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19卷  第6期

地质灾害与斜坡稳定性
摘要:
大型复杂滑坡的复活变形机理研究,是目前滑坡地质灾害研究热点之一。针对恩施地区典型大型复杂滑坡-保扎滑坡,在系统研究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建立二维计算模型,利用Flac软件,依据钻孔位移监测数据,通过位移反分析反演岩土体参数。对滑坡天然状态、河流不同下切深度进行了三种工况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保扎滑坡为牵引式滑坡。滑坡发育于志留系易滑岩组,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是前缘老沟河的不断侵蚀下切与掏蚀,滑塌变形不断向中后部发展,从而引发整体滑动。②目前影响保扎滑坡变形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滑坡前缘河流下切及降雨;③保扎滑坡目前处于整体稳定状态。随着河流下切深度的增加,该滑坡将产生渐进式牵引破坏。建议对滑坡前缘进行治理。 大型复杂滑坡的复活变形机理研究,是目前滑坡地质灾害研究热点之一。针对恩施地区典型大型复杂滑坡-保扎滑坡,在系统研究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建立二维计算模型,利用Flac软件,依据钻孔位移监测数据,通过位移反分析反演岩土体参数。对滑坡天然状态、河流不同下切深度进行了三种工况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保扎滑坡为牵引式滑坡。滑坡发育于志留系易滑岩组,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是前缘老沟河的不断侵蚀下切与掏蚀,滑塌变形不断向中后部发展,从而引发整体滑动。②目前影响保扎滑坡变形与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滑坡前缘河流下切及降雨;③保扎滑坡目前处于整体稳定状态。随着河流下切深度的增加,该滑坡将产生渐进式牵引破坏。建议对滑坡前缘进行治理。
摘要:
已有的滑坡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滑坡发生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周期分布规律特征,除了与降雨季节相关的因素外,受日月引力潮的影响也较明显。本文对一定数量的滑坡发生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滑坡的发生时间在1d内呈明显的分布特征。然后从固体潮理论出发,推导简化弹性地球模型地表的潮汐应力表达式,阐述了固体潮汐作为滑坡日周期因子对滑坡的影响。并通过岩体破坏判据剖析潮汐应力触发滑坡的机理。最后以南京某典型平面滑动的岩质边坡作为算例,在安全系数表达式中将潮汐应力的作用考虑进去,得到坡体的稳定性系数随时间的变动特征,以定量的方式加强对滑坡发生时间分布的日周期性及固体潮汐的触发机理的阐述。 已有的滑坡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滑坡发生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周期分布规律特征,除了与降雨季节相关的因素外,受日月引力潮的影响也较明显。本文对一定数量的滑坡发生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滑坡的发生时间在1d内呈明显的分布特征。然后从固体潮理论出发,推导简化弹性地球模型地表的潮汐应力表达式,阐述了固体潮汐作为滑坡日周期因子对滑坡的影响。并通过岩体破坏判据剖析潮汐应力触发滑坡的机理。最后以南京某典型平面滑动的岩质边坡作为算例,在安全系数表达式中将潮汐应力的作用考虑进去,得到坡体的稳定性系数随时间的变动特征,以定量的方式加强对滑坡发生时间分布的日周期性及固体潮汐的触发机理的阐述。
摘要:
高速远程崩滑所造成的地质灾害极为严重,波及范围大,早已引起国内外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2008年 5 12 汶川8级地震所诱发的崩塌和滑坡数以万计,其中高速远程崩滑数量虽不多,但是灾害严重。与一般崩塌和滑坡相比,高速远程崩滑的形成条件究竟有何差异?为了预测高速远程崩滑灾害的严重性和波及范围,以便为国土规划和防治对策设计提供依据,作者依据本人的工程实践经验并搜集分析了国内外所发生的高速远程崩滑实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高速远程崩滑的特征,系统地分析了影响高速和远程的因素。本文在考虑地震、降雨、地下水、采矿活动等因素作用导致斜坡失稳启动前提下,从崩滑体特征及其所处地质环境出发,提出形成高速远程崩滑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1)崩滑体规模巨大,体积在106m3以上; (2)剪出口高悬,高差达数十至数百米; (3)存在有利于动体运动的地形条件。这为进一步预测高速远程崩滑的空间分布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高速远程崩滑所造成的地质灾害极为严重,波及范围大,早已引起国内外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2008年 5 12 汶川8级地震所诱发的崩塌和滑坡数以万计,其中高速远程崩滑数量虽不多,但是灾害严重。与一般崩塌和滑坡相比,高速远程崩滑的形成条件究竟有何差异?为了预测高速远程崩滑灾害的严重性和波及范围,以便为国土规划和防治对策设计提供依据,作者依据本人的工程实践经验并搜集分析了国内外所发生的高速远程崩滑实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高速远程崩滑的特征,系统地分析了影响高速和远程的因素。本文在考虑地震、降雨、地下水、采矿活动等因素作用导致斜坡失稳启动前提下,从崩滑体特征及其所处地质环境出发,提出形成高速远程崩滑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1)崩滑体规模巨大,体积在106m3以上; (2)剪出口高悬,高差达数十至数百米; (3)存在有利于动体运动的地形条件。这为进一步预测高速远程崩滑的空间分布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摘要:
结合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的具体情况讨论了地下水对滑坡的物理化学和力学作用,论证了地下水物理化学作用对三峡库区松散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远小于地下水动力作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总压力水头,提出将地下水对滑坡的各种力学作用简化为总压力水头,结合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思路,分别建立了基于库水位涨落和降雨影响的滑坡预测模型。重庆巫山县某堆积体滑坡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定量判断滑坡所处的稳定性状态和演化阶段,将滑坡失稳前位移响应比剧增作为滑坡体即将失稳的前兆,可对滑坡时间进行预测。对巴东某滑坡的监测数据分析也证实,加卸载响应比能直接对滑坡稳定状态进行评价、对失稳时间作出预报。 结合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的具体情况讨论了地下水对滑坡的物理化学和力学作用,论证了地下水物理化学作用对三峡库区松散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远小于地下水动力作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总压力水头,提出将地下水对滑坡的各种力学作用简化为总压力水头,结合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思路,分别建立了基于库水位涨落和降雨影响的滑坡预测模型。重庆巫山县某堆积体滑坡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定量判断滑坡所处的稳定性状态和演化阶段,将滑坡失稳前位移响应比剧增作为滑坡体即将失稳的前兆,可对滑坡时间进行预测。对巴东某滑坡的监测数据分析也证实,加卸载响应比能直接对滑坡稳定状态进行评价、对失稳时间作出预报。
摘要:
2010年8月三峡库区望霞危岩变形加剧,对航道安全及坡体上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在对新生裂缝详细调查和对变形历史、地表位移、全站仪监测及裂缝位移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望霞危岩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危岩体变形区总体向SW方向位移,并具有明显的沉陷变形特征。T10缝为控制性裂缝,是整个变形区的后边界,主要表现为裂缝张开和沉降变形。T11和T12缝间的块体整体向SW方向位移,并伴随下沉,其下沉量大于水平位移量。由于T11和T12缝间的块体挤压作用,造成T13缝一带岩体的变形明显加剧。危岩体各岩层中节理面相互贯通,形成1组延伸较远,平直,贯通性较好的结构面,与危岩破坏面相互平行,其对危岩的破坏起着控制性作用。危岩体与基座构成了典型的硬-软-硬岩性组合形式,为危岩的层间滑动作用提供了地质结构组合条件。此次裂缝的扩张及塌陷坑的形成是在前一次变形的基础上发展的,其与底部采矿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持续降雨后危岩发生向临空面旋转滑移,并形成坐落挤出式崩塌。 2010年8月三峡库区望霞危岩变形加剧,对航道安全及坡体上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在对新生裂缝详细调查和对变形历史、地表位移、全站仪监测及裂缝位移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望霞危岩变形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危岩体变形区总体向SW方向位移,并具有明显的沉陷变形特征。T10缝为控制性裂缝,是整个变形区的后边界,主要表现为裂缝张开和沉降变形。T11和T12缝间的块体整体向SW方向位移,并伴随下沉,其下沉量大于水平位移量。由于T11和T12缝间的块体挤压作用,造成T13缝一带岩体的变形明显加剧。危岩体各岩层中节理面相互贯通,形成1组延伸较远,平直,贯通性较好的结构面,与危岩破坏面相互平行,其对危岩的破坏起着控制性作用。危岩体与基座构成了典型的硬-软-硬岩性组合形式,为危岩的层间滑动作用提供了地质结构组合条件。此次裂缝的扩张及塌陷坑的形成是在前一次变形的基础上发展的,其与底部采矿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持续降雨后危岩发生向临空面旋转滑移,并形成坐落挤出式崩塌。
摘要:
地下采矿活动诱发的山区崩滑地质灾害已经对人类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针对采动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并分别从现场监测、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采动滑坡失稳机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如下认识:(1)已有的研究对小规模不充分开采引起的山体移动规律研究不清楚。认为地下开采作用仅是影响坡体稳定的一个因素,忽略了地下采矿活动本身各因素如开采方式、采空区处理技术等不同的影响; (2)现场监测方面多为地表的监测数据,缺少矿井上下的对照监测资料,即地下采空区的扩展过程与岩层移动监测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3)已有的模拟研究基于地质背景、本构及参数等因素的假设,对地质模型的刻画过于简化,得出的也多是一些趋向性的基本认识。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应将重点着眼于地下开采作用的细化研究,加强对地下采空区的调查和对采空区上覆不同埋深处岩体变形的监测,并建立更能反映真实地质条件的大规模精细三维数值模型。 地下采矿活动诱发的山区崩滑地质灾害已经对人类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针对采动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并分别从现场监测、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采动滑坡失稳机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如下认识:(1)已有的研究对小规模不充分开采引起的山体移动规律研究不清楚。认为地下开采作用仅是影响坡体稳定的一个因素,忽略了地下采矿活动本身各因素如开采方式、采空区处理技术等不同的影响; (2)现场监测方面多为地表的监测数据,缺少矿井上下的对照监测资料,即地下采空区的扩展过程与岩层移动监测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3)已有的模拟研究基于地质背景、本构及参数等因素的假设,对地质模型的刻画过于简化,得出的也多是一些趋向性的基本认识。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应将重点着眼于地下开采作用的细化研究,加强对地下采空区的调查和对采空区上覆不同埋深处岩体变形的监测,并建立更能反映真实地质条件的大规模精细三维数值模型。
摘要:
中国(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自2003年起已经开展8a,共制作地质灾害预警产品1281份,预警效果如何需要开展相应评价。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以往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提出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效果评价体系,认为评价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效果分为预警时间、预警空间、预警强度3个方面,分别建立了预警时间、空间、强度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针对2008年7月和2009年7月的预警结果进行准确率评价,结果显示: 2008年7月的预警准确率为16.57%, 2009年7月的预警准确率为24.51%。评价结果与现阶段的工作研究程度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用性和适用性,预警时间、空间、强度及综合的预警效果评价模型符合目前我国小比例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成效评价工作,可以用于国家级及省级地质灾害预警效果评价。 中国(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自2003年起已经开展8a,共制作地质灾害预警产品1281份,预警效果如何需要开展相应评价。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以往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提出国家级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效果评价体系,认为评价地质灾害预警准确率效果分为预警时间、预警空间、预警强度3个方面,分别建立了预警时间、空间、强度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针对2008年7月和2009年7月的预警结果进行准确率评价,结果显示: 2008年7月的预警准确率为16.57%, 2009年7月的预警准确率为24.51%。评价结果与现阶段的工作研究程度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用性和适用性,预警时间、空间、强度及综合的预警效果评价模型符合目前我国小比例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成效评价工作,可以用于国家级及省级地质灾害预警效果评价。
摘要:
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综能公司在建场地中部有一20m高矿渣边坡,矿渣为三叠系砂岩、泥岩,堆积至今已有10~50a。该边坡整体属软质岩石,多全风化土状和强风化状,砂岩碎块手刻可碎,结构疏松、分选性差、粒间结合力弱、透水性强。虽经强夯处理,但在2010年雨季期间在边坡中下部仍出现多处滑塌。为研究该高填强夯矿渣边坡在降雨入渗下的变形特征和滑坡机理,借助于弹塑性力学有限元和非饱和渗流力学等理论,建立了高填矿渣边坡的位移场-非饱和渗流场耦合数值模型,详细分析了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的位移场、渗流压力分布、体积含水量和安全系数等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高填强夯矿渣边坡安全系数大幅降低; 强夯后边坡渗透性降低,渗流正压集中于坡顶一定深度范围内,且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渗流正压逐渐增加至稳定,负压值基本保持不变,但负压区逐渐缩小,表明负压对强夯矿渣边坡的影响有限,重点是做好该类边坡坡顶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排水措施,以消减渗流正压; 正压区体积含水量上升至饱和状态; 持续降雨条件下坡脚出现剪切破坏,导致边坡中下部出现滑塌。其研究成果对于矿山矸石山边坡、尾矿坝、高填碎石土路基等渣土混合边坡稳定性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综能公司在建场地中部有一20m高矿渣边坡,矿渣为三叠系砂岩、泥岩,堆积至今已有10~50a。该边坡整体属软质岩石,多全风化土状和强风化状,砂岩碎块手刻可碎,结构疏松、分选性差、粒间结合力弱、透水性强。虽经强夯处理,但在2010年雨季期间在边坡中下部仍出现多处滑塌。为研究该高填强夯矿渣边坡在降雨入渗下的变形特征和滑坡机理,借助于弹塑性力学有限元和非饱和渗流力学等理论,建立了高填矿渣边坡的位移场-非饱和渗流场耦合数值模型,详细分析了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的位移场、渗流压力分布、体积含水量和安全系数等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高填强夯矿渣边坡安全系数大幅降低; 强夯后边坡渗透性降低,渗流正压集中于坡顶一定深度范围内,且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渗流正压逐渐增加至稳定,负压值基本保持不变,但负压区逐渐缩小,表明负压对强夯矿渣边坡的影响有限,重点是做好该类边坡坡顶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排水措施,以消减渗流正压; 正压区体积含水量上升至饱和状态; 持续降雨条件下坡脚出现剪切破坏,导致边坡中下部出现滑塌。其研究成果对于矿山矸石山边坡、尾矿坝、高填碎石土路基等渣土混合边坡稳定性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要:
研究边坡的渐进破坏过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认为边坡破坏是由局部向整体扩展的渐进过程,它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双重特性。渐进破坏模糊随机法能很好地反映边坡体内局部破坏的产生、扩展及对边坡整体可靠性的影响。基于岩土体的空间变异性,考虑了随机变量和极限状态函数的模糊性,以模糊随机变量为基本变量建立了边坡渐进破坏的模糊极限状态方程,计算边坡局部破坏和扩展破坏的模糊概率,进而得出渐进破坏模糊概率。算例研究表明,基于模糊随机理论的边坡渐进破坏分析方法,更能反映边坡稳定的实际状态,为边坡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边坡的渐进破坏过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认为边坡破坏是由局部向整体扩展的渐进过程,它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双重特性。渐进破坏模糊随机法能很好地反映边坡体内局部破坏的产生、扩展及对边坡整体可靠性的影响。基于岩土体的空间变异性,考虑了随机变量和极限状态函数的模糊性,以模糊随机变量为基本变量建立了边坡渐进破坏的模糊极限状态方程,计算边坡局部破坏和扩展破坏的模糊概率,进而得出渐进破坏模糊概率。算例研究表明,基于模糊随机理论的边坡渐进破坏分析方法,更能反映边坡稳定的实际状态,为边坡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摘要:
镇江市蛋山堆山工程是在原蛋山废弃采石场地基上,采用建筑垃圾堆筑起一座具景观功能的新蛋山,堆土厚度最大达50m,该工程西侧地基中分布有厚度较大的软土层,勘察试验结果表明该软土层强度低,压缩性高,对新山体的变形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该工程为例,采用数值分析法对软土地基上人工堆山边坡的变形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计算时对堆土施工过程中4个阶段的岩土体变形和孔隙压力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地基土层和地下水对人工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随堆土高度增大,坡体内超孔隙压力值和增长幅度、土体位移均不断增大。潜在滑动面附近超孔隙压力增大最大可达150kPa,引起土体中有效应力降低,不利于边坡稳定,竣工1a后孔隙压力消散最大可达71%,消散速度较慢,土体固结变形稳定将至少需要1a以上时间。竣工时,原地表最大水平位移为91.2cm,最大垂直位移量为38.3cm,位于堆土厚度较大的8号监测点。工后边坡变形稳定后,堆土体内部自身压缩沉降量约为70cm。竣工后岩土体最大位移位置位于人工山体中部,岩土体中将发生一定的差异变形,不利于边坡稳定。最后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得到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28,与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接近,表明本文计算结果可靠,可以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依据。 镇江市蛋山堆山工程是在原蛋山废弃采石场地基上,采用建筑垃圾堆筑起一座具景观功能的新蛋山,堆土厚度最大达50m,该工程西侧地基中分布有厚度较大的软土层,勘察试验结果表明该软土层强度低,压缩性高,对新山体的变形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该工程为例,采用数值分析法对软土地基上人工堆山边坡的变形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计算时对堆土施工过程中4个阶段的岩土体变形和孔隙压力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地基土层和地下水对人工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随堆土高度增大,坡体内超孔隙压力值和增长幅度、土体位移均不断增大。潜在滑动面附近超孔隙压力增大最大可达150kPa,引起土体中有效应力降低,不利于边坡稳定,竣工1a后孔隙压力消散最大可达71%,消散速度较慢,土体固结变形稳定将至少需要1a以上时间。竣工时,原地表最大水平位移为91.2cm,最大垂直位移量为38.3cm,位于堆土厚度较大的8号监测点。工后边坡变形稳定后,堆土体内部自身压缩沉降量约为70cm。竣工后岩土体最大位移位置位于人工山体中部,岩土体中将发生一定的差异变形,不利于边坡稳定。最后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得到边坡稳定性系数为1.28,与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接近,表明本文计算结果可靠,可以作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依据。
岩土体工程地质
摘要: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随饱和度降低、基质吸力增大而提高。然而,不同类型非饱和土中,基质吸力对抗剪强度的贡献却显著不同。本文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了基质吸力对非饱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贡献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非饱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大,表现为非线性的和明显的4个阶段性增、降和逐渐稳定特征,且分段特征值与土-水特征曲线完全一致。基质吸力5kPa、60kPa、170kPa分别是这4个阶段的临界值。其中,当基质吸力60kPa时,非饱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出现峰值。非饱和黄土表观黏聚力随基质吸力变化特点与抗剪强度基本一致,但表观内摩擦角呈现阶段性增大趋势。表观黏聚力对基质吸力的敏感程度显著大于表观内摩擦角。非饱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变化特点显示其抗剪强度参数b值为一个非常量数值。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随饱和度降低、基质吸力增大而提高。然而,不同类型非饱和土中,基质吸力对抗剪强度的贡献却显著不同。本文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了基质吸力对非饱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贡献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非饱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大,表现为非线性的和明显的4个阶段性增、降和逐渐稳定特征,且分段特征值与土-水特征曲线完全一致。基质吸力5kPa、60kPa、170kPa分别是这4个阶段的临界值。其中,当基质吸力60kPa时,非饱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出现峰值。非饱和黄土表观黏聚力随基质吸力变化特点与抗剪强度基本一致,但表观内摩擦角呈现阶段性增大趋势。表观黏聚力对基质吸力的敏感程度显著大于表观内摩擦角。非饱和重塑黄土抗剪强度变化特点显示其抗剪强度参数b值为一个非常量数值。
摘要:
土中水分的蒸发是含水量动态减小的过程,伴随着土结构、应力和应变状态的演化,对土体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是一些工程问题的直接诱因。以初始饱和的黏土试样为研究对象,在控制环境温度(25~45℃)和试样初始厚度(5~11mm)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干燥试验。通过监测试样在干燥过程中的失水量变化,获得了试样的蒸发曲线。结果表明,土中水分的蒸发过程基本上分3个阶段:常速率、减速率和残余阶段。通过分析各阶段中水分蒸发的内在机制和蒸发特征,发现常速率阶段主要发生蒸发初期,对应试样的含水量较高,且基本为饱和状态,剖面水分迁移以毛细水作用为主,蒸发速率大小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控制; 蒸发面上的蒸汽压梯度减小、剖面水分的迁移速率降低、剖面吸力梯度降低、土中可供蒸发的总水量减小和孔隙气体增加等是导致土体水分蒸发过程从常速率阶段过渡到减速率阶段的主要原因; 减速率阶段剖面水分迁移受毛细水和蒸汽扩散作用的共同支配,且后者逐渐在蒸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蒸发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质条件和孔隙结构特征。环境温度越高,试样的初始蒸发速率越大,结束干燥所需时间越短; 试样厚度变化对初始蒸发速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干燥时间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土中水分的蒸发是含水量动态减小的过程,伴随着土结构、应力和应变状态的演化,对土体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是一些工程问题的直接诱因。以初始饱和的黏土试样为研究对象,在控制环境温度(25~45℃)和试样初始厚度(5~11mm)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室内干燥试验。通过监测试样在干燥过程中的失水量变化,获得了试样的蒸发曲线。结果表明,土中水分的蒸发过程基本上分3个阶段:常速率、减速率和残余阶段。通过分析各阶段中水分蒸发的内在机制和蒸发特征,发现常速率阶段主要发生蒸发初期,对应试样的含水量较高,且基本为饱和状态,剖面水分迁移以毛细水作用为主,蒸发速率大小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控制; 蒸发面上的蒸汽压梯度减小、剖面水分的迁移速率降低、剖面吸力梯度降低、土中可供蒸发的总水量减小和孔隙气体增加等是导致土体水分蒸发过程从常速率阶段过渡到减速率阶段的主要原因; 减速率阶段剖面水分迁移受毛细水和蒸汽扩散作用的共同支配,且后者逐渐在蒸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蒸发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质条件和孔隙结构特征。环境温度越高,试样的初始蒸发速率越大,结束干燥所需时间越短; 试样厚度变化对初始蒸发速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干燥时间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摘要:
基于最小二乘法求解超定方程组原理,通过参数反分析,探讨了多层地基条件下,结合地基沉降资料,利用CPTU原位测试技术快速确定地基土压缩模量的方法研究,以求按照土层获得不同的压缩模量与锥尖阻力的经验系数。并结合崇启大桥北接线工程的CPTU试验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CPTU计算压缩模量是室内试验的2倍,与其他原位试验结果相近。若采用该方法为实际工程提供设计压缩模量值效果会更好。 基于最小二乘法求解超定方程组原理,通过参数反分析,探讨了多层地基条件下,结合地基沉降资料,利用CPTU原位测试技术快速确定地基土压缩模量的方法研究,以求按照土层获得不同的压缩模量与锥尖阻力的经验系数。并结合崇启大桥北接线工程的CPTU试验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CPTU计算压缩模量是室内试验的2倍,与其他原位试验结果相近。若采用该方法为实际工程提供设计压缩模量值效果会更好。
摘要:
节理岩体结构面产状的分析在岩体的力学和水力学分析中都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分析了传统的结构面产状图形分析法、模糊等价聚类方法和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FCM算法)在节理结构面产状分析中的优缺点,针对上述3种方法各自单独使用时的利弊将这3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得出了一种更为准确合理的产状统计分析的综合性方法。应用此方法对三山岛金矿-555中段实测的节理岩体结构面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其分组数目及优势方位。 节理岩体结构面产状的分析在岩体的力学和水力学分析中都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分析了传统的结构面产状图形分析法、模糊等价聚类方法和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FCM算法)在节理结构面产状分析中的优缺点,针对上述3种方法各自单独使用时的利弊将这3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得出了一种更为准确合理的产状统计分析的综合性方法。应用此方法对三山岛金矿-555中段实测的节理岩体结构面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其分组数目及优势方位。
重大工程建设
摘要:
城市地物覆盖类型复杂多样,空间变异性大,使得不区分地物类型的沉降监测难以准确反映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地面沉降特征。受到SAR影像空间分辨率的限制,以往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的地面沉降监测无法实现PS(永久散射体)监测点的属性分类。本文选取地面沉降严重、工程建设强度大的天津塘沽作为研究区,利用1m高空间分辨率的TerraSAR-X雷达影像,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城市区域高密度的地面沉降永久干涉监测点,使用高精度航空影像辅助识别地物覆盖类型,结合现有城市地物分类体系标准、各类工程设施行业规范及地质灾害防治规范,进行PS监测点属性分类研究,并采用SAR层析技术校正高层建筑的PS监测点分类误差,实现城市小空间尺度内复杂多要素各类地物的地面沉降监测。在PS监测点属性分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不同地物类型的沉降特征,地貌土质类沉降速率最大,道路、交通设施、工矿设施等地物沉降速率较大,居民地和桥梁等地物类别的沉降速率最小。研究表明:(1)对于城市小空间尺度复杂多要素地物覆盖的特征,采用高分辨率PS-InSAR监测技术可以有效分离各类地物属性,分析不同属性地物沉降特性; (2)通过各类地物沉降特征的识别,可以进行更为合理的成因分析,准确评估地面沉降危害成因,为城市地面沉降监测、预警风险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 城市地物覆盖类型复杂多样,空间变异性大,使得不区分地物类型的沉降监测难以准确反映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地面沉降特征。受到SAR影像空间分辨率的限制,以往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的地面沉降监测无法实现PS(永久散射体)监测点的属性分类。本文选取地面沉降严重、工程建设强度大的天津塘沽作为研究区,利用1m高空间分辨率的TerraSAR-X雷达影像,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城市区域高密度的地面沉降永久干涉监测点,使用高精度航空影像辅助识别地物覆盖类型,结合现有城市地物分类体系标准、各类工程设施行业规范及地质灾害防治规范,进行PS监测点属性分类研究,并采用SAR层析技术校正高层建筑的PS监测点分类误差,实现城市小空间尺度内复杂多要素各类地物的地面沉降监测。在PS监测点属性分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不同地物类型的沉降特征,地貌土质类沉降速率最大,道路、交通设施、工矿设施等地物沉降速率较大,居民地和桥梁等地物类别的沉降速率最小。研究表明:(1)对于城市小空间尺度复杂多要素地物覆盖的特征,采用高分辨率PS-InSAR监测技术可以有效分离各类地物属性,分析不同属性地物沉降特性; (2)通过各类地物沉降特征的识别,可以进行更为合理的成因分析,准确评估地面沉降危害成因,为城市地面沉降监测、预警风险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
摘要:
鉴于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现很难清晰地掌握主要土层特别是注浆加固土层的实际参数情况。基于隧洞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数据,利用正交设计反分析方法对松散土层、注浆加固土层和初期支护的弹性模量进行了反演分析,并基于正交设计得到的最佳参数组合,评价隧洞开挖对既有燃气管线的安全性。反演得出的最佳参数组合为:初期支护的弹性模量为26000MPa,注浆加固土体为50MPa,松散土层为40MPa; 浅埋水工隧洞开挖对既有燃气管线的影响较小,既有燃气管线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鉴于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现很难清晰地掌握主要土层特别是注浆加固土层的实际参数情况。基于隧洞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数据,利用正交设计反分析方法对松散土层、注浆加固土层和初期支护的弹性模量进行了反演分析,并基于正交设计得到的最佳参数组合,评价隧洞开挖对既有燃气管线的安全性。反演得出的最佳参数组合为:初期支护的弹性模量为26000MPa,注浆加固土体为50MPa,松散土层为40MPa; 浅埋水工隧洞开挖对既有燃气管线的影响较小,既有燃气管线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摘要:
重力式是悬索桥安全的关键结构之一,其支墩的偏移量对悬索桥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拟建的云南龙江特大悬索桥保山岸地层复杂,岩性软弱,地基土力学参数较低。在工程设计中,需预测在施工运行过程中的锚碇支墩偏移量,以合理确定地基是否需要加固处理以及设定加固参数。为此,本文利用FLAC3D按照锚碇基坑开挖、锚碇主体施工、回填及二期构件完成、主缆索连接的施工步骤,依次建立较为精细的数值模型来模拟实际工况。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龙江特大斜拉桥锚碇保山岸锚碇支墩在回填压重和最大缆力工况下的水平偏移量小于5cm,在允许范围15cm内,锚碇基坑底部沉降量顺桥轴线方向自锚后到锚前逐渐减少,但梯度不大,锚碇略微后倾0.05,不会发生倾倒翻转,也不需对地基加固。数值计算中发现,岩土参数的取值对计算结果影响有较大影响,为此,作者对变形模量、泊松比、黏聚力、内摩擦角、密度等5个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岩土参数取值范围内,变形模量E敏感度较大,在工程勘察中通过足够的试验合理地确定其值十分重要。 重力式是悬索桥安全的关键结构之一,其支墩的偏移量对悬索桥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拟建的云南龙江特大悬索桥保山岸地层复杂,岩性软弱,地基土力学参数较低。在工程设计中,需预测在施工运行过程中的锚碇支墩偏移量,以合理确定地基是否需要加固处理以及设定加固参数。为此,本文利用FLAC3D按照锚碇基坑开挖、锚碇主体施工、回填及二期构件完成、主缆索连接的施工步骤,依次建立较为精细的数值模型来模拟实际工况。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龙江特大斜拉桥锚碇保山岸锚碇支墩在回填压重和最大缆力工况下的水平偏移量小于5cm,在允许范围15cm内,锚碇基坑底部沉降量顺桥轴线方向自锚后到锚前逐渐减少,但梯度不大,锚碇略微后倾0.05,不会发生倾倒翻转,也不需对地基加固。数值计算中发现,岩土参数的取值对计算结果影响有较大影响,为此,作者对变形模量、泊松比、黏聚力、内摩擦角、密度等5个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岩土参数取值范围内,变形模量E敏感度较大,在工程勘察中通过足够的试验合理地确定其值十分重要。
摘要: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域内岩体类型主要为砂岩、板岩,其中板岩强度特性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板岩的强度特征及变形规律,确定合理的板岩强度参数,对于引水坝址的选取和深埋长隧洞的设计与施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选取钻孔采取的板岩岩样,通过单轴压缩变形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等室内试验方法,借助Hoek-Brown经验破坏准则,对板岩强度随板理面倾角的变化规律、板岩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合理的板岩抗剪强度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域内岩体类型主要为砂岩、板岩,其中板岩强度特性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板岩的强度特征及变形规律,确定合理的板岩强度参数,对于引水坝址的选取和深埋长隧洞的设计与施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选取钻孔采取的板岩岩样,通过单轴压缩变形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等室内试验方法,借助Hoek-Brown经验破坏准则,对板岩强度随板理面倾角的变化规律、板岩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合理的板岩抗剪强度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摘要:
煤炭开采中多种采动影响区包括老采空区、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规划区)等几种类型。本文对晋东南至南阳段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途经山西煤田采空区和规划区,评价规划区煤层开采对已建输电杆塔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现场收集的资料,利用FLAC3D 数值方法对特高压线路N177输电杆塔下部3号煤层进行开采模拟,并在3号煤层已经开采条件下,进行9号煤层复采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9号煤层复采将对输电杆塔地基稳定性造成影响,地表最大沉降为1.15m,输电杆塔基础沿线最大倾斜为5.7,开采过程中如杆塔基础不采取抗变形措施,杆塔基础倾斜将会危及到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稳定。 煤炭开采中多种采动影响区包括老采空区、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规划区)等几种类型。本文对晋东南至南阳段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途经山西煤田采空区和规划区,评价规划区煤层开采对已建输电杆塔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现场收集的资料,利用FLAC3D 数值方法对特高压线路N177输电杆塔下部3号煤层进行开采模拟,并在3号煤层已经开采条件下,进行9号煤层复采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9号煤层复采将对输电杆塔地基稳定性造成影响,地表最大沉降为1.15m,输电杆塔基础沿线最大倾斜为5.7,开采过程中如杆塔基础不采取抗变形措施,杆塔基础倾斜将会危及到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稳定。
摘要:
在滑坡动态变形监测中一般会在滑坡体上布置多个传感器,以进行综合观测。目前的监测模型仅依靠某个关键点的数据进行评判分析,容易造成原始数据信息的流失,且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监测数据的整合,并未考虑传感器自身的因素,引起融合结果的不精确。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引入多传感器估值融合理论,选用误差均方差为评价指标,证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优于任意单一数据评价方法后,采用较高级的决策级融合方法,将其应用于西南某滑坡动态变形的监测分析,融合后的数据较为理想,消除了融合前数据的矛盾性和不准确性,获得了被测对象的一致性描述和解释。经分析知:该滑坡的整体位移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且年均下滑速度也呈现上涨趋势,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自监测之日起至今,由位移信息反映出该滑坡形变经历了以下4个不同的时期: 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的缓慢变形期;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的匀速变形期;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的加速变形期; 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的急剧变形期,这符合滑坡的工程特性依时性变化规律。另外, 2个不同时期的交接位置,大多发生在8月与9月间,这最主要是因为该时期当地的降雨量比较大,由此反映出降雨入渗是引起该滑坡发生位移变形的主要因素,亦符合滑坡的一般自然规律。同时证明了该方法在滑坡动态变形监测与分析中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在滑坡动态变形监测中一般会在滑坡体上布置多个传感器,以进行综合观测。目前的监测模型仅依靠某个关键点的数据进行评判分析,容易造成原始数据信息的流失,且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监测数据的整合,并未考虑传感器自身的因素,引起融合结果的不精确。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引入多传感器估值融合理论,选用误差均方差为评价指标,证明多源数据融合方法优于任意单一数据评价方法后,采用较高级的决策级融合方法,将其应用于西南某滑坡动态变形的监测分析,融合后的数据较为理想,消除了融合前数据的矛盾性和不准确性,获得了被测对象的一致性描述和解释。经分析知:该滑坡的整体位移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且年均下滑速度也呈现上涨趋势,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自监测之日起至今,由位移信息反映出该滑坡形变经历了以下4个不同的时期: 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的缓慢变形期;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的匀速变形期;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的加速变形期; 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的急剧变形期,这符合滑坡的工程特性依时性变化规律。另外, 2个不同时期的交接位置,大多发生在8月与9月间,这最主要是因为该时期当地的降雨量比较大,由此反映出降雨入渗是引起该滑坡发生位移变形的主要因素,亦符合滑坡的一般自然规律。同时证明了该方法在滑坡动态变形监测与分析中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摘要:
南京地铁3号线将穿越岗谷地和岩溶区,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几大难题之一。经过初步勘查,发现其中某段有多处溶洞。该段地处闹市区,交通流量大,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多,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为了查明研究区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地质构造条件,经综合比选,采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岩溶勘察,测量方法选择温纳剖面法。测量过程中将部分电极勘察点布设于沥青或混凝土路面上,接地条件相对较差,采用常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反演),与实际钻探结果误差较大,不宜使用。因此在测量中采用改进电极与地面耦合条件以及加大供电电压的方法,提高电流穿透力,同时对所测数据直接绘制成等值线图。根据等值线图中低电阻率分布特征推断岩溶发育情况,其结果与钻探结果较为吻合,取得了较好效果。经与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和钻孔资料对比分析,查明沿线岩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物探方法具有多解性,在开始物探工作之前,应对研究区地质和构造条件进行野外调查,对岩溶发育特征进行地质分析,以便更好的指导物探布线和数据解译工作; 当接地条件较差时,可以采取堆土、洒水等方法解决电极耦合问题; 对于数据反演解译存在误差时,可直接利用视电阻率等值线图进行解译,推测溶洞分布。 南京地铁3号线将穿越岗谷地和岩溶区,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几大难题之一。经过初步勘查,发现其中某段有多处溶洞。该段地处闹市区,交通流量大,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多,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为了查明研究区岩溶发育情况,结合地质构造条件,经综合比选,采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岩溶勘察,测量方法选择温纳剖面法。测量过程中将部分电极勘察点布设于沥青或混凝土路面上,接地条件相对较差,采用常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反演),与实际钻探结果误差较大,不宜使用。因此在测量中采用改进电极与地面耦合条件以及加大供电电压的方法,提高电流穿透力,同时对所测数据直接绘制成等值线图。根据等值线图中低电阻率分布特征推断岩溶发育情况,其结果与钻探结果较为吻合,取得了较好效果。经与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和钻孔资料对比分析,查明沿线岩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物探方法具有多解性,在开始物探工作之前,应对研究区地质和构造条件进行野外调查,对岩溶发育特征进行地质分析,以便更好的指导物探布线和数据解译工作; 当接地条件较差时,可以采取堆土、洒水等方法解决电极耦合问题; 对于数据反演解译存在误差时,可直接利用视电阻率等值线图进行解译,推测溶洞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