, 查明该滑坡体积约11104m3, 为中型岩质切层滑坡, 现状稳定性较好。经比较, 提出削坡减载结合回填压脚的方式进行工程治理, 工程处理后滑坡稳定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结果可为该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汉江孤山水电站木瓜沟农村移民安置点场地内发育一处滑坡, 规划场地为山前斜坡地形, 受地形和移民安置规模限制, 需要在滑坡体上安置移民, 为此须对该滑坡体采取工程治理措施。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岩土测试等大量工作, 查明该滑坡体积约11104m3, 为中型岩质切层滑坡, 现状稳定性较好。经比较, 提出削坡减载结合回填压脚的方式进行工程治理, 工程处理后滑坡稳定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结果可为该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汉江孤山水电站木瓜沟农村移民安置点场地内发育一处滑坡, 规划场地为山前斜坡地形, 受地形和移民安置规模限制, 需要在滑坡体上安置移民, 为此须对该滑坡体采取工程治理措施。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岩土测试等大量工作, 查明该滑坡体积约11104m3, 为中型岩质切层滑坡, 现状稳定性较好。经比较, 提出削坡减载结合回填压脚的方式进行工程治理, 工程处理后滑坡稳定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结果可为该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汉江孤山水电站木瓜沟农村移民安置点场地内发育一处滑坡, 规划场地为山前斜坡地形, 受地形和移民安置规模限制, 需要在滑坡体上安置移民, 为此须对该滑坡体采取工程治理措施。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岩土测试等大量工作, 查明该滑坡体积约11104m3, 为中型岩质切层滑坡, 现状稳定性较好。经比较, 提出削坡减载结合回填压脚的方式进行工程治理, 工程处理后滑坡稳定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结果可为该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2015, 23(s1): 452-464.
摘要:
在滑坡稳定分析基础上, 建立了推移式滑坡渐进破坏分析法。在机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临界状态条块或单元和相应决定方法, 以及两种破坏模式, 模式Ⅰ:整个滑体沿弱面发生破坏, 模式Ⅱ:后缘沿弱面发生破坏, 而前缘局部沿滑体发生剪切破坏, 两种破坏模式临界状态点逐步由后缘向前缘移动。研究了推移式滑坡变形规律, 提出了模式Ⅰ和Ⅱ渐进破坏过程中, 滑面上每一点的时间与位移均呈现不同的S形曲线特征, 对于整个滑体而言, 滑面上每一点的位移与高度关系, 在不同时刻呈现不同的抛物线特征, 提出了滑面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呈两种类型:非稳定时间曲线和稳定时间曲线。研究了现行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特点, 提出了稳定性计算综合下滑力-抗滑力、主推力和基于位移变化的方法。研究了滑坡运动特点, 提出了主滑方向的定义。研究了滑坡有限元稳定计算, 分析了引起滑坡有限元计算不收敛原因, 提出了滑坡有限元计算滑面边界法, 滑面既可以施加理想弹塑性边界, 计算稳定系数可和传统的极限状态相比较, 又可施加不同的应力-应变边界, 获得真实的应力和位移场, 并计算相对应的稳定系数, 对于潜在滑面以概率法、能量法和现场勘查法确定。 在滑坡稳定分析基础上, 建立了推移式滑坡渐进破坏分析法。在机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临界状态条块或单元和相应决定方法, 以及两种破坏模式, 模式Ⅰ:整个滑体沿弱面发生破坏, 模式Ⅱ:后缘沿弱面发生破坏, 而前缘局部沿滑体发生剪切破坏, 两种破坏模式临界状态点逐步由后缘向前缘移动。研究了推移式滑坡变形规律, 提出了模式Ⅰ和Ⅱ渐进破坏过程中, 滑面上每一点的时间与位移均呈现不同的S形曲线特征, 对于整个滑体而言, 滑面上每一点的位移与高度关系, 在不同时刻呈现不同的抛物线特征, 提出了滑面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呈两种类型:非稳定时间曲线和稳定时间曲线。研究了现行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特点, 提出了稳定性计算综合下滑力-抗滑力、主推力和基于位移变化的方法。研究了滑坡运动特点, 提出了主滑方向的定义。研究了滑坡有限元稳定计算, 分析了引起滑坡有限元计算不收敛原因, 提出了滑坡有限元计算滑面边界法, 滑面既可以施加理想弹塑性边界, 计算稳定系数可和传统的极限状态相比较, 又可施加不同的应力-应变边界, 获得真实的应力和位移场, 并计算相对应的稳定系数, 对于潜在滑面以概率法、能量法和现场勘查法确定。
在滑坡稳定分析基础上, 建立了推移式滑坡渐进破坏分析法。在机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临界状态条块或单元和相应决定方法, 以及两种破坏模式, 模式Ⅰ:整个滑体沿弱面发生破坏, 模式Ⅱ:后缘沿弱面发生破坏, 而前缘局部沿滑体发生剪切破坏, 两种破坏模式临界状态点逐步由后缘向前缘移动。研究了推移式滑坡变形规律, 提出了模式Ⅰ和Ⅱ渐进破坏过程中, 滑面上每一点的时间与位移均呈现不同的S形曲线特征, 对于整个滑体而言, 滑面上每一点的位移与高度关系, 在不同时刻呈现不同的抛物线特征, 提出了滑面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呈两种类型:非稳定时间曲线和稳定时间曲线。研究了现行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特点, 提出了稳定性计算综合下滑力-抗滑力、主推力和基于位移变化的方法。研究了滑坡运动特点, 提出了主滑方向的定义。研究了滑坡有限元稳定计算, 分析了引起滑坡有限元计算不收敛原因, 提出了滑坡有限元计算滑面边界法, 滑面既可以施加理想弹塑性边界, 计算稳定系数可和传统的极限状态相比较, 又可施加不同的应力-应变边界, 获得真实的应力和位移场, 并计算相对应的稳定系数, 对于潜在滑面以概率法、能量法和现场勘查法确定。 在滑坡稳定分析基础上, 建立了推移式滑坡渐进破坏分析法。在机理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临界状态条块或单元和相应决定方法, 以及两种破坏模式, 模式Ⅰ:整个滑体沿弱面发生破坏, 模式Ⅱ:后缘沿弱面发生破坏, 而前缘局部沿滑体发生剪切破坏, 两种破坏模式临界状态点逐步由后缘向前缘移动。研究了推移式滑坡变形规律, 提出了模式Ⅰ和Ⅱ渐进破坏过程中, 滑面上每一点的时间与位移均呈现不同的S形曲线特征, 对于整个滑体而言, 滑面上每一点的位移与高度关系, 在不同时刻呈现不同的抛物线特征, 提出了滑面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呈两种类型:非稳定时间曲线和稳定时间曲线。研究了现行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特点, 提出了稳定性计算综合下滑力-抗滑力、主推力和基于位移变化的方法。研究了滑坡运动特点, 提出了主滑方向的定义。研究了滑坡有限元稳定计算, 分析了引起滑坡有限元计算不收敛原因, 提出了滑坡有限元计算滑面边界法, 滑面既可以施加理想弹塑性边界, 计算稳定系数可和传统的极限状态相比较, 又可施加不同的应力-应变边界, 获得真实的应力和位移场, 并计算相对应的稳定系数, 对于潜在滑面以概率法、能量法和现场勘查法确定。
2015, 23(s1): 465-471.
摘要: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左岸泄洪洞进口正面坡最大坡高150m, 边坡结构为反向坡。边坡主要位于中元古界会理群因民组第二段第一亚段(Pt22-1y)薄层状陡倾大理岩化白云岩地层中, 层面附绢云母薄膜, 层间劈理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 岩体质量主要为Ⅳ级。本文通过岩石及充填物镜鉴、室内及现场物理力学试验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段岩体的岩性特征、结构特征、物理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 分析与评价由该岩体构成的边坡的稳定性与变形破坏模式, 为支护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说明边坡支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及时支护的必要性。本文对由特殊地质体构成的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左岸泄洪洞进口正面坡最大坡高150m, 边坡结构为反向坡。边坡主要位于中元古界会理群因民组第二段第一亚段(Pt22-1y)薄层状陡倾大理岩化白云岩地层中, 层面附绢云母薄膜, 层间劈理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 岩体质量主要为Ⅳ级。本文通过岩石及充填物镜鉴、室内及现场物理力学试验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段岩体的岩性特征、结构特征、物理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 分析与评价由该岩体构成的边坡的稳定性与变形破坏模式, 为支护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说明边坡支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及时支护的必要性。本文对由特殊地质体构成的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左岸泄洪洞进口正面坡最大坡高150m, 边坡结构为反向坡。边坡主要位于中元古界会理群因民组第二段第一亚段(Pt22-1y)薄层状陡倾大理岩化白云岩地层中, 层面附绢云母薄膜, 层间劈理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 岩体质量主要为Ⅳ级。本文通过岩石及充填物镜鉴、室内及现场物理力学试验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段岩体的岩性特征、结构特征、物理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 分析与评价由该岩体构成的边坡的稳定性与变形破坏模式, 为支护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说明边坡支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及时支护的必要性。本文对由特殊地质体构成的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左岸泄洪洞进口正面坡最大坡高150m, 边坡结构为反向坡。边坡主要位于中元古界会理群因民组第二段第一亚段(Pt22-1y)薄层状陡倾大理岩化白云岩地层中, 层面附绢云母薄膜, 层间劈理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 岩体质量主要为Ⅳ级。本文通过岩石及充填物镜鉴、室内及现场物理力学试验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段岩体的岩性特征、结构特征、物理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 分析与评价由该岩体构成的边坡的稳定性与变形破坏模式, 为支护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说明边坡支护措施的有效性与及时支护的必要性。本文对由特殊地质体构成的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015, 23(s1): 472-479.
摘要:
盾构法施工技术已在城市地铁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 因盾构法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或塌陷问题已受到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 分析盾构法施工造成地表沉降或塌陷的主要原因, 提出开展盾构背后空洞探测技术研究。以成都地铁3号线为工程实例, 结合地铁1号线、2号线的经验教训, 针对成都地铁穿越特殊的砂卵石地层及其复杂的物理力学特性, 通过大量的现场试验, 确定适合于盾构背后空洞探测的综合技术, 包括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后的洞内外综合探测技术, 并初步形成一套体系, 值得类似工程参考并深入研究。 盾构法施工技术已在城市地铁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 因盾构法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或塌陷问题已受到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 分析盾构法施工造成地表沉降或塌陷的主要原因, 提出开展盾构背后空洞探测技术研究。以成都地铁3号线为工程实例, 结合地铁1号线、2号线的经验教训, 针对成都地铁穿越特殊的砂卵石地层及其复杂的物理力学特性, 通过大量的现场试验, 确定适合于盾构背后空洞探测的综合技术, 包括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后的洞内外综合探测技术, 并初步形成一套体系, 值得类似工程参考并深入研究。
盾构法施工技术已在城市地铁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 因盾构法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或塌陷问题已受到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 分析盾构法施工造成地表沉降或塌陷的主要原因, 提出开展盾构背后空洞探测技术研究。以成都地铁3号线为工程实例, 结合地铁1号线、2号线的经验教训, 针对成都地铁穿越特殊的砂卵石地层及其复杂的物理力学特性, 通过大量的现场试验, 确定适合于盾构背后空洞探测的综合技术, 包括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后的洞内外综合探测技术, 并初步形成一套体系, 值得类似工程参考并深入研究。 盾构法施工技术已在城市地铁施工中得到普遍应用, 因盾构法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或塌陷问题已受到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 分析盾构法施工造成地表沉降或塌陷的主要原因, 提出开展盾构背后空洞探测技术研究。以成都地铁3号线为工程实例, 结合地铁1号线、2号线的经验教训, 针对成都地铁穿越特殊的砂卵石地层及其复杂的物理力学特性, 通过大量的现场试验, 确定适合于盾构背后空洞探测的综合技术, 包括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后的洞内外综合探测技术, 并初步形成一套体系, 值得类似工程参考并深入研究。
2015, 23(s1): 480-484.
摘要:
工程实践表明, 单一的地质预报方法在隧道施工中的预报, 出现漏判、误判现象严重, 极易造成坍塌、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 难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本文提出采用TRT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相结合的综合地质预报方法, 对施工期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变化情况进行超前预报, 实践证明, 该组合的地质预报技术充分发挥了各种地质预报方法的技术优势, 从立体到平面、从推测到直观、从隧内到隧外, 全方位的预报掌子面前方围岩与地下水变化情况, 为隧道施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隧道坍塌、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工程实践表明, 单一的地质预报方法在隧道施工中的预报, 出现漏判、误判现象严重, 极易造成坍塌、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 难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本文提出采用TRT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相结合的综合地质预报方法, 对施工期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变化情况进行超前预报, 实践证明, 该组合的地质预报技术充分发挥了各种地质预报方法的技术优势, 从立体到平面、从推测到直观、从隧内到隧外, 全方位的预报掌子面前方围岩与地下水变化情况, 为隧道施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隧道坍塌、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工程实践表明, 单一的地质预报方法在隧道施工中的预报, 出现漏判、误判现象严重, 极易造成坍塌、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 难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本文提出采用TRT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相结合的综合地质预报方法, 对施工期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变化情况进行超前预报, 实践证明, 该组合的地质预报技术充分发挥了各种地质预报方法的技术优势, 从立体到平面、从推测到直观、从隧内到隧外, 全方位的预报掌子面前方围岩与地下水变化情况, 为隧道施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隧道坍塌、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工程实践表明, 单一的地质预报方法在隧道施工中的预报, 出现漏判、误判现象严重, 极易造成坍塌、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 难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本文提出采用TRT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相结合的综合地质预报方法, 对施工期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变化情况进行超前预报, 实践证明, 该组合的地质预报技术充分发挥了各种地质预报方法的技术优势, 从立体到平面、从推测到直观、从隧内到隧外, 全方位的预报掌子面前方围岩与地下水变化情况, 为隧道施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隧道坍塌、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015, 23(s1): 485-491.
摘要: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坝, 是后来建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弱夹层(剪切带)是导致工程开工不到两年即停工的重要原因, 是坝后地基抗冲刷问题和坝基抗滑稳定问题十分突出的关键所在, 工程建成运行至今已近30a, 业内人士普遍关切这些软弱夹层(剪切带)性状是否会在渗压水的长期作用下而恶化, 使其力学参数下降, 进而危及大坝安全。本文以坝下基础廊道内预留的二处地质观测点为例, 通过地质观测分析、取样试验研究与成果综合分析, 认为夹层(剪切带)性状基本稳定且无恶化迹象, 这主要得益于夹层(剪切带)所处环境条件稳定与弱碱性地下水环境, 以及前期全部查明与施工期精细处理, 成果可供类似工程问题研究借鉴或参考。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坝, 是后来建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弱夹层(剪切带)是导致工程开工不到两年即停工的重要原因, 是坝后地基抗冲刷问题和坝基抗滑稳定问题十分突出的关键所在, 工程建成运行至今已近30a, 业内人士普遍关切这些软弱夹层(剪切带)性状是否会在渗压水的长期作用下而恶化, 使其力学参数下降, 进而危及大坝安全。本文以坝下基础廊道内预留的二处地质观测点为例, 通过地质观测分析、取样试验研究与成果综合分析, 认为夹层(剪切带)性状基本稳定且无恶化迹象, 这主要得益于夹层(剪切带)所处环境条件稳定与弱碱性地下水环境, 以及前期全部查明与施工期精细处理, 成果可供类似工程问题研究借鉴或参考。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坝, 是后来建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弱夹层(剪切带)是导致工程开工不到两年即停工的重要原因, 是坝后地基抗冲刷问题和坝基抗滑稳定问题十分突出的关键所在, 工程建成运行至今已近30a, 业内人士普遍关切这些软弱夹层(剪切带)性状是否会在渗压水的长期作用下而恶化, 使其力学参数下降, 进而危及大坝安全。本文以坝下基础廊道内预留的二处地质观测点为例, 通过地质观测分析、取样试验研究与成果综合分析, 认为夹层(剪切带)性状基本稳定且无恶化迹象, 这主要得益于夹层(剪切带)所处环境条件稳定与弱碱性地下水环境, 以及前期全部查明与施工期精细处理, 成果可供类似工程问题研究借鉴或参考。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坝, 是后来建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弱夹层(剪切带)是导致工程开工不到两年即停工的重要原因, 是坝后地基抗冲刷问题和坝基抗滑稳定问题十分突出的关键所在, 工程建成运行至今已近30a, 业内人士普遍关切这些软弱夹层(剪切带)性状是否会在渗压水的长期作用下而恶化, 使其力学参数下降, 进而危及大坝安全。本文以坝下基础廊道内预留的二处地质观测点为例, 通过地质观测分析、取样试验研究与成果综合分析, 认为夹层(剪切带)性状基本稳定且无恶化迹象, 这主要得益于夹层(剪切带)所处环境条件稳定与弱碱性地下水环境, 以及前期全部查明与施工期精细处理, 成果可供类似工程问题研究借鉴或参考。
2015, 23(s1): 492-498.
摘要:
在我国西部大规模水电工程密集开发背景下, 人类工程活动已逐步成为工程扰动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控制性因素。上田镇沟是一条典型的受工程扰动而形成的泥石流沟。本文以上田镇沟为例, 从泥石流形成过程、流体性质和活动特征分析其发育特征和发展趋势, 着重阐述了工程扰动对泥石流发生的作用, 并结合工程布置, 预测评价了该沟泥石流灾害的工程影响。 在我国西部大规模水电工程密集开发背景下, 人类工程活动已逐步成为工程扰动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控制性因素。上田镇沟是一条典型的受工程扰动而形成的泥石流沟。本文以上田镇沟为例, 从泥石流形成过程、流体性质和活动特征分析其发育特征和发展趋势, 着重阐述了工程扰动对泥石流发生的作用, 并结合工程布置, 预测评价了该沟泥石流灾害的工程影响。
在我国西部大规模水电工程密集开发背景下, 人类工程活动已逐步成为工程扰动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控制性因素。上田镇沟是一条典型的受工程扰动而形成的泥石流沟。本文以上田镇沟为例, 从泥石流形成过程、流体性质和活动特征分析其发育特征和发展趋势, 着重阐述了工程扰动对泥石流发生的作用, 并结合工程布置, 预测评价了该沟泥石流灾害的工程影响。 在我国西部大规模水电工程密集开发背景下, 人类工程活动已逐步成为工程扰动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控制性因素。上田镇沟是一条典型的受工程扰动而形成的泥石流沟。本文以上田镇沟为例, 从泥石流形成过程、流体性质和活动特征分析其发育特征和发展趋势, 着重阐述了工程扰动对泥石流发生的作用, 并结合工程布置, 预测评价了该沟泥石流灾害的工程影响。
2015, 23(s1): 499-503.
摘要: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混凝土拱坝坝高285.5m, 河床坝基岩体为峨眉山玄武岩, Ⅲ1级岩体为主, 局部分布受错动带影响的Ⅲ2级岩体, 岩体声波平均速度4652ms-1, 小于4000ms-1约占28%。固结灌浆处理后, 坝基岩体的平均波速大于5200ms-1, 小于4000ms-1的比例多在5%以下, Ⅲ1级岩体平均波速达5300~5500ms-1, 波速提高约2%~5%, Ⅲ2级岩体平均波为4200~4700ms-1, 波速提高约12%~18%, 错动带平均波速3600~4200ms-1, 提高率在10%~28%左右, 岩体的透水率均小于3Lu, 钻孔变形模量平均值达到10.0~15GPa。固结灌浆对Ⅲ2级岩体和错动带等地质缺陷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坝基岩体的整体性和均一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混凝土拱坝坝高285.5m, 河床坝基岩体为峨眉山玄武岩, Ⅲ1级岩体为主, 局部分布受错动带影响的Ⅲ2级岩体, 岩体声波平均速度4652ms-1, 小于4000ms-1约占28%。固结灌浆处理后, 坝基岩体的平均波速大于5200ms-1, 小于4000ms-1的比例多在5%以下, Ⅲ1级岩体平均波速达5300~5500ms-1, 波速提高约2%~5%, Ⅲ2级岩体平均波为4200~4700ms-1, 波速提高约12%~18%, 错动带平均波速3600~4200ms-1, 提高率在10%~28%左右, 岩体的透水率均小于3Lu, 钻孔变形模量平均值达到10.0~15GPa。固结灌浆对Ⅲ2级岩体和错动带等地质缺陷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坝基岩体的整体性和均一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混凝土拱坝坝高285.5m, 河床坝基岩体为峨眉山玄武岩, Ⅲ1级岩体为主, 局部分布受错动带影响的Ⅲ2级岩体, 岩体声波平均速度4652ms-1, 小于4000ms-1约占28%。固结灌浆处理后, 坝基岩体的平均波速大于5200ms-1, 小于4000ms-1的比例多在5%以下, Ⅲ1级岩体平均波速达5300~5500ms-1, 波速提高约2%~5%, Ⅲ2级岩体平均波为4200~4700ms-1, 波速提高约12%~18%, 错动带平均波速3600~4200ms-1, 提高率在10%~28%左右, 岩体的透水率均小于3Lu, 钻孔变形模量平均值达到10.0~15GPa。固结灌浆对Ⅲ2级岩体和错动带等地质缺陷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坝基岩体的整体性和均一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混凝土拱坝坝高285.5m, 河床坝基岩体为峨眉山玄武岩, Ⅲ1级岩体为主, 局部分布受错动带影响的Ⅲ2级岩体, 岩体声波平均速度4652ms-1, 小于4000ms-1约占28%。固结灌浆处理后, 坝基岩体的平均波速大于5200ms-1, 小于4000ms-1的比例多在5%以下, Ⅲ1级岩体平均波速达5300~5500ms-1, 波速提高约2%~5%, Ⅲ2级岩体平均波为4200~4700ms-1, 波速提高约12%~18%, 错动带平均波速3600~4200ms-1, 提高率在10%~28%左右, 岩体的透水率均小于3Lu, 钻孔变形模量平均值达到10.0~15GPa。固结灌浆对Ⅲ2级岩体和错动带等地质缺陷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坝基岩体的整体性和均一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015, 23(s1): 504-508.
摘要:
充填采矿法以其高回收率、低贫化率的优点, 尤其在矿体赋存条件复杂、地表环境需要保护以及容易发生岩爆的矿床开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川二矿区数十年充填开采实践表明, 影响充填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矿山工程地质条件、充填体强度、回采工艺以及围岩边界条件等, 其中充填体强度特性往往事关充填采矿工程的成败, 矿体回采进路尺寸是影响充填体承载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充填体与围岩体的不规则边界可以转移充填体的部分自重力到围岩体中, 减小作用在承载层上的作用力, 从而达到提高充填体稳定性的目的。 充填采矿法以其高回收率、低贫化率的优点, 尤其在矿体赋存条件复杂、地表环境需要保护以及容易发生岩爆的矿床开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川二矿区数十年充填开采实践表明, 影响充填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矿山工程地质条件、充填体强度、回采工艺以及围岩边界条件等, 其中充填体强度特性往往事关充填采矿工程的成败, 矿体回采进路尺寸是影响充填体承载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充填体与围岩体的不规则边界可以转移充填体的部分自重力到围岩体中, 减小作用在承载层上的作用力, 从而达到提高充填体稳定性的目的。
充填采矿法以其高回收率、低贫化率的优点, 尤其在矿体赋存条件复杂、地表环境需要保护以及容易发生岩爆的矿床开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川二矿区数十年充填开采实践表明, 影响充填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矿山工程地质条件、充填体强度、回采工艺以及围岩边界条件等, 其中充填体强度特性往往事关充填采矿工程的成败, 矿体回采进路尺寸是影响充填体承载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充填体与围岩体的不规则边界可以转移充填体的部分自重力到围岩体中, 减小作用在承载层上的作用力, 从而达到提高充填体稳定性的目的。 充填采矿法以其高回收率、低贫化率的优点, 尤其在矿体赋存条件复杂、地表环境需要保护以及容易发生岩爆的矿床开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川二矿区数十年充填开采实践表明, 影响充填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矿山工程地质条件、充填体强度、回采工艺以及围岩边界条件等, 其中充填体强度特性往往事关充填采矿工程的成败, 矿体回采进路尺寸是影响充填体承载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充填体与围岩体的不规则边界可以转移充填体的部分自重力到围岩体中, 减小作用在承载层上的作用力, 从而达到提高充填体稳定性的目的。
2015, 23(s1): 509-515.
摘要:
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是长期困扰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难点之一。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河床覆盖层深厚、成因复杂、物质组成与结构不均, 其物理、水理、力学等工程特性研究难度大, 高围堰与深基坑稳定问题突出。为了研究确定河床覆盖层工程特性、提出工程设计所需物理力学参数, 勘察过程中将动力触探、旁压试验、抽水试验、声波测试、钻孔彩电等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常规试验、模拟级配样试验等室内试验相结合, 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成功破解了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难题, 为乌东德水电站高围堰与深基坑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是长期困扰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难点之一。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河床覆盖层深厚、成因复杂、物质组成与结构不均, 其物理、水理、力学等工程特性研究难度大, 高围堰与深基坑稳定问题突出。为了研究确定河床覆盖层工程特性、提出工程设计所需物理力学参数, 勘察过程中将动力触探、旁压试验、抽水试验、声波测试、钻孔彩电等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常规试验、模拟级配样试验等室内试验相结合, 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成功破解了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难题, 为乌东德水电站高围堰与深基坑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是长期困扰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难点之一。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河床覆盖层深厚、成因复杂、物质组成与结构不均, 其物理、水理、力学等工程特性研究难度大, 高围堰与深基坑稳定问题突出。为了研究确定河床覆盖层工程特性、提出工程设计所需物理力学参数, 勘察过程中将动力触探、旁压试验、抽水试验、声波测试、钻孔彩电等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常规试验、模拟级配样试验等室内试验相结合, 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成功破解了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难题, 为乌东德水电站高围堰与深基坑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是长期困扰岩土工程勘察领域的难点之一。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区河床覆盖层深厚、成因复杂、物质组成与结构不均, 其物理、水理、力学等工程特性研究难度大, 高围堰与深基坑稳定问题突出。为了研究确定河床覆盖层工程特性、提出工程设计所需物理力学参数, 勘察过程中将动力触探、旁压试验、抽水试验、声波测试、钻孔彩电等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常规试验、模拟级配样试验等室内试验相结合, 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成功破解了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难题, 为乌东德水电站高围堰与深基坑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2015, 23(s1): 516-523.
摘要: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国内中南和沿海地区能源需求持续递增。中亚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需要新建管道输送新增气量, 国家适时启动了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管道线路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南, 干线总长度达5220km, 沿线各类地貌发育, 线路区域地震地质环境复杂, 地质灾害类型多样, 做好该项目的前期研究论证, 查明沿线地震地质构造与活动断裂和各类地质灾害, 对确保西三线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营十分重要。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国内中南和沿海地区能源需求持续递增。中亚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需要新建管道输送新增气量, 国家适时启动了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管道线路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南, 干线总长度达5220km, 沿线各类地貌发育, 线路区域地震地质环境复杂, 地质灾害类型多样, 做好该项目的前期研究论证, 查明沿线地震地质构造与活动断裂和各类地质灾害, 对确保西三线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营十分重要。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国内中南和沿海地区能源需求持续递增。中亚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需要新建管道输送新增气量, 国家适时启动了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管道线路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南, 干线总长度达5220km, 沿线各类地貌发育, 线路区域地震地质环境复杂, 地质灾害类型多样, 做好该项目的前期研究论证, 查明沿线地震地质构造与活动断裂和各类地质灾害, 对确保西三线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营十分重要。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国内中南和沿海地区能源需求持续递增。中亚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需要新建管道输送新增气量, 国家适时启动了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管道线路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南, 干线总长度达5220km, 沿线各类地貌发育, 线路区域地震地质环境复杂, 地质灾害类型多样, 做好该项目的前期研究论证, 查明沿线地震地质构造与活动断裂和各类地质灾害, 对确保西三线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营十分重要。
2015, 23(s1): 524-528.
摘要:
以杨房沟水电站高线混凝土系统边坡危岩体为背景,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危岩体边界特征, 提出了倾倒式、滑塌式、坠落式3种失稳模式, 建立了不同破坏模式的稳定性分级标准, 对危岩体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地质分析和定量计算, 结果表明9处危岩体在暴雨或地震作用下均存在极大失稳可能, 提出了防护措施, 实践证明防护效果良好。 以杨房沟水电站高线混凝土系统边坡危岩体为背景,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危岩体边界特征, 提出了倾倒式、滑塌式、坠落式3种失稳模式, 建立了不同破坏模式的稳定性分级标准, 对危岩体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地质分析和定量计算, 结果表明9处危岩体在暴雨或地震作用下均存在极大失稳可能, 提出了防护措施, 实践证明防护效果良好。
以杨房沟水电站高线混凝土系统边坡危岩体为背景,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危岩体边界特征, 提出了倾倒式、滑塌式、坠落式3种失稳模式, 建立了不同破坏模式的稳定性分级标准, 对危岩体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地质分析和定量计算, 结果表明9处危岩体在暴雨或地震作用下均存在极大失稳可能, 提出了防护措施, 实践证明防护效果良好。 以杨房沟水电站高线混凝土系统边坡危岩体为背景,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危岩体边界特征, 提出了倾倒式、滑塌式、坠落式3种失稳模式, 建立了不同破坏模式的稳定性分级标准, 对危岩体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地质分析和定量计算, 结果表明9处危岩体在暴雨或地震作用下均存在极大失稳可能, 提出了防护措施, 实践证明防护效果良好。
2015, 23(s1): 529-534.
摘要: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越来越迅速, 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地质安全防范越来越重要。研究认为砂卵石地层、软土地层、碳酸盐岩地层、构造断裂带发育地层等对地下空间开发安全影响较大, 在砂卵石地层施工需注意科学抽排水, 在软土地层施工须及时衬砌和支护, 在碳酸盐岩地层施工需注意充填溶腔注浆、排放高压岩溶水及合理选择桩型, 在构造断裂带发育区地层需做好防震设计提高建筑的承载力及对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加强防渗处理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可以集约使用土地, 能缓解城市发展与建设用地缺少的矛盾, 也是缓解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各种矛盾的有效措施, 符合国家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 但要防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地质安全问题, 要以城市安全为重要原则, 加强科学规划研究, 加强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 加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越来越迅速, 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地质安全防范越来越重要。研究认为砂卵石地层、软土地层、碳酸盐岩地层、构造断裂带发育地层等对地下空间开发安全影响较大, 在砂卵石地层施工需注意科学抽排水, 在软土地层施工须及时衬砌和支护, 在碳酸盐岩地层施工需注意充填溶腔注浆、排放高压岩溶水及合理选择桩型, 在构造断裂带发育区地层需做好防震设计提高建筑的承载力及对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加强防渗处理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可以集约使用土地, 能缓解城市发展与建设用地缺少的矛盾, 也是缓解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各种矛盾的有效措施, 符合国家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 但要防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地质安全问题, 要以城市安全为重要原则, 加强科学规划研究, 加强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 加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越来越迅速, 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地质安全防范越来越重要。研究认为砂卵石地层、软土地层、碳酸盐岩地层、构造断裂带发育地层等对地下空间开发安全影响较大, 在砂卵石地层施工需注意科学抽排水, 在软土地层施工须及时衬砌和支护, 在碳酸盐岩地层施工需注意充填溶腔注浆、排放高压岩溶水及合理选择桩型, 在构造断裂带发育区地层需做好防震设计提高建筑的承载力及对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加强防渗处理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可以集约使用土地, 能缓解城市发展与建设用地缺少的矛盾, 也是缓解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各种矛盾的有效措施, 符合国家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 但要防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地质安全问题, 要以城市安全为重要原则, 加强科学规划研究, 加强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 加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越来越迅速, 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地质安全防范越来越重要。研究认为砂卵石地层、软土地层、碳酸盐岩地层、构造断裂带发育地层等对地下空间开发安全影响较大, 在砂卵石地层施工需注意科学抽排水, 在软土地层施工须及时衬砌和支护, 在碳酸盐岩地层施工需注意充填溶腔注浆、排放高压岩溶水及合理选择桩型, 在构造断裂带发育区地层需做好防震设计提高建筑的承载力及对规模较大的断层破碎带加强防渗处理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可以集约使用土地, 能缓解城市发展与建设用地缺少的矛盾, 也是缓解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各种矛盾的有效措施, 符合国家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 但要防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工程地质安全问题, 要以城市安全为重要原则, 加强科学规划研究, 加强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 加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2015, 23(s1): 535-546.
摘要: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的地质灾害,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灾害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常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现有研究滑坡形成机理的方法中, 模型试验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再现滑坡发生全过程, 直观地对滑坡变形破坏的特征进行观测, 可以进行定量化、精细化地测试力学参数的输入和输出, 试验条件和因素较易控制, 可操作性强等。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利用模型试验对滑坡进行了研究, 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比较分散, 尚未进行系统的总结。本文主要从滑坡影响因素(加载、降雨、库水、地震等)和模型试验中的测试技术两方面对滑坡模型试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并对今后滑坡模型试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的地质灾害,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灾害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常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现有研究滑坡形成机理的方法中, 模型试验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再现滑坡发生全过程, 直观地对滑坡变形破坏的特征进行观测, 可以进行定量化、精细化地测试力学参数的输入和输出, 试验条件和因素较易控制, 可操作性强等。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利用模型试验对滑坡进行了研究, 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比较分散, 尚未进行系统的总结。本文主要从滑坡影响因素(加载、降雨、库水、地震等)和模型试验中的测试技术两方面对滑坡模型试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并对今后滑坡模型试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的地质灾害,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灾害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常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现有研究滑坡形成机理的方法中, 模型试验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再现滑坡发生全过程, 直观地对滑坡变形破坏的特征进行观测, 可以进行定量化、精细化地测试力学参数的输入和输出, 试验条件和因素较易控制, 可操作性强等。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利用模型试验对滑坡进行了研究, 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比较分散, 尚未进行系统的总结。本文主要从滑坡影响因素(加载、降雨、库水、地震等)和模型试验中的测试技术两方面对滑坡模型试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并对今后滑坡模型试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的地质灾害, 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灾害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常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现有研究滑坡形成机理的方法中, 模型试验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再现滑坡发生全过程, 直观地对滑坡变形破坏的特征进行观测, 可以进行定量化、精细化地测试力学参数的输入和输出, 试验条件和因素较易控制, 可操作性强等。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利用模型试验对滑坡进行了研究, 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比较分散, 尚未进行系统的总结。本文主要从滑坡影响因素(加载、降雨、库水、地震等)和模型试验中的测试技术两方面对滑坡模型试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并对今后滑坡模型试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015, 23(s1): 547-552.
摘要:
结合北京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的阜石路砂石坑暗涵隧洞试验段工程实践, 对卵砾石地层浅埋水工隧洞进行了超前小导管注浆的现场试验工作。文章基于试验成果, 得到了该隧洞地层注浆配比、注浆量、影响范围等关键参数, 为隧洞开挖安全施工和进度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的方法及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隧洞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合北京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的阜石路砂石坑暗涵隧洞试验段工程实践, 对卵砾石地层浅埋水工隧洞进行了超前小导管注浆的现场试验工作。文章基于试验成果, 得到了该隧洞地层注浆配比、注浆量、影响范围等关键参数, 为隧洞开挖安全施工和进度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的方法及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隧洞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合北京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的阜石路砂石坑暗涵隧洞试验段工程实践, 对卵砾石地层浅埋水工隧洞进行了超前小导管注浆的现场试验工作。文章基于试验成果, 得到了该隧洞地层注浆配比、注浆量、影响范围等关键参数, 为隧洞开挖安全施工和进度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的方法及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隧洞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合北京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的阜石路砂石坑暗涵隧洞试验段工程实践, 对卵砾石地层浅埋水工隧洞进行了超前小导管注浆的现场试验工作。文章基于试验成果, 得到了该隧洞地层注浆配比、注浆量、影响范围等关键参数, 为隧洞开挖安全施工和进度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的方法及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隧洞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5, 23(s1): 553-557.
摘要:
城市的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引发了地铁的快速发展, 而地铁车站的存在, 会对原本稳定的地下水流场产生阻挡效应, 因此, 很有必要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基于单元中心有限差分法软件Visual, MODFLOW。为了明确地下结构物影响地下水流场的因素, 对计算模型进行了简化, 模型计算针对的是单层土层中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结构物不仅能够影响地下水流场的稳定时间, 而且使得迎水面水位上升, 背水面水位下降, 其中, 对背水面的影响程度大于迎水面。地下结构物左右侧上下游之间的水位差, 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 城市的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引发了地铁的快速发展, 而地铁车站的存在, 会对原本稳定的地下水流场产生阻挡效应, 因此, 很有必要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基于单元中心有限差分法软件Visual, MODFLOW。为了明确地下结构物影响地下水流场的因素, 对计算模型进行了简化, 模型计算针对的是单层土层中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结构物不仅能够影响地下水流场的稳定时间, 而且使得迎水面水位上升, 背水面水位下降, 其中, 对背水面的影响程度大于迎水面。地下结构物左右侧上下游之间的水位差, 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
城市的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引发了地铁的快速发展, 而地铁车站的存在, 会对原本稳定的地下水流场产生阻挡效应, 因此, 很有必要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基于单元中心有限差分法软件Visual, MODFLOW。为了明确地下结构物影响地下水流场的因素, 对计算模型进行了简化, 模型计算针对的是单层土层中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结构物不仅能够影响地下水流场的稳定时间, 而且使得迎水面水位上升, 背水面水位下降, 其中, 对背水面的影响程度大于迎水面。地下结构物左右侧上下游之间的水位差, 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 城市的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引发了地铁的快速发展, 而地铁车站的存在, 会对原本稳定的地下水流场产生阻挡效应, 因此, 很有必要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研究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基于单元中心有限差分法软件Visual, MODFLOW。为了明确地下结构物影响地下水流场的因素, 对计算模型进行了简化, 模型计算针对的是单层土层中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结构物不仅能够影响地下水流场的稳定时间, 而且使得迎水面水位上升, 背水面水位下降, 其中, 对背水面的影响程度大于迎水面。地下结构物左右侧上下游之间的水位差, 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
2015, 23(s1): 558-558.
摘要:
边坡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障建筑场地的安全, 本文对北京某建筑边坡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论述, 并针对场地内的6个典型坡体, 分别采用赤平投影法和极限平衡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其中极限平衡法采用了复杂平面滑动和三维楔形体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该工程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岩体结构主要为层状结构, 工程场区内所涉及的6个边坡稳定性均较好, 但由于区内有一条断裂穿过, 对边坡2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针对边坡的稳定性和建筑场地的高效可用性, 建议采用放坡护面+坡脚挡墙支护等方式进行防护。 边坡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障建筑场地的安全, 本文对北京某建筑边坡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论述, 并针对场地内的6个典型坡体, 分别采用赤平投影法和极限平衡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其中极限平衡法采用了复杂平面滑动和三维楔形体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该工程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岩体结构主要为层状结构, 工程场区内所涉及的6个边坡稳定性均较好, 但由于区内有一条断裂穿过, 对边坡2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针对边坡的稳定性和建筑场地的高效可用性, 建议采用放坡护面+坡脚挡墙支护等方式进行防护。
边坡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障建筑场地的安全, 本文对北京某建筑边坡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论述, 并针对场地内的6个典型坡体, 分别采用赤平投影法和极限平衡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其中极限平衡法采用了复杂平面滑动和三维楔形体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该工程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岩体结构主要为层状结构, 工程场区内所涉及的6个边坡稳定性均较好, 但由于区内有一条断裂穿过, 对边坡2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针对边坡的稳定性和建筑场地的高效可用性, 建议采用放坡护面+坡脚挡墙支护等方式进行防护。 边坡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障建筑场地的安全, 本文对北京某建筑边坡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论述, 并针对场地内的6个典型坡体, 分别采用赤平投影法和极限平衡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其中极限平衡法采用了复杂平面滑动和三维楔形体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该工程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岩体结构主要为层状结构, 工程场区内所涉及的6个边坡稳定性均较好, 但由于区内有一条断裂穿过, 对边坡2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针对边坡的稳定性和建筑场地的高效可用性, 建议采用放坡护面+坡脚挡墙支护等方式进行防护。
2015, 23(s1): 567-572.
摘要:
对黄土加固稳定可以使黄土的水理性质发生变化, 改善黄土的结构状态, 提高黄土的抗压强度。本文采用土灰比为7:1, 水固比为0.38:1, 质量浓度72.7%的实验比例, 待黄土、胶固粉、水三者混合浆液固化后, 可以发现其龄期9d的抗压强度已超过了1MPa, 最大抗压强度达到了1.28MPa, 其龄期28d的最大抗压强度达到了3.54MPa, 比老黄土强度提高了十几倍。在土灰比为4:1的水泥胶固粉对比试验中, 从得到的龄期11d、20d抗压强度比对得出, 经胶固粉固化的黄土的强度都在水泥的两倍以上, 原本亲水性的黄土经胶固粉固化后转化为了憎水性的材料, 遇水不再发生崩解, 并且其水中强度随着时间不断增大。 对黄土加固稳定可以使黄土的水理性质发生变化, 改善黄土的结构状态, 提高黄土的抗压强度。本文采用土灰比为7:1, 水固比为0.38:1, 质量浓度72.7%的实验比例, 待黄土、胶固粉、水三者混合浆液固化后, 可以发现其龄期9d的抗压强度已超过了1MPa, 最大抗压强度达到了1.28MPa, 其龄期28d的最大抗压强度达到了3.54MPa, 比老黄土强度提高了十几倍。在土灰比为4:1的水泥胶固粉对比试验中, 从得到的龄期11d、20d抗压强度比对得出, 经胶固粉固化的黄土的强度都在水泥的两倍以上, 原本亲水性的黄土经胶固粉固化后转化为了憎水性的材料, 遇水不再发生崩解, 并且其水中强度随着时间不断增大。
对黄土加固稳定可以使黄土的水理性质发生变化, 改善黄土的结构状态, 提高黄土的抗压强度。本文采用土灰比为7:1, 水固比为0.38:1, 质量浓度72.7%的实验比例, 待黄土、胶固粉、水三者混合浆液固化后, 可以发现其龄期9d的抗压强度已超过了1MPa, 最大抗压强度达到了1.28MPa, 其龄期28d的最大抗压强度达到了3.54MPa, 比老黄土强度提高了十几倍。在土灰比为4:1的水泥胶固粉对比试验中, 从得到的龄期11d、20d抗压强度比对得出, 经胶固粉固化的黄土的强度都在水泥的两倍以上, 原本亲水性的黄土经胶固粉固化后转化为了憎水性的材料, 遇水不再发生崩解, 并且其水中强度随着时间不断增大。 对黄土加固稳定可以使黄土的水理性质发生变化, 改善黄土的结构状态, 提高黄土的抗压强度。本文采用土灰比为7:1, 水固比为0.38:1, 质量浓度72.7%的实验比例, 待黄土、胶固粉、水三者混合浆液固化后, 可以发现其龄期9d的抗压强度已超过了1MPa, 最大抗压强度达到了1.28MPa, 其龄期28d的最大抗压强度达到了3.54MPa, 比老黄土强度提高了十几倍。在土灰比为4:1的水泥胶固粉对比试验中, 从得到的龄期11d、20d抗压强度比对得出, 经胶固粉固化的黄土的强度都在水泥的两倍以上, 原本亲水性的黄土经胶固粉固化后转化为了憎水性的材料, 遇水不再发生崩解, 并且其水中强度随着时间不断增大。
2015, 23(s1): 573-577.
摘要:
在岩溶地基上大面积深挖高填修建机场, 对于岩溶地基的处理在工程中至关重要。分析了机场工程的特点, 并总结了岩溶对机场工程的危害。针对道槽及影响区, 从岩溶地基的勘察探测、地表岩溶处理、地下岩溶处理、岩溶水的处理提出了原则及措施。针对机场道槽及影响区岩溶处理方法开展了详细研究, 对挖方后岩石地基、挖方后覆土地基、填方区岩溶地基的处理提出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通过在西南某机场的岩溶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处理方法得到了实用性验证, 处理效果显著。 在岩溶地基上大面积深挖高填修建机场, 对于岩溶地基的处理在工程中至关重要。分析了机场工程的特点, 并总结了岩溶对机场工程的危害。针对道槽及影响区, 从岩溶地基的勘察探测、地表岩溶处理、地下岩溶处理、岩溶水的处理提出了原则及措施。针对机场道槽及影响区岩溶处理方法开展了详细研究, 对挖方后岩石地基、挖方后覆土地基、填方区岩溶地基的处理提出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通过在西南某机场的岩溶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处理方法得到了实用性验证, 处理效果显著。
在岩溶地基上大面积深挖高填修建机场, 对于岩溶地基的处理在工程中至关重要。分析了机场工程的特点, 并总结了岩溶对机场工程的危害。针对道槽及影响区, 从岩溶地基的勘察探测、地表岩溶处理、地下岩溶处理、岩溶水的处理提出了原则及措施。针对机场道槽及影响区岩溶处理方法开展了详细研究, 对挖方后岩石地基、挖方后覆土地基、填方区岩溶地基的处理提出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通过在西南某机场的岩溶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处理方法得到了实用性验证, 处理效果显著。 在岩溶地基上大面积深挖高填修建机场, 对于岩溶地基的处理在工程中至关重要。分析了机场工程的特点, 并总结了岩溶对机场工程的危害。针对道槽及影响区, 从岩溶地基的勘察探测、地表岩溶处理、地下岩溶处理、岩溶水的处理提出了原则及措施。针对机场道槽及影响区岩溶处理方法开展了详细研究, 对挖方后岩石地基、挖方后覆土地基、填方区岩溶地基的处理提出处理方法和施工工艺。通过在西南某机场的岩溶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处理方法得到了实用性验证, 处理效果显著。
2015, 23(s1): 578-583.
摘要:
本文以重庆市城口县作为研究区域, 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库, 结合逻辑回归模型, 开展山地环境地质灾害易发性县级区划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微地貌、坡位、距水系距离、岩性、距断层距离、距道路距离、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顺逆向坡、年平均降雨量等13个因子作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 应用GIS技术将各个因子专题图层栅格化, 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采用逻辑回归模型, 在R软件中进行逻辑回归模型训练, 得到各个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建立地灾等级评价图, 并将危险等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种类型。对于研究结果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合理性检验, 位于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为0.901, 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适用于重庆市城口县山地环境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 本文以重庆市城口县作为研究区域, 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库, 结合逻辑回归模型, 开展山地环境地质灾害易发性县级区划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微地貌、坡位、距水系距离、岩性、距断层距离、距道路距离、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顺逆向坡、年平均降雨量等13个因子作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 应用GIS技术将各个因子专题图层栅格化, 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采用逻辑回归模型, 在R软件中进行逻辑回归模型训练, 得到各个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建立地灾等级评价图, 并将危险等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种类型。对于研究结果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合理性检验, 位于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为0.901, 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适用于重庆市城口县山地环境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
本文以重庆市城口县作为研究区域, 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库, 结合逻辑回归模型, 开展山地环境地质灾害易发性县级区划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微地貌、坡位、距水系距离、岩性、距断层距离、距道路距离、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顺逆向坡、年平均降雨量等13个因子作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 应用GIS技术将各个因子专题图层栅格化, 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采用逻辑回归模型, 在R软件中进行逻辑回归模型训练, 得到各个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建立地灾等级评价图, 并将危险等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种类型。对于研究结果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合理性检验, 位于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为0.901, 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适用于重庆市城口县山地环境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 本文以重庆市城口县作为研究区域, 基于地理空间数据库, 结合逻辑回归模型, 开展山地环境地质灾害易发性县级区划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微地貌、坡位、距水系距离、岩性、距断层距离、距道路距离、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顺逆向坡、年平均降雨量等13个因子作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 应用GIS技术将各个因子专题图层栅格化, 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采用逻辑回归模型, 在R软件中进行逻辑回归模型训练, 得到各个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建立地灾等级评价图, 并将危险等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5种类型。对于研究结果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合理性检验, 位于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值为0.901, 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适用于重庆市城口县山地环境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
2015, 23(s1): 584-589.
摘要:
正确确定煤层底板岩体力学参数的概率分布是承压水上采煤底板阻隔水能力随机不确定性分析的前提。基于淮北矿区下组煤隔水底板岩体(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代表)力学参数测试结果, 分别运用正态、对数正态和威布尔分布函数对其进行概率分布拟合, 并以k-s检验法检测其拟合优度。在此基础上, 依据3种岩性在隔水底板中的厚度权重, 推导出底板岩体力学参数的总体均值和方差。研究结果表明:隔水底板岩体强度和变形参数最优符合正态分布, 其次为对数正态和威布尔分布。底板总体泊松比和弹性模量均值分别为0.35和 36.46GPa, 方差分别为0.01和1.15, 总体抗压强度均值和方差为37.82MPa和583.41, 抗拉强度均值和方差为2.62MPa和2.23, 黏聚力均值和方差为2.13MPa和0.96, 摩擦角均值和方差为32.93和1.96。 正确确定煤层底板岩体力学参数的概率分布是承压水上采煤底板阻隔水能力随机不确定性分析的前提。基于淮北矿区下组煤隔水底板岩体(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代表)力学参数测试结果, 分别运用正态、对数正态和威布尔分布函数对其进行概率分布拟合, 并以k-s检验法检测其拟合优度。在此基础上, 依据3种岩性在隔水底板中的厚度权重, 推导出底板岩体力学参数的总体均值和方差。研究结果表明:隔水底板岩体强度和变形参数最优符合正态分布, 其次为对数正态和威布尔分布。底板总体泊松比和弹性模量均值分别为0.35和 36.46GPa, 方差分别为0.01和1.15, 总体抗压强度均值和方差为37.82MPa和583.41, 抗拉强度均值和方差为2.62MPa和2.23, 黏聚力均值和方差为2.13MPa和0.96, 摩擦角均值和方差为32.93和1.96。
正确确定煤层底板岩体力学参数的概率分布是承压水上采煤底板阻隔水能力随机不确定性分析的前提。基于淮北矿区下组煤隔水底板岩体(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代表)力学参数测试结果, 分别运用正态、对数正态和威布尔分布函数对其进行概率分布拟合, 并以k-s检验法检测其拟合优度。在此基础上, 依据3种岩性在隔水底板中的厚度权重, 推导出底板岩体力学参数的总体均值和方差。研究结果表明:隔水底板岩体强度和变形参数最优符合正态分布, 其次为对数正态和威布尔分布。底板总体泊松比和弹性模量均值分别为0.35和 36.46GPa, 方差分别为0.01和1.15, 总体抗压强度均值和方差为37.82MPa和583.41, 抗拉强度均值和方差为2.62MPa和2.23, 黏聚力均值和方差为2.13MPa和0.96, 摩擦角均值和方差为32.93和1.96。 正确确定煤层底板岩体力学参数的概率分布是承压水上采煤底板阻隔水能力随机不确定性分析的前提。基于淮北矿区下组煤隔水底板岩体(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代表)力学参数测试结果, 分别运用正态、对数正态和威布尔分布函数对其进行概率分布拟合, 并以k-s检验法检测其拟合优度。在此基础上, 依据3种岩性在隔水底板中的厚度权重, 推导出底板岩体力学参数的总体均值和方差。研究结果表明:隔水底板岩体强度和变形参数最优符合正态分布, 其次为对数正态和威布尔分布。底板总体泊松比和弹性模量均值分别为0.35和 36.46GPa, 方差分别为0.01和1.15, 总体抗压强度均值和方差为37.82MPa和583.41, 抗拉强度均值和方差为2.62MPa和2.23, 黏聚力均值和方差为2.13MPa和0.96, 摩擦角均值和方差为32.93和1.96。
2015, 23(s1): 590-596.
摘要:
采用非均质多孔介质三相非等温流动数值模拟方法, 分析了轻、重两种非水相流体点源泄漏、运移和地下水曝气修复全过程。结果表明, 溶解相苯的质量分数分布范围比三氯乙烯(TCE)要大, 且浓度也比TCE高。苯和TCE在地下水位以上约1~2m均存在浓度的峰值区。另外, 苯主要集中在含水层上部以及非饱和带而TCE则在含水层下部有明显的分布, 相同情况下TCE的最大运移深度约为苯的5倍。短时间(1d)连续曝气后去除率随着曝气井深度的增大略有增大, 随着曝气井间距的增大有较大的降低, 而随着曝气流量的增大有明显的升高。在规范给定的修复标准下, 苯和TCE污染的地下水分别需使用曝气修复60d和30d, TCE所需的修复时间短于苯。此外, 引用不同文献试验研究成果对上述理论分析规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采用非均质多孔介质三相非等温流动数值模拟方法, 分析了轻、重两种非水相流体点源泄漏、运移和地下水曝气修复全过程。结果表明, 溶解相苯的质量分数分布范围比三氯乙烯(TCE)要大, 且浓度也比TCE高。苯和TCE在地下水位以上约1~2m均存在浓度的峰值区。另外, 苯主要集中在含水层上部以及非饱和带而TCE则在含水层下部有明显的分布, 相同情况下TCE的最大运移深度约为苯的5倍。短时间(1d)连续曝气后去除率随着曝气井深度的增大略有增大, 随着曝气井间距的增大有较大的降低, 而随着曝气流量的增大有明显的升高。在规范给定的修复标准下, 苯和TCE污染的地下水分别需使用曝气修复60d和30d, TCE所需的修复时间短于苯。此外, 引用不同文献试验研究成果对上述理论分析规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采用非均质多孔介质三相非等温流动数值模拟方法, 分析了轻、重两种非水相流体点源泄漏、运移和地下水曝气修复全过程。结果表明, 溶解相苯的质量分数分布范围比三氯乙烯(TCE)要大, 且浓度也比TCE高。苯和TCE在地下水位以上约1~2m均存在浓度的峰值区。另外, 苯主要集中在含水层上部以及非饱和带而TCE则在含水层下部有明显的分布, 相同情况下TCE的最大运移深度约为苯的5倍。短时间(1d)连续曝气后去除率随着曝气井深度的增大略有增大, 随着曝气井间距的增大有较大的降低, 而随着曝气流量的增大有明显的升高。在规范给定的修复标准下, 苯和TCE污染的地下水分别需使用曝气修复60d和30d, TCE所需的修复时间短于苯。此外, 引用不同文献试验研究成果对上述理论分析规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采用非均质多孔介质三相非等温流动数值模拟方法, 分析了轻、重两种非水相流体点源泄漏、运移和地下水曝气修复全过程。结果表明, 溶解相苯的质量分数分布范围比三氯乙烯(TCE)要大, 且浓度也比TCE高。苯和TCE在地下水位以上约1~2m均存在浓度的峰值区。另外, 苯主要集中在含水层上部以及非饱和带而TCE则在含水层下部有明显的分布, 相同情况下TCE的最大运移深度约为苯的5倍。短时间(1d)连续曝气后去除率随着曝气井深度的增大略有增大, 随着曝气井间距的增大有较大的降低, 而随着曝气流量的增大有明显的升高。在规范给定的修复标准下, 苯和TCE污染的地下水分别需使用曝气修复60d和30d, TCE所需的修复时间短于苯。此外, 引用不同文献试验研究成果对上述理论分析规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2015, 23(s1): 597-602.
摘要:
污染物在土体中的运移机制包括对流、扩散、弥散、吸附、降解和化学反应等。实际工程中, 自重及上部荷载易使土体产生固结变形。一方面, 污染土的固结变形将引起其中污染物溶液的对流, 另一方面, 随着固结变形的发展, 土的孔隙比、渗透与固结系数随之改变, 污染物在土体中的水动力弥散系数亦随之改变, 进而影响污染物在其中的运移特性。首先对国内外不同变形条件(大变形、小变形)下固结对污染物运移行为影响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 然后比较分析了各类试验研究方法和试验仪器发展, 最后列举了国内外考虑土体固结对污染物运移影响的典型工程案例。 污染物在土体中的运移机制包括对流、扩散、弥散、吸附、降解和化学反应等。实际工程中, 自重及上部荷载易使土体产生固结变形。一方面, 污染土的固结变形将引起其中污染物溶液的对流, 另一方面, 随着固结变形的发展, 土的孔隙比、渗透与固结系数随之改变, 污染物在土体中的水动力弥散系数亦随之改变, 进而影响污染物在其中的运移特性。首先对国内外不同变形条件(大变形、小变形)下固结对污染物运移行为影响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 然后比较分析了各类试验研究方法和试验仪器发展, 最后列举了国内外考虑土体固结对污染物运移影响的典型工程案例。
污染物在土体中的运移机制包括对流、扩散、弥散、吸附、降解和化学反应等。实际工程中, 自重及上部荷载易使土体产生固结变形。一方面, 污染土的固结变形将引起其中污染物溶液的对流, 另一方面, 随着固结变形的发展, 土的孔隙比、渗透与固结系数随之改变, 污染物在土体中的水动力弥散系数亦随之改变, 进而影响污染物在其中的运移特性。首先对国内外不同变形条件(大变形、小变形)下固结对污染物运移行为影响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 然后比较分析了各类试验研究方法和试验仪器发展, 最后列举了国内外考虑土体固结对污染物运移影响的典型工程案例。 污染物在土体中的运移机制包括对流、扩散、弥散、吸附、降解和化学反应等。实际工程中, 自重及上部荷载易使土体产生固结变形。一方面, 污染土的固结变形将引起其中污染物溶液的对流, 另一方面, 随着固结变形的发展, 土的孔隙比、渗透与固结系数随之改变, 污染物在土体中的水动力弥散系数亦随之改变, 进而影响污染物在其中的运移特性。首先对国内外不同变形条件(大变形、小变形)下固结对污染物运移行为影响理论模型进行了综述, 然后比较分析了各类试验研究方法和试验仪器发展, 最后列举了国内外考虑土体固结对污染物运移影响的典型工程案例。
2015, 23(s1): 603-610.
摘要:
针对巨厚煤层在综放开采条件下的煤矿工程实例, 分析采场覆岩的扰动破坏规律, 探究顶板离层空间形成的基本条件, 并对研究区空腔型离层空间位置进行判别, 得出顶板覆岩共有5处可发育有空腔型离层空间, 根据经验公式法得出巨厚煤层的采厚-裂高采厚比的拟合曲线, 计算得出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的最大高度为221.8m。通过数值模拟FLAC3D, 模拟了煤层开采过程, 得出顶板覆岩垂向位移的变化情况, 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针对巨厚煤层在综放开采条件下的煤矿工程实例, 分析采场覆岩的扰动破坏规律, 探究顶板离层空间形成的基本条件, 并对研究区空腔型离层空间位置进行判别, 得出顶板覆岩共有5处可发育有空腔型离层空间, 根据经验公式法得出巨厚煤层的采厚-裂高采厚比的拟合曲线, 计算得出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的最大高度为221.8m。通过数值模拟FLAC3D, 模拟了煤层开采过程, 得出顶板覆岩垂向位移的变化情况, 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针对巨厚煤层在综放开采条件下的煤矿工程实例, 分析采场覆岩的扰动破坏规律, 探究顶板离层空间形成的基本条件, 并对研究区空腔型离层空间位置进行判别, 得出顶板覆岩共有5处可发育有空腔型离层空间, 根据经验公式法得出巨厚煤层的采厚-裂高采厚比的拟合曲线, 计算得出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的最大高度为221.8m。通过数值模拟FLAC3D, 模拟了煤层开采过程, 得出顶板覆岩垂向位移的变化情况, 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针对巨厚煤层在综放开采条件下的煤矿工程实例, 分析采场覆岩的扰动破坏规律, 探究顶板离层空间形成的基本条件, 并对研究区空腔型离层空间位置进行判别, 得出顶板覆岩共有5处可发育有空腔型离层空间, 根据经验公式法得出巨厚煤层的采厚-裂高采厚比的拟合曲线, 计算得出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的最大高度为221.8m。通过数值模拟FLAC3D, 模拟了煤层开采过程, 得出顶板覆岩垂向位移的变化情况, 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2015, 23(s1): 611-616.
摘要:
以安徽黄山合丰外东山滑坡为例, 采用离散元方法, 研究了碎石土滑坡变形发展过程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碎石土滑坡临界含水率, 为该类滑坡预报判据研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降雨导致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增加, 其含水率增加会降低其物理力学性质, 诱发滑坡, 当合丰外东山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小于26%, 滑坡能保持稳定, 当合丰外东山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大于29%时, 滑坡会发生变形破坏, 通过对数字模拟监测点位移趋势的监测, 得出外东山滑坡临界含水率介于26%~29%, 关于碎石土滑坡预报判据研究, 进一步可研究降雨雨强和降雨时长对碎石土含水率的影响, 即可提出碎石土滑坡的临界降雨量, 为该类滑坡预报判据研究提供依据。 以安徽黄山合丰外东山滑坡为例, 采用离散元方法, 研究了碎石土滑坡变形发展过程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碎石土滑坡临界含水率, 为该类滑坡预报判据研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降雨导致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增加, 其含水率增加会降低其物理力学性质, 诱发滑坡, 当合丰外东山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小于26%, 滑坡能保持稳定, 当合丰外东山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大于29%时, 滑坡会发生变形破坏, 通过对数字模拟监测点位移趋势的监测, 得出外东山滑坡临界含水率介于26%~29%, 关于碎石土滑坡预报判据研究, 进一步可研究降雨雨强和降雨时长对碎石土含水率的影响, 即可提出碎石土滑坡的临界降雨量, 为该类滑坡预报判据研究提供依据。
以安徽黄山合丰外东山滑坡为例, 采用离散元方法, 研究了碎石土滑坡变形发展过程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碎石土滑坡临界含水率, 为该类滑坡预报判据研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降雨导致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增加, 其含水率增加会降低其物理力学性质, 诱发滑坡, 当合丰外东山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小于26%, 滑坡能保持稳定, 当合丰外东山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大于29%时, 滑坡会发生变形破坏, 通过对数字模拟监测点位移趋势的监测, 得出外东山滑坡临界含水率介于26%~29%, 关于碎石土滑坡预报判据研究, 进一步可研究降雨雨强和降雨时长对碎石土含水率的影响, 即可提出碎石土滑坡的临界降雨量, 为该类滑坡预报判据研究提供依据。 以安徽黄山合丰外东山滑坡为例, 采用离散元方法, 研究了碎石土滑坡变形发展过程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碎石土滑坡临界含水率, 为该类滑坡预报判据研究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降雨导致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增加, 其含水率增加会降低其物理力学性质, 诱发滑坡, 当合丰外东山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小于26%, 滑坡能保持稳定, 当合丰外东山碎石土滑坡含水率大于29%时, 滑坡会发生变形破坏, 通过对数字模拟监测点位移趋势的监测, 得出外东山滑坡临界含水率介于26%~29%, 关于碎石土滑坡预报判据研究, 进一步可研究降雨雨强和降雨时长对碎石土含水率的影响, 即可提出碎石土滑坡的临界降雨量, 为该类滑坡预报判据研究提供依据。
2015, 23(s1): 617-623.
摘要:
滑坡体潜在滑动面深度及几何形态的推测是进行滑坡体防护和治理的基本依据, 推测的准确度与滑坡治理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传统获取滑动面信息的技术主要是钻探、槽探等技术, 而这些技术存在耗时、耗力和不经济的特点, 受地形起伏的限制, 还会对坡体造成损伤, 不益大范围的展开。本文利用微动勘察(MSM)台阵技术采集下覆基岩碎石土滑坡的微动信号, 以空间自相关法(SPAC)处理数据获取其剪切波速度结构信息, 并与相应的钻孔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微动勘察得到的滑坡地层分布及基覆界面与钻孔结果基本一致, 且起伏形态清晰, 不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精度较高。该技术在探测深度、尺度及经济程度方面都优于钻探技术, 更适合于大范围、高密度的滑坡勘察。 滑坡体潜在滑动面深度及几何形态的推测是进行滑坡体防护和治理的基本依据, 推测的准确度与滑坡治理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传统获取滑动面信息的技术主要是钻探、槽探等技术, 而这些技术存在耗时、耗力和不经济的特点, 受地形起伏的限制, 还会对坡体造成损伤, 不益大范围的展开。本文利用微动勘察(MSM)台阵技术采集下覆基岩碎石土滑坡的微动信号, 以空间自相关法(SPAC)处理数据获取其剪切波速度结构信息, 并与相应的钻孔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微动勘察得到的滑坡地层分布及基覆界面与钻孔结果基本一致, 且起伏形态清晰, 不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精度较高。该技术在探测深度、尺度及经济程度方面都优于钻探技术, 更适合于大范围、高密度的滑坡勘察。
滑坡体潜在滑动面深度及几何形态的推测是进行滑坡体防护和治理的基本依据, 推测的准确度与滑坡治理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传统获取滑动面信息的技术主要是钻探、槽探等技术, 而这些技术存在耗时、耗力和不经济的特点, 受地形起伏的限制, 还会对坡体造成损伤, 不益大范围的展开。本文利用微动勘察(MSM)台阵技术采集下覆基岩碎石土滑坡的微动信号, 以空间自相关法(SPAC)处理数据获取其剪切波速度结构信息, 并与相应的钻孔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微动勘察得到的滑坡地层分布及基覆界面与钻孔结果基本一致, 且起伏形态清晰, 不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精度较高。该技术在探测深度、尺度及经济程度方面都优于钻探技术, 更适合于大范围、高密度的滑坡勘察。 滑坡体潜在滑动面深度及几何形态的推测是进行滑坡体防护和治理的基本依据, 推测的准确度与滑坡治理工程的质量息息相关。传统获取滑动面信息的技术主要是钻探、槽探等技术, 而这些技术存在耗时、耗力和不经济的特点, 受地形起伏的限制, 还会对坡体造成损伤, 不益大范围的展开。本文利用微动勘察(MSM)台阵技术采集下覆基岩碎石土滑坡的微动信号, 以空间自相关法(SPAC)处理数据获取其剪切波速度结构信息, 并与相应的钻孔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微动勘察得到的滑坡地层分布及基覆界面与钻孔结果基本一致, 且起伏形态清晰, 不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精度较高。该技术在探测深度、尺度及经济程度方面都优于钻探技术, 更适合于大范围、高密度的滑坡勘察。
2015, 23(s1): 624-630.
摘要:
为了解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相互转换的问题, 本文基于云模型理论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模型。首先根据泥石危险性的10个评价因子等级的分类标准获得各因子每个等级的数字特征, 将实测泥石流沟各项指标的数据利用正向云发生器进行整合计算, 得出各沟在各危险级别所对应的确定度。将评价因子的权重代入, 计算出泥石流沟在对应各个等级的综合确定度, 因此来确定泥石流沟的危险性等级。本文通过实测北京市密云县4条泥石流沟的实测值进行了云模型的危险性评价, 将云模型评价结果与可拓学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两者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认为云模型对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泥石流的危险性水平, 其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相互转换的问题, 本文基于云模型理论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模型。首先根据泥石危险性的10个评价因子等级的分类标准获得各因子每个等级的数字特征, 将实测泥石流沟各项指标的数据利用正向云发生器进行整合计算, 得出各沟在各危险级别所对应的确定度。将评价因子的权重代入, 计算出泥石流沟在对应各个等级的综合确定度, 因此来确定泥石流沟的危险性等级。本文通过实测北京市密云县4条泥石流沟的实测值进行了云模型的危险性评价, 将云模型评价结果与可拓学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两者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认为云模型对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泥石流的危险性水平, 其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相互转换的问题, 本文基于云模型理论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模型。首先根据泥石危险性的10个评价因子等级的分类标准获得各因子每个等级的数字特征, 将实测泥石流沟各项指标的数据利用正向云发生器进行整合计算, 得出各沟在各危险级别所对应的确定度。将评价因子的权重代入, 计算出泥石流沟在对应各个等级的综合确定度, 因此来确定泥石流沟的危险性等级。本文通过实测北京市密云县4条泥石流沟的实测值进行了云模型的危险性评价, 将云模型评价结果与可拓学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两者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认为云模型对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泥石流的危险性水平, 其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相互转换的问题, 本文基于云模型理论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模型。首先根据泥石危险性的10个评价因子等级的分类标准获得各因子每个等级的数字特征, 将实测泥石流沟各项指标的数据利用正向云发生器进行整合计算, 得出各沟在各危险级别所对应的确定度。将评价因子的权重代入, 计算出泥石流沟在对应各个等级的综合确定度, 因此来确定泥石流沟的危险性等级。本文通过实测北京市密云县4条泥石流沟的实测值进行了云模型的危险性评价, 将云模型评价结果与可拓学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两者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认为云模型对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结果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泥石流的危险性水平, 其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015, 23(s1): 631-635.
摘要:
本文通过对泰安市煤炭开采区深层岩体完整性、浅层岩土承载力变化及地下水、地表水等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分析评价了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效应。指出现行煤炭开采工艺对地质环境影响很大, 部分地区造成的环境损失巨大, 短期难以恢复。采煤形成的地面塌陷对农业生产影响较轻, 对地貌景观、地面稳定性、地表水分布面积、含水层水位影响很大。上述环境负效应对采煤塌陷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对地下水合理开发形成明显制约。针对上述问题, 应对措施部分提出了煤炭规划区的合理开采方案, 可减轻或避免环境负效应, 使煤炭开采区经济正常发展, 环境与效益兼顾。 本文通过对泰安市煤炭开采区深层岩体完整性、浅层岩土承载力变化及地下水、地表水等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分析评价了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效应。指出现行煤炭开采工艺对地质环境影响很大, 部分地区造成的环境损失巨大, 短期难以恢复。采煤形成的地面塌陷对农业生产影响较轻, 对地貌景观、地面稳定性、地表水分布面积、含水层水位影响很大。上述环境负效应对采煤塌陷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对地下水合理开发形成明显制约。针对上述问题, 应对措施部分提出了煤炭规划区的合理开采方案, 可减轻或避免环境负效应, 使煤炭开采区经济正常发展, 环境与效益兼顾。
本文通过对泰安市煤炭开采区深层岩体完整性、浅层岩土承载力变化及地下水、地表水等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分析评价了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效应。指出现行煤炭开采工艺对地质环境影响很大, 部分地区造成的环境损失巨大, 短期难以恢复。采煤形成的地面塌陷对农业生产影响较轻, 对地貌景观、地面稳定性、地表水分布面积、含水层水位影响很大。上述环境负效应对采煤塌陷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对地下水合理开发形成明显制约。针对上述问题, 应对措施部分提出了煤炭规划区的合理开采方案, 可减轻或避免环境负效应, 使煤炭开采区经济正常发展, 环境与效益兼顾。 本文通过对泰安市煤炭开采区深层岩体完整性、浅层岩土承载力变化及地下水、地表水等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分析评价了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效应。指出现行煤炭开采工艺对地质环境影响很大, 部分地区造成的环境损失巨大, 短期难以恢复。采煤形成的地面塌陷对农业生产影响较轻, 对地貌景观、地面稳定性、地表水分布面积、含水层水位影响很大。上述环境负效应对采煤塌陷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对地下水合理开发形成明显制约。针对上述问题, 应对措施部分提出了煤炭规划区的合理开采方案, 可减轻或避免环境负效应, 使煤炭开采区经济正常发展, 环境与效益兼顾。
2015, 23(s1): 636-636.
摘要:
采用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已在路基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等效平面应变模型转换方法, 首先, 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桩土单元体的平面应变模型, 分别对等应变假设和非等应变假设两种情况进行模拟, 然后, 将模拟结果与前人合理的轴对称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模型模拟结果与轴对称结果更为吻合, 最后, 本研究依托某高原湿地高速公路工程, 运用两种等效平面应变转换模型建立碎石桩复合路基横断面二维模型, 将模拟结果分别与现场实测沉降值进行对比, 进一步证明了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转换模型更为合理。 采用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已在路基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等效平面应变模型转换方法, 首先, 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桩土单元体的平面应变模型, 分别对等应变假设和非等应变假设两种情况进行模拟, 然后, 将模拟结果与前人合理的轴对称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模型模拟结果与轴对称结果更为吻合, 最后, 本研究依托某高原湿地高速公路工程, 运用两种等效平面应变转换模型建立碎石桩复合路基横断面二维模型, 将模拟结果分别与现场实测沉降值进行对比, 进一步证明了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转换模型更为合理。
采用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已在路基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等效平面应变模型转换方法, 首先, 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桩土单元体的平面应变模型, 分别对等应变假设和非等应变假设两种情况进行模拟, 然后, 将模拟结果与前人合理的轴对称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模型模拟结果与轴对称结果更为吻合, 最后, 本研究依托某高原湿地高速公路工程, 运用两种等效平面应变转换模型建立碎石桩复合路基横断面二维模型, 将模拟结果分别与现场实测沉降值进行对比, 进一步证明了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转换模型更为合理。 采用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已在路基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等效平面应变模型转换方法, 首先, 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桩土单元体的平面应变模型, 分别对等应变假设和非等应变假设两种情况进行模拟, 然后, 将模拟结果与前人合理的轴对称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模型模拟结果与轴对称结果更为吻合, 最后, 本研究依托某高原湿地高速公路工程, 运用两种等效平面应变转换模型建立碎石桩复合路基横断面二维模型, 将模拟结果分别与现场实测沉降值进行对比, 进一步证明了基于非等应变假设的转换模型更为合理。
2015, 23(s1): 642-650.
摘要:
对深部开采矿山岩体进行质量评价时, RMR体系在考虑深部岩体质量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评分值确定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利用连续性细化计算方法对传统RMR法中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QD、节理间距、地应力等指标进行了修正, 得到了评价指标与其评分值之间的拟合回归曲线以及连续性方程, 其次, 在深入分析不良地质因素、深部采矿工艺及其对岩体质量影响机制的基础上, 提出爆破震动影响系数及采场暴露面积两个新评分项并建立了M-IRMR体系, 最后, 借助该体系对三山岛金矿深部采掘工程岩体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对于深部矿山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对深部开采矿山岩体进行质量评价时, RMR体系在考虑深部岩体质量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评分值确定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利用连续性细化计算方法对传统RMR法中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QD、节理间距、地应力等指标进行了修正, 得到了评价指标与其评分值之间的拟合回归曲线以及连续性方程, 其次, 在深入分析不良地质因素、深部采矿工艺及其对岩体质量影响机制的基础上, 提出爆破震动影响系数及采场暴露面积两个新评分项并建立了M-IRMR体系, 最后, 借助该体系对三山岛金矿深部采掘工程岩体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对于深部矿山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对深部开采矿山岩体进行质量评价时, RMR体系在考虑深部岩体质量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评分值确定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利用连续性细化计算方法对传统RMR法中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QD、节理间距、地应力等指标进行了修正, 得到了评价指标与其评分值之间的拟合回归曲线以及连续性方程, 其次, 在深入分析不良地质因素、深部采矿工艺及其对岩体质量影响机制的基础上, 提出爆破震动影响系数及采场暴露面积两个新评分项并建立了M-IRMR体系, 最后, 借助该体系对三山岛金矿深部采掘工程岩体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对于深部矿山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对深部开采矿山岩体进行质量评价时, RMR体系在考虑深部岩体质量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评分值确定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利用连续性细化计算方法对传统RMR法中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QD、节理间距、地应力等指标进行了修正, 得到了评价指标与其评分值之间的拟合回归曲线以及连续性方程, 其次, 在深入分析不良地质因素、深部采矿工艺及其对岩体质量影响机制的基础上, 提出爆破震动影响系数及采场暴露面积两个新评分项并建立了M-IRMR体系, 最后, 借助该体系对三山岛金矿深部采掘工程岩体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对于深部矿山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2015, 23(s1): 651-653.
摘要:
在判定地基承载力时, 载荷试验是一种主要的测试方法, 而动力触探测试因为测试时间短, 方便快捷, 常作为载荷试验的辅助手段。目前, 关于动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 仅在部分行业性和地区性的规范规程有所论述, 多基于大量原始测量数据分析得出。本文基于动荷载理论, 以轻型动力触探为例, 考虑其与载荷试验机理的相似之处, 对轻型动力触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在判定地基承载力时, 载荷试验是一种主要的测试方法, 而动力触探测试因为测试时间短, 方便快捷, 常作为载荷试验的辅助手段。目前, 关于动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 仅在部分行业性和地区性的规范规程有所论述, 多基于大量原始测量数据分析得出。本文基于动荷载理论, 以轻型动力触探为例, 考虑其与载荷试验机理的相似之处, 对轻型动力触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在判定地基承载力时, 载荷试验是一种主要的测试方法, 而动力触探测试因为测试时间短, 方便快捷, 常作为载荷试验的辅助手段。目前, 关于动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 仅在部分行业性和地区性的规范规程有所论述, 多基于大量原始测量数据分析得出。本文基于动荷载理论, 以轻型动力触探为例, 考虑其与载荷试验机理的相似之处, 对轻型动力触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在判定地基承载力时, 载荷试验是一种主要的测试方法, 而动力触探测试因为测试时间短, 方便快捷, 常作为载荷试验的辅助手段。目前, 关于动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 仅在部分行业性和地区性的规范规程有所论述, 多基于大量原始测量数据分析得出。本文基于动荷载理论, 以轻型动力触探为例, 考虑其与载荷试验机理的相似之处, 对轻型动力触探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015, 23(s1): 654-659.
摘要:
以大连长兴岛葫芦山湾海域为例, 通过对海相黏性土(Q4m)标贯、十字板及土工试验快剪指标的统计, 提出了该区域海相黏性土的标贯、十字板、土工试验快剪指标特征值, 以按深度分组统计的试验指标平均值为分析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建立了深度及标贯、十字板、土工试验快剪指标之间的经验关系15个。 以大连长兴岛葫芦山湾海域为例, 通过对海相黏性土(Q4m)标贯、十字板及土工试验快剪指标的统计, 提出了该区域海相黏性土的标贯、十字板、土工试验快剪指标特征值, 以按深度分组统计的试验指标平均值为分析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建立了深度及标贯、十字板、土工试验快剪指标之间的经验关系15个。
以大连长兴岛葫芦山湾海域为例, 通过对海相黏性土(Q4m)标贯、十字板及土工试验快剪指标的统计, 提出了该区域海相黏性土的标贯、十字板、土工试验快剪指标特征值, 以按深度分组统计的试验指标平均值为分析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建立了深度及标贯、十字板、土工试验快剪指标之间的经验关系15个。 以大连长兴岛葫芦山湾海域为例, 通过对海相黏性土(Q4m)标贯、十字板及土工试验快剪指标的统计, 提出了该区域海相黏性土的标贯、十字板、土工试验快剪指标特征值, 以按深度分组统计的试验指标平均值为分析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建立了深度及标贯、十字板、土工试验快剪指标之间的经验关系15个。
2015, 23(s1): 660-667.
摘要:
在降雨条件下边坡失稳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失稳预兆。文章用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FBG)传感器的模型试验方法进行验证降雨是造成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解释降雨诱发边坡失稳机理。运用多种监测方法对降雨条件下顺层岩质边坡进行模型。利用TDR-3土壤水分传感器对边坡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控, 并观察坡体破坏前被冲刷状况, 得出降雨过程实质为边坡含水量变化以及软弱夹层被冲刷软化的过程, 利用FBG传感器监测顺层边坡层间应变变化趋势, 得出滑坡时间-应变关系, 并确定滑面入口以及潜在破坏位置, 利用百分表得出滑体位移-时间演化数据, 从而识别滑速演化情况, 最终将顺层岩质边坡失稳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启动阶段、蠕动滑动阶段、加速滑动阶段, 并指出各阶段演化特征, 同时提出描述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演化指标滑速柱状图, 并利用滑速柱状图对降雨边坡失稳进行预测预报。 在降雨条件下边坡失稳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失稳预兆。文章用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FBG)传感器的模型试验方法进行验证降雨是造成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解释降雨诱发边坡失稳机理。运用多种监测方法对降雨条件下顺层岩质边坡进行模型。利用TDR-3土壤水分传感器对边坡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控, 并观察坡体破坏前被冲刷状况, 得出降雨过程实质为边坡含水量变化以及软弱夹层被冲刷软化的过程, 利用FBG传感器监测顺层边坡层间应变变化趋势, 得出滑坡时间-应变关系, 并确定滑面入口以及潜在破坏位置, 利用百分表得出滑体位移-时间演化数据, 从而识别滑速演化情况, 最终将顺层岩质边坡失稳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启动阶段、蠕动滑动阶段、加速滑动阶段, 并指出各阶段演化特征, 同时提出描述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演化指标滑速柱状图, 并利用滑速柱状图对降雨边坡失稳进行预测预报。
在降雨条件下边坡失稳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失稳预兆。文章用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FBG)传感器的模型试验方法进行验证降雨是造成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解释降雨诱发边坡失稳机理。运用多种监测方法对降雨条件下顺层岩质边坡进行模型。利用TDR-3土壤水分传感器对边坡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控, 并观察坡体破坏前被冲刷状况, 得出降雨过程实质为边坡含水量变化以及软弱夹层被冲刷软化的过程, 利用FBG传感器监测顺层边坡层间应变变化趋势, 得出滑坡时间-应变关系, 并确定滑面入口以及潜在破坏位置, 利用百分表得出滑体位移-时间演化数据, 从而识别滑速演化情况, 最终将顺层岩质边坡失稳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启动阶段、蠕动滑动阶段、加速滑动阶段, 并指出各阶段演化特征, 同时提出描述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演化指标滑速柱状图, 并利用滑速柱状图对降雨边坡失稳进行预测预报。 在降雨条件下边坡失稳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失稳预兆。文章用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FBG)传感器的模型试验方法进行验证降雨是造成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解释降雨诱发边坡失稳机理。运用多种监测方法对降雨条件下顺层岩质边坡进行模型。利用TDR-3土壤水分传感器对边坡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控, 并观察坡体破坏前被冲刷状况, 得出降雨过程实质为边坡含水量变化以及软弱夹层被冲刷软化的过程, 利用FBG传感器监测顺层边坡层间应变变化趋势, 得出滑坡时间-应变关系, 并确定滑面入口以及潜在破坏位置, 利用百分表得出滑体位移-时间演化数据, 从而识别滑速演化情况, 最终将顺层岩质边坡失稳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启动阶段、蠕动滑动阶段、加速滑动阶段, 并指出各阶段演化特征, 同时提出描述顺层岩质边坡滑移演化指标滑速柱状图, 并利用滑速柱状图对降雨边坡失稳进行预测预报。
2015, 23(s1): 668-675.
摘要:
通过测量土壤的介电常数来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一直以来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之前已有很多研究者对于TDR测量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是, 针对近年来广泛使用的5TM土壤水分传感器的研究却很少。一方面, 对于5TM土壤水分传感器在各类土中的测量精度几乎没有研究, 另一方面, 对负温条件下5TM土壤水分探头的适用性研究也不够明确。本研究基于5TM土壤水分传感器, 针对我国青藏高原红黏土、粉土、矿物微硅粉3种典型介质, 首先对常温下3种介质的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的经验关系展开了研究, 重新修正了Topp式(1980), 确定了Ledieu关系式中的a、b值, 并提出了另外一种对数型的经验公式, 通过对各经验公式适用性的比较, 发现修正后的Topp形经验公式对于各类介质适用性最好, 其次, 通过与NMR法所测得的介质冻结过程中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进行比较, 得到了饱和红黏土冻结过程中的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间的经验公式, 并分析评估了5TM土壤水分探头在冻土水热研究中的适用性。 通过测量土壤的介电常数来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一直以来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之前已有很多研究者对于TDR测量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是, 针对近年来广泛使用的5TM土壤水分传感器的研究却很少。一方面, 对于5TM土壤水分传感器在各类土中的测量精度几乎没有研究, 另一方面, 对负温条件下5TM土壤水分探头的适用性研究也不够明确。本研究基于5TM土壤水分传感器, 针对我国青藏高原红黏土、粉土、矿物微硅粉3种典型介质, 首先对常温下3种介质的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的经验关系展开了研究, 重新修正了Topp式(1980), 确定了Ledieu关系式中的a、b值, 并提出了另外一种对数型的经验公式, 通过对各经验公式适用性的比较, 发现修正后的Topp形经验公式对于各类介质适用性最好, 其次, 通过与NMR法所测得的介质冻结过程中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进行比较, 得到了饱和红黏土冻结过程中的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间的经验公式, 并分析评估了5TM土壤水分探头在冻土水热研究中的适用性。
通过测量土壤的介电常数来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一直以来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之前已有很多研究者对于TDR测量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是, 针对近年来广泛使用的5TM土壤水分传感器的研究却很少。一方面, 对于5TM土壤水分传感器在各类土中的测量精度几乎没有研究, 另一方面, 对负温条件下5TM土壤水分探头的适用性研究也不够明确。本研究基于5TM土壤水分传感器, 针对我国青藏高原红黏土、粉土、矿物微硅粉3种典型介质, 首先对常温下3种介质的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的经验关系展开了研究, 重新修正了Topp式(1980), 确定了Ledieu关系式中的a、b值, 并提出了另外一种对数型的经验公式, 通过对各经验公式适用性的比较, 发现修正后的Topp形经验公式对于各类介质适用性最好, 其次, 通过与NMR法所测得的介质冻结过程中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进行比较, 得到了饱和红黏土冻结过程中的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间的经验公式, 并分析评估了5TM土壤水分探头在冻土水热研究中的适用性。 通过测量土壤的介电常数来获得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一直以来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之前已有很多研究者对于TDR测量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是, 针对近年来广泛使用的5TM土壤水分传感器的研究却很少。一方面, 对于5TM土壤水分传感器在各类土中的测量精度几乎没有研究, 另一方面, 对负温条件下5TM土壤水分探头的适用性研究也不够明确。本研究基于5TM土壤水分传感器, 针对我国青藏高原红黏土、粉土、矿物微硅粉3种典型介质, 首先对常温下3种介质的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的经验关系展开了研究, 重新修正了Topp式(1980), 确定了Ledieu关系式中的a、b值, 并提出了另外一种对数型的经验公式, 通过对各经验公式适用性的比较, 发现修正后的Topp形经验公式对于各类介质适用性最好, 其次, 通过与NMR法所测得的介质冻结过程中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进行比较, 得到了饱和红黏土冻结过程中的介电常数与体积含水量间的经验公式, 并分析评估了5TM土壤水分探头在冻土水热研究中的适用性。
2015, 23(s1): 676-682.
摘要:
西咸新区是近年来陕西省实施西咸一体化, 对接西安市和咸阳市的重点建设区域, 总面积882km2, 为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5大城市新区之一。虽然西咸新区地理和经济位置卓越, 然而区内地貌单元多样, 地质构造复杂, 地质问题突出, 因此在该新区开展城市地质工作意义重大。在1: 5万工程地质调查基础上,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西咸新区城市建设用地分区评价指标, 并根据MapGIS分析功能对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西咸新区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较适宜区域以适宜、较适宜为主, 占总面积的72.58%, 不适宜区占总面积的22.30%。适宜和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阶地和黄土台塬区, 而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漫滩和高漫滩区, 以及泾河和黄土台塬的接触带, 这些区域因为存在活动断裂、滑坡、砂土液化等地质问题, 因此被评价为不适宜区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 西咸新区是近年来陕西省实施西咸一体化, 对接西安市和咸阳市的重点建设区域, 总面积882km2, 为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5大城市新区之一。虽然西咸新区地理和经济位置卓越, 然而区内地貌单元多样, 地质构造复杂, 地质问题突出, 因此在该新区开展城市地质工作意义重大。在1: 5万工程地质调查基础上,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西咸新区城市建设用地分区评价指标, 并根据MapGIS分析功能对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西咸新区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较适宜区域以适宜、较适宜为主, 占总面积的72.58%, 不适宜区占总面积的22.30%。适宜和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阶地和黄土台塬区, 而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漫滩和高漫滩区, 以及泾河和黄土台塬的接触带, 这些区域因为存在活动断裂、滑坡、砂土液化等地质问题, 因此被评价为不适宜区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
西咸新区是近年来陕西省实施西咸一体化, 对接西安市和咸阳市的重点建设区域, 总面积882km2, 为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5大城市新区之一。虽然西咸新区地理和经济位置卓越, 然而区内地貌单元多样, 地质构造复杂, 地质问题突出, 因此在该新区开展城市地质工作意义重大。在1: 5万工程地质调查基础上,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西咸新区城市建设用地分区评价指标, 并根据MapGIS分析功能对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西咸新区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较适宜区域以适宜、较适宜为主, 占总面积的72.58%, 不适宜区占总面积的22.30%。适宜和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阶地和黄土台塬区, 而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漫滩和高漫滩区, 以及泾河和黄土台塬的接触带, 这些区域因为存在活动断裂、滑坡、砂土液化等地质问题, 因此被评价为不适宜区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 西咸新区是近年来陕西省实施西咸一体化, 对接西安市和咸阳市的重点建设区域, 总面积882km2, 为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5大城市新区之一。虽然西咸新区地理和经济位置卓越, 然而区内地貌单元多样, 地质构造复杂, 地质问题突出, 因此在该新区开展城市地质工作意义重大。在1: 5万工程地质调查基础上,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西咸新区城市建设用地分区评价指标, 并根据MapGIS分析功能对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西咸新区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较适宜区域以适宜、较适宜为主, 占总面积的72.58%, 不适宜区占总面积的22.30%。适宜和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阶地和黄土台塬区, 而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漫滩和高漫滩区, 以及泾河和黄土台塬的接触带, 这些区域因为存在活动断裂、滑坡、砂土液化等地质问题, 因此被评价为不适宜区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
2015, 23(s1): 683-688.
摘要:
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对地质勘查的具体需求, 以数据库技术、CAD技术、GIS技术和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3DAS)为基础, 对通过地质插值与数学插值的结合提高三维模型的精度、通过三维模型和数据库结合对传统辅助制图进行扩充以及通过双C(Center, 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模式进行系统集成这几个科学可视化引起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为工程地质研究和灾害防治提供从面到点、从地上到地下的直观表达与分析支持。 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对地质勘查的具体需求, 以数据库技术、CAD技术、GIS技术和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3DAS)为基础, 对通过地质插值与数学插值的结合提高三维模型的精度、通过三维模型和数据库结合对传统辅助制图进行扩充以及通过双C(Center, 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模式进行系统集成这几个科学可视化引起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为工程地质研究和灾害防治提供从面到点、从地上到地下的直观表达与分析支持。
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对地质勘查的具体需求, 以数据库技术、CAD技术、GIS技术和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3DAS)为基础, 对通过地质插值与数学插值的结合提高三维模型的精度、通过三维模型和数据库结合对传统辅助制图进行扩充以及通过双C(Center, 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模式进行系统集成这几个科学可视化引起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为工程地质研究和灾害防治提供从面到点、从地上到地下的直观表达与分析支持。 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对地质勘查的具体需求, 以数据库技术、CAD技术、GIS技术和三维建模与空间分析技术(3DAS)为基础, 对通过地质插值与数学插值的结合提高三维模型的精度、通过三维模型和数据库结合对传统辅助制图进行扩充以及通过双C(Center, 数据中心和应用中心)模式进行系统集成这几个科学可视化引起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为工程地质研究和灾害防治提供从面到点、从地上到地下的直观表达与分析支持。
2015, 23(s1): 689-694.
摘要:
针对目前传统抗滑桩与既有微型桩的特点与缺陷, 提出了一种快速、安全、环保的抗滑支挡结构非开挖式抗滑桩, 能起到类似传统抗滑桩的作用。与传统抗滑桩相比, 可机械化全面施工, 其最大的优势是快速、环保、减排、安全,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于岩石滑坡及砂泥岩互层滑坡治理, 特别适合于铁路、公路或灾区需要快速打通生命通道的应急抢险工程, 应用前景广阔。 针对目前传统抗滑桩与既有微型桩的特点与缺陷, 提出了一种快速、安全、环保的抗滑支挡结构非开挖式抗滑桩, 能起到类似传统抗滑桩的作用。与传统抗滑桩相比, 可机械化全面施工, 其最大的优势是快速、环保、减排、安全,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于岩石滑坡及砂泥岩互层滑坡治理, 特别适合于铁路、公路或灾区需要快速打通生命通道的应急抢险工程, 应用前景广阔。
针对目前传统抗滑桩与既有微型桩的特点与缺陷, 提出了一种快速、安全、环保的抗滑支挡结构非开挖式抗滑桩, 能起到类似传统抗滑桩的作用。与传统抗滑桩相比, 可机械化全面施工, 其最大的优势是快速、环保、减排、安全,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于岩石滑坡及砂泥岩互层滑坡治理, 特别适合于铁路、公路或灾区需要快速打通生命通道的应急抢险工程, 应用前景广阔。 针对目前传统抗滑桩与既有微型桩的特点与缺陷, 提出了一种快速、安全、环保的抗滑支挡结构非开挖式抗滑桩, 能起到类似传统抗滑桩的作用。与传统抗滑桩相比, 可机械化全面施工, 其最大的优势是快速、环保、减排、安全,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于岩石滑坡及砂泥岩互层滑坡治理, 特别适合于铁路、公路或灾区需要快速打通生命通道的应急抢险工程, 应用前景广阔。
2015, 23(s1): 695-698.
摘要:
在我国广大的东海岸上, 存在着较多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这种地基相较于一般的液化地基, 存在着较多的黏土夹层。十字振动翼共振法作为一种新的液化地基处理方法, 能否在滨海相可液化地基的处理中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结合采用十字振动翼共振法的淮盐高速(大丰港段)工程实例, 在对该场地进行液化地基处理后,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测试以及静力触探测试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抗液化评价。结果表明在较为复杂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上, 十字振动翼共振法能够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该工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广大的东海岸上, 存在着较多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这种地基相较于一般的液化地基, 存在着较多的黏土夹层。十字振动翼共振法作为一种新的液化地基处理方法, 能否在滨海相可液化地基的处理中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结合采用十字振动翼共振法的淮盐高速(大丰港段)工程实例, 在对该场地进行液化地基处理后,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测试以及静力触探测试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抗液化评价。结果表明在较为复杂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上, 十字振动翼共振法能够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该工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广大的东海岸上, 存在着较多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这种地基相较于一般的液化地基, 存在着较多的黏土夹层。十字振动翼共振法作为一种新的液化地基处理方法, 能否在滨海相可液化地基的处理中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结合采用十字振动翼共振法的淮盐高速(大丰港段)工程实例, 在对该场地进行液化地基处理后,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测试以及静力触探测试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抗液化评价。结果表明在较为复杂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上, 十字振动翼共振法能够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该工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广大的东海岸上, 存在着较多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这种地基相较于一般的液化地基, 存在着较多的黏土夹层。十字振动翼共振法作为一种新的液化地基处理方法, 能否在滨海相可液化地基的处理中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结合采用十字振动翼共振法的淮盐高速(大丰港段)工程实例, 在对该场地进行液化地基处理后,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测试以及静力触探测试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抗液化评价。结果表明在较为复杂的滨海相可液化地基上, 十字振动翼共振法能够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该工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5, 23(s1): 699-705.
摘要:
采场参数智能优化设计是地下开采设计的发展方向, 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进化算法和正交数值分析法相结合的采场结构参数设计方法。首先采用正交数值模拟法建立不同结构参数组合下的三维数值模型, 利用遗传规划获得待优化结构参数与岩移约束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函数表达式, 借助于遗传算法确定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指标。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是一种采场结构参数智能优化的新方法,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采场参数智能优化设计是地下开采设计的发展方向, 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进化算法和正交数值分析法相结合的采场结构参数设计方法。首先采用正交数值模拟法建立不同结构参数组合下的三维数值模型, 利用遗传规划获得待优化结构参数与岩移约束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函数表达式, 借助于遗传算法确定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指标。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是一种采场结构参数智能优化的新方法,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采场参数智能优化设计是地下开采设计的发展方向, 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进化算法和正交数值分析法相结合的采场结构参数设计方法。首先采用正交数值模拟法建立不同结构参数组合下的三维数值模型, 利用遗传规划获得待优化结构参数与岩移约束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函数表达式, 借助于遗传算法确定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指标。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是一种采场结构参数智能优化的新方法,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采场参数智能优化设计是地下开采设计的发展方向, 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进化算法和正交数值分析法相结合的采场结构参数设计方法。首先采用正交数值模拟法建立不同结构参数组合下的三维数值模型, 利用遗传规划获得待优化结构参数与岩移约束指标之间的非线性函数表达式, 借助于遗传算法确定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指标。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是一种采场结构参数智能优化的新方法,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15, 23(s1): 706-711.
摘要: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目前广泛应用于一般土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地基。论文结合实际工程, 首先采用低应变法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进行普查, 评价其桩身有效长度范围内的桩身完整性, 再通过静载荷试验, 验证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并结合施工成桩记录、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桩设计图纸等资料, 客观地综合评价了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取值, 为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目前广泛应用于一般土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地基。论文结合实际工程, 首先采用低应变法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进行普查, 评价其桩身有效长度范围内的桩身完整性, 再通过静载荷试验, 验证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并结合施工成桩记录、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桩设计图纸等资料, 客观地综合评价了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取值, 为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目前广泛应用于一般土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地基。论文结合实际工程, 首先采用低应变法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进行普查, 评价其桩身有效长度范围内的桩身完整性, 再通过静载荷试验, 验证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并结合施工成桩记录、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桩设计图纸等资料, 客观地综合评价了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取值, 为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目前广泛应用于一般土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地基。论文结合实际工程, 首先采用低应变法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进行普查, 评价其桩身有效长度范围内的桩身完整性, 再通过静载荷试验, 验证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并结合施工成桩记录、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桩设计图纸等资料, 客观地综合评价了桩身完整性和承载力取值, 为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015, 23(s1): 712-720.
摘要:
结合淮南某矿实例, 设计了煤层底板变形的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案, 采用BOTDR(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对埋设在煤层底板内的传感光缆的变形状态进行了监测, 结合煤层底板的地层结构和传感光缆应变的时空演化规律, 分析了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 煤层底板岩体变形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煤层底板的变形情况, 能够监测底板渐进变形破坏发展的全过程, 进而可以对底板的破坏深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本次研究为煤层地板破坏深度的探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结合淮南某矿实例, 设计了煤层底板变形的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案, 采用BOTDR(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对埋设在煤层底板内的传感光缆的变形状态进行了监测, 结合煤层底板的地层结构和传感光缆应变的时空演化规律, 分析了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 煤层底板岩体变形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煤层底板的变形情况, 能够监测底板渐进变形破坏发展的全过程, 进而可以对底板的破坏深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本次研究为煤层地板破坏深度的探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结合淮南某矿实例, 设计了煤层底板变形的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案, 采用BOTDR(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对埋设在煤层底板内的传感光缆的变形状态进行了监测, 结合煤层底板的地层结构和传感光缆应变的时空演化规律, 分析了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 煤层底板岩体变形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煤层底板的变形情况, 能够监测底板渐进变形破坏发展的全过程, 进而可以对底板的破坏深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本次研究为煤层地板破坏深度的探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结合淮南某矿实例, 设计了煤层底板变形的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案, 采用BOTDR(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对埋设在煤层底板内的传感光缆的变形状态进行了监测, 结合煤层底板的地层结构和传感光缆应变的时空演化规律, 分析了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 煤层底板岩体变形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煤层底板的变形情况, 能够监测底板渐进变形破坏发展的全过程, 进而可以对底板的破坏深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本次研究为煤层地板破坏深度的探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15, 23(s1): 721-727.
摘要:
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是加固深厚软黏土地基的有效方法。本文开展了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的现场试验研究。在试验过程中监测了加固区域膜下真空度、地表沉降和孔隙水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 推算了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作用下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依据平均固结度理论, 分别计算了基于应力形式和应变形式定义的地基平均固结度。结果表明, 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堆载阶段。真空度随排水板深度的增加而衰减。基于应力和应变两种形式计算的地基平均固结度分别为90.2%和91.8%, 表明地基土在预压期间已完成了大部分沉降, 取得了理想的加固效果。 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是加固深厚软黏土地基的有效方法。本文开展了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的现场试验研究。在试验过程中监测了加固区域膜下真空度、地表沉降和孔隙水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 推算了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作用下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依据平均固结度理论, 分别计算了基于应力形式和应变形式定义的地基平均固结度。结果表明, 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堆载阶段。真空度随排水板深度的增加而衰减。基于应力和应变两种形式计算的地基平均固结度分别为90.2%和91.8%, 表明地基土在预压期间已完成了大部分沉降, 取得了理想的加固效果。
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是加固深厚软黏土地基的有效方法。本文开展了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的现场试验研究。在试验过程中监测了加固区域膜下真空度、地表沉降和孔隙水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 推算了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作用下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依据平均固结度理论, 分别计算了基于应力形式和应变形式定义的地基平均固结度。结果表明, 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堆载阶段。真空度随排水板深度的增加而衰减。基于应力和应变两种形式计算的地基平均固结度分别为90.2%和91.8%, 表明地基土在预压期间已完成了大部分沉降, 取得了理想的加固效果。 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是加固深厚软黏土地基的有效方法。本文开展了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的现场试验研究。在试验过程中监测了加固区域膜下真空度、地表沉降和孔隙水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 推算了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作用下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依据平均固结度理论, 分别计算了基于应力形式和应变形式定义的地基平均固结度。结果表明, 不均匀沉降主要发生在堆载阶段。真空度随排水板深度的增加而衰减。基于应力和应变两种形式计算的地基平均固结度分别为90.2%和91.8%, 表明地基土在预压期间已完成了大部分沉降, 取得了理想的加固效果。
2015, 23(s1): 728-728.
摘要:
5,12,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震裂变形, 形成众多次生潜在灾害。地震前后山体震裂变形的发展演化规律是防治滑坡的关键。振动台试验是实验室模拟地震的重要手段, 可以重现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过程,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反射探测目的体及地质结构的物探方法, 可用于查明滑动面的位置。本文采用室内小型振动台模拟实验, 通过输入相同加速度, 不同频率正弦波, 研究边坡的动力加速度响应特征。利用LTD-2100探地雷达主机, GC900MHz屏蔽型天线, 检测施加地震荷载前后坡体内部裂缝的发育状况, 结合解译成果, 对地震造成边坡内部裂缝的位置进行推断。实验结果表明探地雷达检测出的裂缝发育位置与边坡动力加速度响应特征相一致。探地雷达用于振动台模拟试验分析地震滑坡的成因和机理是可行的。 5,12,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震裂变形, 形成众多次生潜在灾害。地震前后山体震裂变形的发展演化规律是防治滑坡的关键。振动台试验是实验室模拟地震的重要手段, 可以重现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过程,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反射探测目的体及地质结构的物探方法, 可用于查明滑动面的位置。本文采用室内小型振动台模拟实验, 通过输入相同加速度, 不同频率正弦波, 研究边坡的动力加速度响应特征。利用LTD-2100探地雷达主机, GC900MHz屏蔽型天线, 检测施加地震荷载前后坡体内部裂缝的发育状况, 结合解译成果, 对地震造成边坡内部裂缝的位置进行推断。实验结果表明探地雷达检测出的裂缝发育位置与边坡动力加速度响应特征相一致。探地雷达用于振动台模拟试验分析地震滑坡的成因和机理是可行的。
5,12,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震裂变形, 形成众多次生潜在灾害。地震前后山体震裂变形的发展演化规律是防治滑坡的关键。振动台试验是实验室模拟地震的重要手段, 可以重现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过程,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反射探测目的体及地质结构的物探方法, 可用于查明滑动面的位置。本文采用室内小型振动台模拟实验, 通过输入相同加速度, 不同频率正弦波, 研究边坡的动力加速度响应特征。利用LTD-2100探地雷达主机, GC900MHz屏蔽型天线, 检测施加地震荷载前后坡体内部裂缝的发育状况, 结合解译成果, 对地震造成边坡内部裂缝的位置进行推断。实验结果表明探地雷达检测出的裂缝发育位置与边坡动力加速度响应特征相一致。探地雷达用于振动台模拟试验分析地震滑坡的成因和机理是可行的。 5,12,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震裂变形, 形成众多次生潜在灾害。地震前后山体震裂变形的发展演化规律是防治滑坡的关键。振动台试验是实验室模拟地震的重要手段, 可以重现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过程,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反射探测目的体及地质结构的物探方法, 可用于查明滑动面的位置。本文采用室内小型振动台模拟实验, 通过输入相同加速度, 不同频率正弦波, 研究边坡的动力加速度响应特征。利用LTD-2100探地雷达主机, GC900MHz屏蔽型天线, 检测施加地震荷载前后坡体内部裂缝的发育状况, 结合解译成果, 对地震造成边坡内部裂缝的位置进行推断。实验结果表明探地雷达检测出的裂缝发育位置与边坡动力加速度响应特征相一致。探地雷达用于振动台模拟试验分析地震滑坡的成因和机理是可行的。
2015, 23(s1): 735-739.
摘要:
本文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选取断裂、地貌边界、地震、新构造单元和地球物理场等5项指标, 对某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开展了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 在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不同稳定性区域的基础上, 认为该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位于研究区内中部地壳稳定区域。 本文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选取断裂、地貌边界、地震、新构造单元和地球物理场等5项指标, 对某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开展了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 在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不同稳定性区域的基础上, 认为该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位于研究区内中部地壳稳定区域。
本文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选取断裂、地貌边界、地震、新构造单元和地球物理场等5项指标, 对某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开展了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 在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不同稳定性区域的基础上, 认为该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位于研究区内中部地壳稳定区域。 本文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选取断裂、地貌边界、地震、新构造单元和地球物理场等5项指标, 对某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开展了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 在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不同稳定性区域的基础上, 认为该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位于研究区内中部地壳稳定区域。
2015, 23(s1): 740-744.
摘要:
对于建设在软岩地基上的高层建筑物、核电厂等大型建筑, 合理确定软岩地基承载力尤为关键。但由于软岩工程性质的特殊性, 采用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地基承载力等方法并不适用, 而载荷试验耗时长、成本高。本文通过安徽吉阳核电厂古近系砂质软岩地基旁压试验,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线性拟合分析, 验证了旁压试验确定软岩地基承载力是合理的, 并得出了安徽吉阳核电厂软岩地基承载力随深度修正公式, 即:fa=97.806H+882.39。 对于建设在软岩地基上的高层建筑物、核电厂等大型建筑, 合理确定软岩地基承载力尤为关键。但由于软岩工程性质的特殊性, 采用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地基承载力等方法并不适用, 而载荷试验耗时长、成本高。本文通过安徽吉阳核电厂古近系砂质软岩地基旁压试验,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线性拟合分析, 验证了旁压试验确定软岩地基承载力是合理的, 并得出了安徽吉阳核电厂软岩地基承载力随深度修正公式, 即:fa=97.806H+882.39。
对于建设在软岩地基上的高层建筑物、核电厂等大型建筑, 合理确定软岩地基承载力尤为关键。但由于软岩工程性质的特殊性, 采用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地基承载力等方法并不适用, 而载荷试验耗时长、成本高。本文通过安徽吉阳核电厂古近系砂质软岩地基旁压试验,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线性拟合分析, 验证了旁压试验确定软岩地基承载力是合理的, 并得出了安徽吉阳核电厂软岩地基承载力随深度修正公式, 即:fa=97.806H+882.39。 对于建设在软岩地基上的高层建筑物、核电厂等大型建筑, 合理确定软岩地基承载力尤为关键。但由于软岩工程性质的特殊性, 采用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地基承载力等方法并不适用, 而载荷试验耗时长、成本高。本文通过安徽吉阳核电厂古近系砂质软岩地基旁压试验,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线性拟合分析, 验证了旁压试验确定软岩地基承载力是合理的, 并得出了安徽吉阳核电厂软岩地基承载力随深度修正公式, 即:fa=97.806H+882.39。
2015, 23(s1): 745-749.
摘要:
岩土体的强度参数确定一直是岩土力学界的一大难题, 尤其对于某些特殊的软岩。本文通过对吉阳核电软岩地基的现场剪切试验研究, 并结合室内三轴试验对比分析, 阐述了吉阳地区软岩应力-应变的关系, 提出了可靠的岩体强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 (1)水平剪切作用下, 吉阳古近系软岩试样出现了明显塑性变形和应力屈服特征, (2)各试验点的剪切过程基本表现为全应力-应变过程, 包括:线弹性变形段、弹塑性变形段、峰值段及应变软化段, (3)吉阳古近系软岩属塑性破坏岩体, 其变形特征更接近于土体特征, 可利用现场剪切试验的屈服强度确定抗剪强度参数, 即c=19.5kPa, =33.1, (4)现场剪切试验所获取的值与三轴试验成果基本一致, 而c值略低于三轴试验, 考虑到现场剪切试验更能反映场地实际条件, 结果更具代表性。 岩土体的强度参数确定一直是岩土力学界的一大难题, 尤其对于某些特殊的软岩。本文通过对吉阳核电软岩地基的现场剪切试验研究, 并结合室内三轴试验对比分析, 阐述了吉阳地区软岩应力-应变的关系, 提出了可靠的岩体强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 (1)水平剪切作用下, 吉阳古近系软岩试样出现了明显塑性变形和应力屈服特征, (2)各试验点的剪切过程基本表现为全应力-应变过程, 包括:线弹性变形段、弹塑性变形段、峰值段及应变软化段, (3)吉阳古近系软岩属塑性破坏岩体, 其变形特征更接近于土体特征, 可利用现场剪切试验的屈服强度确定抗剪强度参数, 即c=19.5kPa, =33.1, (4)现场剪切试验所获取的值与三轴试验成果基本一致, 而c值略低于三轴试验, 考虑到现场剪切试验更能反映场地实际条件, 结果更具代表性。
岩土体的强度参数确定一直是岩土力学界的一大难题, 尤其对于某些特殊的软岩。本文通过对吉阳核电软岩地基的现场剪切试验研究, 并结合室内三轴试验对比分析, 阐述了吉阳地区软岩应力-应变的关系, 提出了可靠的岩体强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 (1)水平剪切作用下, 吉阳古近系软岩试样出现了明显塑性变形和应力屈服特征, (2)各试验点的剪切过程基本表现为全应力-应变过程, 包括:线弹性变形段、弹塑性变形段、峰值段及应变软化段, (3)吉阳古近系软岩属塑性破坏岩体, 其变形特征更接近于土体特征, 可利用现场剪切试验的屈服强度确定抗剪强度参数, 即c=19.5kPa, =33.1, (4)现场剪切试验所获取的值与三轴试验成果基本一致, 而c值略低于三轴试验, 考虑到现场剪切试验更能反映场地实际条件, 结果更具代表性。 岩土体的强度参数确定一直是岩土力学界的一大难题, 尤其对于某些特殊的软岩。本文通过对吉阳核电软岩地基的现场剪切试验研究, 并结合室内三轴试验对比分析, 阐述了吉阳地区软岩应力-应变的关系, 提出了可靠的岩体强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 (1)水平剪切作用下, 吉阳古近系软岩试样出现了明显塑性变形和应力屈服特征, (2)各试验点的剪切过程基本表现为全应力-应变过程, 包括:线弹性变形段、弹塑性变形段、峰值段及应变软化段, (3)吉阳古近系软岩属塑性破坏岩体, 其变形特征更接近于土体特征, 可利用现场剪切试验的屈服强度确定抗剪强度参数, 即c=19.5kPa, =33.1, (4)现场剪切试验所获取的值与三轴试验成果基本一致, 而c值略低于三轴试验, 考虑到现场剪切试验更能反映场地实际条件, 结果更具代表性。
2015, 23(s1): 750-756.
摘要:
波速测试技术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测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实践中, 第三系砂岩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软岩, 对第三系砂岩波速测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阳核电厂址的第三系砂岩为研究对象, 通过整理单孔波速、跨孔波速方法获得的参数, 分析半成岩岩体波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性, 寻找波速与埋深深度、标贯动探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孔、跨孔波速测试波速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埋深5m以上增加幅度明显, 埋深5m以下增加趋势减缓, 平面上不同位置各孔的波速值基本一致, 说明第三系半成砂岩岩体分布较均匀。剪切波速与埋置深度线性回归拟合效果较好, 对数拟合优度在0.95以上, 精度最高, 相对可靠, 剪切波速与标贯击数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与动探击数之间基本不相关。 波速测试技术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测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实践中, 第三系砂岩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软岩, 对第三系砂岩波速测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阳核电厂址的第三系砂岩为研究对象, 通过整理单孔波速、跨孔波速方法获得的参数, 分析半成岩岩体波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性, 寻找波速与埋深深度、标贯动探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孔、跨孔波速测试波速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埋深5m以上增加幅度明显, 埋深5m以下增加趋势减缓, 平面上不同位置各孔的波速值基本一致, 说明第三系半成砂岩岩体分布较均匀。剪切波速与埋置深度线性回归拟合效果较好, 对数拟合优度在0.95以上, 精度最高, 相对可靠, 剪切波速与标贯击数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与动探击数之间基本不相关。
波速测试技术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测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实践中, 第三系砂岩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软岩, 对第三系砂岩波速测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阳核电厂址的第三系砂岩为研究对象, 通过整理单孔波速、跨孔波速方法获得的参数, 分析半成岩岩体波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性, 寻找波速与埋深深度、标贯动探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孔、跨孔波速测试波速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埋深5m以上增加幅度明显, 埋深5m以下增加趋势减缓, 平面上不同位置各孔的波速值基本一致, 说明第三系半成砂岩岩体分布较均匀。剪切波速与埋置深度线性回归拟合效果较好, 对数拟合优度在0.95以上, 精度最高, 相对可靠, 剪切波速与标贯击数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与动探击数之间基本不相关。 波速测试技术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测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实践中, 第三系砂岩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软岩, 对第三系砂岩波速测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吉阳核电厂址的第三系砂岩为研究对象, 通过整理单孔波速、跨孔波速方法获得的参数, 分析半成岩岩体波速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性, 寻找波速与埋深深度、标贯动探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孔、跨孔波速测试波速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埋深5m以上增加幅度明显, 埋深5m以下增加趋势减缓, 平面上不同位置各孔的波速值基本一致, 说明第三系半成砂岩岩体分布较均匀。剪切波速与埋置深度线性回归拟合效果较好, 对数拟合优度在0.95以上, 精度最高, 相对可靠, 剪切波速与标贯击数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与动探击数之间基本不相关。
2015, 23(s1): 757-760.
摘要:
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法是加固软土地基的有效方法。而目前相关规范计算该工法下地基土体的强度增长值, 往往会比实测值偏小。本文基于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的加固机理, 根据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下土体不同的固结特性, 提出了适用于真空联合堆载作用下土体强度增长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对比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可方便地应用于工程设计和实践中。 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法是加固软土地基的有效方法。而目前相关规范计算该工法下地基土体的强度增长值, 往往会比实测值偏小。本文基于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的加固机理, 根据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下土体不同的固结特性, 提出了适用于真空联合堆载作用下土体强度增长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对比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可方便地应用于工程设计和实践中。
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法是加固软土地基的有效方法。而目前相关规范计算该工法下地基土体的强度增长值, 往往会比实测值偏小。本文基于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的加固机理, 根据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下土体不同的固结特性, 提出了适用于真空联合堆载作用下土体强度增长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对比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可方便地应用于工程设计和实践中。 真空预压联合堆载预压法是加固软土地基的有效方法。而目前相关规范计算该工法下地基土体的强度增长值, 往往会比实测值偏小。本文基于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的加固机理, 根据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下土体不同的固结特性, 提出了适用于真空联合堆载作用下土体强度增长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对比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可方便地应用于工程设计和实践中。
2015, 23(s1): 761-766.
摘要:
文中结合可拓学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将其应用到马吉水电站坝肩某高程平硐的岩体质量评价中。基于可拓学的相关理论, 同时, 引入优序图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建立了硐室岩体质量评价的物元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对PD105各硐段岩体进行了可拓学的岩体质量评价, 结果符合现场观察规律。对比之前的RMR评价方法, 认为可拓学理论在岩体质量评价中能够很好地反应水电工程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文中结合可拓学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将其应用到马吉水电站坝肩某高程平硐的岩体质量评价中。基于可拓学的相关理论, 同时, 引入优序图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建立了硐室岩体质量评价的物元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对PD105各硐段岩体进行了可拓学的岩体质量评价, 结果符合现场观察规律。对比之前的RMR评价方法, 认为可拓学理论在岩体质量评价中能够很好地反应水电工程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文中结合可拓学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将其应用到马吉水电站坝肩某高程平硐的岩体质量评价中。基于可拓学的相关理论, 同时, 引入优序图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建立了硐室岩体质量评价的物元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对PD105各硐段岩体进行了可拓学的岩体质量评价, 结果符合现场观察规律。对比之前的RMR评价方法, 认为可拓学理论在岩体质量评价中能够很好地反应水电工程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文中结合可拓学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将其应用到马吉水电站坝肩某高程平硐的岩体质量评价中。基于可拓学的相关理论, 同时, 引入优序图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建立了硐室岩体质量评价的物元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对PD105各硐段岩体进行了可拓学的岩体质量评价, 结果符合现场观察规律。对比之前的RMR评价方法, 认为可拓学理论在岩体质量评价中能够很好地反应水电工程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2015, 23(s1): 767-772.
摘要: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工程项目中逐渐崭露头角的一项新型技术, 以其全分布、准实时、抗干扰、高耐久性等优点, 成为目前岩土体监测研究中的一项热点技术。将传感光缆埋设在土体中, 对土体的剪切变形进行分布式测量, 依据传感光缆的应变分布与土体变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提出了基于圆弧曲线和Logistic生长曲线的两种传感光缆应变分布土体剪切变形转换模型, 并初步探讨了模型的适用性, 设计了土体室内剪切试验, 依据试验数据对转换模型进行了验证, 最后将两种该模型用于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现场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本文提出的转换模型, 可以根据传感光缆的应变分布计算得到土体的剪切变形。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工程项目中逐渐崭露头角的一项新型技术, 以其全分布、准实时、抗干扰、高耐久性等优点, 成为目前岩土体监测研究中的一项热点技术。将传感光缆埋设在土体中, 对土体的剪切变形进行分布式测量, 依据传感光缆的应变分布与土体变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提出了基于圆弧曲线和Logistic生长曲线的两种传感光缆应变分布土体剪切变形转换模型, 并初步探讨了模型的适用性, 设计了土体室内剪切试验, 依据试验数据对转换模型进行了验证, 最后将两种该模型用于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现场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本文提出的转换模型, 可以根据传感光缆的应变分布计算得到土体的剪切变形。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工程项目中逐渐崭露头角的一项新型技术, 以其全分布、准实时、抗干扰、高耐久性等优点, 成为目前岩土体监测研究中的一项热点技术。将传感光缆埋设在土体中, 对土体的剪切变形进行分布式测量, 依据传感光缆的应变分布与土体变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提出了基于圆弧曲线和Logistic生长曲线的两种传感光缆应变分布土体剪切变形转换模型, 并初步探讨了模型的适用性, 设计了土体室内剪切试验, 依据试验数据对转换模型进行了验证, 最后将两种该模型用于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现场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本文提出的转换模型, 可以根据传感光缆的应变分布计算得到土体的剪切变形。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工程项目中逐渐崭露头角的一项新型技术, 以其全分布、准实时、抗干扰、高耐久性等优点, 成为目前岩土体监测研究中的一项热点技术。将传感光缆埋设在土体中, 对土体的剪切变形进行分布式测量, 依据传感光缆的应变分布与土体变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提出了基于圆弧曲线和Logistic生长曲线的两种传感光缆应变分布土体剪切变形转换模型, 并初步探讨了模型的适用性, 设计了土体室内剪切试验, 依据试验数据对转换模型进行了验证, 最后将两种该模型用于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现场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本文提出的转换模型, 可以根据传感光缆的应变分布计算得到土体的剪切变形。
2015, 23(s1): 773-777.
摘要:
利用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地铁盾构隧道区间地层进行高精度的探测, 获取测试孔间的地层信息和不良地质体分布情况, 从而达到对盾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通过引入尺寸误差和区位误差参数, 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探测目标体的区位探测效果、尺寸探测效果。误差分析成果显示, 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目标体区位的探测效果要优于对目标体尺寸的探测效果。对于不同探测目标, 探测精度主要由探测目标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地震波波速差异决定。此外, 通过对比测试断面不同区位的探测效果, 可得出测试孔中间区域探测精度要高于邻近测试孔区域。根据分析结果及结论, 最终形成一套基于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的盾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利用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地铁盾构隧道区间地层进行高精度的探测, 获取测试孔间的地层信息和不良地质体分布情况, 从而达到对盾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通过引入尺寸误差和区位误差参数, 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探测目标体的区位探测效果、尺寸探测效果。误差分析成果显示, 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目标体区位的探测效果要优于对目标体尺寸的探测效果。对于不同探测目标, 探测精度主要由探测目标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地震波波速差异决定。此外, 通过对比测试断面不同区位的探测效果, 可得出测试孔中间区域探测精度要高于邻近测试孔区域。根据分析结果及结论, 最终形成一套基于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的盾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利用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地铁盾构隧道区间地层进行高精度的探测, 获取测试孔间的地层信息和不良地质体分布情况, 从而达到对盾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通过引入尺寸误差和区位误差参数, 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探测目标体的区位探测效果、尺寸探测效果。误差分析成果显示, 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目标体区位的探测效果要优于对目标体尺寸的探测效果。对于不同探测目标, 探测精度主要由探测目标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地震波波速差异决定。此外, 通过对比测试断面不同区位的探测效果, 可得出测试孔中间区域探测精度要高于邻近测试孔区域。根据分析结果及结论, 最终形成一套基于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的盾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利用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地铁盾构隧道区间地层进行高精度的探测, 获取测试孔间的地层信息和不良地质体分布情况, 从而达到对盾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通过引入尺寸误差和区位误差参数, 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探测目标体的区位探测效果、尺寸探测效果。误差分析成果显示, 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目标体区位的探测效果要优于对目标体尺寸的探测效果。对于不同探测目标, 探测精度主要由探测目标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地震波波速差异决定。此外, 通过对比测试断面不同区位的探测效果, 可得出测试孔中间区域探测精度要高于邻近测试孔区域。根据分析结果及结论, 最终形成一套基于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的盾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2015, 23(s1): 778-785.
摘要:
在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 传统的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聚类法等评价方法的缺点是存在因素权重的取值困境问题, 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缺点是存在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选择困境问题。本文对一个工程地质环境系统的单元进行了分类, 提出了敏感单元、不敏感单元和类不敏感单元的概念, 并定义不敏感单元为单元质量类别不随因素权重组合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单元。在不敏感单元概念的基础上, 定义标准训练集为由不敏感单元的输入-输出对组成的集合, 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训练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为解决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两难困境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在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 传统的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聚类法等评价方法的缺点是存在因素权重的取值困境问题, 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缺点是存在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选择困境问题。本文对一个工程地质环境系统的单元进行了分类, 提出了敏感单元、不敏感单元和类不敏感单元的概念, 并定义不敏感单元为单元质量类别不随因素权重组合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单元。在不敏感单元概念的基础上, 定义标准训练集为由不敏感单元的输入-输出对组成的集合, 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训练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为解决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两难困境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在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 传统的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聚类法等评价方法的缺点是存在因素权重的取值困境问题, 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缺点是存在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选择困境问题。本文对一个工程地质环境系统的单元进行了分类, 提出了敏感单元、不敏感单元和类不敏感单元的概念, 并定义不敏感单元为单元质量类别不随因素权重组合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单元。在不敏感单元概念的基础上, 定义标准训练集为由不敏感单元的输入-输出对组成的集合, 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训练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为解决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两难困境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在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 传统的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聚类法等评价方法的缺点是存在因素权重的取值困境问题, 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缺点是存在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选择困境问题。本文对一个工程地质环境系统的单元进行了分类, 提出了敏感单元、不敏感单元和类不敏感单元的概念, 并定义不敏感单元为单元质量类别不随因素权重组合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单元。在不敏感单元概念的基础上, 定义标准训练集为由不敏感单元的输入-输出对组成的集合, 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训练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为解决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两难困境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2015, 23(s1): 786-792.
摘要:
城市输水管道破损泄露会导致次生的地面坍塌等地质灾害。通过对特定泄露位置和泄露程度的电磁波场有限差分模拟来分析泄露引起的电磁波波场变化特征, 分析得到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可以较好的识别出管道漏水的严重程度, 特别是对上管道和下管道大面积漏水识别效果较好, 结合甜点属性, 压制了多次波的干扰效应, 更好地识别出上水和下水管道的具体位置和漏水程度, 分频属性技术可以很好地分辨漏水为上水大面积漏水或上下均大面积漏水, 通过3个不同属性的结合, 提出了更好地利用探地雷达数据对城市水管泄露导致的地质工程灾害进行识别和监控的有效方法。 城市输水管道破损泄露会导致次生的地面坍塌等地质灾害。通过对特定泄露位置和泄露程度的电磁波场有限差分模拟来分析泄露引起的电磁波波场变化特征, 分析得到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可以较好的识别出管道漏水的严重程度, 特别是对上管道和下管道大面积漏水识别效果较好, 结合甜点属性, 压制了多次波的干扰效应, 更好地识别出上水和下水管道的具体位置和漏水程度, 分频属性技术可以很好地分辨漏水为上水大面积漏水或上下均大面积漏水, 通过3个不同属性的结合, 提出了更好地利用探地雷达数据对城市水管泄露导致的地质工程灾害进行识别和监控的有效方法。
城市输水管道破损泄露会导致次生的地面坍塌等地质灾害。通过对特定泄露位置和泄露程度的电磁波场有限差分模拟来分析泄露引起的电磁波波场变化特征, 分析得到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可以较好的识别出管道漏水的严重程度, 特别是对上管道和下管道大面积漏水识别效果较好, 结合甜点属性, 压制了多次波的干扰效应, 更好地识别出上水和下水管道的具体位置和漏水程度, 分频属性技术可以很好地分辨漏水为上水大面积漏水或上下均大面积漏水, 通过3个不同属性的结合, 提出了更好地利用探地雷达数据对城市水管泄露导致的地质工程灾害进行识别和监控的有效方法。 城市输水管道破损泄露会导致次生的地面坍塌等地质灾害。通过对特定泄露位置和泄露程度的电磁波场有限差分模拟来分析泄露引起的电磁波波场变化特征, 分析得到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可以较好的识别出管道漏水的严重程度, 特别是对上管道和下管道大面积漏水识别效果较好, 结合甜点属性, 压制了多次波的干扰效应, 更好地识别出上水和下水管道的具体位置和漏水程度, 分频属性技术可以很好地分辨漏水为上水大面积漏水或上下均大面积漏水, 通过3个不同属性的结合, 提出了更好地利用探地雷达数据对城市水管泄露导致的地质工程灾害进行识别和监控的有效方法。
2015, 23(s1): 793-797.
摘要: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的研究不仅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现实迫切需求。通过不同型式的结构设计、数值分析和室内试验, 探索研究了适用于滑坡抢险加固的500kN级预制高强混凝土锚墩, 并形成相应的生产工艺和施工工艺。通过工程实际应用示范, 预制高强混凝土锚墩产品结构合理、施工快捷, 能快速、有效的实现滑坡加固,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的研究不仅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现实迫切需求。通过不同型式的结构设计、数值分析和室内试验, 探索研究了适用于滑坡抢险加固的500kN级预制高强混凝土锚墩, 并形成相应的生产工艺和施工工艺。通过工程实际应用示范, 预制高强混凝土锚墩产品结构合理、施工快捷, 能快速、有效的实现滑坡加固,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的研究不仅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现实迫切需求。通过不同型式的结构设计、数值分析和室内试验, 探索研究了适用于滑坡抢险加固的500kN级预制高强混凝土锚墩, 并形成相应的生产工艺和施工工艺。通过工程实际应用示范, 预制高强混凝土锚墩产品结构合理、施工快捷, 能快速、有效的实现滑坡加固,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的研究不仅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现实迫切需求。通过不同型式的结构设计、数值分析和室内试验, 探索研究了适用于滑坡抢险加固的500kN级预制高强混凝土锚墩, 并形成相应的生产工艺和施工工艺。通过工程实际应用示范, 预制高强混凝土锚墩产品结构合理、施工快捷, 能快速、有效的实现滑坡加固,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5, 23(s1): 798-806.
摘要:
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局限。在讲授传统理论、方法的同时, 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及教学方法, 是当前教学中面临的挑战。本文以作者对实际教学中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实践进行了探讨, 实践表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初步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地质学野外实习三维信息系统平台, 为地质实习教学、科普教育及在线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针对目前MOOC热潮, 作者以亲身经历简要阐述了地质学MOOC课程建设几个关键值得注意的问题。 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局限。在讲授传统理论、方法的同时, 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及教学方法, 是当前教学中面临的挑战。本文以作者对实际教学中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实践进行了探讨, 实践表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初步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地质学野外实习三维信息系统平台, 为地质实习教学、科普教育及在线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针对目前MOOC热潮, 作者以亲身经历简要阐述了地质学MOOC课程建设几个关键值得注意的问题。
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局限。在讲授传统理论、方法的同时, 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及教学方法, 是当前教学中面临的挑战。本文以作者对实际教学中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实践进行了探讨, 实践表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初步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地质学野外实习三维信息系统平台, 为地质实习教学、科普教育及在线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针对目前MOOC热潮, 作者以亲身经历简要阐述了地质学MOOC课程建设几个关键值得注意的问题。 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局限。在讲授传统理论、方法的同时, 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及教学方法, 是当前教学中面临的挑战。本文以作者对实际教学中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实践进行了探讨, 实践表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初步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地质学野外实习三维信息系统平台, 为地质实习教学、科普教育及在线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针对目前MOOC热潮, 作者以亲身经历简要阐述了地质学MOOC课程建设几个关键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