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19卷 第5期
2011, 19(5): 637-641.
摘要:
巷道围岩区域划分和分析是确定巷道里锚杆支护、松散地压的主要依据。巷道围岩位移是煤矿巷道断面设计、确定变形地压等的主要根据。本文采用Hoek-Brown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方程通过对侧压力系数为1的圆形理想巷道的巷道围岩进行弹塑性分析。通过上述计算求出围岩巷道的塑性半径、应力及位移,与目前广泛采用的以Mohr-Coulomb为屈服强度准则的修正的芬纳公式作为比较。 巷道围岩区域划分和分析是确定巷道里锚杆支护、松散地压的主要依据。巷道围岩位移是煤矿巷道断面设计、确定变形地压等的主要根据。本文采用Hoek-Brown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方程通过对侧压力系数为1的圆形理想巷道的巷道围岩进行弹塑性分析。通过上述计算求出围岩巷道的塑性半径、应力及位移,与目前广泛采用的以Mohr-Coulomb为屈服强度准则的修正的芬纳公式作为比较。
巷道围岩区域划分和分析是确定巷道里锚杆支护、松散地压的主要依据。巷道围岩位移是煤矿巷道断面设计、确定变形地压等的主要根据。本文采用Hoek-Brown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方程通过对侧压力系数为1的圆形理想巷道的巷道围岩进行弹塑性分析。通过上述计算求出围岩巷道的塑性半径、应力及位移,与目前广泛采用的以Mohr-Coulomb为屈服强度准则的修正的芬纳公式作为比较。 巷道围岩区域划分和分析是确定巷道里锚杆支护、松散地压的主要依据。巷道围岩位移是煤矿巷道断面设计、确定变形地压等的主要根据。本文采用Hoek-Brown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方程通过对侧压力系数为1的圆形理想巷道的巷道围岩进行弹塑性分析。通过上述计算求出围岩巷道的塑性半径、应力及位移,与目前广泛采用的以Mohr-Coulomb为屈服强度准则的修正的芬纳公式作为比较。
2011, 19(5): 642-647.
摘要:
变形参数是岩体工程变形计算、稳定性评价的前提,岩体变形参数的合理取值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岩体力学参数存在随研究尺度不同而变化的特性,被称之为岩体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因此由室内试验获取的岩石力学参数,甚至现场试验获取的岩体力学参数,均代表不了岩体工程尺度实际的力学特性,不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为获取能够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岩体力学参数,有必要对岩体力学参数随尺度的变化规律及产生机理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多尺度方法研究了裂隙岩体变形参数的尺寸效应,采用室内试验、现场承压板试验、波速测试、数值模拟、位移反演分析等不同尺度的研究方法,获取了不同尺度的岩体力学参数。研究表明随着岩体尺寸的增加,岩体变形模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由回归分析得到了岩体变形参数与尺度之间的拟合关系式,当岩体尺寸大于30m后,岩体变形模量减小的趋势逐渐趋于稳定,由此确定了该工程岩体宏观变形模量及REV尺度。在此基础上,对裂隙岩体变形模量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进行探讨,表明岩体变形参数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主要是由于不同尺度岩体所涵盖的裂隙尺度不同所造成,节理岩体的REV尺度约为典型结构面迹长的3倍左右。基于多种试验方法成果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研究岩体变形参数的尺寸效应是一种新的尝试,为该工程岩体力学参数的合理取值提供了依据,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变形参数是岩体工程变形计算、稳定性评价的前提,岩体变形参数的合理取值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岩体力学参数存在随研究尺度不同而变化的特性,被称之为岩体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因此由室内试验获取的岩石力学参数,甚至现场试验获取的岩体力学参数,均代表不了岩体工程尺度实际的力学特性,不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为获取能够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岩体力学参数,有必要对岩体力学参数随尺度的变化规律及产生机理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多尺度方法研究了裂隙岩体变形参数的尺寸效应,采用室内试验、现场承压板试验、波速测试、数值模拟、位移反演分析等不同尺度的研究方法,获取了不同尺度的岩体力学参数。研究表明随着岩体尺寸的增加,岩体变形模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由回归分析得到了岩体变形参数与尺度之间的拟合关系式,当岩体尺寸大于30m后,岩体变形模量减小的趋势逐渐趋于稳定,由此确定了该工程岩体宏观变形模量及REV尺度。在此基础上,对裂隙岩体变形模量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进行探讨,表明岩体变形参数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主要是由于不同尺度岩体所涵盖的裂隙尺度不同所造成,节理岩体的REV尺度约为典型结构面迹长的3倍左右。基于多种试验方法成果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研究岩体变形参数的尺寸效应是一种新的尝试,为该工程岩体力学参数的合理取值提供了依据,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变形参数是岩体工程变形计算、稳定性评价的前提,岩体变形参数的合理取值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岩体力学参数存在随研究尺度不同而变化的特性,被称之为岩体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因此由室内试验获取的岩石力学参数,甚至现场试验获取的岩体力学参数,均代表不了岩体工程尺度实际的力学特性,不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为获取能够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岩体力学参数,有必要对岩体力学参数随尺度的变化规律及产生机理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多尺度方法研究了裂隙岩体变形参数的尺寸效应,采用室内试验、现场承压板试验、波速测试、数值模拟、位移反演分析等不同尺度的研究方法,获取了不同尺度的岩体力学参数。研究表明随着岩体尺寸的增加,岩体变形模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由回归分析得到了岩体变形参数与尺度之间的拟合关系式,当岩体尺寸大于30m后,岩体变形模量减小的趋势逐渐趋于稳定,由此确定了该工程岩体宏观变形模量及REV尺度。在此基础上,对裂隙岩体变形模量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进行探讨,表明岩体变形参数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主要是由于不同尺度岩体所涵盖的裂隙尺度不同所造成,节理岩体的REV尺度约为典型结构面迹长的3倍左右。基于多种试验方法成果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研究岩体变形参数的尺寸效应是一种新的尝试,为该工程岩体力学参数的合理取值提供了依据,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变形参数是岩体工程变形计算、稳定性评价的前提,岩体变形参数的合理取值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由于岩体力学参数存在随研究尺度不同而变化的特性,被称之为岩体力学参数的尺寸效应,因此由室内试验获取的岩石力学参数,甚至现场试验获取的岩体力学参数,均代表不了岩体工程尺度实际的力学特性,不能直接用于工程实际。为获取能够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岩体力学参数,有必要对岩体力学参数随尺度的变化规律及产生机理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多尺度方法研究了裂隙岩体变形参数的尺寸效应,采用室内试验、现场承压板试验、波速测试、数值模拟、位移反演分析等不同尺度的研究方法,获取了不同尺度的岩体力学参数。研究表明随着岩体尺寸的增加,岩体变形模量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由回归分析得到了岩体变形参数与尺度之间的拟合关系式,当岩体尺寸大于30m后,岩体变形模量减小的趋势逐渐趋于稳定,由此确定了该工程岩体宏观变形模量及REV尺度。在此基础上,对裂隙岩体变形模量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进行探讨,表明岩体变形参数尺寸效应的产生机理主要是由于不同尺度岩体所涵盖的裂隙尺度不同所造成,节理岩体的REV尺度约为典型结构面迹长的3倍左右。基于多种试验方法成果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研究岩体变形参数的尺寸效应是一种新的尝试,为该工程岩体力学参数的合理取值提供了依据,并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2011, 19(5): 648-655.
摘要:
传统的RMR法采用固定评估因素、固定评分方式进行岩体分级,其评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岩体分级效果差。为了改变RMR法存在的不足,本文在参考RMR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将AHP法应用于岩体分级的方案,给出了模型计算流程。将岩体分级看作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可随机加入或减少影响岩体质量的评估因素,集合专家的意见重新确定各评估因素的权重值、建立相应的评分准则,然后通过迭代法计算岩体质量总评分再进行岩体分级。针对AHP法无法解决的模糊问题,在模型计算流程中引入了模糊理论进行相关处理,并编程实现该流程。最后将此方案应用于大湾隧道进行岩体分级,分级结果与RMR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糊AHP法的岩体分级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传统的RMR法采用固定评估因素、固定评分方式进行岩体分级,其评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岩体分级效果差。为了改变RMR法存在的不足,本文在参考RMR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将AHP法应用于岩体分级的方案,给出了模型计算流程。将岩体分级看作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可随机加入或减少影响岩体质量的评估因素,集合专家的意见重新确定各评估因素的权重值、建立相应的评分准则,然后通过迭代法计算岩体质量总评分再进行岩体分级。针对AHP法无法解决的模糊问题,在模型计算流程中引入了模糊理论进行相关处理,并编程实现该流程。最后将此方案应用于大湾隧道进行岩体分级,分级结果与RMR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糊AHP法的岩体分级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传统的RMR法采用固定评估因素、固定评分方式进行岩体分级,其评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岩体分级效果差。为了改变RMR法存在的不足,本文在参考RMR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将AHP法应用于岩体分级的方案,给出了模型计算流程。将岩体分级看作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可随机加入或减少影响岩体质量的评估因素,集合专家的意见重新确定各评估因素的权重值、建立相应的评分准则,然后通过迭代法计算岩体质量总评分再进行岩体分级。针对AHP法无法解决的模糊问题,在模型计算流程中引入了模糊理论进行相关处理,并编程实现该流程。最后将此方案应用于大湾隧道进行岩体分级,分级结果与RMR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糊AHP法的岩体分级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传统的RMR法采用固定评估因素、固定评分方式进行岩体分级,其评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岩体分级效果差。为了改变RMR法存在的不足,本文在参考RMR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将AHP法应用于岩体分级的方案,给出了模型计算流程。将岩体分级看作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可随机加入或减少影响岩体质量的评估因素,集合专家的意见重新确定各评估因素的权重值、建立相应的评分准则,然后通过迭代法计算岩体质量总评分再进行岩体分级。针对AHP法无法解决的模糊问题,在模型计算流程中引入了模糊理论进行相关处理,并编程实现该流程。最后将此方案应用于大湾隧道进行岩体分级,分级结果与RMR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模糊AHP法的岩体分级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2011, 19(5): 656-663.
摘要: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地质环境尤其是地下水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在城区和郊区分别设立长期监测站,采用PR2对南京地区2009年6~9月期间典型地表环境下1m内土体含水量的日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含水量的日变化规律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其对日气候因素的敏感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城区土体的含水量受气候的影响程度在总体上弱于郊区; 通过对比,城市土体中的含水量普遍低于郊区,存在明显的城市干岛效应,在6~9月期间,平均干岛强度为-9.1%,日最大干岛强度达-20.7%,月最大平均干岛强度出现在7月,达-17.0%,月最小平均干岛强度出现在9月,只有-8.5%; 在不同的地表环境下,土体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其中水泥环境下土体剖面平均含水量最小,其次是草地环境和裸土环境,说明城区水泥地面对城市干岛效应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6~9月期间,城区土体剖面平均含水量为裸土环境(26.9%)水泥环境(25.6%)草地环境(17.5%),而郊区为草地环境(37.6%)裸土环境(37.0%)水泥环境(36.0%),其中城郊平均含水量差值最大的为草地环境,其次为水泥环境和裸土环境。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地质环境尤其是地下水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在城区和郊区分别设立长期监测站,采用PR2对南京地区2009年6~9月期间典型地表环境下1m内土体含水量的日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含水量的日变化规律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其对日气候因素的敏感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城区土体的含水量受气候的影响程度在总体上弱于郊区; 通过对比,城市土体中的含水量普遍低于郊区,存在明显的城市干岛效应,在6~9月期间,平均干岛强度为-9.1%,日最大干岛强度达-20.7%,月最大平均干岛强度出现在7月,达-17.0%,月最小平均干岛强度出现在9月,只有-8.5%; 在不同的地表环境下,土体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其中水泥环境下土体剖面平均含水量最小,其次是草地环境和裸土环境,说明城区水泥地面对城市干岛效应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6~9月期间,城区土体剖面平均含水量为裸土环境(26.9%)水泥环境(25.6%)草地环境(17.5%),而郊区为草地环境(37.6%)裸土环境(37.0%)水泥环境(36.0%),其中城郊平均含水量差值最大的为草地环境,其次为水泥环境和裸土环境。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地质环境尤其是地下水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在城区和郊区分别设立长期监测站,采用PR2对南京地区2009年6~9月期间典型地表环境下1m内土体含水量的日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含水量的日变化规律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其对日气候因素的敏感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城区土体的含水量受气候的影响程度在总体上弱于郊区; 通过对比,城市土体中的含水量普遍低于郊区,存在明显的城市干岛效应,在6~9月期间,平均干岛强度为-9.1%,日最大干岛强度达-20.7%,月最大平均干岛强度出现在7月,达-17.0%,月最小平均干岛强度出现在9月,只有-8.5%; 在不同的地表环境下,土体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其中水泥环境下土体剖面平均含水量最小,其次是草地环境和裸土环境,说明城区水泥地面对城市干岛效应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6~9月期间,城区土体剖面平均含水量为裸土环境(26.9%)水泥环境(25.6%)草地环境(17.5%),而郊区为草地环境(37.6%)裸土环境(37.0%)水泥环境(36.0%),其中城郊平均含水量差值最大的为草地环境,其次为水泥环境和裸土环境。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地质环境尤其是地下水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在城区和郊区分别设立长期监测站,采用PR2对南京地区2009年6~9月期间典型地表环境下1m内土体含水量的日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含水量的日变化规律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制约,其对日气候因素的敏感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城区土体的含水量受气候的影响程度在总体上弱于郊区; 通过对比,城市土体中的含水量普遍低于郊区,存在明显的城市干岛效应,在6~9月期间,平均干岛强度为-9.1%,日最大干岛强度达-20.7%,月最大平均干岛强度出现在7月,达-17.0%,月最小平均干岛强度出现在9月,只有-8.5%; 在不同的地表环境下,土体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其中水泥环境下土体剖面平均含水量最小,其次是草地环境和裸土环境,说明城区水泥地面对城市干岛效应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6~9月期间,城区土体剖面平均含水量为裸土环境(26.9%)水泥环境(25.6%)草地环境(17.5%),而郊区为草地环境(37.6%)裸土环境(37.0%)水泥环境(36.0%),其中城郊平均含水量差值最大的为草地环境,其次为水泥环境和裸土环境。
2011, 19(5): 664-668.
摘要:
岩爆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和猛烈性,常给地下工程建设带来灾害性破坏,因此,岩爆预测研究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岩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采用传统的指标和评价办法很难系统地考虑诸多因素,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建立起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灰色关联系统通过分析洞室围岩应力、岩性条件和能量条件等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选取岩石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能量指数和洞壁最大切向应力作为岩爆预测的评判指标,建立了岩爆预测的灰色关联系统分析模型。在基于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所建立的灰色关联模型对典型工程的岩爆类型进行了判定,评价结果表明:(1)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能够考虑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判别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本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2)与其它判别岩爆的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更具有实用价值,并可通过选用参考序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来提高岩爆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岩爆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和猛烈性,常给地下工程建设带来灾害性破坏,因此,岩爆预测研究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岩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采用传统的指标和评价办法很难系统地考虑诸多因素,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建立起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灰色关联系统通过分析洞室围岩应力、岩性条件和能量条件等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选取岩石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能量指数和洞壁最大切向应力作为岩爆预测的评判指标,建立了岩爆预测的灰色关联系统分析模型。在基于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所建立的灰色关联模型对典型工程的岩爆类型进行了判定,评价结果表明:(1)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能够考虑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判别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本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2)与其它判别岩爆的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更具有实用价值,并可通过选用参考序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来提高岩爆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岩爆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和猛烈性,常给地下工程建设带来灾害性破坏,因此,岩爆预测研究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岩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采用传统的指标和评价办法很难系统地考虑诸多因素,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建立起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灰色关联系统通过分析洞室围岩应力、岩性条件和能量条件等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选取岩石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能量指数和洞壁最大切向应力作为岩爆预测的评判指标,建立了岩爆预测的灰色关联系统分析模型。在基于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所建立的灰色关联模型对典型工程的岩爆类型进行了判定,评价结果表明:(1)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能够考虑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判别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本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2)与其它判别岩爆的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更具有实用价值,并可通过选用参考序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来提高岩爆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岩爆由于其发生的突然性和猛烈性,常给地下工程建设带来灾害性破坏,因此,岩爆预测研究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岩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采用传统的指标和评价办法很难系统地考虑诸多因素,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建立起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灰色关联系统通过分析洞室围岩应力、岩性条件和能量条件等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选取岩石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能量指数和洞壁最大切向应力作为岩爆预测的评判指标,建立了岩爆预测的灰色关联系统分析模型。在基于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所建立的灰色关联模型对典型工程的岩爆类型进行了判定,评价结果表明:(1)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能够考虑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判别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本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2)与其它判别岩爆的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原理简单,可操作性强,更具有实用价值,并可通过选用参考序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来提高岩爆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11, 19(5): 669-673.
摘要:
隧道的超欠挖对衬砌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研究其规律,对于掌握围岩受力,确保施工安全,具有深远意义。隧道断面轮廓超欠挖序列具有统计自相似性,根据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的特点,本文给出了利用小波理论估计分维数的方法。选定恰当的小波函数和分解层数,对隧道围岩断面的整体轮廓、拱顶和边墙的超欠挖序列分别进分形维数的小波分析估算,结果安全可靠。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设计围岩类别与断面轮廓曲线分形维数估计值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简明分析了断面轮廓分形维数与围岩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隧道的超欠挖对衬砌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研究其规律,对于掌握围岩受力,确保施工安全,具有深远意义。隧道断面轮廓超欠挖序列具有统计自相似性,根据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的特点,本文给出了利用小波理论估计分维数的方法。选定恰当的小波函数和分解层数,对隧道围岩断面的整体轮廓、拱顶和边墙的超欠挖序列分别进分形维数的小波分析估算,结果安全可靠。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设计围岩类别与断面轮廓曲线分形维数估计值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简明分析了断面轮廓分形维数与围岩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隧道的超欠挖对衬砌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研究其规律,对于掌握围岩受力,确保施工安全,具有深远意义。隧道断面轮廓超欠挖序列具有统计自相似性,根据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的特点,本文给出了利用小波理论估计分维数的方法。选定恰当的小波函数和分解层数,对隧道围岩断面的整体轮廓、拱顶和边墙的超欠挖序列分别进分形维数的小波分析估算,结果安全可靠。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设计围岩类别与断面轮廓曲线分形维数估计值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简明分析了断面轮廓分形维数与围岩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隧道的超欠挖对衬砌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研究其规律,对于掌握围岩受力,确保施工安全,具有深远意义。隧道断面轮廓超欠挖序列具有统计自相似性,根据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的特点,本文给出了利用小波理论估计分维数的方法。选定恰当的小波函数和分解层数,对隧道围岩断面的整体轮廓、拱顶和边墙的超欠挖序列分别进分形维数的小波分析估算,结果安全可靠。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设计围岩类别与断面轮廓曲线分形维数估计值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简明分析了断面轮廓分形维数与围岩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2011, 19(5): 674-684.
摘要:
大光包滑坡位于四川省安县高川乡,是汶川Ms 8.0级地震触发的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本文采用震前和震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对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进行了4期遥感图像对比解译和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和地面测绘,对滑坡分区、滑面形态、剪出口位置及滑坡体体积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滑坡划分为滑源区、滑坡洼地区、主滑体堆积区、下游堆积区、上游堆积区和前缘堆积区,其中,主滑坡堆积区基本保持了母岩原有结构形态,其岩层产状与基岩大体一致,未明显解体,出露长1100m,宽490m,平均厚215m,体积达4.64109m3。对比了滑动前后的地形、地貌,以及原矿硐、矿渣、工棚等的位置变化,确定了滑坡边界、滑动方向,滑动距离达1.75km。本文建立了大光包滑坡区1: 5000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了滑坡堆积区平面分布面积及最大堆积厚度,采用AutoCAD软件分别建立了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及滑面的三维实体模型,计算出大光包滑坡最大纵长约4.3km,横宽约3.5km,最大厚度约550m,体积约为11.52~11.99109m3,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近百年来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滑坡之一。 大光包滑坡位于四川省安县高川乡,是汶川Ms 8.0级地震触发的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本文采用震前和震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对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进行了4期遥感图像对比解译和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和地面测绘,对滑坡分区、滑面形态、剪出口位置及滑坡体体积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滑坡划分为滑源区、滑坡洼地区、主滑体堆积区、下游堆积区、上游堆积区和前缘堆积区,其中,主滑坡堆积区基本保持了母岩原有结构形态,其岩层产状与基岩大体一致,未明显解体,出露长1100m,宽490m,平均厚215m,体积达4.64109m3。对比了滑动前后的地形、地貌,以及原矿硐、矿渣、工棚等的位置变化,确定了滑坡边界、滑动方向,滑动距离达1.75km。本文建立了大光包滑坡区1: 5000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了滑坡堆积区平面分布面积及最大堆积厚度,采用AutoCAD软件分别建立了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及滑面的三维实体模型,计算出大光包滑坡最大纵长约4.3km,横宽约3.5km,最大厚度约550m,体积约为11.52~11.99109m3,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近百年来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滑坡之一。
大光包滑坡位于四川省安县高川乡,是汶川Ms 8.0级地震触发的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本文采用震前和震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对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进行了4期遥感图像对比解译和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和地面测绘,对滑坡分区、滑面形态、剪出口位置及滑坡体体积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滑坡划分为滑源区、滑坡洼地区、主滑体堆积区、下游堆积区、上游堆积区和前缘堆积区,其中,主滑坡堆积区基本保持了母岩原有结构形态,其岩层产状与基岩大体一致,未明显解体,出露长1100m,宽490m,平均厚215m,体积达4.64109m3。对比了滑动前后的地形、地貌,以及原矿硐、矿渣、工棚等的位置变化,确定了滑坡边界、滑动方向,滑动距离达1.75km。本文建立了大光包滑坡区1: 5000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了滑坡堆积区平面分布面积及最大堆积厚度,采用AutoCAD软件分别建立了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及滑面的三维实体模型,计算出大光包滑坡最大纵长约4.3km,横宽约3.5km,最大厚度约550m,体积约为11.52~11.99109m3,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近百年来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滑坡之一。 大光包滑坡位于四川省安县高川乡,是汶川Ms 8.0级地震触发的规模最大的巨型滑坡。本文采用震前和震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对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进行了4期遥感图像对比解译和分析,结合现场调查和地面测绘,对滑坡分区、滑面形态、剪出口位置及滑坡体体积进行了初步研究。将滑坡划分为滑源区、滑坡洼地区、主滑体堆积区、下游堆积区、上游堆积区和前缘堆积区,其中,主滑坡堆积区基本保持了母岩原有结构形态,其岩层产状与基岩大体一致,未明显解体,出露长1100m,宽490m,平均厚215m,体积达4.64109m3。对比了滑动前后的地形、地貌,以及原矿硐、矿渣、工棚等的位置变化,确定了滑坡边界、滑动方向,滑动距离达1.75km。本文建立了大光包滑坡区1: 5000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了滑坡堆积区平面分布面积及最大堆积厚度,采用AutoCAD软件分别建立了大光包滑坡滑动前后及滑面的三维实体模型,计算出大光包滑坡最大纵长约4.3km,横宽约3.5km,最大厚度约550m,体积约为11.52~11.99109m3,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近百年来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滑坡之一。
2011, 19(5): 685-696.
摘要:
青海省玉树县Ms7.1级地震不仅造成了玉树县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房屋变形破坏,而且还引发了地质灾害、地貌景观损毁、含水层结构破坏及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地表破裂、岩土体物性指标改变等地质环境破坏现象。野外调查分析表明:(1)玉树地震地质环境破坏现象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地震地表破裂,山体松动拉裂和振动压密裂缝等地裂缝,地震液化以及文物、地貌景观破坏; (2)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着手,包括崩塌分布特征,滑坡分布特征,泥石流分布特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布特征,分析论述玉树4 14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统计数据表明玉树4 14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与发震断裂地表断裂长度及发震断裂上、下盘关系密切; (3)以地震断裂地表破裂结构面为线性参照物,结合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破坏表现形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密度将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三级,借以寻求拟定相应有效的地震地质作用下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排(调)查及治理工作范围和技术思想; (4)玉树地震活动带沿线古地震滑坡发育,且多呈抛撒状。通过对玉树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对制定抗震救灾工作方案及抗震加固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青海省玉树县Ms7.1级地震不仅造成了玉树县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房屋变形破坏,而且还引发了地质灾害、地貌景观损毁、含水层结构破坏及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地表破裂、岩土体物性指标改变等地质环境破坏现象。野外调查分析表明:(1)玉树地震地质环境破坏现象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地震地表破裂,山体松动拉裂和振动压密裂缝等地裂缝,地震液化以及文物、地貌景观破坏; (2)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着手,包括崩塌分布特征,滑坡分布特征,泥石流分布特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布特征,分析论述玉树4 14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统计数据表明玉树4 14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与发震断裂地表断裂长度及发震断裂上、下盘关系密切; (3)以地震断裂地表破裂结构面为线性参照物,结合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破坏表现形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密度将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三级,借以寻求拟定相应有效的地震地质作用下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排(调)查及治理工作范围和技术思想; (4)玉树地震活动带沿线古地震滑坡发育,且多呈抛撒状。通过对玉树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对制定抗震救灾工作方案及抗震加固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青海省玉树县Ms7.1级地震不仅造成了玉树县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房屋变形破坏,而且还引发了地质灾害、地貌景观损毁、含水层结构破坏及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地表破裂、岩土体物性指标改变等地质环境破坏现象。野外调查分析表明:(1)玉树地震地质环境破坏现象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地震地表破裂,山体松动拉裂和振动压密裂缝等地裂缝,地震液化以及文物、地貌景观破坏; (2)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着手,包括崩塌分布特征,滑坡分布特征,泥石流分布特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布特征,分析论述玉树4 14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统计数据表明玉树4 14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与发震断裂地表断裂长度及发震断裂上、下盘关系密切; (3)以地震断裂地表破裂结构面为线性参照物,结合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破坏表现形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密度将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三级,借以寻求拟定相应有效的地震地质作用下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排(调)查及治理工作范围和技术思想; (4)玉树地震活动带沿线古地震滑坡发育,且多呈抛撒状。通过对玉树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对制定抗震救灾工作方案及抗震加固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青海省玉树县Ms7.1级地震不仅造成了玉树县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房屋变形破坏,而且还引发了地质灾害、地貌景观损毁、含水层结构破坏及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地表破裂、岩土体物性指标改变等地质环境破坏现象。野外调查分析表明:(1)玉树地震地质环境破坏现象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地震地表破裂,山体松动拉裂和振动压密裂缝等地裂缝,地震液化以及文物、地貌景观破坏; (2)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着手,包括崩塌分布特征,滑坡分布特征,泥石流分布特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布特征,分析论述玉树4 14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统计数据表明玉树4 14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与发震断裂地表断裂长度及发震断裂上、下盘关系密切; (3)以地震断裂地表破裂结构面为线性参照物,结合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破坏表现形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密度将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三级,借以寻求拟定相应有效的地震地质作用下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排(调)查及治理工作范围和技术思想; (4)玉树地震活动带沿线古地震滑坡发育,且多呈抛撒状。通过对玉树地震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对制定抗震救灾工作方案及抗震加固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11, 19(5): 697-702.
摘要: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堆山造景工程越来越多,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堆山造景工程多是利用工程弃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填筑在不能用于城市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上。这样既能使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废弃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又能很好地美化城市环境。因此,堆山工程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美化居住环境的一种新时尚。然而这些不适宜作为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地质条件一般较为复杂,且距其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很近,同时堆山造景工程往往荷载量和堆载面积很大,远不同于一般工程,如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例如苏南某市堆山工程,建设在软土地基上,设计高度54m,当堆到40m时,突然发生大规模垮塌事故,一度造成工程停滞,给周围道路及建筑造成安全隐患。本文通过相关试验和计算,对其堆山工程发生坍塌事故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认为该工程的地基处理采用砂井方法不能满足工程要求,由于填筑荷载达760kPa,大大超过地基承载力,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失稳破坏,加之施工速度过快,无法使填土很好地固结,最终导致了填筑山体整体垮塌事故。通过对该堆山事故分析,初步认为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堆山工程,要保证安全必需满足二个条件,第一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堆载要求,否则需结合荷载形式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 第二在施工时基础的沉降特别是沉降差应控制在一定范围。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堆山造景工程越来越多,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堆山造景工程多是利用工程弃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填筑在不能用于城市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上。这样既能使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废弃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又能很好地美化城市环境。因此,堆山工程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美化居住环境的一种新时尚。然而这些不适宜作为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地质条件一般较为复杂,且距其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很近,同时堆山造景工程往往荷载量和堆载面积很大,远不同于一般工程,如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例如苏南某市堆山工程,建设在软土地基上,设计高度54m,当堆到40m时,突然发生大规模垮塌事故,一度造成工程停滞,给周围道路及建筑造成安全隐患。本文通过相关试验和计算,对其堆山工程发生坍塌事故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认为该工程的地基处理采用砂井方法不能满足工程要求,由于填筑荷载达760kPa,大大超过地基承载力,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失稳破坏,加之施工速度过快,无法使填土很好地固结,最终导致了填筑山体整体垮塌事故。通过对该堆山事故分析,初步认为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堆山工程,要保证安全必需满足二个条件,第一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堆载要求,否则需结合荷载形式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 第二在施工时基础的沉降特别是沉降差应控制在一定范围。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堆山造景工程越来越多,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堆山造景工程多是利用工程弃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填筑在不能用于城市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上。这样既能使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废弃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又能很好地美化城市环境。因此,堆山工程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美化居住环境的一种新时尚。然而这些不适宜作为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地质条件一般较为复杂,且距其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很近,同时堆山造景工程往往荷载量和堆载面积很大,远不同于一般工程,如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例如苏南某市堆山工程,建设在软土地基上,设计高度54m,当堆到40m时,突然发生大规模垮塌事故,一度造成工程停滞,给周围道路及建筑造成安全隐患。本文通过相关试验和计算,对其堆山工程发生坍塌事故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认为该工程的地基处理采用砂井方法不能满足工程要求,由于填筑荷载达760kPa,大大超过地基承载力,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失稳破坏,加之施工速度过快,无法使填土很好地固结,最终导致了填筑山体整体垮塌事故。通过对该堆山事故分析,初步认为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堆山工程,要保证安全必需满足二个条件,第一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堆载要求,否则需结合荷载形式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 第二在施工时基础的沉降特别是沉降差应控制在一定范围。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堆山造景工程越来越多,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堆山造景工程多是利用工程弃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填筑在不能用于城市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上。这样既能使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废弃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又能很好地美化城市环境。因此,堆山工程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美化居住环境的一种新时尚。然而这些不适宜作为工程建设的废弃土地,地质条件一般较为复杂,且距其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很近,同时堆山造景工程往往荷载量和堆载面积很大,远不同于一般工程,如处理不当极易诱发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例如苏南某市堆山工程,建设在软土地基上,设计高度54m,当堆到40m时,突然发生大规模垮塌事故,一度造成工程停滞,给周围道路及建筑造成安全隐患。本文通过相关试验和计算,对其堆山工程发生坍塌事故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认为该工程的地基处理采用砂井方法不能满足工程要求,由于填筑荷载达760kPa,大大超过地基承载力,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失稳破坏,加之施工速度过快,无法使填土很好地固结,最终导致了填筑山体整体垮塌事故。通过对该堆山事故分析,初步认为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堆山工程,要保证安全必需满足二个条件,第一地基承载力必须满足堆载要求,否则需结合荷载形式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 第二在施工时基础的沉降特别是沉降差应控制在一定范围。
2011, 19(5): 703-711.
摘要:
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因其分布密集、继发性强、滑体结构难以区分而成为我国黄土高原最为复杂的滑坡灾害类型。本文在引入多级旋转滑坡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和工程勘察等手段,研究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多级旋转黄土滑坡的基本类型、特征和成因。提出了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和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2种滑坡模式和滑坡结构特征,其中,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主要包括超深层的旋转-平移型滑坡和深层旋转滑坡2种类型,滑体由近水平层状厚层黄土、高阶地砾石层和上新世的红色砂质硬黏土层组成,多属于大型滑坡; 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主要包括中浅层旋转黄土层内滑坡和顺层多级旋转黄土-泥岩滑坡2种类型。同时分析这类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新构造运动、河流的侧蚀、地层结构、灌溉以及季节性冻融作用,其中地下水的作用是目前最主要诱发因素。本文分析为该类滑坡成因机理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因其分布密集、继发性强、滑体结构难以区分而成为我国黄土高原最为复杂的滑坡灾害类型。本文在引入多级旋转滑坡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和工程勘察等手段,研究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多级旋转黄土滑坡的基本类型、特征和成因。提出了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和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2种滑坡模式和滑坡结构特征,其中,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主要包括超深层的旋转-平移型滑坡和深层旋转滑坡2种类型,滑体由近水平层状厚层黄土、高阶地砾石层和上新世的红色砂质硬黏土层组成,多属于大型滑坡; 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主要包括中浅层旋转黄土层内滑坡和顺层多级旋转黄土-泥岩滑坡2种类型。同时分析这类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新构造运动、河流的侧蚀、地层结构、灌溉以及季节性冻融作用,其中地下水的作用是目前最主要诱发因素。本文分析为该类滑坡成因机理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因其分布密集、继发性强、滑体结构难以区分而成为我国黄土高原最为复杂的滑坡灾害类型。本文在引入多级旋转滑坡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和工程勘察等手段,研究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多级旋转黄土滑坡的基本类型、特征和成因。提出了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和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2种滑坡模式和滑坡结构特征,其中,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主要包括超深层的旋转-平移型滑坡和深层旋转滑坡2种类型,滑体由近水平层状厚层黄土、高阶地砾石层和上新世的红色砂质硬黏土层组成,多属于大型滑坡; 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主要包括中浅层旋转黄土层内滑坡和顺层多级旋转黄土-泥岩滑坡2种类型。同时分析这类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新构造运动、河流的侧蚀、地层结构、灌溉以及季节性冻融作用,其中地下水的作用是目前最主要诱发因素。本文分析为该类滑坡成因机理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因其分布密集、继发性强、滑体结构难以区分而成为我国黄土高原最为复杂的滑坡灾害类型。本文在引入多级旋转滑坡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和工程勘察等手段,研究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多级旋转黄土滑坡的基本类型、特征和成因。提出了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和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2种滑坡模式和滑坡结构特征,其中,金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主要包括超深层的旋转-平移型滑坡和深层旋转滑坡2种类型,滑体由近水平层状厚层黄土、高阶地砾石层和上新世的红色砂质硬黏土层组成,多属于大型滑坡; 黑方台型多级旋转黄土滑坡主要包括中浅层旋转黄土层内滑坡和顺层多级旋转黄土-泥岩滑坡2种类型。同时分析这类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新构造运动、河流的侧蚀、地层结构、灌溉以及季节性冻融作用,其中地下水的作用是目前最主要诱发因素。本文分析为该类滑坡成因机理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011, 19(5): 712-718.
摘要:
罐滩滑坡是 512 地震诱发的典型反倾软弱基座滑坡,滑坡在地震过程中并未立即滑移,而是在震后余震和降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研究滑坡中下部软基在地震过程中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罐滩滑坡的地质结构为背景,建立了有无软弱基座2种结构斜坡的概化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揭示了斜坡在地震动力响应过程中的应力演化过程及其破裂的产生和延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在斜坡发生破坏之前,软弱基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起隔震作用,对斜坡的稳定有利; 一旦斜坡整体性遭到破坏,软弱基座的存在会加剧破裂面的延伸和贯通,最终导致形成滑坡。 罐滩滑坡是 512 地震诱发的典型反倾软弱基座滑坡,滑坡在地震过程中并未立即滑移,而是在震后余震和降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研究滑坡中下部软基在地震过程中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罐滩滑坡的地质结构为背景,建立了有无软弱基座2种结构斜坡的概化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揭示了斜坡在地震动力响应过程中的应力演化过程及其破裂的产生和延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在斜坡发生破坏之前,软弱基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起隔震作用,对斜坡的稳定有利; 一旦斜坡整体性遭到破坏,软弱基座的存在会加剧破裂面的延伸和贯通,最终导致形成滑坡。
罐滩滑坡是 512 地震诱发的典型反倾软弱基座滑坡,滑坡在地震过程中并未立即滑移,而是在震后余震和降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研究滑坡中下部软基在地震过程中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罐滩滑坡的地质结构为背景,建立了有无软弱基座2种结构斜坡的概化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揭示了斜坡在地震动力响应过程中的应力演化过程及其破裂的产生和延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在斜坡发生破坏之前,软弱基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起隔震作用,对斜坡的稳定有利; 一旦斜坡整体性遭到破坏,软弱基座的存在会加剧破裂面的延伸和贯通,最终导致形成滑坡。 罐滩滑坡是 512 地震诱发的典型反倾软弱基座滑坡,滑坡在地震过程中并未立即滑移,而是在震后余震和降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为研究滑坡中下部软基在地震过程中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罐滩滑坡的地质结构为背景,建立了有无软弱基座2种结构斜坡的概化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揭示了斜坡在地震动力响应过程中的应力演化过程及其破裂的产生和延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在斜坡发生破坏之前,软弱基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起隔震作用,对斜坡的稳定有利; 一旦斜坡整体性遭到破坏,软弱基座的存在会加剧破裂面的延伸和贯通,最终导致形成滑坡。
2011, 19(5): 719-724.
摘要:
循环荷载作用下边坡岩土体容易产生变形破坏,边坡各部位的破坏方式存在不同。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建立2个不同高度的边坡模型,分析了坡肩处质点分别在10Hz垂向压缩和水平剪切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运动轨迹特征,并依据物体受力运动与变形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坡肩潜在的破坏方式。研究表明: 2种加载方式下坡肩质点的运动轨迹均呈椭圆形,加载方式和坡高对坡肩质点的运动轨迹及边坡的潜在破坏方式都有一定影响。低边坡坡肩质点在垂向压缩循环荷载下主要表现为垂向振动,该处岩体发生拉破坏的可能性大; 在水平剪切循环作用下该质点主要表现为水平向振动,坡肩岩体发生剪破坏的可能性大。对高边坡而言,坡肩质点水平向与垂直向的振动幅值之差较低边坡坡肩质点的明显小,说明高边坡坡肩在这2种循环荷载最有可能产生拉剪破坏。 循环荷载作用下边坡岩土体容易产生变形破坏,边坡各部位的破坏方式存在不同。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建立2个不同高度的边坡模型,分析了坡肩处质点分别在10Hz垂向压缩和水平剪切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运动轨迹特征,并依据物体受力运动与变形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坡肩潜在的破坏方式。研究表明: 2种加载方式下坡肩质点的运动轨迹均呈椭圆形,加载方式和坡高对坡肩质点的运动轨迹及边坡的潜在破坏方式都有一定影响。低边坡坡肩质点在垂向压缩循环荷载下主要表现为垂向振动,该处岩体发生拉破坏的可能性大; 在水平剪切循环作用下该质点主要表现为水平向振动,坡肩岩体发生剪破坏的可能性大。对高边坡而言,坡肩质点水平向与垂直向的振动幅值之差较低边坡坡肩质点的明显小,说明高边坡坡肩在这2种循环荷载最有可能产生拉剪破坏。
循环荷载作用下边坡岩土体容易产生变形破坏,边坡各部位的破坏方式存在不同。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建立2个不同高度的边坡模型,分析了坡肩处质点分别在10Hz垂向压缩和水平剪切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运动轨迹特征,并依据物体受力运动与变形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坡肩潜在的破坏方式。研究表明: 2种加载方式下坡肩质点的运动轨迹均呈椭圆形,加载方式和坡高对坡肩质点的运动轨迹及边坡的潜在破坏方式都有一定影响。低边坡坡肩质点在垂向压缩循环荷载下主要表现为垂向振动,该处岩体发生拉破坏的可能性大; 在水平剪切循环作用下该质点主要表现为水平向振动,坡肩岩体发生剪破坏的可能性大。对高边坡而言,坡肩质点水平向与垂直向的振动幅值之差较低边坡坡肩质点的明显小,说明高边坡坡肩在这2种循环荷载最有可能产生拉剪破坏。 循环荷载作用下边坡岩土体容易产生变形破坏,边坡各部位的破坏方式存在不同。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建立2个不同高度的边坡模型,分析了坡肩处质点分别在10Hz垂向压缩和水平剪切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运动轨迹特征,并依据物体受力运动与变形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坡肩潜在的破坏方式。研究表明: 2种加载方式下坡肩质点的运动轨迹均呈椭圆形,加载方式和坡高对坡肩质点的运动轨迹及边坡的潜在破坏方式都有一定影响。低边坡坡肩质点在垂向压缩循环荷载下主要表现为垂向振动,该处岩体发生拉破坏的可能性大; 在水平剪切循环作用下该质点主要表现为水平向振动,坡肩岩体发生剪破坏的可能性大。对高边坡而言,坡肩质点水平向与垂直向的振动幅值之差较低边坡坡肩质点的明显小,说明高边坡坡肩在这2种循环荷载最有可能产生拉剪破坏。
2011, 19(5): 725-731.
摘要:
Sarma法是计算边坡和堤坝稳定性分析广泛应用的方法,但在构建平衡方程时假设地震力方向为水平方向,未能考虑不同方位地震力对临界地震系数和边坡稳定系数的影响。为了研究临界地震系数和稳定系数在不同方位地震力下分布规律,本文在原Sarma的基础上,假设地震力非水平方向,在任意角度上尝试给出推导公式,并引入平均值对临界地震系数进行迭代求解。再求出临界地震系数对应的边坡稳定系数值后,可以得到地震力方向与临界地震系数和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关系,临界地震系数最小值所代表的地震力方位作为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经分析,临界地震系数极小值所代表的地震力方向不一定是指向坡外的水平方向; 修正后临界地震系数极小值代表着边坡所能承受最小地震力的情况; 同时求出的边坡稳定系数和原Sarma求出的边坡稳定系数相比误差不大,说明在假设地震力方位时,任意方位都可求解出准确的边坡稳定系数。 Sarma法是计算边坡和堤坝稳定性分析广泛应用的方法,但在构建平衡方程时假设地震力方向为水平方向,未能考虑不同方位地震力对临界地震系数和边坡稳定系数的影响。为了研究临界地震系数和稳定系数在不同方位地震力下分布规律,本文在原Sarma的基础上,假设地震力非水平方向,在任意角度上尝试给出推导公式,并引入平均值对临界地震系数进行迭代求解。再求出临界地震系数对应的边坡稳定系数值后,可以得到地震力方向与临界地震系数和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关系,临界地震系数最小值所代表的地震力方位作为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经分析,临界地震系数极小值所代表的地震力方向不一定是指向坡外的水平方向; 修正后临界地震系数极小值代表着边坡所能承受最小地震力的情况; 同时求出的边坡稳定系数和原Sarma求出的边坡稳定系数相比误差不大,说明在假设地震力方位时,任意方位都可求解出准确的边坡稳定系数。
Sarma法是计算边坡和堤坝稳定性分析广泛应用的方法,但在构建平衡方程时假设地震力方向为水平方向,未能考虑不同方位地震力对临界地震系数和边坡稳定系数的影响。为了研究临界地震系数和稳定系数在不同方位地震力下分布规律,本文在原Sarma的基础上,假设地震力非水平方向,在任意角度上尝试给出推导公式,并引入平均值对临界地震系数进行迭代求解。再求出临界地震系数对应的边坡稳定系数值后,可以得到地震力方向与临界地震系数和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关系,临界地震系数最小值所代表的地震力方位作为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经分析,临界地震系数极小值所代表的地震力方向不一定是指向坡外的水平方向; 修正后临界地震系数极小值代表着边坡所能承受最小地震力的情况; 同时求出的边坡稳定系数和原Sarma求出的边坡稳定系数相比误差不大,说明在假设地震力方位时,任意方位都可求解出准确的边坡稳定系数。 Sarma法是计算边坡和堤坝稳定性分析广泛应用的方法,但在构建平衡方程时假设地震力方向为水平方向,未能考虑不同方位地震力对临界地震系数和边坡稳定系数的影响。为了研究临界地震系数和稳定系数在不同方位地震力下分布规律,本文在原Sarma的基础上,假设地震力非水平方向,在任意角度上尝试给出推导公式,并引入平均值对临界地震系数进行迭代求解。再求出临界地震系数对应的边坡稳定系数值后,可以得到地震力方向与临界地震系数和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关系,临界地震系数最小值所代表的地震力方位作为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经分析,临界地震系数极小值所代表的地震力方向不一定是指向坡外的水平方向; 修正后临界地震系数极小值代表着边坡所能承受最小地震力的情况; 同时求出的边坡稳定系数和原Sarma求出的边坡稳定系数相比误差不大,说明在假设地震力方位时,任意方位都可求解出准确的边坡稳定系数。
2011, 19(5): 732-748.
摘要:
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宝鸡市陈仓区贾村塬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原状全程取芯钻探工程,并开展了室内系统物理力学参数和物质组成测试分析,以探讨滑坡形成机制。系统的测试分析表明:密度和孔隙比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液限和塑限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两者曲线波动的规律基本一致; 压缩模量和压缩系数成负相关关系; 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呈负相关的关系,但数据波动较大。典型黄土剖面黄土与古土壤颗粒组成、碳酸盐含量及主要黏土矿物分析表明: 0.075~0.010mm粗粉土粒含量和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二者与内聚力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内摩擦角呈正相关关系; 0.002mm胶粒成分主要为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其次为伊利石和高岭石,并与内聚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内摩擦角呈负相关关系。 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宝鸡市陈仓区贾村塬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原状全程取芯钻探工程,并开展了室内系统物理力学参数和物质组成测试分析,以探讨滑坡形成机制。系统的测试分析表明:密度和孔隙比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液限和塑限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两者曲线波动的规律基本一致; 压缩模量和压缩系数成负相关关系; 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呈负相关的关系,但数据波动较大。典型黄土剖面黄土与古土壤颗粒组成、碳酸盐含量及主要黏土矿物分析表明: 0.075~0.010mm粗粉土粒含量和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二者与内聚力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内摩擦角呈正相关关系; 0.002mm胶粒成分主要为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其次为伊利石和高岭石,并与内聚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内摩擦角呈负相关关系。
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宝鸡市陈仓区贾村塬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原状全程取芯钻探工程,并开展了室内系统物理力学参数和物质组成测试分析,以探讨滑坡形成机制。系统的测试分析表明:密度和孔隙比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液限和塑限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两者曲线波动的规律基本一致; 压缩模量和压缩系数成负相关关系; 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呈负相关的关系,但数据波动较大。典型黄土剖面黄土与古土壤颗粒组成、碳酸盐含量及主要黏土矿物分析表明: 0.075~0.010mm粗粉土粒含量和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二者与内聚力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内摩擦角呈正相关关系; 0.002mm胶粒成分主要为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其次为伊利石和高岭石,并与内聚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内摩擦角呈负相关关系。 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宝鸡市陈仓区贾村塬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原状全程取芯钻探工程,并开展了室内系统物理力学参数和物质组成测试分析,以探讨滑坡形成机制。系统的测试分析表明:密度和孔隙比之间成负相关关系; 液限和塑限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两者曲线波动的规律基本一致; 压缩模量和压缩系数成负相关关系; 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呈负相关的关系,但数据波动较大。典型黄土剖面黄土与古土壤颗粒组成、碳酸盐含量及主要黏土矿物分析表明: 0.075~0.010mm粗粉土粒含量和碳酸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二者与内聚力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内摩擦角呈正相关关系; 0.002mm胶粒成分主要为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其次为伊利石和高岭石,并与内聚力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内摩擦角呈负相关关系。
2011, 19(5): 749-755.
摘要:
闽江干-支流上众多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运营,显著地改变了闽江干-支流的流速、流量、输砂量和挟砂能力等水动力场因素,也改变了沿江两岸的应力场强度与分布状态,导致闽江流水地质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时空分布与演化状态产生较大的变化,相伴产生日益突出的空间分布较广的、持续时间长的沿江两岸(含库区)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本文概要地就闽江水利工程建设运营与沿江及库区岸坡的失稳破坏危害、水口水库诱发地震灾害以及水利工程运营与水库下游河道稳定性变化及危害的关系等3方面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沿江库区及岸坡的失稳破坏灾害发生与水利工程运营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运营时间的延续,灾害发生的频率显著提高; 水库蓄水拦砂致使大坝下游河床的流水侵蚀冲刷作用增强,这是导致水库下游河道形态变化、破坏并伴生沿江岸工程危害的重要因素; 水口水库蓄水加载及水化作用是诱发水口库区地震的重要因素,该水库诱发地震的余震时间持续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存在发生起伏性增强,或强度较大的并具破坏性地震的可能,对此应予高度重视并展开专项研究。同时提出,应开展水利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专项监测和预报分析研究,并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动态区域信息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 闽江干-支流上众多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运营,显著地改变了闽江干-支流的流速、流量、输砂量和挟砂能力等水动力场因素,也改变了沿江两岸的应力场强度与分布状态,导致闽江流水地质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时空分布与演化状态产生较大的变化,相伴产生日益突出的空间分布较广的、持续时间长的沿江两岸(含库区)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本文概要地就闽江水利工程建设运营与沿江及库区岸坡的失稳破坏危害、水口水库诱发地震灾害以及水利工程运营与水库下游河道稳定性变化及危害的关系等3方面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沿江库区及岸坡的失稳破坏灾害发生与水利工程运营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运营时间的延续,灾害发生的频率显著提高; 水库蓄水拦砂致使大坝下游河床的流水侵蚀冲刷作用增强,这是导致水库下游河道形态变化、破坏并伴生沿江岸工程危害的重要因素; 水口水库蓄水加载及水化作用是诱发水口库区地震的重要因素,该水库诱发地震的余震时间持续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存在发生起伏性增强,或强度较大的并具破坏性地震的可能,对此应予高度重视并展开专项研究。同时提出,应开展水利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专项监测和预报分析研究,并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动态区域信息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
闽江干-支流上众多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运营,显著地改变了闽江干-支流的流速、流量、输砂量和挟砂能力等水动力场因素,也改变了沿江两岸的应力场强度与分布状态,导致闽江流水地质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时空分布与演化状态产生较大的变化,相伴产生日益突出的空间分布较广的、持续时间长的沿江两岸(含库区)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本文概要地就闽江水利工程建设运营与沿江及库区岸坡的失稳破坏危害、水口水库诱发地震灾害以及水利工程运营与水库下游河道稳定性变化及危害的关系等3方面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沿江库区及岸坡的失稳破坏灾害发生与水利工程运营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运营时间的延续,灾害发生的频率显著提高; 水库蓄水拦砂致使大坝下游河床的流水侵蚀冲刷作用增强,这是导致水库下游河道形态变化、破坏并伴生沿江岸工程危害的重要因素; 水口水库蓄水加载及水化作用是诱发水口库区地震的重要因素,该水库诱发地震的余震时间持续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存在发生起伏性增强,或强度较大的并具破坏性地震的可能,对此应予高度重视并展开专项研究。同时提出,应开展水利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专项监测和预报分析研究,并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动态区域信息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 闽江干-支流上众多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运营,显著地改变了闽江干-支流的流速、流量、输砂量和挟砂能力等水动力场因素,也改变了沿江两岸的应力场强度与分布状态,导致闽江流水地质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时空分布与演化状态产生较大的变化,相伴产生日益突出的空间分布较广的、持续时间长的沿江两岸(含库区)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本文概要地就闽江水利工程建设运营与沿江及库区岸坡的失稳破坏危害、水口水库诱发地震灾害以及水利工程运营与水库下游河道稳定性变化及危害的关系等3方面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沿江库区及岸坡的失稳破坏灾害发生与水利工程运营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运营时间的延续,灾害发生的频率显著提高; 水库蓄水拦砂致使大坝下游河床的流水侵蚀冲刷作用增强,这是导致水库下游河道形态变化、破坏并伴生沿江岸工程危害的重要因素; 水口水库蓄水加载及水化作用是诱发水口库区地震的重要因素,该水库诱发地震的余震时间持续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存在发生起伏性增强,或强度较大的并具破坏性地震的可能,对此应予高度重视并展开专项研究。同时提出,应开展水利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专项监测和预报分析研究,并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动态区域信息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
2011, 19(5): 756-763.
摘要:
山地滑坡崩塌是岸坡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其发生发展与河流地貌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对滑坡影响因素的研究虽多,但大多局限于滑坡本身的具体研究。通过河流地貌过程研究,进而探讨岸坡稳定性对河道变迁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岸坡演化规律,为岸坡稳定性的评价与预测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年龄测试手段,在系统研究清江中下游古宽谷(双底谷中谷和单底谷中谷)和河流阶地的基础上,重建了河流演化和变迁的大致过程,并确定其起始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 通过对滑坡与阶地年代对比,以及滑坡分布与不同演化河段的对应分析,发现滑坡发育的4个高峰期与4级阶地的时代较为吻合,而且对应4种演化类型河段内的岸坡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和规律。 山地滑坡崩塌是岸坡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其发生发展与河流地貌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对滑坡影响因素的研究虽多,但大多局限于滑坡本身的具体研究。通过河流地貌过程研究,进而探讨岸坡稳定性对河道变迁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岸坡演化规律,为岸坡稳定性的评价与预测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年龄测试手段,在系统研究清江中下游古宽谷(双底谷中谷和单底谷中谷)和河流阶地的基础上,重建了河流演化和变迁的大致过程,并确定其起始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 通过对滑坡与阶地年代对比,以及滑坡分布与不同演化河段的对应分析,发现滑坡发育的4个高峰期与4级阶地的时代较为吻合,而且对应4种演化类型河段内的岸坡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和规律。
山地滑坡崩塌是岸坡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其发生发展与河流地貌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对滑坡影响因素的研究虽多,但大多局限于滑坡本身的具体研究。通过河流地貌过程研究,进而探讨岸坡稳定性对河道变迁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岸坡演化规律,为岸坡稳定性的评价与预测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年龄测试手段,在系统研究清江中下游古宽谷(双底谷中谷和单底谷中谷)和河流阶地的基础上,重建了河流演化和变迁的大致过程,并确定其起始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 通过对滑坡与阶地年代对比,以及滑坡分布与不同演化河段的对应分析,发现滑坡发育的4个高峰期与4级阶地的时代较为吻合,而且对应4种演化类型河段内的岸坡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和规律。 山地滑坡崩塌是岸坡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其发生发展与河流地貌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对滑坡影响因素的研究虽多,但大多局限于滑坡本身的具体研究。通过河流地貌过程研究,进而探讨岸坡稳定性对河道变迁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岸坡演化规律,为岸坡稳定性的评价与预测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年龄测试手段,在系统研究清江中下游古宽谷(双底谷中谷和单底谷中谷)和河流阶地的基础上,重建了河流演化和变迁的大致过程,并确定其起始时间为中更新世晚期; 通过对滑坡与阶地年代对比,以及滑坡分布与不同演化河段的对应分析,发现滑坡发育的4个高峰期与4级阶地的时代较为吻合,而且对应4种演化类型河段内的岸坡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和规律。
2011, 19(5): 764-770.
摘要:
针对影响山区高速铁路方案评选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各个因素相互关联的问题,为了得到优化的最佳方案,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在铁路选线领域及多属性决策领域的研究现状,采用集对分析法进行山区高速铁路选线研究。首先以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大巴山区段6条铁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资料的收集、野外实地调查、室内数据分析,提出适用研究区影响线路方案的6种评价因子。然后采用1~9标度法,得到研究区影响线路方案的评价因子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因子权值进行了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最后,采用集对分析评价方法,对各个线路进行优劣评价,得到了选线优化设计的最佳方案,认为在拟选的6种方案中,DK1是最佳方案。 针对影响山区高速铁路方案评选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各个因素相互关联的问题,为了得到优化的最佳方案,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在铁路选线领域及多属性决策领域的研究现状,采用集对分析法进行山区高速铁路选线研究。首先以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大巴山区段6条铁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资料的收集、野外实地调查、室内数据分析,提出适用研究区影响线路方案的6种评价因子。然后采用1~9标度法,得到研究区影响线路方案的评价因子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因子权值进行了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最后,采用集对分析评价方法,对各个线路进行优劣评价,得到了选线优化设计的最佳方案,认为在拟选的6种方案中,DK1是最佳方案。
针对影响山区高速铁路方案评选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各个因素相互关联的问题,为了得到优化的最佳方案,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在铁路选线领域及多属性决策领域的研究现状,采用集对分析法进行山区高速铁路选线研究。首先以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大巴山区段6条铁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资料的收集、野外实地调查、室内数据分析,提出适用研究区影响线路方案的6种评价因子。然后采用1~9标度法,得到研究区影响线路方案的评价因子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因子权值进行了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最后,采用集对分析评价方法,对各个线路进行优劣评价,得到了选线优化设计的最佳方案,认为在拟选的6种方案中,DK1是最佳方案。 针对影响山区高速铁路方案评选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各个因素相互关联的问题,为了得到优化的最佳方案,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在铁路选线领域及多属性决策领域的研究现状,采用集对分析法进行山区高速铁路选线研究。首先以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大巴山区段6条铁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资料的收集、野外实地调查、室内数据分析,提出适用研究区影响线路方案的6种评价因子。然后采用1~9标度法,得到研究区影响线路方案的评价因子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因子权值进行了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最后,采用集对分析评价方法,对各个线路进行优劣评价,得到了选线优化设计的最佳方案,认为在拟选的6种方案中,DK1是最佳方案。
2011, 19(5): 771-777.
摘要: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基本上都是根据自然地形地貌状况进行堆填,简单填埋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这不仅对城市环境卫生造成影响,而且还制约了大量土地的直接开发,更重要的是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致使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由于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数量众多,全部治理所需经费数量庞大,因此,迫切需要对上述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初步勘查与评价,为后期治理的轻重缓急和治理技术方案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勘查与评价与常规岩土工程勘察不同,目前国内还未颁布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勘查与评价的规范及标准。文中首次根据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垃圾危害特性和所在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垃圾危害因子和地下水污染环境风险因子进行分层研究,提出了有效隔污厚度MeP 和阻隔截污指数PI等实用性概念,建立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风险评价分级方法和指标体系,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风险评价分级方法的实际应用,总结了垃圾填埋场初步勘查与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点,在类似勘查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基本上都是根据自然地形地貌状况进行堆填,简单填埋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这不仅对城市环境卫生造成影响,而且还制约了大量土地的直接开发,更重要的是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致使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由于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数量众多,全部治理所需经费数量庞大,因此,迫切需要对上述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初步勘查与评价,为后期治理的轻重缓急和治理技术方案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勘查与评价与常规岩土工程勘察不同,目前国内还未颁布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勘查与评价的规范及标准。文中首次根据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垃圾危害特性和所在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垃圾危害因子和地下水污染环境风险因子进行分层研究,提出了有效隔污厚度MeP 和阻隔截污指数PI等实用性概念,建立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风险评价分级方法和指标体系,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风险评价分级方法的实际应用,总结了垃圾填埋场初步勘查与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点,在类似勘查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基本上都是根据自然地形地貌状况进行堆填,简单填埋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这不仅对城市环境卫生造成影响,而且还制约了大量土地的直接开发,更重要的是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致使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由于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数量众多,全部治理所需经费数量庞大,因此,迫切需要对上述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初步勘查与评价,为后期治理的轻重缓急和治理技术方案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勘查与评价与常规岩土工程勘察不同,目前国内还未颁布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勘查与评价的规范及标准。文中首次根据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垃圾危害特性和所在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垃圾危害因子和地下水污染环境风险因子进行分层研究,提出了有效隔污厚度MeP 和阻隔截污指数PI等实用性概念,建立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风险评价分级方法和指标体系,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风险评价分级方法的实际应用,总结了垃圾填埋场初步勘查与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点,在类似勘查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基本上都是根据自然地形地貌状况进行堆填,简单填埋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这不仅对城市环境卫生造成影响,而且还制约了大量土地的直接开发,更重要的是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致使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由于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数量众多,全部治理所需经费数量庞大,因此,迫切需要对上述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初步勘查与评价,为后期治理的轻重缓急和治理技术方案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勘查与评价与常规岩土工程勘察不同,目前国内还未颁布针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勘查与评价的规范及标准。文中首次根据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垃圾危害特性和所在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垃圾危害因子和地下水污染环境风险因子进行分层研究,提出了有效隔污厚度MeP 和阻隔截污指数PI等实用性概念,建立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风险评价分级方法和指标体系,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风险评价分级方法的实际应用,总结了垃圾填埋场初步勘查与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点,在类似勘查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2011, 19(5): 778-783.
摘要:
完成了2种不同风化程度的玄武岩残积土的崩解特性试验,通过对原状、烘干1h、风干48h 3种情况下试块的浸水崩解曲线的分析后发现: 棕红色残积土的崩解速度较快; 由于含水率的不同,原状土完成崩解的时间最长,烘干1h的次之,风干48h的最短。不同条件下试块的崩解破坏形式是不同的,烘干、风干试样由于经历了干湿循环的作用而崩解速度加快,其中大量裂隙的出现是玄武岩残积土发生崩解加快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玄武岩残积土层的边坡加固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完成了2种不同风化程度的玄武岩残积土的崩解特性试验,通过对原状、烘干1h、风干48h 3种情况下试块的浸水崩解曲线的分析后发现: 棕红色残积土的崩解速度较快; 由于含水率的不同,原状土完成崩解的时间最长,烘干1h的次之,风干48h的最短。不同条件下试块的崩解破坏形式是不同的,烘干、风干试样由于经历了干湿循环的作用而崩解速度加快,其中大量裂隙的出现是玄武岩残积土发生崩解加快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玄武岩残积土层的边坡加固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完成了2种不同风化程度的玄武岩残积土的崩解特性试验,通过对原状、烘干1h、风干48h 3种情况下试块的浸水崩解曲线的分析后发现: 棕红色残积土的崩解速度较快; 由于含水率的不同,原状土完成崩解的时间最长,烘干1h的次之,风干48h的最短。不同条件下试块的崩解破坏形式是不同的,烘干、风干试样由于经历了干湿循环的作用而崩解速度加快,其中大量裂隙的出现是玄武岩残积土发生崩解加快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玄武岩残积土层的边坡加固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完成了2种不同风化程度的玄武岩残积土的崩解特性试验,通过对原状、烘干1h、风干48h 3种情况下试块的浸水崩解曲线的分析后发现: 棕红色残积土的崩解速度较快; 由于含水率的不同,原状土完成崩解的时间最长,烘干1h的次之,风干48h的最短。不同条件下试块的崩解破坏形式是不同的,烘干、风干试样由于经历了干湿循环的作用而崩解速度加快,其中大量裂隙的出现是玄武岩残积土发生崩解加快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玄武岩残积土层的边坡加固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2011, 19(5): 784-791.
摘要:
对2011年工程地质学的基金申请情况、资助情况、研究队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工程地质学的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增加较快,申请项目竞争力有所增强。工程地质学基础研究队伍在各单位之间还不均衡,集中度还在增加。基金申请者的年龄结构正趋于合理,各年龄段的申请人获得资助的比率出现了合理的差异。 对2011年工程地质学的基金申请情况、资助情况、研究队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工程地质学的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增加较快,申请项目竞争力有所增强。工程地质学基础研究队伍在各单位之间还不均衡,集中度还在增加。基金申请者的年龄结构正趋于合理,各年龄段的申请人获得资助的比率出现了合理的差异。
对2011年工程地质学的基金申请情况、资助情况、研究队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工程地质学的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增加较快,申请项目竞争力有所增强。工程地质学基础研究队伍在各单位之间还不均衡,集中度还在增加。基金申请者的年龄结构正趋于合理,各年龄段的申请人获得资助的比率出现了合理的差异。 对2011年工程地质学的基金申请情况、资助情况、研究队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工程地质学的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增加较快,申请项目竞争力有所增强。工程地质学基础研究队伍在各单位之间还不均衡,集中度还在增加。基金申请者的年龄结构正趋于合理,各年龄段的申请人获得资助的比率出现了合理的差异。
2011, 19(5): 792-794.
摘要: