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3卷 第4期
1995, 3(4): 1-11.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由此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经济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到21世纪将有许多大型工程逐步上马、走向世界大工程的行列。为此,我国的工程地质工作者应先行研究:大型工程前期的工程地质可行性论证。工程开拓期间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难题和新题;工程竣工后的环境工程地质预测及防治等问题,为未来的大型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由此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经济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到21世纪将有许多大型工程逐步上马、走向世界大工程的行列。为此,我国的工程地质工作者应先行研究:大型工程前期的工程地质可行性论证。工程开拓期间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难题和新题;工程竣工后的环境工程地质预测及防治等问题,为未来的大型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由此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经济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到21世纪将有许多大型工程逐步上马、走向世界大工程的行列。为此,我国的工程地质工作者应先行研究:大型工程前期的工程地质可行性论证。工程开拓期间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难题和新题;工程竣工后的环境工程地质预测及防治等问题,为未来的大型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由此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经济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到21世纪将有许多大型工程逐步上马、走向世界大工程的行列。为此,我国的工程地质工作者应先行研究:大型工程前期的工程地质可行性论证。工程开拓期间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难题和新题;工程竣工后的环境工程地质预测及防治等问题,为未来的大型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1995, 3(4): 12-18.
摘要: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科,是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两者相互渗透、重新交叉组合而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人-地质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重点是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协调人-地质环境关系,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科,是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两者相互渗透、重新交叉组合而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人-地质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重点是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协调人-地质环境关系,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科,是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两者相互渗透、重新交叉组合而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人-地质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重点是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协调人-地质环境关系,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科,是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两者相互渗透、重新交叉组合而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人-地质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重点是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协调人-地质环境关系,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995, 3(4): 19-24.
摘要:
本文认为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与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是等价的。所以,存在着两类同样重要的环境问题。关于两类环境问题的类型划分和内容,文中做了系统介绍和讨论。并着重对我国东部3个有重要意义的主要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与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是等价的。所以,存在着两类同样重要的环境问题。关于两类环境问题的类型划分和内容,文中做了系统介绍和讨论。并着重对我国东部3个有重要意义的主要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与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是等价的。所以,存在着两类同样重要的环境问题。关于两类环境问题的类型划分和内容,文中做了系统介绍和讨论。并着重对我国东部3个有重要意义的主要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与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是等价的。所以,存在着两类同样重要的环境问题。关于两类环境问题的类型划分和内容,文中做了系统介绍和讨论。并着重对我国东部3个有重要意义的主要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进行了分析。
1995, 3(4): 25-31.
摘要: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1995, 3(4): 32-38.
摘要:
对于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来说,如何对监测所获的位移信息进行分析十分重要。以往主要采用位移-时间的分析方法。但为了使信息在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方面起更大作用,本文提出位移空间比较分析法,并主张与常用的位移-时间分析方法结合使用,以形成所谓位移时空综合分析法。在济南彩云大厦深基坑等的成功应用,表明该法是可行的。 对于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来说,如何对监测所获的位移信息进行分析十分重要。以往主要采用位移-时间的分析方法。但为了使信息在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方面起更大作用,本文提出位移空间比较分析法,并主张与常用的位移-时间分析方法结合使用,以形成所谓位移时空综合分析法。在济南彩云大厦深基坑等的成功应用,表明该法是可行的。
对于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来说,如何对监测所获的位移信息进行分析十分重要。以往主要采用位移-时间的分析方法。但为了使信息在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方面起更大作用,本文提出位移空间比较分析法,并主张与常用的位移-时间分析方法结合使用,以形成所谓位移时空综合分析法。在济南彩云大厦深基坑等的成功应用,表明该法是可行的。 对于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来说,如何对监测所获的位移信息进行分析十分重要。以往主要采用位移-时间的分析方法。但为了使信息在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方面起更大作用,本文提出位移空间比较分析法,并主张与常用的位移-时间分析方法结合使用,以形成所谓位移时空综合分析法。在济南彩云大厦深基坑等的成功应用,表明该法是可行的。
1995, 3(4): 39-47.
摘要:
地质工程设计具有非结构化、非参数化、非规范化特征,同时,也具有风险与优化性和反馈与可变更性。仅用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求解方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寻求一种非结构化的工具,根据问题的需要,面向目标自动生成求解结构。本文归纳了地质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基于几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地质工程设计。最后,介绍了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地质工程设计具有非结构化、非参数化、非规范化特征,同时,也具有风险与优化性和反馈与可变更性。仅用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求解方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寻求一种非结构化的工具,根据问题的需要,面向目标自动生成求解结构。本文归纳了地质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基于几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地质工程设计。最后,介绍了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地质工程设计具有非结构化、非参数化、非规范化特征,同时,也具有风险与优化性和反馈与可变更性。仅用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求解方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寻求一种非结构化的工具,根据问题的需要,面向目标自动生成求解结构。本文归纳了地质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基于几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地质工程设计。最后,介绍了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地质工程设计具有非结构化、非参数化、非规范化特征,同时,也具有风险与优化性和反馈与可变更性。仅用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求解方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寻求一种非结构化的工具,根据问题的需要,面向目标自动生成求解结构。本文归纳了地质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基于几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地质工程设计。最后,介绍了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995, 3(4): 48-53.
摘要:
本文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及节理岩体的等效连续模型,探讨了岩体裂隙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文末算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及节理岩体的等效连续模型,探讨了岩体裂隙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文末算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及节理岩体的等效连续模型,探讨了岩体裂隙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文末算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及节理岩体的等效连续模型,探讨了岩体裂隙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文末算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1995, 3(4): 54-61.
摘要:
应用神经网络理论,本文提出了圆弧破坏和楔体破坏的边坡安全系数估计的新方法。为解决安全系数估计的知识的学习问题,提出了一种推广学习算法。用它对收集到的边坡实例进行学习,然后进行推广,预测出新边坡的安全系数。与极限平衡法和极大似然法的估计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神经网络方法具有推广预测精度高、自学习功能强、考虑不确定性能力强等特点。 应用神经网络理论,本文提出了圆弧破坏和楔体破坏的边坡安全系数估计的新方法。为解决安全系数估计的知识的学习问题,提出了一种推广学习算法。用它对收集到的边坡实例进行学习,然后进行推广,预测出新边坡的安全系数。与极限平衡法和极大似然法的估计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神经网络方法具有推广预测精度高、自学习功能强、考虑不确定性能力强等特点。
应用神经网络理论,本文提出了圆弧破坏和楔体破坏的边坡安全系数估计的新方法。为解决安全系数估计的知识的学习问题,提出了一种推广学习算法。用它对收集到的边坡实例进行学习,然后进行推广,预测出新边坡的安全系数。与极限平衡法和极大似然法的估计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神经网络方法具有推广预测精度高、自学习功能强、考虑不确定性能力强等特点。 应用神经网络理论,本文提出了圆弧破坏和楔体破坏的边坡安全系数估计的新方法。为解决安全系数估计的知识的学习问题,提出了一种推广学习算法。用它对收集到的边坡实例进行学习,然后进行推广,预测出新边坡的安全系数。与极限平衡法和极大似然法的估计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神经网络方法具有推广预测精度高、自学习功能强、考虑不确定性能力强等特点。
1995, 3(4): 62-68.
摘要:
高边坡的岩体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探测使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反射地震CT方法,对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岩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测与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边坡岩体中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和组合关系,以及边坡表层松动带厚度分布,未发现顺坡软弱岩层。 高边坡的岩体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探测使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反射地震CT方法,对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岩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测与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边坡岩体中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和组合关系,以及边坡表层松动带厚度分布,未发现顺坡软弱岩层。
高边坡的岩体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探测使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反射地震CT方法,对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岩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测与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边坡岩体中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和组合关系,以及边坡表层松动带厚度分布,未发现顺坡软弱岩层。 高边坡的岩体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探测使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反射地震CT方法,对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岩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测与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边坡岩体中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和组合关系,以及边坡表层松动带厚度分布,未发现顺坡软弱岩层。
1995, 3(4): 69-76.
摘要:
本文在工程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的几个典型工程地质问题首次进行了伽玛能谱测试,并结合其地质条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据此,对其争议较大的几个工程地质问题,如F201大断层是否在该坝址附近穿越黄河及其规模;青驼崖-红谷梁一带地表沟槽及坝区外围地裂缝的成因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讨论。 本文在工程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的几个典型工程地质问题首次进行了伽玛能谱测试,并结合其地质条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据此,对其争议较大的几个工程地质问题,如F201大断层是否在该坝址附近穿越黄河及其规模;青驼崖-红谷梁一带地表沟槽及坝区外围地裂缝的成因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讨论。
本文在工程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的几个典型工程地质问题首次进行了伽玛能谱测试,并结合其地质条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据此,对其争议较大的几个工程地质问题,如F201大断层是否在该坝址附近穿越黄河及其规模;青驼崖-红谷梁一带地表沟槽及坝区外围地裂缝的成因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讨论。 本文在工程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的几个典型工程地质问题首次进行了伽玛能谱测试,并结合其地质条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据此,对其争议较大的几个工程地质问题,如F201大断层是否在该坝址附近穿越黄河及其规模;青驼崖-红谷梁一带地表沟槽及坝区外围地裂缝的成因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讨论。
1995, 3(4): 77-85.
摘要:
作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北方为黄土和其它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三趾马(N2)红土是一种性质特殊的区域性膨胀土,具有蒙脱石含量高膨胀性显着的特点,对本区的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对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地区三趾马红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宏观微观综合研究结果。 作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北方为黄土和其它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三趾马(N2)红土是一种性质特殊的区域性膨胀土,具有蒙脱石含量高膨胀性显着的特点,对本区的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对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地区三趾马红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宏观微观综合研究结果。
作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北方为黄土和其它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三趾马(N2)红土是一种性质特殊的区域性膨胀土,具有蒙脱石含量高膨胀性显着的特点,对本区的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对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地区三趾马红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宏观微观综合研究结果。 作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北方为黄土和其它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三趾马(N2)红土是一种性质特殊的区域性膨胀土,具有蒙脱石含量高膨胀性显着的特点,对本区的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对内蒙古中部阿巴嘎地区三趾马红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宏观微观综合研究结果。
1995, 3(4): 86-92.
摘要:
本文研究了徐州市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环境限制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类型、布局及运营方式,城市生态系统则以取出、输入和综合作用三种方式改造环境,并诱发了一些城市病害,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暂时局部的运营紊乱。 本文研究了徐州市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环境限制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类型、布局及运营方式,城市生态系统则以取出、输入和综合作用三种方式改造环境,并诱发了一些城市病害,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暂时局部的运营紊乱。
本文研究了徐州市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环境限制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类型、布局及运营方式,城市生态系统则以取出、输入和综合作用三种方式改造环境,并诱发了一些城市病害,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暂时局部的运营紊乱。 本文研究了徐州市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环境限制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类型、布局及运营方式,城市生态系统则以取出、输入和综合作用三种方式改造环境,并诱发了一些城市病害,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暂时局部的运营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